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名解(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名解(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名解(完整版)

1?疾病(disease):指机体在病因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出现的内环境紊乱,及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

构的病理变化。病理过程可以局部变化为主,也可以全身反

应为主。

3?病因(causes of disease):能够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它是引起疾病必

不可少的因素。

4?条件(condition):在致病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它不是

疾病发生所必需的,也不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5?脑死亡(brain death):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永久性停止,标志着全脑机能的不可逆

永久性丧失。

6?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在某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因果转换时,某些变化可互为因

果,周而复始,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这就是恶性循环。

7?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够加强病因作用,从而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8?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全面恢复了内环境的稳态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即功能代谢恢复正常,受

损结构得到修复。

9?不完全康复(in 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了基本控制,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体内的某些重要病理变化并未消失,呈慢性化过程,甚至持续终生。

10.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建立在新近、最佳的科学证据基础上。

1.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指体液丢失,以水的丢失大于钠的丢失,血清

Na+>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2.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指体液丢失,以钠的丢失大于水的丢失,血清Na+ <50

mmol/L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3.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指体液丢失,以水和Na+成比例地丢失,血钠130-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4. 脱水热(fever of dehydration ):指脱水严重的患者,由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机体散热

受到影响,导致体温升高的现象。婴幼儿因为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更易发生脱水热。

5. 脱水貌(appearanee of dehydration ):指由于组织间胶体渗透压小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组

织间液进入血管内,进而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面容消瘦、婴幼儿前囟门凹陷的脱

水体征。这种体征叫作脱水貌。

6. 脱水(dehydration ):各种原因造成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2%),此时水代谢呈负平衡

状态,并伴有Na 的丢失。导致机体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7. 水肿(edema):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

8. 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指组织间隙液体量增加<原重量10%,无游离液体存在;

但有重量的增加。

9. 凹陷性水肿(pitting edema ):即显性水肿(frank edema ),组织间隙有游离液体存在,组

织重量增加>10%。

10.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血清钾浓度高于 5.5mmol/L 称为高钾血症。

11.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血清钾浓度低于 3.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12. 脑水肿(brain edema):脑组织体液含量增加所引起脑体积增大和重量增加,称脑水肿。

13. 反常性碱性尿(paradoxical alkaline urine)高钾性酸中毒宀细胞内碱中毒宀泌H +下降宀

尿液反而呈碱性。

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 aciduria )细胞内酸中毒宀泌H +增多宀尿液反而呈酸性。

1. 超极化阻滞(hyperpolarized blocking) 因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2. 去极化阻滞(depolarized blocking) 静息电位过低,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消失,使细胞丧失兴奋的能力的现象。

I. 酸碱平衡紊乱( acid-base disturbance ) :病理情况下引起酸碱超负荷、严重不足或调制机

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稳态破坏。

2., PaC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指物理溶解在血浆中的C0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平

均值40mmhg

4.SB( standard bicarbonate ):即标准碳酸氢盐,指全血在标准条件 (T:38 C, PCO2 40 mmHg , Hb完全氧合)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它是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

5. AB( act ual bicarbonate ):即实际碳酸氢盐,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测得

的血浆HCO3浓度。

5. BB( buffer base ):即缓冲碱,指标准条件下,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缓冲碱

的总和,它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

6. BE ( base excess):即碱剩余,指标准条件下,将全血标本滴定至pH

7.4时所用的酸或

碱的量,它是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

7. AG ( anion gap):即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即AG = UA-UC。

8.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原发性HCO3减少宀pH值趋向于或<7.35。

9.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 )原发性HCO3增多宀pH值趋向于或>7.45。

10.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 )血浆H2CO3原发性升高宀pH值趋向于或<7.35。

II.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 )血浆H2CO3原发性下降宀pH值趋向于或>7.45。

12.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 mixed acid-base disturbance )同一病人体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

13. 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CO2 combining power):指血浆HCO3-中的CO2含量,主要受代谢性因素的影响。CO2CP增高见于代碱或代偿后呼酸;CO2CP降低见于代酸或代偿后呼碱。

14. 反常性酸性尿(abnormal acidic urine ):低钾血症时,细胞内的K+向细胞外转移,同时细胞外的H+向细胞内转移,造成代谢性碱中毒而使细胞内H+增多。此时,肾小管上皮细

胞内缺K+, K+-Na+交换减少,而H+-Na+交换增多,H+排出增多使尿液呈酸性,称为反常

性酸性尿。

15. PaCO2:指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它是反映呼吸性因素的指标。

1. 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

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或应激( stress)。

2. 应激原(stressor):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包括外环境因素、内环境因素和社

