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合集下载

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硬件可靠性建模(Ⅲ)

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硬件可靠性建模(Ⅲ)

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硬件可靠性建模系统可靠性设计是指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保证系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不发生故障或失效,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而硬件可靠性建模则是系统可靠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硬件设备的特性和工作环境的分析,建立可靠性模型,用以评估和预测硬件设备的工作可靠性。

本文将从硬件可靠性建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具,以及在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硬件可靠性建模的基本原理硬件可靠性建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硬件设备的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以描述硬件设备的可靠性特征和性能指标。

其中,故障模式包括硬件设备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类型,如短路、断路、漏电等;失效机理则是研究硬件设备失效的原因和过程,例如电子元件老化、机械磨损、环境应力等。

通过对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的分析,可以建立起硬件设备的可靠性模型,用以评估和预测硬件设备的可靠性。

二、硬件可靠性建模的方法和工具在硬件可靠性建模中,常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可靠性均值分析(RMA)、可靠性增长模型(RG)、可靠性预测模型(RP)等。

其中,故障树分析是一种从顶层事件出发,逐步分解故障路径,用以分析系统故障的概率和影响的方法;事件树分析则是一种从基本事件出发,逐步组合事件,用以分析系统失效的概率和影响的方法。

可靠性均值分析则是通过对硬件设备的故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硬件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故障率等可靠性指标。

而可靠性增长模型和可靠性预测模型则是通过对硬件设备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进行分析,预测硬件设备的可靠性指标。

三、硬件可靠性建模在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应用硬件可靠性建模在系统可靠性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对硬件设备的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可以评估硬件设备的可靠性指标,从而指导系统的设计和选择。

其次,通过对硬件设备的可靠性模型进行仿真和分析,可以预测系统在特定工作环境下的可靠性性能,为系统的维护和保障提供依据。

系统可靠性方案

系统可靠性方案

系统可靠性方案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系统的可靠性成为了每一个企业和组织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无论是商业系统,工业控制系统还是医疗设备系统,我们都需要依赖稳定可靠的系统来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探讨一些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案。

一、多层次备份保持系统数据的可靠性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一个好的系统可靠性方案应该包含多层次的备份。

首先,定期进行系统数据的离线备份,以防止因硬件故障、人为错误或网络攻击等意外事件导致的数据丢失。

其次,可以考虑使用冗余存储设备,通过数据镜像和数据同步来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

二、容错设计容错设计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系统架构设计阶段,我们应该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并做好相应的容错处理。

例如,可以引入冗余的硬件设备,如冗余电源、冗余服务器等,以保证系统在某个硬件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无缝切换到备用设备上。

此外,还可以采用监控和自动修复机制,实时监测系统的状态,并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诊断和自动修复。

三、负载均衡负载均衡是保证系统高可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系统中引入负载均衡器,可以将用户的请求分发到多个服务器上,以降低单个服务器的负载压力。

当某个服务器出现故障时,负载均衡器可以自动将用户的请求转发到其他正常运行的服务器上,从而实现系统的可靠运行。

四、容量规划容量规划是确保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系统应该经过精确的容量规划,以满足业务的需求。

如果系统容量不足,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系统崩溃等问题,从而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系统设计和部署之前,需要对系统的容量需求进行充分的评估和规划,并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

五、持续改进系统的可靠性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才能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可以通过定期的系统巡检和监控,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修复。

同时,还可以通过用户反馈和技术报告等渠道,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系统的痛点,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

总之,系统的可靠性方案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可维护性设计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可维护性设计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可维护性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对于各行各业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确保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和可维护性设计。

一、可靠性评估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是指通过分析和测试来评估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和时间。

这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系统的健壮性,从而提前采取措施来预防故障的发生。

1.1 硬件故障率评估硬件故障率评估是可靠性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可以通过统计故障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来计算整个系统的故障率。

评估硬件故障率时,可以基于历史数据和实际测试来进行。

1.2 可用性评估可用性评估是指计算机硬件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可用程度。

可用性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

通过对系统的硬件组件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我们可以提前预防故障,并保持系统的持续可用性。

二、可维护性设计可维护性设计是指在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易维护性。

通过合理的设计,我们可以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并提高维护效率。

2.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可维护性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硬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可以使每个模块都能够独立进行维护和更新。

这样,在出现故障时,只需替换或修复相应的模块,而不需要整体更换整个系统。

2.2 标准化接口在硬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使用标准化接口是推动可维护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使用标准化接口,可以简化系统维护的过程。

因为标准化接口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所以在维护和更新系统时可以更加方便和快捷。

2.3 易检测性在硬件系统的设计中,考虑到系统的易检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在系统中内置自我诊断和故障检测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检测到潜在的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三、经济性和环境性因素除了可靠性评估和可维护性设计外,经济性和环境性因素也需要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考虑到。

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探讨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方法和实践

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探讨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方法和实践

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探讨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原则、方法和实践引言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浪潮中,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作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硬件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安全、稳定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践,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原则原则1:冗余性设计冗余性设计是提高硬件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原则之一。

冗余性设计通过增加硬件系统中的冗余部件或路径来实现系统的冗余,使得当某个部件或路径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继续正常运行。

例如,在服务器集群中,可以通过增加多个服务器来实现冗余性。

冗余性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降低发生故障的风险。

原则2:动态测试和监测动态测试和监测是评估硬件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硬件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动态测试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例如,在网络设备中,可以通过实时监测流量、延迟等指标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动态测试和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故障的发生。

原则3:优化设计和工艺优化设计和工艺是提高硬件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优化硬件系统的设计和工艺,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芯片设计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和更合理的布局,来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

优化设计和工艺可以降低系统的故障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原则4:合理布局和规划合理布局和规划是提高硬件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原则之一。

