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合集下载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

简述文学中的雅、俗,以及雅俗之间的关系(1)文学中的雅与俗①文学中的雅: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有时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②文学中的俗: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赢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简言之,雅文学是偏向于文雅、具有浓厚文学气息和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文学;俗文学则是具有浅近、通俗、大众化的特点,是比较贴近生活、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文学形态。

(2)雅俗文学之间的关系①雅俗文学再现现实世界的经验方式不同雅文学更多地趋向于整体经验,俗文学则更多地趋向于单维经验。

这里的“整体经验”包含两层意思:a.指立体地、全方位地且生动地、有机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b.指对具象世界的一般性抽象,也即以充满张力的形象语言发现新的实在,发现普遍真理。

雅文学再现生活,或许夸大、或许变形,但它是完整的,也是真实的,在假定性基础上保持着一种逻辑一贯性,甚至在细节上也是如此。

如在《红楼梦》里,贾府连接着皇宫、王府、官府、街市、寺庙、农村等,它们相互依赖、休戚相关,并每天制造出无穷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构成了独立于读者之外的有生命的世界。

而俗文学往往描述一个个孤立的、个别的事实。

俗文学也并不指向任何超出本身作品之外的微言大义,它的全部内容仅仅等于其作品自身。

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黄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类人物,其关系无论如何复杂,随着故事的发展,最终会水落石出的;其情节无论如何变幻莫测,离奇古怪,但无非是好人打败坏人,正义战胜邪恶——这与其说是显现一种真理,倒不如说在表达一种愿望。

②雅俗文学在思想深度上大相径庭雅文学在努力寻求做出对社会生活的诗意表现时,总是以日常意识、现实意识或正统意识的挑战者自居。

雅文学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辞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的传世之作,因此,他们必须澄怀观道,将心灵沉潜到生活本体最深沉最内在的冲动之中,从而突破传统的束缚,颠覆世人的常识感,对主流话语持强烈的批判立场。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

雅与俗的理解雅和俗是中文语言中经常被使用的两个词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很广泛。

在中文中,雅和俗分别表示高雅和通俗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或言谈方式。

雅和俗虽然有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是它们又是互相补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雅,指的是精致、高贵、华丽或者优雅的风格或品质。

雅与汉字上的“牙”有关,指的是漆黑而发亮的象牙,象征高贵精致的品格,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较多的象牙制品。

在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中,雅的美通常是指优美高雅、典雅大气、精致细腻、风格独特、优美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有些诗歌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有些画家的画作境界高远、手法精湛,有些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这些都被称为雅。

俗,通俗或说俗气,指的是一种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化、品味或风俗,与大众生活相关。

俗有直接、贴近人心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但也有过于平凡、庸俗、低俗的意味。

通俗的作品一般更注重大众娱乐,讲究性格化、暴力化和情节化等特点。

比如,流行音乐、言情小说、夜市美食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俗气。

雅与俗是两种对立却又相对独立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雅与俗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还会根据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雅和俗是互相补充的,如果只有雅没有俗,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如果只有俗没有雅,则缺乏审美立足点,容易流于凡俗。

因此,雅和俗在一些艺术活动中常常是交相辉映的。

雅与俗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形式方面,雅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仪态和表现,俗则相对较为随意、自然和朴素。

在品味方面,雅强调有趣、细致和深度,俗则强调趣味、有力和活泼。

在精神和文化方面,雅较为渴望工艺、精神和深度的发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为核心,而俗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民间思想,以资源再利用、真实性为侧重点。

在实际生活中,雅和俗也经常被用到个人的着装、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常情况下,雅是指文雅、高雅、典雅、高贵、优美、华丽、精炼、韵味等性质,代表的是较高的水平和品味;而俗则是指庸俗、卑俗、陋俗、乡俗、俗气、俗套等性质,代表的是普通的水平和品味。

浅论古代文学的雅与俗

浅论古代文学的雅与俗

2019第3期下(总第295期)一、前言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雅文学”与“俗文学”,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从目前来看,虽然文坛的主导地位是由雅文学来把持,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实质上也体现出多样化文化层次上的不同追求。

