正常与异常心电图波形分析报告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https://img.taocdn.com/s3/m/dd8bf30ecc1755270722087a.png)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
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2)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
(3)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2.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
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
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
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且R波一般不超过2.5mV。
正常人胸导联的R 波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小于1,V5的R/S大于1。
在V3或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
在肢体导联,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
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 型。
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
正常人aVR导联的R波一般小于0.5mV,I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L导联的R波小于1.2mV,aVF导联的R波小于2.0mV。
6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5mV,6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
心电监护的实验报告
![心电监护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19f2b5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1.png)
心电监护的实验报告心电监护的实验报告引言:心电监护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通过监测和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功能、诊断心脏疾病以及指导治疗。
本实验旨在探究心电监护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以及其对患者健康管理的意义。
实验方法:我们选取了一组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贴附心电贴片和连接心电监护仪器,记录了他们在不同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数据。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志愿者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以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境。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心电监护在评估心脏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静息状态下,志愿者的心电图呈现出稳定的正常波形,没有明显的异常。
然而,当他们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心电图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ST段压低等异常现象。
这些结果表明,心电监护可以及时捕捉到心脏病理变化,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心电监护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验证。
我们在实验中引入了一位患有心律失常的志愿者,通过心电监护记录了他的心电图数据。
与正常人相比,患者的心电图呈现出明显的异常波形,显示出心脏节律的不规则和不稳定。
这一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心电监护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除了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电监护还可以用于指导治疗。
我们在实验中模拟了一位患者在进行心脏手术后的康复过程。
通过心电监护,我们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康复的进行,患者的心电图逐渐恢复正常,这表明心电监护在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本实验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心电监护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通过监测和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心电监护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功能、诊断心脏疾病以及指导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心电监护也可以用于健康管理,及时发现心脏病理变化,提醒患者注意心脏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心电监护技术,提高人们对心脏健康的关注,以减少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与识别方法探究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与识别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97939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1.png)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与识别方法探究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一种通过电极将心脏电活动信号转化为图形记录的技术。
