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历史年表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东汉(25—220)│┌————————————————————┐│↓│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304—347)(304—329)(338—376)│││↓││││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 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405—413)(400—421)(386—403)(384—394)││││││┌—————————————┐││↓││↓↓│【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401—439)(397—414)(384—417)↑(384—409)│││││││││││┌—————┐││↓│││↓↓│【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陈(557—589)→┴——————————┐│↓↓隋(581—618)注: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三国、魏晋南北朝年表示意图

500-510510-520400-410410-420420-430430-440440-450450-460340-350350-360360-370370-380380-390390-400229-280,建邺,51年吴蜀魏三国460-470470-480480-490490-500280-290290-300300-310310-320320-330330-340220-230230-240240-250250-260260-270270-280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前赵成汉前凉220-265,洛阳,45年221-263,成都,42年384-417,长安,23年,羗北齐三国、魏晋南北朝年表示意图西晋266-316,洛阳,50年东晋317-420,建康,103年 304-329,长安,25年,匈奴306-347,成都,41年,汉族318-376,姑藏(武威),58年,汉族北燕代冉魏西燕北魏东魏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后赵前燕570-580580-590590-600600-610610-620386-534,平城(大同)、洛阳,148年,鲜卑公元纪年520-530530-540540-550550-560560-570五胡(匈奴、鲜卑、羗、氐、羯五个民族)十六国北朝407-431统万24年匈奴407-436龙城29年匈奴338-376,盛乐,32年,鲜卑,北魏前身 汉10年鲜卑西魏385-431,金城、苑川(兰州西固),46年,鲜卑386-403,姑藏,17年,氐397-414,乐都、西平,17年,鲜卑398-410广固12年鲜卑502-557,建康,55年,汉隋东汉557-589建康32汉隋自581年建,589年统一中国,承北周东汉终于220年,禅于魏534-550邺16,鲜卑550-577邺27鲜卑535-556长安21鲜卑557-581长安24鲜卑420-479,建康,59年,汉族 479-502建康23汉北周宋齐梁陈南朝422-421敦煌21年汉族397-460,姑藏,63年,匈奴319-351,襄国(邢台)、邺(安阳),32年,羯352-370,邺,18年,鲜卑351-394,长安,43年,汉族384-407,中山(定州),23年,鲜卑。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220年------魏黄初元年∙正月﹐曹操死﹐子丕袭爵﹐嗣为丞相。
十月﹐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汉亡。
建国号魏﹐都洛阳∙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是为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都成都﹐以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率兵东进﹐攻孙权∙孙权接受魏国封号﹐称吴王于武昌222年------蜀章武二年∙蜀军出峡﹐与吴陆逊军相持于夷陵﹐被火攻击溃﹐是为夷陵之战。
刘备败退白帝城223年------蜀章武三年∙刘备死﹐太子禅继位﹐是为蜀后主刘禅﹐诸葛亮辅政。
遣邓芝使吴修好﹐共抗曹军224年------魏黄初五年∙魏文帝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南中226年------魏黄初七年吴黄武五年∙魏文帝死﹐子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吴交州刺史吕岱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
227年------蜀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上表请伐魏228年------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魏破蜀先锋马谡于街亭。
诸葛亮出散关攻陈仓﹐不克∙吴王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孙权﹐国号吴﹐迁都建业230年------吴黄龙二年∙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过海达夷洲231年------蜀建兴九年∙诸葛亮出祁山攻魏﹐造"木牛"运粮234年------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由斜谷攻魏﹐屯五丈原﹐卒于军237年------吴嘉禾六年∙山越出山。
