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运输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运输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细胞模型等)。

2. 教材准备:相关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质运输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运输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物质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外进行运输的?”2.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对物质运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延伸:1.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运输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特点和机制,如植物、微生物等。

介绍物质运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如医学、生物技术等。

2. 课外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或实验,探究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3:物质运输的路线

教学设计3:物质运输的路线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血液循环;2.淋巴循环。

两者都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开始进行本课之前,首先让学生阅读“开眼界”的内容进行引入。

对血液循环的教学,可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竟1”和“探究竟2”。

然后,以讨论的形式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融合在本部分解决。

对于淋巴循环的教学,首先布置学生阅读完成课本的“探究竟3”。

当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之后,便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补充淋巴的产生和淋巴的去向,完成淋巴循环途径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讨论法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心脏的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回答:心脏分四个腔,血液流动的方向是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回流的血液汇集到心房。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肺静脉与与左心房相通,上下腔静脉连通与右心房。

导入: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内不停的循环流动,运输着各种物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人生病治疗时需要打针,注射的部位多在臀部,那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处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一下《物质运输的路线》。

板书: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新课教学教师活动:假设有一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有能力的小组可以试着写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初中生物_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示意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有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边学边做,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一:感知心脏的外形、大小和位置 心脏位于 的中央偏左下方,在 之间,大小与自己的 差不多。

活动二:探究心脏内部构造1.在图右方的横线上填写各标号所对应的心脏结构的名称。

A ①B ②C ③D ④ ⑤ ① ② A BC ④②D ⑤心脏解剖图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连着不同的血管: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

心房与心室间的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心室与动脉间的动脉瓣只能朝动脉开。

保证了血液只能从流向,从流向。

活动三: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的途径:血液由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各级,最后汇集到,流回,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

体循环后,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途径: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最后由流回,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这样,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二)、重点突破: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体循环和肺循环(三)、系统总结:(四)、达标检测:【学生自主完成】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自身的结构也充满好奇,而对自己在身体、生理和心理变化更是特别地关注。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尝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物质运输的途径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肺静脉→左心房




七年级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血液非常熟悉,可是在人体内流
动经过怎样的路线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很抽象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
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要抓住
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思考;
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和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设计课件;视频;卡片;血液循环图;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部分动画,视频,配以卡片等直观教具,利用学生视觉、听觉等认知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想知道的: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路线怎样;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
4、学困生 :血液循环途径太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充分利用图片、动画演示、视频、板图、游戏等形式,寻找规律,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1.学生对细胞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已有初步了解,但对其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晰。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揭示物质运输的途径。
2.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物质运输的实例,如植物的根系吸水、动物的血液循环等。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将这些实例与细胞膜运输过程联系起来,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物质运输的途径及机制。
-知道细胞膜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了解其选择性透过性。
-学会运用模型、图解等方式,描述物质跨细胞膜的运输过程,如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等。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运输方式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如水、营养物质、氧气和废物的运输。
-制作细胞膜模型,展示物质跨膜运输过程。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设定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结合物质运输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强调团队合作,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协作。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他们对生物学现象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在理解抽象的细胞膜运输过程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初中生物_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必须把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这部分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和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七年级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血液比较熟悉,可是在人体内流动经过怎样的路线?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很抽象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思维活跃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目前学生已经知道的有:血液、血管、心脏及其联通的血管,人体内两处气体的交换也已经学会。学生很想知道的是血液在人体内是如何流动的,路线怎样?血液循环比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可以对知识点层层分解,充分利用有关图片、动画、板图等方式开展学习,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A. 1 B. 2 C. 3 D.4
7.下图是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
(1)血液由[]______经过[]______后,由______血变成______血,再由[]______流回到[]______,完成肺循环。
(2)[①]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来实现,[①]与[②]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实现。
4.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部位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的部位是()
A.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B.心脏C.肺部的毛细血管D.肝脏
5.肺循环D.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提供
6.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输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的途径中()次经过心脏。
(5)什么是动脉血、静脉血?血液循环的过程中,哪些结构流动脉血、哪些结构流静脉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进行课件展示。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在物质运输这一章节,学生可能对跨膜运输、主动运输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引导和解释。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不一,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复杂的概念和机制感到困惑,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物质运输概念、途径、机制的理解。
-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物质运输实例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生物学术语的记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现场辅导。
3.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运输的原理和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态的观念。
-通过学习物质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教材教学设计七下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师姓名:【课题】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课标内容概述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2、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4、通过拼贴、识别,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血液循环,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增强保护心脏,强身健体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教学建议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学会识图的方法。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太强,对于抽象的知识感觉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学会结合自身熟悉循环路径及循环意义,了解血液成分变化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学生感觉比较枯燥。