心电图主要由P波、QRS波群和T波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时间间隔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对心电图波形的准确分析与识别对于评估心脏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究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与识别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
正常心电图的P波通常是正向的、圆润的波峰,代表心房收缩。
QRS波群由Q、R、S三部分组成,代表心室收缩。
T波通常是正向的、圆润的波峰,代表心室舒张。
正常情况下,这些波形的持续时间和振幅都具有一定的范围。
因此,在分析与识别心电图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这些波形的时间间隔和振幅来判断是否正常。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心电图。
计算机软件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心电图进行滤波、增益调节等预处理步骤,以提高信号质量。
之后,可以通过自动识别算法对心电图波形进行分析。
这些算法主要基于波形的形态特征,如振幅、持续时间、斜率等进行分类和识别。
通常会建立一个模型,通过与已知正常心电图的比对来判断未知心电图是否正常。
除了计算机辅助分析,医生的经验与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专业的心电图技师或心电图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心电图的特征来判断是否正常。
他们熟知不同心脏疾病的心电图表现,可以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和识别。
另外,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分析与识别还可以结合其他检查结果。
例如,心脏超声可以提供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与心电图结合使用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心脏健康状况。
同时,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心脏肌肉损伤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有助于对心电图的分析和识别。
在进行心电图分析与识别时,我们还应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
每个人的心电图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个人体型、心脏结构等因素导致的。
此外,环境因素如电压变化、电极接触质量等也可能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
因此,在进行分析与识别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得出准确的结果。
鉴别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的波形差异
![鉴别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的波形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d96d68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d.png)
鉴别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的波形差异正常心电图(简称ECG)与异常心电图在波形上存在一些差异。
ECG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下面将具体描述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的波形差异。
1. P波:在正常心电图中,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通常由向上的波峰和向下的波谷组成,持续时间正常情况下应该在0.06秒至0.12秒之间。
而在异常心电图中,P波可能存在增宽、增高或变形的情况。
2. PR间期:正常心电图中,PR间期代表心房除极传导至心室的时间,正常范围为0.12秒至0.20秒。
在异常心电图中,PR间期可能缩短或延长,提示心房传导异常。
3. QRS波群:正常心电图中,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在0.06秒至0.10秒之间。
在异常心电图中,QRS波群可能存在增宽、增高或变形的情况,提示心室传导异常或心室肥大等情况。
4. ST段:正常心电图中,ST段位于QRS波群结束至T波开始的时间段,在等电位线上。
在异常心电图中,ST段可能出现抬高或压低的情况,提示心肌缺血或心室肥大等异常情况。
5. T波:正常心电图中,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通常为向上的波峰。
T波应该是对称的,但在异常心电图中,T波可能出现倒置、增宽或增高的情况,提示心室异常。
此外,异常心电图中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房扑、室速、房室脱节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通过心电图的波形特征来判断。
- 组织缺血:当心肌处于缺血状态时,心电图可能显示出ST段抬高,T波倒置等特征。
- 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钙等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心电图异常,如波形变形、心率改变等。
总结起来,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在波形上存在一些差异,通过对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心电图的正常与否。
对于异常心电图,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等综合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以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分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分](https://img.taocdn.com/s3/m/745ad34e2b160b4e767fcf0c.png)
节律规则
算出R-R(P-P)间期距离多少个小格
1500除以小格的数目或
算出R-R(P-P)间期距离多少个大格
300除以大格的数目
节律不规则
算出一条六秒时段的心电图有多少个R波,然后乘以10或算出一条三秒时段的心电图有多少个R波,然后乘以20。
步骤三:
分析P波
有没有P波?
P波型态是否正常(顶端钝圆平滑,直立)?