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可以降低故障的发生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例如,在数据中心中,可以将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按照一定的规划方式进行布局,避免因为部件放置不当导致的故障。

合理布局和规划可以降低硬件系统的故障风险,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的方法方法1:MTBF分析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方法。

安全与可靠的硬件安全架构设计

安全与可靠的硬件安全架构设计

安全与可靠的硬件安全架构设计在当前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时代,硬件安全架构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物联网等智能设备使用率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外部攻击和数据泄漏的担忧也日益加深。

因此,保证硬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了当今硬件安全架构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1. 安全架构设计的意义在探讨安全架构设计的意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硬件安全设计的概念。

硬件安全设计是将安全性的考虑与硬件设计相结合的一种设计模式。

其目的就在于保障硬件系统从第一天投产及硬件使用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不会因为外部攻击而受到破坏,不会因为内部设计上的缺陷而被攻击者利用。

这样就能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而安全架构设计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方面,即用来满足数据的各种安全需求,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硬件性能,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保护用户的权益,防范意外损失等。

2. 可靠性的问题可靠性也是硬件安全架构设计中不能忽视的考虑因素。

可靠性的意义就在于保障硬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始终处于稳定状态,能够长时间地运行和维护,避免因系统设计和硬件故障而导致数据丢失,损坏等不良后果。

在设计阶段,设计者通常进行概念验证、原型开发、性能测试以及最终认证等过程,检验硬件的可靠性。

而在产品出厂后,设计者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运营计划、定期维护等等工作,以保障硬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安全架构设计的实现方法在实现安全架构设计时,设计者需要对硬件系统进行整体性考虑,并围绕着两方面进行设计:一是硬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二是硬件安全细节的设计。

下面来具体探讨一下这两方面的设计要点。

首先是硬件体系结构设计。

在此设计方面,设计者需要考虑硬件的组件、电路、芯片等等部件是否能够胜任硬件系统的各项任务,同时也要保障这些部件安全可靠。

其次是硬件安全细节设计。

在此设计方面,设计者需要考虑安全细节的设计如何将整体架构的安全性得到加强。

这一方面的设计工作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 认证及其他控制措施:这一方面设计工作主要包括数据认证、用户及身份识别、电子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

硬件设计可靠性基础

硬件设计可靠性基础

1、电路设计影响单片机测控系统可靠性的因素,有45%来自系统设计。

为了保证测控系统的可靠性,在对电路设计时,应进行最坏情况的设计。

各种电子元件的特性不可能是一个恒定值,总是在其标注值的上下有一个变化的范围。

同时,电源电压也有一个波动范围,最坏的设计(指工作环境最坏情况下)方法是考虑所有元件的公差,并取其最不利的数值。

核算电路的每一个规定的特性。

如果这一组参数值都能保证正常工作,那么在公差范围内的其它所有元件值都能使电路可靠地工作。

在设计应用系统电路时,还要根据元件的失效率特征及其使用场所采取相应措施:在元件级,对那些容易产生短路的部件,以串联方式复制;对那些容易产生断路的部件,以并联方式复制,并在这些部分设置报警和保护装置。

2、元器件选择(1)型号与公差在确定元件参数之后,还要确定元器件的型号,这主要取决于电路所允许的公差范围。

对于电容器,如果用于常温环境中,一般的电解电容就可以满足要求,对于电容公差要求较高的电路系统,则电解电容就不宜选用。

(2)降额使用元件的失效率随工作电压成倍的增加。

因此,系统供电电源的容量就大于负载的最大值,元器件的额定工作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电流电压频率、功率、机械强度以及环境温度等。

所说的降额使用,就是要降低以上这些参数,在电路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是降低它的功效。

选用电容器时要降低它的工作电压,使用电压一般小于额定电压的60%。

选用二级管以及可控硅时,应使其工作电流低于额定电流,对于晶体管、稳压管等应考虑工作时的耗散功率。

集成电路的降额使用同样是从电气参数及环境因素上来考虑。

在电气上要降低功耗,对CMOS芯片和线性集成电路在满足输出要求的前提下,应降低电源电压或减少下级负载。

而TTL电路对电源电压要求比较严,这时应注意它们的带负载能力,民用元器件的温度使用范围较窄,如果用于工业控制中,在整体设计时应降额使用。

3、结构设计结构可靠性设计是硬件可靠性设计的最后阶段,结构设计时首先应注意元器件及设备的安装方式;其次是控制系统工作的环境条件,如通风、除湿、防尘等。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方法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方法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方法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方法是保障计算机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测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一、可靠性设计方法1.硬件选型与设计在进行硬件系统设计时,应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组件。

优先选择经过充分测试和验证的产品,并注重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同时,合理进行硬件设计,采用冗余设计和容错技术,提高硬件系统的可靠性。

2.布局与维护在硬件系统的布局与维护中,应合理规划硬件设备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避免设备之间的干扰和故障风险。

此外,定期维护和保养硬件设备,及时检修和更换老化损坏的部件,以保持系统的可靠性。

3.温度和湿度控制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计算机硬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设计硬件系统时,需考虑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环境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如空调、风扇等,确保硬件设备运行在适宜的环境中,减少硬件故障的发生。

二、可靠性测试方法1.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一种常用的可靠性测试方法,通过模拟实际使用场景,对硬件系统进行长时间、高负载的运行测试。

通过观察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表现,检测系统是否存在性能瓶颈和潜在的故障点,从而指导系统的改进和优化。

2.故障注入测试故障注入测试是一种有目的地对硬件系统引入故障的测试方法。

通过在系统中注入各种故障,观察系统对故障的处理能力和恢复能力,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可靠性模型分析可靠性模型分析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估硬件系统的可靠性。

