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正宪老师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
吴正宪《解决问题》评课稿
吴正宪《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昨天的数学教研活动,我们一起观看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让我领略到了吴老师课堂的魅力,感受颇多。
教育,不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通,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数学教学就是在错错对对中不断完善的,错着错着就对了,想着想着就通了,学着学着就会了。
在一个包容的课堂里,孩子们慢慢的就成长了……吴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总结应用”的模式展开。
首先吴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了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她改变传统的两步应用题“例题教学——归纳方法——记住类型——操作训练”的教学模式,把主要学习目标定位在过程与方法上。
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习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如画图、辩论)、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十分新颖。
吴老师的这节课采用的是复习旧知导入的方式。
先从情景中引入:猴哥哥摘7个桃子,猴弟弟摘4个桃子,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分析题意,如: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想一想的过程中,使学生建立在解答实际问题时的审题、解题思路。
并通过画图的方法有效帮助理解题意,使学生掌握解题过程中画图的策略。
这样的导入特别扎实,为接下来探究新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新知教学中,吴老师修改其中一个条件:哥哥比弟弟多采3个,还是求桃子一共多少个?由一步问题引导到两步问题,引导的很自然。
她留足时间让学生分析题意、独立思考,并用简笔画快速勾画出小智慧人,提醒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果你是小智慧人,会怎么提醒大家?”于是学生纷纷踊跃举手回答。
一个小小的情境,既让学生了解了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了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又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为学生建立模型思想做好准备;还让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渲染出了最富暗示性和启发性的意境。
重叠问题的五篇评课稿
重叠问题的五篇评课稿重叠问题的五篇评课稿篇一:《重叠问题》评课稿重叠问题是新教材三下中的教学内容,是原先奥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内容偏难,有一定的挑战性。
黄素女老师处理教材独到,教学节奏控制合理,对学生的回答应对自如。
学生从猜测到操作建模,到练习拓展,一直处于轻松主动,思维活跃的良好学习状态中,教学效果扎实有效。
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激趣引入,巧伏重叠思想老师通过闹经急转弯,让学生想到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环节花时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孕伏新知的效果。
二、合作交流,建立模型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
教师在教学中并未直接教学,而是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摆一摆学具。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献计献策,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摆出了韦恩图,但教师并未就此罢休,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区域各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首尾呼应,拓展延伸练习之后,学生对重叠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王老师设计的练习,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并且把包含与交叉重叠与不重叠等几种不同情况。
通过题组,揭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巧妙,考虑周到。
篇二:重叠问题的评课稿林晓珍老师讲三年级下册的《重叠问题》,我来粗浅的评论下,这种优质课评比能够让老师互相吸取经验,互相查找不足,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教师更是一种挑战。
1、课前直接引入主题,很干脆利落,从生活当中找到我们接触到的重叠问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可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重叠问题评课记录
教师评课记录
2017年_11_月_13__日
授课人李振喜课型新授主持人宋修军学科数学
评课意见汇总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学段学习目标,李老师精心设计了这节课,观摩之后,觉得有以下亮点:
1、关注学生,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
利用现场资源解决数学问题,让孩子在角色的扮演中,了解重叠,感受重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而解决问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形成能力。
李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让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情境问题,再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整理出求重叠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以后遇到问题时,不是盲目地做,而是有法可循。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
李老师对重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探究进行了重点处理,培养了学生对待数学的严谨态度;
4、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李老师能合理地利用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转变