会心理因素。

3. 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所表现的以基因

表达变化为特征的防御性适应反应。

4. 应激性溃疡( stress ulcer) 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及大手术、重病或其它应激情况下,

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表现为粘膜糜烂、浅表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发

生穿孔。

5. 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 ) 应激反应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是一种非分泌型蛋白质。

6. 急性期反应 ( acute phase reaction ):指许多疾病,尤其是感染、大手术、创伤等应激原,于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诱发机体产生以血浆蛋白增高为特征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7. 急性期反应蛋白( acute phase protein ):急性期反应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8. 全身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产生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被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1. 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一种继发于某些基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以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相继激活、并导致广泛微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2.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emolyticanemia ):因微血管发生病理变化而导致红细胞破裂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 裂体细胞( schistocyte ):当红细胞随血流通过纤维蛋白丝时,不断受到冲击和挤压,造成红细胞发生机械性损伤,导致外周血涂片可发现新月形、盔甲形、星形、三角形等变形红细胞,这些红细胞被称为裂体细胞。

4. FDP/FgDP( fibrin or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bn 和Fbg 被纤溶酶水解后可生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多肽片段,这些片段称为纤维蛋

白降解产物。FDP/FgDP 都有很强的抗凝活性。

1?发绀(cyanosis):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5 g/d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2?缺氧(hypoxia):由于组织氧的供应减少或对氧的利用障碍,而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

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3?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因进食引起血红蛋白氧化,造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青紫。当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L时,皮肤粘膜可出现青紫颜色,称为肠源性紫绀。

4.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 : PaO2

下降,动脉血供应组织的O2不足。

5?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 Hb数量下降或性质改变,血液携带氧量减少,导致的供氧

不足?

6.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 :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组织供血量下降引起的缺氧.

7.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 :在组织供应氧正常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8.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methemoglobinemia) : Hb-Fe2+氧化为HbFe3+OH, Fe3+与羟基牢固结

合,失去携氧能力,剩余的Fe2+与O2亲和力增强,氧离曲线左移。

1. 发热(fever):指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值0.5 C。发热的基本特点是: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功能正常,属

于主动性体温升高。

2. 过热( hyperthermia ) 指由于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

体温调定点。过热的基本特点是体温调定点不变,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属于被动性体温

升高。

3. 内生致热原 ( endogenous pyrogen ,EP) 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细胞因子。

4. 发热激活物 ( pyrogenic activator ) 指各种能够刺激机体某些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即

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发热激活物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外源性非微生物发热激

活物和体内某些代谢产物。

5. 外生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6. 热限( febrile ceiling ) 致热原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性,即随着致热原

剂量的递增,发热效应相应加强,但到达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不再增

强,表明体温上升被限制于一定高度,此现象被称为热限。

1. 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器官的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 无复流现象( no-reflow phenomenon ) :指在再灌注时放开结扎动脉,重新恢复血流,部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流的现象。

3?自由基(Free Radicals外卜层轨道上具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4.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单线态氧(° 02)及过氧化氢(H2O2)虽不是自由基,但氧化作用很强,与氧自由基共同称为活性氧。

5. 钙超载( calcium overload )各种原因导致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6. 膜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 自由基与生物膜中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形成脂质

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并造成生物膜多种损害。

1. 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

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 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严重创伤、烧伤、

大手术、休克和感染等急性损伤24 小时后,机体同时或相继出现2 个以上的器官损害以至衰竭,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 自我输血( self transfusion ):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起到自身输血作用。

3. 自我输液( self transfusion ):由于儿茶酚胺的作用使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脉压下降,促使组织液回流进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

4. MDF(myocardial deprssant factor )心肌抑制因子,是胰腺外分泌细胞损伤后释放的蛋白水解酶水解组织蛋白产生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抑制心肌收缩;抑制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收缩腹腔内脏器官血管。

5. 休克肺(shock lung):肺泡毛细血管DIC;肺水肿;肺泡微萎陷;透明膜形成。

6. 休克肾(shock kidney):持续肾缺血及微血栓形成宀急性肾小管坏死宀少尿无尿。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冷休克) :心输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增高,血压稍降低,脉压差减小,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低。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型,暖休克) :心输出量增高,总外周阻力降低,血压稍降低,脉压差增大,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温度高。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7. MOS F多系统器官衰竭:在炎症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者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在感染、休克及创伤等病

理过程中,以呼吸窘迫和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9.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各种原因导致的播散性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泛滥到血浆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

1.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各种原发/继发性因素,引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严重障碍,使

