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合集下载

秦汉史学 (1)

秦汉史学 (1)
11
《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 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而汉王乃得与数十 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 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 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 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 ‚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於是遂得脱。 《史记· 高祖本纪》: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 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后乃独得孝惠。
4
董仲舒:“三统”照孔子活动分为“有见、 有闻、有传闻”三阶段,以表示历史的进化,并赋予以神秘色 彩而成“三统”说。“统”有系统、相属,相继不绝意。“三 统”就是“黑统”、“白统”和“赤统”,董仲舒认为,历史 上夏、商、周三代是黑、白、赤三统依次循环,朝代更替归结 为三个系统的演变,凡是得到某一统而为王的朝代,其历法服 色也应按那一统的制度作相应的改变。所以,董仲舒认为,在 新朝代开始时,必须“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新的统治者重 新接受天命。 “改正朔”即改正月。夏以寅月(农历正月)为正月,商 以丑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正 月。是为“三正”。“易服色”即衣服旄旌节旗也分别相应地 改用黑、白、赤三色。董仲舒认为汉继周而起,应以夏的寅月 为正月,黑色为上色。改朝换代主要是改变历法制度和服色, 至于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等不改变。董仲舒的历史观 5 是一种天人感应说在历史领域的运用,是既带有进化又兼有循
日本近代学者斋滕正谦:‚读一部《史 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 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 18
3.《史记》的得名及补续 (1)得名:无—《太史公书(记)》—《史记》
“太史公书”之含义: 一尊称说。“太史”为官名,“公”为尊称,是司马 迁尊称其父职。“太史公书”,意谓此书为太史公所 书所记。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云:“盖取古‘史记’ 之名以名迁之书,尊之也。” 一自称说。钱穆:“故其书称《太史公》,犹孟轲自 称孟子,其书因亦称《孟子》。”“《太史公》不得 加书字。”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范文澜《正史考略》认 为《史记》专名始于魏王肃,定名于《隋书· 经籍志》。

第二章秦汉

第二章秦汉

单元二封建的大一统-------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它对以后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主线及其相关的主体知识1.秦汉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前后长达400多年,为后来封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顺应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

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此后的2000年,尽管出现过许多分裂时期,但统一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但是秦朝过分的役使百姓和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

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西汉。

通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进入强盛时期。

但进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使得政局一度混乱,直到灭亡。

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号称“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最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

东汉王朝被农民起义瓦解了。

2.秦汉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

此制度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

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行政制度。

从中央制度来看: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

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还实行了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和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来看:秦朝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郡县制,至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

3.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南越;设置“三郡”,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讲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第二讲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秦汉史学


