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笔记下学期
法理学完整笔记
![法理学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eb3762458fb770bf78a55fb.png)
法理学完整笔记第一章绪论1.法学(法律科学):一门以法(或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2.法学体系:一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体系。
3.法学和法不是同时产生的,法在前,法学在后。
4.法学产生需要两个条件5.法学产生的时间6.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时间:19世纪40年代7.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征:3个8.法理学:研究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治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9.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法(法的整个领域或者说整个法律事实,包括所有部门法在内的法律领域,以及现行法从制定到实施的全部过程)。
10.法理学与部门法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1.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调查、历史调查、分析和比较、词义分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12.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第二章法的本质与特征1.在法学上,一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法,从国家法意义上来理解法律;在制度上,一般认为狭义的法律仅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广义的法律是指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在内的一切法律规范性法律文件。
2.关于法的本质学说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
3.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本质的学说大致有如下:神意论、理性论、民族精神论、命令说、社会控制论(请记住各个学说的代表人物)4.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本质的学说要点:统一性、整体性、物质制约性(其中物质制约性包括了四个要点)5.法的基本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第三章法的起源与演进1.法起源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2.法起源的经济因素主要是社会大分工及私有制经济的出现3.法起源的政治因素是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结果4.法起源的一般规律: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法由与道德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5.古代法(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奴隶制法严格保护奴隶主的所有制,公开确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特权,惩罚手段极其残暴;封建制法确认人身依附关系,维护专制王权。
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88d6e180740be1e650e9aa3.png)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四代领导集体(胡锦涛)提出2、每一代领导集体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成果。
3、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4、我国的法律平等指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立法面前人人平等。
立法权无平等,社会成员不享有平等的立法权5、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只能保证机会上的平等、过程中的平等,并不能保证结果上人人平等。
6、国法: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宗教法——现行有效7、国家的法: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现行有效8、司法民主性的体现:(1)司法工作人员由人大产生(2)人民陪审团制度9、法律规则适用“全无或全有”10、法律的最高价值——人的自由11、非正式法律渊源在具有法律说服力,且能够构成法律人决定的大前提是,可以作为法官裁判的理由(如公共政策)12、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给定的,由指定法规的省级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和说明。
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级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13、同一位阶规范性法律文件冲突:(1)特别法优先(2)全国法有限(3)新法优先(4)实体法优先(5)国际法优先(6)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省级政府规章优先于较大市政府规章。
14、《法院、检察院组织法》——基本法《国家赔偿法》——常委会制定,不是基本法15、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调整的法律关系和调整方法16、法律事实:(1)法律行为(2)法律事件17、法律关系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建立的社会关系——错误。
法律关系的建立,以法律事实为前提,而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分为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其中法律事件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
18、法院判决以——公平正义和当事人权益的标准19、德国、奥地利、芬兰存在判例,但也是大陆法系国家20、历史解释的具体方式是排除历史上不合理不合法的解决方案,与特定历史中的解决方式密切相关。
21、法的继承不可能全盘接受。
法的移植可能全盘接受。
法理学笔记完整版 (二)
![法理学笔记完整版 (二)](https://img.taocdn.com/s3/m/4b32783683c4bb4cf7ecd1a7.png)
(3)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
二、归责与免责
(一)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Hale Waihona Puke 1.在我国,归责的原则主要可以概括为:责任法定、公正原则、效益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3)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
(二)法律案的审议
1.我国全国人大代表对法律案的审议,一般经过两个阶段: 一是由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其中包括对法律案的修改、补充;二是立法机关全体会议的审议。
2.审议法律案时,一般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4.承担违宪责任、承受违宪制裁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行使违宪制裁权的机关。制裁形式有:撤消或改变同宪法相抵触的法律与决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罢免违宪的国家机关领导成员和人大代表等。
第二章 法的运行
第一节 立 法
(2)应当通过法律规定,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达自己的意志;
(3)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应具有开放性、透明度,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群众路线。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四、立法程序