常见的可靠性模型包括故障树分析、可靠性块图等。

通过这些模型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到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为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结语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测试方法是确保计算机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硬件选型与设计、布局与维护、温度和湿度控制等方法,可以提高硬件系统的可靠性。

同时,压力测试、故障注入测试和可靠性模型分析等可靠性测试方法,可以帮助评估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系统稳定性设计: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系统稳定性设计: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系统稳定性设计: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一章:引言1.1 问题的背景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各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用户和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系统经常出现故障或不稳定,将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用户流失。

因此,设计一个稳定和可靠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1.2 目标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设计稳定的系统,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系统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和策略,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开发人员和系统管理员更好地设计和维护系统。

第二章:系统稳定性的关键要素2.1 硬件硬件是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是确保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一步。

首先要考虑的是硬件的可靠性和性能。

选择具有高可靠性和性能的硬件设备,可以有效减少硬件故障导致的系统崩溃。

另外,还需要考虑硬件的容错性和扩展性,以应对故障和系统需求的变化。

2.2 软件软件是系统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和工具是确保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首先要考虑的是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选择经过充分测试和验证的软件,可以减少软件漏洞和错误导致的系统崩溃。

另外,还需要考虑软件的兼容性和可维护性,以便后续的系统更新和维护工作。

2.3 系统架构系统架构是系统稳定性的基石。

一个良好的系统架构应该具备高可用性、容错性和可扩展性。

首先要考虑的是系统的可用性。

通过设计冗余和负载均衡机制,可以确保系统在一个组件或节点故障的情况下仍然可用。

另外,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容错性和可扩展性,以应对故障和系统需求的变化。

第三章:系统稳定性的设计策略3.1 容错设计容错设计是确保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容错设计可以在系统出现故障时保持系统的可用性。

容错设计包括冗余设计、备份设计和故障转移设计等。

通过在系统中引入冗余组件和备份数据,可以在一个组件或数据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组件和数据,从而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3.2 负载均衡设计负载均衡设计是确保系统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策略。

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机系统可靠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以指定的可靠度完成其各项功能需求的能力。

对于计算机系统用户而言,可靠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数据的安全性。

本文将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分别讨论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一、硬件方面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1. 优化系统架构和设计优化系统架构和设计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系统架构设计,可以减少硬件故障的发生概率,并提高故障的容错性。

同时,合理的设计还可以减少系统能耗,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2. 采用高质量的硬件设备选择高质量的硬件设备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优质的硬件设备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也能够减少硬件故障的概率。

因此,在选购计算机硬件设备时应选择可靠的品牌和供应商。

3. 进行定期的硬件维护和检测定期的硬件维护和检测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潜在的硬件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复和替换。

例如,定期检查硬盘的健康状态,检测散热系统是否正常工作等。

通过这些维护和检测措施,可以提前预防和解决硬件故障,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二、软件方面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1. 使用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选择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对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稳定的操作系统能够有效预防崩溃、死机等问题,并提供及时的错误修复和升级。

2. 开发高质量的软件程序开发高质量的软件程序是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关键。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开发和测试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测试和负载测试,并提供及时的错误修复和优化。

只有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流程,才能减少软件缺陷的概率,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3. 进行定期的软件更新和升级定期的软件更新和升级是保持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随着时间推移,系统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漏洞和软件缺陷,及时进行软件更新和升级可以修复这些问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嵌入式软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嵌入式软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K e r : e e d dsse ;sf r n a d r ;r l bl yd sg y wo ds mb d e ytm ot ea dh r wae ei i t e in wa a i
1 引 言
随着 嵌入 式 系统 硬件 体 系结构 的 变化 ,嵌 入式 系统 的发 展趋 势 向嵌入 式 系统 高端 .即嵌入 式 软件 系统 转移 .具 体体 现在 嵌 入式操 作 系统 趋 于多 样和
2 硬 件 系 统 可 靠 性 设 计
在 对 嵌 入 式 系 统 中 的 硬 件 .也 就 是 Pw rC o eP
进行 控制
b P I 块 、C C 模 完 成 从 P I 线 到 P I 线 的 转 换 .提 供 总 线 C 总 C 总 的仲裁 ,完成 作为 C C 主设 备 或从设 备 的功 能 。 P I
d )RS 2 4 2模 块
件 一 出故 障 ,就 将使 整个 系统 的功能受 到影 响 : 3 )对 于恶 劣环 境 下 工作 的单 元 或 部件 .其 可 靠性 指标应 定得 低一 些 :
4 )对 于 新 研制 的产 品 以及 采 用新 工 艺 、新 材 料 的产品 ,其可 靠性指 标可 以定低 一些 :
提供 4路 R 4 2接 口 S2
e P 1 MC模 块
提 供外 接 P MC扩展 卡 的接 口
n U B模 块 S

5 1易 以维修 的单 元 或部 件 的 可靠 性 指 标 定 高
电 子 产 品 可 靠 性 与 环 境 试 验
V i 8N . c. 0 0 o. o O t 2 1 2 5 .
嵌 入 式 软 硬 件 系统 的可 靠 性 设 计
张 明 ,刘 志 宏 ,方伟 奇

