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 教案
人教课程标准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课程标准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研究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掌握经纬度的基本知识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地球与地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与结构:通过图片和动画介绍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研究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授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赤道、南北极等标志。
4. 经纬度的基本知识:讲解经度、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练计算经纬度。
师生活动:-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图、球体等,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 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实践: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并讲解如何使用。
-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 观察:学生观察周围的地图、球体等,并提出问题。
- 听讲: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
- 实践:学生跟随教师使用地球仪,并尝试计算经纬度。
- 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地球仪- 图片和动画- 活动课件教学评价:- 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理解情况。
- 指导学生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和经纬度的计算练。
-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情况。
第二章: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2.1 地理坐标与地图使用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地图使用的基本方法- 研究地图尺度的计算和使用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坐标在地图上的位置表示。
3. 地图使用的基本方法:介绍地图上的图例、比例尺等基本要素,并示范学生如何使用地图进行导航和测量。
4. 地图尺度的计算和使用:教授地图尺度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通过比例尺进行实际测量。
师生活动:-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的实际应用情景。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2节地图教案 (1)
4000000 80000000教师小结:比例尺是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理解比例尺分数的含义,学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步骤4:阅读中国地图和北京市地图,完成任务三——比较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3分钟)任务三:在图幅相同的中国地图和北京市地图上,你发现了什么?(1)观察:中国地图和北京市地图(2)完成下表结论: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表示范围 ,内容 ;比例尺小,表示范围 ,内容 。
教师小结: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大小详、小大略”来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分析等方法,学生掌握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步骤5:关注钓鱼岛——读PPT 上钓鱼岛与台湾省基隆市、冲绳岛地图,完成任务四 ——计算实地距离。
(3分钟) 任务四:计算钓鱼岛到基隆以及到日本冲绳岛的实地距离:(1)公式:比例尺=已知:钓鱼岛到基隆的图上距离为1.9厘米;钓鱼岛到冲绳岛的图上地距离为4.2厘米; (2)计算:实地距离=比例尺: (3)钓鱼岛—基隆:钓鱼岛—冲绳岛:中国地图 北京市地图 比例尺(大/小)表示范围(大/小)表示内容(详/略) 0 100km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观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学会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计算实地距离。
步骤6:请同学小结地图上的第一种语言——比例尺(1分钟)。
步骤7:学习地图上的第二种语言——方向(15分钟)教师展示PPT 上三种地图:1、一般地图;2、指向标地图;3、经纬网地图;(1分钟) 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一般地图上的八个方向,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完成。
(1分钟)教师讲授三种地图判读方向的方法(3分钟):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指向北方;3、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任务五——学习使用一般定向法(2分钟):在内蒙古自治区地图上找到: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判断:(1)呼和浩特、包头分别在鄂尔多斯的什么方向? 结论:(1)(2)使用的定向方法是什么? (2)任务六——学习使用指向标定向法(2分钟):在校园平面图上找到学校东门、博艺楼、体育馆:判断:(1)学校东门分别在博艺楼、体育馆的什么方向? 结论:(1)(2)学校东门大致在体育馆的什么方向? (2)任务七——学习使用经纬网定向法(2分钟):在加拿大地图上找到:怀特霍斯、温哥华、尼皮贡:判断:(1)怀特霍斯大致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结论:(1)(2)温哥华大致在尼皮贡的什么方向? (2)步骤8:学习地图的第三种语言——图例(5分钟):任务八——阅读课本18页图1.25,识记地图上常用图例,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记情况。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等基本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使学生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2. 教学内容2.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2.2 地球的运动2.3 地图的绘制与使用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3.2 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3.3 地图的绘制与阅读4. 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进行教学。
4.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
5. 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5.2 讲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及运动,展示相关课件。
5.3 介绍地图的绘制方法,展示地图样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
5.4 组织学生进行地图绘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第二章《世界地理》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
2. 教学内容2.1 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2.2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3 世界的地理分区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及特点3.2 世界地理分区及各国分布4. 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具进行教学。
4.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实践活动。
5. 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
5.2 讲解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展示相关课件。
5.3 介绍世界地理分区及各国分布,组织学生进行地图观察和分析。
5.4 组织学生进行世界地理知识竞猜等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地图》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图》教案(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地图,主要内容是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坐标系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地图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地图的详细知识和使用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坐标系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地图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图的种类2.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3.坐标系的运用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图样本3.比例尺计算工具4.坐标系图示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地图样本,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种类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图的种类,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历史地图等,并展示相应的地图样本。
3.操练(10分钟)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动手计算地图上的距离。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比例尺计算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到家的距离等。
5.拓展(5分钟)介绍坐标系的概念和运用,展示坐标系图示,引导学生思考坐标系在地图上的作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和坐标系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家庭作业,如查找某个地点的地图并计算距离等。
8.板书(5分钟)本节课的板书内容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坐标系的作用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图备课说明教案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2022年版课程标准对电子地图要求增加,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使用数字地图的习惯,感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主要是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图的选择和应用,其中地图的阅读主要分析的是构成地图的要素,地形图的判读是对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选择和应用主要分析的是地图的选择和数字地图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学会熟练地使用地图,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数字化生存技能。