方式建议重合人数多少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现场组织混乱,设计成课件操作演示效果会更好;练习设计较少,达成度太低。
【习题练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评课报告
评课交流人教版三下数学《重叠问题》本节课,是一节思路比较新的数学课。
利用电子白板交互性强、易操作的特点,创新性地带领学生学习新知、攻克难点,比较形象有趣的将韦恩图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重叠问题的关键。
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思考,课堂探究氛围浓厚,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具体反思如下:1、课堂注重趣味和实效的统一。
课堂伊始,我借助同学们最喜欢的脑筋急转弯,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照合影,可照片洗出来上面却只有3个人?”通过让学生互说想法,在交流中明确:妈妈因双重身份而重复出现,期间借助白板的批注功能,自然的利用韦恩图很好的展现三人的关系,并突出了具有双重身份的妈妈。
学生从感兴趣的趣味脑筋急转弯中,获得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积极性大大增加。
集合理论是比较系统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电子白板的帮助下,学生非常流畅的认识了韦恩图,并体会到了这种图带给我们分析题意的便利。
2、课堂注重知识和应用的融合。
本节课,我改变例题,从小动物们开运动会引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例题环节,我安排学生自己发现信息,能够很好的将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提前的让学生有所感知,在明白题目信息之后,再更好地利用韦恩图去表示、解决。
由于集合的理论是比较系统和抽象,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白板的功能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前面脑筋急转弯的认识,在同位互帮互助的学习形势下,很自然的利用韦恩图将题目信息展示出来。
然后在后面的展示环节,利用白板的批注,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讲题,并且更好地理解算式中的各部分的含义。
如“参加跑步的”、“参加跳绳的”、“只参加跑步的”、“只参加跳绳的”、“既参加跑步又参加跳绳的”学生都在讲解算式的同时,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了这些,这一点是传统课堂很难具备的,或者说,是很难有这种效果的。
3、课堂注重思考和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的生活素材合理有效地设计练习,探究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风采【可编辑版】
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风采----听吴正宪老师《重叠》一课有感 201X年3月11日,我听了XX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重叠》一课,受益匪浅。
我感触最深的是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孩子们在轻松地氛围中度过了一节课,课堂结束了,孩子们还想再上一节。
整节课让孩子们在感受成功的快乐中收获了新知识。
吴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圈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集合圈的本质。
老师通过出示例题表格: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5人,数学兴趣小组的有7人。
请你算算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请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用图形来表示。
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再通过吴老师的精心设问,清楚地理解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指导学生利用两张椭圆形的卡片,慢慢演示重叠的部分,让学生经历并充分感知和体验,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
她的课堂充满了童趣、乐趣。
我感觉有以下两方面非常重要:1、真诚的教学感情吴老师以情激情,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你又知道呀……” “真是服了你”、“恩,你真够水平”、“你真懂我!”、“你提的问题真有价值“、”我发现你回答得特别清楚”……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这些话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
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信任。
2、关注每一个孩子,面向全体。
在整节课中吴老师都是放手让学生画、说、讲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
吴正宪评课稿
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暑假即将开始时,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读一本书,因此,我有幸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在吴老师的评课中,老师们感悟着吴老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体悟这什么叫“专业的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
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视角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学论教。
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与思考中互相启发,提出好的观点、好的方法,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着又是智慧的奉献着。
三是注重方向引领,评课不应仅仅着眼于一节课在技术层面的设计,更要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使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我教师生涯的9年里,如何将单调的数学科变得有趣生动,如何让数学课演绎成故事课等。
怎么知道上好一节课呢?一直是深深困扰我的难题,我为之努力,可仍旧雨里雾里。
迫切需要专业的指点。