所以这节课,我以细胞求助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利用拼贴活动和循环体操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注重了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能有效的和自身健康相联系,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

✧探究活动设计本节教学共设计了两块探究活动:一是在帮细胞解惑时的路径探究,用名称卡片、白纸、双色笔粘贴路径图,探究氧气从肺泡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到肺泡;二是体循环、肺循环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过程设计学情分析【学生特点分析】初一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1--12岁之间,好奇心强,思维敏捷,课堂参与度高。

但在这阶段,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2)设计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环境:
(1)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沟通交流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质运输的途径,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2.难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细胞间质运输的方式及其调控机制。
3.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个别辅导等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运输途径的知识点。
2.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提问回答等形式,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3)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5.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实验室,了解医学领域对物质运输途径的研究和应用。
(2)开展科普讲座,邀请专业人士介绍生物学科的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鼓励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深入探讨物质运输途径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学生对淋巴循环的了解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对细胞间质运输的方式有一定认识,但对其具体过程和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教学设计1: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学设计1:物质运输的途径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理解血液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

(三)情感目标
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2.血压和脉搏的概念。

3.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难点: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血压脉搏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课型: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两条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情况。

3、理解两条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的变化位置和结果;掌握两条循环途径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心脏及血管的重要性,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

难点:概述两条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意义;理解体、肺循环的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心脏模型,多媒体课件。

的呢?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将沿着怎样的路径排出体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复习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任务形成大致印象,做到心中有数,起到了激趣引题的作用。

自主复习,寻找规律任务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一、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课本第71—73页“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归纳以下问题。

1、结合心脏模型,说出心脏剖面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2、归纳心脏内主要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1)心脏壁主要是组织构成,具有能力,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

2)的壁较厚,收缩时产生的压力较大,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3)有和,保证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以上体现了怎样的生物学观点?3、尝试扮演老师,结合心脏工作示意图,说说:心脏左右两个“泵”是如何1、自主复习课本第71—73页“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全班交流,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四人组讨论,完成实践应用练习题,并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梳理心脏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特点,使学生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深入理解心脏是如何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的。

通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并完成“实践应用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同时也明确在心脏内形成的两条血流方向,为复习后面的体、肺循环打好基础。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路线》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路线》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在探索生物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3.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将物质运输的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
b.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质运输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学术术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生动的图片、动画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运输的路线。同时,通过讲解、提问、举例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气体交换在人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5.学会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基本原理。
2.运用图示、模型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呼吸作用等过程。
3.设计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
4.收集有关物质运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运动、疾病、健康饮食等,并进行简要分析。
通过这项作业,学生可以将生物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c.为什么说物质运输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a.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
b.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考察学生对物质运输途径的理解。
c.简答题:设计简答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深入探讨以下主题:
b.观察受伤后伤口肿胀的原因,了解淋巴循环在伤口恢复中的作用。
5.撰写一篇关于物质运输途径的科普文章,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向亲朋好友介绍本节课所学内容。
鲁科版五四学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包括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
2.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并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3.理解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以及其在维护生物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2.强调物质运输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完成作业:
a.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b.请举例说明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和细胞间质运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化解重难点
(1)利用实物模型、动画演示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复杂过程。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运输过程,加深对细胞间质运输方式的理解。
(3)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疾病原因,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课题: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解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重点、难点)(2)阐明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重点)(3)概述血液循环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人体必须把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所以,这部分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和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由此可见,本节课同时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法: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同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此,本人以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打针”场面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先自学,让他们初步感性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对于精讲点拨环节,本人采用环环相扣的方法,把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两个途径”、“两处交换”、“两对概念”;并且以“不甘寂寞的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线索,运用幽默的话语和类比的方法引发诱导、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温故知新、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体验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感。

学法:课前认真预习,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

课堂上合作探究,分组交流,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建构知识。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红蓝彩色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4分钟)课件展示心脏结构图片,提出下列问题:1.说出心脏的四个腔?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学生回答:室连动,房连静,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初中生物_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教学设计课题第一节物运输质的途径(1)授课时间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板书设计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介绍人体血液循环的的视频、图片和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预习并尝试归纳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温故知新教师用课件出示心脏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问题:说出心脏的四个腔,心脏各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通?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回答问题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1-主动脉2-肺动脉3-肺静脉4-上腔静脉5-下腔静脉6-通过复习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上节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小结:师生共同做个总结疑难点突破:教师出示疑问,学生小组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1、动脉血、静脉血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血变成了动脉血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动脑,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最终讨论出共同的答案。

派小组代表表达本组的答案。

1、血液含氧量不同。

动脉血:含氧丰2、有人说:“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2、不正确;因为肺静脉中流的血液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的血液是静脉血。