尤其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文学观念,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所取代,有相当数量的学者还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正式提出了“俗文学”概念,并且还为“俗文学”所遭遇到的不平等地位而位鸣不平。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著)中明确提出俗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若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那么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本文就古代文学的雅与俗进行探讨。

一、雅文学的得失若要基于文学作品的通俗程度来区分出“雅文学”与“俗文学”,那么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古代文学史上都会出现“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更替主从关系的情况,但实质上“雅文学”与“俗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并行的,且相互促进、相济相成。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大师级”的作品都是由文人墨客所写,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雅文学长期以来都是把持着中国古代文坛的主导地位;即便是宋元明清时代,虽然戏曲、小说、话本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然将诗文归属于文章正宗地位。

但实质而言,古代文学的雅与俗往往难以彻底地区分开来,“雅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并非都是那么的雅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所大加指责的“俗”实质上属于“雅文学”的末流作品行列;而“俗文学”的许多作品,包括中国四大名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创作风格,实质上早已纳入到雅的范畴。

基于文学内容来看,“雅文学”在题材拓展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包括咏史怀古、品题风物等,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所提升,包括在文学作品中有同情底层人民的语句,尤其是每逢国破家亡的时期,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还会从个人的狭隘圈子跳出来,站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开展深入思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雅文学”就是最好的佐证之一。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谈文化大发展中“俗”与“雅”的关系

172文化广场作家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创造的历史,当一个时代一旦成为历史,它留给子孙的就只有文化。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说且无处不火的时代,“泛文化”的热浪似乎代替了认真严谨的文化创造。

我们首先要肯定文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但是怎样摆正俗文化与雅文化的位置,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大发展中“俗”文化与“雅”文化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应该认真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风俗。

如移风易俗、入境随俗。

二、大众的、普遍流行的。

通俗的、不正式的名称被称为俗名;不合规范的汉字被称为俗体字;通俗并广泛流行的简练而形象的定性的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被称为俗语。

三、庸俗。

粗俗、庸俗被称为俗气;习俗上常见的使人感到无聊的礼节和陈旧的格调被称为俗套。

四、没有出家的人称为俗家。

相对于俗的文化差异而言,雅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规范的、文化整合的意思,如雅正。

既然“以雅为正”,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就有了明确的价值追求——高尚的、不粗俗的。

装束、举动文雅被称为雅观,美观而不落俗套被称为雅致,宽宏的气度被称为雅量,还有雅俗共赏皆取高尚、不粗俗之意。

由此,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低之别,庄谐之别,文野之别。

在历代的文化传承中,俗文化与雅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构成。

一般来说,俗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满足着人民大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一般的娱乐需求。

而雅文化则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就是“化人为雅”,是使人的品位、境界、格调、情操都高尚文雅起来。

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大小,不是财富,也不是武力,而是精神文化创造的成果。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全体中华儿女一起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

浅谈雅与俗浅谈雅与俗说到“雅”与“俗”,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其实真要是那么容易界说的话,历来对雅俗的说法就不会莫衷一是了。

雅与俗是一组对立的美学概念,当每个人面对需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的对象时,其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对概念也是有着时代性、地域性和主观性的。

这对概念似乎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概念,那就是“雅俗共赏”(笔者不认同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当然,有些审美对象不存在雅俗的问题。

雅与俗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某件事物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是相互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对矛盾。

雅,其本义是鸟名,乌鸦的一种。

《说文》:“楚乌也。

”从隹,牙声。

在中国文学的修辞中是明显具有褒义的,譬如:一、正确;合乎规范: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毛诗序》)文章尔雅。

(《史记。

三王世家》)。

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

(《风俗通·声音》)雅者,古正也。

(《白虎通·礼乐》)。

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谞,后又借雅为谞也。

风,讽也。

雅,谞也,颂,诵也。

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

(《荀子·荣辱》)。

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

指儒家经典之学)二、高尚美好:张耳雅游。

(《史记·张耳陈馀传》)忽忘雅素。

(《汉书·张禹传》)雅步擢纤腰。

(《陆云诗》)。

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三、敬辞:尊敬他人的敬辞,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而以上列举的不管是具有正确、合乎规范、还是高尚美好或者用于敬辞,都有明显的褒义的美学价值倾向。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同方向。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后来也扩展到了其他文化中。

