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合集下载

胶体的制作实验报告

胶体的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胶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粒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

胶体具有以下性质:1. 胶体粒子不易沉降;2. 胶体粒子在电场中会发生电泳现象;3. 胶体粒子具有丁达尔效应。

本实验采用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FeCl3溶液中的Fe3+与NaOH溶液中的OH-反应生成Fe(OH)3胶体。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显微镜等;2. 试剂:FeCl3溶液、NaOH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FeCl3溶液:称取0.1g FeCl3·6H2O,加入50mL蒸馏水溶解;2. 配制NaOH溶液:称取0.1g NaOH,加入50mL蒸馏水溶解;3. 将FeCl3溶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60℃;4. 在加热过程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同时不断搅拌;5. 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6. 将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过滤,收集滤液;7. 将滤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胶体粒子的形态和大小;8. 将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置于紫外线下观察,观察丁达尔效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经显微镜观察,胶体粒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具有明显的丁达尔效应;2. 分析:在实验过程中,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Fe(OH)3胶体,由于胶体粒子较大,不易沉降,因此可以观察到胶体粒子的存在。

在紫外线下观察,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产生丁达尔效应。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并观察到了胶体的基本性质;2. 本实验验证了胶体粒子的存在,加深了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加热温度对胶体的制备有较大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胶体的制备效果;2. 实验过程中,NaOH溶液的加入速度对胶体的制备也有一定影响。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实训报告docx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实训报告docx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实训报告 .docx胶体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细颗粒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胶体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不同类型的胶体溶液,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实验一:制备胶体溶液材料:明胶、酒精、蒸馏水、试管、玻璃棒、移液管等。

步骤:1. 将5g明胶加入到一个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加入适量的酒精,继续搅拌均匀。

4. 将试管放置在离心机中,离心10分钟。

5. 取出离心后的试管,观察溶液的状态。

实验二:胶体的性质材料:制备好的胶体溶液、滤纸、酸碱指示剂等。

步骤:1. 将胶体溶液过滤,观察滤液和滤渣的性质。

2. 在滤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观察胶体的稳定性变化。

4.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5.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剧烈搅拌,观察胶体的稳定性变化。

实验结果:经过离心后,胶体溶液分为两层,上层为清澈的溶液,下层为白色沉淀。

滤液呈现无色透明,滤渣为白色固体。

在滤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后,颜色变化不明显。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后,胶体变得不稳定,出现沉淀。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后,颜色变化不明显。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剧烈搅拌后,胶体变得不稳定,出现沉淀。

实验讨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发现,胶体溶液经过离心后分为两层,上层为溶液,下层为沉淀。

这是因为胶体溶液中的微细颗粒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沉淀下来。

滤液呈现无色透明,滤渣为白色固体,说明胶体颗粒的大小超过了过滤纸的孔径,无法通过滤纸。

在滤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后,颜色变化不明显,说明胶体颗粒不具有酸碱性质。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后,胶体变得不稳定,出现沉淀,说明电解质可以中和胶体溶液中的电荷,使胶体颗粒聚集形成沉淀。

