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十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 【作业】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
”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D.从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可知为宰相制度,而废宰相设内阁打破了这一制度,故选D项。
2.(2019·河南开封定位)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纠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职责:参加审核,单独发表意见,若反对,可原旨退回。
)张居正的做法( )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D.属于越权行为答案 D解析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行政权,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的做法属于越权行为,故选D项。
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张居正的做法不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但张居正的做法已经超出了顾问的职责,排除C项。
3.(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
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行省长官集地方军政、财政和民政等大权于一身,权力较大,明太祖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分割地方权力,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故D项正确。
明清时期的政治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民族 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措施,中央政府加强了 关系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对外政策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对外
系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我国沿海地区遭到外 关系
国势力尤其是西方势力的侵扰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
必修: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 内阁、票拟与批红、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工场出现,商帮产生,经济总量仍 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 经济 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潮流 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市民文化兴起; 思想 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潮产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 文化 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层级:省、府、县三级。 (2)制度变化: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__布__政_使__司_____、 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 省之权。【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1 课】
3.社会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16、17 课】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的专门机构
4.法律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8 课】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重视“__例____”,开 律例结合 创律例合编体例 教化: 明后期,乡约宣讲“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学 约律结合 士人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
5.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5 课】 (1)官员选拔——科举考试:分为__乡__试____、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 四书五经中命题。
级管理的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 白 银 货 币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是其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和日趋腐朽衰落;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具体表现】1、政治:废丞相、设内阁,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①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由皇帝直接管理;②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③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还大兴文字狱。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的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1)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丝织业中心苏杭。
(3)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徽商和晋商);农产品商品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1)思想:①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王守仁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②李贽的反正统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否认儒学权威,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五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
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解析:选B。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分权与制约平衡”与材料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不符,故A项错误;“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与材料中“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相符,故选B项;内阁不会缓和国家阶级对立,更不会有效限制君主专权,C、D项错误。
2.(2019·钦州质检)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C.君主专制强化D.思想控制加强解析:选C。
书院性质反映不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书院办学经费来源的不同,不能体现教育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的增加表明思想控制的加强,但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2019·茂名综测)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
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
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定()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解析:选A。
根据“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知明代政治与人伦相结合,故A项正确。
4.(2019·黔东南模拟)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课件】(52张)

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大臣等议
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这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
一级的决策机构。 (2)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
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
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返回
[系统认知] 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 1.创新表现 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 的又一创新。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宰 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 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 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 政机构变成握有实权的行政机构。
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 的最终结果
是加强了皇
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①,于是皇 权
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
正领袖②。
返回
(2)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说明清朝中央行政绕过内阁,内阁职权 被军机处所取代 史料二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 密封③,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 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④,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 接交军机处⑤。
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⑦。
——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返回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在六部设六科给事 中,分别督查本部 官员
中央设都 察院,负
史料 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 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
返回
主
干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

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 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1)出现:(2)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1.清朝初年(1)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辩]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
[联]清朝统治者在承袭明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对其有所调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与此同时,17~18世纪的西方,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议制不断发展,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拓] 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三、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明清时期的政治+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