师生互学多媒体课件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flash动画,师生共同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学生认真观察,相互交流,积极表达。

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的掌握。

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

注意:上腔静脉收集头部、上肢和胸部的静脉血下腔静脉收集腹部和下肢的静脉血★学以致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及血液循环的flash动画。

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初中生物备课设计第三单元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备课设计培训设计教师准备:1.提前一周申请实验室购买相应材料。

2.上课前一天做预实验,考虑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应急准备。

课前培训:1.全班同学:边思考边做任务,并积极反馈自己的收获,有疑问的及时提出。

2.小组长:协调分工,引领组员认真做课堂任务,真实探究。

3.生物高效学习小组:及时帮助同学解决遇到的困惑课中培训:1.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2.发散思维,充分利用新生问题,继续探究,激发学习欲望课后培训抽查学生掌握情况,继续强调掌握不清楚的地方学生准备:1.物品准备:课本、《学习设计与指导》、双色笔2.知识准备:回顾血液、血管、消化与吸收等相关知识3.精神准备:期待、兴趣、好奇心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视频截止北京时间5月5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依然十分严峻,各国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

新冠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打喷嚏、咽喉疼痛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采取吃药、打针和输液等多种方式并用,治愈人数逐日增多。

通过大单元整体学习后同学们知道,人体内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性管道中循环流动。

药物进入血液后是如何随着血液运输到达咽部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药物的运输路线。

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结合新冠患者的治疗方法及上节课学习的血液、血管等相关知识,思考药物到达病灶部位的运输路径利用真实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药物是如何达到病灶部位?同时符合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

解读重点解读:结合文本心脏解剖过程,小组合作解剖新鲜猪心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更清晰的认识本节课的重点和方向,快速进入目标引领,思路清晰,学生可以在任务驱学习目标脏,了解心脏的结构及所连血管。

新冠患者早期均有咽喉疼痛症状,根据血液循环视频及动态图绘制静脉注射后药物到达咽部的路线图。

情境任务的探究中来。

动下进行活动,达成任务发布学习任务结合血液循环图,绘制静脉注射后药物到达咽部的路线图明确学习任务,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任务活动一、解剖新鲜猪心脏,绘制心脏结构图结合文本要求,从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注水,用手挤压心室时,观察水从哪儿流出来?试着解剖心脏,观察心脏的结构,绘制心脏结构图。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教案:物质运输的途径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了解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和特点;3.掌握不同途径的物质运输的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1.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2.陆路运输;3.水路运输;4.空运;5.管道运输;6.不同途径的物质运输的优缺点。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同的运输方式。

Step 2:概念和意义介绍(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是否见过物质运输的场景?物质运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2.介绍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物质运输是指将物体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的过程,它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一Step 3:陆路运输(15分钟)1.介绍陆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陆路运输是指通过陆地上的道路、铁路和桥梁等运输设施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网络覆盖广、运输速度快等特点。

2.列举陆路运输的几种方式,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

3.让学生们讨论陆路运输的优缺点。

Step 4:水路运输(15分钟)1.介绍水路运输的概念和特点:水路运输是指通过水面上的船舶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运输能力大、成本低等特点。

2.列举水路运输的几种方式,如河运、海运等。

3.让学生们讨论水路运输的优缺点。

Step 5:空运(15分钟)1.介绍空运的概念和特点:空运是指通过空中的飞机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运输速度快、适用于紧急物资等特点。

2.让学生们讨论空运的优缺点。

Step 6:管道运输(15分钟)1.介绍管道运输的概念和特点:管道运输是指通过管道进行的物质运输方式,它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源消耗低等特点。

2.让学生们讨论管道运输的优缺点。

Step 7:总结与延伸(10分钟)1.让学生总结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并讨论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物质运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2.学生对不同途径的物质运输的特点和优缺点的理解;3.学生对未来物质运输的发展趋势的思考。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心脏与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血液循环的过程(体循环和肺循环)。

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1.准备有关的实验材料:(1)选用带有部分血管新鲜的猪心脏,在实验前解剖好,沿着室间沟1cm处分别剖开左心室壁和右心室壁,露出4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

(2)准备好相应的用具:一次性手套,解剖剪,解剖刀,镊子,解剖针,解剖盘及纱布等。

2.搜集信息,查阅资料(1)学生方面:①学生在课下搜集与心有关的能够体现人情感方面的词语。

②提出一些关于心脏的问题,如心脏病是怎么回事,心脏为什么能不停地跳动,为什么紧张时心跳加快……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查找资料,或向医生请教。