在胶体溶液中加入剧烈搅拌后,胶体变得不稳定,出现沉淀,说明剧烈搅拌可以破坏胶体颗粒的稳定性。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物理化学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物理化学
➢ Weimarn研究结果
沉淀
粒子大小
溶胶
凝胶
浓度
BaSO4颗粒大小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 根据Weimarn理论,要制备胶体,必须v1大、v2小。而 要使v1大,必须过饱和度高,也即生成的盐的溶解度要 尽可能得小。反之v2大、 v1小,溶液的过饱和度低,则 形成大的晶体。
➢ 此外,温度、溶液pH值、杂质含量、搅拌条件等对成 核和晶核成长速度都有影响。
1、渗析 ➢ 渗析是利用羊皮纸或由火棉胶制成的半透膜,将
溶胶与纯分散介质隔开。 ➢ 膜的孔隙很小,它仅能让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而
胶粒不能通过。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渗析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 电渗析:为了加快渗析 速度,在装有溶胶的半 透膜两侧外加一个电场 ,使多余的电解质离子 向相应的电极作定向移 动。溶剂水不断自动更 换,这样可以提高净化 速度。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 胶体颗粒的大小在1~100nm之间,故原则上可由分子或 离子凝聚而成胶体,也可由大块物质分散成胶体。
➢ 用第一种方法制备胶体称凝聚法; ➢ 用第二种方法制备胶体称分散法。
离子 分子
凝聚 有新相生成
粗粒子
分散 比表面增加
胶体形成示意图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
1、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须极小 ➢ 硫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能形成真溶液。但硫在水中
的溶解度极小,故以硫磺的乙醇溶液滴加入水中,便可 获得硫磺水溶胶。 ➢ 分散相在介质中有极小的溶解度,是形成溶胶的必要条 件之一。此外,还要具备反应物浓度很稀、生成的难溶 物晶粒很小而又无长大条件时才能得到胶体。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实验目的:1.学习了解胶体的定义、性质和制备方法;2.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并观察和分析其性质。

实验器材和药品:1.实验器材:玻璃容器、搅拌棒、试管架、温度计、电子天平等;2.实验药品:明胶、食盐、去离子水等。

实验步骤:1.制备明胶溶液a.取一定量明胶片,切成小块,加入适量去离子水中,进行搅拌,使明胶充分溶解;b.倒入适量的试管或玻璃容器中,待用。

2.制备胶体溶液a.取一定量明胶溶液,逐渐加入食盐溶液中;b.同时进行搅拌,直到明胶完全凝固,形成胶体溶液;c.反复稀释,直至胶体溶液的浓度适宜。

3.观察胶体性质a.观察胶体溶液的外观,记录其颜色、透明度等特征;b.测量胶体溶液的pH值,采用酸碱指示剂染纸进行测试;c.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胶体溶液的微观结构;d.用曲线扫描仪测量胶体溶液的吸光度,分析其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光谱特征。

4.胶体的移动性a.取一定量胶体溶液,放入玻璃容器中;b.玻璃容器底部加热,观察胶体颗粒的运动情况,记录移动速度;c.慢慢降低温度,观察胶体颗粒的运动情况的变化。

实验结果和讨论:1.制备明胶溶液时,要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均匀,避免出现明胶团块。

2.制备胶体溶液时,明胶在食盐溶液中凝固形成胶体,胶体的浓度可以通过逐步稀释明胶溶液获得。

3.胶体溶液的外观会呈现乳白色、半透明等特征,pH值一般偏酸性。

4.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胶体溶液,可以看到明胶颗粒的微观结构,颗粒大小和分布均匀性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得到。

5.胶体溶液的吸光度在可见光区域内会出现吸收峰,其位置和强度与明胶颗粒的大小和分布等因素有关。

6.加热胶体溶液会使胶体颗粒运动加快,冷却会使运动减慢或停止,说明胶体颗粒的移动性与温度相关。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明胶为基础的胶体溶液,并观察和分析了其性质。

我们了解到胶体溶液的外观和pH值等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了其微观结构,通过吸光度测量分析了其光谱特征,同时还观察到了胶体颗粒的移动性与温度的关系。

胶体的性质及制备课件

胶体的性质及制备课件

环境治理
利用胶体稳定性进行水处 理,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
食品工业
利用胶体稳定性改善食品 口感和质地,提高食品品 质。
04
胶体的表征技术
光学表征技术
1 2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胶体颗粒的形貌和大小。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用于观察胶体颗粒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布和排列 。
3
光散射技术
可以长期稳定存在。
胶体的应用领域
化学工业
胶体在化学工业中广泛应用于颜 料、涂料、墨水、黏合剂等领域

