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四单元 第十七课 过万重山漫想

合集下载

阅读赏析-《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语文)

阅读赏析-《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语文)
课堂小结
KETANGXIAOJIE

课堂小结
作者漫想的线索是什么?
现在——过去——远古——未来——现在
课堂小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
(1)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2)想象丰富,行文流畅。(3)“形散神不散”。
课堂小结
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清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放开视野,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纵贯古今,气势非凡,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除了领略作者写作上的精妙手法,我们还要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勇敢地踏上征途,坚韧地迎接风雪,最后便能拥抱壮阔的未来。
作者面对的是“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内容探究
NEIRONGTANJIU

1.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景物特点:雄、险、奇。
夔门穿一线,怪石插流横。峰自云中出,舟从地底行。乱猿昏月色,残叶冷江声。神女知何处,时时雨尚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课前分享”
那么本文的作者面对三峡时,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通过品读《过万重山漫想》来体会吧!
基础知识
JICHUZHISHI

耸峙
黯然
夔门
竹篙
怯弱
攲侧
gāo

kuí
摧山坼地
嘁嘁嚓嚓
zhì
qiè
2.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3.作者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
整体感知
1-2段
3-9段
10-12段
13-16段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一)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一)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一)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课件——探寻自我,砥砺品格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迎来了一波翻天覆地的改革,课程安排也越来越贴合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

其中,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以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为核心,旨在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砥砺他们向上的品格和态度。

一、背景介绍《过万重山漫想》是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中的一门课程,主要以“穿越万重山,探寻内心”为主题,紧密围绕中职生命教育与拓展个性的核心价值。

“过万重山漫想”这个主题字面意思是通过万重山的行走发现自我,其是提高一个人自我认知的课程。

二、拓展教学1. 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对“万重山”的形象有一个生动形象的了解;2. 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诗歌赏析,让学生全身心地探索内心;3. 辅以中职生活案例和情境化问题,触发学生深层情感和思考,启发内心的力量;4. 通过寓教于乐的趣味节目和游戏,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和实用性。

三、实用价值《过万重山漫想》课件教学,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一方面,通过该课件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神山大川,也可以变得更加自信、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更懂得珍惜人生与机遇;另一方面,渗透的品德教育理念,也能够帮助学生成长,明辨是非、勇于担当,培养有品德的公民。

四、课件改革《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以其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但是,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需对其进行改革,以达到更加市场和学生基础需求。

我建议在教学中,应增加独立思考环节,以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内心能量;同时也应增加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深入体验和感受万重山的神奇和面貌。

五、结语《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作为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增强团队力量、培育新人、拓展思维模式和注重情感教育的重要实践体系。

它在教学模式、教育思路、教育理念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且有终端效应的保障,更是为中职生成长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文章是一篇关于作者XXX在游览三峡时的感悟的文章。

文章以XXX的《早发白帝城》为引子,介绍了三峡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然后引出作者在游览三峡时的感受和想象。

整篇文章以想象和XXX为主要手段,通过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路,掌握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技巧2、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研究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手法2、研究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介绍XXX的《早发白帝城》和三峡的历史背景,引出本文的主题和思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文化常识介绍作者XXX的简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文学成就,为理解文章提供参考。

三、文章分析1、结构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和主题,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亮点。

2、语言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四、思考探讨1、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在旅游中的感悟和想象,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生命和人生。

2、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想象和XXX的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通过总结本文的主题和思路,归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特点,写一篇读后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本文是一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

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文章。

第一部分(1):作者对三峡的神往,用词华丽,形容三峡的壮美,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这是教材第四章“江山如此多娇”中的第二篇文章。

文章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山川美景的描绘、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生的哲理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我国大自然的壮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题。

3. 精讲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3. 人生感悟:与自然和谐共生,珍惜当下,追求真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大自然的感悟。

答案:示例:我国的大自然神奇瑰丽,山川壮美。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明白了要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善美。

2. 作业题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一种自然景观。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较好,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

