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师说 课时作业
《劝学》、《师说》含答案

高一国庆自我学习练习03:《劝学》、《师说》《劝学》(一)字音字形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輮.()(2)骐骥..()(3)镂.()(4)锲.而不舍()(5)跬.步()(6)螯.()(二)文学常识填空2.荀子,名,末期赵国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作有《》二十卷,该书标志着古代说理文也进一步成就。
(三)文言知识归纳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3)君子生非异也通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
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古义今义(4)用心..一也。
古义今义(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今义(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今义56(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îng)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D.须臾.(yú)镂.刻(lï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3.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4.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5.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6.《劝学》的中心论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说》《劝学》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师说》测试练习一、基础选择题(85分,每小题5分)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其.如土石何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也,道相似也..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C.吾从而..贤于弟子..师之 D.师不必6.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8.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9.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B.各不相同C.只有①⑥相同D.只有②③⑤相同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1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A.吾从而师.之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吾师.道也D.犹且从师.而问焉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取②彼童子之.师的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标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士大夫之.族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A.①和③相同B.②和⑤相同C.①和⑥相同D.②和④相同14.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
第十课《劝学》《师说》教考融合练习 参考答案

第十课《劝学》《师说》教考融合练习参考答案1、D(致力:把力量用在某个方面。
效力:效劳。
语境说的是有些家庭把全部力量用在孩子成长上,应用“致力”。
尚且:连词,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
根据词性,应用“姑且”。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
根据语境,两词皆可。
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
语境说的是一些学生在初二、高二成绩退步后重新努力,应用“重整旗鼓”。
)2、B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复句中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分句主语之前;二是搭配不当,可将“造成”改为“成就”等。
只有B项完全修改正确。
3、A(A项,与例句均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B项,标示话题的转换;C项,标示声音的延长;D项,标示总结上文。
)4、摇头晃脑意气飞扬回环往复佶屈聱牙【解析】①摇头晃脑: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修饰小孩在私塾里读书的样子,填“摇头晃脑”。
②意气飞扬: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幻想过‘先忧后乐’的气概”应是很振奋的状态,填“意气飞扬”。
③回环往复: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
呼应前文的“一句话反复说”和后文的“连说八遍”,填“回环往复”,以表反复多次说。
④佶屈聱牙:形容文词艰涩生僻、拗口难懂。
对应后面“拗口之至”,形容文字不流畅,填“佶屈聱牙”。
5、B “群山万壑赴荆门”符合,“山”“赴”,正好对应“像奇峰而不凝滞”,同时该句也与下文“奔走之势”“一句话反复说,节节逼人”照应;其他三项写水或石,不符合语境。
6、原文好。
①“托”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
②用通常形容声音的“洪亮”,喻指“先忧后乐”精神气概的宏大高贵,比直白的“豪情壮志”有新意,有韵味,且与整体语境相谐。
【解析】从修辞角度看,“托”,把事物撑起来,此处用了拟人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表现了写景对抒情的有力支撑。
《劝学》《师说》课后检测题及答案

《劝学》《师说》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默写1.【2020全国卷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3.【2022新高考卷Ⅰ江苏版】《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4.【2014全国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2016全国1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2017全国3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7.【深圳2020届高三年级质检】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8.【河南安阳2019届高三调研考试】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劝学、师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必修上第10课】

必修上第10课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精品习题及答案】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高中文言文 《劝学》《师说》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劝学》《师说》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C解析 A 项“生”同“性”。
B 项“有”同“又”,“暴”同“曝”。
D 项“受”同“授”,“不”同“否”。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①学不可以..已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年十七,好古文..A .①②③B .①④⑤C .②⑤⑥D .③④⑥ 答案 C解析 ②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⑥古文:古义,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B.⎩⎪⎨⎪⎧而闻者彰.(清楚)而绝.江河(断绝)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官盛则近谀.(谄媚奉承) D.⎩⎪⎨⎪⎧师不必贤.于弟子(贤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答案 C解析 A 项跂:踮起脚后跟。
B 项绝:横渡。
D 项贤:超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学习”。
2022_2022学年高中语文课后作业11劝学师说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课后作业(十一) 劝学 师说一、根底稳固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解析] B 项“跂〞读qǐ,“省〞读xǐnɡ;C 项“跬〞读kuǐ;D 项“镂〞读lòu,“锲〞读qiè。
[答案] A2.以下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C .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解析]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答案] A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 B 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游泳〞,其余三项均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B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根本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学不可以..已 B .木直中绳,以为..轮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A 项,古今意义相同,都是能愿动词;B 项,古义是“把……做成〞,今义是“认为〞;C 项,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问广博〞;D 项,古义是“藏身〞,今义是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A5.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 ①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吾尝终日而.思矣[解析] D 项,分别表并列关系、修饰关系。
A 项介词“比〞;B 项助词,表句中停顿,“者……也〞句式表判断;C 项助词,句中表语气停顿。
[答案] D6.荀子,名________,时人尊之,称他________,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________, 是先秦________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劝学》课时作业(含答案)

