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教案标题:三圈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三圈环流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三圈环流的定义和原理。
2. 三圈环流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3. 三圈环流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三圈环流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三圈环流在哪些领域中有应用?请简单描述一下。
探究活动:1.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该领域中的三圈环流实例,并记录下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简要解释。
3. 全班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比较不同领域中的三圈环流实例的异同点。
拓展活动:1. 学生个人思考:要求学生思考三圈环流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2.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促进思想交流和启发。
巩固活动:1. 练习与应用:提供一些与三圈环流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2. 小结总结:帮助学生总结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原理,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建议,评估他们对于三圈环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与练习与应用活动,评估学生对于三圈环流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三圈环流的实例。
2. 小组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和工具。
3. 练习与应用活动的题目和答案。
教学延伸:1. 继续探究其他环保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如循环经济等。
2.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三圈环流的实际运作过程。
3.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提出自己的三圈环流方案。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实例和资料,以便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2.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确保学生对于三圈环流的概念和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篇一】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三圈环流教案
地理教案学校黄冈师范学院教师张金凤授课班级地理0801班授课时间两课时篇章节(单元)高中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课题三圈环流教学目标新知识的学习(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简单大气环流的形成;(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新知识的巩固与转换以提问的形式,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活用环流因子在季风环流中的作用知识的运用与检测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与水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各地的天气与气候,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辩证关系。
通过习题来理解三圈环流或其影响因子在整体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2.三圈环流的影响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不同纬度高空与地面风向的确定与成因分析。
课型理科地理教学方法三圈环流的过程比较复杂。
通过做幻灯片(或板图)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导入讲授(学习)结束练习大气时刻在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它所发生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域,比如城市风等,也可以是一个大区域。
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成因,理解大气环流的具体环节。
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导入〕复习上节课讲得简单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和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的改变等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的地表受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及其变化。
〔讲授新课〕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中的三圈环流〔板书〕〔讲授〕概念: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与意义: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高低纬、海陆间水热交换课后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及特性。
2、体验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不同纬度地区高低气压带及风带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4、正确绘制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并掌握其季节移动规律。
2学情分析气压带与风带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是本章内容的重难点。
学生已有热力环流的基础,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常识。
为大气环流做铺垫。
对气候的形成与分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新设计运用魏书生式的“冥想”进入低纬环流。
小组命名特别新颖---赤道组、副高组、副极地低压组等。
小结用微课----学生体操形式直观展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4重点难点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不同纬度地区高低气压带及风带的成因及分布规律5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我们来做个活动,好不好?那咱们就闭目养神吧。
想象你站在赤道上,面向松滋。
阳光直射头顶,强大的上升气流将我们带到1万多米的高空。
我们随着气流从南向北飘,过一会感觉在向右偏,偏,偏,偏到了北纬30°的上空,突然出现一个奇怪又惊喜的现象:奇怪的是西风吹拂着我们,既不能向北也能不向南了;惊喜的是我们可以俯瞰松滋了。
向下看!看见松滋没有?看到松滋的请举手,举高一点。
让我们随着30°的上空积聚的气流下沉回家吧。
睁开眼,看看在哪。
这个活动有意思没有?大声点!根据刚才这个活动,谁能猜得着老师给大家上哪一课?能猜着的举手。
猜不着的举手。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微课----三圈环流三圈环流1、2、3活动2【讲授】一、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及意义阅读课本P33,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及意义。
大气环流:____阅读课本P33,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及意义。
大气环流: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 反映大气运动_______的平均状态。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节____________和水汽分布 2、对气候和天气有重要影响活动3【讲授】二、三圈环流的形成阅读课本P34---35 思考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课前活动及其马纬度的缘由引起低纬环流大气运动的因素?为什么赤道近地面形成低压?为什么是南风?为什么高空北上气流成西南风?为什么到30°N 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为什么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成东北风?**小组讨论如果只考虑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这一因素, 我们从赤道出发随大气运动会怎么样漫游? 活动4【活动】探究探究一、你认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各属于哪一类?探究二、气压带中,少雨的是__多雨的是__。
三圈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课题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过程与方法: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重点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课型新授教具直尺或三角板教法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教学札记/学生活动1、引入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
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
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
(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环节教师活动教学札记/学生活动4、讲解中高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5、整个三圈环流的梳理6、课堂作业互动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三圈环流的特点。通过对三圈环流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和天气现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认识和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观测和分析的能力。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三圈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针对三圈环流的特点,设置问题:“三圈环流对地球气候有哪些影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结合现实问题,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三圈环流?”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如何利用三圈环流知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Hale Waihona Puke 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4.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掌握三圈环流与地球五带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全球大气环流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4.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气环流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6.观察身边的气候现象,如一日之内温度变化、风向变化等,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要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论述严谨。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设计:教师设计梯度性练习题,涵盖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特点等方面。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互评互改:学生相互批改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大气环流现象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特别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2.掌握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与地球五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学情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
