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优越性及其坚持与完善

合集下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这一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政策保障、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策保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主管理、自治权力和管辖范围内的自治权。

他们可以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自治条例、规章和决定,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字、安全和发展。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是以民主、协商的方式组成,确保少数民族的代表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事务。

这使得民族自治地方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

中央政府为民族自治地方提供了各种政策和经济支持,包括财力保障、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能够更好地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在扶贫、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政策和措施,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利,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最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拥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习俗、节日和传统文化。

民族自治地方可以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手段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自治地方可以建立民族学院、研究中心,开展民族语言教学和民族文化研究,加强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保护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策保障、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这一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和经济发展,民族自治地方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习惯等。

为了保护民族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保证各民族平等的重要方式。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民族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其合法权益受到有效保护。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再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民族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力量和能力参与国家的建设,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更加爱国和支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实践中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够理解、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另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民族自治权当前,一些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还不够充分,行政干预较多,需要进一步提高民族自治权。

可以通过授权更多的行政权力和财政自主权,来增强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其自治水平和实践能力。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相关政策为了进一步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当前的制度和政策进行完善,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改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等。

发挥各方面的支持作用在实践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各方面可以为民族自治地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实际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原理及运作机制,分析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可以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第一部分:引言背景和意义: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起源背景以及对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发展的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原理、运作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第二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理1. 多民族国家的特殊性:解释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出现提供背景和理论支持。

2. 民族平等与团结: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的民族平等原则和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重要意义。

3. 民族自决的原则: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民族自决原则,即各民族自愿自治,独立决定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权利。

第三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作机制1. 区域自治的实现: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通过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特殊行政区域,实现少数民族自治的目标。

2. 民族自治的权力范围: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少数民族自治的权力范围,包括自决权、自治权、自立权和自治权等。

3.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作: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协作关系,以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四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与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如解决民族矛盾和促进国家统一进程的稳定与和谐。

2. 促进民族团结: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促进各少数民族的团结和互信、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3. 保障少数民族发展: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为少数民族的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保障少数民族各项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措施。

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的自主自治权。

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自治区内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可以进行自己的文化、教育、语言和宗教等方面的活动。

此外,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也享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涉及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能够重视和尊重各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同时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
融合。

通过建立自治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得到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为中华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国家的和谐发展。

通过
自治区的建立,国家能够在不同区域推行差别化和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平衡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提高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为国家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不
仅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和谐发展。

当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怎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并‎不断完善的‎。

深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科学把‎握党的这一‎民族纲领政‎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将会起到巨‎大的思想保‎证作用。

在进入21‎世纪之际,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迅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的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

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已经并将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新的‎机制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办法。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探索和‎构建一些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的经‎济、政治权利,有利于这些‎地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的‎制度机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宪法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完善

宪法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完善

宪法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完善关键信息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与内涵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3、现行宪法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中的成效与问题5、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标与原则6、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措施与建议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与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这一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在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12 其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自治机关的设立和自治权的行使,实现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

121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就有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治理方式的传统。

122 近代以来,在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各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3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发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24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多个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自治地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现行宪法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现行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131 宪法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和原则,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132 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职权,包括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管理本地方的财政、经济、文化等事务。

133 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和特殊权益。

1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中的成效与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浅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内容摘要】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客观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践证明,它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关键词】民族制度区域自治优越性绪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族问题都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它影响着各国政府和人民,世界的安宁和稳定。

世界上许多的多民族国家采用不同的民族政治制度来处理民族问题,像联邦制、民族自治等,中国则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其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新中国作出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重大历史抉择,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实际的正确把握。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汉族人口最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而少数民族人口少,经济文化发展较慢。

我国民族这一构成实际决定了各民族只能团结,不能分裂;各民族只有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互助合作,把少数民族地大物博的优势与汉族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先进的优势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强。

(一)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长期存在,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我国自秦统一以来,绝大部分时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长期存在着中央集权制度。

几千年来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民族间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从未间断过。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优越性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优越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优越性篇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迪庆州国投集团热力公司张永江内容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国家统一的结合,区域自治与集中统一领导的结合。

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一方面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各项自治权利(20xx年全国人大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又进一步完善了对各项自治权利的规定)。

上级国家机关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目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并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既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又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这种民族自治和国家统一、区域自治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正确结合,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并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国情宪法国家领导结合统一正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民族问题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但我国民族问题处理和解决得很好,这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

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放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践已经证明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功,成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表现了很大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别,涉及国家理论中的复合制与单一制的区别,可以列举若干条,但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在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中,各民族共和国可以自由退出联邦;而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各世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这一制度为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

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每个民族都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实现共同发展。

这种制度安排有助于凝聚和巩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有效避免了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的发生和扩大。

二、保障少数民族参与国家决策权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在国家决策中发表意见、参与决策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渠道。

