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很实用)分析

合集下载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

其中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就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变化:种群数量的增长与资源供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如果资源丰富,那么种群的数量就很可能会增加。

反之,如果资源匮乏,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2.竞争关系:不同个体之间在获取资源时会存在竞争关系。

如果某些种群中存在强竞争关系,那么种群数量就很可能会下降。

3.环境变化: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环境发生大规模变化,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天敌的存在:许多生物都有天敌。

如果生物种群中的天敌数量增加,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下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式是指,在不同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从数量变化的趋势上,有以下几种模式:1.指数增长:如果种群的存活条件良好,那么种群数量就可能会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直到资源供应达到饱和状态,种群数量才会停止增长。

2.稳定状态:如果资源供应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那么种群数量就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的波动较小,而数量变化的趋势则相对稳定。

3.震荡性波动: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能会呈现震荡性波动。

这种变化模式通常发生在连续的不稳定因素的作用下,例如资源改善和人类干扰间的矛盾。

4.种群数量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

例如环境恶化、天敌增加、人类活动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种群的数量变化PPT

种群的数量变化PPT
Pn=P0*λ^n,其中Pn表示第n代种群数量,P0是初始种群数量,λ 是增长率。
指数增长的限制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资源变得稀缺,导致种群增长受阻。
逻辑增长
逻辑增长的特点
逻辑增长的限制
种群数量按对数规律增长,增长速率 逐渐减缓。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逻辑 增长转变为指数增长。
逻辑增长的公式
Pn=P0*e^(rt),其中Pn表示第n代种 群数量,P0是初始种群数量,r是内 禀增长率,t是时间。
天敌关系
天敌的存在会对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影响。
竞争关系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竞争会影响种 群的生存和繁衍。
遗传因素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会影响其适应环境变化的 能力,从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02
种群数量增长
指数增长
指数增长的特点
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不受资源限制,增长速率不断加快。
指数增长的公式
捕食竞争
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导致猎物种群数量 下降。
捕食压力
天敌捕食
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可能 导致猎物种群数量下降。
过度捕捞
人类过度捕捞可能导致渔 业资源枯竭,影响种群数 量。
捕食行为干扰
人类活动可能干扰捕食者 的捕食行为,影响种群数 量。
04
种群数量波动
年度波动
季节性繁殖
许多动物种群具有季节性繁殖的特点,导致种群数量在一年内出 现波动。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影响生态平衡
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会打破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当某个种群数量急剧增加时,可能会 引发食物短缺、栖息地破坏等问题,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威胁;而当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时,也可 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在生物学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高二生物学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的基本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空间中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组生物个体。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的过程。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1.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

出生率高意味着新个体的加入,死亡率高则意味着个体的减少。

2. 迁移:个体的迁移可以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迁入个体数多于迁出个体数,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将减少。

3. 竞争与资源:个体之间的竞争与资源的可获得性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竞争激烈时,种群数量可能减少;资源充足时,种群数量可能增加。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1. 等时间间隔增长:某些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增加的数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呈现出直线的增长模式。

2. 对数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初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慢,形成对数曲线。

3. 饱和增长:种群数量在达到资源的可承载极限后不再增加,形成平台状的增长模式。

4. 周期性变化:某些种群的数量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兔子和狼的数量相互影响,形成周期性的变化。

四、环境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是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几个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个体的繁殖和生存状况,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生物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态位:生态位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会影响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对生物个体和种群造成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

五、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1. 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重要因素,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细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细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细说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一、“j”型曲线图1,一方面要注意它的发生条件(理想状态下),另一方面要能运用数学原理进行计算。

nt=noλt,其中nt为n年后的种群数量,no为种群的起始数量,相邻的第二年的种群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t为种群变化延续的时间。

适用于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某种动物一年只生殖一次,寿命只有一年,该动物的种群就是世代不相重叠的)。

