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二物理重难点及易错点整理
初中物理各章节重难点总结
3、实验步骤
4、实验结论分析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理解电压越高越危险
2、电路的分类:通路、断路和短路
3、注意防雷及措施:安装避雷针
第八章电功率
一、电能
1、电能的认识和能量的转化
2、电能的单位
3、电能表的认识、用电能表测量电功、计算电费
二、电功率
1、电功和电功率的定义和区别
2、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
3、温度计:
(1)原理:热胀冷缩
(2)结构和分类
(3)使用方法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定义
2、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吸热,温度上升
3、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1、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实验操作重点掌握
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数学表达式I=U/R
3、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计算
4、串联分压原理和并联分流原理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伏安法测电阻的含义和原理
颜料三原色:品红、黄、青
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特点和应用:
(1)热效应;烤箱、夜视仪
(2)穿透云雾能力强;遥感、遥控
2、紫外线特点和应用
(1)荧光效应;荧光屏,验钞机
(2)化学作用;杀菌消毒
(3)生理作用;补钙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初二物理力学易错难题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力学易错难题归纳总结经过对力学的复习,很多同学大呼物理难学,很多情况傻傻分不清。
为帮助大家摆脱力学易错陷阱,我特将初二物理力学易错难题归纳如下。
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喜欢!初二物理力学易错难题归纳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还要说明的是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
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完整word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解析
声光热电重难点解析1声音的产生:发声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岀的声音。
2、声速: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0m/s,因为声速比光速(3X108m/s)小得多,所以发生雷电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因为课本中提出了声速的定义、单位及符号,就应理解速度的意义,会使用公式v=s/t进行简单的计算。
3、据说,美国研制岀一种用超声波作子弹的枪,当超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有较强的攻击力,实际上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小明打击长钢管的一端,小红在另一端会听到几个响声?为什么?会听到两个响声,因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相同,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在在钢中用的时间短。
5、为区分自己的拍手处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要区分原声和回声,它们的时间间隔必须在0.1S以上,又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由公式v=s/t,可计算出路程,声音经过的路程是距离的二倍。
答案:声音所经过的路程s=vt=340m/s X0.1s=34m,拍手处和墙的距离是34m^2=17m答:至少要离高墙17m的距离,才能区分岀原声和回声。
6、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o+a(t-to),其中:Vt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o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o表示温度为to时的声速,a为温度系数,可见,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如下图所示的是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其中C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
解析:由表格可知,水的温度系数a>0,根据公式Vt=Vo+a(t-to)知,t越大,声速Vt越大,在题中的Vt-t图象中,由于a表示了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它表示水中的声速规律,如何判断b和c哪个是酒精中声速的规律,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倾斜程度,倾斜程度大的a的绝对值大;另一种是看t=to时的Vt值(即Vt=Vo ),Vt大的对应的Vo大。
初二物理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初二物理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初二物理重点难点复习资料1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完整word版)初二物理下册重难点必备
初二复习提纲一《力》复习提纲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三、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难点易错点 题型归类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雷区警示1、误差不是错误。
在测量各类物理量时,由于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且必须要避免的。
