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重点1~11章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非图形分析、计算知识点【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2、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1种——劳动力 (2)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完全同质的(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4)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 (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交易(8)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9)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1)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2)主张政府应鼓励经济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1)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2)理论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3)适用范围比较局限二、比较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2、理论的前提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

(2)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4)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商品和劳务市场完全竞争(8)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9)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10)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11)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3、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的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但只要成本的差异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作者xxxx------------------------------------------日期xxxx1、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机会成本)当Pc/Pw=2 或1/2是什么情况?如何生产?(1)当Pc/Pw=1/2时,在本国用葡萄酒衡量的奶酪的机会成本是aLC/aLW =1/2=PC/PW,即PC/ aLC=PW/ aLW。

因而,本国工人在生产葡萄酒和生产奶酪上所获得报酬是一样的,因此本国可以任意选择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

供给曲线RS在aLC/aLW上出现水平段。

在外国,a*LC/a*LW=2> PC/PW=1/2,即PW / a*LW >PC/ a*LC,外国将专门生产葡萄酒。

(2)当Pc/Pw=2时,在本国,奶酪的机会成本为aLC/aLW =1/2<PC/PW=2,即PW/ aLW< PC/ aLC。

则本国将专门生产奶酪。

而在外国,a*LC/a*LW= PC/PW=2,此时外国工人在生产奶酪和生产葡萄酒时所获得的报酬是一样的,外国可以任意选择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因而供给曲线RS在a*LC/a*LW上出现水平段。

(3)若aLC/aLW< PC/PW< a*LC/a*LW,即1/2<Pc/Pw<2,要专门分工:本国将专门生产奶酪,外国将专门生产葡萄酒,奶酪的相对供给是(L/aLC)/(L*/a*LW)。

补充:(理解)图 2-3: 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首先, RS 曲线表明如果奶酪的相对价格PC/PW<aLC/aLW 时,世界的奶酪供给将为零。

其次,当奶酪的相对价格等于本国生产奶酪的机会成本时,即PC/PW=aLC/aLW ,本国工人在生产葡萄酒和生产奶酪上所获得报酬是一样的,因此本国可以任意选择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量。

供给曲线RS在aLC/aLW上出现水平段。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第⼀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国际贸易不存在的五个假设前提:1.两国相同商品的⽣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以上五个条件任意⼀个不存在,国际贸易都可能产⽣,国际贸易的起因有:1.⽣产技术差异;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3.需求⽅⾯的差异;4.规模收益递增;5.不完全竞争市场⽣产均衡点:⽣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均衡消费点:社会⽆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第⼆章古典贸易理论第⼆节劳动⽣存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贸易基础:技术差异(劳动⽣产率差异)贸易结构:出⼝绝对(⽐较)优势产品,进⼝绝对(⽐较)劣势产品。

贸易利益:贸易是⼀种互利⾏为。

绝对优势和⽐较优势的⽐较: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较优势由⼤卫·李嘉图提出。

概念⽐较:绝对优势指⼀国在某产品的⽣产上⽐他国的⽣产成本更低或劳动⽣产率更⾼。

⽐较优势指⼀国在某产品的⽣产上⽐他国的机会成本更低或相对劳动⽣产率更⾼。

判断标准:1)⽣产成本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2)劳动⽣产率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则:A国在X产品的⽣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的⽣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1)机会成本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2)相对劳动⽣产率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则:A国在X产品的⽣产上具有⽐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产上具有⽐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第⼆节H-O理论假设前提:1、相同部门、技术;2、需求相同;3、不存在规模经济;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要素禀赋不变);6、两国中:A国是资本丰裕国,B国是劳动丰裕国。

7、⽣产要素在⼀国内可⾃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8、X、Y的⽣产技术不同,并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 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 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 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 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国际经济学-课后重点及课后答案

国际经济学-课后重点及课后答案

第2章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础2011年12月18日15:141,现代贸易理论主要关注贸易基础,贸易方向和贸易收益的决定因素.2,当前对世界贸易模式的解释是基于经济思想史的丰富遗产。

重商主义以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是现代贸易理论的先驱。

3,在重商主义学派看来,贵金属储备代表了一国的财富。

重商主义学派主张政府应该实行贸易管制,以限制进口和促进出口。

一国只有牺牲贸易伙伴的利益才能获得贸易收益,因为在给定时间点上,世界财富的存量是固定的,而且不能所有国家同时出现贸易顺差。

4,斯密对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提出了挑战。

他认为通过自由贸易,投入要素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能够增加世界的产出,这些产出可由各贸易国共同分享,所有国家能够同时享有贸易收益。