环境科学
胶体在环境科学中可用于土壤改良 、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控制等领域。
生物医学
胶体在生物医学中可用于药物传递 、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等领域。
02
胶体的制备方法
物理制备方法
研磨法
将固体物质研磨成细粉,再通过分散 剂分散成胶体。
植物提取法
利用植物提取物制备胶体,如从植物 中提取出的果胶、树胶等物质可形成 胶体。
03
胶体的稳定性与破坏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的稳定性取决于其颗粒大小和电荷分布
胶体颗粒较小且带有相同电荷,使其相互排斥,不易聚集。
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温度、压力、电解质浓度等。
胶体稳定性与溶液稳定性比较
胶体稳定性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破坏。
胶体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如明胶、果胶等,用于改善食品的口感 、质地和稳定性。
食品包装
胶体可以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制备,提高包装材料的阻隔性能和机 械强度。
食品加工
胶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增稠、乳化和稳定等作 用。
其他领域的应用
石油工业

如何学好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如何学好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如何学好胶体的性质及应用胶体知识与我们身边的生活、生产、自然和科学技术密切联系,如由豆浆制豆腐、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等就与胶体的聚沉有关,还如新技术纳米材料(几nm至几十nm)与胶粒的大小相近,可应用胶体的制备方法来制备纳米材料。

一、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胶体的制备、性质及应用1、胶体的制备(1)物理分散法:使难溶于水的物质颗粒分散成1nm~100nm之间的胶粒溶于水,如研磨。

(2)化学凝聚法:如制备Fe(OH3)胶体:将1~2mL FeCl3饱和溶液滴入20mL沸水中至溶液显红褐色。

FeCl3+3H2OFe(OH)3(胶体) +3HCl易错点提示:①所用FeCl3溶液要饱和且没有浑浊;②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时要不断振荡;③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以免生成沉淀,④化学方程式不用“”和“↓”等符号。

2、胶体的重要性质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垂直于光的方向观察),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而形成的现象。

应用此性质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易错点提示:浊液和胶体都有丁达尔现象,且浊液的丁达尔现象还更明显。

二、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分散系、胶体等概念的理解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有关概念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2、列表比较区别溶液、胶体和浊液。

提醒:①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胶体粒子的直径在 1 nm~100nm 之间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②分离方法:渗析法(将胶体与溶液的混合液装入半透膜袋,浸入流动的蒸馏水中,逐渐可分离去混在胶体里的溶质)。

③鉴别方法:根据丁达尔现象。

三、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1、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胶体微粒使光线散射而产生的,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太小,没有这种现象。

散射是怎么一回事?当光通过不均匀媒质悬浮的颗粒或分子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到各个不同方向去,称之为光的散射。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胶体的性质及制备(实验者:许家豪、王欢、刘俊)1 前言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在我们高中的时候就学过关于他的一些性质,但是只是了解其中的一些较为简单的性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及讨论,而当今的生产生活中胶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所以做好胶体的性质的探究是有实际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就从分散系的稳定性及粒子的大小,还有丁达尔性质,电泳性质,等多个角度进行的研究,从而达到我们对胶体的性质有个整体的了解。

2 实验部分2.1实验目的2.1.1 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1.2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电泳效应,胶体的稳定性及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定胶体和溶液。

2.1.3培养从宏观现象推断微观粒子的能力2.2实验药品:蒸馏水、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泥水、NaCl溶液、淀粉胶体、Na2CO3 、KOH、NaCl、ZnSO4、NH4Cl、MgCl22.3实验仪器:小烧杯、量筒、酒精灯、铁架台(配铁圈)、石棉网、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玻璃棒、漏斗、火柴、滤纸、U型管、导线、电源、滤纸。

2.4实验原理2.4.1饱和FeCl3溶液滴加入煮沸的水中,会使氯离子与氢离子结合产生氯化氢从沸水中溢出,三价铁离子可与水电里出的氢氧根离子聚合产生氢氧化铁,接着煮沸会产生更多的氢氧化铁聚合在一起,在液体呈红褐色是停止加热,此时溶液中氯化铁的直径在1-100纳米之间因为氯化铁胶体颗粒大小适中且吸附了大量的铁离子,由于分子间的热运动己分子间的作用力的作用,氯化铁胶体是均一稳定液体,与之相对的如果想破坏胶体的稳定性的话可以从①加入相反电荷的离子②加入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加入煮沸等几个个方面入手。