2、要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选取某个物体作为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但是,45、s v t61(1)(3)2A C 3A B C 45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A 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B 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再乘声速C .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 、B 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D .由一位同学按照选项A 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考点二: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的相对性6、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A 、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B 、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 、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D 、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房屋造好以后,它就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所以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B.汽车驶过一座桥梁,汽车是运动的,而桥梁是绝对静止的C地球和行星都绕太阳运动,太阳在宇宙中是绝对不动的D宇宙就是由运动的物体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8、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A.可能运动 B.一定运动C.可能静止 D.以上结论都可成立9、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南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船B.小明 C.岸边的树 D.妈妈10、鲁迅的《社戏》中有他乘船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可能是()A.划船的小伙伴B.船尾 C.河岸D.鲁迅11动.12.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ACD13、C车和站14A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15AC16A.17、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 B. C. D.18、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C甲、乙经过5s一定相遇D甲速度越来越大,乙速度不变19、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 段B.bc段C.cd段D.de段20、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21、王力同学骑自行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时想测定自己的速度.他测出1min内双脚踩着脚踏转了35圈,已知中轴大齿盘有48个齿,固定在后轮轴上的飞轮有20个齿,车轮直径为66cm,则他骑自车的速度是(保留整数).?22.2324110km/h2s到第4s2526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是m/s.27283600m.当他(1(229、多少?30、长31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八年级物理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的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点的总结:
重点知识点:
1.机械运动: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等基本概念,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能
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
2.声现象: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能够解释简单的
声学现象。
3.光现象: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4.物态变化: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过程的特点
和规律。
5.电流和电路:了解电流的概念和方向,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路图绘制。
难点知识点:
1.力学基础:理解力的概念、单位和矢量性,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
方法。
2.压强和浮力: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液体和气体的压强规律,掌握浮力
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光学作图:能够正确绘制光路图,解决与光学相关的作图问题。
4.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电流、电压和电阻相关的
复杂问题。
5.电功率: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电能和电功率的关系,能够解决与电
功率相关的复杂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感受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多做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物理(重难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七章 运动和力
一、力的概念 二、弹力 力的测量 三、重力 四、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①二力平衡 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③牛顿第一定律:
第八章 压强与浮力 第九章 机械和功
一、压强 二、液体内部的压强 三、连通器 四、大气压强 五、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六、物体的浮沉条件 七、飞机为什么能上天
一、杠杆 二、滑轮 三、功 四、功率 五、机械是否省功
第四章 声现象
第五章 光现象
八 年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 级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乐音 三、噪声与环保 四、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 一、光的传播 二、光的反射 三、光的折射 四、物体的颜色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眼睛和眼镜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声速与声音传播的计算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
欧米培优·初中物理重难点
年 级
教学内容
重点
难点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量和密度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①熔化和凝固 ②汽化和液化 ③升华和凝华
物质的密度
一、运动与静止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平均速度的测量
①阿基米德定律 ②流体与流速
①定、动滑轮计算 ②滑轮组机械效率
