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法的历史发展西方国家财政立法概况中国财政共35页

合集下载

第一章 财政法概述1

第一章  财政法概述1

四、财政法的调整对象 、 ●财政管理体制关系; 财政管理体制关系; ●预算关系; 预算关系; ●国库管理关系; 国库管理关系; ●税务关系; 税务关系; ●国家信用关系; 国家信用关系; ●会计关系; 会计关系; ●审计关系等。 审计关系等。 财政关系
第二节 财政法渊源
●宪法 ●法律(基本法律) 法律(基本法律) ●行政法规(决定、命令、暂行规定和条例) 行政法规(决定、命令、暂行规定和条例) ●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特别行 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与自治条例、 政区法 ●解释 ●法理 ●国际条约和WTO原则 国际条约和 原则
(三)客观上结果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四)财政的本来面目 ——财政是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 财政是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 筹集资金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 筹集资金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 。( 公共需要说) 公共需要说)
二、财政职能(固有功能) 财政职能(固有功能) ●政治职能 资源配置 ●经济职能 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
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 ——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活动对国民经济总 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活动对国民经济总 量的影响。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 量的影响。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
三、财政法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概念 ——国家制定的关于调整和确认的参与财 国家制定的关于调整和确认的参与财 政分配活动的各个主体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产生与发展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活动对资源的使用 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活动对资源的使用 方式产生影响,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 方式产生影响,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合理 利用,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 利用,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

财政的财务制度

财政的财务制度

财政的财务制度一、国家财政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的财政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财政制度主要是以征税为主,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田赋、商税等,财政制度比较简单,财政管理也相对较为粗放。

随着社会发展和制度实践的需要,中国的财政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进入了现代国家财政制度的阶段。

中国的现代国家财政制度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财政改革开始了,财政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财政改革不断深化,财政制度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也不断规范化和现代化。

二、国家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1. 法制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2. 经济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为宗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效益,保护国家资产。

3. 公平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强调公平公正,保障全体公民享有财政款项的权利,弥补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 现代管理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走现代管理之路,加强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5. 预算管理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实行预算管理,实行年度预算、财政计划和决算制度,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公开性和规范性。

6. 控制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实行财政监督、审计监督、财产监督等控制措施,保障财政款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 政策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服从国家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

8. 透明原则: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实行公开透明,加强信息公开和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

三、国家财政制度的基本内容1. 财政收支制度:国家财政收支制度是国家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等。

2. 预算管理制度:国家财政制度必须实行预算管理,主要包括年度预算、预算编制和执行、财政计划和决算等。

财政法ppt

财政法ppt

• 2.公共产品的特征。 • 私人需求(排他性)→私人产品(独 占性、排他性、可转让性,消费的排他性 和可分割性) • 公共需求(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消 费的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 3公共财政 : •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 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新的机制和新 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 • 其基本点包括: • (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 (2)公共财政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 (3)非营利性的财政; • (4)法治化的财政。
• 二收支分离与财政预算 • 收支分离最开始只是一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方式, 是为了防止司法和行政机关坐支,而对于预算内 资金,收支分离是基本要求。 • 随着财税改革的深入,收支分离开始与预算管理 对接。实行收支分离的资金,部分被纳入预算管 理,成为预算内收入。部分被纳入财政专户。对 于纳入财政专户的资金,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部 门预算制度,尝试将其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
• • • •
二、财政的特征 (一)财政的基本特征 1.主体。财政的主体是国家。 2.目的。财政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 共需要。 • 3.内容。财政包括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三个 部分。 •
• (二)财政的引申特征 • 1.强制性。国家从私人经济中取得资财是以 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依强行法而不是取决于 双方的自愿,故具有强制性。 • 2.非盈利性。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 求,实现公共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增加社会福利,所追求的是社会目标而不是 利润目标。 • 3.永续性。财政是一种有秩序的、连续的活 动,政府的行为是永续的。 •
• OECD有关费的分类 • 我国财政实践中费得理论分类 • 目前我国财政法关注的重点:行政事业性 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 (二)税收和费用的法律界限 • 财政学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历代财政制度PPT课件