在古代中国,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审美定位。

雅指的是高尚、纯洁、精致、上乘的文化品味和表现形式;俗指的是普通、平凡、通俗、大众的文化趣味和品质。

雅与俗在古代社会中常常被用来区分贵族阶层和底层百姓之间的审美差异。

贵族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执着于雅致的文化形式,而底层百姓则注重俗世中的实用、生活与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雅与俗的概念也逐渐演变和扩展。

在当代社会中,雅与俗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人们对雅与俗的定义和审美标准也多样化。

雅与俗不再代表着高贵与低俗,而是更多地体现了个体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每个人对于雅与俗的理解和认同都会因为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雅与俗更多地就是一种文化多元共存和相互交融的状态。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丰富和多样化。

雅与俗的不同表现形式使人们在文化体验和欣赏上有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古典文学、音乐、舞蹈,还是大众文化、流行音乐、网络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雅与俗之间的互动和辩证关系,使文化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展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魅力。

雅与俗的辩证关系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有着广泛的文化需求和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钟爱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高雅的文化作品还是大众的流行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人们不应再以高低贵贱来评判雅与俗的价值,而应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和文化选择。

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是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雅与俗是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代表了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偏好。

雅与俗的存在使文化多元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选择。

雅与俗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文化自由、平等和多元的重要价值。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浅谈文学的雅与俗

浅谈文学的雅与俗

浅谈文学的雅与俗说起“雅”与“俗”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何为“雅”,何为“俗”。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里,雅与俗是两个相对的审美范畴,被用来衡量艺术品位的高下。

雅与俗有着鲜明的褒贬意味,甚至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雅与俗的分野乃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等严重对峙的外在表现。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审美视野里,雅与俗并非仅仅表现为一种对立关系,而是把雅与俗作为文相互学的两种样式,认为它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

雅文学和俗文学是相对而言的,对它们的区别和界定也是有各种各样的阐释。

一般来说,雅文学大都是说理的,是那些内容上拥有一定“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的意蕴,形式上具备一定的实验和创新素质,从而能够鲜明地体现作家思想和艺术个性的文学作品,它是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正统文学。

而俗文学大部分是抒情的,指的是那些以娱乐性和趣味性为本位、消解了精神深度而比较平面化和模式化的文学作品。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换句话说,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然而纵观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雅文学与俗文学并非能有如此清明的界限。

因为如今所谓的雅文学是从俗文学发展而来的。

最原始的文学全是民间文学,即俗文学。

因而从本质上来讲,俗文学并非雅文学的对立面和消解物,而是雅文学的一种补充。

文学的雅与俗就其文化品位来说确实是不等值的。

但就其文化趣味来说却又是等值的。

大众的趣味和文化人的趣味具有同样的价值,都是应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的。

虽然今天文学的雅俗之分依然是存在的,人们称之为“严肃文学”,后者为“通俗文学”,两者在内容上、题材上、艺术上亦各有偏重,但其区别远不如以前的雅与俗文学之严格,人们更关注它们的个体品位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一些貌似严肃文学的作品,由于缺少内涵,与通俗文学很难区分;一些通俗题材的作品,由于文艺性、思想性、艺术性强,并不妨碍获得崇高的荣誉。

文化的雅与俗作文

文化的雅与俗作文

文化的雅与俗作文
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文化中的"雅"与"俗"这个有趣的话题。

作为一个热爱文化的人,我经常会反思什么是高雅文化,什么是通俗文化。

说实话,我觉得把文化硬生生地划分为"雅"与"俗"有点狭隘了。

每个人对于雅俗文化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价值观念都不一样。

对某些人来说,古典音乐就是高雅的代表,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说不定摇滚乐才是内心的呐喊。

