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上鲁教版2.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三个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2.编写两个核反应方程,分别代表一个放射性衰变和一个人工转变过程,并解释反应过程中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变化。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简要分析其原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展示,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表示原子结构。
3.介绍同位素的概念、成因及其对原子质量的影响,并用实例说明同位素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4.讲解质量数、原子序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核反应方程的书写规则。
3.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表述清晰。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
5.对于拓展思考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引出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元素和化合物,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原子结构的动画,让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提供直观的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即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上运动;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应用。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课 题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练习
由联系题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一问题过渡到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上,从而引出原子的质量非常的小,进而引出相对原子质量
给出公式,指导计算
由公式中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与学生的结果相互印证。
指导练习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出新问题,从而导出新课
感受科学的进步,并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有哪些问题
讲述原子的发展史,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
引导学生分析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
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原子核与原子的大小关系
并且过渡到原子核还能再分成质子和中子。
展示卢瑟福的行星原子模型与电子云原子模型
引导学生从原子不显电中得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这一规律。
感受原子核非常的小
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核还能再分
感受原子模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通过表格找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这一规律
再通过原子的结构理解这一规律
知识归纳,联系巩固
由数据理解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并且感觉原子质量数值太小,记忆使用很不方便。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计算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计算得出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设计
生:激发学生思考
生:讨论回答
生:讨论书P44页交流共享1、2
生:讨论P38交流共享
生:总结规律
通过简短的视频介绍原子结构发展史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说明:1.原子核体积小2.原子核质量大3.原子核带正电
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后反思
教学侧记
一、原子是否可以再分的实验探究
1、汤姆森
2、卢瑟福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①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方向
②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二: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课堂反馈(学案)
作业:课时作业
师:引入新课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如果你在纸上画出1、48cm长的线段必须把它分成一亿等分,其中一份的长度才跟一个氧原子的直径相等,那么原子这么小真的不可以再分了吗?
九年级化学学科教案
课题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原子的结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原子被一直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TOMS发现了电子叩开了原子的大门
师:引导学生思考若是像欧姆森的西瓜模型会是怎样?
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师:原子核是不是还可以再分呢?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鲁教版化学9 年级教课设计教课目的有关知识要点难点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思想误区本节知识构造第三节原子的构成⑴知识与技术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本质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依据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逐渐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权衡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权衡结果更靠近惯例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原子构造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心主义的看法来评论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差别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⑶用分子的知识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原子的构造及原子构造表示图⑴从原子的构造剖析得出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好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打破口。
⑵因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少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增强直观性,启迪学生的抽象思想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构造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常出现的思想误区是: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可以。
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原子核中子:(不带电)构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原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定义:带电荷的原子离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表示方法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课时第周年月日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教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2. 认识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互相关系,学点说明化学反响的发生过程。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课程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1、简介原子的发现史。
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
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活动一、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设计意图: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活动天地2-3。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电性怎样?(3)、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活动天地2-3。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2)、原子中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活动四、教师课件展示原子与乒乓球、乒乓球与地球的体积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3.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践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原子结构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原子结构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的科学认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举例说明。(1题)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原子结构发现历程的资料,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以下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并撰写读后感。(1篇)
5.小组合作任务: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海报,内容包括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分子、离子的知识,引入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教学: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原子中的电子)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不仅介绍了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电子的运动规律,还解释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种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我通过提出一些与原子构成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原子的构成知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和解释实验结果。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原子的构成的总结性文章,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实验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来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电子的运动规律。这个实验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我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和解释实验结果。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观察电子层模型和电子轨道模型,探讨电子在不同层和轨道上的分布和运动情况。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的构成知识。
பைடு நூலகம்(四)总结归纳
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3.请运用原子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解决一些与原子相关的问题。
4.请描述通过实验和观察,运用科学方法来探索和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的过程。
5.请描述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经历。
6.请描述自主阅读和理解预习资料,提出问题和疑问的经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的构成知识点,掌握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7.知识拓展:学生将能够利用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将通过拓展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8.反思总结:学生将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他们将通过反思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促进自己的学习进步。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将运用生动的讲授方式,系统地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原子序数、质量数等基本概念。