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目录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79405243" 1 可靠性概念 PAGEREF _Toc79405243 \h 4HYPERLINK \l "_Toc79405244" 1.1 失效率 PAGEREF_Toc79405244 \h 4HYPERLINK \l "_Toc79405245" 1.2 可靠度 PAGEREF_Toc79405245 \h 5HYPERLINK \l "_Toc79405246" 1.3 不可靠度 PAGEREF_Toc79405246 \h 6HYPERLINK \l "_Toc79405247" 1.4 平均无故障时间 PAGEREF _Toc79405247 \h 6HYPERLINK \l "_Toc79405248" 1.5 可靠性指标间的关系PAGEREF _Toc79405248 \h 6HYPERLINK \l "_Toc79405249" 2 可靠性模型 PAGEREF_Toc79405249 \h 7HYPERLINK \l "_Toc79405250" 2.1 串联系统 PAGEREF_Toc79405250 \h 7HYPERLINK \l "_Toc79405251" 2.2 并联系统 PAGEREF_Toc79405251 \h 9HYPERLINK \l "_Toc79405252" 2.3 混合系统 PAGEREF_Toc79405252 \h 11HYPERLINK \l "_Toc79405253" 2.4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 PAGEREF _Toc79405253 \h 12HYPERLINK \l "_Toc79405254" 3 可靠性设计方法 PAGEREF _Toc79405254 \h 12_Toc79405255 \h 12HYPERLINK \l "_Toc79405256" 3.2 降额设计 PAGEREF_Toc79405256 \h 13HYPERLINK \l "_Toc79405257" 3.3 冗余设计 PAGEREF_Toc79405257 \h 14HYPERLINK \l "_Toc79405258" 3.4 电磁兼容设计 PAGEREF _Toc79405258 \h 15HYPERLINK \l "_Toc79405259" 3.5 故障自动检测与诊断PAGEREF _Toc79405259 \h 15HYPERLINK \l "_Toc79405260" 3.6 软件可靠性技术 PAGEREF _Toc79405260 \h 15HYPERLINK \l "_Toc79405261" 3.7 失效保险技术 PAGEREF _Toc79405261 \h 15HYPERLINK \l "_Toc79405262" 3.8 热设计 PAGEREF_Toc79405262 \h 16HYPERLINK \l "_Toc79405263" 3.9 EMC设计 PAGEREF_Toc79405263 \h 16HYPERLINK \l "_Toc79405264" 3.10 可靠性指标分配原则PAGEREF _Toc79405264 \h 17HYPERLINK \l "_Toc79405265" 4 常用器件的可靠性及选择PAGEREF _Toc79405265 \h 19HYPERLINK \l "_Toc79405266" 4.1 元器件失效特性 PAGEREF _Toc79405266 \h 19HYPERLINK \l "_Toc79405267" 4.2 元器件失效机理 PAGEREF _Toc79405267 \h 21_Toc79405268 \h 23HYPERLINK \l "_Toc79405269" 4.4 电阻 PAGEREF_Toc79405269 \h 23HYPERLINK \l "_Toc79405270" 4.5 电容 PAGEREF_Toc79405270 \h 26HYPERLINK \l "_Toc79405271" 4.6 二极管 PAGEREF _Toc79405271 \h 30HYPERLINK \l "_Toc79405272" 4.7 光耦合器 PAGEREF _Toc79405272 \h 31HYPERLINK \l "_Toc79405273" 4.8 集成电路 PAGEREF _Toc79405273 \h 32HYPERLINK \l "_Toc79405274" 5 电路设计 PAGEREF _Toc79405274 \h 38HYPERLINK \l "_Toc79405275" 5.1 电流倒灌 PAGEREF _Toc79405275 \h 38HYPERLINK \l "_Toc79405276" 5.2 热插拔设计 PAGEREF _Toc79405276 \h 40HYPERLINK \l "_Toc79405277" 5.3 过流保护 PAGEREF _Toc79405277 \h 41HYPERLINK \l "_Toc79405278" 5.4 反射波干扰 PAGEREF _Toc79405278 \h 42HYPERLINK \l "_Toc79405279" 5.5 电源干扰 PAGEREF _Toc79405279 \h 49HYPERLINK \l "_Toc79405280" 5.6 静电干扰 PAGEREF _Toc79405280 \h 51HYPERLINK \l "_Toc79405281" 5.7 上电复位 PAGEREF_Toc79405281 \h 52HYPERLINK \l "_Toc79405282" 5.8 时钟信号的驱动 PAGEREF _Toc79405282 \h 53HYPERLINK \l "_Toc79405283" 5.9 时钟信号的匹配方法PAGEREF _Toc79405283 \h 55HYPERLINK \l "_Toc79405284" 6 PCB设计 PAGEREF_Toc79405284 \h 59HYPERLINK \l "_Toc79405285" 6.1 布线 PAGEREF_Toc79405285 \h 59HYPERLINK \l "_Toc79405286" 6.2 去耦电容 PAGEREF_Toc79405286 \h 61HYPERLINK \l "_Toc79405287" 7 系统可靠性测试 PAGEREF _Toc79405287 \h 62HYPERLINK \l "_Toc79405288" 7.1 环境适应性测试 PAGEREF _Toc79405288 \h 62HYPERLINK \l "_Toc79405289" 7.2 EMC测试 PAGEREF_Toc79405289 \h 62HYPERLINK \l "_Toc79405290" 7.3 其它测试 PAGEREF_Toc79405290 \h 63HYPERLINK \l "_Toc79405291" 8 参考资料 PAGEREF_Toc79405291 \h 63HYPERLINK \l "_Toc79405292" 9 附录 PAGEREF_Toc79405292 \h 64可靠性概念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影响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以及系统结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和外部环境条件等。

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硬件可靠性建模案例解读(四)

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硬件可靠性建模案例解读(四)

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硬件可靠性建模案例解读当今社会,系统的可靠性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一些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领域,比如航空航天、医疗设备、汽车等,系统的可靠性更是至关重要。

而在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硬件可靠性建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解读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的硬件可靠性建模。

案例背景某飞机制造公司近期推出了一款新型客机,作为一家知名的飞机制造商,他们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飞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这款新型客机的设计中,硬件可靠性建模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环节。