而吴正宪老师本书中精彩的点评,既“好吃又有营养”,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就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一、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一辑,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设计有效地课堂活动。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总是机械的教给学生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教出来的效果也许并不差,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只是一味的学。
读完这一辑,吴正宪老师告诉了我,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展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二、要读懂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
读完《听吴正宪老师评课》第二辑,我深刻的体会到读懂学生的重要性。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
听吴正宪老师数学课的体会黄强2012年3月9日上午,在成都空军大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两节小学数学课《重叠》和《方程的认识》。
听后感触很深。
我觉得这是真实的数学课,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
这也是吴正宪老师在制定完2011秋课程标准后,首次尝试实践新课标。
吴正宪老师讲的《重叠问题》。
给我指明了上课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由一道排队问题引入:这个阎同学,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还是第5个,这队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回答后,老师问为什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列算式。
并能给其它同学讲明白。
接着,由一道”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地算了出来。
老师问:参加小组的学生还有其它可能吗?学生说:“可能有的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如果有两个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参加这两个小组的共有多少人呢?”吴老师问。
然后,吴老师在黑板上贴上:语文小组数学小组,让参加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在对应的下面贴上学号)。
男生完成语文组,女生完成数学组。
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高潮,男生和女生争夺4号和5号同学,最后达成一致,将这两个同学放在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中间,然后用集合圈圈起来。
最后,老师让同学根据图列出算式,并随机引导学生讲清楚那样列的原因。
又进行了拓展,最多可以有几人重复,用点子图演示。
最后,举出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并向学生介绍韦恩图。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巧独特,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她在课上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课堂上吴老师激励学生的评价语,让学生学起来充满自信。
如:“你这招真好!”,“我算是服了你了”,“你说的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另外,她的课上能够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是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学习的。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听吴正宪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在5月16日我有幸聆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数学《重叠问题》一节课,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不仅打动了每个学生,也彻底征服了所有参会的老师。
课上完了学生们还是依依不舍,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
看吴老师的课,听吴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上课必须先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跟着学生的实际情况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堂。
《重叠问题》一课的教学,吴老师没有讲什么是重叠,而是出了一个排队的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队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时班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1个”“10个”“9个”,吴老师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的方法去表示出来。
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答案的学生,都请到讲台上,然后把他们的方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
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困惑在哪里?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明白了”。
最后一个展示的是用画图来表示方法的学生。
而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开始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最终也是满载而归的学生。
吴老师的这种教学正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跟着学生的认知水平走。
她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
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吴老师的课思路总是很清晰,《重叠问题》这节课她的重心就放在用画圈的方法来理解,所以她用了大半的时间让学生围绕着重点进行争辩,在争辩中理解。
在整节课中吴老师都是放手让学生画、说、讲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适时引导,适当的拉学生一把让他上去,不是抱着孩子上去,也不是看着孩子上不去。
吴老师能精心预设生成,理性认识生成,巧妙利用生成。