八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八年级物理下册重难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八年级物理下册重难点八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重点:认识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难点:测量工具的选取、操作、记录、读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考点:科学探究七要素的考查、测量工具的选取。
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重点: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会单位间的换算;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误差的概念;会利用刻度尺测长度;会记录测量结果。
难点:刻度尺的读数(分度值),减小误差的方法。
考点:刻度尺的读数。
3.活动:降落伞比赛重点: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长度、时间与面积的测量方法。
难点:“科学探究”、“控制变量法”等方法,物理量的基本测量方法。
考点:物理量的基本测量方法。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1.认识运动重点: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都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初步了解他们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难点:运动的绝对性。
考点:各种形式的运动。
2.运动的描述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择;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准确选取参照物,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和静止情况。
3.运动的速度重点: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体量—平均速度,会应用公式v=s/t计算速度。
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灵活运用速度公式。
考点:有关速度的简单计算,利用速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能量重点:知道一切物体都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相互转化,初步了解机械能、电能、光能、内能、核能等能量形式。
难点: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确定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考点:判断能量形式及确定能量的转化。
初二物理学科上下册 单元知识重难点必知 .doc
第四章
光现象
重点:光的传播。
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及平面镜成像。
实验引入光的概念,传播特点及条件。掌握光速的相应计算;通过实验得出光的反射、折射及平面镜成像规律使规律更直观易懂。
模块专题
具体课题
课次
内容提要
机械运动
专题
长度、时间的测量
运动的描述
1
长度、时间和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并能正确应用刻度尺、秒表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
运动的快慢
测量平均速度
2
理解速度这一物理量,并掌握相应计算。会用平均速度计算公式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声现象
专题
声音的长生与传播
声的利用
1
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速的影响因素及声速的相关运算,实例讲解声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声音的特性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
能正确区分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会从不同角度理解噪声及其控制。
物态变化
专题
温度
1
理解摄氏温标内容,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道温度及原理和不同温度计的区别。
熔化和凝固
汽化和液化
升华和凝华
牛顿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
2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内容就定律内容,会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题。强调二力平衡条件及实验内容,渗透受力分析思想。
压强和浮力
专题
压强
液体压强
大气压强
流体压强
3
八年级物理期末中常见的易错知识点有哪些
八年级物理期末中常见的易错知识点有哪些八年级物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阶段,在期末考试中,学生们常常会因为一些易错知识点而丢分。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八年级物理期末中常见的易错知识点。
一、机械运动1、对参照物的理解学生容易在选择参照物时出现错误。
例如,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没有明确选定的参照物。
要记住,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速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v = s/t ,但在计算时,容易忽略单位的统一。
例如,路程的单位是千米,时间的单位是小时,而速度的单位应该是千米/小时;如果路程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
3、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有些同学会错误地认为,几段路程上的速度求平均值就是平均速度。
二、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些同学会误以为只要物体运动就会产生声音。
同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点也容易被忽略。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音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音色则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学生常常会混淆这三个概念,导致在相关题目中出错。
3、超声和次声超声和次声的频率范围容易记错,而且对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容易混淆。
三、物态变化1、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其图像有水平段;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或下降,图像没有水平段。
学生在分析图像时容易出错。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它们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等都不同。
例如,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学生容易将两者的特点弄混。