中国历代财政制度PPT课件
25
第五篇 隋唐财政制度
要讲唐朝财政就要从隋代国库制度谈起,因为“唐承隋 制”,尤其是唐初,基本全盘继承了隋的国家制度。从 这个角度说,隋朝可说是唐朝的前驱。隋朝建立初,不 仅“隋氏因周室平齐之资,府库充实”,而且国库组织 基本沿袭北齐制度。
财政特征 1、财政制度从中央集权转向地方分权
安史之乱后的唐政权军阀割据势力大增
21
曹魏时期
1. 尚书由少府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家财务的中枢。尚书台中 设五曹尚书,其中度支尚书“专掌军国支计”对财政进行统一管 理。少府与大司农负责库藏出纳的具体事务, 二者的职权范围已 不象秦汉时期那样按皇室库和国库两系统来划分,而是按布帛金 银与粮谷薪鱼两类不同业务来划分, 这就使仓和库的分工进一步 专业化。
齐国:管仲,齐恒公(前685年)
把农业生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改革赋税征收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办法 取民有度的征收原则 盐铁专卖,粮食专营 以公经济收入代替税收收入
晋国改革:前645年
作辕田,作州兵
鲁国改革:鲁宣公15年(前594年)
初税亩
11
二、 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
魏国:李悝,魏文侯41年(前405年)
途 财政管理机构
财政管理制度
上计制度(预算制度) 审计制度
漕运制度 货币制度
20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财政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室库和国库再无明 确划分,而且国库管理也失去常规。这种变 化的突出表现是秦汉时两套财政管理班子被 合并为一个系统,财权集中于宫廷近待机构 ,由皇帝通过尚书直接掌握整个财政活动, 少府、大司农则变为尚书节制下的两个负责 库藏出纳的业务部门,实际上是皇室库囊括 了国库,国库变成了皇帝的私库。
2、工商税在国家赋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1978年至2010的财政政策历史沿革 1979-1981
经济出现过热现象,财政赤字规模迅速增加 从紧的财政政策
1982-1988
1981年GDP增长率出现下滑 扩张的财政政策
1988-1993
1984年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 从紧的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3)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3)
t-Statistic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5% level 10% level -3.602000 -4.323979 -3.580623 -3.225334
Prob.* 0.0479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文章结构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
建立新中国财政及经济恢复时期的财政 “一五”计划时期的财政 “大跃进””文革”时期的财政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财政体制变革 财政体制变革体现出的特征 1978年至2010年的财政政策历史沿革 1978年至2010年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与政府实行政策的对比 实证结果总结与讨论
成就: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结构全面改善,效益得 到提高;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得到很好的协调;财政经济 状况基本好转;财政还大力支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5)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5)
“大跃进”、“文革”时期的财政(1958~1978)(3) 十年“文革”造成经济财政上的严重破坏 相关举措: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6)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6)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的总结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但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采取了从紧的财政政策

中国财政分权的轨迹变迁及其演进特征

中国财政分权的轨迹变迁及其演进特征

中国财政分权的轨迹变迁及其演进特征Ξ谷 成(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116025) 内容提要:1978年中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财政分权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的演变上看,中国“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强调中央政府对资源的掌握和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则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出现,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分权必须首先明确中央政府的目标,然后依此建立能够取得预期结果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财政分权 体制变迁 演进特征1978年中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财政分权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

尽管从广义上讲,中国的财政分权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财政分权存在一些共性,都是指中央政府将财政控制转移给地方政府。

①但是,无论从分权的初始动力、法律环境和制度框架还是从分权的表现形式及后果上看,中国的财政分权都与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很难对中国的财政分权做出准确的评价。

本文对中国的财政分权历程进行考察,沿着这条轨迹进行分析和思考,从中寻找和总结出有益的、规律性的东西,在归纳中国财政分权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完善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与之相适应,中国在财政领域也采用“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央政府面临着即将崩溃的国民经济和严重的财政危机。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3%左右,而支出占全国的47%左右(见图1)。

