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农药学第八讲-化学杀菌剂(3作用机制)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与机理[行业严选]
2.寄主体内与防病有关的其他变化
寄主植物经化学处理后,可降低植物对病菌的毒素 的敏感性,或提高植物钝化毒素的能力。
例如绿原酸可以钝化稻瘟菌分泌的稻瘟素。
若化合物提高绿原酸含量,可开发为杀菌剂。
一类特制
11
三、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
(一)杀菌剂使菌类中毒后的各种表现
通常是影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各种子实体和侵 染结构的形成或导致细胞膨胀、原生质体和线粒体的 瓦解以及细胞壁、细胞膜的破坏等。
第三章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三、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
一类特制
1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杀菌剂进入菌的细胞主要是通透细胞膜的问题。 菌的细胞膜的化学成份和结构与穿透有关。 油/水分配系数 作为异生物质的杀菌剂主要通过被动运转进入。
一类特制
2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影响病菌的。
一类特制
5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 1.抑制毒素的产生
真菌分泌的毒素对寄主有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这些 毒素中有很多是与病害发生或病状的出现有关,因此抑 制毒素的产生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用于防治病害的方法。
一类特制
6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 4.杀菌剂对各种子实体的抑制作用
抑菌作用,其实质是杀菌剂对菌细胞代谢影响的反映。
如对孢子形成和散发的抑制,对菌核形成的抑制,对病 斑形成的抑制等。
药剂对病菌的哪一种子实体起哪一种的抑制作用的,亦
可认为是药剂的不同作用方式。
杀菌剂作用原理
杀菌剂作用原理
杀菌剂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影响病原菌的细胞代谢、细胞结构、能量生成等,达到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目的。
具体来说,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抑制细胞代谢:杀菌剂可以干扰病原菌的细胞代谢过程,影响其能量生成、
物质合成等,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2.破坏细胞结构:杀菌剂可以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等结构,导致细
胞死亡。
3.诱导植物抗病性:杀菌剂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增强植物对病原菌的
抵抗力。
4.抑制酶的活性:杀菌剂可以抑制病原菌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干扰其正常的
代谢过程。
5.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杀菌剂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过程,使其无法正常生
长和繁殖。
总之,杀菌剂的作用原理是多方面的,主要通过影响病原菌的代谢、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来实现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目的。
在使用杀菌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害类型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和施用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化学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解析
化学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解析化学杀菌剂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控制病害的传播并保护作物的健康生长。
化学杀菌剂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本文将从化学杀菌剂的分类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对杀菌剂的作用机理进行解析。
首先,化学杀菌剂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靶标的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化学杀菌剂包括有机磷化合物、甲氧基乙酸酯类、三唑醇类、吡唑酮类等。
这些化学杀菌剂在杀菌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作用机制。
