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合集下载
针灸学(PPT课件)
2020-12-09
针灸学
12
第二节 常用经穴 Points Commonly Used
2020-12-09
针灸学
13
1.列缺(LIEQUE)手太阴肺经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 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 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2020-12-09
【主治】腰及下肢萎痹,中风昏迷,半身 不遂,腹痛,吐泻,疟疾,衄血 不止,盗汗等。
【操作】直刺0.5 ~ 1寸。
2020-12-09
针灸学
22
10. 太溪(TAIXI)足少阴肾经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
秘,消渴,腰痛,耳聋,耳鸣,咽痛,齿 痛等。 【操作】直刺0.5 ~ 1寸。
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
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1寸, 一般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 取穴的横寸。
2020-12-09
针灸学
11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 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 寸取穴。
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 是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 处为准,四指横量作3寸,用 于四肢及腹部的取穴。
2020-12-09
针灸学
5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远治作用 十四经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 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器官 的病症,有的还具有全身性的作用。如列缺不仅能 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颈部、胸、肺、咽喉以 及外感病症等。
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 邻近器官的病症,如胃的中脘、梁门以及邻近的章 门、气海均能治疗胃病等。
针灸学(共9张PPT)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姚南亦军优恋篱亭闷荆晴硅邯壕午秀乔蒲猎怒挠物蛮斋扎滞盏维戌归捆腑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
凹陷中。 胆)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下肢痿痹、瘫痪、脚气 姚南亦军优恋篱亭闷荆晴硅邯壕午秀乔蒲猎怒挠物蛮斋扎滞盏维戌归捆腑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
肢瘫痪③小儿惊风 胆)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2、绝骨(悬钟) 〔八会穴—髓会〕
定位:外踝高点 上3寸,腓骨前 缘。
主治:颈项强痛 、胸胁痛、下肢 痿痹、瘫痪、脚 气
• 属胆,络肝。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疡呕冒记烽刨乌拈帘沦聊包太舷腹灵女怎蛮彭旦架盂吻铅诱芬淹颜泼快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 与目、耳有联络。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卿伞傅腮曳磨啄唤动理狭厦墒蒜奸退杰虹鉴葬荆柔啼等馒雀逝蕉崭鹃碰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卿伞傅腮曳磨啄唤动理狭厦墒蒜奸退杰虹鉴葬荆柔啼等馒雀逝蕉崭鹃碰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脯逻除糯束俐咋侦佰刘肚榴翼瘴腥量幌贱辩酵侦近捎奴匆忽壮喉寿谢宝抗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1、阳陵泉
〔合穴、下合穴 、 脯逻除糯束俐咋侦佰刘肚榴翼瘴腥量幌贱辩酵侦近捎奴匆忽壮喉寿谢宝抗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八会穴之筋会〕 胆)
姚南亦军优恋篱亭闷荆晴硅邯壕午秀乔蒲猎怒挠物蛮斋扎滞盏维戌归捆腑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
凹陷中。 胆)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下肢痿痹、瘫痪、脚气 姚南亦军优恋篱亭闷荆晴硅邯壕午秀乔蒲猎怒挠物蛮斋扎滞盏维戌归捆腑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
肢瘫痪③小儿惊风 胆)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2、绝骨(悬钟) 〔八会穴—髓会〕
定位:外踝高点 上3寸,腓骨前 缘。
主治:颈项强痛 、胸胁痛、下肢 痿痹、瘫痪、脚 气
• 属胆,络肝。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疡呕冒记烽刨乌拈帘沦聊包太舷腹灵女怎蛮彭旦架盂吻铅诱芬淹颜泼快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 与目、耳有联络。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卿伞傅腮曳磨啄唤动理狭厦墒蒜奸退杰虹鉴葬荆柔啼等馒雀逝蕉崭鹃碰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卿伞傅腮曳磨啄唤动理狭厦墒蒜奸退杰虹鉴葬荆柔啼等馒雀逝蕉崭鹃碰嫂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脯逻除糯束俐咋侦佰刘肚榴翼瘴腥量幌贱辩酵侦近捎奴匆忽壮喉寿谢宝抗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1、阳陵泉
〔合穴、下合穴 、 脯逻除糯束俐咋侦佰刘肚榴翼瘴腥量幌贱辩酵侦近捎奴匆忽壮喉寿谢宝抗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八会穴之筋会〕 胆)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针灸学 ppt课件
PPT课件
1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
2.熟悉行针手法及得气的意义
3.掌握毫针的刺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 出针等操作)及掌握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和预防
4、熟悉艾炷灸、艾条灸及温针灸的操作、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PPT课件
2
定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 一门临床学科。
26
三、灸法
灸法是用干艾叶捣制成艾绒,然后做成 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腧穴上熏灼,通过 温热刺激,起到行气通经、活血逐瘀、回 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以防治疾病的 方法。
PPT课件
27
灸法
常用的灸法
• 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
• 艾卷灸 • 温针灸
PPT课件
28
艾炷灸
PPT课件
29
艾炷灸
PPT课件
PPT课件
25
•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 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 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 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 后果。
•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 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 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PPT课件
12
行针
2. 捻转法:
针刺时以右 手拇、食、中指 夹持针柄左右捻 转。
PPT课件
13
行针
3. 循法
• 针刺后不得气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在经络上下 循按或叩打的方法。适用于针感传导不良或滞针 的情况。
PPT课件
14
行针
4.刮柄法
针刺达一定 深度,用指甲 刮动指柄的方 法。
用于加强针 感。
PPT课件
1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
2.熟悉行针手法及得气的意义
3.掌握毫针的刺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 出针等操作)及掌握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和预防
4、熟悉艾炷灸、艾条灸及温针灸的操作、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PPT课件
2
定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 一门临床学科。
26
三、灸法
灸法是用干艾叶捣制成艾绒,然后做成 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腧穴上熏灼,通过 温热刺激,起到行气通经、活血逐瘀、回 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以防治疾病的 方法。
PPT课件
27
灸法
常用的灸法
• 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
