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字、号由来 姓、氏、名、字、号区别

合集下载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展开全文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些说明,“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我们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产生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与祖先图腾崇拜有关。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麦穗、熊、蛇等,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据《春秋》整理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等人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7个),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其他的已佚。

这里,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1,北宋钱塘无名氏编《百家姓》,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2,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3,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4,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

5,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姓·名·字·氏·号:姓和氏基本整明白了

姓·名·字·氏·号:姓和氏基本整明白了

姓·名·字·氏·号:姓和氏基本整明白了关键词:称号姓一、原始社会的婚姻既然姓与婚姻有关,那就是从氏族社会的婚姻说起。

1、“内婚制”在母系社会早期是氏族内婚配。

这样的好处是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对稳定。

虽然,内婚制也有一些禁忌:禁止长辈与晚辈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但是,婚配的女男之间血缘关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

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内婚制的危害后,逐渐过渡到族外婚。

2、“族外婚”族外婚,就是所有男子“出嫁(外婚)”到另一氏族,一个氏族的女子和另一个氏族的男子之间的交互群婚。

在这种群婚的形态下,子女有母无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

因为实行走访婚,女男之间离异无常,加之男子暮至晨归,所以子女一般并不确认生父。

子女由母亲抚养,父亲并无抚养子女的权力。

父与子不是同一氏族的人,因而从世系上也就没有共同的血缘纽带,即使相见,亦如陌生人。

族外群婚制的特点是:以集体方式进行,无固定的配偶,年龄和辈份的限制也不严格,但是氏族成员之间的婚配则是严格禁止的。

子女跟随母亲,属于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根据母亲来计算。

推测一:姓起源于母系氏族,代表的是母系血统。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上古八大姓全是女字旁。

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妫、姞。

另一说:姬、姜、姚、嬴、姒、妘、妫、妊。

族外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史上的重大进步,比内婚制更科学,更有利于人类族群生存和进化。

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丈夫搬到妻方氏族定居,形成较为稳定的对偶婚。

3、父权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社会生产作用的提升,男女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男子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婚姻由对偶婚向一夫多妻制过渡,财产逐渐按照父系继承,世系也渐渐随父系计算。

4、三皇五帝时期的婚姻观:伏羲氏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

“姓”“氏”“名”“字”“号”

“姓”“氏”“名”“字”“号”

“姓”“⽒”“名”“字”“号”“姓”“⽒”“名”“字”“号”姓和⽒在中国传统⽂化中,“姓”是家族的标志,“⽒”指家族中的某⼀⽀,“姓”“⽒”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

姓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来由,⼀是以⼥性受孕⽽得姓;⼆是以⼥性⽣育的地点⽽得姓。

所以古姓的字旁多从⼥,如姬、姜、妘、姒、赢、妫、妊、姚等。

⽒,要⽐姓出现的晚,⽤来表⽰贵贱的⾝份。

⽒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贵族有⽒,平民则⽆⽒。

后来姓与⽒⼆者合⼀,现在常见的“以姓⽒笔画为序”的“姓⽒”,就说明了这个意思。

中国姓⽒的具体来源⽐较繁杂,⼤⾄有:、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

、⽤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

、以居住的处所⽅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

、少数民族姓⽒⾳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名和字名,《说⽂解字》对“名”的解释是:“名者,从⼝,从⼣,⼣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名。

”“名”是由看得见、喊得出、写得来并具有⼀定意义的“字”所组成。

所谓“名”也是社会上个⼈的特称,即个⼈在社会上所使⽤的⽂字符号。

早期的⼈名朴实,如夏商两代的孔甲、盘庚、⼩⾟等,都以⼲⽀为名,后来取名才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古时候的“名”基本上是由长辈或者有威望的⼈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起的,也可以是朋友赠与的,⽽且⼀般只有⽂化的⼈才会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互相为表⾥的,所以⼜称为“表字”。

