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a93a011d192e45361066f558.png)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已经知道洋务派学习只学技术的方式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但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学生不知道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会如何选择。
本课就会为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在洋务派之后,还会有哪些仁人志士通过何种方式继续进行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了解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探讨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四位历史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努力,认识维新变法的过程,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探讨戊戌变法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探索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赛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赛课获奖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167be63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6.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赛课获奖教案_1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技能目标1、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2、通过从情感目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师:以诗歌的形式[讲授新课]公车上书的视频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的背景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2、公车上书(1)解释什么叫“公车上书”?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2)出示公车上书的时间、人物、内容和影响(3)指导学生看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并介绍其人物。
二、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1、思考: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2、课件展示学会的名称和报刊图片思考: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课件展示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上宣传变法的内容和康有为与顽固派崇厚的论战的主张请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戊戌变法》 省优获奖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戊戌变法》 省优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f5cb7451e79b8969022675.png)
教学反思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 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 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 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 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 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良,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开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有的根底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弘扬工匠精神, 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阔读者提供更好的效劳,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第6课戊戌变法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 "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根底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响,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一、公车上书- -拉开序幕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 "公车上书〞.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舆论宣传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学生:没有.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三、百日维新- -到达高潮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抗人民对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 "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教师:(分析、总结)变法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四、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教师:(展示材料)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 "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 ,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 ,- -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失败了.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材料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教师:(提问)维新派要杀的 "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 "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 "死得其所〞?学生: "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 "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教师:谭嗣同本来有逃走的时机,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学生1:不值得,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学生2:值得,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鼓励后人继续斗争.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沉,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历史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2)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4)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时机.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波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鼓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第6课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剧2.时间:1895年3.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参加会试的举人4.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造势)1.?时务报? ,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2.?国闻报? ,天津,严复,?天演论?三、百日维新(高潮)1.人物:光绪帝、康有为2.内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四、戊戌政变(失败)1.原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39d3bc524de518974b7d44.png)
课 简单介绍严复其人。解。来自复及其观严复与点。
《天演
论》
光绪帝于 1898 年 6 月 11 日,
亲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又称
“戊戌变法”,至此,维新变法运
动达到高潮。从变法开始一直到 9
了解戊戌
月 21 日变法失败,仅仅过去了 103
变法的具
讲授新 课
百日维 新
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在这百 天时间里光绪帝根据维新派的建 议,发布了 100 多道法令,主要 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 讲解和介绍,在课本上 标画相关内容。
通过教师 的讲解和 介绍,使 学生知道 公车上书 这一历史 事件。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
的序幕。
介绍严复和其翻译的著作
通过教师
《天演论》,并介绍其观点:“物
的讲解,
3
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
学生更容
讲授新 后胜于今。”
学生倾听教师的讲 易了解严
学生在课本上标画出 相关内容,认真倾听教 师的讲解。
体内容, 深刻理解 其内容的 实质是要
教育四个方面。
变革政治
⑴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制度。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
维新人士;
⑵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
企业;
4
⑶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⑷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
析 因此,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
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
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ef57eba76e58fafbb00309.png)
一、变法序幕 ——“公车上书”
【 问题探究】
假如我们回到了1895年,你们是正在
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这时,甲午战
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其中有
两名举人起草了一份请愿书。现在,这份
请愿书就放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是签还是
不签呢?为什么? 当时1300多名举人不顾朝廷禁令联名
上书,这就是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但却
说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推翻腐朽
的清王朝才能摆脱列强的侵略,才能使国家富强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国之变—百日维新
时间 政治
经济
影内响容
文化 教育
1898年6月到9月
有改利革于政府资机产构阶,级裁撤参冗与官政,任治用维新人士
鼓有励利私于人资兴本办主工义矿工企商业业,的发发展展工商业
废 有除利八于股传,播改资试产策论阶,级思想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增训强练军新队式战军斗队力
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B.发动人民群众
C.建立共和国
D.挽救民族危亡
11、戊戌变法过程中,随着一系列变法诏令的颁布,一 些地方守旧官僚纷纷反对。变法诏令中对旧官僚影响最 大的是( )
A.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 开放言论,创办报刊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D. 训练新式军队
一、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回答(1)这句话是谁说的?