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同时出现肺(体)循环静脉淤血的病理过程。

2. 低心输出量型心力衰竭(low output heart failure ):心衰时CO即心输出量低于正常人范围。

3. 高心输出量型心力衰竭 ( high output heart failure ):心衰时CO 等于或稍高于正常人,但低于该病人心衰前水平。

4. 向心性心肌肥大( concentric hypertrophy ):心脏长期在过度的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粗。向心性心肌肥大的基本特征是:室壁明显增厚而心腔容积正常或减小。

5. 离心性心肌肥大( eccentric hypertrophy ):心脏长期在过度的压力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增长。离心性心肌肥大的基本特征是:心腔容积显著增大,与室壁增厚并存。

6. 端坐呼吸 (orthopnea ):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者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端坐呼吸。

7.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 paroxysmal nocturnal dyspnea ):是一种夜间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表现为患者夜间入睡后因感到胸闷憋气而被惊醒,在坐起咳嗽和喘气后有所缓解。

9. 充血性心力衰竭 ( ocngestive heart failure ):指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常伴有血容量增加,组织间液增加以及静脉系统的淤血。

10. 心肌紧张源性扩张( tonogenic dilation ):指心脏扩张,容量增加并伴有收缩力增加的心脏扩张。

11. 心室重塑: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的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代谢、数量及遗传表型方面所出现的适应性、增生性的变化。

12. 心性水肿:*毛细血管流体静压f *钠水潴留*低蛋白血症*淋巴回流障碍。

1.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指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病人在海平面、安静时,Pa02

下降以致小于8Kpa,伴有或不伴有PaC02升高,并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呼吸

衰竭的临床特点:呼吸困难和缺氧。

2. 限制性通气不足( 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 ::指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所引起的肺泡通

气不足。

3. 阻塞性通气不足 ( 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肺泡通气量不足.

4. 弥散障碍( diffusion impairment ::由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厚度增加,以及弥散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5. 功能性分流( functional shunt ::指部分肺泡通气减少,使通气血流比值下降,流经这部

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引起Pa02 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功能性

分流。

6. 死腔样通气( 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 ::指部分肺血流减少,使通气血流比值升高,肺泡通气不能充分有效的被利用,形成死腔样通气。

7. 肺性脑病( 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由呼吸衰竭引起的以脑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II 型呼衰。。

8.I 型呼衰(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I ) Pa02jv 8Kpa。

9. n 型呼衰(respiratory failure type n) Pa02jv 8Kpa , PaC02 f> 6.67Kpa。

10. 肺源性心脏病( cor pulmonale ::指呼吸衰竭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

11. ARD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指由于广泛的肺泡

和毛细血管损伤,病人出现持续性低氧血症,进行性呼吸窘迫,及明显发绀、肺水肿和肺

顺应性降低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表现。

12. C0PD(chronic obstructive pubmonary disease ):即慢性阻塞性肺病指慢性支气管炎、肺

气肿导致气流受阻为特征的病变。C0PD 发生于直径<2mm 的小气道。

1.功能性肾衰 ( functional renal failure )见于各型休克早期,指由于脱水,失血,创伤,感染,心衰等原因,引起有小循环血量减少和肾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液灌流量和GFR 显著降低,出现尿量减少和氮质血症等,但肾小管功能尚属正常,肾脏未发生器质性病变。

2?氮质血症(azotemia):指肾功能不全时,GFRJ,含氮的代谢终产物如尿素、肌酐、尿酸等在体内蓄积,超过正常值(NPN>40mg/dl 。

3?肾素依赖性高血压(renin-dependent hypertension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动f 所引起的。

4. 钠依赖性高血压(sodium- dependent hypertension ):钠水潴留引起的。

5?急性肾功衰(acute renal failure ):各种原因导致肾脏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弓I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以及代谢废物的蓄积,这种综合征被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6.慢性肾功衰( chronic renal failure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经历较长时间的肾单位进行性破坏,以致残留有机能的肾单位最终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出现代谢废物、酸碱平衡紊乱等严重后果,并伴有肾内分泌功能紊乱综合症。

1.肝性脑病:Hepatice encephalopathy (HE) : 肝性脑病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使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在血循环中堆积,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这种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称为肝性脑病。

2. 内源性肝性脑病En doge nous HE:由急性严重肝细胞坏死引起,毒性物质在通过肝脏时未经解毒即进入体循环。

3. 外源性肝性脑病Exogenous HE :多由慢性肝脏疾患引起,毒性物质通过分流绕过肝脏,未经解毒即进入体循环。

1.假性神经递质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生的物质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正常神经递质结构相似,但其生理效应远较正常神经递质为弱,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具有共性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变化。 2.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身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生物、理化、营养、遗传、先天、免疫、心理和社会) 4.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完全恢复正常。 5.活检:是指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6.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7.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由于受到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 的过程。 8.机化: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 过程称为机化。 9.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10.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黑或黑褐色等特殊颜色改变。 11.肉芽组织: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12.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 蓄积。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14.梗死:动脉血流供应中断且不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15.栓塞:循环血液中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16.充血:广义的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含血量增多,包括充血和淤血。通常说的充血是指因动脉输 人血量过多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组织内含血量增多。 17.淤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试题