男性⼆⼗岁⾏冠礼,取字;⼥⼦⼗五岁⾏笄礼,取字,标志着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或“待字”或“待字闺中”。

古⼈“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孔⼦的⼉⼦名叫孔鲤,字伯鱼,鲤与鱼相关,之所以前⾯加个伯就是因为他是孔⼦的⼤⼉⼦。

孔⼦有个学⽣叫宰予,字⼦我,予跟我的意思是⼀样的。

孟⼦,姓孟,名轲,字⼦舆,轲跟舆的意思相近。

《汉书》的作者班固,字孟坚,坚跟固同义,他是班彪的长⼦,所以称孟。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姓、氏、名、字、号、谥号,中国姓氏文化原来是这么来的

姓、氏、名、字、号、谥号,中国姓氏文化原来是这么来的

姓、氏、名、字、号、谥号,中国姓氏文化原来是这么来的接下来几期文章,咱们聊聊我们的姓名。

百家姓姓名里包含了我们祖先的职业、迁徙的路线、历史的变化等等等等,比如说:姓巫的朋友,先祖是为皇家负责医疗、祭祀或者观天事务的官员;姓史、或者太史的朋友,祖上是为朝廷记载历史的官员;而姓张的朋友,祖上则是一名擅长射箭的高手。

凡此种种,我们把百家姓里的名字拿出来,掰开啦,揉碎啦,从甲骨文的角度,看看每个姓氏的祖先,最初都是做什么的。

咱们要聊具体的姓名,或者叫姓氏之前呀,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

这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姓、什么叫名;什么叫氏、什么叫字。

搞清楚这些问题,咱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我们姓氏、名字的由来。

•什么叫姓?母系社会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了,所以中国最早的一批姓度是和女字旁相关的字,比如说姬、姜、姒、嬴、妘(音同“云”)、妫(音同“归”)、姚、姞(音同“吉”)。

炎黄结盟传说黄帝住在姬水河边,所以他们这一支以姬为姓;炎帝住在姜水河边,他们这一支就以姜为姓。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姓。

黄帝有二十五个孩子,其中有十来个孩子拥有自己的姓。

它们分别是:姬、酉、祁、己、滕、任、荀、箴、僖、姞、儇(音同“轩”)、依等十二个姓。

在祝融之后,又产生了己、董、彭、秃、妘、曹、芈等八个姓,他们合称祝融八姓。

•什么叫氏?氏是姓的分支,相当于大家族的概念。

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以己为姓,而这个己姓里,又分出了苏、顾、温、董、豢龙等氏族名称。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高考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高考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 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 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姓氏来源
【刘】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 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 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 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 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 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 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 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禅(shàn) :阿斗 [ ā dǒu ]
•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 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 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 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 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 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也有资料称自己取字,但名、 字由长辈取较多)。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 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 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 就是出嫁的 人。
•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 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 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同姓不一定同源, 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 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 先祖的后裔。

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

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

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古代称谓的“姓氏”、“名字”与称号姓名本不过是人的代码,但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不仅有姓氏,还有名、有字、号,称谓的方式复杂无比。

而各种人伦关系,更是中国文化的特有景观,这种种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特色,反映了多方面的历史内涵。

这对周边国家和民族,诸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名、字、号等等不同的说法,究竟如何?为何?,不可不知。

姓氏:在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

“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

在上古時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隨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時姓“姬”、“姒”、“媯”、“姜”和“贏”等字的部首,都是從女字部。

這一特點点,随着時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後,姓则随父亲。

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後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称号。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形。

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

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

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的。

例如,皇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后来周王室以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是姜姓,秦是赢姓。

在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

如姬姓下的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书中的弈秋、庖丁等平民。

都是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历史冷知识: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含义,如何使用