(一)法律议案的提出
1.法律议案与法律草案不同:
(1)法律议案是指有关立法的建议,内容一般比较原则、概括,但也可以比较具体;可以只提立法主旨和理由,也可以附有法律草案。法律草案内容比较具体、系统、完整。
2.公正原则要求在追究法律责任方面:
(1)对任何违法、违约的行为都应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法理学笔记(重点).docx
![法理学笔记(重点).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18152c3960590c69fc3762e.png)
第一章、法学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1、法学概念P32、两个角度划分法学P33、一些古代法学发展P4第二节法学的历史第三节法学与相邻学科了解第四节法学的研究方法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P82、阶级分析方法P83、价值分析方法P84、实证研究方法(五个)P9第五节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素质的养成1、中国正规法学出现时间P112、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10个)P123、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P13第二章、法理学概述第一节法理学的对象与性质1、法理学的对象P152、法理学的性质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P15第二节中国法理学1、法理学一词由来P182、中国法理学的体系P19第三节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法理学的方法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第二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继承与发展了解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第四章、法的概念第一节“法”概念的语义分析1、法律的广义狭义P39第二节法的本质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P412、法的阶级本质P423、法的本质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P44 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P45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P453、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P46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P47第四节法的作用1、法的作用的分类(填|选|判)P482、法的局限性(简|论|选|)P50第五章、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第一节法的渊源1、法的渊源类别P542、当代中国法的渊源P55第二节法的分类1、国内法与国际法P582、成文法与不成文法P593、实体法与程序法P594、根本法与普通法P595、一般法与特别法P59第三节法的效力1、法的效力的概念P602、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P603、法的效力范围P604、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P63第六章、法的要素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1、法的要素的定义P65第二节法律概念1、法律概念(简|判)P672、法律概念的分类(判|选)P68第三节法律规则1、法律规则概念P692、法律规则的分类P70第四节法律原则1、法律原则的作用是法律规则不能替代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简|论)P742、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P743、法律原则的分类P754、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P77第七章、法律体系第一节法律体系释义1、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P782、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P79第二节法律部门及其划分1、法律部门的概念和特点P81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选|判|简)P82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P842、民商法P853、行政法P854、经济法P865、社会法P876、刑法P87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P87第八章、权利和义务第一节历史上的权力观和义务观第二节权利和义务概念1、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P912、权利和义务的概念P94*第三节权利和义务的分类1、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所作的分类P952、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社会关系)的重要程度所作的分类P963、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所作的分类P964、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作的分类P975、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所作的分类P976、根据权利主体所作的分类P97第四节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P98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P98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P98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P99第九章、法律行为第一节法律行为释义1、概念P1022、特征P102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第三节法律行为的分类1、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P108第十章、法律关系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1、法律关系的释义P1112、法律关系的分类P112第二节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的主体种类P1132、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P115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P1162、法律关系客体中的种类P117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1、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P1182、法律事实的种类P119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一节法律责任释义1、法律责任的构成P1242、法律责任的种类P126第二节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1、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含义P1272、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原则P128第三节法律责任的承担1、法律责任的承担与法律责任的实现P1292、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P1303、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P1314、免责的条件和方式(简)P132第十二章、法律程序第一节法律程序概述第二节正当法律程序1、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简|论)P140第三编法的起源和发展第十三章、法的历史第一节法的起源1、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P1472、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P1483、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