第一种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壁合成。
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是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结构,因此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可以导致细菌和真菌的死亡。
有机磷化合物类杀菌剂向细菌和真菌细胞内渗透,与细胞壁材料发生反应,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的破裂和死亡。
甲氧基乙酸酯类杀菌剂通过影响细胞膜的脂质组成,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这些化学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和真菌细胞壁的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第二种作用机制是抑制蛋白质合成。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部分,控制着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
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可以阻止细菌和真菌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其死亡或生长受限。
三唑醇类和吡唑酮类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细菌和真菌的蛋白质合成酶的活性,从而阻断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导致细菌和真菌的死亡。
这种作用机制可以说是杀菌剂中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一种。
第三种作用机制是干扰核酸合成。
细菌和真菌的核酸合成是其遗传信息传递和复制的关键过程,但这一过程也是化学杀菌剂可以干预的靶标。
有机磷化合物类杀菌剂可以结合细菌和真菌的DNA或RNA,抑制核酸的合成和复制,从而阻断细菌和真菌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这种作用机制对于特定的细菌和真菌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可以起到针对性杀菌的效果。
综上所述,化学杀菌剂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细菌和真菌进行杀灭或抑制的作用。
抑制细胞壁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和干扰核酸合成是化学杀菌剂最常见的作用机制。
杀菌剂的杀菌作用原理
(2)破坏菌体的细胞膜
菌体细胞膜是由许多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主要含有类脂质,蛋白质,甾醇和一些盐类。亚单 位是由金属桥和疏水键连结起来。 A.膜上的亚单位连结点的疏水键和金属桥被杀菌剂击断,使膜出现裂缝或孔隙,如多果定;还有一 些杀菌剂能与膜中的一些金属桥形成络合物,正常的金属桥受破坏,使膜失去生理功能,导致细胞 死亡。 B.使细胞膜上的酶受影响,作用在此点的主要是有机磷化合物和含铜、汞金属化合物。
N
N
N
N
H
NH2
N
N
N
N
H
O
HN H2N
N
嘌呤
腺嘌呤(A)
鸟嘌呤(G)
N
N H
N
C N
NH COOCH3
H
多菌灵
苯来特
N
C N
NH COOCH3
CONHC4H9
B.杀菌剂与形成碱基的组分结构相似 因而竞争性抑制干扰了核酸合成过程中的某一个反应,使核酸合成不能完成。 如6-N杂尿嘧啶是阻制了尿嘧啶合成过程中的尿嘧啶-6-甲酸核苷-5-磷酸的脱羧作用,这里的脱羧
的干扰是杀菌剂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目前的资料认为:呼吸链的复合物1.2.3.4四个部位都有杀菌剂的 作用点。
例如,敌克松会强烈地抑制辅酶Ⅰ(NADH)与细胞色素C之间的电子传递,萎锈灵是作用于复合物2中琥 珀酸脱氢酶系到辅酶Q之间的非血红铁硫蛋白。
3.干扰病原菌的生物合成 病菌的生长,繁殖,需要许多特定的物质,以便形成新细胞,这是病原菌生命过程的基本活动
,有许多杀菌剂可干扰病原菌的生物合成过程。 主要影响有:对细胞壁组分合成的影响;对细胞膜上甾醇合成的影响;对核酸合成的影响;对蛋
白质合成的影响。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一、保护作用较老的杀菌剂品种,多数以保护作用为主,需在病菌侵入寄主之前将药剂喷在植物表面,要做到均匀、周到,才能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病菌落在已受药剂保护的叶面上,孢子萌发受抑制,或阻碍发芽的孢子入侵。
碱式硫酸铜、福美双、代森锌、百菌清等都是广泛使用的保护剂。
发挥杀菌剂的保护作用,要求严格掌握施药的有利时期,要在病菌入侵之前喷洒。
如果病菌已经入侵,处于潜伏时期,用保护剂地无效的。
保护剂的田间持效期一般仅有6~7天,所以除了及时之外,还要多次使用。
二、治疗作用有这类作用的药剂也叫内吸杀菌剂。
此类药种类多,具有内吸、传导的特点,渗入叶片表皮后能输导到同一叶片的其它部位,有的能向顶输导,少数可以向根部输导。
多菌灵、三唑酮都是这类杀菌剂。
内吸剂的施用时间没有保护剂那样严格,可以在发病最初时期施用,仍能够抑制植物体内菌丝的生长、蔓延,甚至可以直接杀死。
