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精品教学课件初一优秀公开课
15
木星表面的大 气运动激烈。 木星最显著的 特征是位于赤 道南侧的大红 斑,长约2 万 多千米,宽约 1.1 万多千米, 呈红色卵形。
木星
16
木星上的大红斑,是地球直径的三倍
4
图4-38 太阳系示意图
1. 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_________ ___水__星__、__金_星__、__地__球__、__火_星__、__木__星__、_土__星__、__天__王_星__、__海__天__星________。 2. 小行星集中分布在__火____ 星和_木___星轨道之间。
图4-46 彗星撞击木星前后的照片
图4-47 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吉林1号32陨石
流星
33
34
狮子座流星雨
• 每年11月17日左 右都有一些流星 从狮子座方向迸 发出来,起因于 一颗叫坦普尔·塔 特尔的彗星。
35
谢谢观看
Thank You!
17
土 星
18
1610年伽利略就注意到土星有许多“耳朵”; 1655年惠更斯正确描绘它是与赤道共面的薄盘; 17世纪意大利卡西尼(G.Cassini)设想它是由 大量不相连的碎细物体组成;
土星具有最美丽的光环,它位于土星赤道面 上,由绕土星运转的碎块和微粒组成。
19
土星有最美丽的光环
20
图4-43 土星环
1. 体积、质量最大的两颗行星分别是__土__星__、、木_星____。
2. 体积、质量和地球相近的行星是___金__星_____。
3. 根据图4-38,说说八大行星的外观差异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第六节《太阳系》教学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太阳系》教学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2.了解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在脑海中建立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组成的太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是一种的科学学习方式。
2.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有规律,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重点太阳系的组成难点行星及其卫星一、我认知中的太阳系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其实并不孤单,前面的课程我们认识了其中两位重要的近邻---太阳和月球。
他们三者存在怎样的运行关系?(月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同时,与地球一起绕日公转)讨论:你还知道太阳系中存在哪些天体?(行星、小行星、彗星、矮行星、卫星、流星体)二、古人对太阳系的探索历程1.来自古人的发现:夜空中的星星,根据是否有肉眼看得见的位置变化变化,分成两类:分别取名为恒星和行星。
凭肉眼观测到5颗行星,并分别给他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并设想这些行星、恒星都镶嵌在一个天球上,围绕地球转动。
上帝推动着天球运动。
2.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困境:今天,几乎每个人都理所当然的接受哥白尼关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思想,但在当时,这很难。
事实上我们每天看到的是太阳在运动,而地球在我们的足下显然静止不动。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即便如此,人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3.伽利略带来的新视野:望远镜的应用,让他大开眼界。
①看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更多的发现随之而来,当他把望远镜对准五大行星时,他的发现更加令人惊喜:②金星盈亏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中的一个预言,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证实了它,并为日心说提供有力证据。
他观察到了金星也有盈缺变化,证明他和月亮一样都不能自己发光,也是靠反射太阳光。
③许多反驳者攻击哥白尼体系时说: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
为什么只有地球才有月亮围绕着它旋转?而伽利略用它的望远镜观察到了木星有四颗卫星围绕着它转动!④当他把望远镜对准土星时,他发现土星那黄色球体两侧,看上去像是有突出物或把手样的东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4-6 太阳系
4.6 太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
(2)知道八大行星及其卫星。
(3)了解小行星、彗星和流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收集、分析资料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2)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感受太阳系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收集、分析资料的过程认识到收集、分析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通过对太阳系的学习,认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太阳系的组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4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天体组成。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其质量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3.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小行星集中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教师点拨】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方向除金星(自东向西)外也都是自西向东。
【跟进训练】1.如果把太阳系当作一个“大家庭”,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员。
下列不属于这个家庭成员的是(C)A.火星B.土星C.北极星D.海王星2.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天体,与该行星相邻的是(C)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3.下列关于太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C)A.太阳是宇宙中唯一能发光的天体B.月球是地球上能看到的最亮的行星C.哈雷慧星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D.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知识点二行星及其卫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49~15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行星是一种体积和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动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动的球状天体。
2.八大行星中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木星,其次是土星。
体积、质量与地球相近的行星是金星。
《第四章第6节太阳系》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太阳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历案的学习主题为“初中科学课程《太阳系》第一课时”。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太阳与行星的关系,以及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太阳系的基础知识,并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太阳系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2. 掌握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关系,包括引力、公转、自转等基本概念;3. 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了解太阳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4.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太阳系基本构成的掌握情况,如能否准确说出太阳系的构成天体;2. 评价学生对太阳与行星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如能否正确解释行星公转和自转的概念;3. 评价学生对太阳系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情况,如能否描述太阳系的形成过程;4. 评价学生观察、实验等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如能否通过观察太阳系模型或进行相关实验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天体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2. 新课讲解:通过讲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关系、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规律,加深对公转、自转等概念的理解;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太阳系的认知和理解,互相交流学习;5. 总结归纳: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太阳系基础知识的掌握。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太阳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太阳系示意图、写一篇关于太阳系的短文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6节太阳系教案1浙教版