楚汉相争时,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 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 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 图书也”(《史记· 萧相国世家》)。秦焚书 100多年后,一些散失于民间的藏书相继重见 天日。尤其是汉惠帝四年(前191)废“挟书 律”后,大批经、史书籍陆续收归朝廷和私人 之手。司马迁称“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 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他在 作《史记》时,曾经参考了包括《秦纪》在内 80多种书籍及秦时留下的档案文件。因此可以 说秦朝掌管着大量图书资料。但由于焚书,秦 时保存的图书资料及秦代的史书已较少流传下 来。
2. 指春秋末期。《史记· 太史公自序》: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年,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旧唐书· 文苑传上· 王勃》: “(祖通)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 历秦汉至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 经》。”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 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独至获麟以后, 迄于秦始 ,实为中国社会变动最剧之时 代。”
第二讲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秦汉史学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等制度和思想都基本奠定于此。 疆域也是在此定型,汉民族之称亦出于此时。 史学亦奠立于此时,后世史学一直以《史 记》、《汉书》为楷模。中国史学史上的两 大体例、史观、史学思想皆在此时确立。秦 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 联系紧密。
三、司马迁的史学贡献
司马迁所作《史记》初名《太史公 书》,称为《史记》是在东汉末期汉桓帝 时开始的。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纪传体由五部分组成(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以本纪和列传为主,故称为纪 传体。除了每篇正文外,在篇末都有“太 史公曰”。
《史记》的史学成就
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通史应有三方面: (1)时间通(从黄帝到汉武帝时,近三千年历 史)。(2)地域通(《竹书纪年》在地域上不 通,西周以后只记晋国,战国时只记魏国,而 《史记》记了中国的各个地域兼及外国)。(3) 内容通(《史记》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等各方面。)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二章 秦汉 第七节 秦汉文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 地动仪 可以要测到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1700多年 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 多年
第二章 秦汉 第七节 秦汉文化 先进的科学技术
医学
华佗(东汉) 华佗(东汉) 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 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 麻沸散(麻醉药) 麻沸散(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 比西方早1600多年 比西方早 多年
第二章 秦汉 第七节 秦汉文化
文学
赋和乐府诗 赋特点:讲究排比、 ①赋特点:讲究排比、散文韵文 并用 缺点: 缺点:辞藻华丽 西汉:篇幅长、 ㈠西汉:篇幅长、气势恢宏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 赋》 东汉:篇幅短, ㈡东汉:篇幅短,现实感强 班固《两都赋》 班固《两都赋》 诗歌:形式朴实自然、 ②诗歌: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 富多彩、 富多彩、语言通俗 陌上桑》《东门行》《 》《东门行》《战城 《陌上桑》《东门行》《战城 》《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行》 南》《十五从军行》
第二章 秦汉 第七节 秦汉文化
秦汉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 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统一与多样性有机结合 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造纸术 《九章算术》
第二章 秦汉 第七节 秦汉文化
秦汉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 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统一与多样性有机结合 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三、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四、气势恢宏 长城 兵马俑 《史记》
主讲人: 主讲人:钟振林 二班) (2009级历史学二班) 级历史学二班
西汉两司马

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与史学思想

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与史学思想

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与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被视为国家统一的起点,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以及相关的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法律改革向世人展示了王朝的统一力量和强大军事制度。

秦代史书《史记》的编纂和刊印,奠定了现代历史著作的奠基石。

《史记》不仅在内容上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也通过其独特的编纂方法和史学思想,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范本。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纪元体”作为史书的基本框架,通过纵向的系统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全面地呈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与此同时,司马迁也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史学思想。

他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夫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思想,反映了他对历史教训的重视。

《史记》还采用了多种史料的处理方法,如史料的整理、删节、补充和拼凑等,使得史书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

除了历史事件的记载,作者还通过叙事和议论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评价和解读,展示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评价和解读的方式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在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师说”派别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王道”派别。

师说派别主张通过学习古代经典和尊崇古代圣贤,以求治国安邦;王道派别则主张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统一,以保持社会和谐。

这两种思想都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汉时期的历史记载和史学思想逐渐发展和演变。

汉代史书《汉书》、《后汉书》等对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进一步的记录和总结。

同时,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一书更是集中体现了汉代的史学思想与方法。

班固强调历史的价值和教训,提出了“京口瓜洲一百一十有六年”这一观点,强调官僚制度和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二讲(秦汉时期)笔记

《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二讲(秦汉时期)笔记

《中国史学史纲要》·第二讲笔记第二讲秦汉:中国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一、中国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1、秦代史学(前221——前206年,15年)山东六国文学古文《秦纪》,汉代以后已失传,应属编年体史书2、两汉史学成就西汉:纪传体的创立:两大特点(1)以人物传纪为主,体现了重视人为的时代精神。

(2)以书表形式表现了记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东汉:纪传体,断代史的创立西汉史家大致可分三类:A:史论家,汉初为多,代表者为陆贾、贾谊、贾山等人B:撰史家,如司马家、班固、刘珍、蔡邑、荀悦等,除《荀悦》的《汉纪》为编年体外,其他均依纪传形式著书。

C:在古籍整理,图书目录学方面有重要贡献者,即刘向父子。

3、封建正统史学形成史家活动的特点:A:史学思想正统化:将史学纳入到封建政体的机制之内,成为封建政治的重要部分。

B:著史目的明确化:借史明义的借鉴作用;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维持封建统治的作用。