是否所有P波的大小和型态都是一样?
P波和QRS波群是否一比一关系?
步骤四:
分析P-R间段,评估心房至心室间的传导速度
代表心室肌的激后电位.
在T波之后0.02-0.04秒出现,方向与T波一致
步骤一:
分析节律(心室与心房)
比较数个周期的P-P间段和R-R间段是否规则。
如果P-P(R-R)间段都是一致,代表心室(心房)节律是规则。
如果P-P(R-R)间段都是不一致,代表心室(心房)节律是不规则。
步骤二:
计算心率(心室率与心房率)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分
心电图记录纸是一种1mm﹡1mm的方格坐标纸。
常规25mm/s走纸速度,每小横格为1mm,表示0.04s,每小格高1mm,表示0.1mV。
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去Fra bibliotek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电刺激由窦房结产生,经由节间传导通路而扩散至左右心房。
直立向上而顶端钝圆平滑,但AVR导联中的P波是倒置的。
正常时节为0.06-0.12秒.
电压小于0.22-0.25mv.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https://img.taocdn.com/s3/m/c1c14662ba1aa8114431d986.png)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一、正常心电图的分析1. P波(1)形态: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呈圆钝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2)时限(宽度):P波时限不超过0.11s,双峰型者两峰间距<0.04s。
(3)振幅(电压):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mm•s。
2.PR间期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
3.QRS波群(1)时限:<0.11s。
(2)形态: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
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0.04s。
(3)R波振幅:工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 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mV),Rv5十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
胸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
3个标准肢体导联或3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 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
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的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s,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s),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s)。
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QTc=QT/RR (单位为s),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k•,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心电图试验报告
![心电图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debf6f11711cc7930b71683.png)
院系:研究生院班级:4班学号:1004320110276 姓名:李传标心电图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电图测试的环境。
2. 学习心电图的测试方法,会正确的放置每个电极的正确位置。
3. 认识心电图的正常波形,看懂的心电图,并对结果简单分析,学会识别异常心电图。
判读窦性心律、心电轴异常二、实验原理心脏是循环系统中重要的器官。
由于心脏不断地进行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血液才能在闭锁的循环系统中不停地流动。
心脏在机械性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
心肌激动所产生的微小电流可经过身体组织传导到体表,使体表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
在体表放置两个电极,分别用导线联接到心电图机(即精密的电流计)的两端,它会按照心脏激动的时间顺序,将体表两点间的电位差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这就是心电图。
通过不同的导联方式,就能得到相应的特征心电图。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因此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目前没有其他任何方法可以替代心电图。
对诊断心肌梗塞、心肌供血不足、电解质紊乱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特征性不强;对心房心室肥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心脏的瓣膜病变诊断意义不大。
三、实验器材心电图仪、导电膏、生理盐水、棉签实验对象:姓名:性别:年龄:测试日期:试结束。
四、实验方法1、让受试者呈仰卧位,在放置电极之前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擦拭电极放置位置,增强导电。
联接右手腕、左手腕、左踝、右踝内侧的肢体导联的四个电极;在受试者的左右手、左右脚、胸骨旁第四肋间左侧放置1电极右侧放置2电极,在右侧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的交点放置4电极,在2,4电极中点放置3电极,平对4电极与左腋前线的交点放置5电极,平对5电极与左腋中线的交点放置6电极。
(如图)2、令受试者安静放松,待心率稳定之后开始描记心电图。
3、所有导联波形结束之后,摘下电极,测五、实验结果每一个小格在X方向上表示0.04秒,Y方向上表示0.1mV六、讨论与分析心电图成份的组成:心电图由一系列相同的波群构成,一个典型的心电图包括以下成分:1.P、QRS、T 、 ST-T和U分别表示心电图中的波和波群。
正常及异常心电图波形分析演示幻灯片
![正常及异常心电图波形分析演示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212c82bc67ec102de2bd89ff.png)