Chap0: 绪论 1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D A. 病理反应 B. 病理表现 C. 病理障碍 D. 病理过程 E. 病理状态2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E A. 临床观察 B. 形态学观察 C. 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 D.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E. 动物实验 3疾病概论主要论述C A.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B.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C.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D.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4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A A. 动物实验研究 B. 推理判断 C. 临床实验研究 D. 流行病学调查 E. 临床观察病人5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D A. 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B. 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C. 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 D.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E. 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 6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前身是E A. 细胞病理学 B. 器官病理学 C. 医学生理学 D. 疾病病理学 E. 实验病理学7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C A. 诊断疾病 B. 揭示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C. 揭示疾病本质,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D.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过程 E. 探索疾病治疗的手段 8病理生理学是E A. 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B. 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 C. 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D. 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 E. 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9病理生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在E A. 19世纪前叶 B. 19世纪中叶 C. 20世纪中叶 D. 20世纪前叶 E. 19世纪后叶10病理生理学是研究C A. 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B.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 C.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E. 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核黄疸 2.原发综合征 3.裂体细胞 4.原位癌 5.缺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适应在形态上表现出 、 、 、 。 2.引起淤血的原因有 、 和 。 3.深部脓肿出现一个开口的排脓管道,称为 ;若出现2个开口且相通的排脓管道则称为 。 的计算公式为AG ,其正常值 。当该值大于 时,可诊断 。 5.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有 、 、 。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 、 。 7.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 、 、 。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35分) 1.某男,60岁,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直径3cm 大小边缘隆起的溃疡,你认为确诊的方法是:

( ) A.细胞学检查 B.活体组织检查线钡餐检查 D.大便化验 E.胃液分析 2.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主要发生于: ( ) A.脾、肾、肺 B.心、肝、肾 C.心、肺、脾 D.肝、肾、脾 E.肾、肺、脾 3.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 () A.血栓吸收 B.血栓愈合 C.血栓再通 D.血栓软化 E.血栓机化 4.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 () A.变性、坏死、渗出 B.变性、渗出、增生 C.变性、渗出、再生 D.变质、渗出、增生 E.变质、渗出、化生 5.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痰的病变基础是: ( ) A.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B.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C.支气管壁瘢痕形成 D.软骨萎缩、钙化或骨化 E.杯状细胞、粘液腺体增生、肥大,浆液腺粘液化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homeostasis)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或疾病是机体杂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外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 2.亚健康: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3.死亡:死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脑死亡:指全脑(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4.①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②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和血浆渗透压<28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③等渗性脱水:水与钠按其在血浆中的浓度比例丢失而引起体液容量减少,血清钠浓度及血浆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血钠浓度130~150mmol/L,血渗透压维持在280~310mmol/L)。 5.AG:即阴离子间隙,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正常范围为10~14mmol/L。 6.脱水热:脱水严重的患者,由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机体散热受到影响,而导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而容易发生脱水热。 7.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血钾症。 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血钾症。 8.缺氧:是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①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 ②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此时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为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③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 ④组织性缺氧:是指因住址、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氧化障碍性缺氧。 9.发热: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10.过热: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1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称为外致热原。 12.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

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

酸碱平衡紊乱病例讨论 患者,男,45岁,患糖尿病10余年,昏迷状态入院。体检:血压90/40mmHg,脉搏101次/分,呼吸28次/分。 血常规:MCV 75fL、HCT 0.65L/L,其他未见异常。 生化检验:血糖10.1mmol/l、β-羟丁酸 1.0mmol/L、尿素8.0mmol/L、K+ 5.0mmol/L、Na+ 160mmol/L、Cl- 104mmol/L;pH 7.136、PaCO2 30mmHg、PaO2 75mmHg、BE -18.0mmol/L、HCO3-9.9mmol/L、AG35mmol/L;尿:酮体(+++),糖(+++),酸性;脑脊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经静脉滴注等渗盐水,以低渗盐水灌胃,静脉滴注胰岛素等抢救措施,6小时后,病人呼吸平稳,神志清醒,重复上述检验项目测定,除血K+为3.4mmol/L偏低外,其它项目均接近正常,临床以慎重地补钾,并适当减用胰岛素继续治疗。数月后,病人病情得到控制。 讨论题: 1、该患者是否发生了酸碱平衡紊乱?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2、该患者的血气变化如何分析? 3、如何解释该患者血K+的变化?