C:史书体例规范化:对纪传体、编年体的改造,出现起居注,保证封建史书以帝王为中心书写。

D:官方修史制度化:封建政权对史书由消极干预到积极控制,由国家设官修前代、当代史。

二、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P42《史记》被称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著作,是世界文化史的一部奇书。

(从文、史、哲、天文、地理学等角度研究《史记》)史记学——研究《史记》通鉴学——研究《资治通鉴》红学——研究《红楼梦》《竹书纪年》:编年体通史————《史记》:纪传体通史1、《史记》的撰述宗旨与编写体例(1)它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在位的太初、天汉年间,记载了上下3000年的历史。

(2)司马迁《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关系)、通(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寓论断于叙事之中东汉以后才有《史记》这一称呼。

司马迁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悲剧人物。

(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融入其人物传记中,如屈原,项羽等)(3)《史记》中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

(130篇)其实,纪传体史并不是由司马迁创立的,战国时已有。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历史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二课时: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第三课时: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第四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第五课时: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六、教学内容:1. 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第七课时: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第八课时: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第九课时: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第十课时: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十、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二章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经过大约五个半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是在社会动乱、诸侯纷争、变法迭起中发展和前进的。

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进步,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之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方面有一点是认识得很深刻的,即认为“天下共哭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因此,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不为封国而设郡县。

这在历史认识和实践上都是一件大事。

秦始皇巡视天下,群臣刻石记功:“普天之下,专心揖志。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黄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秦的统一和在全国实行郡县,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然而,秦始皇并没有把认识、总结历史经验的事情继续做下去,而用“焚书坑儒”的办法来统一思想,演出了“非秦记皆烧之”的悲剧。

刘邦作为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者,他在建立西汉王朝以后,起初也没有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

刘邦的高明之处,是他适时地接受了陆贾的“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启发,命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于是,陆贾“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可以想见,刘邦君臣为巩固统治而如此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这在当时是何等庄严、深沉而又富有生气的场面!就其深刻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影响来看,都是秦始皇君臣刻石记功所不能比拟的。

这里可以略见其发展的必然之势。

秦汉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这种政治统一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汉初思想家对秦朝速亡历史教训的总结及其与现实结合所作的思考,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促进了历史观点的进步。

这两点,对于史学的发展都有直接的意义。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时期的白虎观会议,儒学谶纬化)(谶是一种预决凶吉的宗教预言。

纬原指天象,后谶纬家以星象来附会政治、人事,预卜凶吉,并解释注释儒家的经典。

目录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目录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章 秦汉时期史学
第一节 大一统政治局面与秦汉史学 第二节 奠定史学宏大规模的《史记》 第三节 刘向、刘歆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第四节 第一部反映大一统历史局面的朝代
史《汉书》 第五节 汉代史学的其他成就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发展
第二节 第三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
第六章 辽夏金三朝和元时期史学
第一节 辽夏金三朝的史学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元代史学 第三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对《通志》的拓展 第四节 丰富的少数民族史学
第七章 明至清中期史学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晚明史学的特点 第三节 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精神 第四节 清代前期史学的繁盛与嬗变 第五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第六节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及其局限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 二、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史学的发展 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
史学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战国时期的多种历史撰述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地方史、家传、谱牒及其他
第四章 隋唐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史官的设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 第二节 刘知幾与《史通》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通典》的旨趣及其史
学价值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思考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秦汉史学

秦汉史学

秦汉史学1、 秦与汉初历史思想的发展1、 秦“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非秦记皆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2、 汉初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 “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同上)“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新语·无为》)“善言古者,合之于今。

