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10-生物多样性的编目与信息系统建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种保护的原则
物种优先保护
重要原则: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尽可能多的物种多样性 构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物种自身的适应力,自然环境、社会 经济、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等。 物种优先保护的内涵: 如何测定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 确定最值得保护的物种; 怎样利用物种多样性的互补性; 如何选择、设计保护区,以利用最少区域涵盖更多物种。
国际生物网络:国际农业和生命科学中心(CAB
international)发起,关于节肢动物、线虫和微生物的技术合 作网络。
系统学议程2000:美国植物分类学家学会、系统生物学家学
会、亨尼希学会提出,用25年对世界物种进行调查、描述和编 目。
5.重要的编目和监测计划
区域和国家范围编目和监测计划
2.物种优先保护的指标
物种优先保护
保护优先区域分析: 以分类多样性测度和互补性原理为基础的保护优先序分析方法, (以分类多样性指数替代关键区系分析的特有性)。 1.根据分类多样性指数累加计算各地区的多样性积分,确定多样 性积分最高的区系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 2.对第一优先保护区多样性积分增补最大的区系为第二保护区; ……
有关的栖息地(热带雨林、珊瑚礁和湿地)数据库
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网络数据库 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数据库 参与发展中国家扩充国家级数据管理和监测能力和网 络技术
5.重要的编目和监测计划
全球范围编目和监测计划
物种编目
DIVERSTIAS国际项目:
全球5个典型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温带森林、稀树干草原 、草原和冻原)。
生物多样性的编目 与信息系统建立
主要内容 物种编目原则和方法及其意义。
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的意义、标准和评定程序。
物种保护优先性与优先区域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资源现状及共享。
1.物种编目
物种编目
物种数量及其分布的清单是评价和保护物种多样性与 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2.物种优先保护的指标
物种优先保护
分类多样性测度: 物种丰富度(种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度区域间物种丰富 度在组成上的变化。 局限性:不是物种的固定特征,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变化, 未能概括不同物种与其在自然演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相关的差 异;仅反映了生物复杂性的一面,未能反映生物的等级性。 新的测度方法:表征方法、系统发育方法和分类学方法。 表征法:物种特征的非相似性测度物种差异; 系统发育法:定量测度特征沿系统树分支的转化测度物种的差 异; 分类学法:用分类多样性的系统演化上的差异反映分类单元的 亲缘关系。
评估对物种、生境和景观形成威胁的因素的范围和特性; 辅助国家、政府机构、保护组织和企业确定、优化和实现保护目标; 提高国家技术能力,以保证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正合理的且具有代表性 的数据的输入。同时,BCIS 还支持其他相关组织的工作:参与IABIN( Inter-Americ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Network)的开发工作,为物种 2000年的分类系统编目工作提供补充信息,支持CITES公约、Ramsar公约和世 界遗产保护公约(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s),帮助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进 行环境评估等。在国家水平上,BCIS支持国家生物多样性编目工作。BCIS将 工作定位于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尤其是它的资料交换所机制(CHM) 的建立。
2.物种优先保护的标准
物种优先保护
国际优先保护标准: 遗传学水平:是否为珍稀或特有,是否具有特殊的遗传学和科学 重要性(单型科、单型属,孑遗种或孑遗属)。 生态学水平:是否为生态系统的关键种,是否对生态系统具有重 要影响,是否是重要生态现象和生态组成部分,是否为重要的指 示种。 社会和经济价值:医药价值,其他经济价值,文化、历史价值, 科研价值。 受威胁程度和脆弱性程度:迫切的威胁、小群体、递减种群,生 境受到威胁、持续生活力、其他外部因素如污染、丧失食物资源 、沙漠化、狩猎、干扰等等。
2.物种编目的意义
物种编目
确定某一区域已鉴定物种的名录,或物种存在与否, 直接提供物种的地理或栖息地分布信息。 直接利用编目数据进行区域范围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分 析与比较,确定特有性集中地区和物种高度丰富地区 对重要的经济物种编目数据可直接指导生产实践。 通过编目进行自然监测的重要手段,并可选择某些环 境敏感类群作为环境指示类群进行长期的跟踪编目。 编目内容直接反应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种类认识的程度 。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的意义 帮助不同范围地区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做 出科学决策和管理策略。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根据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利用价值及保护措施,建 立各类数据库,如物种数据库、标本数据库、濒危物种数据库、 遗传资源数据库、种质资源数据库、生态系统数据库、资源生物 数据库、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数据库、生境数据库等。 生物多样性图形库:关键地区的植被图、珍稀物种分布图等 模型库:生态系统时空动态模型、种群动态模型、生存分析力及 生物多样性动态模型预测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专家系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生态系 统管理、生物多样性恢复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专家系统。
3.物种濒危等级划分
物种濒危等级
IUCN濒危物种等级:极危、易危和近危区别
3.物种濒危等级划分
物种濒危等级
CITES附录等级划分 附录Ⅰ: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 种,与IUCN濒危标准一致 附录Ⅱ:所有那些目前虽未濒危灭绝,但如对其贸易额不严 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有可能变成未来有灭 绝危险的物种,与IUCN易危标准相似。 附录Ⅲ:包括任一成员国管辖范围内应进行管理,而需要其 他成员国控制贸易的物种。
3.物种濒危等级划分
IUCN濒危物种等级
物种濒危等级