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2、教学目标①、通过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和地表均匀的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大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通过动画演示全球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②、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导入: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由于影响大气环流形成的因素比较多,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将分四步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假设一:太阳直射赤道条件: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只考虑影响因素: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对结论无影响,可忽略)结论:南北半球各形成一个单圈闭合环流第二步,假设二:太阳直射赤道条件:地球自转地表均匀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③地转偏向力结论:南北半球各形成低纬、中纬、高纬三圈环流和7个气压带及6个风带第三步,假设三: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条件:地球自转地表均匀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③地转偏向力④地面冷热极值随时空移动结论: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移动第四步,假设四: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条件:地球自转地表不均:只考虑海陆差异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考虑影响因素:②高空与近地面摩擦力(高空摩擦力对风速影响微弱,可忽略)③地转偏向力④地面冷热极值随时空移动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结论:形成海陆季风环流、气压带随季节断裂成海陆高低气压中心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初步学习第一步至第三步假设内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我们通过设定条件,由理想化的单圈环流逐步推导出三圈环流的形成,从而揭示较为理想化的地球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第一篇:三圈环流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性及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运用假设逐步理解三圈环流原理,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能够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到全球气候是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下形成。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式:讲授法、绘图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同时提问:那么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气压带及风带的形成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含义:地表物质均一,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不自转,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而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近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地面及高空的气流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表面受热不均产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
在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2)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含义:大气运动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题问:(先讨论北半球)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2020年高三地理教案设计: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导语】高三的日子是苦的,有刚入高三时的迷茫和压抑,有成绩失意时的沉默不语,有晚上奋战到一两点的精神*双重压力,也有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上学的艰苦经历。
在奋笔疾书中得到知识的快乐,也是一种在巨大压力下显得茫然无助的痛苦。
高三频道为你整理《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三圈环流教案
学案【温故】知识回顾:⑴、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它是_______的最简单形式。
⑵、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⑶、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是如何弯曲的。
⑷、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理。
⑸、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⑹、近地面、高空风向受力有何不同。
⑺、风力和风向的判断方法。
【知新】学习目标: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分布,形成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运用演示说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知识网络:知识梳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存在温差,会形成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之间的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 ① 圈② 圈③ 圈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 ⎩⎪⎨⎪⎧ A 为④ 带 ⎭⎬⎫C 为⑤ 带E 为⑥ 带G 为⑦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B 为⑧ 带D 为⑨带F 为⑩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⑪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⑫__________,冬季⑬__________。
知识运用:(1)案例研究:①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成因相同吗?②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成因相同吗?③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降水?与赤道地区降水是否相同?④南北半球低纬度与高纬度风向是否相似?(2)自主练习:1.右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B .该环流是低纬环流C .该环流是高纬环流D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2.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向那个方向飘扬( )A.西南B.东南C.西北D.东北3. 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
教案三圈环流教案
欣赏图片导入:今年假期,我和家人打算进行一次出境旅游,于是我们搜集了一些城市和国家的图片资料,并且到旅行社询问相关事宜,期间工作人员提醒我们:雅典:夏天去的话一定要带上防晒用品,冬天去的话一定要带上雨具。
新加坡:无论什么时候去只带夏季的衣服,一定带好雨具。
我的家人十分疑惑。
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有关系,雅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而新加坡全年高温多雨,这两个地方的气候差异很大,与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气候也有很大不同,又是什么导致了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呢?这是因为不同地区受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有关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知识,即全球的气压带、风带。
过渡:大气环流是地球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要想了解大气环流,先要从上节课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开始。
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依据图片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
过渡:那么,从全球范围内,地表热量差异有什么规律呢?那么依据热力环流的的原理在高低纬度之间大气会如何运动呢?活动:在学案上画出高低纬度之间大气的运动示意图我们把这种大气运动叫做单圈环流。
讨论:现实生活中,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存在呢?提示:大气在高空和近地面运动过程中方向会有什么变化呢?回答:学生说明变化过程,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活动:在学案中第二个图中画0°-30°N之间的大气环流状况讲解:30下沉的大气并没有全部流向低纬地区,有一部分沿地表流向高纬地区,形成极锋,形成三圈环流。
过渡:由于大气的运动,使得近地表气压发生变化。
活动:标出气压状况。
讲解:形成气压带、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分析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近地面气压出现高低的差异,会使得大气如何运动呢?活动:画风向讲解:风带名称活动:画南半球过渡: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气压带、风带的温度和降水特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展示:新加坡、伦敦的位置和气候特征讲解:温度:就全球来讲,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呢?影响因素——纬度。
三圈环流教案 公开课版
三圈环流一、教学分析1、学情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
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准备。
2、教学目标A.通过假设地球在理想状况下、无自转、公转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大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
B.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1、复习铺垫A.提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成是什么?B.请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
2、新知学习过渡: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我们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形成过程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要注意我们的推导步骤和过程,并通过绘制示意图,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第一步:假设地球为理想状况(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小组合作绘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图。
提问:单圈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图 1讨论:单圈环流能持续吗?引导学生考虑思考地球自转的影响,画出北半球高空水平气流流向,说出其风向变化。