1
前言:心电图是临床上常规检查之一,在诊 断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具 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还可以辅助诊断心脏瓣膜病、 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肌病等。 危重病人,特别是急诊与心内科的危重病人首先 要做心电图
2
一、目的:熟识心电图P-QRS-T波的命名、测量, 正常或异常电轴偏移,正常或异常P、QRS波形 态、时限、电压,正常或异常Q波,ST段抬高或 压低,正常或异常T波、U波等图像,常见心电图 的图像诊断基础知识,为如何诊断心电图打下基 础 二、重点:P、QRS、T、U波什么是正常,什么 是异常及异常图像的鉴别与临床意义
常规心电图必须记录标准12个导联,每 个导联记录不少于3个完整的P-QRS-T 波群,心律失常时用II或V1导联延长记 录10-15秒或更长。急性心肌梗死时, 要求常规加做V3R-V5R及V7-V9导联, 共18个导联心电图。加做V3R-V5R及 V7-V9导联时,用胸导联V1-V3电极分 别接V3R、V4R、V5R,用V4-V6电极 分别接V7、V8、V9导联
0.2mV
16
正常窦性P波(窦性P 波标准):1) aVR 导联P波必须倒置。2) I、II、aVF、V4-V6 导联P波直立。3)正 常窦性P波还需P波时 限<0.11s,P波电压肢 导联<0.25mV,胸导 <0.20mV。本图aVR 导联P波倒置,I、II、 aVF、V4-V6导联P波 呈正向M型,峰间距 0.04秒,V1导联P波 呈正负双向,完全符 合此标准
22
PtfV1值(V1导联P波终末电势):正常窦性心律时V1导联P波多为正负双向,正常PtfV1 值≥-0.02mm.s 。当P波负向明显增大, PtfV1值≤ =-0.03mm.s 称PtfV1值异常。本图P 波负向部分电压为-1.5mm,负向部分P波时限0.07s。 PtfV1值= -1.5mm× 0.07s=0.105mm.s。PtfV1值异常提示左房负荷过重、左房肥大或房间传导阻滞。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正常值及异常临床意义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正常值及异常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d6fdb21a1c7aa00b52acbfa.png)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样的临床意义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开端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 P 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 其时限< 0.11s 。
电压:肢导联<,胸导联<。
当 P 波方向不切合窦性P 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 波异样。
P波异样:1、P 波增宽。
P 波时限≥ 0.11s 为增宽。
P 波时限≥0.11s ,<0.12s 称房内传导延缓。
P 波时限≥0.12s ,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 P 波称二尖瓣 P 波,其时限≥ 0.12s ,呈 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 0.04s ,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 I 、aVL、V3-V6 导联较显然。
aVR导联多呈 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
可由“风心”二尖瓣狭小,或二尖瓣狭小伴闭锁不全惹起。
也可见于部分惹起左房长久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
冠芥蒂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惹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 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 波增宽;纯真二尖瓣返流初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 波增宽。
这集中状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和缓阻滞。
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 (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次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伸,进而 P 波增宽。
此状况常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
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次序改变,除极时间延伸, P 波增宽,并有 P-R 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
房性心律心房除极次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先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伸,P 波增宽。
2、P 波电压增高。
正常P 波较低钝,电压< 0.25mV ,当 P 波在 II 、III 、aVF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如 V1导联正向部分 P 波电压>(国家考试中心用),双向时≥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称肺型 P 波。
常见异常心电图 - 12.12
![常见异常心电图 - 12.12](https://img.taocdn.com/s3/m/c6cf1a1aaaea998fcc220e4e.png)
ST压低: <0.1mv
第六步 : 看QT间期
• 从Q波起点至T波终末代表心室肌除极和 复极全过程 所需时间
正常:0.32 —0.44s
8小格--11小格
心律失常
• 定义:正常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 并按正常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 各种原因使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 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顺序出现异常, 称为心律失常。
房颤
仅次于早搏的常见心律失常
定义:由于心房内多处异位起搏点发出 极快而不规则的冲动引起心房不协调的乱颤
病因: 持续性房颤:绝大多数为器质性,风心二狭最常见 阵发性房颤:
正常人,情激、手术后、运动、急性酒精中毒 部分由器质性心血管病引起