心功能不全病例讨论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0余年,最高血压220/110mmHg,平时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降压O号等药物,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患者男,80岁主诉:反复胸闷,憋气10年,加重伴喘息1周现病史:患者10年前因胸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梗,住院治疗1月后好转出院。2月后因受凉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无发热、胸痛,无喘息,伴轻度胸闷、气短,无心悸,无双下肢水肿,无夜间不能平卧。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心功能不全”,经治疗好转。此后,间断服用地高辛、利尿剂。10年间反复出现胸闷、憋气,多于快走或一般家务劳动时出现,时伴咳嗽、咳白黏痰,偶有双下肢水肿,平卧困难,经休息、口服地高辛、速尿等药物后可逐渐缓解。 半月前,进食后出现右肋下疼痛,为隐痛,无放散,伴恶心,曾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发热、皮肤巩膜黄染,食欲差,自觉尿量减少1000ml/日。患者未予诊治。一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喘憋、夜间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水肿,咳嗽,咳黄色黏痰,痰中少量血丝,无发热。患者自服地高辛、速尿后效果不明显。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弱,食欲差,尿量减少,睡眠欠佳。一天前来医院急诊。 体检:体温:36.3℃呼吸:25次/分脉搏:90次/分 BP:120/90mmHg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2任务答案001-005

病理学与病理生物学(原病理学)02任务001 一、单项选择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缺氧是由于( A )。 A. 向组织供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 B. 吸入气中氧含量减少 C. 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 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E. 血液中氧容量降低 2. 乏氧性缺氧又称为( A )。 A. 低张性低氧血症 B. 等张性低氧血症 C. 缺血性缺氧 D. 淤血性缺氧 E. 低动力性缺氧 3. 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物质是( C )。 A. 硫酸盐 B. 尿素 C. 亚硝酸盐 D. 肌酐 E. 乳酸 4. 血液性缺氧时( D )。 A. 血氧容量正常、血氧含量降低 B. 血氧容量降低、血氧含量正常 C.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均正常 D.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均降低 E. 血氧容量增加、血氧含量降低 5. 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见于( D )。 A. 心力衰竭 B. 呼吸衰竭 C. 室间隔缺损 D. 氰化物中毒 E. 慢性贫血 6. 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是( B )。 A. 心脏 B. 大脑 C. 肺 D. 肾 E. 胃肠道 7. 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 )。 A. 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 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 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 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 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8. 属于发热的是( E )。

D. 中暑 E. 伤寒 9. 外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 )。 A. 产EP细胞 B.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 骨骼肌 D. 皮肤血管 E. 汗腺 10. 属于内生致热原的是( D )。 A. 细菌 B. 病毒 C. 致热性类固醇 D. 肿瘤坏死因子 E. 螺旋体 11. 不属于发热激活物的是( C )。 A. 细菌 B. 类固醇 C. cAMP D. 疟原虫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12. 不属于中枢发热介质的是( A )。 A. 干扰素 B. PGE C. cAmp D. 脂皮质蛋白-1 E. 精氨酸加压素AA 13. 炎症引起较大范围组织缺损,修复的主要方式是( A )。 A. 肉芽组织增生填补 B. 周围组织增生、肥大 C. 巨噬细胞增生 D. 缺损周围收缩 E. 缺损的原组织细胞分裂增生 14.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 B )。 A. 变性,坏死,增生 B. 变质,渗出,增生 C. 炎症介质的释放 D. 血管变化及渗出物形成 E. 局部物质代谢紊乱 15. 最有防御意义的炎症改变是( A )。 A. 白细胞渗出 B. 分解代谢亢进 C. 局部酸中毒 D. 分子浓度增高 E. 炎症介质形成 16. 关于纤维素渗出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 胸膜炎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十二道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附答案

十二道《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附答案) 病理生理学》病案分析试题 一、病例思考(水电) 患者女性,16岁,因心慌、气短1年,咳嗽、咯血、腹胀和尿少2周入院。 入院后经各种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Ⅳ级,肺部感染。实验室检查: 血K+4.6mmol/L,Na+144mmol/L,Cl-90mmol/L,HCO- 329mmol/L。住院后给予强心、利尿(氢氯 噻嗪25mg/次,3次/日)、抗感染治疗,并进低盐食物。治疗7天后,腹胀、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心衰明显改善。 治疗18天后,心衰基本控制,但一般状况无明显改善,且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唾、全 身软弱无力、腹胀、恶心、呕吐、不思进食及尿少等,并有脱水现象;血 K+2.9mmol/L,Na+112mmol/L,Cl-50.9mmol/L,HCO- 335.7mmol/L。立即给予静脉补充含氯化钾的 葡萄糖盐水。5天后,一般状况明显好转,食欲增加,肌张力恢复,尿量亦逐渐正常;血 K+4.4mmol/L,Na+135mmol/L,Cl-91mmol/L,HCO- 330mmol/L。 讨论题: 1、引起患者出现低血钾、低血钠的原因有哪些? 2、哪些症状与低血钾有关?说明其理由。为什麽需补钾5天后病情才好转? 3、患者是否合并酸碱平衡紊乱?是何原因引起?为何种类型? 二、病例思考(酸碱)