所见——奇、险 所想—
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无数个第一个
所得——未曾有过的喜悦
1.这里是“三峡”已具有象征意义。指人类 历史中那些必须克服的未知的障碍领域。 2.人类历史中的诸多的“第一个”均推 动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表现出 了人类进取创新的精神。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作者由此及彼产生类比联想。由第一个穿越三峡 的人联想到了在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个开 创者,此讴歌了人类知难而进的冒险精神和创新 精神,并期望新时代的人能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什么时间,用什么工 具,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克服了什么困难?
时间: 春秋战国之前或更早; 工具: 独木船; 困难: 高崖、险峡、暗礁、飞瀑; 勇往直前,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精神:
阅读P29第三段,回答:
1.“三峡”一词加引号,有何用意?
2.人类历史中的“第一个”有何重大意义?
早 发 白 帝 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以其险 峻的地形 、绮丽的风光 、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 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它西起四 川省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南津关, 全长约204千米。 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
——
绮丽幽深,诗情画意
川 东 门 户
——
巫 山
云雨巫山十二峰
神 女 应 无 恙
巫 峡 第 三 西 峡 陵 峡
——
滩 多 水 急
屈原纪念馆
屈 原 塑 像昭君故里昭 君 塑 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夔门(kuí ) 耸峙(zhì ) 欹侧(qī) 无恙(yà ng) 抟(tuá n) 坼(chè ) 端倪(ní ) 燧(suì) 啃噬(shì ) 翎(lí ng) 追溯(sù )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2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2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无 第三部分: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向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10-13 前发展的历史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 首创精神,推动历史发展;又联想千百年 后人们对现代人发扬首创精神创造光辉业 绩的崇敬。
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
……
第四部分:呼应开头,是“漫想” 14-15 的终点
112233991010131314141515描写描写三峡三峡奇险的景色奇险的景色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人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无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无数数第一个人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向想到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前发展的历史呼应开头是呼应开头是漫想的终点的终点物质方面物质方面舆论方面舆论方面知识方面知识方面工具的简陋工具的简陋认识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行动的冒险性行动的冒险性精神的压力精神的压力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推动历史发展
深 秀 丽 ,
公 里 , 峡
巫 峡 为 长
像 一 条
长 谷 深
江 三 峡
美 不 胜
, 迂 回
第 二 峡
收 的 山
曲 折 ,
。 峡 长
水 幽 45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 70公里。其特点是滩多水急。
长河落日
夔门雄姿
神女迷雾
一线栈道பைடு நூலகம்
兵书宝剑峡 轻舟已过万重山
教学后记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技巧。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3)作者表达技巧的分析与借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设计教学环节。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解答生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字词、意象、意境等。

(2)分析作者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畅谈感悟。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解读诗歌内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自然之美。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下载(职高人教版高一上册教学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下载(职高人教版高一上册教学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过万重山漫想课件,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

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

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 上传者:miyahua )下载课件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这是我在升级优质课比赛中用的,获得市一等奖。

希望给大家帮助,同样希望得到大家更好的课件。

谢谢。

. 上传者:zhengzp 「下载次数:266」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优质课使用!带领学生心灵旅行,通过刘征笔下的万重山漫想,带领同学游览三峡,了解三峡精神!. 上传者:张丽华198688 「下载次数:1904」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想象他当年遇到的种种困难,追溯上去,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讴歌了人类知难而进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

由此,阐明了一个哲理:只有闯过艰险的征途,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 上传者:yzy620 「下载次数:1811」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此课件曾获得日照市优质课比赛评一等奖,多次举行公开课,受到好评。

. 上传者:zhengzp 「下载次数:289」上传者:tangerya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通过诸多的图片和信息了解三峡,在此基础上理清全文的思路并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及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告诉我们的同学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下载次数:372」作者:邱悦华邮箱:******************作者单位:广东肇庆中学简介:用图片配合课文分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对课文分析也比较详尽。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

劝学
致志



坚持

不懈
文言 词语

的 风


引导学生用“画知识树”的形式总结所学内容,目的是把本 节课所学内容纳入单元体系中,把所学知识系统化。
教学程序
小试身手:《……漫想》仿本课的思路,
检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此时可以给 查 学生一些提示,如《登长城漫想》或
点 《登泰山漫想》。 拨



教学程序
导 入 新 课 , 明 确 目 标
教学程序
导 入 新 课 , 明 确 目 标
教学程序
导 入 新 课 , 明 确 目 标
教学程序
导 入 新 课 , 明 确 目 标
教学程序
上课伊始,播放三峡风光,配以《长江
导 之歌》的音乐,学生在观赏风景、欣赏 入 音乐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 明 确 目 标
自 学 指
C、找出作者所漫想的内容,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D、说说作者游完三峡的感受,可用原句来回答。 E、 思考作者漫想的线索。 F、 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用意。