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
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2.(2024·聊城二模)隆庆四年(1570年),文渊阁大学士高拱上奏道,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北方的蓟、辽、山、陕等边疆地区“有司虽有牧民之官,实有疆场之责,乃官其地者,非杂流则迁谪”,建议“今后各边有司,必择年力精强、才气超迈者除补”。
此建议被中央采纳。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边官晋升机会增多B.边疆治理力度加大C.改土归流趋于式微D.内阁地位明显提高3.(2024·济南十一校高三联考)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敕谕,“四方海外诸藩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
……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
故兹敕谕,悉使闻知。
”这表明明政府( ) A.固守宗藩体制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4.(2024·丹东高三期末)1728年,清政府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重新确认了之前《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所规定的中俄东北段和中段边界,并规定清廷需开恰克图为口岸与俄通商,俄国在恰克图、尼布楚两地进行的贸易免除关税等内容。
《恰克图条约》的签订( )A.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发展与稳定B.表明清政府开始放弃锁国政策C.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典型体现D.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对华掠夺5.(2024·日照二模)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
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监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明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阶段特征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加剧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历程。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主要表现】(1)夏商周时期是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①君主专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②中央集权: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权分三司再到督抚制,体现了地方建制的演变,中央集权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③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020版高考历史新攻略大一轮课标通史版精练:专题四第9讲明清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第9讲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1.(2019四川乐山调研)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
这表明( )A.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答案 C 依据材料“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不能得出低级别官员无权参与朝政的结论,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属于皇帝的侍从,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可参与政事,表明军机处已取代内阁的地位,故C项正确;清朝内阁无实权,D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2.(2018广东茂名模拟)百官父母之丧,例结丧假,称丁忧。
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去官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
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定(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丁忧制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将纲常伦理与政治相结合,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中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政治统治渗透纲常伦理观念,而不是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排除C项;材料中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而不是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排除D项。
3.(2019河北廊坊模拟)明代中后期,皇帝长期不理朝政,内阁的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朝廷行政审批权也转归于寺人(宦官)。
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明朝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宦官成为明朝中后期的中枢官员C.内阁在朝廷中的地位上升D.政治腐败和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票拟和批红制度的影响。
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明清时期的政治

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河南九师联盟高三质量检测)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作为中央派遣官的身份出现的,到了清代才真正实现了地方化,成为地方大吏。
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汉朝的分州监察的刺史制度和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 A.突出监察与行政分权要求B.继承发展了前朝政治制度C.顺应了君主专制强化诉求D.背离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向2.(2020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开学摸底)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
这反映出明代()A.地方权力的扩大B.君主专制的强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官员能力专业化3.(2019届河北保定二模)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
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
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
这从本质上说明()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4.(2019届山东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
”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
”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5.(2019届安徽淮南二模)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6.(2019届甘肃二模)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 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试解:_______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 [解析] 选C。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皇 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 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 的外朝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
答案二:观点——悲歌 理由: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缓慢; 科技:没有产生近代科技; 思想:思想文化落后。 (4分)(只答出观
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观点——既是繁荣又是悲歌
理由:繁荣的理由参见答案一,悲歌的理由参见答 案二。(7分)(应明确答出“既是繁荣又是悲歌 “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 多得 6 分)
【课堂检测】
1、(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3题)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 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 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试解:_______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
[解析]选A。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 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皇权专制发 展到顶峰。
C.手工业发达 D.自然资源丰富
A
探究问题
探究一: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 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9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doc](https://img.taocdn.com/s3/m/7c43dd6667ec102de2bd8976.png)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它包括明朝(1368~1644年)、清朝前期(1636~1840年)。
在政治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在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第9讲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丞相(1)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2)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3)影响: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内阁(1)前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设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3)演变: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
(4)特点①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②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③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二、清代设立军机处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

D
清朝的军机处
例.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 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 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意旨拟发谕旨,处 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 造极的地步