历史冷知识: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含义,如何使用

历史冷知识:古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含义,如何使用在中国,起名字是一种文化,名字从来不是一个代号那么简单,因为那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期盼与满满的祝福,现代人的名字很简洁,就是“姓氏名字”两到四个字,而在古代却复杂得多,因为在今天意思相同的“姓与氏” ,“名与字”在古代都是截然不同的意思,这里纵横就来聊聊古人名字的那些事。

“姓”与“氏”的渊源在如今,姓氏是一个词,除了少数随母亲姓的,基本就是指父性,而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很大差别的。

“姓”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当时的部落都是女性掌权,通常是一妻多夫制,他们的子女也只能随其母姓,部落的名称都是以女性首领的姓命名的,所以中国很多古老的姓氏都是女字旁的,如“姬、嬴、姜”,例如褒姒,就是姒姓,褒国人的意思。

随着原始人类生存技能的逐渐强化,部落得以不断的繁衍生息,人数剧增,各个部落中都出现了小群体,也就是不同的分支,为了加以区分,每个分支会冠以不同的称号,也就是“氏”,简单来说,姓是整个部落的共同的符号,氏用以划分同部落里不同的分支。

例如秦始皇嬴政,就是嬴姓,赵氏,有意思的是同为战国七雄的赵国,一直与秦国针锋相对,可是赵国国君也是嬴姓赵氏,与秦国国君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

随着时代的演变,“姓”的代表意义不再鲜明,地位逐渐被“氏”取代了。

“名”和“字”的区别这两个字的用法可是很有讲究的。

《礼记》里中记载,“幼名,冠字”,在孩子出生三个月后要取“名”,到了成年的时候,就要给他取“字”了。

不过,字一般都是上流社会、书香门第才会取得,生活在最底层那些目不识丁的人家,孩子大多都没有名,更不会取个字了,像明太祖小时候叫朱重八,八月初八生的,他父亲叫朱五四,五月初四生的,就是用生日做个代号,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起兵反元之后才给自己改的名字叫做朱元璋。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男子才有“字”,很多女子也有。

男子成年行冠礼的年纪是二十岁,而女子十五岁成年行及笄之礼并且有婚配之后就可以取“字“了,“待字闺中”这个说法就是这样来的。

第三讲 姓、氏、名

第三讲   姓、氏、名

字子容。 (4)指实,名与字虚实相生,动静配合。如齐公子 固,字子城;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 (5)辨物,名和字是部分与整体的兲系。孔子的儿 子孔鲤,字伯鱼,鲤是鱼的一种。

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 字一般用于尊称,或下对上、少对长。
五、号
自取号、他取号、诨号、谥号
第三讲 姓、氏、名、字、号
一、姓 二、氏 三、名 四、字 五、号 六、独特的姓
一、姓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 女从生,生亦声。”

——《说文解字》 “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 瑶光如霓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

——《诗含神雾》
姓的产生与母系氏族有关
官谥:朝廷颁布给(三品以上)文武百官的。
私谥:宗族亲属给德昭懿行的长辈的谥号,或弟子
门生给先生的谥号。
婴儿 少年 成人 死后 小名 + — — — 大名 — + — — 字 — — + — 号 — — + — 谥号 — — — +
六、独特的姓
羊、第五、第九、毒、死
(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历代帝王分封子弟于各地,
使某一姓遍布全国。
(2)战乱:人口大量迁移。
(3)官宦:古代做官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
Hale Waihona Puke 成为当地一姓。 (4)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
充某些地区因为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的强
制性的移民措施。
2. 姓氏的主要来源
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姒、嬴
以国邑为氏:鲁、卫、晋、齐、宋、韩、魏、赵
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钱

古人的字和名和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字和名和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字和名和号有什么区别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使用字、名、号来表示个人身份和称呼,这些概念在古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字、名、号分别代表了古人在不同场合的身份和准则。