我个人的观点是,任何真挚表达人性、引发共鸣的艺术形式,都值得被视为"雅"的文化。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还是赛珍珠的说唱,只要能唤起人们的思考和感动,就都是高雅的。

反之,空洞无物、庸俗媚俗的作品,哪怕外表再光鲜亮丽,在我看来也就属于"俗"了。

你们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雅俗文化的独特见解!让我们一起探讨、交流,用包容的心态去欣赏这个世界上丰富多彩的文化。

论雅俗共赏感悟

论雅俗共赏感悟

论雅俗共赏感悟在人类社会中,雅俗之分一直存在着。

雅指的是高雅、典雅的文化艺术形式,而俗则是指通俗、平民化的文化艺术形式。

传统上,雅与俗往往被视为对立的两个概念,人们常常将二者看作是彼此互斥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雅俗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开始尝试将雅俗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共赏的效果。

雅俗共赏是一种新的审美趋势,它打破了传统的界限,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在雅俗共赏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可以同时欣赏到高雅与通俗的艺术作品,从而拓宽了自己的审美视野。

这种共赏的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还能够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雅俗共赏的感悟在于,人们应该超越传统的格局和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

无论是高雅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歌曲,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所属的等级,而在于它所能带给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因此,无论是雅还是俗,只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雅俗共赏的感悟还在于,艺术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其形式的高低,而在于其所传达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在传统观念中,高雅的艺术往往被视为思想深刻、情感高尚的代表,而通俗的艺术则被认为是娱乐性质更强的形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平实、真实的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华丽。

雅俗共赏的感悟还体现在人们对艺术的接受和理解上。

在过去,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往往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高雅的艺术形式。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接触和理解艺术的机会。

因此,雅俗共赏的感悟在于,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

雅俗共赏的感悟还在于,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过去,人们常常将艺术划分为高雅和俗气两个极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的“雅”与“俗”

文化的“雅”与“俗”

文化的“雅”与“俗”作者:许峰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1年第45期和一些文学爱好者聊天,发现有些人常常感慨于古代文化的雅致,以为文人聚在一起,把酒论诗、歌舞助兴,不啻为人间快事;之乎者也的,也非我辈俚俗不文的大白话所能比。

他们有的现代文都还没作通却附庸风雅,毫无真情实感的一味拟古而自鸣得意,表现出一种很不好的倾向。

文化有雅俗,这是不争的事实。

雅的未必就好,俗的谁说就一定不好呢?古代五经之一的《诗经》,现在是古奥难懂了,真是雅得很。

可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就是十五国风,在当时却是很通俗的民歌。

那里面的一些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是何等的大胆泼辣,和现在的那些西部民歌相比也毫不逊色。

孔子说它是乐而不淫,还说:诗无邪!可见它是“俗”的有品位。

它的语言通俗、思想健康、内容真实、情感深挚。

总之,是来自于人民大众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因而也是血肉丰满,活力喷张的。

过去一些为诗经作注的雅人们,总是嫌这一类作品太直露太俚俗,因而千方百计的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它重新解释,比如把纯粹描写爱情的作品《关雎》,硬解释成所谓的“美后妃之德也”。

这样一改,雅是雅了,却僵化了。

虽然一些人云亦云,不动脑筋的书呆子们,也能被他们蒙骗,但人民是不买账的。

还有四书之一的《论语》,现在很难懂,其实就是在当时也是很典雅的,但很多篇章其实就是孔子“师、弟子”间毫无拘束的谈心的纪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性情,其文辞毫无忸怩作态、无病呻吟的毛病。

相反,历史上一切歌功颂德、粉饰升平、趋时应景、孤芳自赏,或者境界不高,虚弱病态之作,往往都文雅到了极致、庸俗到了极点!虽然它们一时受到文人们的争相吹捧,但其声弱力孱,生命力不强也是肯定的。

这里我就得出了我的观点:形式上雅也罢、俗也罢,都无不可。

这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是:雅要雅得有生命力、俗要俗得有品位。

如果“雅”成了僵化,“俗”成了低俗,那就不行了!文字的生命力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的关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