房颤
ECG特点: 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隔不一的f波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心室夺获:少数P波可以下传激动至心室。 表现为在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群
室性心动过速
室介性于融窦合 性波 与: 异室位性心异室位搏冲动动之间+心室室冲性动融波合的波形态
扑动与颤动
当自发性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速的范围时 形成扑动或颤动
按部位 房性:房扑(AF)、房颤(Af) 室性:室扑(VF)、室颤(Vf)
联倒置。 • “P”振幅:肢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小于3
小格) • “P” 波时间: ﹤0.12s (小于3小格)
第一三五步“P”“QRS”“T”三波
“QRS”波 • 波型特点:肢导联特点,看心电轴是否正常(Ⅰ、Ⅱ
均正向波为主 , aVR导联倒置) 。胸导联特点 ,V1V2 rS型, V3V4 RS型, V5V6 qRs型。 无异常Q波。 • 振幅:I导联的R波小于1.0mV (小于2大格) , V5的R 波小于2.5mV (小于5大格) • 时间: ﹤0.12s (小于3小格) “T波” 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Ⅰ、Ⅱ、V4~V6导
正常心电图和常见的几种心律失常最新版-1
![正常心电图和常见的几种心律失常最新版-1](https://img.taocdn.com/s3/m/89ebd87aaf45b307e87197da.png)
期前收缩 premature beats
临床表现 •偶发可无症状,部分可有漏跳或心跳暂停感 •频发使心输出量减少,出现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症状, 如头晕、晕厥、心悸、胸闷、憋气、心绞痛
听诊: •心律不齐,基本心律在早搏后出现较长的停歇 •早搏的S1增强,而S2相对减弱甚至消失 •绌脉
27
房性期前收缩
14
小儿心率正常范围
年龄 新生 1岁以 2-3岁 4-7岁 8-14
段 儿下
岁
心率 120- 110- 100- 80- 70次/分 140 130 120 100 100
成人
60100
小儿发烧时常常引起心率增快,体温每升 高1℃,心率可增快10~15次/分
15
心律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
10
常规心电图的波形组成和测量示意图
11
各波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垂直地 测量到该波的顶点
负向波: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垂直地 测量到波的底端
测量P波振幅:参考P波起始前的水平 线
测量QRS波群、ST段、T波和u波振幅: 参考QRS起始部的水平
12
心率(heart rate)
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 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 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是十分常见的,许多疾病和药物都可引 起和诱发心律失常 在临床上各种心律失常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 现,表现形式较为复杂。
16
心律失常的分类
窦速
起源异常
窦房结心律失常
窦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按发生原理
异位心律失常
病因:常为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临终前发生 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梗、心肌病、严重低血钾等 药物毒性作用:洋地黄中毒,胺碘酮,奎尼丁等 电击、雷击、溺水等 低钾、低镁、缺氧、高碳酸血症 创伤性心脏检查和心脏手术
正常心电图及各种异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及各种异常心电图](https://img.taocdn.com/s3/m/e299a6e4f01dc281e53af0f3.png)
a
23
❖ QRS波群
a
24
正常心电图特征
a
25
心电图标准记录纸
❖ 心电图纸由横竖均为1mm间隔的小方格组成。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做了 统一的规定:
❖ 横向:时间。走纸速度为25mm/s,每1小格=0.04S; ❖ ❖ 纵向:电压。外加1mV的电压基线升高10mm,每1小格=0.1mV。
a
26
a
(前壁)V1,V2,V3,V4—前降支
(后壁)V7-V9,--回旋支或右冠脉
a
37
心肌梗死部位命名
• Ⅰ、AVL (高侧壁) V1-V3 (前间壁) {V1-V6:前壁} V5、V6 (前侧壁) {广泛前壁 :I 、AVL + VI-V6} II 、III、AVF (下壁) V7-V9 ( 后壁) V3R-V5R (右心室)
a
38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V1-V5 :ST段抬高, QS型改变 )
(病理性Q波:宽度 大于0.03秒,深度 大于后续R波的1╱4)
a
39
2.右心房肥大
P波尖而高耸,振幅>0.25mV,时间正常。以Ⅱ、 Ⅲ、
aVF等导联明显, 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故称“肺型P 波”。
a
40
(一)心房肥大
1.左心房肥大
a
31
心房颤动
a
32
(三)心电轴的测量
1.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左右心室除极
最大向量与Ⅰ导联正侧端形成的夹角。
a
33
(1)目测法 看Ⅰ、Ⅲ导联的主波
方向 正常:Ⅰ、Ⅲ均向上为。 左偏:Ⅰ向上,Ⅲ向下(背对背 ) 右偏:Ⅰ向下,Ⅲ向上(针锋相 对) 严重右偏:Ⅰ、Ⅲ均向下。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a97924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6.png)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医生会观察并分析心电图波形的特征,以了解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具有一定的特征,它们反映了心脏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和传导状态。
以下是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详细描述。
1. P波:P波代表心房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P波应为正向波,振幅通常小于0.25mV。
P波的时限通常在0.08-0.12秒之间。