③分成5个大组,统计本组每人心率,计算平均值、最高和最低值。

(2)教师方面:①准备心脏跳动的课件;②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画;③瓣膜工作动画;④经过加工处理的心脏模式图;⑤相应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策略1.小组探究,明确心脏的结构根据学习目标所示,设计5个探究方案,学生分成5个组,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进行探究。

每4个人为一小组,具体探究哺乳动物猪的心脏结构。

2.交流与合作,强化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各组之间在观察后要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

大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对每一个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及时总结,避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目标: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2、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3、说出血压和脉搏的正常变动范围,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人体内物质运输一章的相关内容。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消化和呼吸等章节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排泄和激素调节等知识的前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是由静脉滴注的药液是如何抵达病灶的这一问题,从而引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然后通过观察和思考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尝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血压、脉搏、心率等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学习主动性。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血液在人体内流动经过的路线及成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充分利用模型、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减少学习困难。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

想一想:你感冒后,在你手背静脉处滴注药液的方法进行治疗,几天后,就会明显减轻。

你知道药液是怎么到达病灶的吗?师点拨:血管和心脏构成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

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完成物质运输,这就是血液循环(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一)血液循环途径阅读课本P54--55看图3.3-12,合作探究,观察思考1、血液循环的途径2、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3、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师播放动画,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解疑1、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2、体循环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3、体循环结果:血液由含氧气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气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通过体循环给组织细胞带来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1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1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内容简析“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 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 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

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 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 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把握三点:一是“两个途径”, 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之间的联系;二是“两对概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 以及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 也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

目标定位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 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 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 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

因此, 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我确定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情感目标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 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冠脉循环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方法阐释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 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 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 并创设问题情境, 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 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 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内容简析“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

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三点:一是“两个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之间的联系;二是“两对概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也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

目标定位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

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3. 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情感目标1.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通过对冠脉循环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方法阐释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探究学习报告、自制课件等、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这几天老师感冒了,扁桃体发炎(手摸咽部,暗示学生扁桃体的位置),声音不太好听,为了快点好起来,就进行了输液治疗(图片展示输液,学生认同)。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从我的手部到达扁桃体,来发挥作用的呢?(生:血液。

)师:是借助血液进行了运输。

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到达扁桃体经过了怎样的路线呢?也就是药物运输的途径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

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师:(课件展示:血液循环视频)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

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视频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

同时,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题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

环节二温故知新,探索规律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1)你能识别心脏的四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生:积极回答。

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3. 出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学生找出我们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血液总是沿着“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循环流动。

【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

在帮助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循环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

环节三按图索骥,合作探究(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活动:一滴血的旅程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 左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房右心室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房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探究报告,最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图片代表本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老师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学生得出结论:(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进行。

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左心室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我采用了“总—分—总”的教学设计。

并以“一滴血的旅程”作为学习的线索,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

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的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1.回忆体内气体的交换:假如你是肺吸收的氧气,你是如何到达身体的每个细胞的呢?2.动画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气体交换后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液和氧气结合,颜色变成鲜红;血液和氧气分离,颜色就变成暗红。

前者称为动脉血,后者称为静脉血。

二者的区别是含氧的多少。

教师出示盛放在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学生观察血块表面和底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思考原因。

3. 观察与思考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1)分别有什么变化?(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4.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红(代表管腔内流动脉血)、蓝(代表管腔内流静脉血)两种颜色的笔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

5.师生总结:组织细胞氧和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二氧化碳氧肺泡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

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利用了flash动画及新鲜的血块,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并通过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师生分析总结血液循环途径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

环节四寓教于乐,巩固认知。

经典游戏:循环列车。

游戏规则: 1.以列为单位,每个同学只能代表体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

2.随意指定某同学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按顺序报出站名,如果有障碍,请下一位同学快速接上,比比看,看那列同学火车开得稳?开得快?一轮以后,可以增加难度,报出站名后说出血液的成分。

【设计意图】这样的游戏,能够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学生非常感兴趣,比起单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环节五知识迁移,深化提高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扁桃体发炎进行了手部静脉注射,药物是沿着怎样的途径到达病灶发挥作用的呢?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早描述出药物的旅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考查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让课堂首尾呼应,有始有终。

教有所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

我在的教学中,力求将新的理念渗透进每一节生物课堂,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一、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

《物质运输的途径》中单“物质”就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并与后面所讲的血液循环的途径相统一,我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打点滴”场景,让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手上的静脉运输到病灶,从而非常自然地进入课题。

所以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感悟,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力的情感,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理需求。

二、总体把握,探寻循环规律不是把两条途径单独处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抓住共同的规律,宏观上着眼。

二、组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我给每位学生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先通过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建议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

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绘出循环的路线,每小组必须推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进行评比,作为小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三、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

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概括、绘图、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尽量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环节设计要灵活,让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等。

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