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将发现专门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是有利的。

5,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同他国相比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互利贸易也是可能的。

生产率低的国家应当专门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6,现代贸易理论认为:如果在无贸易条件下,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比较成本(价格)不同,两国就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贸易收益来自于国际劳动分工及专业化带来的生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7,比较成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解释。

这条曲线表明,假定所有资源都以最有效的方式得到利用,一个经济所能产生的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提供了一种测算边际转换率的方法,边际转换率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的一种产品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8,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

国内的相对价格只由本国的供给条件决定。

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发生一个国家完全专业生产一种商品的情况。

9,在现实世界中,各国往往处于成本递增的情况。

因此,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坐标原点。

每个国家的产品的相对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决定。

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生产完全专业化就不太可能了。

10,当生产率的增长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时,一国的制造商在一种特定产品的比较优势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5.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共同决定,是一国过剩供 给曲线与另一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相 对价格水平,并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相对价格 水平之间。 6.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1)贸易利益通过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 效用水平来衡量,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 前的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位置就越偏上,贸易利益也就越大。注意:贸易 虽能改善一国总体福利,但并不意味着国内每个 国民都能从中受益。 (2)交换(消费)利益、专业化(生产)利益 7.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两国相对价格 一致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八章 国际贸易壁垒与出口促进
1.进口关税:小国、大国 (1)局部均衡分析(重点):生产扭曲、消费扭曲含义 (2)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理解关税负担、有效保护与关税结构 2 2.进口配额:小国局部均衡分析 许可证分配方式的不同对进口配额实施国的福利影响 3.出口补贴:小国、大国局部均衡分析 大国福利损失要大于小国 4.商品倾销 (1)倾销及其判断依据 (2)长期性倾销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第十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特定优势、交易 内部化、区位优势(重点)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 重点) 2.企业国际化的方式:出口、直接投资、 对外发放许可证 企业海外扩张过程(同技术国际转移的周 期理论) 3.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了解)
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整
理解四种国际收支调整方法的含义 1.弹性论(重点) (1)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B= PX·X — e ·PM*·M 不确定,由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决定。 (2)马歇尔—勒纳条件 (3)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J曲线的含义及原因 2.吸收论 (1)基本原理:B=Y-A 充分就业与非充分就业时 改善国际收支的方法。 支出增减政策、支出转换政策 (2)d(B)=dY—dA=(1-a)dY-dA0>0时,货币贬 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 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第⼀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的⼀、国际贸易的概念:⼴义与狭义;价格差;⼆、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价格机制;三、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1、国际贸易纯理论2、国际贸易政策理论3、国际贸易实务第⼆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法与模型框架⼀、国际贸易研究⽅法的特点(⼀)假定不存在货币,只有物物交易(⼆)分析框架:2国家x2产品x2要素(三)分析⽅法:⼀般均衡分析⽅法为主,局部均衡分析⽅法为辅(四)静态或⽐较静态为主,很少使⽤动态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分析⼯具I、⼀般均衡(总体均衡)分析⽅法(⼀)⽣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消费者偏好与社会⽆差异曲线II、局部均衡分析⽅法:对单个商品均衡的分析三、封闭条件下的⼀般均衡:理解分析过程即可(⼀)⼀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般均衡推导局部均衡: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三)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四、开放条件下的⼀般均衡(⼀)⼀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1、开放条件下的⼀般均衡条件2、开放条件下的⼀般均衡模型:重点。