如果P波异常,可能表明存在心房肥大、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等异常情况。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
PR间期的延长可能表明房室传导阻滞。
3.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和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通常呈现为一个小的Q波、一个向上的R波和一个向下的S波。
QRS波群的时限一般在0.08-0.12秒之间。
如果QRS波群持续时间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心室肥大、束支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等异常。
4. ST段:ST段位于QRS波群结束时到T波开始之间。
正常情况下,ST段应与基线水平保持平行。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能表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室肥厚等异常。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在正常情况下,T波通常为正向波,形状可以是圆润或稍微尖锐。
T波的振幅与QRS波群的振幅相仿。
T波的倒置或高耸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电解质紊乱等异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
正常情况下,QT间期会随心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如果QT间期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心室肌抑制、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影响等异常。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和监测患者的病情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病变。
例如,心房颤动常常表现为无规则的心房波,QRS波群正常。
正常心电图报告
![正常心电图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a69f2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5.png)
正常心电图报告:健康之窗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检查方法,通过测量心脏在不同时间点的电信号变化来评估心脏功能和检测疾病。
正常的心电图报告是对心脏健康的一种证明,反映了我们身体的良好状态和正常的心脏功能。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的含义以及与心脏健康相关的方面。
第一部分:评估心脏电活动首先会显示一系列的波形和间隔,这些波形和间隔代表了心脏的不同阶段和电活动。
常见的波形有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
通过对这些波形和间隔的分析,医生可以评估心脏的节律、传导和复极等方面。
例如,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ST段和T波则反映了心室的复极过程。
第二部分:心电图的基准值和异常指标除了波形和间隔,还会提供一些数值指标用于评估心脏的状态。
例如,心率(Heart Rate)代表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值范围是60-100次/分钟。
心房跳动和心室跳动的比例(PQ/RR间隔比值)应该是1:1,反映了心房和心室跳动的协调程度。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时间,正常值一般是根据性别和年龄而定,及时监测它的变化有助于检测心脏异常。
第三部分:常见心电图异常和与心脏健康的关系所示的波形、间隔和数值都与心脏健康密切相关,而异常的心电图报告则可能暗示潜在的心脏问题。
一些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包括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缺血性改变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出现异常,可能出现过速、过缓或者不规则等情况。
传导阻滞则是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导致心电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表现为P波或QRS波群异常。
缺血性改变通常与心肌缺血有关,可能是冠状动脉疾病的早期表现。
第四部分:心电图报告与心脏健康的关联是心脏健康的重要证明之一。
通过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我们可以及早发现心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尤其是对于一些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电图检查应该成为常规的体检项目之一。
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常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常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68a074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b.png)
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常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可以获取丰富的心脏信息。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一些异常的波形可以反映心脏的病理改变或功能异常。
在临床上,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异常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ST段异常ST段是QRS波群和T波之间的水平线段,通常表现为平坦或凹陷样。
ST段异常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1. ST段抬高ST段抬高常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缺血等缺血性心脏疾病。