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这个知识点需要牢记,在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时容易出错。
初二物理知识重点与难点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重点与难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物理知识既有基础概念也有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的知识重点与难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物理知识重点总结1. 动力学: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力、质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初二阶段重点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
需要注意掌握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特点,理解质量的概念,灵活应用运动学公式进行力的计算等。
2. 能量与功:初二物理中的能量与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动能、势能、机械功和功率等概念。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注意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理解功的计算方法,掌握单位换算等。
3. 热学:热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涵盖了热量、温度、热传递和热力学定律等知识。
初二阶段的热学重点包括温度的测量、热膨胀、传热方式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内容。
需要理解热量与温度的概念区别,掌握热膨胀与热传导的原理,了解热力学定律以及计算热量和功的方法。
4. 光学:光学是物理学中用于研究光传播和光现象的学科,初二阶段的光学重点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镜像和成像等内容。
需要理解光的传播速度、理解反射和折射的规律,掌握镜像和成像的原理,学习光的反射率和折射率的计算。
二、物理知识难点总结1. 物理公式的灵活运用:物理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公式的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会遇到公式的适用范围、变量的意义和单位换算等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初二物理中通常会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如斜面实验、光学实验等。
在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时,需要准确把握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合理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 复杂题目的解答: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题目,特别是综合应用题。
初二物理重难点及易错点整理
测量与运动部分(平均速度及以前)1、几个长度单位之间得换算。
每位学生需要记清不同长度单位之间得换算关系,并且注意以下两点:(1)换算过程中究竟数值乘以10得正次方还就是负次方:口诀:大变小便小变大,小变大便大变小。
即一个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例由m换算成nm,数值应该由小变大,即乘以10得正次方,反之亦然。
(2)科学计数法得写法:应写成a×10得n次幂得形式,其中1≤丨a丨<10。
2、刻度尺得正常使用:(1)刻度尺得读数:主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估读值必须存在;②瞧物体左端就是否对准零刻线,如果对准得不就是零刻线而就是某一整刻度线,结果要减去那条刻度线得数值。
(2)分度值得反推:分度值得反推有两种方法:①数值中倒数第二位数所对应得单位即为刻度尺得分度值;②将数据换算成标准形式(即小数点后有且仅有一位得形式),此时得单位即为刻度尺得分度值。
3、刻度尺得非正常使用:(1)当刻度尺膨胀时,分度值偏大,测量值偏小;当刻度尺收缩时,分度值偏小,测量值偏大。
(2)当涉及多个物体同时热胀冷缩时,两个物体热胀冷缩得程度不同,可以利用极限法,认为热胀冷缩程度小得物体不进行热胀冷缩从而简化题目。
例如用铜尺测量玻璃,已知玻璃热胀冷缩得程度小于铜,我们可以认为只有铜进行热胀冷缩。
4、误差: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得前提下产生得,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对于人为原因造成得偶然误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得方法来减小。
但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去除错误;(2)所得结果要与测量结果精确度相同,否则要进行四舍五入。
(3)只有针对同一事件才可以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得方法。
例如测打雷得位置时,每次打雷得位置都不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没有意义。
5、特殊测量:只要记住常见得特殊测量方法并灵活应用即可。
6、运动与静止:要描述一个物体就是静止还就是运动得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因为运动与静止就是相对得。
同一个物体,选取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学期易错点精心整理总结
中考物理易错点精心整理力、力与运动、压强、浮力每一次静下心来学习,对自己都是一次洗礼;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有时候苦思冥想、独自探索,不如找对方法、针对性攻克。
以下易错点,是老师精心研磨,好好利用,受益颇多。
学习就是将不会变成会的,再将会的变成对的,前者需要认真听讲、理解吸收,后者需要经验技巧、思考总结!1.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必须有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和受。
两个物体不一定接触,比如重力-空中飞的鸟儿、磁力-磁铁。
2.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
还要看有发生相互作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不是一定改变(做题中注重关键词)。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任何一点都会影响力的效果,就像学习,不是非常努力就可以,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一样重要。
5.力的性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有的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哦(重点理解:重力、摩擦力、引力、斥力等)。
相互作用力的条件“等大、反向、共线、不同物”,做题关键特点:A对B和B对A,比如马拉车和车拉马。
如果确定是相互作用力大小就一定相等,例如:拔河比赛无论甲队赢乙队赢,甲对乙的力等于乙对甲的力。
6.重力:1.质量不会随着位置而改变,但重力会随着位置而改变。