(⼆)国际均衡价格(局部均衡⽅法)1、均衡价格决定的局部均衡模型2、均衡价格与两国收益分配的差别;3、⼤国与⼩国利益的分配--⼤国的曲线平缓;⼩国陡峭;五、贸易利益(⼀)贸易利益的衡量1、⼀般均衡模型:有贸易时社会⽆差异曲线的效⽤⾼;且实现了⽣产可能性曲线外C点的消费;2、贸易前后价格差距与贸易利益⼤⼩;3、贸易条件:TOT= Px w/Py w4、贸易利益与国内利益的再分配;(⼆)贸易利益的分解1、交换所得:价格发⽣变化,⽴刻进⾏交易并得到的收益;2、专业化所得(分⼯所得):⽣产进⾏调整得到的利益;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1、两国不存在贸易的5个条件⼆、国际贸易的起因第⼆章古典贸易理论:⽐较优势理论第⼀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1、重商主义盛⾏的历史时期:15~18世纪2、重商主义的财富观:⾦银货币是财富;如何增加财富?3、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奖出限⼊”4、为什么被称为“重商主义”(流通领域)5、重商主义的局限:(1)国际贸易是“零和游戏”;(2)政府对贸易的过度⼲预;⼆、亚当?斯密的贸易思想1、亚当?斯密的贸易思想渊源:法国的“重农主义”2、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及其贸易观(1)财富观:商品与服务是财富;(2)分⼯的重要性:分⼯能够提⾼效率;从个⼈分⼯到社会分⼯、国际分⼯;(3)国际分⼯与⾃由贸易3、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概念与分⼯原则4、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三、李嘉图的完善和发展第⼆节劳动⽣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模型的基本结构⼆、绝对优势与⽐较优势1、绝对优势(1)衡量与计算(2)分⼯原则与贸易(3)绝对优势原理的局限2、⽐较优势(1)衡量与计算(2)分⼯原则与贸易3、以绝对优势进⾏分⼯的结果(1)贸易前A国和B国各⾃的X和Y的相对价格;(2)分⼯与贸易的模式(3)交换的价格区间(4)若各国劳动总量不变,各国各⾃放弃1单位劣势产品⽣产的后果:世界总产量的变化;各国消费数量的变化(对⽐贸易前后);(P44)(5)进⼝1单位产品可以节约劳动的数量;(6)间接⽣产的效率⽐直接⽣产要⾼:1单位劳动⽣产优势产品(然后交换劣势产品)与直接⽣产劣势产品的⽐较。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1、重商主义:认为使国家富强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2、绝对优势:如果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上有绝对劣势,那么两个国就可以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3、比较优势原理: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4、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5、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国采用其所能获得的最佳技术,充分利用其所有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4、(1) 机会成本理论: 一种商品的成本就是为了有足够的资源多生产1 个单位该商品(X)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总量(Y) 。

(2)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对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解:一国生产两种商品,机会成本较低的那种商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种商品具有比较劣势).→又称“比较成本原理”(左边是美国,右边是英国)第三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1、机会成本递增:一国多生产一种商品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以释放刚好足够的资源。

机会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曲线成为一条凹向远点的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

成本递增条件下国家1和国际2成产可能性曲线2、边际转换率:指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X必须放弃生产Y的数量3、机会成本递增的是由于生产所需的要素或资源:(1)不是同质的(2)在所以商品的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例或密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4、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5、边际替代率: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单位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6、孤立均衡: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相切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1.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为: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李嘉图比较利益说基本内容:基本观点是:比较利益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因而人们要将自身各种优势进行比较后,从事那些自己有更大相对优势的工作。

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

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核心思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3.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具有其合理的内在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各个方面的利益假设前提过于苛刻与现实不符劳动价值论李嘉图比较利益说图解:第三章:4.相互需求法则(方程式)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出售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便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

在两国间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

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必然要发生变动。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所得愈小;反之亦然。

5.提供曲线提供曲线是在一国生产、消费和贸易一般均衡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它代表了一国生产、消费和贸易的一般均衡结果。

它综合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供给曲线,它既是出口供给曲线,也是进口需求曲线。

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确定:提供曲线的移动:6.出口贫困增长: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

国际经济学考试重点笔记

国际经济学考试重点笔记

国际经济学考试重点笔记第一章、序论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研究等。

P2882、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

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P2933、比较利益:英国古典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P2964、国际分工:既世界各国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的规模、形式内容以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或水平决定的。

理解国际分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分工的类型有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三种;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式与内容。

P217(兰)5、贸易乘数: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带动国民经济成倍增加,这种贸易促进增长的倍数关系即为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国际经济学章节知识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章节知识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章节知识点总结在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不可或缺,下面将结合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对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的流通。

国际贸易的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资本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的生产技术都不如其他国家,只要它在某种产品上的生产技术相对较好,它就应当专门生产该种产品,并从其他国家进口其他产品。

这样,各国都有所专长,相互贸易,可以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2.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国能以较少的劳动时间生产一种产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益处在于各国分工合作,以提高生产效率。

