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重视选择修史人员的资质 二、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贡献 1.刘氏父子的生平简介。 2.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及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 从《叙录》——《别录》——《七略》 三、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当代史书 四、荀悦对《汉纪》的修撰
校雠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 谬误,为校;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自序》)
刻石及其评价
《史记·秦始皇本纪》 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 泰山刻石,同年又有琅邪 刻石,二十九年之罘刻 石,三十二年碣石山刻 石以及三十七年会稽刻 石。
秦始皇企图凭借严刑峻 法,思想专制达到建 立永恒制度,反对变 革之目的,结果是加 速自身灭亡。
秦朝史学概述
1.秦统一以前国内已经有史官设置。
2.秦朝的焚书和刻石 (1)焚书:秦皇朝推行法家路线,实行愚民政
策。下令焚书,以严酷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表明封建政治对史学进行干预。 (2)刻石铭文:为实现“颂今”目的,颂扬其 政治,文化专制统治,秦始皇巡行全国,到处 刻石。 (3)评价
秦朝史官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初名为《汉记》,由于主要在洛阳南 宫保藏图籍的东观撰成,故称为《东观汉记》。 体例如《汉书》,纪、表、志、传俱全,其中“载 记”为首创。它是当代人修当代史,史料价值高; 但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十分浓厚。 南北朝前,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 晋人华峤撰《后汉书》以之为本,南朝刘宋范晔撰 《后汉书》又以华书为本。范晔之书流传后,《东 观汉记》才被逐渐取代,到唐、宋已经残缺不全。
《七略》分类法
辑 略 概说 六艺略 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
孝经、小学 诸子略 儒、道、阴阳、法、墨、纵横、杂、农 诗赋略 赋、杂赋、诗歌 兵书略 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 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 方技略 医经、神仙 六略三十八种
刘向父子的学术贡献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尊儒说
始行于汉武帝时期,秦朝行法家路线,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汉初宗黄老之说,宽省政治,无为而 治。汉武帝时改用标榜仁义礼乐,重视教化的儒 学作为思想统治的学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把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 合,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汉宣帝时举行白渠阁会议,东汉明帝时举行白虎观 会议,儒学成国教。
《史通·史官建置》:“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 毋敬作《博学》篇”。
“余是因《秦纪》,踵《春秋》之后,起周元 王,表六国时事,迄二世,凡二百七十年”。 (《史记·六国年表序》)
“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 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 苦者,以何具得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 世家》)
汉明帝时亲自裁定《白虎通义》,将儒家经书的说法 与图谶杂糅在一起,所有大事均决定于图谶。(大 臣任命,皇帝功德,礼仪大事)
纪传体
1. 本纪:采用编年形式,以时代、王朝更迭为体系,提纲 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 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如项羽)。这是全书的提纲。
2. 表:以时间为序,用谱牒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 年表、月表。提纲挈领,理清线索,使人对错综复杂的 历史事件一览无余。
谶纬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 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 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 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 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 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 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多为神学 迷信,妖妄之言。
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 天人感应 彰显汉室 尽圣人之道
文字
《史记》富有感情,善于描写,生动形象; 《汉书》叙事客观,文字严谨,有条不紊。
《史记》文字平易 《汉书》文字较艰涩
《史记》雅俗共赏 《汉书》雍容而雅
第四节 两汉的官方史学
一、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体现:1.官修国史制度初步形成;
第二章
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秦汉
第一节 秦汉时期史学概述
一、秦朝史学的概述 二、两汉时期史学的概述 1.两汉时期史学的发展的历史背景(尊儒说、谶
纬) 2.两汉的史家与史学 史家活动特点: (1)史学思想正统化;(2)著史目的明确化; (3)史书体例规范化;(4)官方修史制度化 3.两汉史学发展的代表——纪传体的兴起
的理论根据。 2.尊孔尊儒倾向为儒家独尊做了舆论宣传。 3.循环论观点。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著《汉书》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
1.改通史为断代史,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三、班固的史学思想
消极思想: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宣扬人性分为 “三品”的唯心观点;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积极方面:颂扬统一大业,提倡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封建 官吏的丑行;注重民生的经济观点