吴将诸葛恪经过三年围困﹐使十万山越出山﹐其中得甲士四万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马懿攻辽东﹐杀公孙渊于襄平239年------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死﹐齐王芳即帝位﹐太尉司马懿﹑宗室曹爽辅政241年------魏正始二年∙魏邓艾兴淮南屯田﹐开渠三百余里﹐溉田两万顷249年------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曹爽﹑何晏﹐遂专魏政251年------嘉平三年∙魏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懿﹐兵败被擒自杀252年------吴太元二年∙孙权死﹐太子亮即位253年------建兴二年∙吴孙峻杀诸葛恪﹐任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专吴朝政∙魏司马师废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255年------正元二年∙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在寿春起兵讨司马师﹐失败被杀257年------甘露二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讨司马昭﹐次年失败被杀258年------蜀景耀元年∙蜀宦官黄皓开始擅权258年------吴太平三年∙吴丞相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立孙休﹐是为吴景帝孙休﹐景帝杀孙綝260年------魏甘露五年∙曹髦率军讨司马昭失败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曹奂263年------景元四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攻蜀﹐后主降﹐蜀亡264年------咸熙元年∙魏罢屯田官﹐诸典农官皆为郡守﹑县令264年------吴永安七年∙吴景帝死﹐孙皓立265年------晋泰始元年∙八月﹐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相国﹑晋王位。
南北朝时间表

三国(魏)220年-265年曹丕洛阳三国(蜀)221年-263年刘备成都三国(吴)229年-280年孙权建业西晋265年-316年武帝(司马炎) 洛阳东晋317年-420年元帝(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304年-439年/ 洛邑附:五胡十六国(匈奴、鲜卑、羯胡、氐、羌)
前赵304~329 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
成汉/前蜀304~347
后赵319~350
前凉324~376
前燕337~370
前秦351~394
后秦384~417
后燕384~409
西秦385~431
后凉386~403
南凉397~414
南燕398~410
西凉400~420
北凉401~439
夏407~431
北燕409~436
南朝
宋420年-479年刘裕建康齐427年-482年萧道成建康梁464年-549年萧衍建康陈557年-589年陈霸先建康北朝
北魏386年-534年拓跋圭平城→洛阳东魏534年-550年元善见(高欢立) 邺(今河北省临漳县)
西魏535年-557年元宝炬(宇文泰立) 长安
北齐550年-577年高洋邺
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长安。
秦朝——魏晋南北朝时间年表

秦朝——魏晋南北朝时间年表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朝由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建立。
· 公元前214年:北伐战争打击匈奴人,然后建立长城。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世,他的儿子胡亥夺取了王位。
· 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爆发。
· 公元前207年:秦的最后一支主要力量被西楚王项羽击败。
· 公元前207年:秦的最后一位国王向汉王刘邦投降。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207年至前202年:楚汉在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之间的争夺。
·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并建立了汉朝。
· 公元前200年:对匈奴人的军事失败。
· 公元前154年:七王叛乱并在三个月内被击败。
· 公元前134年: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刘彻将儒学确立为主要意识形态。
· 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5年:伟大的外交官/探险家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
· 公元前130年—公元前119年:卫青将军和霍去病将军率领的一系列军事胜利使匈奴人的主要力量丧失。
· 公元8年:王莽夺取王位,并将帝国的名称更改为“新”。
· 公元23年:新王朝被推翻,王莽皇帝被暗杀。
· 公元25年:刘秀击败了其他部队,并再次将他的新帝国命名为汉。
· 公元89年:匈奴的其余部队被击败,并最终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 公元220年:汉武帝刘秀被迫退位。
三国——公元220至280年·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高祖退位,并在中国北方建立了魏国。
· 公元221年:刘备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了蜀国。
· 公元229:孙权在中国东南地区建立了吴国。
· 公元263:蜀国被魏国灭亡。
· 公元280:吴国被晋国灭绝。
魏晋南北朝年代表

魏(220年-265年)
220年曹丕称帝,曹魏
221年刘备称帝,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
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晋(265年-420年)
西晋(265年-316年)
265年司马炎称帝
280年晋发动灭吴之战,东吴灭
291年—306年八王之乱(皇族内乱)
316年,西晋灭亡
北方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
304年刘渊称王
439年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