吴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李镇西对吴正宪老师一堂数学课的赏析
李镇西:对吴正宪老师一堂数学课的赏析人性:课堂教学的朴素回归——对吴正宪老师一堂数学课的赏析“吴老师,我会做梦都想着你的数学课。
”小姑娘一边说,一边擦眼泪。
“小姑娘,老师也会在梦中梦见你的!”吴老师走过去拥抱着小姑娘,又加了一句:“谢谢你喜欢我。
”这是去年冬天吴正宪老师在哈尔滨市经纬小学三年级八班上一堂数学课结束时,让我感动的一幕。
那一刻,我的眼圈也湿润了。
其实,据我当时我亲眼所见,留恋吴老师的决不只是一个小姑娘。
在吴老师宣布下课后,孩子们都迟迟不愿离开,一群孩子还围着吴老师依依不舍。
这是怎样的一堂数学课,能让孩子如此喜欢,以至流泪?对于小学教育,我很不熟悉;对小学数学教学,我更是外行。
但是在听吴老师数学课之前,我还是进行了有限的补课。
我学习了吴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
吴老师认为,评一堂数学课,应该既看学生,又看老师。
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体验、感受、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是否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什么,看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并得到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
看老师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得到和谐时学生愉悦的学习交流;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是否关注了课堂上的生成……说实话,这些话我都明白,但感觉很抽象。
然而,听了吴老师的课之后,这些理念都变成吴老师自己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血有肉的演绎,都化作许多她和孩子们充满生命力和人情味的细节。
作为语文老师,要内行而全面地评一堂数学课,是困难的。
但我愿意把我听课过程中几个触动我心灵的片段和当时的感悟写下来,与朋友们分享。
“嗯,这才是真实的你们!”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抱歉地说:“本来今天是周末,孩子们应该在家里玩的,可是却被老师抓到学校上课。
”说到这里,吴老师似乎是随意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大声地告诉我,是上课好,还是玩儿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响亮地回答:“上课好!”吴老师一愣:“是实话吗?”没有人说话,片刻之后有个别同学嗫喏道:“是……是……”“都不喜欢玩?”吴老师问。
重重叠叠优质评课稿
重重叠叠优质评课稿重重叠叠优质评课稿教师听完课要写评课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重叠叠优质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有幸听了王老师执教的《重重叠叠》一课,感触很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对王老师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王老师以摆水果、看树、树叶的方式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素材的观察与积累能力较差,因此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重叠的形状,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接下来把学生提供的信息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更多的重叠形状,为创作提供素材。
通过欣赏图片更进一步加深了对重叠形状的认识,发现美,并结合欣赏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发言,王老师做出总结不同的重叠形状带给大自然的不同的美。
通过观察、欣赏、最后总结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找出其它重叠形状的不同特点,王老师做出总结,以举例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重叠的'不同排列形式,这一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想象到认识,再到了解,从发现再到感受重叠的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及想象力。
教学中,王老师对学生们提出了:色彩、构图双重美感的要求。
比如主题和背景的搭配,图形之间的摆放美感,然后部分对手工制作方面的技巧还不够成熟的学生,加之有的课前准备不充分,结果做出来的作品效果,在我看来不尽如意。
看来对于不同的学生不能同等对待,对待能力强的孩子就用高的要求,稍微弱些的就应该降低标准。
这样的教育规律源何我在实践中居然忽略掉了呢?心急果然吃不了热豆腐!附:重重叠叠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自然界中重叠的现象,学生初步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素养。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会用一种或二种重叠形状排列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并制作。
教学难点: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重叠方法,创作图案。
教具准备:水果两个、几何图片若干、重叠形状拼贴画一幅。
学具准备:彩色纸(两色以上)、剪刀、胶水教学过程:一、导入1、重叠的概念:师出示两个水果,做重叠摆放,提问水果产生了什么效果?生答略,师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前后的重叠特点2、观察自然现象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前后树的重叠,上下、前后树叶的重叠师小结,自然界有了重叠就变得更加有节奏和美丽。
吴正宪听课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吴正宪,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于近日开展了吴正宪听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吴正宪老师的听课、点评和指导,帮助教师们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活动过程1.听课环节活动当天,吴正宪老师深入课堂,分别听取了三位教师的课程。
这三位教师分别来自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在听课过程中,吴正宪老师认真记录,不时地提出问题,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
