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纲的特点:
1、体躯分成三个体段:头、胸、腹。
2、胸部有三对足,通常有2对翅。(有翅亚纲、无翅亚纲,如蚁后、蜂后)
3、在生长发育过程,有变态现象。(变态:内部器官、外部形态上一系列的变化,如毛毛虫变蝴蝶)
昆虫的定义:、体躯分成三个体段:头、胸、腹;部有三对足,通常有2对翅;生长发育过程,有变态现象的节肢动物,称为昆虫。
昆虫的口器:咀嚼式口器(上唇、下颚、上颚、下唇和舌)和刺吸式口器
胸足的基本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胸足的类型:步行足(如蚂蚁、瓢虫、蝽)、跳跃足(蝗虫、蟋蟀、跳甲)、捕捉足(螳螂、猎蝽)、开掘足(蝼蛄、金龟子)、游泳足(龙虱)、抱握足(雄性龙虱)、携粉足(蜜蜂后足),蜂类的前足有净脚器,蟋蟀等昆虫前足胫节上有听器
昆虫的翅属于附器,不属于附肢,长在中、后胸上。是背板向两侧扩展而成的,呈双层结构。
翅的构造:前缘、内缘、外缘;肩脚、顶脚、臀脚。有些昆虫的翅上(如蜻蜓的前、后翅,膜翅目的前翅),在其前缘的端半部有一深色斑,称为翅痣。
翅的类型(根据质地来划分):膜翅(蜂类和蜻蜓的前后翅)、翘翅、半翘翅、复翅、鳞翅、缨翅(如蓟马类)、平衡棒(苍蝇类)
翅的连锁:翅轭(碟、蛾类)、翅缰(大部分蛾类)、翅钩(膜翅目)
昆虫的外生殖器:产卵器(一般为管状,通常由3对产卵瓣组成,分别着生在第8、9腹节上。第1产卵瓣即腹产卵瓣,位于第8腹节上;第二产卵瓣即内产卵瓣,位于第9腹节上;第3产卵瓣即背产卵瓣,位于第9腹节上)、交配器(主要包括将精子送入雌体的阳具和交配时挟持雌体的抱握器)
两性生殖:是指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卵子结合之后,才能正常发育为新个体。
胚胎发育: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叫做胚胎发育。
配后发育:幼体自卵内孵化出后发育到羽化出成虫为止的整个发育过程。
个体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总称。
化蛹或蛹化: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或现象。
虫龄:昆虫每生长到一定时期就脱一次皮,以表示虫体的大小或生长的过程
龄期:相邻的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
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经过的一系列形态变化。
不完全变态分为:半变态、渐变态、过渐变态
全变态类型有:卵、幼虫、蛹、成虫
幼虫期:原足型幼虫、无足型幼虫(全头无足型、半头无足型、无头无足型)、寡足型幼虫、多足型幼虫
蛹的类型:离蛹、被蛹、围蛹
性二型:是指同种的雌、雄两性除生殖器官以外的其他外部形态如大小、颜色、翅的有无、结构等的差异。
性多型: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行为、功能不同的现象。如蜜蜂、蚂蚁
补充营养:是指成虫羽化后性尚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为完成性
成熟而进行的取食活动称为补充营养
世代:昆虫自乱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开始到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趋性:是指昆虫对某种刺激源表现出趋向或躲避的行为。
群集性:是指同种昆虫的个体大量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拟态:一种生物模拟令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
保护色:一些昆虫具有同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得到保护自己的效果。
假死性:一些金龟子、叶甲、象甲等的成虫和有些尺等幼虫,在受到突然的振动或触动时,就会立即收缩其附肢而掉落地面,这种现象称为“假死现象”。
单食性昆虫:是食性高度特化,仅以一种或近缘的少数几种植物或动物为食的昆虫。
寡食性昆虫:是食性比较特化,只取食少数属的植物、动物或嗜好其中少数几种植物、动物的昆虫。
多食性昆虫:是以多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或动物为食的昆虫。
单寄生:1个寄主体内只有1个寄生物的寄生现象称为单寄生。
多寄生:1个寄主体内有2头以上同一种寄生物的寄生现象称为多寄生。
重寄生:1个寄主被1种寄生物寄生,第2种寄生物又寄生在第1种寄生物的现象。
2个公式
(1)适温区内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在生态学上常用发育历期或发育速率作为生长发育速率的指标。发育历期是指完成一定发育阶段(一个世代、一个虫期或一个龄期)所经历的天数,发育速率则指一天所完成的发育速度,为发育历期的倒数。即:
V=1/N
式中:V为发育速率N为发育历期
(2)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所需的累积温度的总和称为积温。可用公式表示:NT=K
式中:N为发育历期T为发育期间平均温度K为总积温
昆虫在一定发育阶段内全部有效温度的总和就是这一阶段的有效积温,通常为一常数,称其为有效积温法则。即:N(T-C)=K
式中:N为发育历期T为日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K为有效积温
主要目的特征:
(1)直翅目:主要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重要的农林害虫。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常为丝状,由多节组成。一般有翅2对,前翅狭长、革质,其保护作用,称复翅;后翅膜质。除蝼蛄类前足为开掘足外,大多数后足为跳跃足。很多雌虫具有发音器。
(2)同翅目:有蝉、沫蝉、叶蝉、飞虱、蚜虫和介壳虫等。头后口式,口器刺吸式,复眼多发达,单眼0-3个、触角刚毛状或丝状,翅2对,前翅为革质或膜质,质地相同,故称“同翅目”;后翅膜质,静止时常呈屋脊状。部分为无翅,少数种类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跗节1-3节。渐变态、过渐变态。性二型和多型常见。植食性
(3)半翅目:通称椿象或蝽、臭虫。口器刺吸式。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触角多为丝状。中胸小盾片发达,多呈三角形。翅两对,前翅基半部角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是半翅目最显著的特征。后翅完全膜质。多数种类有臭腺。跗节1-3节,腹部一般为10节,无尾须,渐变态。
(4)鞘翅目:通称甲虫。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一般为单眼。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前翅硬化成角质,称鞘翅。后翅膜质。跗节3-5节,变化大,为分科的重要依据。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