但如果发病已较重,可能已造成一定损失。
故不要误解有内吸、治疗作用的药剂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
也需要适时施药。
内吸剂一般杀菌不如保护剂广,且容易导至病菌产生抗药性,故应用时更要注意。
三、铲除作用这类药剂直接种病菌接触,并能杀伤菌类,使它不能侵入植物体内。
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在生长时期的植物上,有的虽可施用,但要注意用药浓度及用量,故多用于种子消毒或处理土壤,近年研制成的休菌清(溴菌清)具有消毒、防腐、杀菌多种作用。
有的杀菌剂施用后,可使在植物表面和其它部位的菌丝直接被杀灭,如三唑酮对小麦的白粉病、锈病,在应用得当时,即表现出铲除的作用。
四、保护剂和内吸剂的作用特点上面已经介绍了三种作用,当前杀菌剂主要是保护与治疗作用两大类产品,由于二者间的作用差别大,又不能相互取代,目前具有保治疗作用的品种很少,故常以混有两类作用的剂型问世,取长补短,扩大杀菌谱并兼有了保护与治疗双重作用。
保护剂与内吸剂的作用比较表项目保护剂内吸剂杀菌作用机理非选择性选择性植物能否内吸不能能有无治疗作用没有大多数有杀菌谱广狭使用药剂量大小病菌对药剂的抗性很小可能性大小溪农技站宣技术咨询:高展鹏摘《合理使用杀菌剂》。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一、影响细胞结构和功能1、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形成真菌细胞壁作为真菌和周围环境的分界面,起着保护和定型的作用。
细胞壁干重的80%由碳水化合物组成,几丁质是由数百个N-乙酰葡萄糖胺分子3-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聚糖。
几丁质的合成由3个几丁质合成酶(Ghs)来调节,Ghs1的作用是修复细胞分裂造成的芽痕及初生隔膜的损伤,Ghs2用于初生隔膜中几丁质的合成,Ghs3合成孢子壁中的脱乙酰几丁质及芽痕和两侧细胞壁中90%的几丁质。
在三者的作用下,将N-乙酰葡萄糖胺合成为几丁质。
不同的多糖链相互缠绕组成粗壮的链,这些链构成的网络系统嵌入在蛋白质及类脂和一些小分子多糖的基质中,这一结构使真菌细胞壁具有良好的机械硬度和强度。
细胞壁受影响后的中毒现象通常表现为芽管末端膨大或扭曲,分枝增多等异型,造成这一类异型的原因是细胞壁上纤维原的结构变形。
有实践意义的杀菌剂对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细胞壁的形成。
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中多糖的合成,或者与多糖及糖蛋白相结合的机制破坏细胞壁结构,达到抑制或杀灭真菌的目的。
杀菌剂对菌体细胞的破坏作用之一是抑制几丁质的生物合成,抑制的药剂有稻瘟净、异稻瘟净、灰黄霉素、甲基托布津、克瘟散、多氧霉素D、青霉素等。
如异稻瘟净是通过抑制乙酰氨基葡萄糖的聚合而抑制几丁质的合成,影响稻瘟病菌细胞壁的形成。
多抗霉素和华光霉素是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生素,使细胞壁变薄或失去完整性,造成细胞膜暴露,最后由于渗透压差导致原生质渗漏,两者结构上属于核苷肽类,是几丁质合成底物UDP-N-G1cNAa的结构类似物,因而是几丁质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多氧霉素D 的抑制几丁质合成酶;青霉素则是阻碍了细胞壁上胞壁质(黏肽)的氨基酸结合,使细胞壁的结构受到破坏,表现为原生质体裸露,继而瓦解。
2、影响真菌质膜生物合成菌体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蛋白质、糖类、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
杀菌剂对菌体细胞膜的破坏以及对膜功能的抑制有两种情况,即物理性破坏和化学性抑制。
(完整版)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原理
内涵
1.直接把病菌杀死; 2.抑制病原菌生长或使病菌孢子不能萌发,菌丝停止生长; 3.有的却对菌无毒性作用,而是改变病菌的致病过程或通过调 节植物代谢诱导(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问题 (question)?
第二章 昆虫的体壁
《植物化学保护》
第四章 杀菌剂
主要内容
一. 引言 二.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与作用原理 三.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四. 杀菌剂的剂的基本含义
——三个问题——
1. 什么是杀菌剂? 2. 什么是杀真菌剂? 3. 什么是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杀菌剂如何达到 杀菌或者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
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二、杀菌剂的发展简史
第四代杀菌剂:无杀菌毒性化合物,又称为病害防治化
合物 三环唑、烯丙苯噻唑、是较早使用的无杀菌毒性化合物,
是目前最后一代杀菌剂。它们在离体下对病原菌无毒性,但 能防治植物病害,是病害防治化合物。
1996年植物防卫激活剂活化酯商品化,对真菌、细菌、 病毒均可防治。
植物真菌病害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植物真菌病害是如何发生的?