P149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1、法的历史类型的释义P1502、中西方封建法制的主要差别主要有五个方面(简)P1523、资本主义法律制度P1524、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简)P154第十四章、法律演进第一节法律演进概论1、法律演进概念P159第二节法律继承1、法律继承的概念P1612、法律继承的原因(简)P161第三节法律移植1、法律继承概念P1642、法律移植的必然性(简)P1663、法律移植的实践P167第四节法制改革1、法制改革的概念P169第十五章、全球化与法律发展第一节全球化概论第二节全球化下的法律发展趋势1、趋势⑤个P178第四编法的运行第十六章、法的制定第一节立法概念1、立法的特征P190第二节立法体制1、立法体制释义P192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1、立法过程P1942、立法程序P196第四节立法的原则1、立法原则概述P1982、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P199第十七章、法的实施第一节守法1、守法的概念P2032、守法的条件P206第二节执法1、执法的概念P2072、执法类别P2083、执法的原则(简|论)P210第三节司法1、司法的概念P2112、司法体系P212第十八章、法律职业第一节法律职业概述1、法律职业的概念P217第二节法律职业技能与伦理第三节法律职业制度第十九章、法律方法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1、法律方法的概念P2302、法律方法的内容P231第二节法律推理1、形式推理概念P2332、辩证推理概念P234第三节法律解释1、法律解释的必要性(简|论)P2392、我国法律的正式解释P2373、法律解释的原则(简|论)P2384、法律解释的方法P239第四节法律论证第五编法的价值第二十章、法的价值概述第一节法的价值释义1、价值的概念P249第二节法的价值体系1、法的价值体系释义P2512、法的目的价值体系P2523、法的评价标准体系P254第三节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1、在立法、行政和司法程序中对法的价值进行整合,应当遵循哪些原则?P258 第二十一章、法的基本价值第一节法与秩序1、法对程序的维护作用P261第二节法与自由1、法对自由的确认和保障(简)P2652、法律确认和保障自由的一般方式(简)P266第三节法与效率第四节法与正义第二十二章、法与人权第一节人权的概念1、人权划分P2772、基本权利P280第二节法对人权的保护1、人权的国内法保护P282第六编法与社会第二十三章、法与政治第一节法与政治的基本关系1、法与政治的关系P290第二节法与国家的基本关系1、法与国家的关系P294第三节执政党的政策与法律第四节法与民主1、民主和法治的关系?*重要第二十四章、法与经济第一节法与生产方式1、法与生产的关系P302第二节法与市场经济1、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重要P305第三节法与经济体制改革第四节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二十五章、法与文化第一节法与文化的一般原理第二节法与道德1、道德的概念P3172、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简|论)P318第三节法与宗教1、宗教信仰自由法条P324第四节法与文化1、法律文化的概念P3242、法律文化的基本结构(简)P3263、法律文化的作用(简)P326第二十六章、法制与社会建设第一节法治的概念1、法治与法制关系(简)P3312、法治与德治(案例分析)P332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三节法治与和谐社会。
法理学笔记完整版
![法理学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114fea19e8b8f67c1cb99c.png)
法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定义一、法律职业与法的定义1.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具有三个特点:(1)用说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暴力解决问题。
(2)必须根据法律来说理及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
(3)必须在程序的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定和解决法律问题。
* 这其中,根据法律说理是核心。
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是否能够忠于法律,就是他最大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问题。
2.法律人忠于法律的前提是法律必须具有一种明确清晰的概念及其对象。
(1)法律必须发展为独立的规范体系和制度形式,才可能成为法律职业者行为的准则。
(2)法律职业者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法律思想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法律。
二、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1.以往的法律理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类:(1)从法本身理解法律,认为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法的自身。
(2)虽然是从法的外部结实法律的根源,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把这种根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将法视为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
(3)从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义。
2.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有:(1)神意论。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观点)(2)意志论。
(如黑格尔关于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3)正义论。
(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
)3.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有:(1)规则论。
(一般认为法是一个逻辑上自我满足的规则体系。
)(2)命令论。
(这种观点与规则论相同之处在于都将法视为一种规则体系,所不同的是,规则论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该体系内部,而命令论则认为法律规则的效力来源于权力。
)(3)判决论或预测论。
(这种观点认为法就是对法官的判决的预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法不是写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东西,而是法官的倾向和意见,法官关于案件的处理意见才是真正的法。
)4.从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角度理解法律现象:(1)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法学界许多学者开始将法置于一定的社会现象领域交易研究。
法理学课程笔记整理(2)
![法理学课程笔记整理(2)](https://img.taocdn.com/s3/m/9ef0048caeaad1f346933f80.png)
法理学课程笔记整理(2)法理学课程笔记整理(2)授课教师:王勇法的运行立法一、概念、特征与分类:(一)概念(课本P209):立法是指有法的创制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解释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二)特征(课本P210):1、国家性2、合法性3、技术性:(1)制定——从无到有(2)修改——从旧到新(3)补充——从粗到精(4)废止——从是到非(5)认可——从彼到此4、程序性(三)分类:1、根据立法主体区分:(1)立法机关的立法(2)行政机关的立法(3)授权机关的立法2、根据立法方式区分(见“特征”中的“技术性”部分)二、立法体制:(一)概念(课本P210):立法体制即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结构。
(二)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1、一元: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统一的、一体化的,全国范围内只存在一个统一的立法体系。
