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经图
09足太阳膀胱经图文课件

1、头面部穴10穴
睛明
目内眦稍上方的凹陷中
攒竹
眉头凹陷中
眉冲
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
曲差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0.5寸
五处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1寸
承光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2.5寸
通天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4寸
络却
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5.5寸
②项强,肩背痛
膏肓俞
①咳嗽、气喘、肺痨等肺之虚损证; ③健忘、遗精、盗汗等虚劳诸疾。
②肩胛痛;
神堂
①心痛,惊悸;咳嗽、气喘等心肺病证
②脊背强痛
譩譆
①咳嗽,气喘;③疟疾,热病。
②肩背痛;
膈关
①胸闷,嗳气、呕吐等气上逆之病证;
②脊背强痛
魂门
①胸胁痛,背痛;②呕吐,腹泻。
阳纲
①肠鸣、腹痛、腹泻等胃肠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与病候
膀胱足太阳之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太阳络脉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取之所别也。
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痛; 虚则鼽衄
足太阳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
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
《足太阳膀胱经》PPT课件全文

备考:肾脏背俞穴。
大肠俞 Dachangshu BL25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取法:髂脊平第四腰椎。 作用:调理大肠,通络止痛。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痢疾,腰脊痛。 应用:腹胀、泄泻配天枢。
便秘配上巨虚、承山。 腰痛配至阳、腰阳关。 腰腿痛配肾俞、环跳、委中。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 备考:大肠背俞穴
作用:和肠疗痔,舒经活络。
主治:腰背痛,霍乱(小腿)转筋,下肢瘫 痪,腹痛便秘,痔疮,疝气。
应用:痔疮配长强、血海; 便秘配大肠俞、秩边; 小腿抽筋拘急疼痛配委中。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昆仑 Kunlun BL60
定位: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
作用:疏风通络,安神止痛。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足跟痛,难产,癫 痫,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作用:调中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胸胁痛,完 谷不化,肠鸣。
应用:胃脘痛配内关、梁丘。 完谷不化配中脘、足三里。 疳积配四缝。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 备考:胃腑背俞穴。
肾俞 Shenshu BL23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肩胛 背痛,完谷不化。
应用:咳嗽,气喘配天突、定喘。 肺痨配足三里、膈俞。 健忘,遗精,完谷不化配足三里、关元。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
志室 Zhishi BL52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补肾益精,清利下焦。 主治:遗精,阳萎,阴痛,小便不利,水肿,
最新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十四经穴高清图解12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32、3、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45左右各67个,共134个:64、75、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8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9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1011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12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13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14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15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16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176、7、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19208、219、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222310、2411、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25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26期门穴。
2712、2913、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3014、3115、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32右各44个,共88个:16、333417、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35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3637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38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39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40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4118、19、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434420、4521、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46右各9个,共18个:4722、4823、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49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
陈玉琴人体十二经络养生法——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陈玉琴人体十二经络养生法——图文并茂,值得收藏任脉循行图[全屏欣赏]督脉循行图[全屏欣赏]膀胱经可以减肥、排毒,所以我先看这个经络。
1、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全屏欣赏]督脉旁开1.5到3寸都是膀胱经。
中医认为,身体臃肿肥胖与气郁不舒有密切关系。
大腿到臀部这段由两条经络来管理——膀胱经和胆经,膀胱经主管代谢水分,胆经负责代谢油脂,如果这两条经络阻塞不通了,体内的水液和油脂代谢不出去,堆积此处便形成赘肉,显得臃肿。
经常按摩从臀部到脚外侧这段膀胱经线路,从上到下,按摩时穴位有痛感效果好,通常是越接近足部时痛感越小。
当用指甲轻掐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痛如针刺时,膀胱经就算是打通了。
膀胱经重点在臀下殷门穴(大腿后侧正中间位置)至委中穴这段。
有两条膀胱经通路在此经过,此处聚毒最多。
若聚毒难散,体内必生瘀积肿物;若此处常通,则癌症不生,恶疾难成。
重点穴位:委中,可泄而不可补,可针而不可灸。
为刺血首选。
经络上的穴位: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劳。
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头,利用中指奔手按的头的方向按穴位。
也可以两边同时按。
肺俞、厥阴俞、心腧:用点按,哪个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个穴位。
按摩,拔罐,针灸,刮痧均可。
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肾俞:治疗腰痛的要穴。
用身体的感觉去量,当你肾腰酸的时候,肾脏虚弱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有些反应。
委中***:膝盖弯曲的中间。
右手用大拇指点按,左手拽住脚脖子,往上弯,这样穴位才敏感。
腰背委中求,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承山:小腿肚子边沿的位置。
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承山穴往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俩指。
治疗慢性腰痛的要穴。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这个穴很深,用手可以拨到里边有筋,你可以拨动这个筋,经常拨动昆仑穴可以降低血压。
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
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脉:外踝边沿。
治疗腰痛的要穴。
7足太阳膀胱经