在每一个侵染性 病害中,都会接 连地发生一系列 或多或少不同的 事件,从而导致 病害以及病原物 的发生发展和延 续,这些不同事 件构成的连串的 链就称为一个病 害循环。
寄主识别 穿透 Host recognition Penetration
侵占 invasion
②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烯丙苯噻唑(probenazole)防治稻瘟病,又叫噻瘟唑 ➢ 离体下对稻瘟病菌几乎无毒性,但是在水稻植株体内能够启动
防卫机制,诱导寄主细胞形成木质素化壁等物理屏障,阻止病原菌 进一步向邻近细胞蔓延;诱导寄主植物产生和积累α-亚麻酸等化 学物质,抑制病菌的定殖和蔓延。 ➢ 也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细菌病害。
化学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解析
化学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解析化学杀菌剂是一类常用的农药,用于抑制和杀灭各种病原微生物,从而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这些杀菌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下面将就几种常见的化学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进行解析。
首先是抗生素类杀菌剂,如青霉素等。
抗生素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或抑制微生物细胞壁合成来杀菌。
细菌细胞壁是由多糖和肽聚合而成的复杂结构,它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抗生素类杀菌剂可以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关键酶,干扰其功能,导致细菌细胞壁合成异常,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其次是系统性杀菌剂,如三唑类杀菌剂、三嗪类杀菌剂等。
这些杀菌剂通过系统性吸收,从植物的根部进入到整个植物体内,进而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杀菌。
这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细胞内特定的酶或蛋白质,干扰其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死亡。
同时,这些杀菌剂通过影响植物内部的物质代谢,增强植物对抗病菌的能力。
还有一类叫做内吸杀菌剂的化学杀菌剂,如吡唑酮类杀菌剂、吡咯酮类杀菌剂等。
这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细胞内特定的生理过程,从而导致其死亡。
具体来说,这些内吸杀菌剂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细胞内的脂质代谢、核酸代谢、糖代谢等过程,引起细胞的异常。
细胞内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后,病原微生物最终死亡。
此外,还有一类叫做光亡剂的杀菌剂,如紫外线辐射等。
这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病原微生物细胞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导致细胞的遗传信息受到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紫外线辐射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因此经常用于对空气、水和表面进行消毒。
综上所述,化学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都是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细胞内的特定生理过程或结构,从而引起细菌死亡。
了解不同化学杀菌剂的杀菌机制,有助于科学合理使用这些杀菌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害对农作物的损害。
在农业生产中,病害是常见的问题,会给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农作物免受病害的侵害,化学杀菌剂成为一种常用的防治工具。
杀菌剂的杀菌作用原理
归纳起来,它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9
1.破坏细胞的结构
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在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新 陈代谢过程中起着极为坏而达到杀菌目的的。 (1)破坏菌体的细胞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含铜杀菌剂会抑制延胡索酸酶的活性。
21
(4)对呼吸链电子传递的影响
ATP是生物体能量贮存库,在生物体中ATP主要在 呼吸链中三个位点形成,因此,对呼吸链中电子传 递的干扰是杀菌剂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目前的资 料认为:呼吸链的复合物1.2.3.4四个部位都有杀菌 剂的作用点。
例如,敌克松会强烈地抑制辅酶Ⅰ(NADH)与细 胞色素C之间的电子传递,萎锈灵是作用于复合物2 中琥珀酸脱氢酶系到辅酶Q之间的非血红铁硫蛋白。
杀菌剂一旦进入菌体之后,就进行一系 列的代谢反应,其活性结构在其他因素的配 合下,寻找作用点,以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 的,这个过程称为作用机制。
6
(一)研究杀菌剂作用机制的意义
➢ 迄今为止杀菌剂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三大阶段: 1.40年代初之前是无机化合物应用时期; 2.1940-1970年代初为有机化合物应用时期; 3.70年代初-今,是典型的内吸杀菌剂研制成功 并广泛应用的时期。