二、“s”型曲线1.图2,要注意分段分析a段——近似呈指数增长;b段——增长速度较慢;c段——基本保持在环境容量(环境负荷)的水平。

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遵循“s”型曲线变化规律,而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以后,常在一定时间内出现“j”型增长。

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如图3。

生产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种群增长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中某些资源要素受到破坏,从而造成环境容量的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然下降曲线。

如图4,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增长情况,例如过度放牧,草原不能复原。

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还可以知道,环境容纳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可以因“超载”而下降,也可以因整体的改善而有所增大。

2.k值的应用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曲线是一个“s”型曲线。

种群达到环境所能负担的最大值,称为环境的满载量或负载能力,用“k”表示。

种群数量在达到时,种群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值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种群数量大于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开始下降。

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

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人工培育种群应控制好种群密度,使之处于最佳增长速度(处),这样既可充分利用资源,又不致破坏生态平衡。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一、种群的概念在我们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种群。

种群,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比如说,一片森林里的所有麻雀,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这些都可以称为种群。

需要注意的是,种群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它具有一定的特征,比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这些特征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意义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研究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粮食产量。

在渔业捕捞中,清楚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既能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生态保护方面,掌握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动态,能够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促进其种群的恢复和增长。

在疾病防控领域,了解病原体的宿主种群数量变化,对于预测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关键作用。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这几种类型。

增长型: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数量通常会增加。

这种增长可能是指数增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J”型增长;也可能是逻辑斯蒂增长,即“S”型增长。

波动型: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这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或者是种群内部的调节机制所致。

稳定型: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相近,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下降型: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时,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四、“J”型增长“J”型增长是一种理想的增长模式,通常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比如,在一个新开发的岛屿上,引入了一些兔子,且岛上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兔子的种群数量可能就会呈现“J”型增长。

其数学模型可以用公式 Nt =N0λt 表示。

4.2_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

4.2_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 结果分析 (1)数据记录 下表为某一次的数据记录表,其中,A表示五个中 方格的总菌数;B表示菌液稀释倍数: 各中格的总菌数 1
第一室
二室平 均数 菌数 /ml
2
3
4
5
A
B
第二室
♣ 结果分析 (1)数据记录 下表为一周的数据记录表:
时间 次数 1 2 1 2 3 4 5 6 7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的计数 (1)计数工具——血球计数板
实物图
计数室 滴液处
正面图
∆ 血球计数板 是一种专门 用于计算较 大单细胞微 生物的一种 仪器。 ∆ 计数时,常 采用样方法 。
侧面图
♣酵母菌的计数 (1)计数工具——血球计数板
•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 2个同样的计数池。 •每个计数池分为9个大方格。
放大后的计数池
பைடு நூலகம்
16个小格
25个中格
*
25X16 = 400小格
抽样检测: 5×16=80个小格 抽样检测: 4×25=100个小格
*
*
*
*
16X25 = 400小格
* *
25个小格
* *
16个中格
每个计数室(大方格)共有400小格,总容积为0.1mm3
例1 :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
时间
【原理】同一种群的K值随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应用】 1 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大熊猫 大熊猫
栖息地被破坏 食物、活动范围减少 K值下降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建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扩大其生存空间, 提高K值 2、有害动物的控制:家鼠 器械捕杀、药物捕杀 断食、切断巢穴、养殖并释放天敌——降低K值

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等;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 量,λ为年均增长率.)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
坏,应该使该动物中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_____b______。
2.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 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消亡等
思考: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维持稳 定吗?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下降
增长速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可用曲线的斜率表示
注意: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S”曲线
• 问题:
种 群 J型曲
“J”型曲线表明生物具有什
数 量
线
么特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什么?
K值
环S境型阻曲 力
线
时间
1的“特J性”。型曲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表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是
环境负荷量( K值):
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和作用,一定环 境所能承载的某一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 境负荷量。
1.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 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 波动。( √ )
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 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 K 值上升。( √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原因分析

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原因分析

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原因分析动物的种群数量是指某种动物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个体数量。