3实验过程及结果3.1制备FeCl3胶体①制备饱和FeCl3溶液②在洁净的烧杯之中加入约35ml蒸馏水③加热至沸腾④然后向沸腾的水中加逐滴加入1~2毫升饱和FeCl3溶液⑤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

[化学]2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化学]2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1、渗析 渗析是利用羊皮纸或由火棉胶制成的半透膜,将 溶胶与纯分散介质隔开。 膜的孔隙很小,它仅能让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而 胶粒不能通过。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渗析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电渗析:为了加快渗析 速度,在装有溶胶的半
透膜两侧外加一个电场,使多余的电解质离子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三、凝聚法原理 物质在凝聚过程中,溶胶制备的核心问题是:
决定粒子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控制哪些因素可以获得一定分散度的溶胶?
研究认为,由溶液中析出胶粒的过程,与结晶过 程相似,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晶核 形成,第二个阶段是晶体的成长。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2、凝聚法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粒子 的方法叫凝聚法。 凝聚法原则上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然后 从此溶液中沉淀出胶体分散度大小的物质。 按照过饱和溶液的形成过程,凝聚法又可分为化 学法和物理法两大类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物理凝聚法 更换溶剂法: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显 著差别来制备溶胶,且两种溶剂要能完全互溶。 例1.松香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将松香的乙醇 溶液滴入水中可制备松香的水溶胶 。 例2.将硫的丙酮溶液滴入90℃左右的热水中,丙 酮蒸发后,可得硫的水溶胶。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更换溶剂法
2.1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蒸气骤冷法
例如,将汞的蒸气通入冷水中就可以得到汞的水溶胶。
罗金斯基等人利用左边的装置, 制备碱金属的苯溶胶。
先将体系抽真空,然后适当加热 管2和管4,使钠和苯的蒸气同时 在管5 外壁凝聚。除去管5中的 液氮,凝聚在外壁的混合蒸气融 化,在管3中获得钠的苯溶胶。

高中化学丨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高中化学丨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高中化学丨胶体的制备和性质!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知识点1、定义: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我们把这些分散质粒子称为胶体粒子。

胶体具有一些不同于溶液和浊液的特性。

2、胶体的分类:3、Fe(OH)3胶体的制备和精制:(1)Fe(OH)3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就得到Fe(OH)3胶体。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有丁达尔效应,证明形成了胶体。

(2)胶体的提纯与精制——渗析:利用半透膜将溶液和胶体分离的操作。

渗析是利用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胶体粒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溶液和胶体的分离。

但渗析过程是可逆的,要达到分离目的应反复进行渗析或在流水中进行渗析。

4、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实验: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

不产生光亮的通路产生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物理方法。

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夜空、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中(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胶体的粒子在胶体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使胶体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这是布朗运动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次要原因。

(3)电泳现象: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

电泳现象证明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有电荷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离子而带有电荷。

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变大,使它们不易聚集。

这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第一节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胶粒:1—100 nm ,原则上可由原子、分子凝聚成胶体(凝聚法),也可由大块物质分散成胶体(分散法)。

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1. 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浓度低OH H C S 52+——真溶液)溶胶(溶解度极小,滴入水中O H S 2/−−−→−低溶解度是形成溶胶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还需要反应物的浓度很稀,生成的难溶物晶粒很小而又无长大条件时才能得到胶体。

若反应物浓度很大,细小的难溶物颗粒突然生成很多,易形成半固体状的凝胶。

2. 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分散胶体体系中存在巨大的界面积,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胶体需要稳定剂作用才能稳定存在。

二、胶体的制备方法1. 分散法:机械分散、电分散、超声分散和胶溶法通过不同的能量或作用方式分散大块物体→胶粒胶溶法是某些新生成的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或置于某一温度下使胶体重新分散成溶胶。