吗啉类是抑制甾醇生物合成过程Δ8-Δ7 的双键异构 化,打击点是Δ14异构酶;而其它5类都是抑制甾醇生物合成 过程中由多功能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催化进行的甾醇C14上的 脱甲基,使真菌麦角甾醇脱甲基不能进行。
14
(3)杀菌剂破坏菌体内多种细胞器或其他结构 杀菌剂破坏细胞器如线粒体,核糖体或其他细
29
(2)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A.药剂对蛋白质合成的直接影响 如在植物 细胞内 ,Na+ 可以阻止植物细胞 内
杀菌剂的作用及防治原理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内吸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
德化新陆专家讲述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另一种是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
内吸性杀菌剂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
内吸性杀虫剂有两种传导方式,一是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
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
另一种是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
内吸性杀菌剂中属于此类的较少。
还有些杀菌剂如乙膦铝等可向上下两个方向传导。
不同的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也不同。
在病菌侵染前施于植物表面起预防保护作用的,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即保护剂;在施药部位能消灭已侵染病菌的,称为铲除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至病菌侵染的部位而消灭病菌的,称为内吸性杀菌剂,许多铲除剂也是内吸剂,两者大多有化学治疗作用。
因此,实用上常简单地将杀菌剂分成保护性和内吸性两种作用方式。
德化新陆专家讲述它们的作用机理,也可大致分为两类:1、干扰病菌的呼吸过程,抑制能量的产生。
2、干扰菌体生命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甾醇等的生物合成。
保护性杀菌剂大多为杀菌谱广而杀菌力较低的产品。
内吸性杀菌剂一般杀菌力较强,杀菌谱则较窄,其中有些品种对某种病原菌有专一的选择毒性。
由于内吸剂在菌体内的作用点比较单一,病菌容易由遗传基因的突变而产生抗药性。
为了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通常可选择适当的保护剂和内吸剂混合施用或轮换使用,这样可取长补短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使用时应根据病害发生的特点采取种子处理、叶面喷布和土壤处理等各种施药方法。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与机理
荷的吗啉环结合而使分子具有溶菌作用,结果导致几
丁质合成酶失去活性,其作用点是酶体上的磷脂。
一、杀菌剂对细胞壁的影响
(一)对真菌细胞壁形成的影响 2.苯来特的分解产物异氰酸丁酯的作用 苯来特可以防治由Fusarium solani引起的豌豆 茎枯,是由于分解产物异氰酸丁酯抑制几丁质合成酶 活性的结果。
三、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
(一)杀菌剂使菌类中毒后的各种表现 通常是影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各种子实体和 侵染结构的形成或导致细胞膨胀、原生质体和线粒体 的瓦解以及细胞壁、细胞膜的破坏等。 中毒症状都是杀菌剂直接作用于菌体使菌中毒后 在生理上和生化上产生变化的结果。
三、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
(二)杀菌作用与抑菌作用 区别: 中毒表现。杀菌:孢子不能萌发;抑菌:孢子萌发 后的芽管或菌丝不能继续生长。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 2.(细)胞外酶产生的调节
真菌在侵染植物时菌体分泌的胞外糖酶常起着重要 作用(溶解、分解),例如内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 素酶等,因此用化学物质降低或抑制病菌这些酶的产生, 也是防治病害的一个可能的途径。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
第三章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三、杀菌剂的杀菌作用机制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杀菌剂进入菌的细胞主要是通透细胞膜的问题。
菌的细胞膜的化学成份和结构与穿透有关。
油/水分配系数 作为异生物质的杀菌剂主要通过被动运转进入。
一、杀菌剂透入菌体细胞及其移动
与孢子相比,药物更容易透入芽管或菌丝的内部。 杀菌剂进入菌体细胞后的移动一般对杀菌毒力没有 大的影响。但是,如果药剂只对细胞内特定的细胞 器有毒性,则会受些影响。
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原理
1885年波尔多液的发现,揭开了杀菌剂的发展历史。 1934年福美双的发现标志着有机合成杀菌剂使用时期的开始。 1966年,第一个内吸性杀菌剂萎锈灵出现了。 1970年代初苯菌灵、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内吸剂的发现标志着第三 代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广泛使用时期的到来。
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在每一个侵染性 病害中,都会接 连地发生一系列 或多或少不同的 事件,从而导致 病害以及病原物 的发生发展和延 续,这些不同事 件构成的连串的 链就称为一个病 害循环。