限于篇幅,不再另加病例。病例一、二、和三分别见A型选择题30、31和32。请分别 分析这些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状况。 病例一、某慢性肺气肿患者,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7.40,PaCO2 8.9kPa(67mmHg),[HCO- 3]40mmol/L,[Na+]140mmol/L,[Cl-]90mmol/L. 病例二: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而急诊入院,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 定结果如下:pH7.40,PaCO25.9kPa(44mmHg),[HCO3-]26mmol/L,[Na+]142mmol/L, [Cl-]96mmol/L。 病例三:某重症肺心病伴下肢浮肿患者应用速尿治疗两周后,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 结果如下:pH7.34,PaCO28.8kPa(66mmHg),[HCO3-]36mmol/L,[Na+]140mmol/L, [Cl-]75mmol/L. 三、病例思考(缺氧) 患者女性,45岁,菜农。因于当日清晨4时在蔬菜温室为火炉添煤时,昏倒在温室里。2 小时后被其丈夫发现,急诊入院。患者以往身体健康。体检:体温37.5℃,呼吸20次/min,脉搏110次/min,血压13.0/9.33kPa(10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呈樱红色。其他无异常发 现。实验室检查:PaO212.6kPa,血氧容量10.8ml%,动脉血氧饱和度95%,HbCO30%。入院后立 即吸O2,不久渐醒。给予纠酸、补液等处理后,病情迅速好转。 请问: 1、致患者神志不清的原因是什么?简述发生机制。 2、缺氧类型是什么?有哪些血氧指标符合? 四、病例思考(发热) 病例一:李××,男,19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入院,有右下腹压痛,结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沟通临床和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低钾血症,水肿等。 综合征(syndrome,各论):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临床上称其为~ 健康(health):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强壮体魄+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简言之,疾病时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死亡(death):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以脑死亡(brain death)为标准(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脑死亡标准:呼吸心跳停止(特别是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角膜、咳嗽、吞咽反射等);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成平直线;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 分子病: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 染色体病:染色体引起~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特点:失水>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原因:水摄入减少;水丢失过 多。影响:口渴;有脱水症;细胞内液向外液转移;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也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natremia),特点:失钠>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原因:肾内或肾外丢失大量 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措施不当所致,如只补水不补盐。影响: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经肾失钠-尿钠增多,肾外失钠-尿钠减少。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特点:失钠=失水,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等渗性液体的大量丢失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均可致等渗性脱水。不处理-高渗 性脱水(不感蒸发+呼吸等丢失水分);补给过多低渗溶液-低渗性脱水。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特点: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原因:主要是多过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影响: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细胞内水肿;CNS症状;尿量早期增加,尿比重(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取决于尿中溶解物质的浓度,与固体总量成正比,常用来衡量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下降;体重增加。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 但体内钾总量不一定少,但多数情况,低钾血症伴有缺钾。原因:钾摄取不足;钾丢失过多;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毒物中毒;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影响:神经肌肉松弛-超极化阻滞状态腱反射减弱,呼吸肌麻痹,消化道运动降低;体外性低血压。心肌-3高1低:收缩性减弱,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增高。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 极少伴有细胞内钾含量的增高,未必总是伴有体内钾过多。原因:钾摄入过多;钾排出减少;细胞内钾转运到细胞外;假性高钾血症。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去极化阻滞状态,肌肉软弱无力至迟缓性麻痹;心肌-3低1高:兴奋性增高(严重时降低),收缩性、自律性、传导性降低。 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 acidic urine):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反常性碱性尿(paradoxical alkaline urine):高血钾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原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 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严重患者,尤其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收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即~