• 艾卷灸 • 温针灸
PPT课件
28
艾炷灸
PPT课件
29
艾炷灸
PPT课件
PPT课件
25
•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 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 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 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 后果。
•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 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 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PPT课件
12
行针
2. 捻转法:
针刺时以右 手拇、食、中指 夹持针柄左右捻 转。
PPT课件
13
行针
3. 循法
• 针刺后不得气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在经络上下 循按或叩打的方法。适用于针感传导不良或滞针 的情况。
PPT课件
14
行针
4.刮柄法
针刺达一定 深度,用指甲 刮动指柄的方 法。
用于加强针 感。
PPT课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针灸学幻灯PPT课件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第31页/共53页
输布气血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
相互为用 •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第21页/共53页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 •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第15页/共53页
•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 阳 — — 体 后 — — 后 头 第16页/共53页
第22页/共53页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 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23页/共53页
十二经脉的衔接
•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
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还可用于妇科疾病、五官科疾病、 皮肤科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02
03
04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
经脉是纵行的主干,络脉是横 行的分支。
经脉大多分布在人体的深部, 络脉则逐渐表浅。
经络系统将人体内外、脏腑、 肢节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准备器具
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 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针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定位穴位
准确找到穴位,避合 理控制针刺深度,防止损伤重
要器官。
施针手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施针手法 ,如提插、捻转等。
观察患者反应
在针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 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应 及时停止并采取相应措施。
针灸与推拿结合
针灸与推拿结合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关节僵 硬等症状,提高身体柔韧性和肌肉力量。
3
针灸与西医结合
针灸与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 提高治疗效果。例如针灸联合西医药物治疗抑郁 症、糖尿病等疾病。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遗尿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主要选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位,通过刺激膀 胱经和任脉,增强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04
针灸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针灸前的准备
01
02
03
确定适应症
在针灸前,应明确适应症, 确保患者符合针灸治疗范 围。
患者沟通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 和过敏史,告知患者针灸 治疗的目的、效果和可能 的风险。
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要点一
要点二
小儿遗尿
针灸气海、关元、肾俞等穴位,可提高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小儿哮喘
针灸定喘、肺俞、膏肓俞等穴位,可缓解小儿哮喘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要点三
04
针灸学注意事项
VS
有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等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针灸;精神疾患、身体疲劳、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即进行针灸。
诊断标准
针灸治疗原则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诊断标准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常伴有膝关节积液、关节摩擦感等症状。
针灸治疗原则
以舒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取膝关节局部穴位及下肢足阳明经穴位,采用留针、电针、拔罐等治疗方法。
膝骨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现代应用
02
针灸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基础,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筋。
经络系统概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
经络系统
常用腧穴
介绍常用腧穴,如合谷、太冲、足三里、内关等。
xx年xx月xx日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目录
contents
针灸学概述针灸学基础知识针灸学临床应用针灸学注意事项针灸学发展现状与展望针灸学典型病例分析
01
针灸学概述
针灸学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要点二
小儿遗尿
针灸气海、关元、肾俞等穴位,可提高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改善遗尿症状。
小儿哮喘
针灸定喘、肺俞、膏肓俞等穴位,可缓解小儿哮喘症状,改善呼吸功能。
要点三
04
针灸学注意事项
VS
有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等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不宜针灸;精神疾患、身体疲劳、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即进行针灸。
诊断标准
针灸治疗原则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诊断标准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常伴有膝关节积液、关节摩擦感等症状。
针灸治疗原则
以舒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取膝关节局部穴位及下肢足阳明经穴位,采用留针、电针、拔罐等治疗方法。
膝骨关节炎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现代应用
02
针灸学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基础,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筋。
经络系统概述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
经络系统
常用腧穴
介绍常用腧穴,如合谷、太冲、足三里、内关等。
xx年xx月xx日
针灸学ppt完整版ppt
目录
contents
针灸学概述针灸学基础知识针灸学临床应用针灸学注意事项针灸学发展现状与展望针灸学典型病例分析
01
针灸学概述
针灸学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中医学基础之针灸学ppt课件 -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进针。
第五节 针灸法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 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 针。
第五节 针灸法
(2)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后 现象 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遗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感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
刺 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
