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程贯通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全程贯通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百尺河镇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构建学段间双向衔接、环环相扣,学科间横向贯通、有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共同参与、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根据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2018 年工作要点和诸城市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意见(诸教字2018 第57号),百尺河镇中心校立足镇域内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小学与初中两个阶段发现、孕育并系统培养人才苗子,力争构建一个培育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完整的小学与初中教育链,为此特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培养原则

(一)遵循规律性。坚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小学与初中两个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二)注重整体性。着眼完整人的成长,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三)体现协同性。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培养目标

小学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为主;初中段在继续培养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培养原则

立足百尺河镇镇域实际。

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打通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培养方式

初中小学课程纵向融合,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百尺河镇是诸城大鼓的发源地,百尺河初级中学建有传统非遗——诸城大鼓教习中心,百尺河小学是省少年宫援建单位,所以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精神,发挥学校优势和多年来培养优秀学生的经验与基础,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学校在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贯通小学与初中的课程体系的同时,学校还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充实、拓展,不断优化高效的教育教学教法,学法,办争实现小学+初中的课程建设、教学和教法的贯通。

1. 采用“必修+选修+专修+综合实践课程”课程模式

必修课包括国家必修课程主要是指小学阶段的语、数、英、科学、社会、传统文化、微机、体育、美术、音乐;初中阶段的语、数、英、政、史、地、生、物、化、音、体、美、微。选修课包括研学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其中,校本选修课主要指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拓展课程(白龙山文化、中华传统节日、重大节日)、社团活动课程、特长能力课程。专修课程是指专门针对小学与初中贯通全体学生或部分学

生而开设和定制的个性化课程(诸城大鼓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展的每月德育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丰富课程内容

(1)拓宽必修课内容。在严格执行国家必修课程以外,学校课程注意加强国家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整合力度,注意加强学科的逻辑体系,保证课程内部的学科衔接和年级、学段衔接,在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适当调整,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教学内容。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加大国家课程中自选课程的开设力度。例如,小学语文学科开设了《千字文》选读、初中开设影视文学鉴赏;数学学科开设《小升初衔接教程》等。二是在注重数理化学科的基础上,加大历史、地理等文科课时,开设小学开设写字课程,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是适当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现代内容。四是在语文、政治、史地等学科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2)自主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成长。社团活动课程、团队德育实践课程、大鼓课程等,体系逐步完备,呈现特色化、系列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3)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学生的收益更直接、更丰厚。课程大致分为班级教育类、学科教育类和视野拓展与素养培养类。班级教育类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

识,利于班集体的形成主要依托的是班会。学科教育类活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既有团队合作学习任务也有学生独立学习任务。活动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小学初中分别开展的“传承红色经典、缅怀革命先烈”走进白龙山烈士陵园、“孝亲敬老传中华美德”走进敬老院、“科技创造财富”走进科技大棚以及“走进禁毒中心”等多次社会实践活动。

(二)农村城市教育联合体,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

一是共同体学校“捆绑抱团”发展。百尺河小学与密州路小学,百尺河初中与东鲁学校建立城乡教育联盟共同体,共同体之间以任务驱动为发力点,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交流协作中不断提高;教学互访、实践研修等教学研究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创新;二是名优师资“综合共享”。共同体组建后,名优师资不再是一所学校的资源,而是共同体学校共有的资源。优质学校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直接参与结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薄弱学校整体提升教科研水平;薄弱学校教师参与“一对一”结对拜师,跟随导师随堂听课,教研讨论等,促进自身专业素质提升。

三是教研培训“主动参与”。共同体学校采取研训联动的方式,以学科为单元,统筹安排共同体的教学、教研和培训活动,各学科制定严密工作计划,定期举行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交流和研讨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研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四是教师交流“多边互动”。共同体建立后,城区优

质学校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传经送宝。五是学生的视野从“狭窄”到“开放”。共同体建立后,农村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班级建设,移植了优质学校长期积淀的制度文化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同时以校团委、少先队为依托,开展学生互助互学活动,如百尺河小学与密州路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手拉手”“城乡互体验”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城里的孩子从农村孩子身上学到了坚强、节俭、朴实的品质;农村的孩子从城里孩子身上学到了活泼、自信和多才多艺。城乡教育联盟共同体突破了教育二元结构制度性瓶颈,重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学校发展由“单干”走向“抱团”,学校管理视角从“单元”触及到“多元”,教师校本教研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催生了新的学习智慧,在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上都找到了新的路径,师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大大增强。

百尺河镇中心学校

2018.8.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