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二章 社会交换论PPT
将随之产生,社会组织也是在这种交换中形成的,
即随着交换关系的复杂化、间接化,交换物会趋
向一般化并产生调节交换的规范,从而逐步形成
社会组织。
2021/8/28
13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 生平及著作 • 理论旨趣 • 基本概念界定 • 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 • 宏观社会交换的特征
2021/8/28
14
生平及著作
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
2可021/以8/28 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
7
基本概念
• 6、成本(cost,又称为代价)。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进行某行动同时失去的机会和报酬,如为 了考试获得好成绩放弃了与朋友的约会;二是指 进行某行动过程中蒙受的痛苦、受到的惩罚等,
如为了争得冠军,带伤忍痛进行高强度训练。
• 7、投资。投资是指“与某特定的社会遭遇有关 的个人的全部特征和经验”。投资与成本两个概
念极为相似。
• 8、利润(profit)。指在一项行动结果中,报 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 9、剥夺。指某人在得到某一特定奖励后所经历
的时间长度。 2021/8/28
8
基本概念
• 10、满足。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得到的 报酬已足以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报酬。
•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别:后者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 约合同进行的;后者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 感;后者得到的利益是可以准确计算和预测的。
2021/8/28
18
基本概念的界定
• 布劳认为,社会报酬有两种:一种是内在性报酬 (internal reward),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 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爱、感激、社会赞同等; 另一种是外在性报酬(external reward),即 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 劝告、邀请、帮助、服从等。
霍斯曼社会交换论
霍斯曼社会交换论
罗伯特·霍斯曼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人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提出,为了获取有关报酬,人们在一个交换关系中会提供不同的资源或服务。
它是基于理性人性论与社会意义社会学的观点。
理论也被称为“分工理论”,认为每个人只投入他们能够做的资源,以便从另一方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以换取市场价值。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以劳动成本作为交换的基础,最好从总体收益中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种社会交换的定价是根据两个因素来的:一是交换的占有者需要得到的“报酬”,二是交换的另一方“支出”的代价,以及如何从中提高价值。
该理论考虑了各方的满意度来评估交换。
此外,霍斯曼认识到对于一个成功的社会交换,社会主义和利己主义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社会主义是指关注社会问题和表达共同利益,而利己主义是指关注个人利益。
它们在社会交换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它们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均衡关系。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已经成为事实认识的一部分,在商业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理论为理解和确定生产者、消费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在一段时间段内,通过使用利己的想法来促进特定的利益,同时也可以维护公共利益,让个人收获他们所想要的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
汇报人:XX
•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 社会交换的类型与特点 • 社会交换的过程与机制 • 社会交换的影响与效应 • 社会交换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
01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定义与背景
社会交换理论定义
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 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公平原则
情感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应该是公平的,即 交换双方所得到的报酬应该与他们的投入 相等。
除了物质利益外,情感因素也是社会交换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往往会因为情感 上的联系而愿意进行某些交换。
02
社会交换的基本要素
交换的主体与客体
交换主体
指参与社会交换的个人或组织, 包括资源的提供者和需求者。
能力和资源等。
决策制定
02
基于收集的信息,人们会制定交换决策,选择合适的交换对象契约,人们会注重契约精神,遵守
交换规则。
交换的执行与监督
执行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需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交 换的顺利进行。
监督机制
为确保交换的公平和诚信,社会会形成一定的监督机制,如法律 、道德舆论等。
新古典经济学家如马歇尔、瓦尔拉斯等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交换理论 ,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社会学发展阶段
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等将交换理论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社 会交换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性人假设
互惠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总是在追 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人们在社会交换中遵循互惠原则,即当某 人给予他人某种好处时,他人也会以某种 方式回报。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社会交换理论介绍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它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
利益交换的。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会根据对
方能提供的利益来决定是否建立关系,同时也会考虑自己能提供的
利益。
当人们感到在交换中所获得的利益比较高时,他们就会更愿