劝学课时作业一、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唐]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②安得住![注]①扬子:当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洲。
②沿洄:分别指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二、选择题2.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木直中(zhòng)绳虽有槁(gǎo)暴(pù)B.假舟楫(jí)者不积跬(kuǐ)步C.驽(nú)马十驾锲(qì)而不舍D.金石可镂(lòu)蛇鳝之穴(xué)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筋骨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以为轮D.蚓无爪牙之利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非蛇鳝去穴无可寄托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息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生威,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师说》课时作业(含答案)

师说课时作业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欲从陕西凤翔的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供奉宫中,韩愈不以为然,上《论佛骨表》,一题作《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在刑部侍郎任上被贬潮州。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渐有融合之势,经南北朝至唐,三教的融合依旧,一些人在儒家、道家思想之外受佛教的影响,这是一种常态。
而韩愈是固执的儒者,他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
他在《原道》中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后面的九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意思是要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他们的经书都烧掉,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
难怪唐宪宗要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奉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论佛骨表》就是这样问世的。
韩愈说佛是“夷狄之法”,他在《原道》里也表达过不能将“佛”这一“夷狄之法”凌驾于先王之教上,或说是儒教之上。
但他言及佛教在东汉流入中国后,忽地把笔宕开,叙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直到周穆王在位年数和享年多少。
韩愈要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帝王居位长久,生命长久,“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因为那时候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也就无帝王事佛之事。
这些叙说看似平淡,实际上隐含了韩愈说理的尖锐锋芒——因为唐宪宗事佛想的就是长命百岁。
韩愈说,不事佛实际上是可以长寿的,不信你看看历史。
韩愈随之和缓语气,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本想取缔佛教,只是由于那时的大臣目光短浅,不能洞晓先王之道、古今所宜,用先王圣明革佛教之弊,以致这事就放下来了。
唐宪宗一生多次迎取佛骨到宫中供奉,元和十四年(819)的供奉,宪宗让中使(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多位宫人,拿着香花,前往凤翔的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的皇宫,自然有群僧相随,又带动诸寺、众生供奉,成一时盛况,韩愈忧心不已。
他对宪宗皇帝说:“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劝学》《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劝学》《师说》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嗟乎(jiān)嘉奖(jiā)阿谀(yú)师襄(xi āng)B.跬步(guǐ)经传(zhuàn)以贻(yí)之苌(ch áng)弘C.骐骥(qí)句读(dòu)颁白(bān)老聃(dān)D.驽马(nú)郯子(tán)针砭(biǎn)无长(zhǎng)无少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⑥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中绳(zhòng)槁暴(gǎo)磨砺(lì)锲而不舍(qì)B.须臾(yú)跂望(qí)靛青(diàn)参省乎己(shěng)C.跬步(guǐ)句读(dòu)郯子(tán)生非异也(xìng)D.老聃(dān)阿谀(yú)李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5.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吾尝终日而思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余嘉其能行古道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C.于其身也不拘于时,学于余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二、情景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师说》练习(有答案)