纬度↑→g↑,一个人从北京到广州(纬度减小),质量不变,重力会减小一些哦。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但不一定指向地心,因为地球是椭圆的。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本身,比如圆环,空心球等。
重心在几何中心必须满足两点:密度均匀和形状规则。
7.弹力:并不一定是弹簧形变产生的,“推拉举支拉”都属于弹力,是弹力两个物体就一定接触,而且一定会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形变可以很明显,也可以很微小(几乎看不到),比如玻璃板对桌面产生压力,也是有弹性形变的哦,只不过太微小看不到。
8.摩擦力:1.求大小,要分清是静摩擦还是滑动摩擦。
2.静摩擦力:是会变化的,等于与之平衡的力相等,跟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无关。
初二物理重难点及易错点整理
测量与运动部分(平均速度及以前)1.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每位学生需要记清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注意以下两点:(1)换算过程中究竟数值乘以10的正次方还是负次方:口诀:大变小便小变大,小变大便大变小。
即一个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例由m换算成nm,数值应该由小变大,即乘以10的正次方,反之亦然。
(2)科学计数法的写法:应写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其中1≤丨a丨<10。
2.刻度尺的正常使用:(1)刻度尺的读数:主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估读值必须存在;②看物体左端是否对准零刻线,如果对准的不是零刻线而是某一整刻度线,结果要减去那条刻度线的数值。
(2)分度值的反推:分度值的反推有两种方法:①数值中倒数第二位数所对应的单位即为刻度尺的分度值;②将数据换算成标准形式(即小数点后有且仅有一位的形式),此时的单位即为刻度尺的分度值。
3.刻度尺的非正常使用:(1)当刻度尺膨胀时,分度值偏大,测量值偏小;当刻度尺收缩时,分度值偏小,测量值偏大。
(2)当涉及多个物体同时热胀冷缩时,两个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可以利用极限法,认为热胀冷缩程度小的物体不进行热胀冷缩从而简化题目。
例如用铜尺测量玻璃,已知玻璃热胀冷缩的程度小于铜,我们可以认为只有铜进行热胀冷缩。
4.误差: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产生的,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对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
但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去除错误;(2)所得结果要与测量结果精确度相同,否则要进行四舍五入。
(3)只有针对同一事件才可以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例如测打雷的位置时,每次打雷的位置都不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没有意义。
5.特殊测量:只要记住常见的特殊测量方法并灵活应用即可。
6.运动和静止:要描述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个物体,选取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
绝对运动或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全面: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难点总结
②已知反射光线作入射光线 先找出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入射点),过入射点作垂直于 反射面的直线一-法线,将法线作为角的一边,以入射点作为角 的顶点,在图中作一角等于反射角的线,该线就是入射光线,注 意光线方向是从光源射向入射点的。 ③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确定平面镜位置 先作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此线为法线,过入射光 线与反射光线的交点(角的顶点或者说是入射点)作垂直法线的 一条直线,该直线为平面镜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 ①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1)从发光物体的任一发光点 S 引出两条光线,射到平面镜上 (画实线)。 (2)作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画虚线) (3)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实线)。 (4)作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其交点即为发光点 S 的虚 像点 S'.物体的各发光点所成的各像点就构成了物体的像(主要 作出构成物体形状的关键几点的虚像)。
八年级物理每章节的重难点
八年级物理每章节的重难点八年级物理每章节的重难点如下: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粒子运动的速度的度量,热量则是物体内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这一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以及热量的计算。
学生需要掌握热量的单位,理解热量与能量的关系,并且掌握如何用公式计算热量。
2. 运动和力学: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
难点在于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定律来解释物体的运动。
学生需要掌握力的单位,理解牛顿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定律来解释物体的运动。
3. 电学:电学是物理中比较抽象的一章,学生需要掌握电场、电荷、电流的概念,理解电势差和电压的概念,并且掌握如何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来进行电学实验。
难点在于理解电学概念,以及如何使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电学问题。
4. 光学:光学是物理中比较简单的一章,学生需要掌握光的反射、折射和成像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透镜来成像。
难点在于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如何使用透镜来成像。
5. 热学:热学是物理中比较重要的一章,学生需要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热力学定律、热量、温度、压力和密度等。
难点在于理解热力学定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定律来解释热现象。
拓展:除了上述章节之外,八年级物理还包括以下章节:- 生物物理:主要介绍生物领域中的物理现象,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 光学实验:介绍一些光学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如小孔成像、透镜成像等。
- 地球物理:介绍地球领域中的物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地形等。
