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福建专用)
过程:赤壁之战
魏、蜀、吴的建立
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分 裂 中 孕 育 统 一 的 因 素
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民族迁徙 北民南迁 江南经济的发展
民族融合
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义: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 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
3、重要意义:
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居违 朝 俗 诏 ( 官者 廷 之 不 孝 。, , 语 得 文 免若言以帝 所有于北) 鲜卑语 在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禁用鲜 1、北俗之语是指什么语言? 卑语。 2、这一段反映了北魏孝文帝 哪一项改革措施?
左图反映了北 魏孝文帝哪一 项改革措施?
官员及家属必须 穿戴汉族服饰。
步骤三:练习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 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按军功授予爵位 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建立县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 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 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 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220年 221年
曹丕
(pī)
洛阳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1)自然地理原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适合发展 农业生产。 (2)政治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 重视发展经济。 (3)经济原因(重要原因):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不同的 生活方式,补充那里的劳动力。 (4)人文原因: 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齐贤学校栗曼一、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从第16课至20课,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纷扰混乱的一个时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这个时代从东汉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镇讨董卓算起,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整整四百年。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两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结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政权分立时期,又是分裂的中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魏、蜀、吴的鼎立,是局部的统一,随后是西晋的短期统一,此后又陷入分裂的局面。
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中,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二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百年历史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可以借助教材丰富的学习材料加以展开。
1.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地图演示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教材课文中的地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第16课中的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中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还有第19中的东晋前秦形势图等。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地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地图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教科书各板块相辅相成,各施其职,分工合作。
正文是核心,导言与辅助栏目(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大事年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补给材料,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是最佳的做法。
示例:第16课《三国鼎立》的一则“问题思考”(见教材82页)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历史思维。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图中,我们可概括出孝文帝改革政策包含哪些措施?
返回
3、作用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 地区先进文化, •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联系实际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 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汉族和少数 民族相互影响的结果?
国名
建国年代
都城
建国皇帝
魏
蜀汉 吴
220年
221年 222年
洛阳
成都 建业
曹丕
刘备 孙权
三国鼎立形势图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袁绍
曹军以少胜多, 大败袁军,奠定了 统一北方的基础。
此后不久, 魏、蜀、吴相继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小 结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
曹操
曹丕
魏
220 洛阳
刘备
蜀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 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 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 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 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 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江南地区发生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社会背景 2、主要内容 3、历史作用
1、背景
B.刘备
C.老子
D.孙权
(C )
2.造成三国鼎立关键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牧野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之战 (D ) D.222年
3.三国鼎立局面的完全形成是在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4、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初中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时汉族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为隋统一提供了条件。
专题四文化方面——承上启下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推动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繁荣。
南北朝的科技,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书法是我们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时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是我国的书法生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石窟艺术更是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更加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对专题一:“政治方面——政权的对峙”进行研究性学习。
本单元的重点:政权分立的史实及评价;民族融合的史实与意义,江南经济大发展的原因、意义及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科技、文化成果。
本单元难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这个时期的其他特征所起到的作用。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南
地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灭
北周 隋 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江南地区的开发)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新课件教用
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
1、建立 317年、司马睿、建康
2、灭亡 420年、刘裕建立宋朝
东晋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朝
1、时间 420年————589年
2、朝代 宋、齐、梁、陈
3、都城: 建康
东晋 南朝 江南地区的开发
2、表现
《原创》P53之三第二问
①农业 ②手工业
东晋 南朝 ①农业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主要内容
1、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情况 2、少数民族的内迁 3、淝水之战 4、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情况
魏灭蜀汉 (263年)
魏的大臣司马懿控制魏 政权,266年,司马炎 夺魏政权,建立晋朝, 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316年,匈奴 灭西晋
北方混乱,出 现十六国局面
• 18.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 往中原地区,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 江南地区。
• 重要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 江南地区的开发。
• 拓展与探究
• 思考一:气候变迁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 移,所似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 思考二:气候变迁不是人类历史发展变 化的决定因素。政治、经济因素都会影 响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
1、经济发展的原因? 2、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本111页倒数第二段第三行: “修建了许多……推广到江南。”)
3、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 么影响?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 温润,土地肥沃。 2、劳动力技术: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 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的开发
修建水利工程,开垦良田 种植水稻为主,开始用绿肥,产量增加 小麦推广到江南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线索知识1、国家由分裂到逐步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表:(略)认识: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2、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1)民族融合的定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最高级形式是形成新的民族。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民族融合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①民族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
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
②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自东汉末年以来,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③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④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了解和友谊。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前言政权分立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概念于西方哲学和政治学中已经被深入研究。
随着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政权分立更加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政权分立的角度出发,探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2.政权分立的概念政权分立是指国家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交给不同机关(即“三权分立”),以避免某一权力机构滥用权力、建立权势专制的现象出现。