下面将从三者的定义、使用和演变等方面详细探讨古人的字、名和号之间的区别。

一、字字是指个人家族的传统姓氏,代表了家族的身份和血统。

在古代社会,字是祖先留下来的,代代相传,是家族的认证标识。

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传承家族和血脉联系的象征。

古代常用的字包括“姓氏”和“雅名”,用于区分不同家族和社会地位。

二、名名在古代代表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真实身份和个人特征。

名通常是在出生时由父母或长辈取的,是一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交中使用的标识。

名与字的区别在于名是每个个体独特的标识,没有传承性,而字则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血统。

顺着名的衍生,出现了许多雅号、字号等称谓,用以尊称或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在古代社会,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个人自己的标识,也是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依据。

三、号号是指古代社会中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使用的别称或尊称。

号通常是根据一个人的才能、品质、身份等不同要素而赐予的,是对个人的评价和尊重之称。

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以号作为相互之间的称呼,更显尊重和礼貌。

号往往与人的名字或特长有关,是体现了一个人社会地位和个人特征的称谓。

人们常常以号取代名字在特殊场合使用,展示自己的特长或身份特点。

四、总结古人的字、名和号在古代社会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字代表了家族传承和血脉联系,名是个人特定身份的标识,号则是对个人的尊重和评价之称。

这三者在古代社交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反映了社会等级、家族传承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文化特色。

通过了解古人的字、名和号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人际关系。

姓、氏、名、字、号有什么区别?

姓、氏、名、字、号有什么区别?

姓、氏、名、字、号有什么区别?'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姓祖先的子孙,正是母系氏族社会每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姓发展到以父系计算血缘关系以后,姓也就转变为父系血缘关系。

姓与氏有关联但又有区别,姓表血统,氏则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等。

同一姓可以衍分许多氏。

今日的姓大多来自古代的氏。

我国一些主要姓氏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

上古时代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

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傍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都是非常古老的姓。

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代开始,繁衍至今,目前我国的姓氏大约有3000个左右。

而见于历史文献的姓有6363个,明代的《千家姓》,收集了1968个姓。

氏的本义为“支'、“歧”、“所以别子孙所出也'。

由于同姓者越来越多,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身,便产生了氏。

氏的来源主要有爵号,如王、侯; 有国号,如殷、夏、齐、鲁、周、楚、韩、赵、魏、吴等; 有官职,如司徒、司马、司空、帅尉、师、史等; 有居住地,如西门、南郭、南宫、柳下、百里等; 有封地,如屈、解等; 有职业,如陶、巫、商、贾等; 有鲜明少数民族印迹的氏,如金、翦、萨、撒、慕容等。

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

战国以后,由于氏日益增多,起到了姓的作用,姓与氏合一,一般百姓也有了姓。

至汉魏时,已是人人皆有姓了。

名,古时侯,名是出生三月或百日后才取的,取名极为慎重。

三国时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等等。

名是社会个人的特称,有按族谱辈分起的,如孔氏家族、朱元璋后人等; 有像《红楼夢》中贾氏家族按偏旁论辈起名的。

平民百姓则不是如此讲究,随意性较大。

如今取名趋同问题很突出,据2015年我国人口统计,张伟有29.9万,王伟有29.1万,王芳有27.7万,李娜25.9万……在南方城市梓、轩、萱、欣、浩等名字近年来蜂拥而至,有的幼儿园一个小班同名的就有好几个。

姓,氏,名,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名字”

姓,氏,名,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名字”

姓,氏,名,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名字”前言:我国的姓氏发展,至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姓名的形成发展具有其复杂的历程。

然而现在与先古时期姓和氏的意义并不相同,那么在古代姓,氏,名,字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姓氏文化。

姓氏起源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

先古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氏表示的则是姓的分支。

母系氏族公社确立后,由于子孙不断地繁衍,一个大族于是分成若干个支,散居于各地。

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各自选用一个特殊的记号来作标志,以此区别于大族,这就是氏。

由此可见,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则是小部落的称呼。

《通鉴补记》记载:“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例如,最早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战国以后,姓与氏开始合一。