2.讨论法:学生将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合作交流,理解和分析原子序数、质量数等概念。
3.实验法:学生将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原子的构成。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
2.针对学生对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4.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实施: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3)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教学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实践加深对电子和原子结构的理解。作业的难度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整,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中电子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如电子的电荷、质量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2.理解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能通过原子序数判断原子的电子数。
3.掌握电子排布规律,能正确书写简单原子的电子排布图。
(2)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原子的构成
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侧记
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体积主要由电子决定,同样,在化学反应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原子中的电子。
师:讲解最外层为2或8个位稳定结构,最外层不为2或8不稳定。
指导阅读1-18号元素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生:讨论P3页交流共享
生: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
九年级化学学科教案
课题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课时
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能力目标
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课堂反馈:
作业:课时作业的部分习题
师: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请大家和我来一起回忆一下
师:不同的原子有着不同的质子数,当然电子数也就不同,对于这些电子的能量也是不同的。
能量低高
离核近远
师:讲解通常把电子在里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电子的分层排布,我们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师:让学生掌握对于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数字和符号的含义
一、原子中的电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学案 鲁教版
原子的构成课堂探究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可以再分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以为原子是简单的、不能分割的实心球体。
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才第一次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知道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
2.原子结构(1)原子中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粒子种类电性质量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1.67×10-27 kg中子不带电 1.67×10-27 kg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约为质子质量的1/1 836(2)①原子中,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几种常见原子的结构: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氯17 18 17②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普通氢原子无中子;③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解析现象解释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说明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原子核体积小变原来的前进方向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小部分α粒子受到排斥力导致其偏离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同时进一步说明原子核体积小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原子核体积小,但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1)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例如金由金原子直接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直接构成,氦气由氦原子直接构成。
(2)原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如质量和体积很小、原子之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断运动等。
知识点二 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汽车、火车一样有自己的运动路线,但也有自己的运动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较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 1 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 课时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明白构成原子的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以及在原子中微粒之间存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图片图表的分析讨论,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和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培养科学素养【教学重点】(1)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1)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
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在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原子是最微小的粒子了,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那么离开了化学变化,原子还能再分吗?二、新课学习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过近代科学原子论,他认为原子不可分。
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等人认真分析了高压放电管的阴极射线,发现它是由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形成的粒子流,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汤姆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不论阴极材料是什么,都会发射出电子。
这让他意识到,电子是所有物质的原子中共有的粒子!既然原子中存在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就是可分的。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教案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通过学习原子的发展史,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的规律。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温故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知道水在电解的情况下,可以产生氢气和氧气。
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而我们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原子。
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那么,就其自身结构而言。
原子究竟能不能再分?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原子的构成活动一:“假设你想象中原子的结构”猜想交流:引导学生积极猜想原子的结构,并进行描述或手绘。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史。
1.原子假设之一:万物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即原子。
2.原子假设之二:道尔顿: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原子假设之三:1987年。
汤姆森发现原子中存在更小的粒子--原子,即原子可以再分。
并提出新的原子模型: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像一粒粒葡萄干镶嵌在其中,即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4.原子假设之四: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原子模型。
活动二:讲述α粒子散射实验。
讨论交流:1.为什么绝大多数α粒子能够顺利通过?2.为什么一小部分发生偏转?3.为什么极少数被反弹回来?讨论总结:1.原子的内部空隙很大,所以绝大多数α粒子能够顺利通过。
2.α粒子遇到带电荷的物质受到斥力而偏转。
3.α粒子和原子中极为坚硬的核发生了碰撞,所以会被反弹回来。
提问:原子的结构可能是怎样的?板书:原子的结构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交流讨论:原子的构成和质子、中子、电子的电量和电性。
归纳总结:1.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
2.中子不带电。
3.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新版)鲁教版
原子的构成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1.微粒观建构的学科价值:只有学生认可了微粒真实存在,才能理解化学变化是真的生成了新的物质、新的分子。
让学生认识到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的存在,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变化。
这也就是本课题的学科价值。
2. 情感、态度激发的价值:学生遇到科学家们经历的问题会变得很兴奋,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同时,带领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能再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使学生对科学精神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二)学生情况分析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能力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目标1. 逐渐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所折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再现科学家认识原子构成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相关知识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⑶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难点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⑴从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很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突破口。
⑵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维误区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本节知识结构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离子定义:带电荷的原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表示方法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 课时第周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3原子的构成
2.3 原子的构成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认识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表示图的含义。
3.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经过想象、猜想—研究、证明—归纳和学生间互相谈论、交流,加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经过参加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培育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领悟物质构成的神秘,培育抽象思想能力、想象力和解析推理能力。