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

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

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

它虽难免粗鄙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

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

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

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中国传统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文学艺术起源简论
文艺起源于人性自然抒发 及文艺是人有意识的情感表达
二、漂零久,而今何意—文艺、巫术与政治 文艺与政治传统 及文艺与政治关系错觉 三、箫声断,约彩鸾归去—美学概论 美的情感表达 就是文艺及美学定义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长篇史诗流传于世, 但也应是当之无愧的诗的国度,因为中国古 代诗文的历史与成就是世界各国古代难以比 肩的,这不仅是由于汉语的 韵律美, 也是由于以诗歌为生活内容的风土民情.中国 是诗的国度,也是以 诗、文为文化政 治教义的国 度.形成这 种现象的 原因在于精神意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宗教化
一、雕栏玉砌今犹在—史与史家的地位
史与史家的地位及史家精神与史学精要 史家精神:史之三才与四长 史学观念的变迁和史家精神的丧失
二、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史著的文化欣赏
前四史的文化思想意义:《资治通鉴》与 《二十四史》(正史、野史、秘史、稗史及其它)
三、最可惜、一片江山—司马迁与《史记》
关于司马迁精神的重新认识 关于《史记》地位的再认识司马迁小传
一、清晨帘暮卷轻霜—诗意文化的源流
诗意文化的国度 及诗文化的源与流
二、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诗意文化本质内涵
诗与文的文化教义化 及以诗为舞的社会
三、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诗文教义的文 化影响
关于传统文化的诗文化及关于社会生活的诗文化 关于人生情感的理性化及关于精神信仰的哲学化
一、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儒学的 发展
儒学的发展与定型及儒家学说的治世哲理
二、多少梨园声在—国学与国教
国学与国教—学而优则仕及官本位的 影响—现代科举的困惑
三、总不堪华发—四书五经的地位与影响
重新整理传统文化经典的必要性及 四书常识举隅。关于《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比如:我们把精美的艺术成果、深刻的学术著作、文化品位极高的行为和思想、崇高的社会人生理想等称为“高雅”和“优秀”,反之则判断为“庸俗”和“低俗”。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大众文化”并非粗野简陋,“精英文化”未必高雅精致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文化的雅与俗

文化的雅与俗

比翼齐飞——论文化的雅与俗一、“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尘封的伟大灵魂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经典”,尤其对于“名著”的认识,多半来自所谓“教育部规定必读篇目”。

一长串的书单,每本又动辄五十万字,令人望而生畏,最终读完了“必读”篇目的,恐怕寥寥无几。

更多的人抱有这样的认识——知其为经典,却不知其何以为经典。

这其实是整个社会对于经典的态度的缩影。

于是乎,“经典名著”的销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盲目跟风、受到强迫或者附庸风雅之人的支撑,而他们即使买了也不一定翻,翻了也不一定懂,懂了又不一定从中受益——可以说,一本经典,一本藏着伟大灵魂的经典,想要得到“知遇之恩”,想要遇到一个真正用自己的心灵与之契合、用自己的辨识与之讨论的读者,比登天还难。

每每看到店里书架上一排相同的书,我会想到,他们将拥有不同的主人,随即拥有不同的命运。

有的一直到被抛弃时都是崭新的;有的则享受过无数次的爱抚,虽旧却被呵护得十分整洁,字里行间有不少勾划与批注——那是两个灵魂相视一笑的痕迹。

人们对于经典的疏离,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与读者间巨大的时空距离造成的。

也许字句读来艰深晦涩,也许有着与现代化的文明格格不入的价值观。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缺乏将经典文化以正确的方式推介给大众的人。

我第一遍读《红楼梦》,懵懵懂懂地全当它是一本故事书,常感其情节不胜琐碎,并未觉出什么妙处;然而在读过一位高人对其所作的评述赏析后,重拾那些文本,果然所见皆工夫。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固然重要,欣赏着的评鉴能力也不可或缺。