2、两级:我国立法体制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立法权等级。
(1)中央立法:①权力机关立法权:a.宪法b.法律②行政机关立法权:a.行政法规b.部门规章(2)地方立法:①权力机关立法权:a.地方性法规b.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c.特别行政区法律②行政机关立法权:地方政府规章(三)总体格局: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具有主权性、独立性和最高性)。
2、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3、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4、民主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6、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特别行政区法律。
注:什么是基本法律(1)基本法律对某一类社会关系的调整,应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普遍性和根本性。
(2)基本法律规定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经济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基本关系、政治生活的基本事务,涉及国家主权、政治经济制度等。
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82c34ea5ef7ba0d4a733bc0.png)
(1)法律规范的内容(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是决定法律内在状况具有良好状态的先决条件。
(2)法律的逻辑结构以及法律规范与法律部门、法律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完备法律机制的形式要件
2、人对法律的要求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对法律提出具体愿望和条件,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
法学角度:认为“社会”是一种区别于政治组织活动的人们的日常交往与互动,如民间社会、乡土社会等
“社会”是一个与国家相区别的概念,如市民社会
“社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在内的整体,如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二、法律与社会的内在联系
1、从法学角度研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重点在于分析社会如何对相对独立的法律现象发生作用,社会对法律现象产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探讨法律现象在社会现象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法律作用于社会的方式、过程和形式
2、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据法的制定和实施的主体的不同。
国内法: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制定的实施于本国的法律。
国际法:是国际法律关系主体参与制订或公认的适用于各个主体之间的法律。
区别
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的创制主体
法律适用和强制实施方式
效力范围
国内法
一个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和组织,国家只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才成为主体
五、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用来制裁、强制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节法的社会作用(都是在围绕着法的两种基本职能、主要在三个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展开)
一、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运用法律确认和建立有利于统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制度,巩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经济基础
﹛运用法律组织和协调经济运行,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
应用法律解决纠纷
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0d2f03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a.png)
1广义的法律:指法律整体,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论,它包括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指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狭义的法律:仅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学者把广义的法律称为法,狭义的法律成为法律。
)法的阶级本质:第一国家意志的体现,第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第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初级本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的更深层次。
法理学的性质1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2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3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4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2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是规定权利与义务的行为规范4法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5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需要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法的效力,法律外部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特别行政区法律,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正式渊源:1、宪法2、法律(是指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3、行政法规(专指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依照宪法规定的权限和法定的程序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总称)4、地方性法规5、自治法规6、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7、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8、国际条约与协定9、法律解释非正式渊源:1、习惯2、政策3、指导性案例(判例)4、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5、法理(法的渊源即法的形式渊源,是指法作为行为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根据各种法的渊源在法律形式上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法的正式渊源主要指以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成文法,如立法机关或立法主体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条约等。
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86909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a.png)
法理学笔记法理学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法律的基本原理、法律的逻辑结构以及法律的内在价值体系等内容。
在法学教育中,法理学是学生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将对我在学习法理学时总结的笔记进行分享。