意维持这种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还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包括互惠、比例公平和依赖。
互惠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系时会期望获得相应的回报,即“你给我,
我给你”。
比例公平指的是在关系中交换的利益应该基于各方的投入
程度,即投入多得到多,投入少得到少。
依赖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关
系后会产生对对方的依赖需求,这种依赖会影响他们对关系的维持
和留住。
1
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需要考虑互惠和比例公平的原则,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依赖的存在。
在实际应用中,社会交换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离婚、为什么某些人会成为亲密友人等等。
2。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的三种形式
• 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本身作为目的
• 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
• 混合性的社会交换
这种交换既具有内在报酬性,也具有外在报酬性
权力的意义
• 权力指一个人或群体反复地将意志强加给 其他人的能力,而不是指影响他们的一项 决定(不管多重要)的单个例子
• 防止其他人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形成强制力量 • 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
有权力者与被使用权力的人民之间存在冲突
• 下级的资源问题 • 可使下级获得必要利益的替代机会问题 • 在反对以高级资源为基础的权力的斗争中运用强
制性力量的问题
• 社会价值准则与敌对性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问题
交换冲突的六个命题
研究局限
• 社会交换理论应用方面的局限性
——组织公民行为方面的局限性 ——交换行为方面的局限
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局限
• 霍曼斯理论的局限性 1.心理还原主义 2.机械论 3.理论命 1.对组织化集体所下的定义太泛
2.不能提供一种认识
3.布劳的交换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所组成的 原理含糊不清
• 强调“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 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意 思是说,并非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以对称的、平 等的交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可以是交互的,也 可以是单方面的。一旦人们的社会地位分出高低, 就要用权力关系而不是交换关系来维持。
经济交换 社会交换
• 经济交换 指双方强调经济利益、明确责任义务的短期关系,它类似 于市场中的交易
• 社会交换理论综述 • 重要观点及模型 • 社会交换的测量方法 • 社会交换理论的实践应用 • 研究局限 • 未来展望
第七章 社会交换理论
第四节、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埃默森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 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 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 理论的理论体系。他主张社会交换理论的研 究单位应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非 交换者本身。
五、简短的评价
交换论强调社会生活中交换关系的普遍性,认为 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体现这种交换关系。 霍曼 斯的交换论是以个人主义的假定为前提的,主张 个人层次的命题对于解释社会行为极为重要。布 劳的交换论反映一种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的能 力,爱默森则将网络分析技术用于交换理论,把 分析的触角伸向交换关系的形成。
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布劳(Peter Michael Blau,1918-2002)21岁随父 母移居美国,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 比亚大学。1973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代表作有:《社会 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互动:社会 交换》(1968)、《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 (1971)、《不平等与异质性》(1977)。
结构交换理论的目标与方法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 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 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 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 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 会的宏观层次。
主要观点
社会交换论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 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 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 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 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 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完整版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述部分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迨。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诵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向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一一满足命题。
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一一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客的忠诚度和品牌价值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总之,社会交换理论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它为我们理解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 了重要的框架和指导。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个理论 ,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观点,社会交换理论还有一些其他重要方面