3.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理论不能仅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理论上。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两国某一产品的比较成本差异仍可能使双方都从参与贸易中获得利益。

4.资本理论资本理论是指不同国家在使用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上存在着的差异。

例如,发达国家劳动力比较密集,而发展中国家资本比较密集。

资本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资本的跨国流动,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或调整贸易收支而实施的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保护主义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两种。

1.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政策是指一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保护主义政策包括关税、配额、进口禁止、出口补贴等。

保护主义政策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但是也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国际分工难以实现。

国际经济学自考重点

国际经济学自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识记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重商主义。

(二)领会国际经济学的特征,国际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阶段。

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2.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3.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和现代国际经济理论多层面发展三个阶段。

它是伴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4.在国际经济理论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我们特别具有指导意义;5.学习国际经济学应该有良好的方法。

扎实的知识准备、注意问题的论述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都是特别需要的。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重商主义的理论有哪些是合理的?3.重商主义的致命弱点是什么?4.从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5.谈谈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技术差异与相对技术差异1.识记:绝对技术差异,相对技术差异,贸易三角。

2.领会: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内容,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内容。

3.理解:绝对技术差异论和相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和局限性。

(二)生产要素禀赋论1.识记:生产要素禀赋论,里昂惕失之谜。

2.领会:生产要素禀赋论的内容。

3.简单应用:生产要素禀赋论与一国的进出口结构。

(三)机会成本变动下的比较利益1.识记:机会成本递增。

2.领会:机会成本变动下的贸易结构。

3.理解:贸易与生产不完全专业化,贸易条件与供求均衡。

1.技术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2.技术的相对差异是各国形成比较成本优势的基础。

绝对技术差异是相对技术差异的特例,或特殊形式。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4.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

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之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5.机会成本的递增使比较利益理论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际经济学复习