共有六个民族建立政权:运、匈奴、鲜卑、氐、羌、羯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司马睿建康称帝,东晋建立
420年,刘裕灭晋,改国号曰宋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南朝(420年—公元589年)南朝作为东晋政权的延续
刘宋(420-479年)历4代8帝
齐(479-502年)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
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梁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陈(557-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
东魏(534年―550年)高欢控制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西魏(535年―556年)宇文泰控制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北齐(550年—577年)高洋建立(高欢儿子)
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建立(宇文泰儿子)。
两晋南北朝年表及地图

301年
304年
316年 亡于前赵
317年
319年
329年
333年
347年
350年
351年
352年
370年
376年
383年
384年
385年
386年
394年
395年
397年
398年
400年
403年
407年
409年
410年
414年
417年
420年
421年
431年
437年
439年
479年
502年
534年
535年
589年
武王张轨 光文皇帝刘渊 武帝李雄 高祖石勒 灭前赵 文明帝慕容皝 武悼天王冉闵 350-352 惠武帝符洪 灭西晋 改国号为赵 (前赵) 亡于后赵 亡于东晋 亡于冉魏 灭冉魏 亡于前燕 灭前燕 亡于前秦
亡于前秦
灭前凉
淝水之战 济北王慕容泓 成帝慕容垂 泰武帝姚苌 懿武帝吕光 宣烈王乞伏国 仁 亡于后燕 灭西燕
266年 西晋 (216-316) 前凉【汉】 (301-376) 前赵【匈奴】 (304-329) 成汉【氐】 (304-347) 后赵【羯】 (319-351) 前燕【鲜卑】 (333-370) 冉魏 (350-352) 前秦【氐】 (350-394) 西燕【鲜卑】 (384-394) 后燕【鲜卑】 (384-407) 后秦【羌】 (384-417) 后凉【氐】 (386-403) 西秦【陕西鲜卑】 (385-431) 南凉【河西鲜卑】 (397-414) 北凉【匈奴】 (397-439) 南燕【鲜卑】 (398-410) 西凉【汉】 (400-421) 北燕【汉】 (407-437) 胡夏【匈奴铁弗】 (407-431) 北魏【鲜卑】 (386-534) 东魏【鲜卑】 (534-550) 西魏【鲜卑】 (535-557) 北齐 (550-57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东晋 (317-420)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武帝司马炎
图表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简介

历史简介
蜀国(221-263)
汉吴国(222-280)
魏国――西晋(八王之乱)――317年东晋开始――宋齐梁陈
(220-265)南北朝的对峙
(316年)匈奴五胡十六国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
西魏孝武帝靠宇文氏建立西魏(长安)北周
534年灭
东魏孝静帝靠高欢建立东魏(洛阳)北齐高洋
581年,杨坚簒北周,改国号隋,北周亡。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东汉(25—220)│┌————————————————————┐│↓│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304—347)(304—329)(338—376)│││↓││││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405—413)(400—421)(386—403)(384—394)││││││┌—————————————┐││↓││↓↓│【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401—439)(397—414)(384—417)↑(384—409)│││││││││││┌—————┐││↓│││↓↓│【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陈(557—589)→┴——————————┐│↓↓隋(581—618)注: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公元220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公元222~225年曹丕攻吴。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
公元227~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38年魏平辽东。
公元239年曹芳继位,魏政权动摇。
公元246年蒋琬、董允相继去世,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
公元249~258年姜维连年对魏用。
公元251年司马师专魏。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刘禅降魏,蜀亡。
公元264年吴国孙皓即位。
公元264年钟会、邓艾内讧。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废魏帝,魏亡。
公元275年司马炎诏令以官奴婢代。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全国重新统一,晋颁行户调式制度。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85年陈寿撰成《三国志》。
公元290年司马炎卒,司马衷继帝。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晋后专权,八王之乱开始。
公元299年江统作《徙戎论》。