如正电胶MMH (moled metal hydroxide )或MMLHC :mixed metal layered hydroxide compound在一定比例的AlCl 3·MgCl 2 混合溶液中,加入稀氨水,形成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半透明凝胶状),经多次洗涤后(目的在于控制其中的氯离子浓度),置该沉淀于80℃下恒温,凝胶逐渐形成带正电的溶胶。

MMH 用途很广——钻井液添加剂、聚沉剂、防沉剂等。

胶溶法:新形成的洗涤过的溶液沉淀加入少量33)(FeCl OH Fe →搅拌→沉淀转化为红棕色的3)(OH Fe 溶胶→机械粉碎——球磨机、振动磨、冲击式粉碎机、胶体磨、离心磨。

研磨过程中,增大增大,S A G S ,颗粒有聚集倾向(颗粒间有吸引力;颗粒增大,S G 减小)。

分散⇔聚集平衡,颗粒不再磨细。

要提高研磨效率,防聚可采取溶剂冲稀或加入稳定剂吸附表面——工业SAA ,油漆工业,研磨色料(SAA 保护)电分散:电弧使金属气化,分散于溶剂中,得到溶胶。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2(0319)/电8/31弧法
1
2. 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2)化学凝聚法 例,TiCl4(aq)+2H2O(g)== TiO2(s)+4HCl(aq)
3. 溶胶的净化
——目的 除去过量电解质,提高溶胶的稳定性 ——方法 渗析法。原理: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电解质 可透过。外电场作用下,可加速正、负离子定向渗透的速度,称 电渗析
2. 扩散 有浓度梯度时,粒子因热运动发生宏观定向迁移现象,
称为扩散(diffusion)。对胶体系统,分散相的粒子总是由浓度较高处 向浓度较低处扩散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2019/8/31
5
——定义 粒子受重力作用下沉的过程称为沉降(sedimentation)。
胶体分散相粒子受两种不同作用力:一是沉降:在重力场的作用下 沉至底部;二是布朗运动产生的扩散:力图使粒子趋于均匀分布。 扩散速率等于沉降速率,系统达沉降平衡
(2)电渗(electro-osmosis)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分散介质朝着 与粒子相反方向运动的现象
●公式 亥姆霍兹:带电粒子电泳或电渗速度u与电势梯度E关系
u r E 4
式中r及分别为分质的介电常数及粘度,为电势差,称动电势
或20电19/8势/31。粒子表面带正电,为正,反之为负
积粒子数;n及n0为分散相及介质折射率;为观察方向与入射光方
向夹角;L为观察者与散射中心距离
●讨论
(1)IV2 鉴别分散系统种类
(2) I1/4 白光照溶胶,入射光垂直方向呈淡蓝色,透过光橙红色
(3)分散相与介质的折射率相差愈大,散射光愈强。区别高分子溶液 与溶胶。纯气、液态物质的乳光主要由于密度的涨落
7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一.实验目的1.了解胶体制备,渗析,电泳和凝聚等性质2.学习胶体的制备,性质实验的演示技能3.学会使用直流稳压电源。

二.实验原理将三氯化铁滴入沸水中,三价铁立即发生水解,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FeCl3 +H2O ===Fe(OH)3 +HCl由于胶体微粒的直径较大,能够对光发生散射,使每一个胶粒成为一个发光体,当强光照射时,会形成一条光路。

其次,胶粒一般带有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向电极,电极附近溶液颜色加深。

若与相反的电荷作用时,电荷被中和,胶体微粒会凝聚成较大的颗粒而发生聚沉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烧杯、蒸发皿、U形管、玻棒,酒精灯、量筒、滴管、直流电源、钢笔式电筒、石棉网、玻璃纸、导线、细线,火柴饱和氯化铁,2mol/l氯化钠溶液、0.001mol/l亚铁氰化钾、0.001mol/l铁氰化钾、0.01mol/l 硫酸铝、0.01mool/l硝酸钾、5%硝酸银、1%明胶溶液、甲基橙、蒸馏水、尿素五.注意事项:【板书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胶体制备,渗析,电泳和凝聚等性质2.学习胶体的制备,性质实验的演示技能3.学会使用直流稳压电源。