能述远者,考之于近。

故说事者上陈五帝之功,而思之于身;下列桀纣之败,而戒之于己。

”(《新语·术事》)贾谊“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

”(《新书·时变》)“取与守不同术”、“攻守之异势”(《新书·过秦论》)《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 “以侈靡相竟” “移风移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晁错《举贤良对策》“明于国家大体”, “以古之五帝明之”“通于人事终始”, “以古之三王明之”“直言极谏”, “以五伯之臣明之”“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 “以秦事明之”“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固当时之辩士。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汉书·贾谊传》)“为国家树长画”、“锐于为国远虑”二、《史记》的“成一家之言”1、生平司马迁(前145,一说前135——约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2、“成一家之言”的条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包含了历史认识、历史内容、历史表述。

3、“成一家之言”的内容纪传体本纪,12篇,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后、文、景、今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太史公自序》)表,10篇,有世表(《三代世表》,起黄帝,讫西周共和,即公元前841年)、年表(《十二诸侯年表》)、月表(《秦楚之际月表》)“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书,8篇,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世家,30篇,“辅拂股肱之臣”“忠信行道,以奉主上”列传,70篇,“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通史、百科全书历史思想“究天人之际”“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伯夷列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本纪》)“通古今之变”“成败兴坏”总结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物盛而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事势之流,相激使然”的“自然之验”(《平准书》、《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世异变,成功大”(《六国年表》)多民族的历史、政治大一统2、 皇朝史的创立1、《汉书》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完美版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完美版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单元特征】一.秦汉时期单元特征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政治特征: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大一统”思想,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铁器和牛耕的进步和推广以及水利的兴修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以冶炼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主。

民族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具规模的时期。

秦朝对匈奴和越族地区的征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民族交流;两汉的大一统局面以及对西域和西南地区的经营,使边疆地区得以开发,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外交特征:两汉时期,中国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

丝绸之路开通,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文化特征: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有,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南北朝时期单元特征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融合和南方经济的长足发展。

政治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并且民族政权并立,政权更替频繁;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民族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因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统治阶级的改革等因素,出现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潮,并且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经济特征:江南经济的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和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寺院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兴盛;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多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文化特征:数学、农学、地理学成就突出;佛教盛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文学出现了新风格和新形式——田园诗和南北朝民歌;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考点清单】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

02第二章 《中国史学史》 马工程

02第二章 《中国史学史》 马工程
• 此外,他们的校理工作还包括辑佚、辨伪等项内 容,对于文献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综观刘向父子在文献学上的功绩,可以得出如 下认识:
• 第一,他们整理了当时的大量图书,为后人研究、利用提供了很好的 读本。今天我们对古代学术的了解,与他们的工作直接相关;
• 第二,他们创立了校雠学的基本方法,为后人进行古籍校勘整理树立 了良好的范例;
• 班固继承司马迁历史观中的进步因素,提出了顺时 应变的可贵思想。
第五节 汉代史学的其他成就
一、修史制度与《东观汉记》
• 秦很早就有专门史官并建立了修史制度,史学 在秦早期国家的建设发展中起过一定作用。
• 东汉一代官修史书的最大成绩是《东观汉记》 的修撰。
• 《东观汉记》的史料采摘范围相当宽广。 •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
• 第三,他们发展了学术分类观念,对学术源流及演变的考察与介绍, 确立了目录学的基本构架,使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成为目录学的良好 传统;
• 第四,他们对古代学术的爬梳、清理,为后人认识古代学术提供了有 益的帮助。
第三节 刘向、刘歆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二、汉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 汉代社会弥漫着神秘主义气息,用阴阳五行比附、 解说社会与历史现象的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一时,发 挥了干预社会的重要作用,也对汉代的学术文化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董仲舒、刘向、刘歆、眭弘、京 房、李寻等人都是这一学说的积极鼓吹者。
• 补撰《史记》成绩较大的,是汉元帝、成帝之时的褚 少孙。
• 还有一些补撰的篇章,如《景帝纪》《礼书》《乐书 》等,具体撰人已无从查考。
第三节 刘向、刘歆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一、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活动与历史文献 学成就
• 刘向、刘歆父子在历史上建立的最大功绩,是先 后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盛大的文献整理 事业。他们以成功的实践,树立了文献校理的范 例,确立了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基本规模。