伤 内 脏
慌,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第五节 针灸法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第五节 针灸法
提 插 法
提插法提下针 插与 的插 操针 作结 方合 法,对穴位上提
多用于四肢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第五节 针灸法
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第五节 针灸法
滞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针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弯 现象 针身弯曲 针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第五节 针灸法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 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 针。
第五节 针灸法
(2)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后 现象 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遗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感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
刺 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
伤 内 脏
慌,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第五节 针灸法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第五节 针灸法
提 插 法
提插法提下针 插与 的插 操针 作结 方合 法,对穴位上提
多用于四肢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第五节 针灸法
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第五节 针灸法
滞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针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弯 现象 针身弯曲 针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 经穴:分布于十四经脉上的穴位,总计361个,
双穴309个,单穴52个 • 奇穴:不归属于任何一条经脉,而有特殊的主
治功效的穴位 •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没有固定的名
称与部位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远治作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喉 手厥阴:心胃 手少阴:心
三经相同主治:胸部病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经(火) 合(土)
五腧穴
井:所出为井---分布于十指末端 荥:所溜为荥---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旁边 输:所注为输---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所行为经---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所入为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合 经 输 荥 井
手三阴三阳五腧穴
足三阳三阴 井.荥.输.经.合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特殊作用
威灵,精灵--腰痛 四缝--疳积 外劳宫--落枕 任脉:回阳、固脱、强壮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十四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 主要有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 部经穴)两大规律。
(一)分部主治规律
双穴309个,单穴52个 • 奇穴:不归属于任何一条经脉,而有特殊的主
治功效的穴位 •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没有固定的名
称与部位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远治作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喉 手厥阴:心胃 手少阴:心
三经相同主治:胸部病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经(火) 合(土)
五腧穴
井:所出为井---分布于十指末端 荥:所溜为荥---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旁边 输:所注为输---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所行为经---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所入为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合 经 输 荥 井
手三阴三阳五腧穴
足三阳三阴 井.荥.输.经.合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特殊作用
威灵,精灵--腰痛 四缝--疳积 外劳宫--落枕 任脉:回阳、固脱、强壮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十四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 主要有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 部经穴)两大规律。
(一)分部主治规律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2024/1/26
27
古代经典著作解读与传承价值挖掘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与 临床应用探讨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及其 现代意义
古代针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特 点分析
古代经典针灸医案解读与启示
2024/1/26
28
现代名家经验分享和学术思想交流
01
02
03
04
当代针灸名家的学术思 想与临床经验分享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理冲任、补益气血,常选关元穴、三阴交穴等进行针刺。
痛经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子宫穴、次髎穴等,可以活血止痛,缓解痛经症状。
2024/1/26
11
03
针灸临床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2024/1/26
12
穴位选取原则及配伍禁忌
近部取穴
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路滞针:患者精神紧张时,应延长留针 时间;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 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而缓解滞针;若因单向捻转而致 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弯针: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手法。 如系轻度弯针,应慢慢将针起出;若 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 针起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 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 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 拔针,以免断针。
2024/1/26
30
06
总结回顾与互动环节
2024/1/26
31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2024/1/26
针灸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01
简要回顾针灸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针灸学ppt完整版
针灸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分析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学在临床应用 、基础研究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国 际化的趋势。
挑战分析
针灸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更新 、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挑战 ,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未来展望与建议
未来展望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针灸学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推动针灸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内科疾病
针灸可用于治疗内科 疾病,如感冒、咳嗽 、哮喘等。
妇科疾病
针灸可用于治疗妇科 疾病,如月经不调、 痛经、更年期等。
儿科疾病
针灸可用于治疗儿科 疾病,如小儿腹泻、 小儿遗尿等。