二.实验原理将三氯化铁滴入沸水中,三价铁立即发生水解,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FeCl3 +H2O ===Fe(OH)3 +HCl由于胶体微粒的直径较大,能够对光发生散射,使每一个胶粒成为一个发光体,当强光照射时,会形成一条光路。

其次,胶粒一般带有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会向电极,电极附近溶液颜色加深。

若与相反的电荷作用时,电荷被中和,胶体微粒会凝聚成较大的颗粒而发生聚沉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烧杯、蒸发皿、U形管、玻棒,酒精灯、量筒、滴管、直流电源、钢笔式电筒、石棉网、玻璃纸、导线、细线,火柴饱和氯化铁,2mol/l氯化钠溶液、0.001mol/l亚铁氰化钾、0.001mol/l铁氰化钾、0.01mol/l 硫酸铝、0.01mool/l硝酸钾、5%硝酸银、1%明胶溶液、甲基橙、蒸馏水、尿素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烧杯+75ml蒸馏水(加热煮沸)----1ml饱和氯化铁(逐滴)------溶液为深红褐色(煮沸)2.胶体性质(1)丁达尔现象盛有胶体的烧杯置于黑暗处----电筒照射-----观察胶体溶液---记录现象(3)电泳U形管+胶体+2g尿素---轮流加入0.01mol/l硝酸钾----插入电极---通直流电---观察现象(4)凝聚1号试管+ 胶体3ml+1ml2mol/l氯化钠---观察现象2号试管+ 胶体3ml+1ml 0.01mol/l硫酸铝---观察现象3号试管+ 胶体3ml+1ml 0.001mol/l铁氰化钾---观察现象(5)胶体的保护如实验4,先分别加入1ml 1%明胶---振荡—分别加入1ml同浓度氯化钠、硫酸铝、铁氰化钾—观察现象五.注意事项。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全可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3.了解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胶体的定义和性质;2.胶体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难点1.根据所学知识,了解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胶体制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了解胶体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兴趣,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胶体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1.定义:胶体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相溶的物质组成,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状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复合系统。

2.性质:胶体的性质介于悬浮液和溶液之间,具有以下特点:(1)不稳定性:胶体可以通过加热、振动或电解质的加入来破坏其稳定性。

(2)光学性质:胶体可以显示光散射、光学效应和Tyndall散射现象。

(3)浊度:胶体的浑浊程度是由于微粒的散射光造成的。

3.胶体的制备方法(30分钟)1.机械法:通过机械研磨来制备胶体。

例如研磨金块制备金胶体。

2.凝聚法:通过溶液的凝固来制备胶体。

例如使用硫酸镉溶液与硫酸铵反应制备硫酸镉胶体。

3.电解法:通过电解质的影响使溶液产生电解不溶胶体而制备胶体。

例如电解氧化银溶液制备氧化银胶体。

4.化学法:通过化学反应产生胶体。

例如使用硫酸钠与硅酸铝反应制备铝酸钠胶体。

5.胶凝法:通过可逆胶凝方法制备胶体。

例如使用明胶溶液与氢氧化钡反应制备明胶胶体。

4.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了解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应用,例如:(1)胶体在医药领域中用于制备药物、药剂。

(2)胶体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制备酱油等调味品。

(3)胶体在纺织工业中用于制备染料颜料。

5.实验操作(3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胶体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胶体的制备实验。