1)灭绝:如果1个生物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列为灭绝。 2)野生灭绝:如果1个生物分类单元的个体仅生活在人工栽培和人工圈养状 态下,列为野生灭绝。 3)极危:野外状态下1个生物分类单元灭绝概率很高时,列为极危。 4)濒危:1个生物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但在可预见的不久将来,其野 生状态下灭绝的概率高,列为濒危。 5)易危:1个生物分类单元虽未达到极危或濒危的标准,但在未来一段时间 中其在野生状态下灭绝的概率较高,列为易危。 6)低危:一个生物分类单元,经评估不符合列为极危、濒危或易危任一等 级的标准,列为低危。 7)数据不足:对于1个生物分类单元,若无足够的资料对其灭绝风险进行直 接或间接的评估时,可列为数据不足。 8)未评估:未应用有关IUCN濒危物种标准评估的分类单元列为未评估。
深度和广度相结合
标准化:保证调查结果的可比性和可校验性 调查信息的完整性和最大化:考虑变异因素 可行性:尽量选择分类基础好且容易鉴别的类群作为 编目和监测对象。
5.重要的编目和监测计划
全球范围编目和监测计划
物种编目
监测项目当属(WSMC)数据库和监测系统:
多个动植物类群的编目数据库
3.物种编目的程序
物种编目
程序:设计——资料收集——补充调查——鉴定—— 编制名录或数据库。 设计:根据目的选定范围、类群,规定格式和条目, 经费预算和制定计划。 资料收集:尽可能收集区域或类群的已发表或未发表 的资料。
补充调查、鉴定和建立数据库。
4.物种编目的原则
明确目标
物种编目
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调查:
美国自然联盟(TNC)、英国自然博物馆(BMNH)等。
物种编目
本国动植物编目计划: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
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生物资源调查:中国动物志、中国植物志、 中国孢子植物志、中国经济植物志、中国经济动物志、中国经济昆虫志、中 国哺乳动物志、中国鸟类纲要等。
我国也陆续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络: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信息管理网络等。
1. 濒危物种及其确定依据
Leabharlann Baidu
物种濒危等级
濒危物种:指种群小、野外数量不增的生物类群。 种群小:个体数量少 数量不增:保持平衡或减少 确定濒危物种依据: 世界自然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及相关红色名录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濒危物种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国内标准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国内参考IUCN
濒危物种保护的发展趋势
由定性向定量的评价 评价程序逐级规范、严格、公众参与程度增加 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的运用 这些信息逐渐运用于资源利用、保护等。
3.物种濒危等级划分
物种濒危等级
物种濒危等级划分的意义 确定优先保护顺序制定保护策略的重要依据。
对物种的濒危现状和生存前景进行客观评估,提供可以相互比较的 基础,对不同濒危状态的物种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使濒危物种得到有 效保护。 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2. 濒危物种由来及其发展
濒危物种保护的历史渊源
物种濒危等级
1942年、1945年,美国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出版的灭绝和濒于灭绝 的旧大陆和新大陆哺乳动物。 1966年,世界自然联盟IUCN出版系列濒危物种红皮书和红色名录。 1975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生效。 1994年,IUCN制定《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 2000年,IUCN发布《2000年受胁物种红色名录》
3.物种濒危等级划分
物种濒危等级
我国濒危物种等级划分 1984年,《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把植物分为:一级、 二级、三级。 1989年,《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动物分为两级, 2000年,《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 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国濒危植物红皮书》参考IUCN,采用濒危、稀有和渐危三 个等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使用野生绝迹、国内绝迹、濒危、 易危、稀有和未定6个等级。
物种编目:包含分类单元的名称及分布地点,及其与 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相关的信息(时间、栖息地类型 、种群大小等)。
编目可以在不同地域级别展开。全球、区域或国家、 地区等。
编目信息可通过直接的野外调查和分析获得,也可通 过文献和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建立物种编目数据库
1.物种编目
物种编目
世界上约有500-3000万种,目前已经描述140-170万。
国际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系统(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BCIS) 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1995年4月发起成立的,目前共有12个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国际组织和网络成员。主要从以下三个 方面展开行动:
2.物种优先保护的指标
物种优先保护
特有性及关键区系分析: 特有性:物种仅在该区域范围内存在,在该地区的丧失意味着该 分类单元在地球上消失。 不同类群的特有性分布格局往往不重合,因此,根据不同类群特 有性格局的综合分析能确定特有性程度高的地区(高优先性)。 关键区系分析:基于区系成分互补性原理。 1.选择特有性最高的地区作为第一优先保护区; 2.能对第一优先保护区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区系为第二保护区; 3.能对前两种共同保护物种补充种类最多的地区为第三保护区; ……
2.物种优先保护的标准
物种优先保护
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标准: 具有大量的物种和生态类型,即生物多样性丰富。 特有现象明显,即特有种较多的地区。 作为同一类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 未受干扰或人类相对影响较小的地区,作为环境变化监测的基准 。 生长具有特殊价值或重要意义的物种,如关键种、指示种等。 具有重要生态学价值的地区,如基本的迁徙路线、繁殖地、觅食 地等对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的地区。 199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优先保护名 录Ⅰ和名录Ⅱ: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优先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物种濒危等级划分标准(IUCN)
种群数量(现状,变化趋势):亚种群数、个体数 分布范围(宽或窄):分布面积 种群特征(是否都是小种群) 分布格局(有无破碎化或岛屿化现象或趋势) 栖息地类型及质量(类型单一还是多样;质量是好坏、改善趋势) 致危因素(是否存在) 灭绝危险(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