社会交换理论约翰·蒂博&哈罗德·凯利
社会交换与文化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文化因素对人类互动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交换的规则、方式和
1 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文化可能更加强调集
体主义和合作。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人类互动的影响和
作用
社会交换与网络结构
2 社会交换理论可以与网络结构理论相结合,解释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交换和权力关系。在社会网络中,
个体之间会形成复杂的交换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直接的联系,也可以是间接的影响。通过研究网络
结构中的社会交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网络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交换与心理健康
3 社会交换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支持和
的利益
社会交换的情感因素:社会交换
4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还包括
情感上的交换。参与者之间通过 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来增进彼此
之间的信任和依赖
3
社会交换的依赖性:社会交换的 参与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他们 需要对方的资源和支持来获得自 己所需的利益。这种依赖性可以 促进交换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二、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本命题
(一)成功命题 (二)刺激命题 (三)价值命题 (四)剥夺与满足命题 (五)攻击与赞同命题 (六)理性命题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三、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实际意义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是以经济交易论和 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探讨人类社会行为的 一种社会学理论。他认为,利己主义、趋 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三)理论命题中同义反复的错误 由于霍曼斯的一些基本概念是相互定
义的,因此导致他的有些理论命题犯了同 义反复的逻辑错误。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彼得·布劳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1918年2月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移居美国。 早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州的艾姆赫斯特学院, 获学士学位。
一、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社会学界 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 引进和介绍欧洲的社会学理论,二是进行 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其中,芝加哥学派 对城市问题的研究闻名于世。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二、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
社会交换理论思想主要来源于古典政 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三个方面。 早期社会学家重视交换研究的只有齐美尔, 齐美尔认为个人加入团体的动机是为了追 求个人目标的实现,个人之间存在着一种 互惠的交换模式。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四、 霍曼斯的理论缺陷
(一)心理还原主义 霍曼斯把一切社会行为都归结为简单
的心理行为。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他 认为人的行为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上的 满足,而且可以利用这些行为命题解释更 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二)关于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的批评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和布劳)
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效应
国外社会学理论
授课教师 李伟梁
lwl7208@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3.理论意义与不足 (1)理论意义 A.对社会整合的有效解释 B.对权力的有效解释 C.对地位的有效解释 (2)理论缺陷 A.心理还原主义 B.关于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动的批评 C.理论命题中的同义反复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
生平与著述
Peter Michael Blau (1918-2002)
1.布劳的学术思想比较 (1)其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的不同之处: 结构功能主义重视均衡,而布劳则比较重视不均衡的 交换 ( 2 )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在方法论上不同于霍曼斯的地方, 有两点: ①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 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 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 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 效应。 ②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则用对等性解 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 布劳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1.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 (1)行动 (2)报酬 (3)价值 (4)情感 (5)互动 (6)规范 (7)代价 (8)资源 (9)利润
2.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 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 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 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5)攻击与赞同命题:A.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 受到未预期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或出现攻击性 行为;B.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超过预期的价值, 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心理上也会赞同这 种行动。 (6)理性命题:人类的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 一种理性行为。