三、本章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
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学生可以通过绘图掌握地图三要素。
在“做”的同时也要强调“用”。
例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用地图作向导到达目的地;利用数字地图规划出行路线;等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熟练利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图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图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图教案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_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地理上册中国地图教案
初中地理上册中国地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包括比例尺、坐标系、地图符号等。
2. 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使学生熟悉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主要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重点:1. 中国地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2. 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主要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1. 地图比例尺、坐标系和地图符号的理解和应用。
2. 对中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主要地形和气候特点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准备中国地图挂图或电子地图。
2. 准备地图比例尺、坐标系和地图符号的示例图。
3.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发放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在地图上看到了哪些地理要素?b. 你可以用什么方式描述地图上的地理位置?c.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什么?二、地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地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包括比例尺、坐标系、地图符号等。
2. 通过示例图,让学生了解比例尺、坐标系和地图符号的使用方法。
三、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主要地形和气候特点(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主要地形和气候特点。
2. 通过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主要地形和气候特点。
四、地图的使用能力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提高地理素养。
2. 组织学生进行地图阅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中国地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2. 强调中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主要地形和气候特点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地图,并标注出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要素。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行政区划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地图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提高了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
2024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三节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
第三节地图的选择和应用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
3.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1.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电子地图的应用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准备:地理挂图,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两节课我们学习认识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和常用的地图——地形图的判读,那我们生活中还遇到哪些类似的地图呢?【讲授新课】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等。
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大家帮忙出主意。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大蜀山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2)据巴基斯坦媒体,25日报道,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24日下午发生的7.7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93人,另有 200多人受伤。
我想知道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在哪里?(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想怎样乘车。
学生讨论回答:1.到郊外的大蜀山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2.需要世界政区图;3需要交通图。
学习阅读地图的三部曲,掌握地图的应用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1)在地图上找到**路,**路,科技馆。
(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读图方法。
)(2)从市内到**机场,要经过哪几条道路?(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乘车方案。
)(3)在地图上标*火车站到**大学的最短路线。
(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和使用地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1 认识地图-晋教版
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2.1 认识地图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掌握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
3、通过上网查阅有关生活识别方向的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种地图上方向的判定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方向的判定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方法:通过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不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
(地图)对,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
教师过渡: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看的就是地图,地图是学习地里的重要工具。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课本并展示幻灯片回答以下问题: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按一定的法则,将地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概括,用地图的人符号表示的平面图。
2、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由于问题较简单请同学在课本上把答案画出来。
本节课先来学习第一课时的方向和图例注记,下节课再来学习比例尺。
板书设计一:地图上的方向课堂活动一:请学生们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习问题: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有几种?(1)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2)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点拨归纳:在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评价后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总结:1 一般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2.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示的北方,在确定其他的方向。
3. 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每次讲完一种方法后紧接着做幻灯片以及书上的练习使巩固知识。
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1)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之分,没有东西方向之分。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地图三要素
地图三要素【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它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所以又通称地图“三要素”. (l)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2.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
(三)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
【教学重点】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学准备】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提问: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谈话:说一说你们使用过什么地图,地图有什么作用呢?提问:你知道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绘制的吗?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科技史。
(二)活动:地图上的信息教师讲解: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
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教师讲述: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