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

亚健康状态-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某男,33岁,工作勤奋,经常加班,甚至到深夜,久而久之,她逐渐感觉周身疲乏无力,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之后,未发现阳性体征与检验结果。 分析题: 1、请问她得身体状况处于何种状态? 2、就是否需要治疗? 参考答案: 1、处于亚健康状态。 2、因为她在体检后没有发现疾病得存在,但又有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并不属于健康状态,所以她就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得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得个体不需要治疗,但需要通过自我调节如适当休息、放松、增加睡眠等逐步消除这些症状,使机体早日恢复健康。 细胞凋亡-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患者,王某, 男,47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连续化疗8周,自觉症状减轻,但食欲减退,轻度脱发,有低热。抽血,分离淋巴细胞作DNA琼脂糖电泳,常规透射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发现:DNA电泳谱呈梯状条带;电镜检查发现:细胞皱缩,胞膜及细胞器相对完整,核固缩;核酸内切酶活性显著增强。 分析题: 病人淋巴细胞发生什么病理改变?为什么? 参考答案: 病人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改变,依据就是DNA琼脂糖电泳、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病例分析 王某,男,15个月,因腹泻、呕吐4天入院。发病以来,每天腹泻6~8次,水样便,呕吐4次,不能进食,每日补5%葡萄糖溶液1000ml,尿量减少,腹胀。 体检:精神萎靡,体温37.5℃(肛)(正常36、5-37.7℃),脉搏速弱,150次/分,呼吸浅快,55次/分,血压86/50mmHg(11、5/6、67KPa),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四肢凉。 实验室检查:血清Na+125mmol/L,血清K+3、2mmol/L。 问:该患儿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什么? 参考答案: 患儿发生了低渗性脱水与低钾血症。 一、低渗性脱水: 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4天后才入院,大量失液、只补水,因此从等渗性脱水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2、体检: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为脱水貌得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Na+125mmol/L(<130mmol/L) 二、低钾血症: 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钾摄入不足、消化道丢失钾(小儿失钾得主要途径就是胃肠道);补葡萄糖使细胞外钾转移到细胞内。 2、体检:精神萎靡,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得表现。

病理生理学名解(完整版)

1?疾病(disease):指机体在病因作用下,因稳态(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出现的内环境紊乱,及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 构的病理变化。病理过程可以局部变化为主,也可以全身反 应为主。 3?病因(causes of disease):能够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它是引起疾病必 不可少的因素。 4?条件(condition):在致病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它不是 疾病发生所必需的,也不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5?脑死亡(brain death):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永久性停止,标志着全脑机能的不可逆 永久性丧失。 6?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在某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因果转换时,某些变化可互为因 果,周而复始,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这就是恶性循环。 7?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够加强病因作用,从而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8?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全面恢复了内环境的稳态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即功能代谢恢复正常,受 损结构得到修复。 9?不完全康复(in 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了基本控制,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体内的某些重要病理变化并未消失,呈慢性化过程,甚至持续终生。 10.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建立在新近、最佳的科学证据基础上。 1.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指体液丢失,以水的丢失大于钠的丢失,血清 Na+>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2.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指体液丢失,以钠的丢失大于水的丢失,血清Na+ <50 mmol/L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3.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指体液丢失,以水和Na+成比例地丢失,血钠130-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4. 脱水热(fever of dehydration ):指脱水严重的患者,由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机体散热 受到影响,导致体温升高的现象。婴幼儿因为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更易发生脱水热。 5. 脱水貌(appearanee of dehydration ):指由于组织间胶体渗透压小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组 织间液进入血管内,进而出现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面容消瘦、婴幼儿前囟门凹陷的脱 水体征。这种体征叫作脱水貌。 6. 脱水(dehydration ):各种原因造成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2%),此时水代谢呈负平衡 状态,并伴有Na 的丢失。导致机体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7. 水肿(edema):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 8. 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指组织间隙液体量增加<原重量10%,无游离液体存在; 但有重量的增加。 9. 凹陷性水肿(pitting edema ):即显性水肿(frank edema ),组织间隙有游离液体存在,组 织重量增加>10%。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专业代码077704或100104)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础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二)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坚实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能够从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病理诊断。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课程学习半年,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和临床实践)和撰写论文两年半。在职硕士研究生根据具体情况可相应延长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肿瘤分子病理研究与临床 (二)急性肺损伤发病及其内源性修复机制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二)学分要求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必修课≥70分计学分,选修课≥60分计学分。专业课学习时间由导师根据科研等工作统筹安排,第五学期末修完全部学分。 (三)必读著作和期刊 1.教材: (1)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病理学:周庚寅主编,科学出版社,英文版 (3)高级病理生理学:杨惠玲主编,科学出版社 (4)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金惠铭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