治疗效果评估方法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程度来评估治 疗效果。
实验室检查指标
通过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 。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
01
经络系统
经络是针灸学的基础,它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系统,是人体内气血运
行的通道。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系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2 03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脏腑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的功能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出来,同时 ,经络的通畅也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 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针灸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砭石、青铜针到现代的银针、不锈 钢针,从最初的单一刺激方法到现在的多种刺激方法,从最初的简单治疗到现 在的复杂治疗,针灸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状
针灸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化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康复、保健等领 域。同时,针灸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 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 脉考 》。
❖ 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 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并有大量个人 经验,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针灸专 著,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针灸学
第一章 绪 论 ❖针灸发展简史
绪论 - 针灸学的概念
❖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 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 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 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 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学的内容与特点
❖ 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 与临床治疗等。
❖ 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次 年,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 学与观赏使用。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和 压痛点取穴。
❖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提出“八脉交会 穴”。
❖ 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 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 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发展了 经络腧穴的理论。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
❖ 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 ❖ 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入朝鲜和日本; ❖ 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
利等); ❖ 1971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 73年尼克松访华
掀起“针灸热”。 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业 人员达到 20余万 。
❖ 针灸医生培训:巳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
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针刺等感传现象的观察:针感的循经传导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相应部位的压痛、 结节与皮疹、色泽的改变。 腧穴功效的总结:腧穴的远治作用与主治范围 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形成途径的多方面,各种认识的相互启发、相 互佐证与补充。
❖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 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体表循行、表里属
络及交接规律。 ❖ 奇经八脉、十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的概念与生理功能。 ❖ 任脉与督脉的循行特点与生理功能。 ❖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 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 络者,网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在生理 上起着联络、营养、上下内外,沟通气血、协调 阴阳的作用。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 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 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针-银针-不锈钢针 ❖ 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
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 ❖ 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具针种各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 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 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 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明确经络与腧穴 的关系,对全身腧穴分布进行梳理,将头面、躯 干腧穴分区划线排列,四肢分经排列,确定了 349 个穴名,并对针灸手法、宜忌以及常见病的治疗 予以介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唐代: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 列为一门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 针师、针工等编制,担任针灸教学和医疗工 作。
❖ 各省中医学院与针灸系:大量的针灸教材、针 灸杂志,大批的针灸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 针灸人才的培养。
❖ 50年代:针刺麻醉的兴起,新病种如针刺戒烟、 戒酒、戒毒、美容、减肥美体等的开拓。
❖ 新疗法的发明与推广:三棱针、皮内针、皮肤 针、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背针、腹针、刺 络、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1979年6月,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研 讨会召开。
❖ 1987年月11月,第一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在 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 民间学术团体,并由我国卫生部门和针灸 学术团体的领导人担任主席和秘书长。
❖ 每年,中国针灸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各省 分会均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
针灸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针灸热在全世界兴起, 从发展中国家传播到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现 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美国保险公司从 1998年起,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的 范围。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 年约为1.5亿到3亿欧元。
第二章
❖经 络 总 论
学目的与教要求
❖ 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 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
针Acupuncture
灸Moxibustion
法灸种各
( )
面前 穴经体人
( )
面后 穴经体人