顾炎武的《曰知录》卷十三“ 氏族“载:“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

” 到东汉时期,通称之为姓。

也就是说第一次出现姓氏这一称呼出自太史公笔下。

古人姓的来源( 一 ) 是用族号作姓。

例如秦始皇赢政、齐桓公姜小白,“ 赢”,“ 姜” 都是他们各自祖先的族号。

( 二 ) 是用官名作姓。

例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司土是我国古代的五种官衔,司马迁,他的姓就来源于他的祖先,他的祖先做过”司马“这一个官职。

( 三 ) 是用受封的国名、地名作姓。

例如郑桓公郑友,初封于郑。

( 四 ) 以居住地名作姓。

例如西门、东郭、南宫等。

西门豹,姓“ 西门” ,西门是他先辈居住过的地方。

( 五 ) 是以职业和技艺为姓。

例如陶、巫、贾等,做陶器的姓陶,做巫医的姓巫,做买卖的姓贾。

( 六 ) 非汉族的复姓,由少数民族语译音而成。

例如耶律、完颜,长孙等,耶律是契丹族的部落称号。

除了以上几种,还有以数字为姓的,如万,丁。

以崇拜动物为姓的,如马,牛,羊等。

古代姓氏是反映一定阶级关系。

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姓,平民不能有姓。

古代人的姓、名、字、号都是什么意思?

古代人的姓、名、字、号都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姓、名、字、号都是什么意思?古⼈之名字极为复杂,由姓、⽒、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姓和⽒最早是分开的,不是⼀个词,姓产⽣在前,⽒产⽣于后。

“姓”是⼥⼈⽣之⼦⼥,代表了⼀种⾎缘关系,是家族基因之延续,在母系社会,同⼀个母亲所⽣之⼦⼥就是同姓,随着同⼀祖先之⼦孙繁衍增多,特别是到了伏羲⽒族社会时期,⼀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散居各处。

各个分⽀之⼦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取⼀个称号作为标志,就产⽣了“⽒”。

姓是⼀个家族所有后代之共同称号,⽽⽒则是从姓中派⽣出来之分⽀。

⽒族社会时期实⾏族外婚,同⽒族之⼈不能结婚,这样“姓”就起到了“别婚姻”之作⽤。

姓世代相传,⼀般不更改,⽐较稳定;⽽⽒则会有后代有⼏个⽒或⽗⼦两代不同⽒之情况,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之⽅式命⽒,因此会出现姓不同⽽⽒相同之现象。

到阶级社会,贵族除有姓之外,还以国名、官位为⽒,“⽒”也就成了区别贵贱之标志,贵族男⼦及其后代才有“⽒”,⽽奴⾪和平民百姓是没有“⽒”的。

春秋时期,宗法制度逐渐⽡解,姓⽒制度也发⽣根本变⾰,⽒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之通称,秦汉以后姓与⽒合⼀,遂称“姓⽒”。

名字是⼈与⼈之间的特定称呼,是⼀个⼈之符号标志。

今天中国⼈之名字⼤多⽐较简单,都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代表⾎缘关系,“名”凝聚着长辈殷切之希望。

古代名和字是分开使⽤的,“名”是⼀个⼈在社会上所⽤之符号,有鲜明个⼈烙印,“字”则往往是名之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的,故⼜称表字,更重要是古⼈只有到了成年才能取字,《礼记·檀⼸上》“幼名,冠字”,“冠”是指古代男⼦之成⼈礼,意思是男孩到⼆⼗岁举⾏“结发加冠”成⼈礼之时就要取字,是出于对成年男⼦之尊重和避讳,以后⼤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孩到⼗五岁举⾏“及笄”成⼈礼之时才取字。

“字”通常由“名”衍⽣⽽来,《⽩虎通·姓名》说:“或旁(傍)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可见古⼈之“名”与“字”在意义上⼤体相近或有关联。