前四个问题针对文章内容为第一层次,有助于

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第五个问题针对文章思路

为第二层次,第六个问题针对文章主旨,需要

学生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带问题读课文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时教师分组讨论,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小组内解决,
这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程序
教师先以第三问题为切入点,与学生共同研究。主要理清作者漫想的内容,

中职语文《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

中职语文《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课型新授授课班级授课时数2支点设计学习内容分析文章主旨结构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学情分析学生了解有关长江三峡的材料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支点设计、合作探究(一)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1、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2、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3、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二)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2、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四、素质展示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学习方法点拨] 题目分析法例如: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图示:起点----------------------------------------------------终点(夔门) (过三峡)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联想\想象)"第一个" (首创者\开拓者)"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阅读文章,回答问题]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④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段落分析法: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表现手法分析法: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远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局限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五、目标生成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六、当堂达标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

《语文》第一册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语文》第一册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十七、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课文的思路【教学难点】课文的结构特点【教学设想】[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

这是很自然的联想。

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

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

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

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

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巫峡秀、奇雄伟壮美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一)《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片关于大自然的散文。

它呈现出了大自然的广阔和神秘,引人想象,同时又唤起了人们深深的敬畏之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述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一、课件概述《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主要介绍了万山的地理环境,以及与山相关的生态变化、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同时,课件还通过配合多媒体素材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二、课件内容1.地理环境课件介绍了万山的地理位置、地势特征、自然资源等方面。

通过多张图片和图表呈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2.生态变化课件着重介绍了万山的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等多个方面的生态变化。

尤其是对大熊猫的特别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活状态和保护措施。

3.文化传承课件还介绍了与山相关的文化传承,如神话传说、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万山历史与文化独特性的认识更加深入。

三、教学意义本课件不仅仅局限在阅读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品格修养、自然观念、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影响。

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更好地领悟到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从而更好地爱护自然环境。

四、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化手段,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

如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素材进行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探讨。

五、总结通过《过万重山漫想》课件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能够加深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深入体验并感受大自然,从而更好地发掘文本意义,拓展知识面。

职高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职高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作业要求
总结本课的重点字词和词语解释。
板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重点字词
夔kuí门在奉节县境,扼瞿塘峡,为三峡门户。
耸峙zhì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黯àn然阴暗的样子。
怯qiè弱胆小软弱。
船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条等做成的撑船的工具。
欹qī侧倾斜。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啃噬shì一点点地咬、吞。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会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崐想。看长城,会想到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崐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怎么过三峡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奇幻,思路如此活泼崐开阔。这与作者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的想象能凭据历史推导,有根崐有据地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船只。读万卷书,行万崐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解题:
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的“万重山”指的是穿行长江三峡经过崐的崇山峻岭。“漫想”指作者思路纵贯古今,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联想。他想到崐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般的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勇于开天辟地、开崐拓前进的“第一个”。他的想象力很丰富:面对三峡奇景,他想到第一个穿过崐三峡的人,思想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正是崐有“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第一个”就是历崐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中发扬首创精崐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中职课件

深度探讨
2、阅读第4自然段,作者强两句话反复提到“第一个”是为 了强调什么? 明确:作者用一正一反两句反复提到“第一个”,并用“后来 的无数个”再次强调“第一个”,是为了突出开拓精神的伟大 ,也是为下文埋下伏笔。第三句话也紧承上文,开始了作 者的“漫想”之路。
深度探讨
3、在第5、6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古史资料,有什么特 点?前后两段资料由什么联系?
课文欣赏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 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曾经感到的 未曾感到的
是战胜艰难险阻,第一次穿过三峡的喜悦。 是今天“我”畅游三峡所见奇景。畅想美好未来的喜悦。
思路梳理
描写三峡风光 秀美、险峻
主旨: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 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深度探讨
6、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到“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 有什么用意? 明确:此处描写是语意双关,一方面三峡已过,视野也变 得宽广,另一方面思想飞驰,顿觉豁然开朗。令人心旷神 怡,意气风发。
语言特色
1、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格。 如写高山,“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写阳 光,“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霞涂上神奇的色彩”。写作者 见到三峡奇景后的思维活动,“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 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 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写历史,“人类的历史 ,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 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 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思路梳理描写三峡风光秀美险峻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历经千难万险开拓道路联想到人类历史上那无数个不畏艰难具有首创精神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第一个穿过三峡感到喜悦前后呼应回到现实现实与漫想切换自如时间早工具差舆论压力大认知有限路途艰险主旨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word教案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过万重山漫想word教案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过万重山漫想教课设计----------------教课目的通读全文,认知过分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进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联合思路,深入领悟文章的写作企图和中心思想。