秦汉史学

秦汉史学

LOGO
• 2. 学习经历:童年时代生活于陕西韩城,既被山川的清 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10岁时,随父 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司马 迁还曾向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公羊学。董仲舒的 学术思想对他后来的治学道路有深刻影响。 • 3、考察游历:20岁左右进行广泛漫游和考察,游历长江 中下游地区和今山东河南等地。后奉命出使西南夷,到过 今四川西部和云南西部。游历过长江大河、王湖湘、淮泗 漯洛,西至四川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探访过历史人 物的家乡、故居和遗址,这对于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体 察民情和收集遗闻都有作用。
LOGO
• 3.发展了学术分类。将先秦诸子分为十家九流:儒、 道、阴阳、法、名、墨,加上纵横、杂、农、小说, 为“诸子类”。诸子之外的典籍分为六艺、诗赋、兵 书、术数、方技等五类,总共为六类。这一系统的分 类,影响后世长达1000多年,后来经、史、子、集的 四部分类法,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合并、调整而得出的。 • 4.奠定了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 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 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 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以各书叙录, 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各种学术文化著作的优劣真伪是非, 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文化史。
LOGO
• 二、《别录》与《七略》 • 刘向所校门类最多,又负责全部典籍的编目和撰写叙录的 工作,是这次图籍整理的总其成者。他把叙录别集成书, 称为《别录》。 • 叙录又称书录,是内容提要或书目解题,一般包括篇目、 存佚、流传情况、作者生平、主要内容等。各篇叙录随所 校之书上奏朝廷,后来又把这些叙录合起来编成集子,这 就是《别录》。 • 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把叙录按照书籍的分类,分别 概括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 略,前面加上一篇总论性质的辑略,成为《七略》。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范文引言《中国历史》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历史的著作,由历史学家撰写。

历史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变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进程,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历史》这本书的阅读和整理,给出一个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章: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中国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

在这个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也有一些暴政和残忍行为。

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的同时也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这给后来的历史留下了一些负面影响。

而后来的汉朝则继续发扬秦始皇的统一思想,实行文化和官僚制度的改革,以及轻徭薄赋的政策。

这为汉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辉煌的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唐朝的统治者实行了很多积极的改革政策,如科举制度的推行、府试制度的创立等,使得人才得到很好的选拔和使用。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采取了文治主义的政治思想,并大力发展了经济和文化。

宋朝的开封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经济繁荣,文化繁盛。

在宋朝,科技和文化水平达到了巅峰,如陆游、王安石等文人的出现,为中国文化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章: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有益的措施,如朱元璋的土地制度改革、将军争霸、察举和科举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明朝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逐渐衰落,逐渐走向灭亡。

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

清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

结论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阅读和整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秦汉时期讲义

秦汉时期讲义

秦汉时期讲义第二章秦汉时期主要史料及参考书:《史记》、《汉书》、《后汉书》陈直《史记新证》、《汉书新证》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剑桥中国秦汉史》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秦帝国的统一成就当事人的自我评价: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丞相王绾等奠定了中国版图和民族的基础秦统一后,对周边疆域加以巩固,主要方向在南北。

当时北方的匈奴骑兵经常侵扰,严重影响中原农耕经济,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戍河套,置34县,始皇三十六年(公元211年)又迁中原3万户至此与匈奴部众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秦又将以前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构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当时在我国南方居住着众多“百越”,互不相属。

秦灭楚后降服了浙江越族,置会稽郡。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又征服了福建境内的闽越,置闽中郡。

接着向两广一带的越族进攻,史禄凿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沟通湘、漓解决运粮问题,最终将越族彻底征服,增置南海、桂林、象三郡。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213年)迁50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了珠江流域。

征伐胡越后,秦疆域东至辽海,西及临洮,南抵交广,北据阴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欧洲人至今称中国为Chin,日人称支那,均由“秦”演变而来。