社会交换论
第十三章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社会学界逐渐兴盛、流行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之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
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是乔治•霍曼斯,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布劳和理查德•爱默森两位美国社会学家。
其中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可称之为社会结构交换论;爱默森把网络分析技术应用于交换理论,一般称为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5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暴露了美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面。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开始普遍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反对那种只把人作为团体的组成部分,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是“理性人”)人类学(交换是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行为心理学(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洛克、亚当·斯密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交换会使双方都有利可图,人们进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交换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所利用和修正的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假设有:(1)每个人都是最大利益的追求者;(2)个人所拥有的某类资源越多,那么个人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3)物质市场上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4)垄断、独占下的物质价格.必然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
2、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
)马林诺夫斯基(“库拉圈”的交换制度)马歇尔·摩斯(促使人们交换的力量来自于社会或群体。
)列维-斯特劳斯(交换对等原则)3、行为心理学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1、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发出那些能得到较大报酬和最少惩罚的行为。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在20实际60年代早期,针对结构功能主义的不足,交换理论开始初露头角,在经过霍曼斯、布劳、科尔曼和埃默森等人的努力后,在20世纪60、70年代,交换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学理论中最重要、最多产的分支之一。
那么为什么称他们的理论为交换论呢?原因在于这些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领域的特征在于:生活于其中的行动者在同他人的关系中受其得到的酬赏或效用的驱使而彼此交换资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下面重点来对霍曼斯和布劳的理论进行介绍,来详细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社会交换论主要有三个理论渊源: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主义(尤其是斯金纳的)心理学【大家自己看看,吸收古典经济学中的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该理论认为经济学对商品的分析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也适用于社会领域,如父亲和孩子交换;人类学,我们在经济人类学中学到,人类学认为在初民社会,交换的功能并不仅在于经济、物品的交换,更重要的是交换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一种方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关键在于刺激,即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
我们要讲的这两个人,霍曼斯着眼于个人层次对个人行为进行解释,其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和功利主义基础之上,我们一般将他的理论成为行为主义交换论;而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我们一般将他的交换论称为社会结构交换论。
首先我们来看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第一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霍曼斯1910年出生于美国的波士顿,原来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他转向了社会学研究,他曾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霍曼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早期对结构功能主义很有兴趣,《人类群体》是他这段研究的代表作。
后来他的研究转向交换论,成为社会交换论的主要代表人之一,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社会交换理论PPT
信息沟通
02
03
协商与决策
交换双方需要就交换内容、条件 等信息进行沟通,确保双方对交 换行为有共同的理解。
在明确交换条件后,双方会进行 协商和决策,确定最终的交换方 案。
交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信任建立
信任是交换关系的基础,双方需要通过诚信行为和履行承诺等方式 建立信任关系。
规则制定与执行
为确保交换关系的稳定和公平,双方需要制定并执行相应的交换规 则。
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挑战
忽视非物质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关注物质资源的交换,相对忽视了情感、认同等 非物质资源的交换。
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于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利他行为、社会规范等,社会交换理 论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解释。
量化研究的困难