国际经济学复习

国际经济学复习整理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P26-28,作图并简要说明贸易利益的衡量与贸易利益的分解;1衡量: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由图可知,开放后该国的福利水平U1比开放前高U2,Pw与P差距越大,U2越偏上,贸易利益越大;2分解:P28-30,简要说明两国之间没有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效益不变;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简要说明产生国际贸易的起因:生产技术差异;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消费者偏好不同;规模经济导致国际分工的完全专业化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1基本概念:P32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强调王室成员和国库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强调取消进口鼓励出口;2P35绝对优势假说: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若a<b,或1/a>1/b,则说明A国对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a是A国的X产品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即价格;b是B国的(3)P35比较优势假说: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若a/a<b/b,则A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B国相对于A国在Y部门具有比较优势2、P39-40作图并说明机会成本不变下的国际贸易导致的两国分工状况,以及两国的过剩供给曲线和过剩需求曲线;由于机会成本不变,所以Y的生产部门的劳动报酬将永远高于X的生产部门,X的生产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续直到全部转移到Y部门;在图中,对应的相对价格p1,生产均衡点在A点,而消费均衡点则在C1点,这时X的过剩供给为负,相对价格p1越低,x的消费与生产差额就越大,因此x的过剩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A国相对价格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x的过剩供给为正;同理可推出x的过剩需求曲线;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1、基本概念:P49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P54 H-O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画图说明:图在课本53页P55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及其推论:1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商品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2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P5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P60悲惨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增长利益,那么该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P62列昂惕夫之谜:他发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中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恰恰相反; 2解释列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由于劳动者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约为他国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P63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生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则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这种现象就称为要素密集度逆转P64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某一产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的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2、P56简要说明国际贸易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推理过程;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基本概念:p70特定要素:指一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流动要素: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第五章:1、p76作图并简要说明林德尔的重叠需求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答: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2、p78作图并简要说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制成品贸易发展变化的解释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如图所示,在初始时刻t0.新产品刚有创新国少数先进国家研制开发出来,因为技术尚未形成,生产规模小,消费仅限于国内市场;到了t1时刻,开始由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进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了某一阶段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进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到了t2时刻,产品达到了标准化,有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原来创新国随后在t3时刻成为净进口国;最后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时t4时刻,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第六章1、p85简要说明为什么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下国际分工与先行优势密切相关如图,假设随X部门累积产出的增加,b国的生产成本下降比a国更为显着,所以b 国的平均成本曲线位于a国之下;但a国生产要早于b国,当b国试图生产时,a国的生产水平已经很大了,累积水平达到了Q1,此时a国的平均生产成本要P1低于b 国刚开始生产时的平均成本C0,则虽然b国相对于a国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潜在优势,但由于a国进入较早,反而比b国更具有优势;开放后,这种竞争优势会确定两国的国际分工,最终a国生产X,b国生产Y;2、p85简要说明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下大国与小国国际分工的特点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第七章1、p100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小国关税保护的社会福利效应,要求作图;2、p100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大国关税保护的社会福利效应,要求作图;3、p101-102如何计算有效关税保护率;有效关税保护率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公式为: ERPj=V'j-Vj/Vj ERPj表示j行业或产品的有效保护率,Vj表示征收关税前j行业或产品国内生产附加值,V'j表示征收关税后j行业或产品国内生产附加值;例:假设某一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为1000元,该产品在国内生产时每单位产出需要使用价值500元的中间投入品;现假定对该产品征收30%的从价税,另外假设对其使用的中间产品不征进口关税;问该制成品有效保护率为多少解:Vj=1000-500=500 V'j=10001+30%-500=800 ERPj=V'j-Vj/Vj=800-500/500=60%. 4、p103-104作图并简要说明小国实施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下的社会福利的异同,并分析为什么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者更加偏好配额保护;进口关税进口配额关税福利:a-a+b+c+d+c=-a+b 配额福利:a-a+b+c+d=-a+b+c实施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1异:关税通过价格达到保护,而配额则通过数量,与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手段刚性更强;从管理角度看,配额比进口关税好,从贸易自由化角度来看,关税比进口配额好;同:进口配额与关税对一国福利水平的影响是相同的,都能通过限制进口,从而有助于保护本国产业;2关税将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升,但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进口量仍会增加,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价格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进口不会增加,本国厂商将从中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者更倾向于采用配额措施;5、p105-106作图并简要说明出口补贴对本国的社会福利影响;6、p106倾销的类型和含义;1含义: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2类型:持续性倾销: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掠夺性倾销:指为了挤垮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第八章1、p116-118简要说明幼稚产业的含义与判定标准1含义: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2判定标准;A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应该保护;穆勒标准强调的是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地位;B:巴斯塔布尔标准: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光要看它将来能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后才能确定;C:坎普标准:如果某一产业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应,那么该产业的发展就会给其他某些产业或社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只要其在保护之后,能够产生显着的外部规模经济,则仍有保护的必要;2、p118-119作图并简要说明关税保护与生产补贴各自的优劣;3、p119-120简述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答:1奖励出口,限制进口;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政策有其合理之处;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干预对外贸易,保持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2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扩大本国的有效需求,而且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这种国民收入水平的成倍增加效果又会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4、p124-125用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简要分析发达国家夕阳产业受到保护的原理;答:1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为: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受益的一方自然支持这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政策的制定或选择;2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这些行业面对发展中国家国家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些行业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再加上这些行业的劳工组织比较完善,生存比较艰难;但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这所以这些行业往往能成功地促使政府采取较高程度的保护措施;第九章、p127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p128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p128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交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自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p129经济联盟: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p130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p130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2、p130-131作图并说明一国作为进口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产生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及社会福利效应; SA:A国的供给曲线, DA:需求曲线;PB、PC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且 PB> PC;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易转移效应=Q1Q2;而贸易创造效Q3Q1+Q2Q4 ;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b+d- e;其中a+b+c+d 为消费者剩余增加, a为生产者剩余减少,c+e为关税收入丧失;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则表示贸易转移的负的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对A国究竟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是否能抵消贸易转移的复利效应;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国有利;对C国来说,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第十章1、P142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143出口导向战略: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第十一章1、P169-170.作图并说明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流入国、资本流出国福利的影响, 1总效用水平提高:如左图,不存在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水平为CB,存在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为CA,比CB高出了BA部分;2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如右图,MN 和nm曲线分别表示投资国和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曲线,在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之前,投资国利用O1Q的资本生产O1MTQ单位产量,受资国则用O2Q的资本生产Q2mUQ 的单位产量;资本流动之后,投资国的产量为O1MPS,受资国的产量为O2mPS,国际资本流动使两国净产量增加ΔPUT;说明资本流动通过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从而增加了世界总水平产出;投资国国民收入增加了SPWQ,大于其产量损失SPTQ;受资国的收入也净增加了ΔPWU的面积;说明通过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世界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投资国和受资国也得以分享这一经福利增加;2、 P172-174.作图并说明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流入国、劳动力流出国福利的影响,在图a中,在封闭的劳动力市场下,供求的均衡点为、均衡价格为、均衡劳动力供给量分别为A、F、M,图b中各均衡点分别为A'、F';M',两国工资水平差异为FF',则乙国的劳动力流向甲国,引起甲国劳动力价格降至F点,供给减少到M1,需求增加到M2;图b中劳动力供给移到S''供给量减少到M'1,新均衡价格F'下供给量增加到M'2,劳动力移到的损失和利益如上表所示;由表可知,在乙国或移民移出国是劳动力需求方受损,而供给方获利,该国的净利益为e;在甲国或移民移入国,劳动力的原供给方--甲国本土的工人受损,而雇主获利该国的净利益为b;整个世界净利益为b+e;第13章概念:P193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Pp207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及其含义;1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2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当国际分工的结构或世界市场发生变化时,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3价格性不平衡: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4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恶化引起国民收入的较大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经济学笔记