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

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

第3章古代姓氏与名字号制度学习要点1.先秦姓、氏的区别2.郡望、堂号3.古代名、字的区别4.谥号、尊号、庙号、年号、封号5.避讳制度第一节姓和氏1.姓:同一祖宗的血缘集团的名称。

“姓”原作“生”,“百姓”在周初金文中作“百生”。

《说文》:“姓,人之所生也,因生以为姓。

”顾炎武《日知录》载秦汉有姓22个,7字带女旁。

反映母系社会痕迹。

带“女”的姓总共约40字,如:姬、嬴、姜、姒、姚、妘、妫(音归)、娩(音晚)好、姞、妲、娲、娥、婁、婼(音绰)、嫪(音烙)2.氏:天子、诸侯分封土地,须新立一个“宗”(“致邑立宗”),新立的宗所取的名称,就是氏。

命“氏”重要来源有三:①分封地、地名:郑、卫、曹、任、吕、齐、冯、宋、屈、崔、薛、池、欧阳、西门。

②先人名字号:尧、启、孔、庄、孟、武。

③官爵、职业:史、师、保、司徒、少正、王、侯,巫、屠、甄、陶、卜、干将。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氏是贵族所特有。

以祖父的字,官名、邑名为氏,是要表明身份和地位。

上古的“百姓”即百官。

《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百姓(百官)、黎民对称。

至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氏,一些原来职业通称如“陶、冶、巫、卜、医、屠、索、车、甄、裘、戈、弓、牧、匠、优、干将”等也成了姓氏,于是“百姓”的含义也相应产生变化。

姓氏作用不同,故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同姓异氏不通婚,异姓同氏可婚(如孔氏、王氏:都有子、妫、姬三姓)。

3.上古姓、氏的5点区别①姓为族号,氏为分支。

姜,吕、齐、尚、望、崔、谢50多②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无氏。

③姓别婚姻,氏明贵贱。

④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⑤姓稳固不变,氏可以改变。

(《左传》中:士季=随会=范武子。

商鞅=公孙鞅=卫鞅)战国时往往以氏为姓,秦汉始姓氏合一。

总结第二节郡望与堂号郡望、堂号:常放在姓氏前或直接代替姓氏,以表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由姓氏所派生。

古人的姓、名、字、号知多少

古人的姓、名、字、号知多少

古人的姓、名、字、号知多少作者:黄爱妮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3年第13期历年高考语文都有文学常识题,此题往往涉及到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那么,如何区分古人的姓、名、字、号呢?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

在上古时期,二者是有区别的。

姓拆开就是“女”和“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说明姓最初是女性的专利,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

因此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以姓来“明血缘”“别婚姻”。

古姓中有不少从女旁,如姜、姚、嬴、姬等。

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代表“身份”。

姓氏来源不一:有的得之于祖先谥号,如文、武;有的得之于祖先之国,如虞、夏、周、齐、鲁、吴、赵等;有的得之于祖先之爵,如王、侯、王孙等;有的来自于担任的官职,如司马、司徒、司空、师、史等;有的来自于职业技艺,如巫、卜、陶;有的得之于所居之地,如西门、东郭、南宫、百里等;后世的有些复姓始于少数民族语的译音,如拓跋、呼延、慕容、宇文等。

还有以图腾为姓氏,如龙、竹、牛;以自然景物、日用器物为姓氏,如江、石、管;以数量词、排行次序为姓氏,如孟、万、季。

再者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氏,如张、郑、刘;因避祸、避讳而改姓氏,如邱、冯、同。

这里要注意,有些姓氏现在已很少见到,阅读古文时,不能照字面理解,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中的“京城”是姓;又如“百里孟明视”中的“百里”也是姓。

名,一般是幼时由父母所起,供长辈呼唤。

字,又称“表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取的。

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含义相同、相近、相辅、相延或相反。

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秋瑾,名瑾,字璿卿,瑾、璿,皆为美玉也;关羽,字云长,名、字相辅,取“展翅入云”之意;杨达,字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号,是人的别称,所以也叫别号、别字,是使用者本人所起,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不受家族、行辈的制约。

古人的“姓”、“氏”、“名”、“字”有何区别?