社会交换涉及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测量,这给相 关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冲突解决机制
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冲突和分歧,双方需要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 制,确保交换关系的持续和稳定。
交换结果的评估与反馈
结果评估
在交换完成后,双方会对交换结 果进行评估,判断交换是否达到 预期目标。
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交换双方的满意度进行调 查,可以了解交换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为后续交换提供参 考。
探讨礼物交换在社会关系维护中的作用,以及互 惠原则在其中的体现。
心理学中的交换动机研究
动机理论
研究个体行为的动机基础,探讨交换行为背后 的心理驱动因素。
认知失调理论
分析个体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现 象,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维护心理平衡。
情绪与交换决策
探讨情绪在交换决策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对交换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个体按约活动就是体现了群体旳道德规范。 (“It is groups, and not individuals, which carry on exchange, make contracts, and are bound by obligations. ” )个体间旳互换就是按照群 体规范进行旳,同步也就巩固了这些规则与 规范。因而,莫斯以为,既不能像功利主义 那样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也不能像马林诺斯 基那样过分强调个人旳心理需要,而应该以 为个人是社会群体旳代表。最终,互换关系 产生于群体道德,并巩固和服务于群体道德 这一自成一格(suigeneris)旳实体。
4.在互换过程中,人们根据其获取有价值商品旳难 易程度区别出多种群体,并造成权力、威望和特权旳 差别。
②马林诺斯基和非物质互换论
Bronislaw Malinowski and Nonmaterial Exchange
《西太平洋上旳航海者》(The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在这本书中,马林诺斯基对物质性或经济性旳互换同非 物质性或符号旳互换进行了区别(material or economic exchanges from nonmaterial or symbolic exchanges )。 马林诺斯基以为,库拉圈不但是经济旳或物质旳互换网,而且 是用来加强社会关系网络旳符号互换。他指出:“一次交易并 未结束‘库拉圈(Kula ring )’旳关系,规则是,‘一旦进 行库拉交易,永远进行库拉交易’,两个人之间旳伙伴关系是 永久旳、终身不变旳事。”“尽管在库拉原则中确实存在着纯 经济性旳交易,但马林诺斯基观察到,臂环和项链(armlets and necklaces)旳仪式性互换才是库拉互换原则中旳主要功 能。
第七讲 社会交换理论
部分剩下的纯报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⑧资源——指个人的全部特性和经验,包括技能、性别、种族、出
身、社会地位、知识、专长等等。 ⑨刺激——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够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⑩公正性期待——指由于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费用和所得报酬之
在这些著作中,霍曼斯把人类行为视为交换行为,使用“个体主义 方法论”研究交换行为,尝试建构能够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体系。
(一)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
从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看,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也是在反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结构功能主义缺乏解释力 ①功能主义不是一个演绎系统 ②功能主义只描述社会,不解释社会。 ③功能主义没有普遍性。 2.结构功能主义忽视人的能动性 霍曼斯认为,结构功能主义过于抽象和空洞,忽视了对社
霍曼斯的早期理论受帕森斯和默顿的影响较大,1950年出版《人类 群体》,在美国社会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后来,在哈佛大学动物心理学教授斯金纳的影响下,霍曼斯的理论 旨趣发生了转变,转向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著作有:《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1959)、《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 性质》(1967)等。
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在上述10个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
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以上这些概念是构成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石”,它们相互组合,
组成一系列命题。
(三)行为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ppt
随着学科交叉和跨文化研究的深入,社会交换理论仍有很 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和范围。
02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交换的要素
01
02
03
04
资源
交换中的基本物品,可以是物 质的、非物质的,如金钱、物
品、服务、信息等。
互动
交换双方之间的行为和互动, 包括交换提议、协商、承诺等
特点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互惠和平衡, 认为人们在交换中寻求最大化的 回报,同时也会评估交换的公平 性和合理性。
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性
解释社会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 类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有助于 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
机和互动方式。
促进合作与互惠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互惠和合作,有 助于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和合 作,增强社会凝聚力。
。
期望
交换双方对交换结果的预期和 期望,这些期望会影响交换行
为。
回报
交换行为带来的收益或回报, 可以是物质的、非物质的,如
满足感、安全感等。
社会交换的过程
2. 提议
个体提出交换提议,明确交换 的资源、条件和回报。
4. 执行
双方按照协商的条件进行交换。
1. 识别
个体识别出自己拥有的资源, 并意识到这些资源可能对其他 人有价值。
拓展应用领域
进一步探索社会交换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 组织行为学、国际关系等。
引入多层次分析
将社会交换理论应用于不同层次的分析,如个人、 组织、国家等,以揭示更广泛的社会现象。