而“发现美的眼睛”的养成,首先需要的就是相关艺术领域的知识。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欣赏京剧?因为他们不了解唱念做打一招一式中的高明所在。

为什么我们读《复活》,读《巴黎圣母院》,觉得写得并不出色?那是因为我们以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的标准去期许、要求和评价它们,而时而忽略了它们珍贵的精神。

这是经典的悲哀,更是一代人的悲哀,造成这悲哀的,是那些垄断经典解释权的学究?是漠视对经典中灵魂的追寻,只以书中细枝末节来出高考题的所谓教育家?是别有用心,图谋把经典用于政治教化的文化统治者?又或许,也是我们对经典“敬而远之”,而对“刺激”的作品趋之若鹜的不佳品味吧。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雅与俗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雅与俗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雅与俗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笔。

在众多作品中,我们发现一个独特的概念:雅与俗。

雅与俗指的是文学风格的不同方向。

雅与俗的概念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从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伸至今。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讨论雅与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一、雅与俗的介绍雅与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古代文学作品一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雅文学,一类是俗文学。

雅文学一般是指高雅的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等,这类作品一般被认为是文化的高峰;而俗文学一般是指大众化的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等,这类作品则更注重通俗性、情节曲折、内容生动。

雅与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它们之间的较量和补充一直贯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

在天下大定的唐朝时期,文学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大批的高雅文学作品和流行文学作品。

宋代时期,文学更加紧密地围绕着“雅”与“俗”的关系,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不同。

二、雅与俗在不同文学形式中的表现在诗歌中,雅与俗是很明显的。

在唐诗中,成就“雅”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成就“俗”的有白居易、杜甫等。

李白的诗歌豪迈,生动有趣,可以被认为是俗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杜甫的诗歌则更注重内涵和深度,相当于高雅文学。

唐代最为典型的“俗诗之王”是白居易,他的诗歌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诗歌的规范,更具通俗性。

可以说,唐诗的雅与俗之争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高潮。

在小说中,雅与俗的体现也很明显。

例子中,白话小说《红楼梦》显然是一部高雅文学代表作,其中的语言和意象都具有很高的厚度和深度。

而《水浒传》则成为代表性的俗文学作品。

小说《聊斋志异》则融入了文人独特的嗜趣与风雅,既有深度,又不乏生动有趣。

三、雅与俗的继承与发展时至今日,雅与俗依然存在于中国文学中。

在当代,随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加快,旧时的雅俗之隔已不明显,文学风格更加多元和包容。

更多的新的文学作品,在形式上和风格上都嫁接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态度。

雅文化和俗文化例子

雅文化和俗文化例子

雅文化和俗文化例子雅文化和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文化形态,它们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雅文化以高雅、精致、文艺为特点,强调修养、艺术和人文精神;俗文化则以通俗、大众、生活化为特点,关注实用性和日常生活。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列举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例子。

1. 服饰:雅文化中的服饰注重品质和设计,如传统的旗袍、礼服等,而俗文化中的服饰则更注重实用和流行趋势,如牛仔裤、T恤等。

2. 饮食:雅文化中的饮食讲究烹饪技巧和食材的品质,如法式料理、高级茶点等;而俗文化中的饮食更注重实惠和便捷,如快餐、方便面等。

3. 艺术:雅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多样,如古典音乐、油画等;而俗文化中的艺术形式更贴近大众生活,如流行音乐、电影等。

4. 娱乐:雅文化中的娱乐活动通常是高雅的,如交响乐演奏会、芭蕾舞表演等;而俗文化中的娱乐活动更注重娱乐性和互动性,如KTV、游乐场等。

5. 社交礼仪:雅文化中的社交礼仪注重庄重和尊重,如正式的酒会、宴会等;而俗文化中的社交礼仪更随性和轻松,如朋友聚会、聚餐等。

6. 建筑:雅文化中的建筑注重美学和艺术价值,如古典建筑、宫殿等;而俗文化中的建筑更注重实用和功能性,如民居、商业建筑等。

7. 文学:雅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通常是经典和深刻的,如古代诗词、名著等;而俗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更贴近生活和大众,如网络小说、漫画等。