一、法律的定义与特征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和实施,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法律具有强制力。
法律作为国家的命令,具有强制性执行的特点。
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国家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2. 法律具有普遍性。
法律适用于全体公民,不分阶层和群体,保证了人们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3. 法律具有稳定性。
法律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变化或只发生少量变化,保证了社会秩序和正常的法律运行。
二、法律的目的与功能1. 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的基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2. 保护公共利益。
法律通过规定一系列社会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3. 促进社会进步。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三、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类方式:1. 公法和私法。
公法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是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民法、商法、劳动法等。
2. 权利法和义务法。
权利法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如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法是规定人们的义务和责任,如刑法中对犯罪行为的处罚规定。
3. 国际法和国内法。
国际法是规范各个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国内法是规范国家内部行为的法律,如宪法、刑法等。
四、法律的解释与适用1. 法律的解释是指对法律规定的含义进行研究和解释的过程。
法律的解释可以通过法律文字本身、法律文件的制定者的意图以及司法实践等途径进行。
2. 法律的适用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和事实,判断出合适的法规进行适用。
法律的适用过程可能涉及法官的判断和裁量。
法理学读书笔记
![法理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8d79c4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0.png)
法理学读书笔记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探究法律本质、价值、原则以及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关系的学问。
最近读了相关的法理学著作,让我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法理学对于法律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它并非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能够为具体的法律适用和法律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理解法律的本质时,不同的法学流派有着各自的观点。
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应当符合自然正义和人类理性;分析法学派则侧重于对法律规范本身的结构和逻辑进行分析;社会法学派则关注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和效果。
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从多个角度理解法律的本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书中还探讨了法律的价值问题。
法律的价值目标包括正义、公平、自由、秩序等。
然而,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这些价值目标之间往往会存在冲突和权衡。
比如,在追求社会秩序的同时,如何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不被过度限制;在实现公平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对正义原则的违背。
这就需要法律从业者在具体的案件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和平衡。
法律的原则也是法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
这些原则不仅是法律制度的基石,也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
以罪刑法定原则为例,如果没有这一原则的约束,司法机关可能会随意定罪量刑,导致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到严重侵犯。
此外,法理学还关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法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法律也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不断涌现,法律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关于我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和问题。
我国的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某些领域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存在法律空白;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
法理学大一下知识点总结
![法理学大一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f7f97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e.png)
法理学大一下知识点总结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法律的本质、内在原则和普遍规律。
在大一下学期的法理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知识点,现将其进行总结如下:一、法律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一种规范,其主要特点包括:普遍具有强制性、正当性、明确性、稳定性和可独立适用性等。
二、法规的层级和效力法规层级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其效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宪法最高,法律优先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三、法律解释和适用法律解释分为字面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和目的解释等。
在法律适用方面,要遵循法律的一般适用原则、特殊适用原则和限制适用原则。
四、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法律权利包括人权、财产权、合同权利等,法律义务包括遵纪守法、守约诚实信用等。
五、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其中刑事责任主要通过刑法实施,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则通过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实施。
六、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指的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法律行为是法律主体依法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七、法律权力和法律义务的来源法律权力的来源主要包括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和授权规定等;法律义务的来源则包括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和维护公共利益等。