因此,公司决定对该客机的一些关键硬件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以确保客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硬件可靠性建模分析首先,对于硬件可靠性建模来说,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故障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

FMEA是一种通过识别潜在的故障模式和评估这些故障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方法。

在本案例中,飞机制造公司对飞机的发动机进行了FMEA分析。

他们首先列出了所有可能的发动机故障模式,然后评估了这些故障对飞机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程度,最后确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除了FMEA分析外,还可以采用可靠性增长模型(RGM)来对硬件可靠性进行建模。

RGM是一种通过对系统运行中的故障数据进行分析,来预测未来故障率和可靠性水平的方法。

在本案例中,飞机制造公司收集了飞机发动机在实际运行中的故障数据,并运用RGM对发动机的未来可靠性进行了预测。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还可以通过可靠性块图(RBD)来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建模。

RBD是一种通过将系统拆分成多个可靠性块,并分析这些可靠性块之间的关系来评估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在本案例中,飞机制造公司利用RBD分析了飞机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将系统拆分成多个子系统,并分析了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可靠性关系,以确定系统的整体可靠性水平。

总结通过本案例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在系统可靠性设计中,硬件可靠性建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计算机硬件设计中的可靠性考虑

计算机硬件设计中的可靠性考虑

计算机硬件设计中的可靠性考虑计算机硬件的可靠性是指在正常操作条件下,硬件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并能正确地完成所需的计算任务,而不会出现任何故障或错误。

在计算机硬件设计中,考虑可靠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性能、稳定性和用户的满意度。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计算机硬件设计中的可靠性考虑。

一、环境因素的考虑(1)温度控制:计算机硬件内部的元件对温度敏感,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电路的老化和损坏。

因此,在硬件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散热器、风扇等散热设备,以确保硬件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

(2)湿度控制:高湿度的环境会导致电子元件之间的电连接不良,甚至腐蚀元件表面,进而损坏硬件。

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设计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潮措施,保证硬件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工作。

二、可靠性预测与评估(1)可靠性预测:在计算机硬件设计之初,可以借助各种可靠性预测方法进行评估。

通过统计数据和模型计算,可以对硬件的寿命、失效率等进行预测,从而指导设计者选择合适的硬件元件和结构。

(2)可靠性评估:在硬件设计过程中,进行可靠性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模拟实验、功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手段,对硬件的固有缺陷或故障进行检测和诊断,以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设计。

三、冗余设计的应用冗余设计是提高计算机硬件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常见的冗余设计包括:备份电源、双通道设计、多CPU设计等。

这些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在硬件系统中增加冗余部件,当某个部件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部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可靠性测试与验证在完成硬件设计后,需要进行可靠性测试与验证,以保证硬件的可靠性。

可靠性测试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工作负载、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行,对硬件进行长时间的压力测试。

同时,还可以进行硬件的故障注入测试,模拟硬件失效的情况,确保硬件在故障下的正常工作和恢复。

五、故障诊断与容错在实际使用中,计算机硬件可能会出现故障,因此,故障诊断和容错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内建的故障诊断机制和容错策略,可以准确诊断故障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或补偿,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模拟器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

模拟器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

模拟器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摘要] 较全面地阐述了模拟器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可供设计者参考。

[关键词] 可靠性干扰电磁兼容性1. 引言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模拟器开始在各个行业普及。

在大型模拟器中,由于硬件系统日趋复杂,为了保障模拟器的可靠运行,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从工程角度提出了可靠性设计的方法。

2. 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整机系统设计和单元电路设计时,应力求简化设计方案,减少系统中元器件数量,以消除元器件失效形式和失效机理。

在产品设计时应该进行以下的分析,以有效提高可靠性。

2.1 简化设计方案高性能指标不可避免地带来设计过程复杂性,因此,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对整机各项技术性能、技术指标加以分类,合理选取确定,杜绝片面追求高性能与高指标的倾向,以简化设计方案。

对于硬件系统的自检功能的选取应特别谨慎,自检的加入必然带来硬件开销的急剧增加,但没有自检则硬件系统的维护难以实施。

在设计中可对主要电路自检,次要电路或人工容易测试的电路则应采用人工测试的方法。

人员参与自检,往往会大大的简化电路设计方案,笔者认为非常可取。

2.2 使用标准化电路选取单元电路时尽可能利用已定型的标准化单元电路,甚至可以直接采用性能过硬的产品,特别是传感器的相应电路,更应谨慎选择。

2.3 选用集成电路选用集成电路取代分立元件电路,由于集成电路焊点少、密封性好、其元件失效率比相同功能的离散分立元件电路低得多。

相比而言,核心器件采用军品或工业品性能价格比比较高,可靠性也更好。

2.4 选用数字电路数字电路的标准化程度、稳定性等高于模拟电路,其漂移小、通用性强、接口参数范围宽、易匹配、可靠性高。

因此,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应尽可能选择数字电路取代模拟电路,使设计简化以提高整机可靠性。

3. 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方法3.1 降额设计元器件的设计通常是保证元器件在使用时能承受一定的额定应力,降额使用就是使元器件在低于其额定值的应力条件下工作,合理的降额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元器件的失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硬件系统可行性分析

硬件系统可行性分析

硬件系统可行性分析引言硬件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是指对所设计的硬件系统进行全面评估,考虑其技术、经济、可靠性和可实施性等方面的因素,以确定系统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硬件系统可行性分析的步骤、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可行性分析步骤硬件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系统需求首先,需要明确硬件系统的需求,包括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其他相关要求。

这一步骤涉及业务需求、用户需求以及系统运行环境等方面的分析。

2. 技术可行性分析在确定系统需求之后,需要评估所选用的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这包括对硬件设备的性能、功能和兼容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以确保所选用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系统需求。