整合其他理论
吸收和整合其他相关理论,如心理学、经济学等, 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社会交换论
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 5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 暴露了美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面。 •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开始普遍强调个性发展, 崇尚个人力量,反对那种只把人作为团体的组 成部分,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 观点。
乔治· 霍曼斯 ( 1910-1989)
• (一)生平 • 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在哈佛大学获 文学学士学位。 • 1935年以社会学学者身份加入“哈佛校友会”。 1939年霍曼斯到社会学系任教,但1941年他被征 兵入伍。直到1946年,帕森斯组建社会关系系时, 他才又回到社会学系任职。1970-1975年间他任 社会学系主任。 • 1964年当选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得到一种特殊的报酬, 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于这个人来讲,就越来越没有价值。”
• (二)基本概念 • 对社会行为的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 解释。 • 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的行为要么是为了 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 • 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利益最大化原则。
• 基本概念 • 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它, 人们才能把自己的行动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 • 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如好感、 反感、赞同、反对等,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 源。 •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 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它可 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是非物质的,如声誉、赞扬。 • 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是指在进行活动时蒙受 的痛苦。如体育运动员为了夺冠所进行的艰苦训练;二是机 会成本,指为了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的其他可能的报酬,如 为了推备考试而放弃了一场音乐会。 • 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 专长、资历、性别、种族等。 • 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 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劳将霍曼斯的分析扩大和延伸,得出了他自己的交换观。
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势》一书 (1964 年 ) 和两篇论文 (1964 年, 1968 年 ) 是研究他的观点的主要素材。
布劳虽然不像霍曼斯引起那样多的争议,但他对社会学现象的研究方法还是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
理论基础一般来说,学者们对布劳的批评少于对霍曼斯的批评。
布劳的观点之所以被人接受,原因之一是他认识到发生特性是社会交换的控制因素,并且依靠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操作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霍曼斯信奉简化论;他相信任何复杂行为都能简化为他提出的几项命题。
这一立场未能获得普遍赞同,继而发生了热烈的争论。
布劳承认,在人际交换中,会出现一些无法用双方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特性,这样他就避免了争议。
他并不否认操作心理学的有效性,但也指出:操作心理学无法解释人际交换中的所有现象——不能解释发生特性。
按照布劳的观点,发生特性“实质上是一个结构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种种关系。
这些关系虽然必定与诸成分共存,但并不寓于成分之内,它们限定了该结构。
例如,人际社会交换中的发生特性就是交换双方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双方经历过的强化事例不一定可以看出双方取得的一致的性质何在。
两人对对方采取某些人际行为,可能是因为在过去这样做曾一直使双方得益。
除非双方都发现对方的反应有利可图,否则就可能无法继续对方所期望的行为。
假定有一个人曾把做家务和受惩罚联系在一起,从这一过去的强化事例我们可能预料他将竭力逃避这类家务。
但是,为了保持与别人的某一关系,他可能不得不分担家务。
人们为了获取回报,有可能达成一些难以用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一致。
这些一致甚至可能是出于对未来回报的期望,而不是基于对过去回报的记忆。
布劳运用经济学作为其主要理论基础。
霍曼斯也谈论经济学,但他首先是从操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相反地,布劳固然承认操作心理学的重要性,却偏向于主要依靠经济学。
第一章中已指出,布劳看到了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之间的若干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的非正式性和非特定性。
尽管如此,布劳还是相信,描述经济原理的方法 ( 如无差异曲线、供求曲线 ) 能被用来引伸出关于社会交换的可检验的假设。
他正是运用这些方法来预测在工作群体中可以怎样用劝告来换得服从。
诺德也对群体中社会赞同和社会一致的交换作了类似的分析。
大多数批评家对布劳运用经济学方法表示欢迎,但也没有忽略其中的一些问题。
希思曾指出布劳对各种曲线的描述中的若干小错误;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质疑:我们在考察社会交换时能否符合经济模式中的数学假设。
我们对社会回报的计算可能与经济模式的要求相抵触,某些社会回报的质可能与经济生活中商品的性质不同。
所以说,布劳对经济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类比,但无法作出经精确的预测。
经济学的决策布劳对人们如何决定行为的分析是以人们的期望为基点的。
他写道:“可以作出的唯一假设是,人类在选择潜在合伙人或行动步骤时,首先对与他人以往的经历或预期的交往作一估价,按条件优劣列序,然后选择最优者。
”人们对于从一项活动或从某一个人那里获利的潜在可能作出估计,再与其他活动或其他人作一比较,挑选出可望给予最大利益的活动或人。
布劳还描述了三种会影响人们抉择的期望:一般期望、特殊期望、比较期望。
一般期望是人们认为能从生活各个方面得到的回报:与工作有关的收入和福利条件、从友人那里获得的感情支持和友情。
布劳指出,一般期望从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不等,达到的期望低于最低水平就会引起不满,高于最高水平则是理想的量。
人们普遍认为,一般期望的大小是由两方面决定的:关于某人应得多少回报的社会标准,以及此人过去所获回报的多少。