中央政府处于收支不对称的困境,试图向地方政府分派更多的支出责任。

但是,地方政府财政也颇为吃紧,纷纷向中央政府求援。

因为1979年中央政府采取了调整部分职工工资、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减免一部分农业税收、试行企业基金制以及安置和扩大就业等一系列旨在补偿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欠账”、推进经济改革的举措。

中国古代财政史简略

中国古代财政史简略

我们知道,国家财政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依着经济运行和政治诗句的动荡而波动的古老的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的运行有时会带来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时也成为朝代更迭的导火索、人民灾难的源头、社会发展的障碍。

实践证明,国家财政史任何政权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同时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家强弱乃至兴旺的催化剂,是国民经济发展或衰落的重要经济杠杆。

既然财政制度有着如此重要的经济地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以古鉴今,汲取历史的经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财政最重要的组成便是支出与收入,了解支出与收入能让我们通彻财政。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财政支出,史籍上称“国用”,如何分配支出,满足国家需要,史籍上称“制国用”,夏、商两代的支出尚无定制,西周开始渐具规模,其特征如下:(一)国家财政支出与王室财政支出不分•夏、商、周三代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其支出同样不可分,特别是财政支出的形式又和奴隶制的分封制,宗法制、俸禄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财政支出首先保证祭祀和军事需要•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基础上,维护国家权威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

史载“国之大事,在祀或戎”,祀为抚国家、定百姓、强化神权;戎为武力征伐,安国定邦,强化王权,祭祀和军事征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财政支出首先确保祭祀和军事和需要。

•(三)式法制财,专款专用•三代财政支出分为九类,亦称九式,每一式都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所谓式法制财,主要在于收支对口,专款专用,保证均节财用,求得财政平衡。

•财政支出包括军事支出、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设支出居民生活保障和抚恤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诸侯李国都在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军队。

改装装备,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财政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词源与起源在西方,财政一词源于拉丁文Finis,原指结算支付款项,在16世纪,德国文献中采用“Finanz”,意为对欺诈等行为的裁定与罚款,到18世纪曾狭义地指国家收入。

后来西欧各国使用的英文finance一词,因其原意泛指一切财务,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对国家的货币收支惯用publicfinance(公共财务)。

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后从西欧引入public finance,并借用汉语的“财”、“政”二字,译作财政。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度支”、“国用”、“岁计”、“国计”。

“度支”、“国用”指国家的费用开支;“岁计”指国家年度收入和支用的计算;“国计”指国家财政。

“财政”一词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设立财政处,为中国官方采用财政一词之始。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公社的后期已经存在着从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来满足公社共同需要的经济现象,但这只是将公社内部集体成员的劳动成果,通过分配用于公社内部的共同需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

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并实现其职能,通过产品分配和再分配使其掌握必要数量的社会产品,用于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独立的财政分配,产生了财政。

也就是说,国家的产生使财政分配从一般的经济分配(社会分配)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经济范畴。

但财政的存在和发展又必须以劳动者能够为国家提供剩余产品为条件,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发展。

在中国,对财政的起源还有不同的认识,如一些学者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在国家产生之后,财政分配活动才表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中国古代的财政思想中国自先秦至鸦片战争前的典籍及历代思想家的论述中,关于管理国家财政的原则和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量入制出与量出制入思想量入制出的财政思想是在先秦时期提出和形成,并成为其后历代所遵循的理财原则。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