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
练习:找一找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
对照书上的两幅图,小组内自由出题,计算某两地的实际距离。
除了比例尺外,我们还得学会通过地图识别方向。
2.地图上的方向:(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
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讲解: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教案
教法探索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把答案记录下来,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打乱前后顺序,提出问题: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5.18页图1.25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完成18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
满分20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教案2 中图版-中图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地形图1教学目标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师生一起用橡皮泥或拉面模制作小山模型,(多媒体展示三维等高线地形图)。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学生观看,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等高线地形图。
过渡:两维平面要体现三维立体,关键在高度。
(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海拔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活动2【活动】一、海拔和相对高度(多媒体展示)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学生读图:读课本P23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练习。
过渡:地面由于高低起伏不同,我们归纳出几种常见的地形。
活动3【活动】二、常见的陆地地形。
提问:陆地的基本地形有哪些?(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学生活动:观察课本P24图D,分组讨论、回答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的地表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分布,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形成山脉。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图——地图上的方向教案中图版
- 地图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利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
- 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地图寻找目的地和规划行程
九.课堂
1. 课堂评价
- 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概念、坐标系统和方向判断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 技能提升:学生将提高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熟练地使用地图软件和其他工具进行方向的判断和比例尺的换算。他们也将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将培养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提高使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将发展地理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地图信息,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将树立正确的地理人地观念,认识到地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关注地理信息的意识,并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图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对地图的学习将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通过地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度,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图》【 教案】
《地图》本节教材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在地图上辨认方向,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认识多样的地图等。
教材用“地图的途”和“地图的方向”展开,旨在落实学生对地图技能的掌握,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技能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4.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树立地理与社会全局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难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第一课时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提问: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学生:把课桌缩小。
提问: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学生:缩小了10倍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
(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图》(第2课时)教案
《地图》(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图上的图例;2.能够会用地图查找信息;3.了解地图家族的新成员它们的广泛用途。
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资料分析、拓展延伸等方法学习本节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与难点】1.地图家庭新成员的广泛用途。
2.利用地图查找信息。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抢答、举例子。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读图A,完成以下活动:1.在图中查找大观园和中国美术馆所在的位置。
(如图)2.判断大观园在中国美术馆的什么方向。
(西南)3.找出从大观园到中国美术馆的最近路线。
(如图)4.算出大观园和中国美术馆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多少千米。
(两地图上距离是9厘米,因此实地距离是7.2千米)二、情景导入地图上有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尺和方向,你能在这幅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要素吗?(学生指出)那么,这些是什么呢?(对,是图例)这些图例表示什么含义?还有哪些图例?了解了地图三要素,我们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我们需要的信息了。
三、新课学习(四)地图的图例1.定义: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什么是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等的数字,都叫注记。
)2.地图上的图例小组活动小组内单独熟悉、小组内互相考抢答:说出下列图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铁路、水电站、洲界、未定国界、长城、国界、山峰、运河、水库)(五)利用地图查找信息1.地图的分类按内容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普通地图综合反映多种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专题地图集中反映一两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按表示区域分:世界图、大洲力图、半球图、国家图、省图、县图2.查找信息每一幅地图都包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那么,如何利用地图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呢?首先,确定并获取你所需要的地图;其次,认真看地图的图例;最后,具体查找你需要的信息(六)地图家族新成员1.遥感影像地图遥感影像地图航空摄影或卫星遥感影像照片为底图,经过科学制作而成。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地图的阅读教案
地图的阅读设计说明本节课实践性较强,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组织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计算教室的比例尺等,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的阅读和运用地图。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本知识,初步学会运用地图。
2.通过读图、绘图、计算等实践活动,初步学会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根据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把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相互换算。
难点: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正确辨别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1.方向教师: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确定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方向。
教师: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一般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在实际地图中,我们可以把指向标平移到需要判断方向的位置。
学生练习: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教师: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学生练习:D和E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故D在E的西南方,E在D的东北方。
2.图例教师(讲解):地图上的图例有各种符号和注记,分别表示一定的地理事物。
可以通过图例识别地图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并描述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
3.比例尺教师: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比例尺的定义,下面了解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计实地距离算比例尺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①实地用千米,图上用厘米,千米换算成厘米,加五个零;②实地用米,图上用厘米,米换算成厘米,加两个零。
练习:图上距离1厘米,实地距离30千米,计算比例尺。
学生:1∶3 000 000。