《劝学》《师说》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驽.(nú)马嗟.(jiē)乎或不.(fǒu)焉六艺经传.(chuán)B.须臾.(yú)句读.(dòu)虽有槁暴.(bào) 金就砺.(lì)则利C.跬.(guǐ)步舟楫.(jí)锲.(qiè)而不舍木直中.(zhōng)绳D.骐骥.(jì)参省.(xǐng) 金石可镂.(1òu)官盛则近谀.(y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吾从而师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千里..必有师不积跬步,无以至B.年十七,好古文..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C.吾尝终日..兴焉..而思矣积土成山,风雨D.师不必..传道授业解惑也..贤于弟子所以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惑.而不从师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B.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拘于时,学于.余D.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非利足也,而.致千里6.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粪土..当年万户侯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8.在下面这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2020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课时作业6(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 *师说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 .或师焉,或不焉D .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 A 项“受”通“授”,传授;C 项“不”通“否”;D 项“属”通“嘱”。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吾从而..师之 ②其贤不及..孔子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⑤小学..而大遗 ⑥今之众人..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⑧闻道有先后..A .①②⑧B .②③⑧C .③⑤⑦D .③④⑧解析 ①“从而”古义指“跟从并且”,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且学问很高的人。
⑤“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
⑥“众人”古义指一般的人,今义指大多数人。
⑦“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用不着,不需要。
答案 B3.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会天大雨,道.不通 B.⎩⎪⎨⎪⎧传道受业解惑.嫣然一笑,惑.阳城 C.⎩⎪⎨⎪⎧师道之不传.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D.⎩⎪⎨⎪⎧吾从而师.之师.出无名 解析 C 项均为动词,流传。
A 项,名词,学问,道理;名词,道路。
B 项,名词,疑惑;使动用法,使……迷惑。
D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军队。
答案 C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冰,水为之.B.⎩⎪⎨⎪⎧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其.皆出于此乎其.贤不及孔子 D.⎩⎪⎨⎪⎧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表比较。
A 项,代词,这;代词,它。
C 项,语气副词,表揣测;代词,他的。
D 项,副词,表判断;副词,才。
答案 B5.下面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耻.相师 ②则群.聚而笑之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孔子师.郯子 ⑤小.学而大.遗 ⑥吾师.道也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吾从而师.之 A .①⑧/②③/⑤⑦/④⑥B .①④/②/③⑤⑦/⑥⑧C .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 .①③⑤/④⑧/②/⑥⑦解析 分别为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课时作业(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6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课时作业(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师说劝学基础积累练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读准字音。
①以为轮( ) ②就砺( )③槁暴( ) ④须臾( ) ⑤驽马( ) ⑥跬步( )⑦金石可镂( )⑧跂而望( )⑨骐骥( ) ⑩爪牙(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2)以为轮(_____)(3)君子生非异也(_____)(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①君子②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①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品格高尚的人。
②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2)金就砺则利(_____)(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6)积善成德(_____)(7)以为轮(_____)(8)非能水也(_____)(9)用心一也(_____)(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含解析3

课时作业9 劝学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槁暴.(pù)·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驽.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D.跂.而望(qǐ) 锲.而不舍(qì)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解析:A项中“楫”应读“jí”;C项中“镂”应读“lòu”,“驽”应读作“nú";D项中“锲”应读“q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解析: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D项,“生”通“性”。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
·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鼓励)C.绝.江河(横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解析:A项中“"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这里指声音宏大;D项中“备”意为具备。
4.下列选项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解析:A项,强大、势力过大;B项,勉强;C项,有余;D 项,健壮,强壮.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下列对《劝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 平的观点。 C.“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 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D.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 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变原来的状况。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锲而舍之,那么“____朽__木__不__折________”;
锲而不舍,就会“____金__石__可__镂______”。其中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学 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 “_____故__不_积__跬__步______,____无__以_至__千__里_____”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这个道理。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
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 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
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 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③成;厌④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 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⑤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车·柔 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天赋、天性)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答案 B
5.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3 分)(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解析 C 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 项,宾语前置。B 项,状语后置。D 项,固定句式。
答案 C
6.下列选项中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D.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 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 也;不善在身,菑①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 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 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 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 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 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答案 (1)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答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
案 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___故__木__受__绳__则__直_______,___金__就__砺__则__利_________”,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
轻/松/课/堂 课时作业(十) 劝学 师说
第一课时 劝学 时间:60分钟 分值:57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37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 分)( )
A.则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A 项,“知”同“智”。B 项,“有”同“又”。D 项,“生”同 “性”。
解析 “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理解不正确,应是“凭借了外界条 件”。
答案 C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 项,名词作动词,A、C、D 三项均为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 B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 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 学识的渊博。C 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 项,“爪 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解析 A 项,“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B 项,“疾”: 劲疾。D 项,“备”:具备。
答案 C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 分)(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