学习我们先人勇于探究,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

教课要点掌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穿、语言连接的能力教课难点理解文章中意义委婉的句子。

领悟作者的写作企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1-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教课过程[自读指导]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假如说滔滔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此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化的四时,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发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说一下“漫想”呢?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拘束地想”“随意地想”之意,可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联想。

三、掌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放录音。

1.学生思虑: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止“漫想”,拉回现实的?2明确:带着向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绵延起伏的高峰,以及高峰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创建的神气境地。

面对奇景,作者神经遇到激烈的触动。

心灵遇到了激烈的震惊,脑筋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怪异的念想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脑筋里一无全部。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怪异的念想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路,好像被疾风牵引着,一望无际地延睁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人民邮电出版社第四单元十七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要求1.理清“漫想”的思路,把握内容要点,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文章,体会关键语句的妙处。

3.深入理解本文的哲理,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说明(一)全文主旨刘征先生的《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引人入胜、启迪思维的好文章。

作者独辟蹊径,面对三峡万重山奇景神思飞越,思古议今,展望未来,热情地讴歌了劳动人民排除万难、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全文主旨非常明确,不是重在写“山”,而是着重写“想”。

(二)思路轨迹这篇文章初读给人以天马行空、云天雾地、不知去向的感觉,细读此文,才体会到全文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其思路非常明晰。

从结构上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过万重山见到的奇景。

第二部分(3~14段),写神思飞越的漫想。

第三部分(15~16段),写过山后的喜悦。

它的总体思路是:所见——所想——所感。

文章第一部分写所见。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作者进入三峡总的感觉,极言“山”之高。

接着,写见到的三峡奇景。

作者并没有全面铺开写,而是集中笔墨点了四个景观:“空间”、“江流”、“高山”、“阳光”。

看来是写“四”,其实是写“一”。

“空间变得狭小了”,是因为山高形成的;“江流变得狂暴了”,是因为山高造成的;“太阳隐去”,也是因为山高。

以上三个景观,是从侧面写“山”。

文中又集中笔墨正面写“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而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

文章从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过渡时,写了这样几句话:“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这种写法,不同一般。

一般文章“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大写一通。

而作者在此却处于“原始状态的空白中”。

这里是虚写还是实写呢?这是虚中有实,以实为主,是实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

这种思维过程是:见三峡奇景——产生“超限抑制”——然后“灵感思维”出现(“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强烈刺激——超限抑制——灵感思维。

文章在此,自然转入第二部分,写神思飞越的漫想。

全文用了12段写“漫想”。

“漫想”部分的总体思路,是分作三个层次展开的。

这种“漫想”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由点想到面,由古想到今,由今想到以后。

“漫想”部分中的第一个层次,是写“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作者在此将自己的思路和盘托出,“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他一连想了四个问题:(1)“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作者说,“考诸文献,《禹贡》里已有四川某些山川的记载,这篇最早的地理志,多数学者认为成于战国时期。

……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

”(点明了时间之早)(2)“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作者由南宋山水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中“巨浪狂扑,船舷攲侧,生死在毫发间的情景”,再上溯到更早的周秦时代,推想当时“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

(点明当时条件之差) (3)他穿过三峡时的“精神负担”是什么?作者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而这些人“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

文章在这里是一个否定判断,并且调换了概念。

即将“穿过”与“穿”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其实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就是第一个,因为“穿过”三峡必定有第一个,而那些“半路折回”、“中途遇险”的人,对三峡来说,他们只是“穿”,并没有“穿过”。

他们的遭遇,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增加了“精神负担”。

但是,这个“第一个”“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点明了他决心之大)(4)作者推想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这一段写得较深,也写得很好。