在实际操作中,政权分立可以具体体现在一国的立法机构、执行机构和司法机构间的平衡。
一般情况下,各个机构都是由不同的人担任,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相互制约,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有效避免权力被滥用、权力膨胀等问题。
3.民族融合及其意义民族融合是指各个民族之间通过文化、语言、思想等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各民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融合不仅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可以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以实现各民族的全面发展。
此外,民族融合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两个不同的议题,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需要双方平等、公正的交流平台,而政权分立则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政权分立通过将权力分散,使各个民族都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相互交流,并最终实现民族融合。
此外,政权分立还可以保障各民族的权益,避免某一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其他民族产生损害和影响。
在高度多元化的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政权分立可以有效保障各民族基本权益,避免矛盾的发生。
5.民族融合和政权分立都是现代民主制度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政权分立可以为不同民族提供公正、平等的政治环境和平台,从而进一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保障民族权益的保护。
初一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 成立政权
南 前秦
北 朝 淝水之战 对
峙 东晋建立
317年
南朝
2、民族融合
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流动的趋向。并标明迁移的种族有哪些?想一想,这一时期民 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匈奴、鲜 卑、羯、 氐、羌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历史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复习目标
运用列表、填图、分析、比较 等方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四个方面来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复习过程 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1、政权分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
典型事件: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第二,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2)江南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灭亡 时间
替代者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266 司马炎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 魏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280 西晋
(1)三国分立后,实现统一的是哪个国家? 它成立的时间、人物、都城都在哪里?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 定都洛阳,西晋建立。
(2)统一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加之内迁各族的反抗斗争,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淝水之战使这一局面持续。
3、四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统一黄河流域,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体系松散但是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本单元线索清晰但内容抽象,利用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材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3、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东汉建立及光武中兴
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8年,外戚王莽 乘机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统治期间,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公 元23年,绿林军8000多人在昆阳(今河南)大胜10 多万王莽军队,攻克长安,刘秀即绿林军中的西汉 皇族,其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3、三国鼎立
曹
孙
操
权
刘 备
三顾茅庐
隆中对
曹操大军南下,目标直指刘备与孙权,那孙、刘的实 力如何呢?他们怎么办?
联合起来,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壁,著名的赤 壁之战就此展开。
(1)赤壁之战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与孙刘联军
水军力量不如孙刘联军 结果 : 曹操败 原因: 北方士兵水土不服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为 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 合,不顾群臣以撞死在祖宗灵前相威胁,毅然 进行了改革。在485年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政 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在494年巧迁都洛阳 城,并下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 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北魏政府还采用了 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 :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 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 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 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 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公元9年,王莽建“新”,西汉灭亡。
(2)公元23年,绿林好汉攻入长安,新朝灭亡。 (3)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 秀就是光武帝。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
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狼狈逃回河北;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年,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经过之战,曹操退守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3)年,废掉称帝,国号,定都,东汉结束;年,在称帝,国号(),史称蜀;年,称王,国号(),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1)魏灭蜀:死后,大臣掌握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西晋代魏:年,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朝,定都,史称“西晋”;(3)西晋灭吴:年,西晋灭掉,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西晋灭亡(1)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2)内部混战,“”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4、东晋与前秦(1)东晋建立: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历史上称为“”。
(2)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前秦王重用汉人这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以后,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南朝: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5)北魏: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6)北朝: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5、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6、三次战役战役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二、经济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由统一走向了分裂,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经济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开发。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 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 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
原因
孝文帝 迁都洛阳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 了条件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1.改革的内容
汉化政策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⑤用汉制 ⑥学汉礼
2.改革的作用
(1)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 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 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 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 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平城 洛阳
①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 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A.曹操建立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到达夷洲
2.公元208年左右,东汉天下 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刘、袁、曹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诸葛亮治 蜀的内容
A.重视水利 B.减轻赋税 C.联络台湾 D.开发西南
初中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史实辨析、讲故事、讨论等 方式,采取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 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条 件,但是符合客观事实主观能动性起到的推动作用。 (2)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操),其标准只能是能否推 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提高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对应课标
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
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 族发展的意义。 3、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 的成就和农历。
主题单 元问题 设计
1、 通过播放《三国演义》战争片段,引导学生在这个时 期,你都知道哪些英雄人物与事件? 2、从东汉到东晋十六国,江南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 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因而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三国时代 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也为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指导学生明白天下大势必然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 自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处在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在战乱中,北 方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是那样的惨不忍睹,特别是自吴国建立以来对 南方开始的开发,那么南方人们的生活状况又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 变化呢?