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资源可获得性、生物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对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原因进行分析。

一、环境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1. 气候变化:环境中的气候变化对动物的种群数量有显著影响。

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降水量等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繁殖力和适应能力。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某些极地动物栖息地减少,种群数量下降。

2. 食物供应:食物的丰富与否对动物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某个地区的食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群数量往往会增加;而食物稀缺则会导致动物种群数量减少。

例如,食物链的断裂可能导致食肉动物种群减少。

3. 生物栖息地破坏:栖息地的破坏是导致动物种群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森林、湿地等栖息地的减少使得许多动物失去了生活的基地,种群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资源可获得性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 水资源:水是动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水资源的可获得性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

例如,某些荒漠地区由于水资源缺乏,动物种群数量很少。

2. 营养资源:营养资源的可获得性对动物的种群数量也有很大影响。

某些植食动物的数量受到植物生长繁茂与否的限制。

如果植物资源丰富,植食动物的种群数量就有可能增加。

三、生物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 捕食关系:捕食关系是影响动物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增加,反之亦然。

这种相互关系可以形成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

2. 竞争关系:动物之间的竞争也会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

当资源有限时,个体之间的竞争会加剧,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例如,食物稀缺时,不同种类的食草动物可能因为争夺食物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平衡。

综上所述,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资源可获得性和生物相互作用等。

对于保护和管理动物种群,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和促进动物的种群数量平衡。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趋势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趋势

种群的数量的变化趋势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包括种群自身的生物学特征、环境条件、竞争和捕食压力等。

一般来说,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持续增长:在没有明显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可能会呈指数增长趋势。

这通常发生在资源充足、捕食者较少、竞争压力小的情况下。

例如,一些移民到新领域的物种可能会经历这样的增长。

2. 周期性波动:许多种群数量会呈现周期性波动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季节变化、疾病爆发、食物丰缺等因素引起的。

例如,兔子和狼的种群数量在某些地区会发生明显的周期性波动。

3. 饱和增长:一些种群数量可能会达到环境负载能力后停止增长,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4. 急剧下降:在面临环境压力、捕食者爆发、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总的来说,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物种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数量变化趋势。

(学案)4.2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学案)4.2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1)构建方式:数学模型。

(2)构建方法: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①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①数学模型公式: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N t=N0λt。

②参数意义: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③曲线图: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3)曲线特点:无限增长。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2)形成原因:(3)曲线如图所示,表现为“S”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停止增长。

(4)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5)应用:①保护濒危生物: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②控制有害生物:应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②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3)研究意义:①利用及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②控制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的种群数量。

③科学预测及防治有害生物。

④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5.判一判:结合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提示: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分析

实例二:凤眼莲(水葫芦)原产于南美,仅以一种观赏性植物零散 分布,1844年在美国的博览会上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 冠”。自此以后凤眼莲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现已在亚、非、 欧、北美洲等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30 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 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和天敌 ,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有这种凤眼莲 184万吨,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凤眼莲(水葫芦)
实例三:在20世纪30年代, 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 一个岛屿。在1937-1942 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 增长如下图所示。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 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 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 呈什么型?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实例3:
美国某岛屿环颈雉 种群数量的增长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 以时间为横坐标,种 群数量为纵坐标,曲 线则大致呈“ J ”型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分析
问题的提出
《中国水利网》:宁 波、昆明、武汉等地, 人躺在铺满凤眼莲的 湖面上,可以不沉; 上海去年3万吨的凤眼 莲打捞量,今年已翻 了3倍有余,上升至10 万吨;凤眼莲所带来 的水体富营养化,让 越来越多的水中生物 痛失“家园”。
问题的提出
《国家地理》:在几百年前, 金丝猴在许多地区广泛分布, 人口的增加和山林的破坏使 金丝猴的分布区越来越小。 现在,黔金丝猴的数量只有 500~600只,处于濒危状 态,只在贵州省的梵净山区 生存。滇金丝猴生活在云南 西北部、西藏东南端及四川 西部长江上端金沙江上游的 高山中,数量不到2000只, 也处境濒危。