背阔肌
第八胸椎棘突
15.心俞* Xīnshū (BL 15) 背俞穴
【定位】 在背部, 当第五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
厥阴俞
心俞
膈俞 ▲
3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 肌→菱形肌下缘→竖脊 肌。浅层布有第五、六 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 及伴行的动、静脉。深 层有第五、六胸神经后 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 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 支或属支。 【主治】 (1)心痛,心悸,心 烦,失眠,健忘,梦遗。 (2)咳嗽,盗汗。 (3)癫狂痫。 【操作】 斜刺0.5~0.8寸。
五处
4.5寸 眼 窝 颧弓
口轮匝肌
6.承光 Chéngguāng (BL. 6)
【定位】
▲ 络却
在头部,当前 发际正中直上 2.5寸,旁开1.5 寸。
5.5
头维 ▲
承光
寸
五处 ▲ 4.5寸
神庭 ▲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 枕额肌额腹。浅层布 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 静脉。深层有腱膜下 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主治】 (1)头痛,眩晕。 (2)目视不明,鼻塞。 枕腹 【操作】 平刺0.3~0.5寸。
(三)足太阳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于腘中, 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 于肛,属于膀胱,散之 肾,循膂,当心入散; 直者,从膂上入于项, 复属于太阳。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循行示意图
(四)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 足小指,上结于踝; 邪(斜)上结于膝; 其下循足外踝,结 于踵;上循跟,结 于腘;其别者,结 于腨外。上腘中内 廉,与腘中并,上 结于臀。上挟脊上 项;(《灵枢· 经 筋》)
斜方 肌
心俞 冈下肌 大圆肌 第八胸椎棘突
背阔 肌
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十四经穴高清图解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2、3、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4、5、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6、7、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8、9、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10、11、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12、13、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14、15、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16、17、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18、19、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20、21、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22、23、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
24、25、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26、27、主条目:足太阴脾经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1个,共42个:28、29、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十四条经络高清详解图(果断收藏)

十四条经络高清详解图(果断收藏)一、膀胱经中医讲一通百通,一堵百堵,您的经络有很多的气节点堵塞,每次帮您疏通的时候会一点点的将您经络的气节点化解,疏散,排出体内风、寒、署、湿、燥、毒素从而达到百脉通,除百病的功效,特别针对现代人的亚健康及慢性疾病的调理有显著的疗效,针对肌肉,身体的酸麻,胀痛的功效立竿见影。
排毒通道畅通无堵,它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通道,时刻保持膀胱经通畅,才能无毒一身轻。
如果想减掉后背和臀部的坠肉,只要在后背的膀胱经上刮痧,按摩,就很有效果。
人体三大排毒途径:第一条:通过输尿管把尿液排出的通道,这是体内排出毒素的最大一条通道。
第二条:通过大便把内体脏东西排出体外,其实毒素从尿中排出去对人体来讲更为重要,因为,人就是10天不大便,对生命也没有什么影响,但若三天不小便,那这人就比较危险了。
第三条:是毛孔,通过发汗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去。
膀胱经是掌控尿液和汗液这两条通道的,所以这条经络一定不可以被堵住,另外,膀胱经是直接连接脏腑的,膀胱经是从眼部的精明穴到小脚趾外侧至阴穴。
膀胱经上的穴位:晴明穴:治疗眼疾的第一大穴位。
攒竹穴:对热症效果很好,比如,眼睛红肿,按摩此穴位,立刻见效。
小技巧:1、用10个小手指肚每天疏理头上的膀胱经50次,可通鼻,治疗眼疾,头痛,癫痫,2、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的后侧,可以减肥,还可以排除体内的寒气,对身体是个非常好的保健方法。
二、胃经天天培育我们的后天之本。
胃经畅通无堵,让人睡的香,胃口好,脸色红润,还可以让人返老还童。
胃经是管理肠胃功能的,肠胃功能一旦失调,整个人就会虚弱下来。
太阳高高照,胃经送福到,足阳明胃经起于面部的承泣穴止于足部的食指历兑穴,走向面部、颈部、胸部、腹部、腿足部,经络上共有43个穴位,遍布最多的在腹部和胸部,则胃经经络不通会整个经络的部位感觉不舒服,胃经循环在辰时,7点到9点,所以在这个时间我们一定要进食早餐哦,如果你已是胃经不通的症状者,可用甜橙、柠檬、佛手柑、天竺葵、檀香精油等来按摩。
足太阳膀胱经