- 无线电通信:介绍无线电通信中的一些物理原理,如调制、解调等。
八年级物理的每一章节都有很多重难点,学生需要认真听讲,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物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与运动部分(平均速度及以前)1.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每位学生需要记清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注意以下两点:(1)换算过程中究竟数值乘以10的正次方还是负次方:口诀:大变小便小变大,小变大便大变小。
即一个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例由m换算成nm,数值应该由小变大,即乘以10的正次方,反之亦然。
(2)科学计数法的写法:应写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其中1≤丨a丨<10。
2.刻度尺的正常使用:(1)刻度尺的读数:主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估读值必须存在;②看物体左端是否对准零刻线,如果对准的不是零刻线而是某一整刻度线,结果要减去那条刻度线的数值。
(2)分度值的反推:分度值的反推有两种方法:①数值中倒数第二位数所对应的单位即为刻度尺的分度值;②将数据换算成标准形式(即小数点后有且仅有一位的形式),此时的单位即为刻度尺的分度值。
3.刻度尺的非正常使用:(1)当刻度尺膨胀时,分度值偏大,测量值偏小;当刻度尺收缩时,分度值偏小,测量值偏大。
(2)当涉及多个物体同时热胀冷缩时,两个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可以利用极限法,认为热胀冷缩程度小的物体不进行热胀冷缩从而简化题目。
例如用铜尺测量玻璃,已知玻璃热胀冷缩的程度小于铜,我们可以认为只有铜进行热胀冷缩。
4.误差: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产生的,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对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
但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去除错误;(2)所得结果要与测量结果精确度相同,否则要进行四舍五入。
(3)只有针对同一事件才可以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例如测打雷的位置时,每次打雷的位置都不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没有意义。
5.特殊测量:只要记住常见的特殊测量方法并灵活应用即可。
6.运动和静止:要描述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个物体,选取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
绝对运动或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7.速度:速度是一个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所以物体运动快,速度一定大。
速度大小与物体运动快慢是等价的。
但物体运动路程长速度不一定大,运动时间短速度也不一定大。
因为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因此在研究一个变量对速度的影响时要强调另一个变量相同,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8.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不是各段速度的平均值。
部分运动及声音一、运动部分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对应时间段,瞬时速度对应时刻。
可以理解为能通过计算得到的往往是平均速度。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是原则,而任意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为考察重点。
“任意”意味着无法列举,所以能列出来的一般都不正确。
例如“第1秒通过2米,第2秒通过2米,第3秒通过2米”不能说明物理做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图像要注意给出的是s-t图像还是v-t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为倾斜直线,直线越靠近s轴所对应速度越大,v-t图像是平行于t 轴直线。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由振动产生。
要注意一些说法的逻辑顺序是否正确。
例如振动意味着发声但不意味能听到声音。
振动停止意味发声停止但不意味声音消失。
2.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声速度不同。
若几种介质同时传播,根据实际问题考虑听到声的次数和效果。
例如水管传声问题。
计算原则为相邻两声想要分辨开时间间隔要大于0.1秒。
3.回声计算考核重点,画图画图画图!重要的事说三遍。
将回声的运动具象化,熟练应用构建的物理模型,单障碍物模型、双障碍物模型、声音块模型。
注意往返路程跟距离的2倍关系。
声音三要素及噪声利用一、音调1、音调描述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影响因素只有一个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频率描述的是物体振动的快慢,定义是1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赫兹。
4、音调的表征判断:当让我们判断物体音调高低而题中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频率时,就转化另一个物理量来看质量,物体质量越大,振动的就慢,频率低而音调就越低;而相反质量越小音调就越高。
对于像琴弦涉及到松紧问题时,越松音调越低,越紧音调越高。
注意:在判断音调高低时还要注意谁是发声的主体,看发声主体的质量和松紧。
例如:水瓶琴问题,若敲击水最多的瓶子,音调越低。
因为当敲击时,瓶子和水在振动,瓶子和水就是发声的主体,此时看水的质量,水质量越大的音调越低。
若吹水最多的瓶子,音调越高。
因为当吹时,瓶子里面空气柱在振动,空气柱就是发声的主体,此时看空气柱的质量,空气柱质量越小的音调越高。
二、响度1、响度描述声音的大小。
2、响度的影响因素有3个:振幅、与发声体的距离、发散程度。
而振幅是最本质的因素,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发声体距离越大,响度越小;发散程度越大,响度越小。
3、响度的表征判断:当让我们判断物体响度大小而题中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振幅或者振幅我们看不出来时,就转化力度来看,力度越大,响度就越大。
注意:不要看到高低就认为是音调,要看清词语的意思只要描述声音大小都指的是响度。
例如:引吭高歌、高声大叫三、音色1、音色是判断物体声音特征的依据。
2、音色的影响因素有3个:材料、结构、发声原理。
四、噪声1、单位是分贝(dB)声音等级中最常考的90dB,超过90dB会影响健康。
2、减少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中考考察内容)五、声音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如:通过声音获得的东西都属于传递信息。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如:超声波碎结石。
六、多普勒效应1、现象:汽车连续鸣笛靠近人时,音调变高;汽车连续鸣笛远离人时,音调变低。
2、常考题型是声音块模型,车靠近人声音块被压缩,车远离人声音块被拉长,声音块和人相遇相对速度是二者之和,声音块和人追及时相对速度是二者之差。