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

效果:实现GDP较上年增长13.5%
时间:1988年 背景:从1984年后期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 迹象又逐步显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 额不断扩大,投资消费高速增长,价格总水 平大幅攀升。为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的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 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而为弥补赤字,银行 超量发行货币,又加剧了物价指数上升。 类型:实行紧缩财政政策 工具: ① 缩小财政开支,减少政府购买(大力压 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② 调整税收政策(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 制改革) 效果: 紧缩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社会流动的货币数量减少,减少政府购买, 在乘数的影响下,国民收入成倍下降。本年 实际GDP增长11.3%。
时间:1993年 背景:199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继 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市场物价水平迅 速上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类型: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工具: ① 改革财政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 关系 ② 税收工具(实行税利分流,规范政府与企业 的分配关系,进行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
1600000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第四阶段经济发展情况
NI
GDP
单位:亿元
时间 NI GDP
2003 年 1365 76.3 1374 22.0
2004 年 1614 15.4 1618 40.2
2005 年 1859 98.9 1873 18.9
9123.6 9098.9
17188.4 15180.4
27208.2 27194.5
时间:1979年 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 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 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 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财政学发展史

财政学发展史

一、财政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亚当・斯A密《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经济学和财政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诞生,而财政学的发展与经济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连,财政理论受到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创新而不断更新。

纵观西方财政学理论发展史,主要存在“两大传统”,一个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所开创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

斯密持有的是自由放任的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他认为政府的支出是非生产性的,并提出了政府应该履行的三个方面的职责,即提供国防、司法以及公共工程建设。

此后其追随者,李嘉图、J.S.穆勒、萨伊、马歇尔和庇古等持有经济自由主义观点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发展而形成了西方财政学“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

该传统推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神奇作用,相信存在“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地将私人利益引导到公共利益,主张“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

自亚当・斯密时代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这一传统居于财政学以及经济学主导地位的时期,这一时期财政学的一项重要的特征就是注重对于税收的研究而忽视或基本没有涉足对公共支出的研究。

与此相对应的是由瑞典学派和奥意学派所开创的“大陆传统”。

尽管斯密的经济学体系长期占据着主流经济学的地位,但是当时有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相对而言,在国家经济职能的认识方面,一些经济学家更加重视公共支出的积极作用,留下了很多深刻、精辟的分析,逐渐形成了公共财政理论的另一传统,被称为“大陆传统”。

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罗雪尔、瓦格拉,其中更重要的有以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和林达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以及奥地利和意大利的一些财政学家形成的奥意学派。

特别是维克塞尔,不仅对一般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将税收和公共支出结合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公共部门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的和集体选择的过程。

而正是缘于他的著作,布坎南吸收了其中重要的思想并加以发展,从而开创了影响广泛的公共选择理论,并成为现代财政学的基础理论。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1998-2003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至1998年,我国外贸的增 长幅度明显放缓,5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影响我国整个 宏观经济,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同时, 国有经济改组导致大量国企工人下岗,造成严重的就业 压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4)
1978年至2010的财政政策历史沿革(3) 2004-2007

结构性赤字则按照Patrice. Muller,Robert W. R Price在 《Structural budget and fiscal stance》中的定义, 即经济 保持充分就业,实现潜在产出的条件下,剔除了经济运行周期 影响存在的赤字。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7)

1978-2010年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3)
t-Statistic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5% level 10% level -3.602000 -4.323979 -3.580623 -3.225334
Prob.* 0.0479
-13.46 788
1960
1965 1970 1975 1976 1977 1978
572.29
473.32 662.9 815.61 776.58 874.46 1132.26
643.68
459.97 649.41 820.88 806.2 843.53 1122.09
-71.39
13.35 13.49 -5.27 -29.62 30.93 10.17




军政费用开支庞大; 财政收入增加缓慢,满足不了财政支出的需要 财政收支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不利于财力集中 财政赤字过大,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朝鲜战争引发军费增加 集中财力物力,打击投机资本,平抑物价 编制概算、发行公债、统一税政、统一财经 调整工商关系与税收 为了保证抗美援朝的胜利对财政进行了调整