古人的“姓”、“氏”、“名”、“字”有何区别?

古人的“姓”、“氏”、“名”、“字”有何区别?今天我们常常说“姓氏”和“名字”,但在古代,“姓”、“氏”、“名”和“字”是不一样的。

首先说姓,姓来源于同一个血缘关系的族群,如果某两个人有相同的姓,则表明他们有共同的血缘关系,拥有共同的祖先。

古代著名的姓有妫、姒、姬、赢(秦姓)等等。

姓在古代往往起着“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氏则是对同姓的族群的进一步区分,随着人口的繁衍,同一个族群内部为了加以区分,分成了更多的若干个小族群,这些小族群之间就用氏加以区别。

氏的取名规则往往来源于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以及所授的官职等。

比如周朝的统治者姓姬,周实行的是分封制,于是出现了很多因为分封产生的氏,如周公属于姬姓,但由于其所封之地为周,所以“周”成为他的氏。

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氏,就是氏由姓所出,氏是姓的分支!姓用于区别血缘,氏却用于区别贵族和平民,因为贵族才有氏,普通平民没有。

顾炎武曾说过,“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什么意思?就是氏往往会因为封地、官职变化而变化,但你身上流淌的哪个祖先的血是不变的,所以姓会千万年不变。

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姓也有经常改变的例子,比如被皇帝赐姓。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严格区分;汉代以后,姓和氏合一,统称为姓。

战国以前,贵族才有姓和氏,平民有姓无氏。

其中贵族男子称氏,贵族女子称姓。

氏相同但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但氏不同者,不可结婚。

名则是出生后父母给起的,《周礼》记载:“婚生三月而加名”,小孩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作为他来到这个家庭的代号。

名一般用于自称。

字是一个人到了成年后父母再给他起的,用于社会交往时候的他称。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男子到了二十岁和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家长给他们取个字。

字一般用于他城!除了刚刚提到的姓、氏、名、字,古人还有号,他和“名”、“字”不一样,“名”和“字”都是尊长取的,号是自己或者朋友取的。

姓名,字,号的区别及用法

姓名,字,号的区别及用法
「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但以双字者居多,更长的少见。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单字。岳飞,名飞字鹏举,就是双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与「名」有所关联,《颜氏家训·风操》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义,也可以进行一些比喻延伸,甚至可以反义相对,方法多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三、别号
「别号」又称「别字」,简称「号」。字数不限,王安石号「半山」,范蠡号「陶朱公」,苏轼号「东坡居士」,都可以。有些时候以故乡、官职称呼别人,也是「别号」的一种,比如王维为「王右丞」,柳宗元为「柳河东」等等。
帝王、士大夫有的「谥号」、「庙号」,也都是「别号」的一种。例如,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齐桓公」、「楚庄公」等等。
至于「号」,就多在文人雅士之间相互使用,用来自称也非常方便。现在还有不少朋友,习惯叫我「紫阁」,而不叫「博闻」。这种情况,即便放在古代,也是十分恰当的。
但是对于历史人物而言,他最广为人知的称呼,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字」,也可能是「号」。估计是哪个顺口好记,就容易流传。比如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道人。板桥好记好认,说郑燮、郑克柔是谁,认知率就低了。齐白石名纯芝,号白石山人,就以白石传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也多叫苏东坡,还有东坡肘子流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间,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则可以通婚。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子,公输班叫「鲁班」却不姓「鲁」,只用,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称呼。出嫁以后,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国名,比如「齐、秦、鲁」。称呼妇女的时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后面加上一个「氏」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氏、王氏、徐氏」。这类体制,后世多有演变,但在先秦时期业已形成。