教师向学生演示两种常见的胶体制备方法:机械法和凝聚法。

学生在笔记本和实验记录本上记录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六、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2、向Fe(OH)3胶体中逐渐加入一种液体,先使 、 胶体中逐渐加入一种液体, 胶体发生聚沉而沉淀, 胶体发生聚沉而沉淀,继续加入该液体又使沉淀 溶解,这种液体是( 溶解,这种液体是( C ) A.KOH溶液 B.氨水 C.稀盐酸 D.NaCl溶液 溶液 氨水 稀盐酸 溶液 3、用饱和FeCl3溶液制 、用饱和 溶液制Fe(OH)3胶体,正确的操作 胶体, 是( C ) A.将FeCl3溶液滴入 将 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即可 溶液中即可 B.将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得到黄色液体即可 溶液滴入热水中, 将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得到红褐色溶液即可 溶液滴入沸水中, 将 D.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加热煮沸至生 溶液滴入沸水中, 将 成红褐色沉淀即可
思考.丁达尔效应是溶液和胶体的最本质区别吗? 思考.丁达尔效应是溶液和胶体的最本质区别吗? 不是。 答案 不是。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
质粒子的大小, 而丁达尔效应是其外在表现。 质粒子的大小, 而丁达尔效应是其外在表现。 外在表现
(3)电泳现象 p28 ) 胶体粒子带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 生定向移动。 生定向移动。 (4)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其方法主要有: 其方法主要有:① 加热 ,② 加入电解质溶液 , ③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
思考:胶体为什么具有介稳性? 思考:胶体为什么具有介稳性?p28
①胶粒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胶粒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胶粒的布朗运动。 ②胶粒的布朗运动。
( (2)丁达尔效应 物理现象) 丁达尔效应 物理现象) 当光束通过胶体 可以看到 一条光亮的通路 , 胶体时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 形成的。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 散射 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 溶液和胶体。

胶体的制备实验报告

胶体的制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并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了解不同制备方法对胶体性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0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聚沉等。

本实验采用两种方法制备胶体: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将较大的物质颗粒分散成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等。

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氯化铁(FeCl3)- 氢氧化钠(NaOH)- 蒸馏水- 碘化钾(KI)- 硝酸银(AgNO3)- 聚乙烯醇(PVA)- 甲醛- 盐酸(HCl)- 氢氧化钠溶液(NaOH溶液)2. 实验仪器:- 烧杯- 玻璃棒- 滴管- 酒精灯- 研钵- 研杵- 滤纸- 移液管- pH计- 电磁搅拌器- 镜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实验步骤1. 分散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1)在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加热至微沸。

(2)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边加边搅拌,直至溶液呈红褐色。

(3)继续煮沸5分钟,然后停止加热。

2. 凝聚法制备碘化银胶体:(1)在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加热至微沸。

(2)逐滴加入KI溶液,边加边搅拌,直至溶液呈淡黄色。

(3)加入少量AgNO3溶液,边加边搅拌,直至溶液呈红褐色。

(4)继续煮沸5分钟,然后停止加热。

3. 聚乙烯醇缩甲醛胶的制备:(1)在烧杯中加入60mL蒸馏水,加热至70℃。

(2)加入5g聚乙烯醇,继续加热至90℃,保温搅拌使聚乙烯醇全部溶解。

(3)向水浴中加入冷水,使反应温度降至80℃。

(4)在搅拌下向反应瓶中滴入适量盐酸,调节pH约为2,继续搅拌15分钟,并保持水浴温度在80℃左右。

(5)向反应瓶中慢慢滴加2mL甲醛,搅拌继续反应30分钟。

(6)降低反应温度至40-50℃,用10%NaOH溶液调节pH至7-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了解胶体的的制备、渗析、电泳和凝聚等性质。

3、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4、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断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能力与方法: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2、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情感与态度: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及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以及胶体性质实验。

三、教学难点:
胶体的制备,性质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

四、实验准备
实验仪器:烧杯、酒精灯、钢笔式电筒、玻璃纸、U形管、试管、直流电源
实验药品:饱和氯化铁溶液、0.01mol/L 硝酸钾溶液、2 mol/L 氯化钠溶液、
0.01 mol/L硫酸铝溶液、0.001mol/L铁氰化钾溶液、1%明胶溶液、蒸馏水、尿素
五、教学过程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