(在PPT上演示北半球高空的水平气流流向变化——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逐渐右偏直至与等压线平行。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名称大气运动三圈环流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班级 1401姓名詹江振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能力目标:运用对比、类比的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德育目标: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和对各地天气的时空变化和气候的形成的影响。
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识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三圈环流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动态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方式,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难点。
讲授要循循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掌握。
五、教具准备投影仪中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
六、课时安排半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的运动,运动的规模和形式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的运动,这就是今天我么所学的内容。
[讲授新课]全球性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很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之一的三圈环流。
一、全球大气运动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
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图 1 单圈环流示意图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案最新模板
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案最新模板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并由此达到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教学建议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教学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冬季时北半球陆地是冷源,在大陆中心地区形成高气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这个冷高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大陆是热源,升温速度非常快,因而在陆地内部形成低压中心,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这种高低气压的分布特点教材通过一、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阅读掌握。
由于这种高低气压的存在,因此在不同季节,陆地和海洋之间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就会出现随季节改变风向的风,这就是季风的形成。
应该明确的是季风环流也属于大气环流的一部分,通过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可以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但也有例外,南亚的夏季风其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即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形成季风环流的因素应该由两个,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一、课程标准及解读(一)课程标准原文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明其成因,阐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二)课程标准解析在《气压带和风带》中具体有三个要求:1)先要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由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环流引入主题。
2)运用教材上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说明三圈环流的成因。
3)通过对三圈环流的讲解,引进对气压带、风带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6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是在之前的初中就学习过地理课,且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
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
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决的。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三圈环流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自绘或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季风图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它在地面形成了哪些影响?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三> 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优秀高中地理模型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 通过模型制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 学会运用模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情感。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模型制作直观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模型制作材料(如:硬纸板、彩笔、剪刀等)。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地球仪、模型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2. 提问:大气环流对地球环境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授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
三、模型制作1. 教师讲解模型制作步骤,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模型,讲解模型制作过程和原理。
2. 教师和同学对模型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顾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
二、模型应用1. 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大气环流的作用。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圈环流的重要性。
2. 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必修一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3. 能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能力目标:1. 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关系。
2.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理教材、课件、地球仪、世界气候分布图等。
2. 相关视频资料、案例分析等辅助材料。
学生准备:1. 复习相关地理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2. 准备地球仪、彩笔等学习工具。
####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的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吗?2. 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二、新课讲授(40分钟)1.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通过课件展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讲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 利用地球仪演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强调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交换。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讲解其成因。
- 通过地图展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风向、风速等特征。
3.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如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 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课题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
重点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课型新授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法
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1、引入
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
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
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
(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
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4、讲解中高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5、整个三圈环流的梳理
6、课堂作业互动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在极地地区,由于气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该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中高纬两个风带利用地转偏向力向学生解释风向的变化(在图中示意)
根据之前分开学习过的三圈,连在一起整体地讲解疏通一次,把它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统一起来向学生分析三圈环流
布置基础训练上的有关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并根据北半球的例子画出相应的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
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重力这一因素对环流的影响并继续加强对地转偏向力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之后自己对着示意图再慢慢理解一次,在大致了解之后,自己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且将每一个环流的形成和位置表示清楚
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或者不怎么理解的向教师请教
课堂小结及教后反思
对于三圈环流的内容是整个地理教学的重点,原理性较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之前的原理不理解的话就很难把握住其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所以一定要把原理先解释清楚,让学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就能够轻松地把三圈环流讲解清楚,学生也学的轻松。
一节课下来也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懂,但是一定要保证让大部分学生懂,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或者在自己的探索中慢慢理解
板书设计
三圈环流一、热力环流、单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的成因
1、热力因素
2、动力因素:重力、地转偏向力,气团的抬升作用
三、三圈环流的构成教学作业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