课后,吴老师对三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详细的点评,指出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研讨环节听课结束后,吴正宪老师与三位教师及全体听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首先,吴老师针对三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随后,吴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教师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吴老师请教,吴老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3.总结环节最后,吴正宪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师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成果1.教师们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点。
2.教师们学会了如何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水平。
3.教师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加强,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四、活动反思1.活动组织方面:在活动前,学校对活动进行了周密的策划,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2.教师参与方面:教师们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听课、研讨和总结,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活动效果方面:本次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doc]-下载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doc]-下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一、课前谈话,流露真情师:小朋友们好~(深深地鞠躬)生:( 学生可能好奇和陌生,也可能等的时间稍长了些,一时没反应。
)师:(诚挚地,真情地)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再次深深地鞠躬)生:老师好~师:终于睡醒了,小朋友们,我姓吴,来自北京,见你们的第一句话应该说,对不起了,原谅我。
生:没关系~师:这么宽宏大量~谢谢你们~今天吴老师上午从北京赶过来,北京的天气大雾蒙蒙,所以飞机稍稍延迟了一会才起飞,到这里晚了,让你们等这么久,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事,请你们原谅我~生:好~师:谢谢,让我跟老师们说一句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应我们仙桃市教科院的邀请,特别是秦院长多次电话跟我联系,让我来向老师作汇报,那么今天呢,不管是什么原因,迟到了,真的对不起,我再说一次,原谅我吧! (深深地鞠躬)谢谢老师们,谢谢![赏析:作为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吴老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谦逊~平和~真情~看不出丝毫的娇柔做作~一切发自内心~令听者强烈感受到大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而对孩子们~更是一种平等的态度。
]师: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好?生:上课好.师:好,玩好不好?生:不好.师:你们说的是实话吗?(不相信的看着学生微笑)让我说呀,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我们得体验体验,40分钟以后你再来谈你的体会,好吗?生: 好.师: 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就不再多介绍了,那么一会呢,小朋友就会了解吴老师,吴老师呢也会认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商量商量,可以上课了吗,生: 可以.师:批准啦,生:(面带笑容,高兴地说)批准了!师: 上课!生:老师好!师: 小朋友们好!(深深的鞠躬)请坐。
[赏析:多新鲜的事:老师和学生商量~可以上课了吗,还要批准呢:学生心中是如何的喜悦和自豪。
让课堂散发数学思想的馨香——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解决问题”一课的赏析及反思
让课堂散发数学思想的馨香——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解决问题”一课的赏析及反思————————————————————————————————作者:————————————————————————————————日期:让课堂散发数学思想的馨香——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解决问题”一课的赏析及反思-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让课堂散发数学思想的馨香——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解决问题”一课的赏析及反思青海刚察县沙柳河镇民族寄宿制完小(812300)兰木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学生双基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如何理解“活动经验”这个概念呢?它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显然,直接经验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
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直接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呢?下面,通过对吴正宪老师教学“解决问题”一课的赏析和反思,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复习旧知,发展符号思想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等活动明白事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
课堂中,吴老师用课件展示例题(树上有5个桃子,树下有两只小猴;猴弟弟说采了4个桃子,猴哥哥说采了7个桃子),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哥哥比比弟弟多采了几个桃子?生2: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生3:弟弟比哥哥少采几个桃子?师:那我们先解决“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的问题。
生4:4+7=11(个)。
师:用画圈的方式来表示,怎么画?生5:弟弟采的4个桃子是小圈,哥哥采的7个桃子是大圈。
师:为什么是加法?怎么画圈表示?生6:把弟弟和哥哥采的桃子圈起来。