创立<万国公报 >(后改为《中外纪闻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
上书光绪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9a1e03cee06eff9aef80777.png)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重点的突破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难点的解决: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板书设计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七课,戊戌变法。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5e682733d4b14e842468c9.png)
哉!”“他” 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醒国人,“他” 是(D)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邓世昌 D.谭嗣同
第6课 戊戌变法
4.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 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
提出向仇敌学习。B他们的意图是( )
A.汲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第6课 戊戌变法
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将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B)
A、火烧圆明园
B、公车上书
C、谭嗣同殉难
D、八国联军侵华
2.“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事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
第6课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人民群众。
2、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第6课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 行不通的。
第6课 戊戌变法
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京师大学堂门额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北京大学
第6课 戊戌变法
结果
戊戊戌戌政变
政变
囚禁光绪帝的瀛台
戊
谭嗣同、刘光弟、
戌 林旭、杨锐、杨深秀、
六 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3b932f7fd5360cba1adbfd.png)
刘光第(1859~1898年)字裴邨,汉族,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清末维新派的著 名爱国诗人,光绪年(1883年)中进士, 同年五月,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入保国会,维新变法失败后, 被处斩。
2.目的: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 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 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一览表
名称
时期
地点
创办人
万木草堂
1891年
广州
康有为
《万国公报》(原名) 1895年 《中外纪闻》
北京 康有为、梁启超
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派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 1927),字广厦、号 长素广东南海人,维 新派领袖。1895年发 起“公车上书”,由 此揭开了资产阶级维 新运动的序幕。1898 年参与“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逃亡日 本。著有《康子篇 》
戊戌变法
1.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影响,了解维 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2.掌握戊戌变法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内容 及结果。
3.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1.想一想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2.找一找 公车上书的原因及目的 3.谈一谈 公车上书的影响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e20da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e.png)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3b0cc65022aaea998f0fa0.png)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
学
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程
(一)【导入新课】1分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 轰烈烈的变 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板书)课题第6课戊戌变法
(二)【出示目标】1分
2、主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
3、戊戌政变-变法失 败
4、性质:
5.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全班学情
( 四)【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5分钟:讨论5分钟,展示10分钟)
1、教 材P30“课中题”: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2、教材P32“温故知新”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自学自 测】15分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 认真自读课本,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交流自学结果。
一、公车上书
时间:
背 景:
发起人: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3、教材P32“畅想天地”
(五)【课堂小结】1分
(六)【当堂检测】(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2分
必做题:优化:智能演练1-8,轻松尝试 :7
选做题:其他优化作业
教
学
反
思
课题
第6课戊戌变法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周星期
第6课时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4e11cb6bec0975f465e26e.png)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近 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方法
指导法探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研读教材,设计教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诗歌:“世界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提问:上述诗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谁能说一说,该诗是在怎样的史实下完成的?
二、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第17—19页内容,找出并标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时间、代表人物、拉开序幕、开始、内容、结果)、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根据戊戌变 法的内容分析,说 一说该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其对中国 的影响如何?
课型
课题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二)——戊戌变法
时间
课时
1
主备
审核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行阅读课本,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及其影响;通过合作探究,认识维新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以甲午战争 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后为背景,并以张謇为 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该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运动,为什么还会失败?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3、以甲午战争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为背景,并以张謇为 实例,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9160dd80f121dd36a32d8286.png)
3括展延伸
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就是学习西方科技→制度→思想的一个过程,但最终都是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呢?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八年级上册第27-40页,结合教材完成导学案的知识梳理。
四、先学:
布置学生完成课前导学案中知识梳理
五、后教:
复习过程:
1、自主构建,形成体系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中国近代化四次探索的时间、代表人、思想主张、目的、内容、结果及影响等信息,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2、反馈与点拨
5、易错点拨
听写专用名词,对易错观点点拨
6、实战演练,链接中考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实战演练
考查内容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六、板书设计
二、揭示学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知道武昌首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99739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2.png)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戊戌变法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清朝末年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阅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3d1fd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f.png)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场重要的改革运动,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改革措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对其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与革命的概念区分尚不清晰,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掌握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改革与革命的正确认识,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理解改革事业的艰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14598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e.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末年的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戊戌变法的起因、主要改革措施、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并激发他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失败的根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政治改革,理解改革的不易和改革的必要性,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法的成败原因。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戊戌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3.作业:教师准备相关作业题目,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事件,引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戊戌变法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场变法?”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ee009abb4cf7ec4bfed039.png)
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人物)按照维新派(代表人物为康有为、梁启超)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百日维新”。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1.戊戌变法的内容?
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2.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c7ab614227284b73f24250c4.png)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及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与讨论式,阅读理解、多媒体辅助法等与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的洋务运动已失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挽救中国的历史,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组织过程一、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什么?它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二、导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7课戊戌变法(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布置阅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1、公车上书师过度:《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一步破坏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师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的图像及简介)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影响。
)教师过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71ddf7a58da0116c17498e.png)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基本知识。
2、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评价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利用图片概括维新派的活动,了解各板块的基本内容2、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逐步加深对课文知识点前因后果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立体知识框架。
3、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升华学生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的活动的情感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谭嗣同为变法捐躯的应用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肯定。
【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创设情境:假设我们都是19世纪末的爱国知识分子,如何看待时局?如何拯救社会?2、结合当时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公车上书1、看图问题导入:①P34《康有为》、《梁启超》这两幅图中的人物,他们因什么事件掀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②公车上书的原因?2、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概括公车上书的过程及结果。
4、归纳康梁在公车上书失败后进行的活动。
三、百日维新1、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给光绪皇帝,然而却受到了顽固派的阻挠。
阅读小字部分,了解康有为进行维新变法所面对的阻力。
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后,光绪怎么做?他为什么要支持变法?从中理解政府大权掌握在地主阶级顽固派手中。
3、变法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④军事4、根据变法内容分析:变法有利于那个阶级?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5、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变法持续了103天最后失败了。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986f34d15ef7ba0d4b733b3e.png)
第6课戊戌变法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它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一样,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的使命,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贯穿全文,整体感知教材线索。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自强洋务梦破灭了,但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逐梦之路从未停止,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了制度变革的伟大尝试“戊戌变法。
(二)在艰难曲折,慷慨悲壮变革的道路中我们需要知道:学生读学习要求:(三)我们共同来看这样一则材料:学生齐读------思考:此材料出自那个条约,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教师过渡:《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视频播放《公车上书》片段教学,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首先让我们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从以下5各方面学习。
指导学生看书查找相关知识点,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师过渡:虽然上书不达,但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为变法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课程标准
P18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能正确说出戊戌变法的导火索、时间、领导人、措施。
2.通过小组讨论正确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小组讨论对戊戌变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方法
列表法设问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作业
基础训练课前预习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环
节一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戊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中作业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环
节
三
课后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课后练习部分。
(修改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要让学生清楚《马关条约》引发了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又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课中作业
维新派属于哪个阶级?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环
节
二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