公元301年晋惠帝复位,齐王冏辅,氐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
公元304年成都王司马颖进入洛阳,李雄称王,刘渊起兵。
公元306年八王之乱结束。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汉,十六国。
公元311年永嘉之乱。
公元312年石勒据襄国称霸。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22年王敦之乱。
公元327年苏峻、祖约之乱。
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建后赵。
公元339年王导去世。
公元339年慕容皝建前燕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到达灞上。
公元371年桓温废晋帝大权独揽。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公元377年晋建北府兵。
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公元384年慕容垂重建燕国,慕容泓建西燕,姚苌杀苻坚称帝。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北魏。
公元395年燕魏叁合坡之战。
魏晋南北朝年代表

魏(220年-265年)
220年曹丕称帝,曹魏
221年刘备称帝,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
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晋(265年-420年)
西晋(265年-316年)
265年司马炎称帝
280年晋发动灭吴之战,东吴灭
291年—306年八王之乱(皇族内乱)
316年,西晋灭亡
北方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
304年刘渊称王
439年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
共有六个民族建立政权:运、匈奴、鲜卑、氐、羌、羯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司马睿建康称帝,东晋建立
420年,刘裕灭晋,改国号曰宋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南朝(420年—公元589年)南朝作为东晋政权的延续
刘宋(420-479年)历4代8帝
齐(479-502年)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
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梁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陈(557-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
东魏(534年―550年)高欢控制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西魏(535年―556年)宇文泰控制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北齐(550年—577年)高洋建立(高欢儿子)
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建立(宇文泰儿子)。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年表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年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190)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诸侯之一。
董卓胁献帝迁都长安,焚烧洛阳宫殿。
曹操作《薤露行》。
阮瑀受学于蔡邕。
王粲年十四,至长安,为蔡邕所称。
蔡琰约于此年被虏至胡中。
初平三年壬申(192)蔡邕死于狱中,年六十。
曹植生。
王粲与王凯、士孙萌赴荆州依刘表,粲有《初征赋》、《七哀》其一。
建安元年丙子(196)八月,汉献帝被曹操胁迫,由洛阳迁都至许昌。
曹操任大将军、武平侯,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王粲作《赠士孙文始》诗。
建安二年丁丑(197)曹操作《嵩里行》。
建安三年戊寅(198)祢衡作《鹦鹉赋》,被杀。
王粲作《三辅论》及《赠文叔良》诗。
建安五年庚辰(200)十月,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
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
王粲作《荆州文学记官志》。
阮瑀在曹操幕府,坚辞曹洪辟。
刘桢、应瑒本年已在曹操幕中。
建安七年壬午(202)蔡琰被曹操赎归,重嫁董祀,作《悲愤诗》。
曹丕、丁廙作《蔡伯喈女赋》。
建安八年癸未(203)三月,曹操攻黎阳,大破袁谭、袁尚等。
八月,袁谭乞降,曹操许之。
曹操作《败军令》、《论吏士能行令》、《修学令》。
王粲为刘表作书劝袁谭、袁商。
建安九年甲申(204)八月,曹操破袁尚,取邺城,平冀州,自领冀州牧。
陈琳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
徐干约于本年归曹,为司空军谋祭酒。
建安十一年丙戌(206)曹操征高干,作《苦寒行》。
王粲《登楼赋》、《七哀》其二、其三约作于本年。
建安十二年丁亥(207)曹操征乌桓,回军时作《步出夏门行》诗。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
建安十三年戊子(208)七月,曹操发兵南下,征荆州;九月,刘琮举荆州降。
十一月,曹操攻孙权,权将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
王粲劝刘琮降曹,粲归曹,为丞相掾。
孔融被曹操所杀,临刑前作《临终诗》。
杜夔归曹,使创定雅乐。
曹丕从征,作《述征赋》、《感物赋》。
阮瑀从征,作《纪征赋》。
陈琳、徐干、对桢皆从曹操南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时间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迭时间表》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黄初7年。