推动了共同文化的发展: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驰道秦统一前,各国文字形体紊乱,读音互异,给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很大障碍,诏书至桂林,竟至无人读懂。

始皇令丞相李斯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小篆通用于公文;程邈又制隶书在民间流行。

秦废止了各国形制不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还用商鞅所定的度量衡制推行全国。

咸阳出土商鞅量底补刻有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秦统一后,拆毁各国关塞,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驰道,规定了车轨的统一长度。

第二编 战国秦汉时期的史学:经学的附庸

第二编 战国秦汉时期的史学:经学的附庸

3、书写材料: • 战国秦汉间,纸发明; 纸发明之前,人们用甲骨和金石纪事;以后, 简牍和缣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但简牍笨 重,缣帛昂贵:汉代一匹缣(2.2X4.0汉尺) 值六石(720汉斤)大米,约相当于汉代年 人均消费粮食数。
•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其于尚 方制造出的优良纸张献给汉和帝: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帛者, 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 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 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 书·蔡伦传》) 20世纪30年代以来,新疆、甘肃、陕西 等西北地区多次出土西汉纸。 • 汉末文献中,把左伯纸与张芝笔和韦诞墨并 提。“子邑之纸,研妙辉光”
中国古代对天体的三种看法:盖天、宣夜和浑天 • 汉前盖天说为主要的认识(如《周髀算经》), “天象盖笠,地法覆槃” ,汉时已有人怀疑,西 汉扬雄“难盖天八事” ; • 汉代浑天说发展,“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 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 浮。”“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 故曰浑天也” 。(张衡《浑仪注》,[唐]瞿昙 悉达《唐开元占经•天地名体•天体浑宗》) • “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 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日月众星,自 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晋 书·天文志》)打破了天体有形质的看法。
2、历法: • 战国初期岁实采用365.25日,利用十九年七 闰法安排闰月,七十六年法安排大小月。在 古历的分期上,东汉乾象历之前,可称为固 定周期均匀运动期。这时有《古六历》、 《太初历》、《后汉四分历》,这些历法都 基于日、月、行星以固定周期匀速运动为前 提,一旦确定了各种周期和起算点(历元), 所有年的日历可简单地用周期循环叠加而推 出。 • 从东汉的《乾象历》,开始认识到日、月、 行星运动的不均匀,并将其应用到历法推算 中,使中国古历进入到了从均匀运动向非均 匀运动的过渡时期。

学习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七年级历史教案二

学习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七年级历史教案二

好的,以下是文章: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接触到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们通过文字、图片、物品等形式来记录古代的历史事实和文化传承。

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其中就包括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包括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众多史籍,这些史籍不仅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史记》这一经典的历史文献。

《史记》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本史书,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历代帝王为主线,系统地记载了从夏启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部史书以其广博的史料,突出的思想,较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史记》中有很多著名的篇章,比如《太史公自序》、《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刺客列传》等,这些篇章记录了当时名人的故事和历史事件,引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了解当时的风貌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我们来看看《汉书》这部著作。

《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所编写的一本纪传体通史,共120卷,记载的内容主要是西汉、新朝、东汉三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这部史书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世界史著作之一。

《汉书》中的篇章丰富多彩,包括了《食货志》、《礼仪志》、《律历志》等,还有像《春秋穀梁传》、《三国传》等历史小说,塑造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和良好传统。