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力和管理权限,能够制定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和民族特色的具体政策和法律。

少数民族自治机关通过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能够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的发展需求。

三、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能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特点,制定出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自治地方的地方财政也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事业和扶贫开发等领域,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语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语言,维护各民族的独立性和特色性。

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权制定本地区的语言文字使用和教育制度,保护和推广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这有助于维护各民族独立性和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现象的发生,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五、促进国民教育的均衡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公平的教育机会,促进了国民教育的均衡发展。

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力保障了少数民族教育的权益,确保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略。

而且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平衡这些差异,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发展。

各个民族在自治区内都有权利在文化、语言、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自由表达和发展。

同时,各民族之间也能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交流,加强沟通和合作,增进自信心和认同感。

最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增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一旦关系出现问题,就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而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可以实现统一和稳定,避免出现任何不利的因素。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虽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促进我国民族和谐、维护国家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需不断完善和拓展。

下面就是一些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方法和建议:完善自治区相关机构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要完善自治区相关机构。

这些机构要有更高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更加贴近民间,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

同时,还应建立起完善的机制来解决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完善自治区的经济体系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下,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经济和提高民生水平。

这就需要在自治区的经济体制上做出改变和调整,给予少数民族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源投入,引导各族群众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益。

完善教育和文化事业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非常重要。

我们要加强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其它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与完善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与完善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摘要:理论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受到“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挑战,后者不符合“国家治理思维”的发展趋势;实践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存在“形高实低”的问题,是因为其经济功能被忽视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是其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的有机统一,处理好二者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代民族政策经济功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在多民族国家中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创新。

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六十多年来,不仅实践中未能很好地发挥基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并且理论上也受到一些质疑。

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理论上受到的挑战当前理论界有一种观点,企图弱化、甚至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代表就是所谓“第二代民族政策”。

这种观点的指导思想是效仿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模式,倡导推行淡化56个民族的观念,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和国家认同的政策,“不允许任何族群(民族)声称是某一特定区域的族群(民族)利益、资源权利和治理权利的代表”。

该观点的立论依据是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强化,为民族分裂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我们对此持不同观点:所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民族意识’强化,为民族分裂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的观点与“国家治理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创举,同时也有着理论上的依据——国家治理思维。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民族国家到多民族国家,国家治理思维经历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的演变历程。

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对欧洲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样,“主体性”意识也引发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非主体少数民族争取权利的斗争,于是,承认“他我”存在的“主体间性”治理思维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民族区域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制度的优越性引言:民族区域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地方自治制度,旨在保护和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发展、共同繁荣。

在多民族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制度具有一系列的优势。

本文将从社会稳定、政治参与、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等方面,探讨民族区域制度的优越性。

一、社会稳定:实行民族区域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民族多元的国家中,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

民族区域制度的设立使得各个民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

这种自治的安排有利于减少民族冲突的发生,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通过推行区域自治,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各地区不同民族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管理社会。

二、政治参与:民族区域制度为各个民族提供了参与政治决策的平等机会。

在这种制度下,各个民族有权利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与决策。

这种政治参与的机会不仅能够保障各民族的权益,也能够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与政治决策,不同民族之间的分歧可以通过合理的对话和协商得到解决,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三、文化传承:民族区域制度有助于保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不同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文化元素是一个国家丰富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制度鼓励各个民族保留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例如设立民族文化保护机构、鼓励民族的传统艺术表演等。

这种保护和促进文化传承的做法不仅能够增强各个民族的自尊心和归属感,也能够丰富整个国家的文化底蕴。

四、经济发展:民族区域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资源不同,在民族区域制度下,政府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同时,民族区域制度鼓励各个民族自主管理自己的经济事务,激发地方的创业活力和经济潜力,使得各个民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都能够有所贡献。

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 少数 民族 聚居 的地方 实行 区域 自治 ,设 立 自治 机 关 , 使 自治权 。其前提 是 国家 的集 中统 一 , 行 核心 是 自治机 关 行使 自治 权 ,根本 目的是 实现各 民族 共 同
团结奋 斗 、 同 繁荣发展 。民族 区域 自治 的独 特结 构 共 功 能 和运 行 机 制 充 分 反 映 了社 会 主义 的本 质 和要 求, 是社 会 主义政 治文 明在 民族 问题 上 的集 中体 现 。
族 的差 异 和特点 , 各个 方面保 障 少数 民族 在政 治 、 从 经 济 、 化 、 言 及 风俗 习惯 、 教 信仰 等 方 面 的平 文 语 宗
等 , 少数 民族 不仅 具有 与汉族 相 同 的平等 权利 , 使 而 且有 保 护 自己利益 、 解决 民族特 殊性 问题 的权 利 。比 如, 民族 自治地 方 的 自治 机关 由于 行使 自治 权 , 比其 他行 政 区域 有更 大 的 自主权 。 国家 在 建立 民族 自治 地 方 时 , 充分 贯彻 了民族平 等原 则 , 也 尽可 能使 有条
位; 民族 区域 自治 地方应 当享有 的 自治权 利未能 得到 充 分行 使 ; 数 民族干 部 队伍整 体素 质不 高 ; 少 国家 对
民族 地 区的照顾 和优 惠 , 一些 自治地方 的干部 群众 让
养 成了 “ 、 、 的 习惯 ; 等 靠 要” 有关 自治县撤 县设市 的问
题; 民族 自治地方 的干部群 众 自治意 识淡 薄 ; 民族 自 治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等 。这就需要在理 论和实践上进