2、明帝睿太和13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
2、后主禅建兴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亮建兴7年。
3、景帝休永安7年。
4、乌程候皓元兴l7年。
晋: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
2、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3、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
历十一帝,建都:金陵l、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穆帝司马聃永和l7年。
6、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
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
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
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303--347 共七个皇帝建都:成都。
l、李特2年2、李流l年。
3、李雄30年4、李班l年5、李期3年6、李寿5年7、李势5年。
前赵:304--329 匈奴建都:平阳(山西临汾)历五帝l、刘渊6年2、刘和l年3、刘聪8年4、刘l 杰l年5、刘曜l3年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中国历史年表·两晋南北朝

386
中帝(慕容顗)
建明(1)
丙戌(三)
386
文帝(-望,又名瑶)
建平(1)
丙戌(三)
386
代帝(-忠)
建武(1)
丙戌(三)
386
河东王(-永)
中兴(9)
丙戌(十)
386
陇西部[乞伏氏](265-385)
乞伏祐邻
乙酉
265
乞伏结权
乞伏利那
乞伏祁埿
乞伏述延
乞伏傉大寒
乞伏司繁
(47)
己丑
329
辛丑(八)
401
建始(1)
丁未
407
南燕[慕容氏](398-410) *
世祖献武帝(慕容德)
燕平(2)
戊戌(二)
398
建平(6)
庚子
400
末帝(-超)
太上(6)
乙巳(十一)
405
西燕[慕容氏](384-394)
济北王(慕容泓)
燕兴(1)
甲申(四)
384
威帝(-冲)
更始(2)
乙酉
385
成祖(段随)
昌平(1)
燕元(3)
甲申
384
建兴(11)
丙戌(二)
386
烈祖惠愍帝(-宝)
永康(2)
丙申(四)
396
开封公(-详)
建始(1)
丁酉(五)
397
赵王(-麟)
延平(1)
丁酉(七)
397
昌黎王(兰汗)
青龙(1)
戊戌(四)
398
中宗昭武帝(慕容盛)
建平(1)
戊戌(十)
398
长乐(3)
己亥
三国两晋 纪年表

中国历代皇帝表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
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黄初7年。
2、明帝睿太和13年。
3、齐王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奂景元6年。
曹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章武3年。
2、后主禅建兴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亮建兴7年。
3、景帝休永安7年。
4、乌程候皓元兴l7年。
两晋: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泰始25年。
2、惠帝司马衷永熙17年3、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憨帝司马业建兴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
历十一帝,建都:金陵l、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穆帝司马聃永和l7年。
6、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隆安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元熙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年
452
29年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30年 宋刘劭太 初元年 宋孝武帝 刘骏孝建 2年 3年 大明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宋前废帝 刘子业永 光元年 景和元年 宋明帝刘 彧太始元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泰豫元年 宋后废帝 刘昱元徽 2年 3年 4年
永安元年 成李雄 汉刘渊 建武元年 建兴元年 元熙元年 永兴元年 2年 2年 2年 3年 3年 3年 光熙元年 晏平元年 晋怀帝司 2年 4年 马炽永嘉 2年 3年 永凤元年 3年 4年 河瑞元年 汉刘聪光 4年 5年 兴元年 5年 玉衡元年 嘉平元年 6年 2年 2年 7年 晋愍帝司 3年 3年 马邺建兴 2年 3年 4年 晋元帝司 马睿建武 2年 大兴元年 2年 3年 4年 永昌元年 2年 晋明帝司 马绍太宁 2年 3年 4年 晋成帝司 马衍咸和 2年 3年 4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前凉张寔 永安元年 建元元年 2年 麟嘉元年 3年 4年 2年 刘桀汉昌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4年 5年 6年 张茂 永元元年 2年 3年 4年 张骏 太元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前赵刘曜 光初元年 后赵石勒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太和元年 2年
李班玉衡 24年 李期 咸康元年 玉恒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晋康帝司 马岳建元 2年 晋穆帝司 马聃永和 2年 3年 4年 5年