我们来谈一谈《三国志》这部文献。

《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历史学家陈寿所编写的一本纪传体通史,共有120卷,记录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主要是三国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三国志》中有很多著名的篇章,比如《荀彧传》、《诸葛亮传》、《诸葛亮传注》等,这些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致的描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体会到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尊儒说
始行于汉武帝时期,秦朝行法家路线,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汉初宗黄老之说,宽省政治,无为而 治。汉武帝时改用标榜仁义礼乐,重视教化的儒 学作为思想统治的学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把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 合,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汉宣帝时举行白渠阁会议,东汉明帝时举行白虎观 会议,儒学成国教。
2.重视选择修史人员的资质 二、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贡献 1.刘氏父子的生平简介。 2.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及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 从《叙录》——《别录》——《七略》 三、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当代史书 四、荀悦对《汉纪》的修撰
校雠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 谬误,为校;
图谶
例: 甘忠可制《包元太平经》政治性预言: “汉家逢 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 下教我此道。”后其弟子夏贺良继续鼓吹: “赤精 子下凡,汉家要再受命”为王莽夺权造舆论。
刘秀及手下也大加利用谶言,神化刘秀,最后使图谶 地位达顶峰状态。
如在泰山顶上刻石铭文,向全国宣布由刘秀钦定的 81篇谶纬。
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 天人感应 彰显汉室 尽圣人之道
文字
《史记》富有感情,善于描写,生动形象; 《汉书》叙事客观,文字严谨,有条不紊。
《史记》文字平易 《汉书》文字较艰涩
《史记》雅俗共赏 《汉书》雍容而雅
第四节 两汉的官方史学
一、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体现:1.官修国史制度初步形成;
阴阳五行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论认为:封建等级制 度和伦理纲常关系都是天意的安排。当时 曾起到巩固封建大一统作用,但是任意对 天变灾异加以穿凿附会的解释,使两汉时 期迷信思想盛行。
继承者: 有眭孟、 夏候始昌、京房等人。 作品有:刘向、刘歆父子分别著的《洪范五行传论》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3. 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 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 记述。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如《礼书》、《乐书》、 《历书》、《天官书》《河渠书》等。
4. 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如《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等。
5. 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 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 的事迹。又专传、合传等。
汉明帝时亲自裁定《白虎通义》,将儒家经书的说法 与图谶杂糅在一起,所有大事均决定于图谶。(大 臣任命,皇帝功德,礼仪大事)
纪传体
1. 本纪:采用编年形式,以时代、王朝更迭为体系,提纲 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 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如项羽)。这是全书的提纲。
2. 表:以时间为序,用谱牒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 年表、月表。提纲挈领,理清线索,使人对错综复杂的 历史事件一览无余。
第二章
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秦汉
第一节 秦汉时期史学概述
一、秦朝史学的概述 二、两汉时期史学的概述 1.两汉时期史学的发展的历史背景(尊儒说、谶
纬) 2.两汉的史家与史学 史家活动特点: (1)史学思想正统化;(2)著史目的明确化; (3)史书体例规范化;(4)官方修史制度化 3.两汉史学发展的代表——纪传体的兴起
3.确定了详近略远的编纂原则,为后世著史创立了 序、论、赞的史论形式。
4.《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二、司马迁史学思想
(一)积极方面: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二)消极方面: 1.以血统论建立了一套帝王传授体系和民族大一统
《七略》分类法
辑 略 概说 六艺略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
孝经、小学 诸子略 儒、道、阴阳、法、墨、纵横、杂、农 诗赋略 赋、杂赋、诗歌 兵书略 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 天八种
刘向父子的学术贡献
谶纬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 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 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 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 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 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 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多为神学 迷信,妖妄之言。
秦朝史学概述
1.秦统一以前国内已经有史官设置。