3. 经济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是对所设计系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

这包括硬件设备的购买成本、维护成本以及系统的运营成本等方面的考虑。

经济可行性分析旨在评估系统的经济效益,以确定是否值得投资。

4. 可靠性分析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是评估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包括硬件设备的故障率、寿命以及备份和恢复策略等方面的考虑。

可靠性分析旨在确保硬件系统能够持续稳定运行,减少系统故障对业务的影响。

可实施性分析是评估硬件系统的实施可行性。

这包括硬件设备的供应可行性、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以及实施计划等方面的评估。

可实施性分析旨在确保硬件系统能够按计划成功实施。

可行性分析内容硬件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评估所选用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这包括硬件设备的性能指标、功能特点以及技术架构等方面的分析。

技术分析的目的是评估所选用的技术方案是否能够满足系统需求。

2.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评估硬件系统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

这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的购买成本、维护费用以及系统运营成本等方面的考虑。

成本分析的目的是评估硬件系统的经济效益。

3. 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评估硬件系统的风险程度和应对策略。

这包括硬件设备的故障概率、数据丢失风险以及系统恢复策略等方面的考虑。

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设计

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设计

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设计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智能家居到工业自动化,从医疗设备到航空航天。

嵌入式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安全性。

其中,实时性和可靠性是嵌入式系统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实时性是指嵌入式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在许多应用场景中,如实时控制系统、自动驾驶等,系统必须能够对外部事件做出及时响应,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了实现实时性,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系统的硬件架构。

选择高性能的处理器、足够的内存和快速的存储设备能够为系统提供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合理的总线设计和高速的通信接口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

在软件方面,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选择和优化是关键。

RTOS 能够提供任务调度、中断处理和资源管理等功能,确保关键任务能够优先得到执行。

通过合理设置任务的优先级、优化任务切换时间和减少系统开销,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

此外,采用高效的算法和编程技巧,避免死锁和资源竞争等问题,也是保障实时性的重要手段。

可靠性则是指嵌入式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一个可靠的嵌入式系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稳定运行,不受外界干扰和自身故障的影响。

为了提高可靠性,硬件设计需要采用高质量的元器件,并进行严格的测试和筛选。

电源管理模块的设计要稳定可靠,以防止电压波动和电源故障对系统造成影响。

同时,散热设计也不容忽视,过热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损坏硬件。

在软件方面,错误检测和恢复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增加校验码、冗余数据等方式,可以检测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错误。

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进行恢复或者切换到备份系统,以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

此外,软件的更新和维护也非常重要,及时修复漏洞和优化性能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实时性和可靠性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在一个实时控制系统中,如果系统的可靠性不足,频繁出现故障,那么必然会影响其实时响应能力。

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规范

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规范

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规范一,概论可靠性的定义: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及抗干扰设计是硬件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包括芯片、器件选择、去耦滤波、印刷电路板布线、通道隔离等。

有完善的抗干扰措施,是保证系统精度、工作正常和不产生错误的必要条件。

设备可靠性设计规范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监控过程,而不是监控结果。

二,可靠性设计方法●元器件:构成系统的基本部件,作为设计与使用者,主要是保证所选用的元器件的质量或可靠性指标满足设计的要求●降额设计:使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应力适当低于其规定的额定值,从而达到降低基本故障率,保证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幅度的大小可分为一、二、三级降额,一级降额((实际承受应力)/(器件额定应力) < 50%的降额),建议使用二级降额设计方法,一级降额<70%●冗余设计:也称为容错技术或故障掩盖技术,它是通过增加完成同一功能的并联或备用单元(包括硬件单元或软件单元)数目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设计方法,实现方法主要包括:硬件冗余;软件冗余;信息冗余;时间冗余等●电磁兼容设计:系统在电磁环境中运行的适应性,即在电磁环境下能保持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是使系统既不受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也不对其它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硬件措施主要有滤波技术、去耦电路、屏蔽技术、接地技术等;软件措施主要有数字滤波、软件冗余、程序运行监视及故障自动恢复技术等●故障自动检测及诊断●软件可靠性设计:为了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应尽量将软件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失效保险技术●热设计●EMC设计:电磁兼容(EMC)包括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度(EMS)两个方面三,可靠性设计准则1,在确定设备整体方案时,除了考虑技术性、经济性、体积、重量、耗电等外,可靠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满足体积、重量及耗电等于数条件下,必须确立以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及经济性为准则的最佳构成整体方案。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是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过程中,可靠性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涉及到硬件系统的设计、制造、测试和维护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设计方法和策略。

一、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性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直接影响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一个可靠的硬件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提高系统稳定性:可靠性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硬件系统的故障率,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采用合适的硬件设计方法和材料选择,可以降低系统故障发生的概率,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2. 减少维修成本:可靠性设计可以降低系统的维修成本。

一个可靠的硬件系统通常具有较少的故障率和较短的修复时间,从而减少了维修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提高了维修效率。

3. 延长系统寿命:可靠性设计可以延长硬件系统的使用寿命。

通过采用可靠的硬件设计方法和高质量的组件,可以延缓硬件系统的老化和损坏过程,从而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二、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在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中,存在多种方法和策略,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和策略:1. 冗余设计:冗余设计是一种常用的可靠性设计方法,通过在系统中引入冗余组件或备用部件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例如,在关键的硬件组件上使用冗余设计,如冗余电源、冗余存储器等,当一个组件发生故障时,备用组件可以及时接管工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 容错设计:容错设计是另一种常见的可靠性设计方法,通过在系统中引入容错机制,使系统具备自愈能力。

例如,使用错误检测和纠正代码、故障切换技术等来提高系统的容错性能,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检测并修复错误,确保系统的连续运行。