特点: 心俞:宁心安神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17
8.督俞 Dushu(BL16) 8.督俞 Dushu(BL16) 膈俞 Geshu(BL16) Geshu(BL16) 譩譆 Yixi(BL45) Yixi(BL45) 膈关 Geguan(BL46) Geguan(BL46) 〔定位〕 定位〕 〔主治〕 主治〕 共性:通络止痛 特点: 督俞:宽胸理气降逆
34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20.会阳 Huiyang(BL35) 20.会阳 Huiyang(BL35) 〔定位〕 定位〕 〔主治〕清热利湿,理气升阳 主治〕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35
21.承扶 Chengfu(BL36) 21.承扶 Chengfu(BL36) 殷门 Yinmen(BL37) Yinmen(BL37) 浮郄 Fuxi(BL38) Fuxi(BL38) 委阳 Weiyang(BL39)三焦下合穴 Weiyang(BL39)三焦下合穴 委中 Weizhong(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Weizhong(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定位〕 〔主治〕 主治〕 共性:通络止痛
29
15.关元俞 Guanyuanshu(BL26) 15.关元俞 Guanyuanshu(BL26) 〔定位〕 定位〕 〔主治〕培补元气,调理下焦 主治〕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30
16.膀胱俞 Pangguangshu(BL28) 16.膀胱俞 Pangguangshu(BL28) 胞肓 Baohuang(BL53) Baohuang(BL53) 〔定位〕 定位〕 〔主治〕1.调理膀胱 主治〕1.调理膀胱 2.培补下元 2.培补下元 3.强腰健膝 3.强腰健膝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课程资料:足太阳膀胱经

(四)足太阳经筋
• 足太阳之筋,起于 足小指,上结于踝; 邪(斜)上结于膝; 其下循足外踝,结 于踵;上循跟,结 于腘;其别者,结 于腨外。上腘中内 廉,与腘中并,上 结于臀。上挟脊上 项 ; ( 《 灵 枢 ·经 筋》)
足太阴经筋分布示意图
眉冲
曲差
攒竹 睛明
络却
通天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配套教材 供针灸推拿专业用
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
(配套电子教案)
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一、足太阳膀胱经经络
(一)足太阳经脉
1.经脉循行
(1)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 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 肾,属膀胱。
【定位】
在头部,当前 发际正中直上 2.5寸,旁开1.5 寸。
▲ 络却
5.5
承光
头维
寸
▲
五处 ▲ 神庭
▲
4.5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
枕额肌额腹。浅层布
有眶上神经和眶上动、 静脉。深层有腱膜下
承光
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主治】 (1)头痛,眩晕。 (2)目视不明,鼻塞。 枕腹
【操作】 平刺0.3~0.5寸。
承光
五处
曲差
眉冲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柕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关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膀胱经图

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
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
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
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
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
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
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
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
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
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
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
容易疲劳,精神欠佳。
食物方面偏爱咸食。
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
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
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经络行走图powerpoint膀胱经