特殊期望是从他人获得的回报,包括预期他人的行为将符合社会行动准则,以及这一行为将提供的回报与他人相比是多还是少。
比较期望包括分析一下从一个关系所获回报中减去维持这一关系的代价,差额是多少;这个差额就是利益。
布劳认为,某一关系带来的利益越多,就越有吸引力。
这些期望影响着人们获取社会回报的愿望。
布劳设想,人们获得了某一东准的回报,就想至少要使这一水准维持下去。
换言之,令人满意的最低水准的回报就是现行水准的回报。
而且,布劳还认为,人们获得符合期望的回报,比获得超出期望的回报更令人满意。
这一观点在经济学中称为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霍曼斯在贬值一饱和命题中表述了同样的概念:某人在过去接受到某一资源越多,他目前就越是不需要这一资源。
最后,布劳还提出,某一资源越是稀有或代价越高,就越受到珍视。
布劳的分析在一个方面与霍曼斯的分析相似:人们首先考虑选择对象可能提供的种种结果,然后择其最有利者。
然而,也应该看到他们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霍曼斯认为,人们只会选择在过去种种类似情况中曾产生回报的对象,而眼下的情况又提供了促使人们从事可得到回报的行为的刺激。
布劳虽然认为过去经历的强化事倒是重要的,但同时承认它们没有绝对的制约力。
人际关系或社会准则所产生的期望对抉择的影响力可能与过去的强化事例一样大,或更加大。
确实,一个人可能愿意在目前付出代价,而期望在将来获取回报在霍曼斯的理论中是找不到对这种延迟满足的阐述的。
变换模式布劳认识到发生特性对社会交换的重要性。
在本部分,我们将讨论发生特性是如何在社会交换中得到反映的,并集中介绍布劳关于交换模式的两个普遍性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社会交换受到人际关系性质的影响,人际关系又随同社会交换而发展。
当某人首次向另一人提供回报时,就标志着关系的开始。
如果该回报被接受,接受者就已受惠于给予者。
反过来说,给予者已承担了一个风险。
接受者可能不愿意回报给予者的施惠,但他也可能希望关系延续下去而以某种方法回报。
回报之后,第一个给予者或许得到鼓舞,因而提供更多的回报,关系就发展起来了。
就这样,随着受惠一回报的进行,双方渐渐彼此信任,这又促使了进一步的交换。
如果施惠而得不到回报,或者回报不被接受,可以预料,双方会互不信任,并避免进一步的交换。
第二个观点是:社会环境会影响交换。
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地位会影响他与别人交换的机会以及交换中的代价的大小。
斯坎佐尼认为,传统的婚姻地位使男子有较多的机会给予女子回报。
特别是,外出工作的丈夫比操持家务的妻子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收入和建立人际关系。
因此,妻子可能认为她与丈夫的关系代价是昂贵的;她因为呆在家里,既很少有机会结识他人,也很少可能获取收入,若要赢得机会就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
一个人的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为赢得机会而付出的代价就这样地影响着我们在交换中获取利益的潜在能力。
社会环境还包括指导交换行为的社会准则。
人类群体在一般情况下都制订出指导交换的准则。
在对此进行分析时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一个概念是:布劳认为,资源的供求情况对两项资源之间的“现行交换率”是有影响的。
倘若某人极其需要爱和友情但交游圈子甚小,此人就会心甘情愿地用珍贵的资源与能够结交到的人作交换,以期满足对爱和友情的需要。
现行率并不反映人们对资源之间应有关系的道德判断。
另一个概念是:社会群体也形成各种准则,指出什么是“公平的交换率”。
公平交换准则通常与一个人为社团作有益贡献时的投资有关。
假若我们的社会珍视家庭,一个在抚养家庭方面倾注大量时间的人理应比独身者享有更多的资源。
然而,布劳也注意到,现行率和公平率并不总是一致的。
尽管从长远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社会需要家庭,但当家庭的数量超过目前的需要时,一个长期承担抚养家庭义务的人所得到的回报会少于家庭义务较轻的人。
布劳还指出,公平交换的准则常常因为对违反准则者的制裁而得到强化。
一个粗暴违反公平交换的人可能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即便现行交换率没有得到重视。
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差异也是影响交换的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独占大量宝贵资源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违反公平交换率;除非其他人能同他进行互惠的交换,或从各种途径获取这些资源,或用强力夺取这些资源,或不需要这些资源,否则就将被迫以低于公平率规定的水平与他进行交换。
社会环境的最后一个影响来自于交换关系的相互关联性。
有些交换只有通过考察它们对其他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力才能为人理解。
两人结为夫妻后会发现,不仅他们两人的关系得到了巩固,而且一些其他的关系也得到了巩固,例如姻亲关系。
一个新婚的丈夫或妻子可能面对姻亲的冷漠或侮辱而显得十分容忍,他( 她 ) 似乎对得利并不关心,只是以越来越高的代价提供回报。
但是,如果将他 ( 她 ) 的行为解释为不想疏远配偶,那么就能理解这种交换还是有利的。
与姻亲吵架确实不失为脱离婚姻交换关系的极好方法。
布劳的理论超出了操作心理学的范围,并包容了经济学的一些概念。
他的观点固然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对获利的期望,但也承认,由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结构所规定的发生特性同样影响交换。
霍曼斯和布劳是社会学家,而蒂博特和凯利的理论起源予社会心理学。
他们的理论曾得到更新发展,超越了原先的范围, ( 见蒂博特与凯利,《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1959 年;凯利与蒂博特,《人际关系》, 1978, 凯利,《个人关系》,1979 年 ) 。
我们还可以找到对他们著作作进一步论述或批评的文章。
理论基础蒂博特和凯和的理论建立在对两个概念的认识上:内驱力降低和博弈原理。
他们和霍曼斯、布劳同样地认为人们总是寻求强化事例;事实上,他们将这一原则作为他们理论的首要假设:“最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只有得到强化或得到某种方式的回报,才会被重复。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 见蒂博特和凯利,1959 年 ) 。
所谓“得到回报”意思就是人经历了内驱力降低或需要得到了满足,这是与一套被称为“激动理论”的理论 ( 见贝科威茨, 1959 年 ) 相一致的。
简言之,这一观点认为,某种内在的动力机制促成了行为。
这种内驱力的降低使①这里应该首先提到两点。
第一点,蒂博特和凯利 (1979 年 ) 都明确表示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论不仅仅是一种交换理论,同时也涉及协调之类的问题。
我对他们理论的探讨只限于交换方面。
第二点,一依赖说”取自他们新近的论著 - 我把他们先前发表的东西也归于“依赖说”之中。
人欢愉,与此有关的刺激也就能够引起欢愉,从而其本身就成了回报。
因此,社会交换的过程就是双方彼此提供能降低内驱力或满足彼此需要的资源的过程。
因为内驱力降低原理往往只描述个人的行为,蒂博特和凯利又提出了第二套原理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换,即博弈原理。
博弈论提出了两个人在某些前提条件下解决冲突的理想方法。
这些前提条件包括: (1) 冲突双方都试图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遭受最小限度的损失; (2) 冲突双方都了解自己的结局,也了解对方的结局; (3) 冲突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沟通,所以无法断定对方将采取什么行动; (4) 双方的结局不但依赖于自身的抉择,而且有赖于对方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