3. 可靠性测试:可靠性测试是评估硬件系统可靠性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对硬件系统进行一系列的可靠性测试,例如故障注入测试、压力测试等,可以评估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和可靠性水平,为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工学]计算机控制技术

[工学]计算机控制技术

常用的冗余系统按结构可分为:
并联系统
备用系统
表决系统
S1
S1 S1
S1
S2
S2 S2
K
S2
M
Sn
Sn Sn
Sn
§6.2 硬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
三、抗干扰技术 1.CPU抗干扰技术
(1).自动复位 常采用Watchdog(看门狗)来实现发生故
障时自动复位的功能。 (2).掉电保护
当电源电压下降到一定值时,掉电保护 电路向CPU申请中断。
(3).睡眠抗干扰 通过执行睡眠指令让CPU进入睡眠状态。
(4).软件陷阱 通过执行睡眠指令让CPU进入睡眠状态。
§6.2 硬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
三、抗干扰技术
1.CPU抗干扰技术
常采用Watchdog(看门狗)来实现发生故障时自 动复位的功能。
MAX1232微处理器监控电路给微处理器提供辅助 功能以及电源供电监控功能。MAX1232通过监控 微 处理器系统电源供电及监控软件的执行,来增强电 路的可靠性,它提供一个反弹的(无锁的)手动复位 输入。
AD620(低功耗,低成本,集成仪表放大器), 还有AD623等等.
三、抗干扰技术 3.电源抗干扰技术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有70%以上的干扰是通过电源 耦合进来的。采用的抗干扰技术措施有: (1)用压敏电阻吸收电网过电压


压敏电阻具有稳压管的特性,没过压时只有微 安级漏电流,过电压时以急剧增长的放电流形式吸 收过电压。
⑨ 电源干扰(传输)
10 强电器引入的接触电弧和反电动势干扰(辐射、传输、感应)
11 内部接地不妥引入的干扰(传输)
12 漏磁感应(感应)
13 传输线反射干扰(传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目录1 可靠性概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失效率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不可靠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平均无故障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性指标间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可靠性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串联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并联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混合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可靠性设计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元器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降额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冗余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磁兼容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故障自动检测与诊断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件可靠性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失效保险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EMC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性指标分配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常用器件的可靠性及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元器件失效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元器件失效机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元器件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阻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极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光耦合器错误!未定义书签。

集成电路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电路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流倒灌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插拔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过流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反射波干扰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源干扰错误!未定义书签。

静电干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电复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时钟信号的驱动错误!未定义书签。

时钟信号的匹配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6 PCB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布线错误!未定义书签。

去耦电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系统可靠性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适应性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EMC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其它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8 参考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9 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性概念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影响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以及系统结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和外部环境条件等。

可靠性的高低涉及产品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元器件采购、检验、设备设计、生产、工程安装、维护等各个环节。

在电子产品中,影响产品可靠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干扰问题,所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产品设计过程中考虑的重要课题。

干扰对系统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数据采集错误控制状态改变程序运行失常系统运行不稳定可靠性是描述系统长期稳定、正常运行能力的一个通用概念,也是产品质量在时间方面的特征表示。

可靠性又是一个统计的概念,表示在某一时间内产品或系统稳定正常完成预定功能指标的概率。

可靠性的定义是指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例如,一台计算机在室内有空调的条件下,使用3000小时不出故障的可能性为70%,即意味着在3000小时内无故障的概率为70%。

可靠性最集中反映了某产品或系统的质量指标。

描述可靠性的定量指标有可靠度、失效率、平均无故障时间等。

失效率失效率又称为故障率,指工作到某一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或系统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数字电路以及其它电子产品,在其有效寿命期间内,如果它的失效率是由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芯片的故障所引起,则失效率为常数。

这是因为经过老化筛选后的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芯片已进入偶发故障期。

在这一时期内,它们的故障是随机均匀分布的,故故障率为一常数。

由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芯片构成的整机总是比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芯片先进入损耗故障期。

可靠度可靠度是指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规定的条件包括运行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维修条件和操作水平等。

可靠度一般记为R。

它是时间的函数,故也记为R(t),称为可靠度函数。

如果用随机变量T表示产品从开始工作到发生失效或故障的时间,其概率密度为f(t)如上图所示,若用t表示某一指定时刻,则该产品在该时刻的可靠度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可靠度的观测值是指直到规定的时间区间终了为止,能完成规定功能的产品数与在该区间开始时投入工作产品数之比,即式中:N——开始投入工作产品数N a(t)——到t时刻完成规定功能产品数,即残存数N f(t)——到t时刻未完成规定功能产品数,即失效数。

不可靠度不可靠度也称为累积失效概率:是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未完成规定功能(即发生失效)的概率,。

一般记为F或F(t)。

因为完成规定功能与未完成规定功能是对立事件,按概率互补定理可得F(t)=1-R(t)对于不可修复产品和可修复产品累积失效概率的观测值都可按概率互补定理,取平均无故障时间产品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又称为平均寿命,是产品寿命的平均值。

对于可修复的产品,指“产品在其使用寿命期内某个观察期间累积工作时间与故障次数之比”。

对于不可修复的产品,指“当所有试验样品都观测到寿命终了的实际值时,平均寿命是它们的算数平均值;当不是所有试验样品都观测到寿命终了的截尾试验时,平均寿命是试验样品累积试验时间与失效数之比”。

可靠性指标间的关系可靠性特征量中可靠度R(t),累积失效率(也叫不可靠度)F(t)、概率密度f (t)和失效率λ(t)是四个基本函数,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则所有变量均可求得.基本函数间的关系见下表。