分析草原上的牛羊种群数量变化

分析草原上的牛羊种群数量变化

分析草原上的牛羊种群数量变化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同期对比,二是长时间连续观测。

要获得第二个方面的资料则需要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具体方法。

由于所研究问题的特点不同,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用。

而如何确定这些统计指标也就成了关键之处。

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统计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1)总体的同质性越大,其相应的统计指标的数值范围就会越小;反之亦然。

即当被研究现象是同类事物的集合体时,所得出的各种统计指标往往能够表示该总体全部单位的平均水平。

例如我们要比较某个省或市、县三年内工业生产增加值的变动状况,只要知道它们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即可。

而若要了解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则还必须知道它们的构成及其变动程度才行。

这里,由于“城镇”这个指标很难直接观测到,因此不宜采用。

但是其他多种指标却可以通过抽样来观测的。

在选择统计指标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当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到自然条件或人文社会背景发生明显变化时,统计指标数值也会随着发生改变。

这就要求所设置的统计指标的代表性和稳定性更好一些。

(2)抽样指标应尽可能简便易懂,适合被研究现象本身的情况。

太复杂的指标容易使人望而生畏,无形中会提高研究的费用,并且降低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3)指标的精确度越高,结果的准确性就越强。

但是过分精确的指标又没有意义。

恰当地把握精确度的尺度是十分困难的。

目前,关于指标精确度与统计推断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许多专家的注意。

有些人曾试图证明,抽样误差越大,统计推断的可信度就越低,这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此外,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还受到样本容量大小的限制,样本越大,所估算的总体指标就越大。

对于那些小规模的指标则可忽略不计。

一般说来,抽样指标的数值越大,样本规模就越大。

抽样指标数值的大小还决定于观测方式。

如果采用抽样调查方式,那么每次观测都可作为样本,从而使样本容量减少,从而导致所得出的样本指标偏离真实水平。

抽样指标的数值越小,观测的次数越多,那么所需的样本容量就越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是第一年的λ倍。
2、种群 “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t=N0 λt
(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资源和空间 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 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 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44
欢迎进入朱建标老师之《生命课堂》
1 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4×107x
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
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
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
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
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
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
k/2处:种群增长 速度最快
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2、对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3、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采取什么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 捕杀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 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 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J型


环境阻力 K值
S型
时间
2.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


J型


环境阻力 K值降低
时间
哪种措施较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
1.减少数量:机械捕杀、药物捕杀
2.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 养殖或释放天敌、打扫卫生、 硬化地面、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
3.降低繁殖率:性激素干扰等
课堂讨论
A. 大熊猫食性单一、繁殖率低、 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岭里,活动范围 需求广。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节聚焦
1、怎样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细菌增长的数学模型研究
0
1.细菌是真核生物
20
还是原核生物?
40 60
n
?
2.细菌的繁殖的 方式是什么?
3.细菌繁殖了n代 后的数量是多少?
4.绘制细菌增长的曲线图。
[思考1]:澳大利亚野兔能指数增长 的特殊原因是什么呢?
①没有天敌。
②充足的食物。 ③广阔的生活空间
实例2: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 入美国华盛顿州的一个 海岛。1937—1942年间 数量增长:
细菌的数量/个
某海岛上环颈雉 种群数量的变化
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增 长的推测,自然界中有
此类型吗?
A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种群— 增长停止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种群— 增长最快
种群数量 小于K/2值时
种群— 增长逐渐加快
A
种群数量 大于K/2值时 种群— 增长逐渐减慢
k/2
(1)问题探讨: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趋于稳定 曲线。 ②该实验中在第2、3 天时增长率最快。 ③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在环境条件 不受到破坏 的情况下,
的根本措施。
课堂讨论
C.在渔业捕捞问题上,人们总是希
望捕到更多的鱼。如果捕捞量长期过高,
种群的数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我
们应该怎样来确定