抬高的ST段表明心肌缺血区域的存在,需进一步进行血液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 ST段压低ST段压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心电图异常,常见于心率过快、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因素。
压低的ST段并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T波异常T波是ST段之后的一个向上或向下的波峰,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
T波异常也常见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T波倒置T波倒置是指T波在基线以下,具有负向振幅。
常见的原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脏电解质紊乱等。
对于T波倒置的解读需综合分析其他心电图特征和临床情况进行诊断。
2. T波高耸T波高耸常见于高血钾、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情况。
T波高耸还可以是某些特殊情况的心电图表现,如尖端扭转型室速等。
需要注意的是,T波高耸并不总是代表有病理改变,还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三、QRS波群异常QRS波群是心电图中的主要波形之一,代表心室内的除极过程。
在心电图中,QRS波群异常也较为常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QRS波群增宽QRS波群增宽可以是某些心肌疾病的表现,如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等。
具体原因需要综合分析其他波形特征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判断。
2. Q波增深Q波是QRS波群中的负向波,增深的Q波可能是心肌梗死的早期征象,提示心肌有缺血坏死。
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比较
![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db6167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d.png)
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比较心电图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特点和异常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诊断心脏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电图的诊断意义。
一、正常心电图波形1. P波:代表心房收缩的电信号,通常是正弦波形,其幅度一般不超过2.5毫伏(mV)。
2. PR间期:即P波至QRS波群的间隔时间,正常范围为0.12-0.20秒。
3. 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的电信号,通常为尖峰或宽波形,其持续时间一般在0.06-0.10秒之间。
QRS波群的形态、幅度和方向可根据不同导联的特点进行评估。
4. ST段:位于QRS波群和T波之间的水平线段,正常情况下应处于基线水平或略微上抬或下沉。
5. T波:代表心室复极的电信号,通常为尖钝或圆顶形态,其持续时间应≤0.24秒。
6. 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跨度,可用于评估心室去极化过程的时间。
二、常见心电图异常波形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电活动紊乱,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无规律的心房颤动波形。
2.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心房电活动快速有规律,产生“锯齿状”P波,通常以2:1, 3:1或4:1的比例与心室收缩(QRS波群)进行传导。
3. 心室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心室提前收缩,P波消失,QRS波群宽于正常,常伴有明显的较大T波。
4.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室电活动紊乱,无规律、无节律的波形,且QRS波群无法识别。
5.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包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阻滞程度不同,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心电图波形的解析与正常范围标准制定方法探究
![心电图波形的解析与正常范围标准制定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01a5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e.png)
心电图波形的解析与正常范围标准制定方法探究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心电图波形,可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诊断心脏病变,并且进行临床治疗的指导。
本文将探究心电图波形的解析方法,并介绍制定心电图波形的正常范围标准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心电图中的常见波形。
心电图包含了三个主要波形:P波、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T波代表心室舒张。
根据这些波形的形态、时限和幅度等特征,可以进行心脏病变的判断和分类。
解析心电图波形时,要先观察波形的形态。
正常的P波形态应该是尖锐、对称且振幅一致;QRS波群应该是短而集中的波形;T波应该是圆润、对称且与QRS波群延伸方向一致。
形态的改变可能提示心脏的异常。
除了形态,还需要注意心电图波形的时限。
正常的P波时限是0.12秒以内,QRS波群时限是0.12秒以内,T波时限可以略长一些。
时限的延长或缩短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有关。
此外,幅度也是解析心电图波形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P波振幅不应超过0.25毫伏,QRS波群振幅应该是1毫伏以上,T波振幅通常应小于QRS波群振幅。
振幅的增加或减小可能与心脏肌肉的异常有关。
制定心电图波形的正常范围标准需要依据大量的心电图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般来说,需要收集大样本的健康人心电图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统计平均值、标准差等参数,可以制定出心电图波形的正常范围标准。