(5)组织病理学技术:李甘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备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普通班),通过的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修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文文献阅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所有研究生两选一。 2.著作与期刊: (1)中华外科病理学:武忠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病理学杂志:吴秉铨主编,中华医学会主办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29518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基本病理过程fundamental pathological process】或称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炎症,细胞增殖和凋亡障碍。【综合征syndrome】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到晚期)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临床上称其综合征。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和社会交往上均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脑死亡brain death】枕骨大孔以上(大脑两半球和脑干)脑 功能的全部、永久性停止。 【跨细胞液(第三间隙液)】胃肠道消化液、脑脊液、关节囊液等(胃肠道、颅腔、关节囊、胸膜腔、腹膜腔等中的特殊分泌液)。 【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标准碳酸氢盐SB】在38℃,血红蛋白完全氧合的条件下,用PCO2为5.32kPa(40mmHg)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特点是失水>失钠,血清[Na+] >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310 mmol/L,ECF和ICF均减少。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特点是:失钠>失水,血清[Na+] <130 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 mmol/L,伴有ECF减少。【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高容量性低钠血(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的病理过程,血钠下降,血清[Na+] < 130 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 mmol/L,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K+]<3.5 mmol/L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K+] > 5.5mmol/L 【去极化阻滞hypopolarized blocking】静息电位等于或稍低于阈电位,使细胞兴奋性反而降低的现象。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ECF[H+]↑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ECF碱增多或H+丢失引起的以血浆[HCO3-] 原发性增加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调节Compensation of respiratory alkalosis】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碳酸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缺氧Hypoxia】因组织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血氧容量Oxygen Capacity,CO2max】100ml血液中Hb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携氧量。(结合氧) 【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CO2】体内100ml血液的实际携氧量。(溶解氧(0.3ml/dl)+结合氧)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O2 -CvO2】动脉血氧含量- 静脉血氧含量,反映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 【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O2】指Hb与氧结合的百分数=血氧含量-溶解的氧量\血氧容量′100%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各种原因引起的以PaO2↓为基本特征的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Hypoxic hypoxia) 【呼吸性缺氧repiratory hypoxia】肺换气功能障碍使经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的氧减少,PaO2和血氧含量不足,称为呼吸性缺氧?????课本P71???? 【发绀cyanosis】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50g/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由于Hb数量↓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或Hb结合的氧不易释出而引起的缺氧。外呼吸功能正常,PaO2及血氧饱和度不变,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应激Stress】机体对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或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应激原Stressor】(接上题32)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 【兰斑】位于桥脑与中脑交界处后侧的核团,含约20,000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应激反应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非分泌型蛋白。 【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 AP】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属于分泌型蛋白 【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产生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A1 交卷时间:2019-05-21 00:10:48 一、单选题 1.(4分)引起肺气肿的因素不包括(遗传性a1-抗胰蛋白酶缺乏) 2.(4分)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改变是(细胞浆的改变) 3.(4分)下列关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瓣膜赘生物牢固相连) 4.(4分)细菌性痢疾一般是何种性质的炎症(纤维素性炎) 5.(4分)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特点是(肝细胞亚大片坏死,伴结节状再生) 6.(4分)在大叶性肺炎中的哪一期可见铁锈色痰(红色肝样变期) 7.(4分)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主要细菌是(草绿色链球菌) 8.(4分)急性肾盂肾炎属于(化脓性炎) 9.(4分)心肌串联性增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肌前负荷长期过重) 10.(4分)休克I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11.(4分)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和纤维素) 12.(4分)高热患者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 13.(4分)绒毛膜癌的病理特点是(肿瘤由合体细胞样和细胞滋养层样细胞构成) 14.(4分)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PaCO2增高使脑血管舒张和脑细胞内酸中毒) 15.(4分)液化性坏死常发生在(脑和胰) 16.(4分)细菌进入血中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之为(败血症) 17.(4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最易发生的缺氧(低张性缺氧) 18.(4分)以下关于发热的说法,错误的是(中暑不属于过热) 19.(4分)DIC时引起休克的机制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微血栓阻塞循环通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肌损伤而收缩力降低、血管扩张而外周阻力降低) 20.(4分)严重的胸腔积液可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 21.(4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胃粘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22.(4分)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定向游走) 23.(4分)下列哪一项不是端坐呼吸的发病机制(平卧时心指数增加) 24.(4分)肝性脑病时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三羧酸循环障碍) 25.(4分)关于玻璃样变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可发生于心肌细胞)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A2 交卷时间:2019-05-21 22:34:46 一、单选题 1.(4分)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 2.(4分)高血压病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 3.(4分)对风湿病最具病理诊断意义的病变是(风湿小结) 4.(4分)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细胞是(巨噬细胞) 5.(4分)以下对出血性梗死形成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先动脉阻塞,继而发生静脉淤血) 6.(4分)以下哪种不属于风湿病变(化脓性关节炎) 7.(4分)诊断肉瘤的主要依据是(恶性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并与间质分界不清) 8.(4分)DIC的主要特征是(凝血功能失常) 9.(4分)原位癌的主要特征是(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底膜仍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