国际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国际要素流动微观基础1、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服务的最大量产组合。

2、机会成本: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也就是MC=△TC/△Q。

边际报酬(MR):也称边际收益,是指既定技术水平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增量。

MR=△T R/△Q。

MPP(或MP):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PP=dQ / dL。

MRP: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MRP=MP * MR。

3、个体无差异曲线:描述单个消费者的偏好与福利4、社会无差异曲线:描述社会整体需求与福利。

用途:5、埃奇沃斯盒状图:指方形的盒的长和高分别代表两个消费者(或生产者)所拥有的两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总量,盒状图中各点表示两种商品(或要素)的总供给量在两个消费者(生产者)之间的配置状态。

条件:6、生产者剩余(考):指由于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最低供给价格与当前市场价格之间存在差异而给生产者带来的额外收益,也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产品提供者在市场交易中实际获得的收益与其愿意接受的最小收益之间的差额。

7、消费者剩余(考):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8、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生产达到均衡、消费达到均衡、市场出清9、MRT(边际转换率):指企业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多少。

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10、MRS(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11、MRTS(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可以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第1章略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1.重商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The more gold a nation had,the richer and more powerful it was.”●贸易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国际收支顺差的机会。

出口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因为它可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并导致贵金属的流入。

●相反,进口却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减少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这不仅会导致国内就业的下降,而且还会使贵金属流失。

●贸易的性质:零和博弈(zero-sum game)2.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贸易基础——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国在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那么该国具有该产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贸易模式:两个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出口用来交换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贸易所得: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产出增加,福利水平提高。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贸易的性质:正和博弈(可以双赢)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更有效率(绝对优势),可以专业化生产小麦来交换英国的布匹;英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更有效率,可以专业化生产布匹,来交换美国的小麦。

如果美国用6蒲式耳的小麦来交换英国6码布匹,结果会怎样?3.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大卫.李嘉图●贸易基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和英国将各自生产什么产品? 美国和英国产品交换的比率如何确定?只有当两国间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在封闭条件下各自国内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时,互惠贸易才能发生。

国际交换比率与该国国内交换比率相差越大,则贸易利益越大,反之越小。

只要两国工资率之比介于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两国产品就存在绝对价格差异,就有了贸易基础。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1、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内外平衡政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间资本流动(国际间接资本流动、国际直接资本流动)、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

国际经济协调:国际间贸易关系协调、国际间进入关系协调、国际间税收关系协调、国际经济一体化。

3、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主要载体:贸易全球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意义: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国际分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促进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国际利益融合、促进安全内涵扩展、促进国家主权转移、推进国际体系转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第二章1、重商主义理论:时期: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观点: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贸易是“零和”的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局限:(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2、绝对优势理论:涵义: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国际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国际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第九章国际收支第一节国际收支的概念1,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记录。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易。

这种交易大部分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债权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如礼赠)。

2,居民: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政府机构和法人。

自然人属于哪国居民不以他们的国籍为依据,而是由一下原则决定:A身在国外且代表本国政府的个人(包括军队)一般被认为是该国的居民,他们在当地购买商品和劳务都要计入两国的国际收支中;B身在国外而不代表政府的个人属于哪国居民则依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定。