物态变化一、物态变化与热量1.物质的三种状态均可以相互转化,应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以及过程中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
例如熔化过程是吸收热量由固态变为液态。
2.可以根据生活常识记忆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如冰熔化的过程会使周围温度降低,即需要吸热;洗完手后手表面的水蒸发时会感到手变凉,即汽化过程需要吸热;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需要吸热,液态变为气态也需要吸热,所以在升华过程中即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也需要吸热。
而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凝固、液化和凝华则需要放热。
二、熔化与凝固1.能够判断一些常考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晶体:冰、大部分金属、萘(樟脑球主要成分)、海波、明矾、水晶、钻石;非晶体: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
但水并不是晶体,晶体与非晶体是针对固体物质的分类。
2.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晶体中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具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上升,凝固过程中温度持续下降,不具有固定熔点。
3.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上升,如晶体熔化过程。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熔点时,物质不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刚达到熔点时物质还处于固态,完全熔化时,物质处于液态。
5.晶体熔化与凝固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能否达到熔点和凝固点取决于物质所处环境温度的高低。
达到熔点和凝固点后能否持续吸热或放热取决于物质本身与外界环境是否存在温度差。
存在温度差才可以发生热传递。
6.压强和杂质都会影响物质的熔点:对于一般的物质,压强越大物质熔点越高;而对于冰而言,压强越大熔点越低。
在雪中加入盐会使雪的熔点降低,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雪也可以融化。
三、汽化与液化1.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它们在发生部位、温度条件和剧烈程度上存在区别。
2.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液体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和空气湿度。
记忆时可以以晾衣服为例,为了让衣服干的更快(蒸发快),应把衣服摊开(表面积),晾晒在通风(空气流动速度)干燥(空气湿度)有阳光(温度较高)的地方。
3.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也就是说液体沸腾时温度不会超过自身的沸点。
所以用水煮鸡蛋时,当水沸腾后不管用大火还是小火煮,煮熟的时间相同(温度相同)。
4.沸腾时也需要同时满足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当把装水小试管套进装满水的大烧杯里,大烧杯里的水沸腾,能使小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但内外试管温度相同,不能进行热传递,小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5.气压会影响液体沸点,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也是中考中的重要考点,经常考到的题型是水沸腾时温度小于100℃,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6.液化也存在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减小体积(加压)。
7.呼出的“哈气”、冰淇淋周围的“白气”和雾气不是真正的气体,而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的形成一般都是较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打开冰箱门后会出现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汽还是冰箱中的液化而成的呢?冰箱中的水蒸气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蒸汽温度较高,液化的应该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
四、升华与凝华1.升华是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反之亦然。
并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升华,能升华的物质有:冰、碘、萘、钨和干冰。
2.干冰能制造舞台烟雾,这些烟雾不是液态的二氧化碳,也不是液化的空气,而是由于干冰升华引起温度骤降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光学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强调能能不强调状态,与声源要有所区分,并且重点在于自行发光,很多我们看起来亮的东西其实是依靠反射其他物质的光那不是光源,如月亮不是光源。
光源可以进而分为以太阳为代表的自然光源以及以电灯为代表的人造光源。
依据发光原理不同还可以分为冷光源和热光源。
热光源是由于发热作用进而发光,典型为火焰和白炽灯。
冷光源多数是由于荧光作用而发光,如荧光棒等。
2.光线光线是我们研究问题所用的物理模型。
实际中并不!存!在!而光是真实存在的。
3.光速提到光速c一般就指的是真空中的光速,大小为3*10的八次方m/s。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于空气,空气大于液体,液体大于固体。
相对而言光速快的叫做光疏介质,慢的叫光密介质,注意一定要是相对而言,单独一种介质不能说光疏还是光密。
4.光的直线传播光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要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而直线传播重在各种生活现象的解释,总的来说但凡光被挡住了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比如影子,日食月食,激光准直等。
小孔成像是直线传播的重要现象。
小孔成像成倒立,实像。
并且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要求会作图。
5.光的反射作图是重点,画图要规范。
注意反射定律的应用,三线共面,两线分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的描述要严格按照逻辑顺序)。
关于一些特殊模型可以当做经验总结直接记忆,如两个互成九十度的平面镜,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一定平行。
入射光线经数次反射后原路返回,必存在一次垂直反射。
转动问题中,若只转动入射光线,则反射光线的转动与入射光线是反向同角的,若只转动平面镜,则反射光线的转动与入射光线是同向倍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