第6节太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及其大小比较和未知关系。
、知道太阳系主要天体八大行星和卫星的特点。
、知道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小天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阅读示意图比较太阳系成员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加工、整理信息,并在公众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科技的进步推动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观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新设计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新设计一、初步认识太阳系:.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谁?.太阳系之最: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最远的行星是、小行星集中在星和星轨道之间。
二、进一步认识太阳系:、阅读课本,根据各行星特点连线最适合生命生存,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水星与地球最相似的红色星球,表面大气十分稀薄,最接近地球表面温度,可能有固态水存在金星地球最亮的行星,没有卫星,表面温度超过℃火星淡蓝色的行星,有太阳系最强烈的风,离太阳最远木星离太阳最近,没有空气,布满环形山,没有卫星。
土星体积最大,有颗卫星,最显著特征是位于赤道南侧的大红斑天王星离太阳较远,有光环,自转特别:躺着转海王星体积第二大,有颗卫星,有最美丽的光环、比一比:彗星与流星三、巩固练习、太阳之所以成为太阳系的中心,主要原因是 ( ). 能发光.能发热.质量大.温度高、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两颗行星是()、金星、火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水星、金星学情分析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建构掌握新知识。
同时促进知识迁移,强化新知。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恒星、行星和卫星的概念。
教学难点:太阳系的主要成员的大小及其未知比较。
教学过程活动【讲授】活动一:找太阳师:看书上的图,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同学们能找到我们居住的地球吗?那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呢?生:在框框内,那颗亮亮的。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 地球与宇宙 第6节 太阳系》_2
浙教版第4章第6节《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建立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太阳系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4.通过人类对太阳系认识过程的了解,体验科学的不断前进和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天文现象的兴趣。
学情分析:在小学时已经有对太阳系建模认识,对太阳系的组成和大致的模型都有自身的看法。
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是非常浅显的,只是了解一个大概,是非常普通一般常识性的知识。
另外,初中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对数据需要进行形象化处理,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
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是偏弱,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但对于形象材料的接受能力较强,并有偏向性。
学生对于科学的认识还是较为理想化,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科学探索的艰辛认识不足,总认为科学是一步到位,轻松达到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和主要天体特点。
难点:人类对太阳系认识过程的认可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地球是绕什么天体公转的?生:太阳师:除了地球你还知道有其他天体绕太阳转动吗?生:八大行星(小学六年级已经学习到过)师:除了八大行星还有其他绕太阳转动的天体吗?生:彗星、小行星、矮行星等。
师: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提问:你知道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吗?生:太阳师:太阳为什么会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呢?生:质量大、体积大师: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第四章第6节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太阳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等天体。
2. 掌握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如公转、自转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太阳系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重点: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各行星的基本特征。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系中各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相互关系,形成清晰的空间认知结构。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准备太阳系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便学生直观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各行星的特征。
2. 准备太阳系模型或相关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星的运动轨迹和规律。
3.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4.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白板、笔、纸等,以备不时之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开启本课的学习之旅。
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系各行星的短视频,同时配以生动的解说词,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随后,教师将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提问学生是否见过夜晚的星空,对太阳系有哪些了解,以及他们对太阳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等。
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帮助他们回忆起日常观察和已学知识。
二、知识点铺垫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将进行知识点铺垫。
首先,教师将通过黑板或多媒体设备展示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等。
接着,教师将详细介绍太阳的特性和作用,如太阳的组成、大小、温度等,以及太阳对地球的重要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会采用图片、图表和简要的动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探究太阳系各行星特点接下来,教师将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中各行星的特点。
4.6太阳系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3. 测试:在课堂上,我会通过小测试来检验学生对太阳系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我会出一道选择题:“下列哪个行星没有卫星?”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太阳系和宇宙探索的科普书籍,如《宇宙简史》、《黑洞与时间弯曲》等。
- 科学杂志和期刊:鼓励学生阅读科学杂志和期刊,如《自然》、《科学美国人》等,以了解最新的太阳系研究成果和科学进展。
- 在线科普平台:推荐学生访问一些高质量的在线科普平台,如国家地理、科学松鼠会等,以获取更多关于太阳系的有趣知识和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让他们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理解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通过观察和分析太阳系的图片和数据,学生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在分析太阳系组成和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将提升科学思维,掌握观察、思考、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同时,学生将培养科学态度,保持好奇心、尊重事实和坚持真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将增强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全面发展科学素养,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
- 探索太阳系的未来: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如行星的轨道变化、太阳的寿命等,并撰写一篇关于太阳系未来的短文或报告。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6认识太阳系 学案
七年级科学学科学习导引课题 4.6认识太阳系〔课型新授课〕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能够知道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