J
环境阻力
合适的捕捞量才能 群 型
即不危机鱼类种群
数 量
的持续发展,又能获
K S型
得较高的鱼产量?
时间
1.如果长期过度捕捞:
种群数量的恢复需较长时间。 如果外界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种群还 有可能绝灭.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
第n组
平均值
6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怎样
的措施?
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 计数板计数,
7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2.捕捞量的确定:
捕捞后不得低于K/2值。 这样既有利于种群的可 K/2 持续发展, 又可获得较大收益。
小结
一、“J”型曲 线 1、条件:
2、发生时期: 3、特点:
二、“S”型曲线
1、环境容纳量 2、产生原因: 3、特点: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巩固练习
D
欢迎进入朱建标老师之《生命课堂》 37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数学方程式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曲线图 3.建构数学模型的意义: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
群数量的变化。 4.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
实例1:澳大利亚本来并没有兔子。 1859年,24只欧
洲野兔从英国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 了天堂。因为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这里 的土壤疏松,打洞做窝非常方便。于是,兔子开始了几乎 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不到100年,兔子的数量达到 6 亿只以上,遍布整个大陆。
中方格的位置 左上
酵母菌的数量
(个)
10

右上 9
左下 12
右下 11
中间 8
➢该酵母菌种群在该时刻的密度为: _2_.5_×__1_0_7__ 个/mL
43
欢迎进入朱建标老师之《生命课堂》
16 (中)× 25 (小)
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第一次抽样检测结果 为:4个中方格中共有40个酵母菌,则每毫升菌液 中含有酵母菌__1_._6_×_1_0_7__个 。
欢迎进入朱建标老师之《生命课堂》 3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 某1个细菌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讨论:
①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Nn=2n ②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 量是多少?解:n= 60min x72h/20min=216
Nn=2n =2216 ③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 这个公式增长吗?如何验证你的观点?
③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 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
时间 分钟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 数量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曲线图与数学方程 式比较,优缺点?
直观, 但不够精确。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确有类 似的细菌在理想条 件下种群数量增长 的形式,如果以时 间为横坐标,种群 数量为纵坐标画出 曲线来表示,曲线
大致呈“J”型.
“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实验室条件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
有害生物的控制
家鼠繁殖力极强,善于打洞,偷 吃粮食,传播疾病危害极大,应该采 取哪些措施控制家鼠数量?
降低
减少
繁殖率
数量
施用避孕药 施用激素
机械捕杀 药物捕杀
老鼠
养殖或释放 天敌
打扫卫生 硬化地面
增大环境阻力 降低环境容纳量
将食物储存 在安全处
1.减少数量
种 群 数
机械捕杀 量
药物捕杀
时间
2.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的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2)种群的“S”型增长到K值后不再继续增加的原因:
内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相等 外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酵母数
400
K值:环境容纳量 食物不足
300
空间有限
200 100
环境阻力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0
气候不适
1
2
34
5
46
欢迎进入朱建标老师之《生命课堂》
重复性原则:
任何实验都必须经得起重复,这是 具有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做任何实验 都会产生误差,“重复”是实验中减 少误差,避免偶然性的重要手段。
⑴一般以实验材料数量上“多个” 来实施重复。 (2)多次或多组测量取其平均值。
47
欢5迎、进入怎朱建样标老记师之录《生结命课果堂》?记录表怎样设计?
51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
A.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B.用滤纸吸去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D.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 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
50
欢迎进入朱建标老师之《生命课堂》
在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操 作过程如下: (1)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于冰箱中培养,(2)从静置 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计数,(3)到第七天取样计 数,请纠正其错误: (1)___应__放__在__适__宜__温__度__下__培__养___ (2)___应__将__静__置__改__为__轻__轻__振__荡__几__次_ (3)_应__连__续__七__天__取__样__计__数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 估算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