在 我 国实行 民族 区域 自治 ,是 民族平 等原 则 的 生 动体 现 。 民族 平 等是 马克思 主义 解 决 民族 问题 的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理解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理解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治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制度安排。

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原则、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差别化发展、民族矛盾等问题。

为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5年,中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始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进程。

此后,国家不断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出台了《宪法》、《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文件。

二、制度原则1.宪法确定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原则,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和平等地位,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统一领导和民族自治相结合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的制度安排。

中央政府负责民族区域自治的整体规划和管理,自治地方负责依法自治、自负盈亏、独立施行宪法法律以及自治事务。

3.民族平等和优惠政策的原则: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加快发展,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支持、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以确保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实践成果1.政治权力机构: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设有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自治权力,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

2.经济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特殊支持和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3.文化保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使用,支持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

4.教育事业: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行使自治权。

行使自治权。

本文主要由本文主要由3个特性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地方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自治机关 自治权利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义。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

但世界并不太平。

但世界并不太平。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和平与稳定。

在这方面,在这方面,在这方面,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中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原因有很多,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于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引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为了满足多民族的需求和利益,通过设立自治机构和建立自治条例,给予特定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一种制度安排。

该制度在促进民族团结、保护民族权益、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优越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 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施自治制度之前,一些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可能存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有可能导致分裂。

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通过给予各民族自治权利,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等独特特征,减少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促进民族团结的形成和发展。

2. 保护民族权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另一个优越性在于能够有效地保护民族的权益。

在某些多民族国家或地区,特定民族可能面临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

而通过设立自治机构和制定自治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各民族能够行使自治权力,参与决策和管理本民族区域的事务,从而保护和维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3. 推动经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在实施自治制度后,特定民族区域可以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政策,灵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投资和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同时,这也有利于缩小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间的协作与交流。

4. 促进地方文化繁荣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民族地区得以充分保护和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

自治机构可以制定并实施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包括语言文字的传承、民族风俗的保护、传统艺术的传授等。

这样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5. 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给予特定民族自治权利,充分尊重并保护民族的正当权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从而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行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战略的重要政治制度,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保证各民族在族群对立中平等共享发展机遇和福祉,充分发挥各民族精神活力和经济活力,促进人民团结一致,使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和谐。

一是以维护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为宗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我国的联邦制度,赋予民族地区自治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及社会的和平。

自治机关根据自治权议定的自治纲领,按照法律规定依据自治内容,履行实施自治,制定、改善民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现自治地方的社会正义、公平、稳定,形成了全民族共同谋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氛围。

二是依法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全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和自治纲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有关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是富于民主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原有的中央管理体系基础上,实行民主决策、多元管理,支持地方政府、社会组织、行业团体及公民通过参与自治决策过程,提出发展计划,参与政府决策和执行,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四是突出民族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尊重和发展民族特色,突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等。

自治机关
依据宪法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宗教自由等,保护各民族的基本文化特性、民族风俗习惯,处理因异语问题而引发的矛盾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引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长期以来处理民族问题、保障民族平等权益的一项重要力量。

本文将深入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探讨其意义和作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简称民族自治制度,是指国家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特别设立的一种行政管理组织形式。

它是中央政府在尊重少数民族自治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法定机构、权力配置、财力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相对自治的权力。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早在古代就形成了以中央君主为核心、地方君主为副的政治体系,以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为基础。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民族融合、地区自治的理念不断得以强化和发展。

特别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高度重视民族平等和团结,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积极探索了民族地区自治的实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1. 国家主权不可侵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必须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提下进行,不得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国家的主权。

2. 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确保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它的核心是尊重各民族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遵循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

3. 优先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确保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发展,通过政策、经济投入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 法定机构: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族人民自主选举产生,负责管辖和管理自治地方的政务事务。

自治机关的成员必须保证各少数民族的代表,以确保民族利益的平衡和代表性。

2. 权力配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力,可以制定本地区内部的自治条例、规章。

同时,中央政府仍保留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重大事项和涉及国家统一的事务进行指导和管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特点,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考虑了这些差异,为各个民族提供了一个自治的空间。