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健康人心电图数据,并记录每个人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然后,对收集到的心电图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排除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接下来,可以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波形的平均值、标准差等参数。
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制定出心电图波形的正常范围标准。
制定出的正常范围标准可以作为对比,用于判断心电图波形是否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率测量
HR(心率)=60/P-P(R-R) R-R间距为0.6sec,心率=60÷0.6=100次/min
心电图图形分析
P波
❖ 心电图上最早出 现幅度较小的波, 反映心房除极过 程。
P
P波分析: P波分析主要是P波形态、方向、电压与时 限。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异常的。以及异常图形的 常见形态与临床意义。如逆性P波-交界心律、二尖瓣 P波、PtfV1值异常及肺性P波等。
窦性心动过速 :符
合窦性心律,心房 率>100次/分,称窦 性心动过速。本图 aVR导联P波倒置, I、II、aVF、V4-V6 导联P波直立,符合 窦性心律,心房率 152次/分,大于100 次/分,无明显ST-T 等其它异常改变, 故诊断窦性心动过 速。
窦性心动过缓;
符合窦性心律 标准,心房率 <60次/分。本 图心房率 55次 /分,P-P间期 之差也小于 0.12秒,PQRS-T等均无 明显异常改变。
正常及异常心电图波形分析
前言:心电图是临床上常规检查之一,在诊 断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具 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还可以辅助诊断心脏瓣膜病、 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肌病等。 危重病人,特别是急诊与心内科的危重病人首先 要做心电图
一、目的:熟识心电图P-QRS-T波的命名、测量, 正常或异常电轴偏移,正常或异常P、QRS波形 态、时限、电压,正常或异常Q波,ST段抬高或 压低,正常或异常T波、U波等图像,常见心电图 的图像诊断基础知识,为如何诊断心电图打下基
P波
❖ P波前1/3代表右心房除极,中1/3代表右左 心房共同除极,后1/3代表左心房除极。P 波的宽度(时间)0.11s,儿童<0.09s。P 波在avR导联倒置,在Ⅰ、Ⅱ、avF、V4-V6 直立,这是窦性P波的标志,avL导联P波方
向 肢Ⅱ不 体定导,联V不1导超联过的0.P2波5m可V,呈胸双导向联。不P波超振过幅在
窦性心律
不齐:符 合窦性心 律,相邻 P-P间期 差>0.12s, 不相邻的 最大P-P 间期差≥
0.16s
逆行P波1-交界心律:正 常窦性心律时心房除极方 向由右上指向左下,所以 aVR导联P波倒置。当心 房下部及交界区以下的异 位激动使心房除极时,其 除极方向由下向上,与正 常心房除极方向相反(逆 行),故把这种与正常心 房除极相反的P波称逆行 P波。由于逆行P波除极 时背离II、III、aVF导联 探查电极,面对aVR导联, 故aVR导联P波正向、II、 III、aVF P波倒置。本图 aVR导联P波正向、II、 III、aVF倒置,符合逆 行P波。P-R间期<0.12s, 符合交界逸搏心律(加 速性)。
❖ 标准电压1mV=10mm, 纵向间距每格等于 0.1mV,每大格0.5mV
P-QRS-T波的测量:一般P波电压测量以P波起点为基点,QRS-T波电压测量以Q 波起点为基点。P-R间期一般测II、III导联,QRS时限在V1-V3导联测量,Q-T 间期在V4导联或T波明显的导联测量。
常规心电图必须记录标准12个导联,每 个导联记录不少于3个完整的P-QRS-T 波群,心律失常时用II或V1导联延长记 录10-15秒或更长。急性心肌梗死时, 要求常规加做V3R-V5R及V7-V9导联, 共18个导联心电图。加做V3R-V5R及 V7-V9导联时,用胸导联V1-V3电极分 别接V3R、V4R、V5R,用V4-V6电极 分别接V7、V8、V9导联
pathways
❖ 房室结 AV node ❖ 希氏束 AV bundle ❖ 右束支 right bundle
branches
❖ 左束支left bundle branches
❖ Purkinje 纤维网 Purkinje system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 房结,并从此发出冲 动,循此特殊传导系 统的通道下传,先后 兴奋心房和心室,使 心脏收缩,执行泵血 功能。这种先后有序 的电兴奋的传播,将 引起一系列的电位改 变,形成心电图上相 应的波形。
ECG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阅读心电图的重要 步骤之一就是测量 各个心电波形的指 标,通过数值参数 了解心电波形是否 正常
心电图的主要测量 指标包括时间和振 幅电压两大部分
基本单位
❖ 心电图纸是由纵横交错 的线,划分成许多1mm2 的小方格
❖ 通常纸速度25mm/s,横 向间距每小格等于0.04s, 每大格0.2s
础 二、重点:P、QRS、T、U波什么是正常,什么 是异常及异常图像的鉴别与临床意义
心电图概念
❖ 简写为ECG
❖ 心脏机械性收缩前,先产生电激动, 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以经过人体组 织传到体表。
❖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 脏每一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 的曲线图形。
心电传导系统
❖ 窦房结 SA node ❖ 结间束 internodal atrial
0.2mV
正常窦性P波(窦性P 波标准):1) aVR 导联P波必须倒置。2) I、II、aVF、V4-V6 导联P波直立。3)正 常窦性P波还需P波时 限<0.11s,P波电压肢 导联<0.25mV,胸导 <0.20mV。本图aVR 导联P波倒置,I、II、 aVF、V4-V6导联P波 呈正向M型,峰间距 0.04秒,V1导联P波 呈正负双向,完全符 合此标准
PtfV1值(V1导联P波终末电势):正常窦性心律时V1导联P波多为正负双向,正常PtfV1 值≥-0.02mm.s 。当P波负向明显增大, PtfV1值≤ =-0.03mm.s 称PtfV1值异常。本图P 波负向部分电压为-1.5mm,负向部分P波时限0.07s。 PtfV1值= -1.5mm× 0.07s=0.105mm.s。PtfV1值异常提示左房负荷过重、左房肥大或房间传导阻滞。
P波时限增宽:正常P 波时限< 0.11s。当P 波时限≥ 0.11s,但< 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 当P波时限≥ 0.12s称 房内传导阻滞。如P 波时限≥ 0.12s,P波 呈M型(双峰型), 峰间距≥0.04s,称二 尖瓣P波。房内传导 阻滞,或二尖瓣P波 常见于左房肥大、左 房负荷过重(二尖瓣 狭窄或返流)及房间 传导阻滞。本图 P波 时限0.14s,尚有V1导 联P波负向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