他想些什么呢?作者推想他想了四个字,即“长”、“险”、“遇”、“果”。

“长”:峡道“几千几万里”、“海底”、“地狱”。

“险”:高崖,“劈头盖顶”,“崩落下来”;礁石,“狼牙一样遍布江底”;江水,“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

“遇”:“百丈的鲛”、“九头的蛇”,“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

“果”:(如果遇险)“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

这些是谁想的呢?当然是作者推想的,而不是“第一个”想的。

为什么这样说?文中四次重复“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这句话。

而这个人又想了什么呢?“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这句话是点题之笔。

这一层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穿峡的时间之早、条件之差、决心之大、危险之多四个方面,很有层次又有联系地表述出来。

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思路不仅开阔、明晰,而且表述严谨。

“漫想”部分的第二个层次,是写作者想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无数的第一个。

这层的思路是:三峡成因——历史上无数第一个——行程是艰险的。

先写三峡成因,“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再写“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就想到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个。

“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

最后写“行程是艰险的”,但历史永远向前。

“漫想”部分的第三层,想到千百年以后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这里再次点题。

以上三层,是写作者“神思飞越的漫想”。

文章第三部分,写过万重山后的喜悦。

沙鸥的描写,借物抒情,衬托出作者过山后的喜悦心情。

作者最后说:“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知难而进,排除万难,取得胜利,苦尽甘来的喜悦。

“未曾感到”的喜悦,有二层含义:一是因首创者历尽艰辛取得的成果可以造福于后代而感到喜悦,一是见到今天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形势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整个“漫想”部分,总体思路及每个层次的思路是清晰的,是沿一定的轨道前进的。

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

文章奔驰万里而有“路”,飞行远空而有“线”。

(三)语言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而生动、流畅而富有表现力。

表现在三个方面: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格。

如写高山,“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

写阳光,“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写作者见到三峡奇景后的思维活动,“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黯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写历史时说,“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排比句与长短句交错出现。

如写高山,“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写“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读起来有节奏感而且易于上口。

动词用得多而且活。

如“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迎面扑.来”“腾.空飞.起”“疾风牵引..云霄”“横枕..江面”..”“耸峙..”“巨浪狂扑.”“船舷攲侧“摧.山坼.地”,这些加点动词既准确又生动,很有表现力,能恰如其分地展示作者神思飞越的漫想及山峡的景色。

教学建议第一步:导入新课。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都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这种想象,不受时空制约,你可以想到千年以上、万里以外;你可以想到各种美妙的境界,像珠圆玉润的声音;你可以想到壮丽的景象,像风云的舒卷。

今天我们就来看刘征先生是如何由三峡而产生“漫想”的。

第二步:解题。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打开文章思路的钥匙也是理清思路的一个方法。

本文题目的结构是偏正式的,其中心词是“漫想”。

“漫”,不受拘束之意。

而这种不受拘束的“想”,不是漫无目的的想,而是受定语“过万重山”的限制。

因此作者写作的重点已从题目中体现出来。

第三步:梳理课文整体思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

通过对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①通过解题,了解文体及主要内容;②了解主要内容,概括大意;③概括每段段意,归纳文章层次。

因此学习本文,要通过下面几个问题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1) 作者引起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明确:起点在夔门,终点是船过三峡。

)(2) 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3) 归纳梳理全文思路。

全文思路紧扣题目,以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接着“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最后思路被打断,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终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

(4) 明确文章内容,理解终点落在“喜悦”上的含义。

作者通过联想无数的“第一个”,意在讴歌这种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作者的思路由“艰险”起笔,落笔于“喜悦”,意在告诉人们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哲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设的这种情境的内在含义。

第四步:练习理清局部思路。

以第10自然段为例进行练习。

第10段的段意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遇到的困难。

作者以他拿起竹篙时会想些什么引起联想:路有多长——路有多险——路上会遇到些什么——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思路清晰,联想自然,突出表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知难而进的精神。

第五步:结合文章体会关键语句的妙处。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认为的关键语句,体会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含义及作用。

比如,第2段对奇险景物的描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第11段“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这个句子,从结构上看,说明思路由自然过渡到人类,进入更高层的境界,起到引起无数第一个联想的作用。

从修辞上讲,运用比喻将抽象化为具体,形象生动可感。

再者“端倪”一词是“推测事物的始末”的意思,用以描写历史的远在云天之上,故不可端倪,用词巧妙、准确。

第六步:能力迁移——创新与探索能力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