八、法治与治理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方式,强调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国家权力,保护人民权益。
九、法权理论法权理论是法律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法律主体根据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力。
十、法律哲学法律哲学包括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价值、法律的精神、法律的目的等方面的研究。
以上是法理学大一下学期的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培养法律思维和法律素养,为将来的法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法理学水平,为将来的法律实践做好准备。
法理学期末笔记重点
![法理学期末笔记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130de44693daef5ef73dd4.png)
第一章法学学第一节法学概述一、法学词源★(一)中国“法学”之词源1.先秦时期有“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那时刑、名、法、术各成一学,“法学”是其中之一。
2.“法学”一词首见于南齐。
3.古代中国之法学主要是介绍法律的“知识”,今天的“法学”一词是19世纪西学东渐的产物。
(二)西方“法学”之词源1.古罗马,法学一词为iura。
2.现在英语中用legal science 或science of law和jurisprudence指称法学或法律科学。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概念1.法学的研究对象即法学研究些什么或研究的客体问题。
2.古罗马给法学定义: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务的知识;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学。
(二)西方不同学派研究的侧重点1.价值法学倾向:侧重于寻找法律的最高价值或最高目标,探究法与道德、法与正义的联系,探究法律的一般原则,探究两罚的标准,探究作为法律之源的自然理性、人性、神的理性等。
2.规范法学倾向:法学应着重研究实在法,特别是研究国家法的规范及其结构要素,尤其应当注重对各种法律概念的分析。
3.社会法学倾向:注重对社会中的“活法”的研究,应当研究与社会的关系、法的功能、法的实际效果、研究如何实现司法公正等。
4.美国综合法学:将法的价值研究、规范研究、社会事实研究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研究。
(三)中国古代法学家关注的法学研究对象1.中国古代法学家研究的法律只指国家法,甚至只指国家颁布的“律”、“刑统”之类。
2.具体对象:(1)先秦:着重研究“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礼”在治理国家中的功能关系。
(2)秦汉以降:着重解释与宣传国家法,故法学以“律学”形式出现。
(3)进入20世纪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对价值法学、规范法学、社会法学思潮均有介绍,唯在“法律”的外延方面,国家法一元论传统仍强劲,已经开展国际法研究。
(4)1949年以后:法学研究对象定为国家与法,阶级斗争。
(5)改革开放后:法学研究的对象复归于法律。
法理学读书笔记
![法理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86a223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d.png)
法理学读书笔记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基础学科,如同法学大厦的基石,为我们理解法律的本质、价值和运行机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
最近研读了相关的法理学著作,让我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首先被书中对于法律本质的探讨所吸引。
法律究竟是什么?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还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不同的法学流派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
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应符合自然正义和道德原则,法律的权威来源于其内在的正义性。
分析法学派则更注重法律的形式和结构,认为法律是一种由权威机构制定并通过强制力实施的规则体系。
而社会法学派则将法律视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关注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效果。
通过对这些不同观点的比较和思考,我逐渐认识到,法律的本质并非是单一和绝对的,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法律的价值也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平、正义、自由、秩序、效率等价值观念在法律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公平和正义是法律追求的核心价值,它们要求法律在适用过程中不偏不倚,对相同的情况给予相同的对待。
自由则是人类的基本追求,但在法律框架内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效率则体现在法律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上,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这些价值之间常常会发生冲突。
如何在不同的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是法律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法律的渊源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
习惯法、制定法、判例法等不同的法律渊源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习惯法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法律渊源,反映了特定社会群体长期形成的共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制定法则是由国家机关通过特定的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
判例法则是以先前的司法判决作为后续类似案件判决的依据。
了解这些法律渊源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对于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法理学初阶(下编)基础知识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法理学初阶(下编)基础知识点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49066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c.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法理学初阶(下编)基础知识整理
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核心)、执法为民(本质要求)、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障)
基本特征: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
基本要求:完善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坚持和落实党的执政方式、繁荣法学事业。
法律程序是程序法的内容。
法律程序价值的实现必须兼顾过程价值和结果价值的双重实现。
法律价值的内在价值主要包括:参与、公平、正统性、和平、尊严、理性、公开、及时性和终结性。
正当法律程序的功能(注意:功能与价值不一样哦):1.限制紫衣,约束权利2.保障决策者充分接纳各种信息,做出正确或最好的判断3.通过和平的程序保障充分、平等的发言机会,疏导矛盾冲突4.稳定实现确定的程序运行结果5.导致人们对程序运行结果有效服从并有利于法律信仰的形成。
法律制定的特征:主体专门性、制定的程序性、技术性,结果导致法律变动。
立法的基本原则:宪法原则、民主原则、法制统一原则、科学立法原则(从实际出发)
立法体制(立法权的问题),中国是1.一元的立法体制(只有一个统一的立法体制,强调国家立法权属于中央。
) 2.两级并存的立法体制(中央与地方同时存在)
立法技术:规范化,系统化。