2.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心主义观。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教课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课过程一、课程导入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荒漠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原子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原子弹有很大的威力。
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二、新课讲解【过渡】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成原子。
原子是一种特别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对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行以再分,是否是说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 年,应该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必定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一)原子的结构【讲解】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发问思虑】原子核还可以不可以再分呢?想想原子弹的爆炸?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
科学研究表示: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行切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一、原子的构成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
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
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3)请你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新版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学案
鲁教版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精选化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充满了新奇的实验!鲁教版初中化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重.难点)2.能说出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重点)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能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重.难点)【学习过程】一、导学自习:“早知道”:阅读课本P43——P47,想象你心目中的原子是怎样的结构?原子由什么构成?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二、研习展评原子的结构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P36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汤姆森发现原子中有更小的粒子,是_________。
多媒体演示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学生活动2: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分析原因: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1)现象一:: (2)现象二:;(3)现象三:。
α粒子散射实验结论:原子是由和构成的,电子在外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围绕着一个带电荷的很小的运动。
想一想:(1)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呢?(2)你认为原子整体显电性吗?(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带电)原子()中子()(1个电子带电荷)学生活动3:原子核核外电子数原子种类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氢 1 1 0 1碳 6 6 6 6氧8 8 8 8钠11 11 12 11铁26 26 30 26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说明:(1)原子的质量集中在上;(2)氢原子(可能)中子;(3)不同类的原子的不同;(4)质子数不一定等于。
原子质量的计算1.原子的质量一个铁原子的质量:9.288×10-26 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 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 Kg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 Kg 想一想:在实际运用中若使用原子的真实质量方便吗?你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2.相对原子质量学生活动4:阅读课本P43——P47(1)定义:国际上规定以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基准:1.993×10-26 ×— =1.66×10-27(2)计算: ①公式法:②近似值法:相对原子质量= + (3)单位:“1”3.相对分子质量(P88):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 课时第周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有关分子的性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知识,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知识认识原子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物质的生成,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关键点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
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挂图、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分类
⑴金属原子
⑵非金属原子
⑶稀有气体原子
4.离子
书写
分类
5.元素周期表
6.原子序数
7.电子云
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
核外电
子
质子
中子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
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
离核近;⑵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
电子层上运动;⑶每层最多容纳2n2个
电子(n为电子层);⑷最外层电子数
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
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
2个)。
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
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
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
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了解排布规律
记忆1~18号(即H~Ar)元素的顺序、名
称和符号
分析P45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练习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H、C、N、F、S、Cl、Na、Mg、Al、K、He、
Ne、Ar
教学过程
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原子的分类
4.离子
书写
分类
阳离子
阴离子
5.元素周期表
6.原子序数
7.电子云
⑴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
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⑵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
于4个,不稳定,易得到电子,带负电
荷。
⑶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为8个,(氦是2个),稳定,既不易
失去、也不易得到电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
发生改变的是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
数)。
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出带几个单位
的什么电荷。
如:Mg2+,Al3+,F-,O2-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如Na+,
Mg2+,Al3+,H+等。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F-,
O2-,Cl-,S2-等。
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
层上的电子数。
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只有一百多
种,它们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连
续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的性质
还有明显的规律性。
共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
纵行,每个纵行为一个族(8、9、10三
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小结: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的分类及符号表示
4.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前18种元素的名
称、顺序及符号。
并分析在结构上的特点。
结论
分析P46NaCl的形成过程
分析: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原子结构的关
系?
观察离子符号的书写,
交流共享: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
离子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能看出原子的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
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观察附录元素周期表
记忆1~18号元素的名称、顺序及符号。
思考:决定原子序数的是什么?
多识一点P47
能力提高:
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图所示,你
能确定X的值吗?它可以表示哪些微粒,
试一一写出。
化学元素之最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是氢;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硬度最大的金属是铬;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锇;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2 课时第周年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但使用、书写、记忆都不方便,所以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关键点理解“相对”的含义
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二、原子中的电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公式1 公式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填表:
原子
种类
质子
数
中子
数
核外电
子数
相对原子
质量氢 1 0
氧8 16
镁12 12
铁26 56
相对原子质量=
三、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1
公式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二课时)
复习: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1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
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
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
子(碳12)的质量的1/12(约1.66
×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
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由原
子核决定的。
总结:
1.
2.
3.
4.
5.
请看下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原子
种类
质
子
数
中
子
数
核外
电子
数
相对原
子质量
氢 1 0
氧8 16
镁12 12
铁26 56
个别回答、书写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真实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g或Kg
3.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
量越大。
观察P48几种常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并与原子结构相比较。
在线测试P481.,2.
长话短说P48
讨论:
科学家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为1、2、3
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它们在结构上有什
么异同。
挑战自我P49 1,2,3
⑴请把左图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⑵通过填表,分析数据,你从中得出什么
规律(至少写两条)
①
②
③
相对原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