如果无法判断,则以其工作地为判断标准。

所有派驻国外的政府机构,无论其在国外时间的长短都属于外国居民。

就法人组织而言,它在哪国成立、注册就是哪国居民,但它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和分公司则属于国外居民。

3,国际收支平衡表贷方:+ ;借方:-贷方之和应该等于借方之和,全部账目净余额为零。

计入贷方的项目包括:反映出口的世界资源;反映经济体的对外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金融项目。

计入借方的项目包括:反映进口的实际资源;反映经济体的对外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金融项目。

贷方表示资产持有量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借方表示资产持有量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主要内容一、经常账户1,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包括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所有涉及经济价值的交易,包括以下四个子项目:货物; 服务; 收入; 经常转移.二、资本(金融)账户有两大组成:①资本账户②金融账户三、错误和遗漏账户(Net Errors and Omissions) 人为设置的平衡账户。

第三节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一、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核算封闭条件下:Y=C+I+G开放条件下:Y=C+I+G+(X-M)经常账户余额CAB=X-M三、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指国际收支失衡引起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

国际经济学重点8页word文档

国际经济学重点8页word文档

国际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绝对优势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定义: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基本内容: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这样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大题)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商业天才,金融和投机专家,并且积累了大量财产。

定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主要内容: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

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3、机会成本(1)机会成本不变: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保持不变,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不变,此时PPC为一条直线;(2)机会成本递增: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增,此时PPC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3)机会成本递减: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逐渐递减,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本递减,此时PPC凸向原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第一、二章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

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基本经济分析工具:(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五、贸易利益及分解(一)贸易利益的衡量: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二)贸易利益的分解交换利益: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易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之间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第3章古典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及评价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1.财富观:货币就是财富(当时货币是贵金属)2.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3.国际贸易中一国的盈利就是另一国的损失4.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二、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重点1~11章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

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2)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

(3)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贸易形态与贸易利益p30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定理)第四节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第二节特定要素模型一、基本假设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2、规模收益不变;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充分就业分析:1)由于资本特定不变,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两个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进而劳动报酬,与劳动投入量成反比。

2)劳动边际生产价值线反映了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亦即劳动需求曲线。

3)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取决于商品价格。

4)在E点,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达到均衡。

5)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第三节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假设Px上升至PX′,X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上移至VMPLX′。

X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Y部门,劳动由Y向X部门转移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X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下降,而Y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上升。

X部门的劳动报酬回落,Y部门的劳动报酬回升。

新的均衡点E′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第一节重叠需求理论重叠需求理论核心细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有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一、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1)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2)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结论: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1、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2、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3、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心的重复需要的商品变不断的出现,贸易也相应的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的出现。

4、适用性:5、(1)初级产品的贸易是有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而引起的,所以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2)工业品贸易应主要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6、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发达与发展中之间);重叠需求理论使用解释发生在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第一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含义1、含义: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2、两种表现形式:(1)内在: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2)对厂商外在,对行业内在: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3、规模收益(1)含义: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2)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关系: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1、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a)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b) Y部门规模收益不变;c)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d)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均相同。

e) 两个国家完全相同f) 在封闭条件下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产生一种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使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在均衡点E,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相对价格高于社会机会成本;外部经济导致资源配置扭曲,X部门的产出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社会福利水平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由于两国完全相同,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社会福利水平也相同。

开放条件下的均衡:此时,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稳定,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上图直线TT’的中点C,两国都会获益。

既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2)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

(3)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

第二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1、垄断竞争市场特征(1)允许差异产品存在,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2)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认为供选择的商品种类越多越好;(3)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4)每个厂商都倾向于选择不同于其他厂商的产品;(5)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6)市场可自由进入,当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2、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1)基本假设:a) 同一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都相同;b) 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等同;c) 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固定不变,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2)书p893、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开放后的情形: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但我们不能确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的积极效应:(1)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2)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1)生产成本降低,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2)产品品种增加,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

4、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除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基本假设:(1)两个部门——X与Y,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为完全竞争结构。

(2)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开放后的均衡:A国消费者从B国购买Y产品;但在X部门,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既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即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

由于整个贸易最终达到平衡,所以A国在X部门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属于净进口国。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贸易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越显著。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第一节关税1、关税的种类(1)课税种类分: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2)无差别关税和差别关税(特惠关税、普通关税、和普通优惠关税)→进口关税(3)征收方法分: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和混合税征收关税会影响资源配置,即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引起各种经济活动和一国的福利水平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