2、能准确知道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字。
3、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八大行星。
4、简单了解流星和彗星的概念。
5、能通过教师提供的网站甚至互联网搜集整理需要的信息。
能够互相交流信息。
6、通过收集整理信息明白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重点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月相变化的规律【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先学1、太阳系的中心是,主要由、、、、等天体构成。
2、在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是,向外依次是、、、、、、、。
小行星带主要位于和之间。
3、彗星在〔靠近〕时会出现。
4、土星光环是由、和混在一起的碎块构成的。
5、地球以外的月亮、星星、太阳,我们都称为天体。
在所有天体中,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是。
月球绕着地球转,是地球的,地球和月球一起绕着转,在转到特定位置的时候,会产生或者现象。
6、我知道关于描写太阳的诗词、成语:二、生生合作交流展示1、太阳是太阳系的。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星。
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它的直径有千米。
2、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卫星〕、、〔小行星、流星、彗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
八大行星包括:3、〔小提示:可以从“位置〞、“体积〞、“状态〞、“卫星数量〞、“外貌特征〞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矮行星:小天体:〔流星、彗星、或者小行星〕三、师生合作疑难解惑四、真情体验自主提升1、下表是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的局部数据。
分析比拟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绕日周期最长的是__________星;自转周期最小的是___________星;按照距太阳的远近顺序,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属类地行星, ________、_______属巨行星,________、_______属远日行星。
2、太阳的能量来源于:( )A.太阳内部原子核聚变反响B.色球上的耀斑爆发C.太阳内部原子核裂变反响D.太阳内部可燃物质的燃烧3、所谓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表达在:( )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四章第6节 太阳系
第6节太阳系【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2.在脑海中建立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太阳系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室友规律的,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了解流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6节。
内容属于空间科学概念,探究宏观的物质世界,为进一步探究物质的构成和特性,认识微观世界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同时,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大自然奇特的现象和规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抽象逻辑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对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充满兴趣,好奇心强。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系的构成教学难点:太阳系【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教法: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学法: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1.幻灯片2.九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等【教学过程】1. 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课件出示的材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6太阳系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3.影响课程学习的因素:
(1)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感到困难。
(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对课程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兴趣浓厚的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实践法:在讲解太阳系的运行规律时,让学生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系的结构、行星运动等图像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运行规律。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设计互动环节,如太阳系模拟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太阳系的有关知识,提高课堂趣味性。
-分子云:太阳系的形成源于一个分子云。
-引力收缩:通过引力收缩形成太阳,剩余的物质形成行星和其他天体。
7.太阳系的演化
-重力作用:太阳系的天体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通过重力作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结构。
-碰撞事件:通过碰撞事件,太阳系的天体形成了现在的形态。
8.太阳系的观测
-望远镜:人类通过望远镜和其他观测设备,不断发现太阳系中的新天体。
(3)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阐述太阳系的构成、各行星的特点等基本概念,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围绕太阳系的结构、运行规律等问题展开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不够了解。此外,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科学:4-6 太阳系 教案
太阳系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课教材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地球和宇宙》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宇宙中存在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逐步树立关于自然界的物质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思想与观念。
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参观讨论和课堂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太阳系,激发对天文现象的兴趣与求知欲,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二、教材分析《太阳系》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6节,是继学习了地球自转、公转、太阳和月球之后安排的一节教学内容,紧随其后的教学内容为探索宇宙。
太阳系作为恒星系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学生初步认识从地球到整个宇宙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层级结构,了解并掌握太阳系的构成对学生认识整个宇宙的构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的宏观认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已经学习并知晓了八大行星在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以及体积大小等相关的知识,但是小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深入分析各个行星的特点。
再者,通过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1-5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月球表面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这为水星表面特征的学习做好了相关的知识铺垫。
同时,了解了地球的大小和运动规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其它行星的运动轨道。
因此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前概念,也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知。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本节课学习时,应该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并且分层次地建构学生的新认知。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太阳系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开展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将概念具体化。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太阳系的构成。
(2)能比较并且归纳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特点。
(3)知道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小天体的特点。