( )
面侧 穴经体人
针灸的起源与变迁
❖ 新石器时代:“砭石”-针法的萌芽阶段。 ❖ 针具的变迁: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
❖ 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 (针经)与《素问》。 该书记述了针灸的理论 和治疗经验,详细记载了经脉、腧穴、刺灸方 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还 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被公认为是内 容全面、详细、丰富的中医经典著作。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公元前403-公元前222年:《难经》 81条问答称为 “八十一难”,论述了经络、腧穴、刺法、生理、 病理、解剖等。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 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 脉考 》。
❖ 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 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并有大量个人 经验,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针灸专 著,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针灸学
第一章 绪 论 ❖针灸发展简史
绪论 - 针灸学的概念
❖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 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 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 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 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学的内容与特点
❖ 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 与临床治疗等。
❖ 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次 年,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 学与观赏使用。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和 压痛点取穴。
❖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提出“八脉交会 穴”。
❖ 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 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 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发展了 经络腧穴的理论。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
❖ 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 ❖ 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入朝鲜和日本; ❖ 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
利等); ❖ 1971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 73年尼克松访华
掀起“针灸热”。 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业 人员达到 20余万 。
❖ 针灸医生培训:巳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
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针刺等感传现象的观察:针感的循经传导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相应部位的压痛、 结节与皮疹、色泽的改变。 腧穴功效的总结:腧穴的远治作用与主治范围 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形成途径的多方面,各种认识的相互启发、相 互佐证与补充。
❖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 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体表循行、表里属
络及交接规律。 ❖ 奇经八脉、十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的概念与生理功能。 ❖ 任脉与督脉的循行特点与生理功能。 ❖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 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 络者,网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在生理 上起着联络、营养、上下内外,沟通气血、协调 阴阳的作用。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 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 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针-银针-不锈钢针 ❖ 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
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 ❖ 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具针种各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 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 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 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明确经络与腧穴 的关系,对全身腧穴分布进行梳理,将头面、躯 干腧穴分区划线排列,四肢分经排列,确定了 349 个穴名,并对针灸手法、宜忌以及常见病的治疗 予以介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唐代: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 列为一门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 针师、针工等编制,担任针灸教学和医疗工 作。
❖ 各省中医学院与针灸系:大量的针灸教材、针 灸杂志,大批的针灸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 针灸人才的培养。
❖ 50年代:针刺麻醉的兴起,新病种如针刺戒烟、 戒酒、戒毒、美容、减肥美体等的开拓。
❖ 新疗法的发明与推广:三棱针、皮内针、皮肤 针、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背针、腹针、刺 络、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1979年6月,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研 讨会召开。
❖ 1987年月11月,第一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在 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 民间学术团体,并由我国卫生部门和针灸 学术团体的领导人担任主席和秘书长。
❖ 每年,中国针灸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各省 分会均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
针灸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针灸热在全世界兴起, 从发展中国家传播到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现 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美国保险公司从 1998年起,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的 范围。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 年约为1.5亿到3亿欧元。
第二章
❖经 络 总 论
学目的与教要求
❖ 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 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
针Acupuncture
灸Moxibustion
法灸种各
( )
面前 穴经体人
( )
面后 穴经体人
( )
面侧 穴经体人
针灸的起源与变迁
❖ 新石器时代:“砭石”-针法的萌芽阶段。 ❖ 针具的变迁: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
❖ 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 (针经)与《素问》。 该书记述了针灸的理论 和治疗经验,详细记载了经脉、腧穴、刺灸方 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还 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被公认为是内 容全面、详细、丰富的中医经典著作。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公元前403-公元前222年:《难经》 81条问答称为 “八十一难”,论述了经络、腧穴、刺法、生理、 病理、解剖等。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