中国现行法律解释体制: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法理学笔记
![法理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4a74ee2d5bbfd0a79567386.png)
法理学本质与现象是一对范畴,任何事物都与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一)揭示了法与统治阶级的内在关系(二)揭示了法与国家的必然联系(三)揭示了法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因果联系二、法的本质的两个层次(一)法的阶级本质1、法是“意志”的体现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二)法的本质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1、物质条件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尤其是后者。
2、物质条件是统治阶级的物质条件。
3、物质生活条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包括政治、道德、文化、传统等因素。
第三节:法的基本特征一、基本特征(一)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形式上具有规范性,一般性、概括性的特征。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三)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成员的规范(四)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以权利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
(五)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和程序性。
二、国家创立法的方式有两种:(一)制定: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制定新法。
(二)认可: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因此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极大权威性1、高度统一性:首先指各法律之间的根本原则一致;其次指除特殊情况外,一国只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体系内部各规范不能相互矛盾。
2、极大权威性:法的不可违抗性,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违法行为。
*法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从终极意义上讲的,即从国家强制力是最后一道防线的意义上来讲的,而非意味着法的每一个实施过程,每一个法律规范的实施都要借助于国家的系统化暴力,也不等于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实施的唯一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法的运行第十六章法的制定本节应当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掌握以下问题,我国的立法体制、立法原则、立法程序、立法权限、法律位阶划分、适用规则、备案批准程序等,尤其要掌握哪些机关能够立哪些法、某一立法居于哪一位阶及如何适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权限等问题。
第一节立法的概念一、立法释义立法:特定主体依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二、立法的特征(1)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2)依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3)依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4)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5)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三、区分立法与相关概念●立法:与法的创制含义接近,但是不大强调发现法律需要这一环节。
●法的创制:包括调研、草拟、提案以及讨论通过等过程,也包括了法的修改。
●法的制定:立法中,除去法的修改和废止余下的部分。
第二节立法体制一、立法体制释义(一)概念:关于立法权限、立法权运行、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要素: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运行的体系和制度、立法权载体的体系和制度(三)当今世界立法体制类别:单一、复合、制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制约)、特殊立法体制二、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划分体制(1)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的分权:立法权属于中央,居领导地位;由中央和地方多方面主体行使。
(2)多级并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3)多类结合:所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及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立法及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差别。
国情根据:①国家性质要求②发展不平衡③经济:市场经济;政治:民主集中制④消除历史沉淀物第三节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立法是动态的和有序的事物,是具有阶段性、关联性、完整性的活动的过程。
一、立法过程(1)立法准备:提出法案前进行的立法活动(2)由法案到法: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法案——公布法律(3)立法完善:立法解释,法的修改、补充、废止,法律清理、汇编和编纂。
二、立法程序立法程序:是立法主体在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1)提出法案A概念:提出法案就是由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组织和人员,一句法定程序向有权立法的机关提出关于制定、认可、变动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提议和议事原型的专门呢活动。
B有权提案的主体:①向全国人大: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代表30人以上的代表或一个代表团、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0人以上、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审议法案A概念:是指立法机关对已经列入议事日程的法律草案正式进行审查和讨论。
B有权主体:C法律草案审议的结果有以下几种:(1)提付表决;(2)搁臵;(3)终止审议。
(3)表决和通过法案A概念:是指立法机关以法定多数对法律草案表示最终的赞同,从而使法律草案成为法律。
B有权主体C通过法律草案的方式:有公开表决和秘密表决两种。
D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4)公布法A是指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予以公布,以便全社会遵守执行B有权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C载体:我国公布法律的报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国务院公报》和《人民日报》等。
通过当天公布第四节立法的原则一、立法原则界说(一)立法原则: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二)立法原则的种类:其一、总的立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
其二、中央立法的原则:最高性原则、统揽大局原则、模范立法原则。
其三、地方立法的原则:结合需要原则、地方特色原则、补充立法与先行立法结合原则。
二、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2)法治原则;(3)民主原则;(4)科学原则第十七章法的实施本节应当掌握的问题有法的实施的三种方式。
执法的特点,尤其是了解执法主体的特点。
司法的特点;司法的原则,尤其要掌握司法公正和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两个原则。