适用年 七年级
级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所需时
共 6 课时,课内 5 课时,课外 1 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中考历史 考点7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试题
考点7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深度解读: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黄河以北的战乱局面。
孝文帝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好,避免战争,也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们称之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考生更好的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团结和融合深远意义。
二、层次内容:本考点为概述层次(属于理解运用层次要求),复习时要求掌握以下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1、迁都洛阳;2、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a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c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e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f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历史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三、直击中考:从我省近几年中考命题看,本考点命题的概率较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主要考查对知识的再现和简单的比较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少数民族一次重要的改革,作为民族团结的历史例证,该考点可以和中外的改革结合起来考察,也可以和民族关系话题结合起来考察,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都可以,主要考察,该考点的知识运用和迁移拓展能力。
439年北魏政权统一。
北魏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他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进行改革,接受先进的文化。
改革的内容有:①学说汉话;②改穿汉服;③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 元 );④同汉族通婚;⑤采用汉族的官制、法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
(2010年·湛江)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A .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B .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C .统一度量衡D .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只要涉及向汉民族学习和借鉴的做法都是改革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 •风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 •朝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 •宜廷深之戒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
•
• 赤
•的赤战以壁奠少之定胜战了多是三的历国战史鼎役上立,一的赤场基壁著础之名
壁
之
战
•
国名
•魏 •蜀汉 •吴
建国年代
220年 221年 222年
都城 建国皇帝
洛阳 曹丕
成都 建业
刘备 孙权
•
•三国鼎立形势图
•
•小 •结
•官渡之战
•曹
•200年
操 •袁
绍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
•曹 操
• •联系实际 •还知道在哪今些天事的物日是常汉生族活和中少,数你 民族相互影响的结果?来自 ••••
•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
•所谓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
知识巩固:
• 1、将相关的内容连线
•魏
刘备
•蜀
孙权
•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顾茅庐隆中对” “经营江东”
•
•么3)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三、简答题 •1.东汉末年到两晋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 •战例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你对这些战役 •的成败有何感想?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 •以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 4、战争带来动荡,我们要维护一切的和平。 • 5、中华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们要共同创
造好家园。
•
•西晋迁的的兴各忘族和内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江南开地发区的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立国鼎
•北方民合族的大融
•官渡之战
•魏晋南化北朝文
•数学 •学农
•3、历史作用
•
•1、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从图中,我们可概括出孝文帝改革政策包含哪些措施?
•返回
•
•3、作用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鲜区卑先族进人文积化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 •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曹
丕 •魏
•220 •洛阳
•曹军以少胜多, •大败袁军,奠定了 •统一北方的基础。
•此后不久, •魏、蜀、吴相继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蜀 •刘
•221
备
•成都
•222
•吴 •建业
•孙
权
•
•说一说:
•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 进步还是倒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或从当时 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
•
三.南北朝
1. 政权的频繁更迭
•
•北朝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西晋
•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南
•
•2.江南的开发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 •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 •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 •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 •没有什么积蓄,但少有挨 •饿受冻之人。
(
•• A羯A.220年B鲜卑B.208年C氐 C.221年D匈奴D.222年
•
• 二. 活动与 探究
•找一找 :
•右边的 地图上有 错吗?如 果有,看 谁能把错 误误找出
来。
•2210年,曹操丕自 称帝,国号魏,
定都长洛安阳。
•2201年, 诸刘葛备亮在在成 成都都称称帝帝, ,国国号号汉汉, ,史史称称蜀蜀汉
•
•“千里无人烟”“白骨蔽平原”。
•
•是谁最后统一了北方?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出自谁的诗句 ?你觉得他的“ 壮心”是什么? 他将遇到的对 手是谁?
•曹操
•
•为什么刘备是他的对手?
•刘
•孙
备
权
•
•三顾茅 庐
•
隆中对
•
•曹 •刘操备 •孙权 •孙、 刘联军
• 赤壁 • 大战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学习目标
• 1、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在 东汉末背景与三国事例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三国鼎立 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 2、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孝文帝改革等事例中,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 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
• 3、在学生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使他们初步学会 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 •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 •昌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 •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 •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 •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江南地区发生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
•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社会背景 •2、主要内容
•理 学地 •石 •窟 •艺
•宗教 •艺书术画
•孝文帝改革
• •1.阅读下列材料: •。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 •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 •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
•
•习课堂练
• 一. 选择题
• 1、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
•C(
)
•
A.曹操 B.刘备 C.老子 D.孙权
•C
• 2.造成三国鼎立关键的战役是
(
)
•
A.官渡之战 B.牧野之战 C.赤壁之战 D.长平•D之
战
••4、北3).魏三是国下鼎列立哪局个面少的数完民全族形建成立是的在政权:(•C )
汉。。
•222年,孙权 称王,国号 吴,定都建
业。
•
•课后习题
• ◆ 自已动手 • 找一找古人描写赤壁的诗词
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