腦 项 背 肾 腰 臀 膀胱
• 经络走向:
– 从眼角开始,向上至头 顶进入脑部,再经项、 背、腰、臀部往下沿下 肢后部到小趾端。 – 另一分支从腰部进入腹 内,联络肾脏,归属膀 胱。
» 点击画面任一处 开始动态演示
七、足太阳膀胱经
腦 项 背 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臀 膀胱
• 相关病症重点记忆:
–泌尿系统。 –与肾相表里。 –膀胱经经过项、背、腰、 臀,故此部份的病症皆 与膀胱经有关系。 –中医观点认为,膀胱主 要功能是排尿、储尿, 因此小便异常属膀胱管 辖范围。
» 以上部位的病症 皆与膀胱经有关
人体十二条经络图

肾经功能与主治
滋养肾脏
肾经作为肾脏的直接通道,可以滋养肾脏,促进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
调节水液代谢
肾主水液代谢,肾经通过调节肾脏功能,可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 衡。
强健腰膝
肾经循行经过腰膝部位,通过刺激肾经穴位,可以强健腰膝、缓解腰 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肾经与泌尿生殖系统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肾经穴位,可以治疗尿频、 尿急、尿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下行耳后
从耳后下行至颈部,与身体侧面相 交。
沿身体侧面下行
胆经沿着身体侧面下行,经过季胁 、髋关节、大腿外侧、小腿外侧直 至足部。
胆经主要穴位
风池穴
位于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 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穴
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 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环跳穴
位于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 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
处。
胆经功能与主治
调节肝胆功能
胆经与肝胆相连,通过刺激胆 经可以调节肝胆功能,促进胆
汁分泌和排泄。
缓解头面部症状
胆经经过头面部,可以缓解头 痛、目痛、耳鸣等症状。
治疗下肢痿痹
胆经沿着下肢外侧循行,可以 治疗下肢痿痹、麻木等症状。
调畅情志
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活动密 切相关,通过刺激胆经可以调 畅情志,缓解焦虑、抑郁等情
连舌本散舌下
连舌本,散舌下。其胃部支脉 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 ,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经主要穴位
隐白穴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02
太白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 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01
高清穴位图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路径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睛明: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眉冲: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 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曲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 寸,旁开1.5寸。
五处: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 寸,旁开1.5 寸。
承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 寸,旁开1.5寸。
通天: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 寸,旁开1.5 寸。
络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 寸,旁开1.5寸。
玉枕: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 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 寸。
大杼:在背部,当第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八会穴之骨会。
风门:在背部,当第2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肺俞:在背部,当第3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肺的背俞穴。
厥阴俞:在背部,当第4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心包的背俞穴。
心俞:在背部,当第5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心的背俞穴。
督俞:在背部,当第6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7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八会穴之血会。
肝俞:在背部,当第9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主治:
腰腿疾病;泌尿生殖系统、 神经精神方面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睛明(Jingming,BL1)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 阳跷五脉交会穴
❖定位: 目内眦旁0.1寸。 ❖刺灸:
左手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 沿眶缘缓慢进针,直刺0.5-1 寸,不提插、不捻转,出针后 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 灸。
循 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 端(至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行 联系脏腑:膀胱、肾; 经过器官:膀胱、肾、眼、耳、脑。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
概 述 经 脉 循 行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概述--主治概要
❖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 ❖神志病症; ❖相关脏腑病症; ❖相关组织、器官病症;
❖肝俞
配脾俞治疗眼睑下垂;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 太冲治目眩;
❖胆俞
配阳陵泉、太冲胆道疾病。 ❖脾俞
合心俞治疗嗜睡;配足三里治腹脱 、便秘。
❖胃俞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肾俞(Shenshu,BL23)肾背俞穴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灸: 直刺~1寸;可灸。
❖主治 (1)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小便不利,水 肿; (2)耳鸣、耳聋(肾开窍于耳) (3)气喘(肾主纳气) (4)腰痛(腰为肾之府) 。
后支的 皮支及 其伴行 动、静 脉分布
脾俞 第11、第12胸神经
胃俞 第12、第1腰神经
主治
❖膈俞
(1)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 (2)血证,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便血,瘾疹 (3)肺痨(加胆俞为四花穴)
❖肝俞
(1)黄疸,胁痛,脊背痛; (2)目赤肿痛,目视不明,夜盲; (3)吐血,衄血; (4)眩晕,癫狂痫;
足太阳膀胱经PPT课件