2.秦朝的焚书和刻石 (1)焚书:秦皇朝推行法家路线,实行愚民政
策。下令焚书,以严酷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表明封建政治对史学进行干预。 (2)刻石铭文:为实现“颂今”目的,颂扬其 政治,文化专制统治,秦始皇巡行全国,到处 刻石。 (3)评价
秦朝史官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初名为《汉记》,由于主要在洛阳南 宫保藏图籍的东观撰成,故称为《东观汉记》。 体例如《汉书》,纪、表、志、传俱全,其中“载 记”为首创。它是当代人修当代史,史料价值高; 但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十分浓厚。 南北朝前,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 晋人华峤撰《后汉书》以之为本,南朝刘宋范晔撰 《后汉书》又以华书为本。范晔之书流传后,《东 观汉记》才被逐渐取代,到唐、宋已经残缺不全。
《东观汉记》
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於东观 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後成书。汉明帝刘 庄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班固等人 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 奏上。这是该书的草创时期﹐著书处所在兰台和仁寿闼。安帝 时﹐刘珍﹑李尤﹑刘騊駼(táo tú)等奉命续撰纪﹑表﹑名臣 ﹑节士﹑儒林﹑外戚等传﹐起自光武帝建武年间﹐终於安帝永 初时期﹐书始名《汉记》﹐写作地点从此徙至南宫东观。桓帝 时﹐又命边韶﹑崔寔等继撰表、传多篇。又有伏无忌等补撰表、 志、传多篇。后因董卓之乱,全书未能最后完成。
《汉纪》
这是我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朝代史。 荀悦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治史为政治 服务和宣扬天命观、正统观。从史学的编 纂学上看,其具有创新性: (1)以正统帝王纪年为纲,断代为史显示 出西汉一代皇朝的兴衰,,时间更集中而 体例更符合正统。 (2)采用类叙、追叙、补叙方式使记事相 对集中,并顺便将与之同类或有关的政事、 人物、典制、少数民族加以介绍,对编年 流水账式记事的一大改进。 (3)以大量史论进行政治说教,发展了 “论”、“赞”。
《史通·史官建置》:“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 毋敬作《博学》篇”。
“余是因《秦纪》,踵《春秋》之后,起周元 王,表六国时事,迄二世,凡二百七十年”。 (《史记·六国年表序》)
“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 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 苦者,以何具得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 世家》)
1.对汉宣帝以前浩繁的典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整理, 保存了古代丰富的史料。 2.首创校雠学,大大有助于恢复我国古籍的真实面 貌。 3.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图书目录分类体系,开辟了编 辑目录书记的方式与方法,形成后世一系列重要的 目录学书籍。 4.注意考察学术源流及著作产生的环境,对其加以 评价,开古代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先河。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 冤家相对,为雠。
校雠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整 理文献的方法的学科。包 含校正文字、订定篇次两 次工序,北宋后改为校勘。 先秦就有校雠的记录。
叙录
刘向校书,每一书己,辄条其篇目,撮其旨 意,录而奏之。 ——《汉书 ·艺文志》
(1)叙述校勘整理过程 (2)介绍作者事迹及著述的时代背景 (3)辨别书籍真伪 (4)叙述学术源流及书籍流传情况 (5)简述或评述该书大意并指出其价值
从《别录》到《七略》
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 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 录,即今之别录是也。子歆探其指要,著为七略。 ——《广弘明集》第三,《阮孝绪·七录序》
译文:以前刘向校订书目,每作一家,就讨论其 意旨归属,辩论它的正误,一起上奏给皇上,这 些都记录于书中。当时又另收集众家,称为《别 录》,就是今天的《别录》啊!他的儿子刘歆取 其意旨扼要,写成了《七略》。
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简介及其史学成就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
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1)史料来源: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皇帝收藏的文献档 案、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
(2)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过程中,奉行“考信于六艺”、 “择其言尤雅者”的原则。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自序》)
刻石及其评价
《史记·秦始皇本纪》 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 泰山刻石,同年又有琅邪 刻石,二十九年之罘刻 石,三十二年碣石山刻 石以及三十七年会稽刻 石。
秦始皇企图凭借严刑峻 法,思想专制达到建 立永恒制度,反对变 革之目的,结果是加 速自身灭亡。
的理论根据。 2.尊孔尊儒倾向为儒家独尊做了舆论宣传。 3.循环论观点。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著《汉书》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
1.改通史为断代史,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三、班固的史学思想
消极思想: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宣扬人性分为 “三品”的唯心观点;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积极方面:颂扬统一大业,提倡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封建 官吏的丑行;注重民生的经济观点
秦始皇用政治权力控制 史学和不准史学“非 今”的根本性原则, 却确实被历代统治者 继承, 影响深远。
刻石内容
泰山刻石: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