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
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为标准,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守法;执法;司法。
第一节守法本节应当掌握的问题有守法的主体与客体一、守法的概念(一)概念: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
(二)构成要素1、主体: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应当遵守法律的主体在我国:(1)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2)公民,(3)在我国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2、范围:守法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种类。
在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3、内容: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二、守法的根据和理由(1)守法是法的要求;(2)守法主体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3)守法是由于惧怕法律的制裁;(4)守法是出于社会压力;(5)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6)守法是道德的要求三、守法的主客观条件1、主观条件:守法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法律意识水平。
政治意识、法律观念、道德观念、文化教育程度2、客观条件:守法主体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
法制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国际形势、科技发展第二节执法一、执法的概念(一)概念: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组织及其公职人员在行使行政管理权过程中,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执法是法的实施和实现的最主要途径。
(二)特征(与司法相比):(1)主体——特定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法律或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2)内容——广泛性;(3)活动——单方性;(4)行为——主动性;(5)行使——优益性二、执法体系(一)概念:具有不同职权范围的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执法而构成的相互分工、相互配合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二)构成:行政机关执法、法律授权组织执法、行政委托社会组织执法1、行政机关的执法:政府的执法;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
2、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一般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执法;企事业组织的执法;基层民众自治组织。
3、行政委托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三、执法的原则(1)合法性(2)合理性(3)效率第三节司法一、司法的概念和特点(一)概念: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二)特点:(1)专属性: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
在我国,司法权专属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2)程序性:审判活动要遵循三大诉讼法。
(3)专业性:需要很丰富的法律知识,以及司法实践经验。
(4)权威性: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执行,不得擅自修改和违抗二、司法体系(一)概念:由国家宪法规定的享有国家司法权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即司法主体所构成的体系。
(二)构成:1、人民法院(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①基层②中级③高级(2)专门人民法院①军事②铁路运输③林业④海事(3)最高人民法院2、人民检察院(1)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①县、县级市、自治县、市辖区②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院③自治州、省辖市④省、自治区、直辖市(2)专门人民检察院①军事②铁路(3)最高人民检察院三、司法的原则(1)司法法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2)司法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司法权独立行使;(4)司法责任;(5)司法公正——它既包括实质公正,也包括形式公正,其中尤以程序公正为重点。
第十八章法律职业概念:是指以律师、法官、检察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人所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
特征:统一的技能特征、特殊而一致的伦理特征、自治性、准入性第十九章法律方法第一节法律方法概说一、法律方法的概念(一)概念:法律人认识、判断、处理、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
(二)特点:(1)专业性(2)法律性(3)实践性(三)界定:广义上理解包括立法、行政、司法、非诉讼等领域的法律方法。
狭义上一般指司法过程的方法。
二、法律方法的内容(1)法律推理:法律人将形式推理运用于处理案件过程的思维形式。
(2)法律发现:法律人寻找和确定所要适用的法律规定的过程。
(3)法律解释:法律人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所做的进一步说明。
(4)法律论证:通过提出一定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法律表述、法律陈述、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
第二节法律推理一、法律推理的概念和研究意义1、法律推理:是指在缺乏适合于案件的唯一法律规则时,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
又称实质推理。
2、法律推理的界定广义上,各种法律活动都存在法律推理,狭义上,法律推理特指司法领域的法律推理。
3、意义:其一、法律推理建立在法律条文(概念)与具体事实既相关又不完全对应的基础上,其二,所以推理的过程要求根据逻辑而又必须结合理性和人文,用来恰当地进行自由裁量。
二、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
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从一般的法律规定到个别特殊行为的推理。
三段式,法律规范是大前提,法庭认定的案件事实是小前提。
(2)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前提是没有合适的法律规则(3)类比推理:在法律没有明确的文字规定情况下,比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加以处理的推理形式。
其一,其实质是扩大某一法律规则的适用范围,使之适用于从字面并不包含,但从原理上可以包含的行为。
其二,其适用范围:主要是民法领域,刑法领域基本不再适用。
其三,其特点是:①寻找相似性,在两个行为或现象之间寻找相似性,②需要一定的想象和猜测,③其结论具有或然性,接近性,但未必具有唯一正确性。
三、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
(易考)适用条件:(1)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对如何处理存在两种对立理由(2)法律规定模糊,据同一规定可提出两种对立处理意见(3)法律规定本身矛盾,存在两种对立规定(4)法律有规定,但不适应新情况,即合法与合理的冲突四、特点:(1)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2)法律推理要受现行法律的约束;(3)法律推理是一种实践理性。
第三节法律解释本节重点掌握的问题有法律解释的种类,尤其是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的区别;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的体制;法律推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