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
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
师:看来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
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
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断断续续琴声弹奏同曲即兴成)
师:三次弹奏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批注勾划。
(学生静静地自学五分钟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为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弹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师:听你这样说,我有一个疑问。
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他的曲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怎么会一听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
兄妹俩到底说了什么能够如此打动这位大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我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
她哥哥说买不起入场券的时候,她就安慰哥哥,说自己不过是说说罢了,来减少哥哥的惭愧之情。
师: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
你不光读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还读懂了哥哥内心的愧疚。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
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她对音乐充满了渴望。
师: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美丽姑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相信你也一定是个爱音乐的姑娘。
生:这段话还让我感觉到了哥哥的为难,因为他不能够满足妹妹的要求。
我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师: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兄妹俩相互体谅、关怀就更显得珍贵。
在这段对话中,没有说明妹妹怎么说,哥哥怎么说,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俩要表达的感情。
请你们同位子两个人结成兄妹,不要提示语,直接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
(练习完毕,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师:我来问问这位同学,妹妹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不是,但是我必须要这样说。
(为什么?)因为哥哥一直在努力赚钱,我如果再给哥哥压力的话,哥哥会受不了的。
师:(面向“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的表白,你是怎样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
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
(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
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
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记住了他。
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
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
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