【赏析及反思:在复习旧知这个环节,吴老师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善于启发学生观察,而且能够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这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这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拓展。
】二、探究算法,发展集合思想数学思想是隐性的数学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教学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转)李镇西:对吴正宪老师一堂数学课的赏析
(转)李镇西:对吴正宪老师一堂数学课的赏析人性:课堂教学的朴素回归——对吴正宪老师一堂数学课的赏析“吴老师,我会做梦都想着你的数学课。
”小姑娘一边说,一边擦眼泪。
“小姑娘,老师也会在梦中梦见你的!”吴老师走过去拥抱着小姑娘,又加了一句:“谢谢你喜欢我。
”这是去年冬天吴正宪老师在哈尔滨市经纬小学三年级八班上一堂数学课结束时,让我感动的一幕。
那一刻,我的眼圈也湿润了。
其实,据我当时我亲眼所见,留恋吴老师的决不只是一个小姑娘。
在吴老师宣布下课后,孩子们都迟迟不愿离开,一群孩子还围着吴老师依依不舍。
这是怎样的一堂数学课,能让孩子如此喜欢,以至流泪?小学教育,我很不熟悉;对小学数学教学,我更是外行。
但是在听吴老师数学课之前,我还是进行了有限的补课。
我学习了吴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
吴老师认为,评一堂数学课,应该既看学生,又看老师。
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体验、感受、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是否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什么,看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并得到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
看老师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得到和谐时学生愉悦的学习交流;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是否关注了课堂上的生成……说实话,这些话我都明白,但感觉很抽象。
然而,听了吴老师的课之后,这些理念都变成吴老师自己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血有肉的演绎,都化作许多她和孩子们充满生命力和人情味的细节。
作为语文老师,要内行而全面地评一堂数学课,是困难的。
但我愿意把我听课过程中几个触动我心灵的片段和当时的感悟写下来,与朋友们分享。
“嗯,这才是真实的你们!”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抱歉地说:“本来今天是周末,孩子们应该在家里玩的,可是却被老师抓到学校上课。
”说到这里,吴老师似乎是随意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大声地告诉我,是上课好,还是玩儿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响亮地回答:“上课好!”吴老师一愣:“是实话吗?”没有人说话,片刻之后有个别同学嗫喏道:“是……是……”“都不喜欢玩?”吴老师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叠问题》听评课
重叠问题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呼啦圈、带有学生姓名的小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得力小助手。
今天,老师想调查一下,咱班的语文排长是谁?请站起来(4人)英语排长有谁?请站起来(4人)(板书:4+4 )语文排长和英语排长共多少人?(8人、7人)到底是几人?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老师带来两个秘密武器。
(出示呼啦圈)请语文排长和英语排长到讲台上来。
语文排长站到红圈内,数人数(4名),英语排长站到绿圈内。
英语排长不是4人吗?这儿少一人,少谁?快过来!重叠部分的人立刻过来。
(引发矛盾)语文排长又少1人。
怎么办?同学们快想想办法。
(请想出办法的同学到讲台上帮忙)追问:他是怎么做的?你看明白了吗?生答;师;;两个呼啦圈都套住这个同学是什么意思? 或为什么()站到重叠位置?生; ()既是语文排长,又是英语排长。
师;看,现在符合要求了吗?数人数。
语文排长有1、2、3、4,英语排长有1、2、3、4,共()人。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我把呼啦圈移到平面上,(出示课件)既是语文排长,又是英语排长的()应放到图的那个位置?其他3名语文排长应放哪儿/?另外3名英语排长应放哪?2、引出韦恩图:你们知道吗?这个图在数学上叫什么名字?(韦恩图)它是英国数学家韦恩创造出来的。
吴正宪老师评课文本实录
吴正宪老师评课文本实录吴正宪:这两节课上完了,幸福在哪里?(杜答)幸福在学生里。
(吴说)就在我们的课堂里。
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对课堂情有独钟?你说我们再研究,去写、去定课标、审查课标,那些博士、专家研究数学最终要落在哪?就定在课堂。
我总说“是骡子是马课堂里溜溜”。
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离不开课堂这块的沃土。
我非常感动,看到哈尔滨市小学数学教师良好的职业状态、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
不管是杜老师还是安老师的课都是啃了一个硬骨头----计算,不容易讲,除法乘法的笔试,多抽象!两位老师拿到这两节课一定有很多想法。
每人给一分钟,最想说什么?搞个突然袭击。
杜:我认为计算教学要在重算理的基础上明确算法,通过数形结合、集合直观等方式,让学生学习不那么枯燥,变得更有乐趣。
安:课前我也做了小测,大家都会算和列,但孩子们都明白算理吗?这是我的思考,沟通加法与乘法的练习,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算?吴正宪老师继续:这两节计算课大家有什么问题吗?没有计算课:法则、算理----尤其是第一节计算课、第一次讲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竖式,第一次讲乘法的竖式,最重要的是什么?两位老师用他们的理念和对计算教学的价值判断很好的诠释了他们的思考。
计算有这么几个事:第一怎么算?就是法则。
第二得明白为什么这样算?就是算理。
我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然后让他们交融在一起,互相给力。
而不是“我要让你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
我们提倡的是要明明白白的算。
因此对算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小学数学学习本质的理解,算理的分量就不能太弱。
尤其是第一节课。
培养他的计算能力技能是一个漫长、长久的过程。
这一节课干不了这么多的事----0除外你没讲,除法你没讲,严谨吗?今天我带来一些思考,可能是颠覆性的、错误的。
我希望大家能形成一个基本模式。
一、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途径路径,就是我怎么教啊?我怎么领学生走这条路啊?怎么交给学生这样算?二、学生走到哪了?我的目标到哪了?这就是评价。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评析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评析吴正宪是一位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她执教的平均数一课被认为是一堂优秀的小学数学课。