第十六章财政法律制度

第十六章财政法律制度

六、决算制度
• 决算,在形式上是对年度预算收支执行 结果的会计报告,在实质上则是对年度 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
• 它是预算管理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决算制度主要包括决算草案的编制和审 批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决算草案的编制
• 决算草案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 位编制的未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预 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
(二)财政的特征
• 1、财政的国家主体性。 • 2、财政的社会公益性。 • 3、财政的内容多样性。
(三)财政的职能
• 1、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 2、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 • 3、稳定社会经济的职能。
二、财政法的概念
• 财政法是调整国家及其他主体在国民收 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 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预算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 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 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预算体系
• 预算体系,是依据国家的政权结构形成、 行政区域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而确定的 各级政权预算所构成的协调统一的整体。 通常有一级政权,就会有一级财政,也 就有一级预算。预算体系就是由各级预 算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 财政法所调整的财政关系包括以下两个 方面:1、财政收支关系,包括财政收入 关系,财政支出关系等。2、财政管理关 系。包括财政管理体制关系,财政活动 程序关系,财政分配关系,预算、决算 关系;税收征纳关系等。
第二节 预算法律制度
一、预算和预算法概述
• 预算是国家对会计年度内财政收支的计 划安排。预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的预算管理职权
•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常 务委员会的预算管理职权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特征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特征
夏朝以农业立国,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夏朝手工业的发展,标 志着其经济已经由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夏 朝 的 建 立 使 奴 隶 制 得 到 了 确 立 和 巩 固 , 其 政 治 特 点 是 :
首先,奴隶大量存在。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一、国家萌芽的出现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 中期以前:只有一般的经济分配关系,没有财政分配关系,没有
剩余产品 • 中后期:齐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剩余产品出现,贫富之分更加
明显。 部落联盟:进入奴隶社会。出现剩余产品,形成阶级,国家出现
能力
二、中国财政范畴的形成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政治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巩固、发展 到盛极而衰的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时期的财政制度与财政 思想也同经济、政治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形成到健全、由简到繁 的历史变革。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夏、商、西周三代的经济部门主要是农业和畜 牧业。奴隶制国家对土地的独占和控制以及对 奴隶、平民的劳役剥削,将其创造的物质财富 的大部分集中起来,用以满足国家职能和奴隶 主阶级生活的需要,是这一时期国家财政的基 本性质。其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三、量入为出与建立储备
据《礼记·王制》记载:“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 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 以为出。……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 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 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 举以乐。”这里提出了两个原则:一是量入为出;二是建立国家储 备。这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预算制度,或者说是我国量入为出原则 之滥觞。

财政法

财政法

ɑizhengfɑ财政法(卷名:法学)financial law调整国家资金的筹集、供应、使用、管理及监督等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财政关系是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一种分配关系。

财政法所调整的财政分配关系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领域,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教育、社会福利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有密切关系。

财政法的起源与发展国家为维护其统治,执行其职能,需要依靠国家权力和法律手段来征用一部分社会产品。

这就是财政的起源。

恩格斯在谈到国家的基本特征时曾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7页)。

对征收捐税的规定,就是财政法的最初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职能的日益扩大,所需物质资料的日益增多,捐税已不能满足国家日益浩繁的开支需要。

因此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发展形成了包括税收、公债和预算等法律制度的财政法体系,借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社会主义国家,则凭借国家权力及其作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所有者身份,不仅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且直接参与生产领域的分配,形成了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和国营企业财务等法律制度的社会主义的财政法体系。

外国的财政立法许多国家历来重视财政立法。

日本、联邦德国、埃及、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古巴、朝鲜等国在宪法中都设有大量条文或章节,规定了财政的范围和内容。

1787年颁布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规定了国会在税收、铸币、公债、经费等方面的权利。

1874年颁布的《瑞士联邦宪法》中,对征税的权利、原则和税收的种类,以及货币的发行权、银行的职能等也规定得较为详尽。

日本、罗马尼亚、民主德国、苏联等国还颁布了财政法或预算法。

日本1978年修改的《财政法》,包括财政总则、会计年度的划分、预算、决算、杂则5章,47条。

1979年公布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财政法》,主要内容有:财政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国民经济中的资金形式和分配,收支预算和其他财政计划,国民财富的清点,生产、商品流通和投资的拨款与贷款,国家预算,在编制和执行收支预算、国家预算和其他财政计划中的权限与责任等,共11章257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