病原菌的传播 再侵染接种体 Dissomination of 越季节阶段的产生 初次接种体 pathogen Production of overseansoning stage Primary inocutum (secondly inocutum) 休眠期 Dormant period
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三、杀菌剂在保证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 全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四、杀菌剂的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
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第二节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及 作用原理
一、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
科学地使用杀菌剂,提高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效果和 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防治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防 治 效 果 生 态 影 响 经 济 因 素 社 会 因 素
机 理:病原真菌的生物氧化受到干扰,影响能量生成,导致病原菌 能量供应不足而致死。多作用位点。 一般没有内吸作用,不能进入植物体内,仅作保护剂。 必须在病原物侵入前使用,对植物病害起保护作用,当病害 发生后,就没有防治作用了。
孢子 芽管 附着孢 侵入丁
(2)抑菌作用
侵入寄主细胞的菌丝
作用方式:暂时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方式称抑菌作用(fungistasis)。 起抑菌作用的化合物称为抑真菌剂(fungistats or fungistatic agents)。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杀菌剂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应用于农业、医疗、环境卫生等领域,用于预防和控制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疾病。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破坏细胞壁、破坏细胞膜、抑制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等。
1.破坏细胞壁:细菌、真菌和藻类的细胞壁是由多糖或多肽组成的结构,杀菌剂可以作用于这些结构,导致细胞壁的破坏。
破坏细胞壁会导致细胞的溶解和死亡。
2.破坏细胞膜:细菌和真菌的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双层结构。
杀菌剂可以与细菌或真菌的细胞膜结合,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细胞内容物泄漏、离子平衡紊乱,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3.抑制核酸合成:细菌和真菌需要合成DNA和RNA来维持其正常功能和生命周期。
杀菌剂可以靶向核酸合成途径,抑制细胞内DNA或RNA的合成,从而阻碍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4.抑制蛋白质合成: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生物过程的关键调节点。
杀菌剂可以干扰细菌或真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通过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或干扰蛋白质合成的酶的活性,阻碍细胞正常的代谢和生长。
5.反应氧化还原:杀菌剂可以通过与细菌或真菌代谢路径中的关键组分反应,改变其氧化还原状态,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总结起来,不同类型的杀菌剂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通过干扰微生物细胞结构、代谢或功能来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
这就使得杀菌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疾病的传播和
发生。
为了避免产生抗药性菌株和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请根据专业人士的建议正确使用和处理杀菌剂。
杀菌剂
一、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1、保护性杀菌剂 2、内吸性杀菌剂 二、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 1、保护性杀菌剂:杀菌剂在植物体表或体外直接与
病原微生物接触将其杀死,防止病原菌进入体内,起到保 护农作物的作用。
• 2、内吸性杀菌剂:杀菌剂被植物体吸收(茎叶),
运输到各个部位起到杀菌治疗的作用,这类杀菌剂被称为 内吸性杀菌剂。
菌剂的作用机理
• 一、干扰病菌的呼吸过程,抑制能量的产 生; • 二、干扰菌体生命物质如蛋白质,核酸, 甾醇等的生物合成。
农药作用机理
体壁是以触杀作用为主•从的体杀壁虫进剂入进入昆虫
体内的重要屏障。昆虫的体壁是由表皮、真 皮细胞及底膜构成的。任何药剂由体壁进入 虫体时,必须首先在昆虫体壁湿润展布。
药剂溶化害虫上表皮或穿透渗入起到毒杀 作用
就整个昆虫体躯而言,药剂从体壁侵入的 部位俞靠近脑和体神经节俞容易使昆虫中毒。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吸收与输导 茎叶吸收------------- 表皮与气孔 根系吸收------------- 利用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芽部吸收-------------种子萌发,经芽鞘或幼芽