可靠性特R(t)F(t)f(t)λ(t)征量R(t)(可靠-1-F(t)度)F(t)(累积失1-R(t)-效率)f(t)(概率密-度)λ(t)(失效-率)关于MTBF计算的例子见附录文件可靠性模型一个复杂的系统总是由许多基本元件、部件组成,如何在保证完成功能的前提下组成一个高可靠性的系统对产品设计是很有意义的。

一方面需要知道组成系统的基本元器件或部件在相应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还要知道这些基本元器件、部件的可靠性和由其构成的系统的可靠性的关系。

描述基本元器件、部件的可靠性的基本数据可由生产厂家提供、或通过试验获得、或通过实际观察的统计数据或经验得到。

基本元器件、部件的可靠性对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几种可靠性模型获得。

构造系统的可靠性模型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系统的可靠性框图与系统的功能性框图有所不同。

系统的功能性框图是根据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连接,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其位置不能变动,而系统的可靠性框图是根据各组成部分的故障对系统的影响来构成的,其位置在何处是没有关系的。

串联系统串联结构的系统是由几个功能器件(部件)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器件(部件)失效,都将引起整个系统失效。

图xxx 和图xxx 中的a 表示系统的功能框图,而b 表示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可以看出,两者有时是不相同的。

在图xxx 中,虽然是LC 并联谐振电路,但其可靠性结构框图却是串联的,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则整个电路将不发生谐振。

对于串联结构模型的系统,系统的失效率为各功能器件(部件)失效率的代数和。

若系统中的每一个部件又由几种元件组成,每种元件都有一定的数量,如果部件中的每个元件的失效率都将组成部件的失效,那么这个部件就成为由一系列元件组成的串联结构。

这个部件的失效率为各元件失效率的代数和。

串联结构是一种无冗余结构,特点是构造简单。

串联系统的可靠度为:A输入B放大C采样DA/DABCD图 xxxxabLC图 xxx 串联结构模型LCab上图所示为n个具有相同可靠度的单元构成的系统的可靠度与每个单元的可靠度间的关系曲线,由此可知,随着串联单元数的增加,系统的可靠度随之减小。

并联系统并联形式的可靠性结构是有冗余的,它是指系统由几个部件构成,只要其中至少有一个部件工作正常,系统就能正常工作。

按组成系统的部件的数量可分为双重、三重或多重系统。

例如,为SP30交换机机框中各电路板提供电源的二次电源系统,两个电源模块的工作形式为输出并联方式,其中任何一个电源模块都有为整个机框提供所需电流的能力,其电源的可靠性模型即为并联结构。

若系统中有n个部件,构成并联结构,则系统的可靠度为:R1(t)R2(t)R n(t)图xxx 并联结构模型i=1,2,…,n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为:下图是n个相同单元并联构成的系统的可靠度与每个单元的可靠度间的关系曲线,由此可知,随着并联单元数的增加,系统的可靠度随之增大。

混合系统混联结构是由若干并联和串联结构组合的混合系统,这种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用的较多。

例如估算如下图所示系统的可靠度,通常先将并联部分估算好,然后再对整个系统按串联模型进行计算。

图xxxx 混联结构模型而估算如下图所示系统的可靠度,则先将串联部分估算好,然后再对整个系统按并联模型进行计算。

图xxxx 混联结构模型提高可靠性的方法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途径有两个:错误避免和容错设计。

错误避免即通过使用更高质量、更高可靠性的元器件、部件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其实现成本比容错设计低。

容错设计主要是通过部件的冗余来实现,即通过增加设计的复杂性,增加冗余单元,同时也就增加成本的方法达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方法元器件元件、器件是构成系统的基本部件,元器件的性能与可靠性是系统整体性能与可靠性的基础。

降低电子元器件的故障率是由其生产厂家来保证的。

作为设计与使用者,主要是保证所选用的元器件的质量或可靠性指标满足设计的要求。

把握元器件的选型、购买、运输、储存元器件的质量主要由生产厂家的技术、工艺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保证。

应选用有质量信誉的厂家的产品,一旦选定,不应轻易更换,尽量避免在同一台设备中使用不同厂家的同一型号的元器件。

元器件的运输、储存要按相关要求进行,对于存放时间较长的元器件,在使用前需要仔细检测。

老化、筛选、测试元器件的老化测试一般在生产前进行,在此阶段淘汰那些质量不佳的产品。

老化处理的时间长短与所用元件量、型号、可靠性要求有关,一般为24小时或48小时。

老化时所施加的电气应力(电压或电流等)应等于或略高于额定值,常选取额定值的110%~120%。

老化后淘汰那些功耗偏大、性能指标明显变化或不稳定的元器件。

降额设计降额设计是使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应力适当低于其规定的额定值,从而达到降低基本故障率,保证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降额设计是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中的最常用的方法。

不同的电子元器件所要考虑的应力因素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电压,有的是电流,有的是温度,有的是频率,有的是振动等等。

对电容的耐压及频率特性,电阻的功率,电感的电流及频率特性,二极管、三极管、可控硅、运放、驱动器、门电路等器件的结电流、结温或扇出系数,电源的开关和主供电源线缆的耐电压/电流和耐温性能,信号线缆的频率特性,还有散热器、接插件、模块电源等器件的使用要求进行降额设计。

通常,根据降额幅度的大小可分为一、二、三级降额,一级降额((实际承受应力)/(器件额定应力) < 50%的降额)在技术设计上最容易实现,降额的效果也最好,但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二级降额(70%左右的降额)在技术设计上也比较容易实现,降额的效果也很好,并且成本适中;三级降额在技术实现上要仔细推敲,必要时要通过系统设计采取一些补偿措施,才能保证降额效果的实现,有一定难度,但三级降额的成本最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