这样,不同民族的特点可以得到保护和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个民族自治地方有权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政策,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民族自治地方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和实施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政策,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再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个民族都有平等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可以通过自治机构和自治政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这样,各个民族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了化解,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最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个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推动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各个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还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很多优越性。

它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特点,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理解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理解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是少数民族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事务.实现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处理民族i可题的民族原则和政策有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1民族区域自治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第一,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社会基础:第二,我国民族以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适宜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重点突破: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2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符合我国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自治地人民利益的正确政策,是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

具体表现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实质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其他行政地方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优越性及其坚持与完善【内容摘要】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客观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践证明,它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关键词】民族制度区域自治优越性绪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族问题都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它影响着各国政府和人民,世界的安宁和稳定。

世界上许多的多民族国家采用不同的民族政治制度来处理民族问题,像联邦制、民族自治等,中国则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其前提是国家的集中统一,核心是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根本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新中国作出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重大历史抉择,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实际的正确把握。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汉族人口最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而少数民族人口少,经济文化发展较慢。

我国民族这一构成实际决定了各民族只能团结,不能分裂;各民族只有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互助合作,把少数民族地大物博的优势与汉族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先进的优势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强。

(一)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长期存在,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我国自秦统一以来,绝大部分时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长期存在着中央集权制度。

几千年来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民族间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从未间断过。

即使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有统有分,但统一一直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革命的具体道路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和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联合斗争的革命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华各族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

面对国家被瓜分、民族受凌辱的境遇,富有革命传统精神和反抗精神的各族人民,进行了100多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继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族主义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展了新民族主义革命斗争。

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决定了新民族主义革命所走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在这种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各族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

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很早就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根据地,有的还成立了少数民族人民的革命政党。

这就为我国后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适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较少,而且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

这种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就决定了只有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既可以保证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可以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可以维护全民族共同利益,又可以保障各少数民族特殊利益。

同时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形成了这种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四)中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需要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一般还比较低。

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仍然是我国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切实落实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使民族地区的面貌更快地得到改变,这样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

民族地区存在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我国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际斗争的形式,决定了我国各民族宜和不宜分。

合则俱利,分则俱损,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边疆地区,历史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往往从沿海和边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入手,或以武装侵略或是挑拨离间民族关系,扶植民族败类搞所谓“民族独立运动”,建立傀儡政权,妄图把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

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罪恶企图,我国各族人民联合起来,经过长期的斗争,粉碎了它们的阴谋,终于赢得了各民族解放。

在革命胜利后,只有在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继续挫败敌对势力的阴谋,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

总之,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情况;既有内在的因素,也有外来的影响;既有政治基础,又有经济条件;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二、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以维护其统治,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作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决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级政权。

5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完全符合我国国情。

这项制度是我们党对马列主义的一个独创性贡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激发了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有着很大的灵活性。

它可以充分适应我国民族分布上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使人口多的和人口少的、大杂居的和小聚居的少数民族,都能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有的可以建立一个或几个不同层次地方,有的还可以与其它少数民族建立联合自治地方。

这样就能使各少数民族都能充分享受自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

对于散杂居程度高的少数民族,虽然不能建立自治地方,但通过建立民族乡,同样保障了他们的平等权利。

这就能够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的主人翁责任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为建设好民族区域地方,促进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发展发挥作用。

(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基础。

这种民族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最进步的民族关系。

它保证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权益,消除了民族压迫、歧视、隔阂和不信任的根源,使各族人民之间平等相待、和睦共处、亲密无间、真诚互助的关系不断地加强和深化。

(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任何一个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自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任何自治地方,都必须服从中央的法令和政策,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享受着法定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法定的义务。

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祖国的统一。

同时,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亲密交往,有利于在互相学习、互相支援、共同进步中增进友谊,增强团结,形成无坚不摧的合力,从根本上保证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活动,保证国家的统一。

(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为国家对自治地方、汉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和帮助,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就可以把全局的统筹兼顾与局部地区实行特殊照顾结合起来,把先进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优势与后进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促进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繁荣。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在当今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进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是促进民族自治意志的提升、自治能力的提高的基础性条件。

加大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的发展力度,缩小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距离,才能更加有利于的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二)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机构,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重中之重。

以人才带动经济文明的发展,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还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有关机构要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及时发现矛盾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关专家学者也要做到学有所用,研有所用,将理论与实践做到较好的结合,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推动各民族的繁荣与发展,逐步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

同时也要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结论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切实尊重保障,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巩固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增强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有力地抵御了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各种破坏和渗透。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1、《如何认识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统战部网站专题第十二次全国统战会议文件解读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黄铸《中国民族》2002年第7期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论文浅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自动化二班姓名:李剑学号:01124046授课老师:何高娃日期:2011年5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