共质体系输导-------细胞壁—胞间连丝—韧皮部 质外体系输导------细胞壁—木质部 质外---共质体系输导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分类 按使用方法分类
土壤处理剂 土壤处理法--------玉地
茎叶处理剂 茎叶处理法--------闲锄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分类 按化学结构系统分类 苯氧羧酸类--------------------------精奎禾灵 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 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 三氮苯类-----------莠去津 酰胺类--------------甲草胺 取代脲类 二苯脒类 环状亚胺类 磺酰脲类-----------苯磺隆 氨基甲酸酯类-----------------野麦畏 有机磷类 其他类
农药作用机理
内容提要
一、杀虫剂(杀螨剂) 二、杀菌剂 三、除草剂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
从口腔进入 从体壁进入 从气门进入
•从口腔进入
杀虫剂从口腔进入虫体的关键是必须通过害 虫的取食活动。
害虫必须对含有杀虫剂的食物不产生忌避和 拒食作用
药剂途径:口腔—-消化道---(穿透)肠壁--(到达)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部位---神 经系统---毒杀害虫
农药杀菌机制
农药杀菌机制
农药杀菌机制是指农药对于病原菌的生理和代谢过程所产生的
影响,从而达到杀灭病原菌的目的。
农药杀菌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破坏细胞膜:农药可以破坏病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保护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能力,从而导致病原菌死亡。
2. 干扰酶系统:农药可以干扰病原菌的酶系统,抑制其代谢和生长,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例如,某些农药可以抑制病原菌的DNA 合成酶,阻止其DNA复制和细胞分裂。
3. 破坏细胞壁:农药可以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结构,导致细胞壁失去完整性,水分和营养物质外泄,最终导致病原菌死亡。
4. 干扰代谢途径:农药可以干扰病原菌的代谢途径,抑制其生物合成和能量代谢,从而导致病原菌死亡。
例如,某些农药可以抑制病原菌的蛋白质合成,阻止其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总之,农药杀菌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农药对病原菌的杀菌机制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害和作物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杀菌谱及生物
保护、治疗和铲除效果
学特性
抑制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
内吸传导和再分布
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Azoxystrobin/Amistar 腈嘧菌酯及类似物 • 90年代以后开发成功; • 1996年商品化,1998年销售额3亿美元; • 1999年成为全球病害管理的首选,技术成就奖; • 2001年在72个国家的80种作物上获准登记; • 原预计2005年,将占全球杀菌剂市场的10%,
登记情况
商品名:佳斯奇 有效成份:烯肟菌酯 含量剂型:25%乳油 农药登记号:LS20021761 生产批准证书号:HNP21049-D2522 执行标准号:Q/SYRICI078-2004 登记作物:黄瓜 登记对象:霜霉病
Azoxystrobin腈嘧菌酯
启示
启示:农药的创制需要多学科群的组合
公司名称 先正达 巴斯夫 盐野义
拜耳 先正达 巴斯夫
杜邦 安万特
公布时间 上市时间
1992
1996
1992
1996
1993
1999
1998
1999
2000
2002
2000
2002
1996
1997
1998
2001
防治谱各有特点
酶联菌板丝浑生浊长度速法率法
抑菌活性测定
叶叶 段盘 法法
孢子萌发法
中国创制性QoIs杀菌剂
----
---
氯啶菌酯 SYP-2815
SYP-7107 SYP-2815
作用机制
这类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 药剂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复合物Ⅲ(Cyt bc1)结合,阻断电子由Cyt bc1复合物流 向Cyt c。
Cyt bc1呼吸抑制剂有两种: Qo位点抑制剂(QoIs) Qi位点抑制剂(QiIs)
0.2225
——
——
0116 23.9346 6.881778 0.8674
——
注:US01为敏感菌株, 0110、 0107、0116是抗药倍数分别为20、 50 、70的突变体菌株;-代表无影响。
五种杀菌剂对P.cubensis各生育阶段的影响
生育阶段
氟吗啉 烯酰吗啉
孢子囊释放
-
-
游动孢子游动 -
Cl CH3O
O
C
C CN O
H 疫霉属
OCH3
特效
杀菌剂
羧酸酰胺类(CAA)杀菌剂
羧酸 酰胺类
苯乙烯酸 氨基化合物 缬氨酸氨基 甲酸盐化合物
扁桃酸氨基化合物
烯酰吗啉 (1989) 氟吗啉(1998) 异丙菌胺 (1999) 苯噻菌胺 (2003) 异苯噻菌胺 (2005) 双炔酰菌胺 (2006)
• 阿米西达真菌卵菌均具有卓越的防效,颇有“一夫 当关,万夫莫开”之“勇”。此外,“阿米西达”还具 有良好的作物安全性和非常突出的环境相容性,
• 作为具有全新作用机理的好“盾”,“阿米西达”可 与世高、金雷多米尔、安克等其他作用方式不同 的好“矛”结合成有效的病害管理方案,为作物生 长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苯酰菌胺
¾ 唯一用于防治卵菌病害的β-微管蛋白抑制剂 (2001)
推荐参考书籍
植物病害管理方案
IPM/EBPM 从生态学观点出发,综合利用一切有效防治措 施。