23、肾俞 (肾的背俞穴)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 开1·5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 带下 不孕 不育 遗精 阳萎 遗尿 水肿 小便不利 ②腰腿痛 ③耳鸣 耳聋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肠
25、大肠俞 (大肠的背俞穴)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 肠鸣 泄泻 便秘
痔疾 ②腰腿痛 刺灸:直刺0·8~1·2寸。可灸。
④癫狂痫
潮热
⑤吐血 鼻衄
刺灸: 斜刺0·5~0·8寸。可灸。
19脾俞 (脾的背俞穴)
21胃俞 (胃的背俞穴)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主治: 共性①胃痛 呕吐 腹胀 泄泻 肠鸣 痢疾 ②腰背痛
③衄血 便血 崩漏 ④水肿 肌肉萎缩 刺灸: 斜刺0·5~0·8寸。可灸。
或点刺出血。可灸
43、膏肓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 旁开3寸。
主治:①咳嗽 气喘 吐血 肺痨
②健忘 遗精 ③完谷不化 刺灸:斜刺~寸。
不宜深刺。可灸
52、志室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 3寸。
主治:①遗精 阳萎 不育 ②小便不利 水肿 ③腰脊强痛
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54、秩边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 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①腰骶痛 下肢痿 痹 ②小便不利 便秘 痔疾
刺灸:直刺1·5~2寸。 可灸
57承山
58飞扬(络穴)
定位:委中与昆仑之间 昆仑穴直上7寸,
伸直小腿时腓肠肌肌 承山外下方1寸处。
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 ①下肢痿痹 脚气
②痔疾
③小腿拘急疼痛 便秘
③头痛 目眩
刺灸:
直刺1~2寸。可灸
十二经络图之膀胱经图

十二经络图之膀胱经图十二经络图之膀胱经图膀胱经图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
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
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
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
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
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
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
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
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
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
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
容易疲劳,精神欠佳。
食物方面偏爱咸食。
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
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
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膀胱经图足太阳膀胱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
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
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
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
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
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
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
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
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
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
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
容易疲劳,精神欠佳。
食物方面偏爱咸食。
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
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
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
首穴睛明,末穴至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1) 睛明BL1 Jīng míng[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 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后、光明治视目不明。
[刺灸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l寸。
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本穴禁灸。
[附注]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
(《素问?气府论?注》)(2) 攒竹BL2 Cuán zhú[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 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伍] 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禁灸。
(3) 眉冲BL3 Méi chōng[定位]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4) 曲差BL4 Qǔ chā[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5) 五处BL5 Wǔ chù[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目眩,癫痫。
[配伍] 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6) 承光BL6 Chéng guāng[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配伍] 配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7) 通天BL7 Tōng tiān[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8) 络却BL8 Luò què[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配伍] 配风池治头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9) 玉枕BL9 Yù zhěn[定位]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解剖]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项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头项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10) 天柱BL10 Tiān zhù[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配伍] 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11) 大杼BL11 dà zhù[定位]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l)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2)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12) 风门BL12 fēng mén[定位]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13) 肺俞BL13 fèi shū[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伍] 配风门治咳嗽喘;配合谷、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肺的背俞穴。
(14) 厥阴俞BL14 jué yīn shū[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 心包背俞穴。
(15) 心俞BL15 Xīn shū[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配伍]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心的背俞穴。
(16) 督俞BL16 Dū shū[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7) 膈俞BL17 Gé shū[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配伍]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注] (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贫血状态(红细胞在400万/mm2以下,血红蛋白在65两以下),针刺“膈俞”、“膏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18) 肝俞BL18 Gān shū[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伍] 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肝的背俞穴。
(19) 胆俞BL19 Dǎn shū[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