教师:比例尺有三种表示形式,分别是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2.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能力目标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3.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对比、计算、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世界地形图及有关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面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第二课时分层设色地形图五种地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地图上去认识、辨别它们呢?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展示课本P16图1.27“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A、B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 A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00米,这叫做A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B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 B地的海拔高度为200米。
提出问题从B地看A地的高度是多少?说明提问 A地相对于B地1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A地相对于B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300米、2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300米和2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A地海拔300米,B地海拔200米。
而100米则是A地高出B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A 地比B地高100米。
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
板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解决问题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4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
设问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等高线电脑演示课本P图1.28“等高线示意”。
首先鼠标点击出现一幅有两座山峰的山体;16点击山体下方出现相当于地图图纸的水平面;再点击,一水平截面运动至山体海拔100米处与山体水平相切,由水平截面与山体周围的各交点向下引垂线,垂线与水平面的各交点最后连接在一起形成封闭式的曲线,并在曲线上注明海拔为100米。
用同样的方法,在水平面上分别作出110米、120米、130米、140米的封闭曲线。
引导板书通过电脑演示和教师的解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形实体和所绘成的地图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板书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
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
引导推理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板书等深线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地面高低形态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提出问题等高线有什么特点,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讨论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点拨:不同比例尺、不同等高距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针对坡度走向和起伏状况,有一种图形,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那就是地形剖面图。
板书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是表示地表沿某条线上的垂直断面的图形。
指导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18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文字介绍,简要归纳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归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以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概括为:一选剖面线,二画平行线,三引垂直线,四连交点线。
电脑演示分步骤演示,同时让学生对照课本的介绍,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及其意义。
学生活动按演示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把课本P18图1.32补充完整。
同学们,从地形剖面图中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大小的关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徒缓。
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电脑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米)形态示意”让学生观察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它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其的方法。
指图交流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重点讨论总结一个部位,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明。
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点击闪动各个部位,一边分析说,一边归纳板书。
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马背的脊梁。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等高线数值小的方向)凸出。
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
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等高线数值大的方向)凹进。
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而得名。
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
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
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加上符号表示。
形象演示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
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
演示过渡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但我们课本后面所附带的一张“世界地形图”反馈练习见课件。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复述要点,强调海拔、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
●板书设计(课件)三、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等高距等深线等高线特点3.地形剖面图步骤4.地形图的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作业布置1、完成填充图册相关作业;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形图。
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3.分层设色地形图[讲授新课]提出问题电脑展示课本P17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
让学生读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讨论点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点拨。
1.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即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使人看起来产生明显的立体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图的旁侧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们对照查看。
2.图上的颜色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例如,陆地部分,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海拔200~500米的地方用浅绿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黄色表示,地势越高,黄色越深;一般来说4000米以上用褐色,雪线以上则用白色。
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蓝色由浅至深表示海洋由浅而深。
这样,人们对地势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动 1.教师用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拖动,逐步给等高线地形图着色、还原。
2.让2~3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右图着上不同的颜色(蓝、绿、黄,并提示学生陆地地势按由低到高着色,海洋按由浅到深的顺序着色)。
过渡承转分层设色地形图直观地让我们了解了陆地表面的地形分布,地球上的陆地表面是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共同构成的。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这几种地形。
板书五种地形的判别电脑展示点击出下表,让学生观察景观图,并对照课本P17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完成表中内容。
地形景观图等高线特征高度地面起伏程度高原(等高线在高原边缘较密,面上稀疏而数值较高)(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不大)山地(等高线较密而数值较高,山顶呈封闭曲线,(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内高外低)地形景观图等高线特征高度地面起伏程度丘陵(与山地相似但等高线数值较低)(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起伏不大)盆地(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与山顶相反,是内低外高)(无一定标准)(起伏不大)平原(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很小)讨论归纳先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议论完成一种地形。
然后各小组代表逐个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评价并点击出答案。
最后让学生图表对照,列表归纳。
反馈练习见课件。
[课堂小结]电脑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边复述,加强调本节重点。
●板书设计三、地形图的判读5.分层设色地形图6.五种地形的判别●作业布置1、完成填充图册相关作业;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