(4)了解以冥王星为代表的矮行星的特点。
浙江版初中科学太阳系教案
浙江版初中科学太阳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2. 掌握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特点和排列顺序;3. 理解太阳系形成的理论;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2. 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特点和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1. 太阳系形成的理论;2. 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太阳系模型、各大行星图片;2. 视频素材:太阳系形成的过程;3. 教具:模型地球、模型行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素材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整体结构;2. 提问: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二、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1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周围有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等天体组成;2. 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各大行星的图片,总结各大行星的特点和排列顺序;3. 各组汇报: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4. 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探究太阳系的形成(15分钟)1. 播放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件?3. 学生汇报:太阳系的形成过程;4.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与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行星,制作该行星的模型;2. 各组展示自己的模型,并介绍该行星的特点和排列顺序;3.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太阳系的组成、结构和形成过程;2. 强调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特点和排列顺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教具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太阳系的组成、结构和形成过程。
在实践与探究环节,学生分组制作行星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太阳系形成过程的讲解较为简略,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系的形成。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4.6《太阳系》教案
4.6《太阳系》指导教学书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2.认识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及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太阳系的构成难点:说出八大行星的特点教学手段白板、多媒体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感调节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地球密切相关的两个星球——太阳和月球。
今天我们要走出地月系的范围,进入太阳系。
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播放影片)二、目标展示三、新课学习(一)自学一自学内容:P140(5分钟)自学提示:1、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八大行星的名称;2、找出八大行星的特点;(二)互帮一两两互说:(4分钟)1.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______2.离地球最近的行星______、______3.体积、质量最大的两颗行星_______、 ______4.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是____5.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_____6.和地球最像的行星是______7.有光环的两颗行星是______、 ______8.木星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___(三)释疑一1.水星: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布满了环形山,没有大气也没有水表面温度高达477摄氏度,最低为-123摄氏度2.金星——最亮的行星3.火星——离地球最近的大行星讨论:为什么人类把火星首选为移居外星球的第一站?4.木星——最大的行星5.土星——有美丽光环的大行星6.天王星——竖着自转的大行星7.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A、小行星——不规则的小天体B、彗星——拖着尾巴的星C、流星,陨石四、当堂检测作业本A 4.6五、知识建网•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竞说:用最简洁的话或关键词说出来(组内选两人说)。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6节太阳系教案
第6节太阳系1教学目标1.能说出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关系;2.能说出几个典型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3.了解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根本情况。
4.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展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5.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太阳系已有了初步认识,如八大行星绕日旋转等。
通过对“太阳系〞学习,有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物质观和宇宙观,为高中阶段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根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及其简单规律;并通过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及其成果,感受科学技术开展的作用。
3重点难点1、掌握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关系;2、根据八大行星的相对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太阳系一、认识太阳系1、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们还一起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学生自主答复。
2、课前同学们都进展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展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逐一讲解八大行星[活动]建立太阳系的简单模型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1、根据书本第149页表4-2八大行星相对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利用橡皮泥大致做八个小球代表八大行星。
做好将小球安放在支架上。
2、在桌面上安放好太阳,以太阳为中心,按一定顺序距离摆放好八大行星。
3.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思考: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二、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和慧星问题1:谈谈对火星的认识?问题2:谈谈对木星和土星的认识?问题3:谈谈对小行星的认识?问题4:谈谈对慧星的认识?讨论:为什么人类把火星选为移居外星球的第一站?三、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课件、九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1. 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
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课件出示的材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4)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根据课件的材料)
(5)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2)讨论:建立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3)提供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阅读资料。
(4)交流从数据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5)讨论:
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制作过程大致是怎样的?
需要哪些材料?
(6)教师提示:按比例缩小各天体间的距离;按比例缩小各天体的
大小。
(7)学生计算。
(8)部分操作:
•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
•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
•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9)思考:假如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那么模型中的各行星的距离和大小是怎样的?(10)根据假设计算。
(11)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1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