嘉宁元年
张重华永 乐元年 2年 3年 4年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升平元年 2年 3年
西秦(西 魏)
北魏
后凉
南凉
北凉
南燕
西凉
后燕慕容 后秦姚苌 垂燕元元 白雀元年 年
西秦乞伏国 仁建义元年 北魏拓跋 后凉吕光 珪登国元 太安元年 乞伏乾归太 初元年 麟嘉元年
建兴元年 建初元年
姚兴皇初 元年 慕容宝 永康元年 慕容详建 始元年 慕容麟延 平元年 慕容盛建 平元年 皇始元年 龙飞元年 南凉秃发 北凉段业 乌孤太初 神玺元年 元年 天兴元年 承康元年 吕绍承康 元年 吕篡咸宁 元年 秃发利鹿 孤建和元 年 慕容熙光 始元年 吕隆神鼎 元年 秃发辱檀 弘昌元年 天赐元年 慕容超太 建初元年 上元年 建始元年 高云正始 元年 嘉平元年 更始元年 拓跋嗣永 兴元年 沮渠蒙逊 永安元年
6年 7年 8年 张天锡太 清元年
慕容暐 建熙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建元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苻丕太安 元年 苻登太初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21年 22年
建平元年 2年 3年 石弘 延熙元年 2年 石虎 建武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前燕慕容 輄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东 370 晋 十 371 六 国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4年 5年 晋哀帝司 马丕隆和 2年 兴宁元年 2年 3年 晋废帝司 马奕太和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晋简文帝 司马昱咸 安元年 2年 晋孝武帝 司马曜永 康元年 2年 3年 太元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5年 6年 7年 8年 张祚 和平元年 张玄靓 太始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13年 11年 14年 12年 太宁元年 石遵元年 慕容㑺元 石鉴青龙 年 元年 石袛 2年 永宁元年 前秦苻坚 皇始元年 元玺元年 2年 2年 3年 3年 3年 4年 4年
苻生 寿光元年 5年 2年 苻坚 光寿元年 永兴元年 2年 2年 3年 甘露元年
4年 5年 元兴元年 2年 3年 义熙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577 578
9年 10年
6年 宣政元年
579
11年
周宣帝宇 文赟大成 元年 周静帝宇 文衍大象 元年 大定元年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12年 13年 14年 陈后主陈 叔宝至德 2年 3年 4年 桢明园年 2年 3年
后燕(北 后秦(东 齐) 魏)
闵帝宇文 觉元年 明帝宇文 毓元年 2年 武成元年 2年 武帝宇文 邕保定元 年 2年 3年 4年 5年 天和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建德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成
汉
前凉
前赵
后赵
前燕
前秦(北 周)
晋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晋
2年 太安元年 2年 成李特 建初元年
528
529 530
531
3年
532
4年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年 6年 大同元年 2年 3年 4年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中大同元 2年 大清元年 2年 梁临贺王 萧正德正 平元年 2年 太清3年 梁简文帝 萧纲大宝 2年 梁豫章王 萧栋天正 梁武陵王 萧纪天正 二年 梁元帝萧 2年 3年
序 公元 朝 晋朝及主 号 纪年 代 朝 晋武帝司 1 265 马 2 266 2年 3 267 3年 4 268 4年 5 269 5年 6 270 6年 7 271 7年 8 272 8年 9 273 9年 10 274 10年 11 275 咸宁元年 12 276 2年 13 277 3年 14 278 4年 15 279 5年 6年 16 280 太康元年 17 281 2年 18 282 3年 19 283 4年 20 284 5年 21 285 西 6年 22 286 7年 23 287 8年 24 288 9年 25 289 10年 太熙元年 26 290 晋惠帝司 马衷永熙 永平元年 27 291 元康元年 28 292 2年 29 293 3年 30 294 4年 31 295 5年 32 296 6年 33 297 7年 34 298 8年 35 299 9年 36 300 永康元年 2年 37 301 永宁元年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年 宋顺帝刘 准升明元 2年 3年 齐高帝萧 道成建元 2年 3年 4年 齐武帝萧 赜永明元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齐郁林王 萧昭业隆 昌元年 齐恭王萧 昭文延兴 元年 齐明帝萧 2年 3年 4年 5年 永泰元年 齐东昏侯 萧宝卷永 元元年 2年 3年 齐和帝萧 宝融中兴 2年 梁武帝萧 衍天监元 2年 3年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4年 梁建安公 萧渊明天 成元年 梁静帝萧 方智绍泰 2年 太平元年 2年 陈武帝陈 霸先永定 元年 2年 3年 陈文帝陈 蒨天嘉元 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天康元年 废帝陈伯 宗光大元 2年 陈宣帝陈 顼太建元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普通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大通元年 2年 3年 大中通元 2年
394 395 396
19年 20年 21年 晋安帝司 马德宗隆 安元年 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