3. 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 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 记述。具有典章制度的性质。如《礼书》、《乐书》、 《历书》、《天官书》《河渠书》等。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如《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外戚世家》等。
5. 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 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 的事迹。又专传、合传等。
四、思考题:试比较《史记》与《汉书》?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思考题: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1.体裁上 2.历史观上 3.语言文字上
体裁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纪传体
《汉书》: 纪 列传 表 志
历史观
《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东观汉记》
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於东观 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後成书。汉明帝刘 庄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班固等人 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 奏上。这是该书的草创时期﹐著书处所在兰台和仁寿闼。安帝 时﹐刘珍﹑李尤﹑刘騊駼(táo tú)等奉命续撰纪﹑表﹑名臣 ﹑节士﹑儒林﹑外戚等传﹐起自光武帝建武年间﹐终於安帝永 初时期﹐书始名《汉记》﹐写作地点从此徙至南宫东观。桓帝 时﹐又命边韶﹑崔寔等继撰表、传多篇。又有伏无忌等补撰表、 志、传多篇。后因董卓之乱,全书未能最后完成。
元帝时,中书令宦者石显专权,京房建言:”今 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 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秋》所记灾异尽 备。”
翼奉也在元帝时建言说连年大水灾、饥荒、地震 等原因是因为“二后之党满朝,非特处位,势尤 奢僭过度”、“阴气太盛”。
成帝时,李寻上书推言灾异“稍抑外亲,选练左 右,举有德行道术通明之士充备天官。”
阴阳五行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论认为:封建等级制 度和伦理纲常关系都是天意的安排。当时 曾起到巩固封建大一统作用,但是任意对 天变灾异加以穿凿附会的解释,使两汉时 期迷信思想盛行。
继承者: 有眭孟、 夏候始昌、京房等人。 作品有:刘向、刘歆父子分别著的《洪范五行传论》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简介及其史学成就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
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1)史料来源: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皇帝收藏的文献档 案、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
(2)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过程中,奉行“考信于六艺”、 “择其言尤雅者”的原则。
从《别录》到《七略》
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 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 录,即今之别录是也。子歆探其指要,著为七略。 ——《广弘明集》第三,《阮孝绪·七录序》
译文:以前刘向校订书目,每作一家,就讨论其 意旨归属,辩论它的正误,一起上奏给皇上,这 些都记录于书中。当时又另收集众家,称为《别 录》,就是今天的《别录》啊!他的儿子刘歆取 其意旨扼要,写成了《七略》。
1.对汉宣帝以前浩繁的典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整理, 保存了古代丰富的史料。 2.首创校雠学,大大有助于恢复我国古籍的真实面 貌。 3.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图书目录分类体系,开辟了编 辑目录书记的方式与方法,形成后世一系列重要的 目录学书籍。 4.注意考察学术源流及著作产生的环境,对其加以 评价,开古代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先河。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 冤家相对,为雠。
校雠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整 理文献的方法的学科。包 含校正文字、订定篇次两 次工序,北宋后改为校勘。 先秦就有校雠的记录。
叙录
刘向校书,每一书己,辄条其篇目,撮其旨 意,录而奏之。 ——《汉书 ·艺文志》
(1)叙述校勘整理过程 (2)介绍作者事迹及著述的时代背景 (3)辨别书籍真伪 (4)叙述学术源流及书籍流传情况 (5)简述或评述该书大意并指出其价值
3.确定了详近略远的编纂原则,为后世著史创立了 序、论、赞的史论形式。
4.《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二、司马迁史学思想
(一)积极方面: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二)消极方面: 1.以血统论建立了一套帝王传授体系和民族大一统
图谶
例: 甘忠可制《包元太平经》政治性预言: “汉家逢 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 下教我此道。”后其弟子夏贺良继续鼓吹: “赤精 子下凡,汉家要再受命”为王莽夺权造舆论。
刘秀及手下也大加利用谶言,神化刘秀,最后使图谶 地位达顶峰状态。
如在泰山顶上刻石铭文,向全国宣布由刘秀钦定的 81篇谶纬。
《汉纪》
这是我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朝代史。 荀悦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治史为政治 服务和宣扬天命观、正统观。从史学的编 纂学上看,其具有创新性: (1)以正统帝王纪年为纲,断代为史显示 出西汉一代皇朝的兴衰,,时间更集中而 体例更符合正统。 (2)采用类叙、追叙、补叙方式使记事相 对集中,并顺便将与之同类或有关的政事、 人物、典制、少数民族加以介绍,对编年 流水账式记事的一大改进。 (3)以大量史论进行政治说教,发展了 “论”、“赞”。
秦始皇用政治权力控制 史学和不准史学“非 今”的根本性原则, 却确实被历代统治者 继承, 影响深远。
刻石内容
泰山刻石: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
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芝罘刻石: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 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 会稽刻石: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