返回
基准考点一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3.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的区别
明朝
产生 方式
权力 大小 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国家中枢机构,皇帝 顾问,无决策权 君主专制的产物, 皇权进一步强化
西方
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 对议会负责 总揽国家行政权, 负责国家内政外交 资产阶级专政机关, 体现西方近代资本主 义民主制的特点
宣政院 理藩院
地域范围
职责范围
西藏、四川 蒙古、新新 、青海 疆、西藏
全国佛教和 行政、赋税 西藏的军政 、兵刑、户 事物 口、宗教
3、土司制度与流官制度的比较
首领的产生 土司 任期限制
流官
3、土司制度与流官制度的比较
首领的产生 土司 少数民族首领 任期限制 世袭
流官
中央委派
定期调离
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明清 的政 治制 度
.明清政治趋势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 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密折奏事制的设立。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 抑。
知识整合
史论结合
研析高考
练出高分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君主专制制度的内涵
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 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其发展历程贯穿着皇权与相权之 争。 思考:秦朝、汉朝、唐朝、北宋为了强化专制制度分别采 取了哪些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十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
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
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
这表明宰相制度()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解析:选A题干中反映在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清朝雍正年间,枢密院、三司、军机处因军事、经济、政治因素分别起了中枢机构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2.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B.君主专制的加强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D.国家权力的下移解析:选B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并非精兵简政,而加强君主专制是权力的上移,故A、C、D三项错误。
3.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
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
这说明()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解析:选B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C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其事。
如(大学士)高拱之经掌吏部等,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
”这反映了()A.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B.内阁并不直接总理政务大权C.内阁已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D.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解析:选B题干论述的是内阁的职责,不涉及皇权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及题干中“主票拟而不身其事”“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可知内阁并没有直接总理政务的权力,故B项正确;内阁拥有部分的国事决策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六部问题,故D项错误。
5.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
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C.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D.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解析:选A通过题干可知明朝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6.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
据此推知,科举制()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解析:选D材料强调了科举制下士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教育风气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可知,无论科举做官,还是科举未做官者,都积极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
7.(2019·石家庄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 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8.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C“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中枢决策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
9.清代人口由清初的不足一亿,到1850年已达到约四亿三千万。
对于科举考试而言,从清初的顺治年间到清末的光绪年间,乡试的举人名额一般都在1 000到1 500名之间波动。
这表明()A.清代人口总数的持续增长B.考试制度逐步完善C.科举制没有适应社会发展D.社会的流动性增强解析:选C材料的主旨是清代科举制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在清代的不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的乡举,显然没有依据人口的发展而发展,故C项正确;科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自然就会减弱,故D项错误。
10.(2019·日照校际考试)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言。
此举旨在()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行政文书包括诸多民族文字,这样可以有效传达国家政令方针,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11.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
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刁悍、命盗案多。
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A.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B.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C.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D.政府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解析:选C“政府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可知这是依据地方的不同情况而进行针对的管理,故C项正确。
12.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
这直接有利于()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清两朝的监察制度,主要针对监察官员,而不是针对相权,故B项错误;“杜绝腐败”说法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与监察的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罢御史台,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为百官表率,协同吏部考核官员,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案。
都御史为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并称“七卿”。
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
凡出巡的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可分别授予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等官衔,督抚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在组织上仍隶属都察院,起初为临时派往某地监察,后为加强统治而固定化。
清雍正元年,为避免监察机构重叠,提升监察机关职能,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把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1906年,迫于内外压力,受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清政府拟定《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裁撤都御史人数总额;裁撤六科,只设给事中二十人,按行省分设二十二个道;新设都察院研究所,购买书籍及京外报纸,作为科道官员纠察裁判的参考资料。
此外,新设的检察厅专管司法监察事务,都察院稽查京师地方治安的监察机构——五城兵马司被取消。
清朝覆亡,都察院被废除。
但其监督职能被不同的机构所继承和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先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法》《议院法》等,都体现了议会监察制度,行使立法、行政、舆论之监督。
——摘编自刘志勇《清末都察院改革:方案设计、改革结果及其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都察院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得出地位进一步提高;据材料一“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案…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提升监察机关职能”得出权力不断扩大(行政监察与司法监察并举);据材料一“起初为临时派往某地监察,后为加强统治而固定化”得出都察院官员由临时监察地方到固定化;据材料一“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得出监察职能日趋集中(科道合并、台谏合一);据材料一“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得出对皇权的制约日趋弱化。
第二小问,据材料“按行政区划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为避免监察机构重叠,提升监察机关职能,改变给事中制度对皇权的制约”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裁撤都御史人数总额;裁撤六科”,得出精简机构与冗员;据材料二“新设都察院研究所,购买书籍及京外报纸,作为科道官员纠察裁判的参考资料”得出注重提升监察官员的业务水平;据材料二“新设的检察厅专管司法监察事务”得出司法检察权(司法监察)独立;据材料二“监督职能被不同的机构所继承和发展……清朝覆亡,都察院被废除”得出都察院的改革与废除;据材料二“议会监察制度,行使立法、行政、舆论之监督”得出通过立法建立民主监督体系(议会监察制度)及关注舆论监督。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迫于内外压力”并结合清末严重的统治危机得出清末应对统治危机的需要;据材料二“受三权分立等思想影响”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得出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还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有识之士的推动。
答案:(1)趋势:地位进一步提高;权力不断扩大(行政监察与司法监察并举);都察院官员由临时监察地方到固定化;监察职能日趋集中(科道合并、台谏合一);对皇权的制约日趋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