PDM(植物病害管理方案) 化学杀菌剂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整合应用 (施用农药的必要性;替代的防治方法)
坚固无比的好“盾
• 阿米西达 对常见病害具有十分强大的预防功能 (预防保护效果是普通保护性杀菌剂的十几倍到 100多倍),实实在在是坚固无比的好“盾”。
Effect of Flurmorph on Different Stages of P.cubensis
The results
CK
CK
CK
CK
(0.5µg/ml)
Zoospore release
(0/ml)
(5.0µg/ml)
Cystospore Sporangiophore Germination
咪鲜胺对水稻恶苗病菌敏感菌株及其抗药突变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水稻恶苗菌
不同生育 敏感菌株
阶段
US01
孢子萌发
5.24846
芽管长度 3.435261
菌丝扩展
0.0116
产孢子量
——
EC50(μg/ml)
突变体菌株
0107
0110
21.13402
11.60441
5.658518 4.852549
0.6227
A. 破坏菌体细胞壁
①细胞壁形成受阻; ② 抑制细胞壁附近的一些酶; ③溶解和破坏菌体细胞壁组成的部分物质。
A.对细胞壁结构和形成的干扰和影响
杀菌剂对菌体细胞壁合成的作用
(3) 增抗作用
影响植物代谢改变或影响病原菌致病过程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作用于病原菌方面——消弱病菌的致病性(三环唑) 作用于寄主作物方面的——增强作物的抗病性
4.2 杀菌剂对靶标菌的作用机制
① 对靶标菌不同发育阶段及形态影响 ② 作用于细胞结构组成物质 ③ 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合成 ④ 作用于能量生成 ⑤ 作用于“寄主—病原物”互作
• 透射电镜(TEM)观察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扫描电镜
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分辨率高,立体感强,放大倍率高; 适合于各种微生物及细胞器表面的观察; 管腔内表面和割断面的超微结构。 放大倍数:几十倍——二十万倍以上连续变倍
Azoxystrobin/Amistar
Azoxystrobin腈嘧菌酯
起源
保留了其天然母体对哺乳动物低毒和 对环境友善的优良特性。
Azoxystrobin腈嘧菌酯
杀菌谱及生物 学特性
独一无二防病谱
同时防治四大类作物病原菌的危害:
子囊菌 白粉
担子菌 半知菌 卵菌
锈病 早疫 晚疫
Azoxystrobin腈嘧菌酯
-
休止孢形成
-
-
休止孢萌发
+
+
芽管伸长
+
+
附着孢产生
+
+
菌丝扩展
+
+
孢囊梗形成
+
+
注:+:有抑制作用; -:没有抑制作用
霜脲氰 +
+ + -
代森锰锌 阿米西达
+
+
+
+
+
+
+
-
+
+
-
+
-
+
-
-
C. 微观影响
/ 电镜-形态和超微结构观察
• 扫描电镜
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影响植物代谢,改变其对病菌的反应或影响病菌的 致病过程)。
对靶标菌不同发育阶段和形态影响
A.宏观影响(菌落直经,菌丝疏密度,孢子 萌发形成的菌落数等)
B.中观影响(光镜下观察: 不同生长发育阶 段的影响)
药剂对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各种子 实体和附着孢的形成、细胞膨胀
C.微观影响(电镜下观察)
细胞原生质体和线粒体的瓦解以及细胞 壁、细胞膜的破坏等。
3) Azoxystrobin腈嘧菌酯 作用机理
药剂与b 的 Qo位点结合
阻断电子传递 抑制线粒体的
呼吸作用
破坏能量合成 影响病原菌正
常生理代谢
烯肟菌酯
烯肟菌酯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1997 年开发的国内第一个甲氧基丙烯酸酯 类杀菌剂。目前已申请了中国 (CN1191670)、美国、日本及欧 洲专利。2002年完成农药临时登记。
continue…..
按照“me-too”研发方式创制 氟吗啉
以烯酰吗啉为先导化合物;疫霉属特效 继甲霜灵之后防治卵菌病害的又一种理想的高效杀菌剂。
特别适合于对苯酰胺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田间抗性防治。
-F
创制农药 中美专利
氟原子所具备的独特电子效 应和渗透效应,使之较常规 防治卵菌的药剂用量低,活 性高,持效期长,防效显著
上讲内容回顾
1、无机杀菌剂的重要代表? 2、你知道的有机硫、有机磷、取代苯、苯并咪唑、丁烯酰胺、三 唑、咪唑、甲氧基丙烯酸酯、苯甲酰胺类杀菌剂代表品种有哪 些?
continue….
模拟天然结构进行结构修饰
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一个个成功的故事
12)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
仿生合成
90年代strobilurin(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成为继苯 并咪唑类和三唑类之后杀菌剂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具有 广谱、高效、安全特点,能同时有效地防治子囊菌、担子菌、 半知菌门真菌和卵菌引起的病害,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友 善,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是线粒体 呼吸抑制剂,与目前使用的杀菌剂不存在交互抗性,但目前 认为这类杀菌剂具有高抗药性风险。
continue…..
12)Azoxystrobin腈嘧菌酯
起源
• 70年代:从热带雨林的可食用蘑菇中发现的抗菌物质, 一种天然
产物Strobilurin A。
光稳定性差,易挥发。限制了其在大田的使用。
• 7年时间,仿生合成。合成1400多个化合物。 选定高活性、极佳作物安全性的阿米西达作为病害防治的首选。
化学杀菌剂(3)
1、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历史回顾 2、杀菌剂的问题 3、杀菌剂的分类 4、杀菌剂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