中国人的姓氏与名、字、号探讨

中国人的姓氏与名、字、号探讨

中国人的姓氏与名、字、号探讨概要:千百年来,中国的姓名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在璀璨的中国文化中独具韵味和魅力。

我们现在只有姓名,而古代的很多人不仅有性5,有名,有字,还有号。

在更遥远的上古时代,连姓和氏也是严格区分的。

姓、氏、名、字、号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人们现在似乎总是把姓和氏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上古时期,姓、氏是完全不同的。

姓是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而氏是姓的支系,是古代贵族宗族的标志。

上古时期严格地区别姓氏有很多原因。

首先,是为了严格男女之别,在上古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其次,是为了明贵贱之分。

上古用姓来表明一个人的血统来源,因此出身低贱的人是不知道自己的血统出处德。

最后,我国自古就有“同姓不婚”的传统,所以区别姓氏也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

在上古早期的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由“女”和“生”这两个偏旁组成的。

而“氏”是从君主所赐的爵位,所封的地,或者死后追加的称号而来的,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而平民是有姓有名,没有氏的。

春秋末年,由于战乱导致礼崩乐坏,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而现在已经和二为一了。

现在当我们谈论“名字”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指的仅仅是人的姓名。

可是,古代人多数是既有“名”又有“字”的。

甚至有些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

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名”是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

“字”通常是对名进行的解释或补充,是与“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称为“表字”。

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进人社会,一般会在此时取字。

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在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会取字以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人们取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的人名孔甲、雍己、外丙、武丁等,都是以命名的,这应该与当时人们重视时辰有关。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名变得复杂起来,所以给人起名也是一门学问。

在取名时,是要认真考虑名字的内涵,反复推敲的。

姓、氏、名、字、号的区分

姓、氏、名、字、号的区分

姓、氏、名、字、号的区分平时我们碰着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台甫?”我们国度举办严重集会,公布人事安置,但凡有多人担负一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次第经常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照样差此外?名又是如何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经经常会碰着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当中,又有字、号的状况,有时还没有止一个号,差此外场合,有差别称号。

那又是如何回事。

那里便往谈一谈那圆面的常识,次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汗青由往及演化状况。

1、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那皆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以为,姓最后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没有是个体人或个体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后行使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收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期间。

姓是如何往的?人们推想,姓的由往与祖先的图腾恭敬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期间,各部落、氏族皆有各自的图腾恭敬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皆已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那种图腾恭敬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往便成了那个部落部分成员的代号,即“姓”。

因为古代氏族部落的数目事实结局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杂正的远古期间留下往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岁数》摒挡清算出往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火)、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回、曼、芈(楚姓)、隗(原北圆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那些姓中远对折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想,姓的收生可以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师长西席及其他教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摒挡清算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别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那样加上原本的也没有中80几个,可以想睹,那只是远古真践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本的姓必定没有止那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名、字、号由来姓、氏、名、字、号区别一、姓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二、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与氏是什么关系呢?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

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三、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四、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
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名与字是什么关系呢?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

五、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

名、字是一般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也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与,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

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然而,近代、尤其共和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通俗解说“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

“姓”是家族的标志,“氏”指家族中的某一支,“姓”“氏”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一。

“名”和“字”分家一直到共和国之前,“名”是正式场合下才使用的,“字”是朋友之间日常称呼的,因为古人觉得直接称名字不太礼貌,称呼“字”就比较礼貌,也显得亲密一点。

“名”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由尊长起的,也可以自己起的,或朋友赠与的,而且一般有文化的人才会取“字”。

至于“号”,一般由自己起,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兴趣、爱好等;也可以是朋友起的,也可能是崇拜者起的,这些人觉得直接称呼“字”依然不礼貌、不够恭敬。

有号的人不仅是高文化,而且往往社会地位也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