以下是该课的课堂实录和评析。
一、课堂实录1. 课堂导入吴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平均分的资源。
然后,吴老师展示了一张平均分的蛋糕图片,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纷纷回答:“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都是一样的。
”2. 讲授新知接下来,吴老师让学生看书,并告诉他们今天要学习“平均数”。
吴老师讲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她告诉学生,平均数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比如这组数据是 10,20,30,40,那么它们的平均数就是 (10+20+30+40)/4=25。
3. 学生操作吴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告诉他们要用统计的方法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纷纷拿出笔和纸,开始计算自己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课堂总结吴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几种写法。
最后,吴老师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二、评析该课的课堂实录体现了吴正宪老师教学的特点,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导入部分,吴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平均分的资源,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
在讲授新知部分,吴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利用统计的方法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这种授课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总结部分,吴老师鼓励学生多练习,并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几种写法,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吴正宪老师授课《重叠问题》
评课稿
听吴正宪授课《重叠问题》评课稿
在5月16日我有幸聆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地数学《重叠问题》一节课,吴正宪老师地精彩课堂教案,不仅打动了每个学生,也彻底征服了所有参会地老师.课上完了学生们还是依依不舍,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看吴老师地课,听吴老师地专题讲座,让我对课堂教案有了新地认识:上课必须先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学生地实际出发,跟着学生地实际情况走,这样地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地课堂,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地课堂.
《重叠问题》一课地教案,吴老师没有讲什么是重叠,而是出了一个排队地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队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时班里出现了不同地声音“11个”“10个”“9个”,吴老师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地方法去表示出来.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地学生、用不同答案地学生,都请到讲台上,然后把他们地方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地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地困惑在哪里?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明白了”.最后一个展示地是用画图来表示方法地学生.而最后一个离开讲台地却是开始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最终也是满载而归地学生.吴老师地这种教案正是从学生地认知水平出发,跟着学生地认知水平走.她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地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地印象是她有很强地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吴老师地课思路总是很清晰,《重叠问题》这节课她地重心就放在用画圈地方法来理解,所以她用了大半地时间让学生围绕着重点进行争辩,在争辩中理解.在整节课中吴老师都是放手让学生画、说、讲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地主人,而老师只是适时引导,适当地拉学生一把让他上去,不是抱着孩子上去,也不是看着孩子上不去.吴老师能精心预设生成,理性认识生成,巧妙利用生成.
吴老师地课堂非常注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地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地机会,满足了不同学生地学习需求和发展.我记得吴老师在上课中不时地自然地流露出很多激励学生评价语,让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有信心,如“真是服了你”、“恩,你真够水平”、“你提地问题真有价值”、”我发现你回答得特别清楚”……整堂课下来,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在教案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地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对于孩子们地错误回答,吴老师从未有过一句“错了”,而是耐心地引导他发现自己地错误,改正错误.四十分钟很短,孩子们余味未尽,一直不肯离去,此时此刻孩子们是开心地!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正体现了吴老师高超地教案艺术和人格魅力,她不仅能让孩子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会了知识,更难能可贵地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
听这样轻松、活泼地课就连在座地老师们都是意犹味尽,更何况是亲临其境地学生们呢?吴老师地课中有太多地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挖掘.总之,吴老师地课是我为之追求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