8. 教育:雅文化中的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和思想培养,如传统文化教育、艺术培训等;而俗文化中的教育更注重实用和职业发展,如职业培训、技能学习等。

9. 社会价值观:雅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观注重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如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而俗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观更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如功利主义、追求名利等。

10. 传统节日:雅文化中的传统节日通常是庄重和神圣的,如春节、清明节等;而俗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更注重娱乐和欢乐,如元宵节、中秋节等。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雅文化和俗文化在不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文化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

俗文化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

而雅俗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并能做到雅俗共赏的。

“文化”一词,是当今社会中着重强调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息息相关的一个现代化词语。

文化,既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可以用时尚前卫来感叹;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大众精英之别。

总之,“文化”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包容性很强的词语。

在“文化”意义的多元发展中,雅文化与俗文化不再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概念而出现,相反,“雅与俗”越来越以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呈现在我们的思想中。

雅文化,即高雅、优雅的文化。

它意在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

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的高度凝炼和结晶。

雅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古代,“雅”即“正”的意思,《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在《诗集传》中写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古人视“雅”为正统地位,认为一切音乐文学的其他要素都要以雅为中心,随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指那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包括表现重大题材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创作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着作等。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雅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内涵带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是文化进步的领头军,是文化更迭的新鲜血液。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却有一种“缩水”的趋势。

首先,雅文化要求欣赏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且只有通过反复品味才可理解其深刻内涵。

这一特点使它的欣赏者的数量难以与俗文化相匹敌。

同时,雅文化也往往难于产生并且难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以,它在市场上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也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其次,雅文化是以一种“世外桃源”的形式存在于文化当中。

它不肯出世,把自己的精髓高举过头顶,不与时下的流行文化一争高下,因而,它的才华势必会被淡忘,留在人们心中的也就是与世无争的泰然处世之道。

文化经典中孔子的《论语》,是历史长河中的雅文化的代表者,而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它并没有与俗文化一争高下,相反,它是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让现代人去主动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成果。

最后,雅文化是在时间与历史的沉淀中凝聚而成的,在同一个时期,雅文化所指代和包含的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使得人们思想中的雅文化停滞不前,也就忽略了它的创造与积累,因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落后”的错觉。

大多数人都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都可以被称为雅文化,然而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就不能被称为雅文化,有人会认为《小二黑结婚》就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雅文化,其实不然,雅文化的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俗文化又称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雅文化相对,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

在古代也有俗文化的最初形态,如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民间文学、市民文学、大众文学、乡土文学以及具有通俗形式的戏曲、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等。

它们植根于中国的土壤,带有中国传统的人文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因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传统,具有适应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大众化特点。

而在古代,俗文化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不允许出现在正式的场合中。

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通俗小说、通俗音乐、通俗舞蹈、大众电视电影戏剧等汇为一体,很快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现在的俗文化,包括通俗读物、流行音乐(歌曲)、通俗影视作品、大众戏剧等等。

俗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与雅文化形成了相对立的两个文化圈,也在另一个层面上证明了俗文化正在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打开人们的审美视角。

首先,俗文化意在发掘文艺的其他功能。

过去人们比较强调的是文艺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对其娱乐、消遣功能则不够重视。

俗文化的广泛传播,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娱乐、消遣的需要。

可见,通俗文化的兴起,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力和文化要求也是相适应的。

其次,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追求紧张工作之外的轻松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有效工具,在当今社会成为了人们消遣娱乐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对通俗文艺的接受上。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文化消费的这种消遣性和娱乐性的倾向还将越来越明显。

最后,俗文化的发展与雅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有关系的。

不可否认,在雅文化中,或长期停滞不前缺乏革新,或形式呆板内容陈旧。

即使是那些在国际上流行的经典艺术中,有的也因疏于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而失去了相当一部分观众。

于是,贴近生活的俗文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之所以有雅俗之分,是由人们对它的定义来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沉淀,雅俗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在古代,我们认为诗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文化,是雅文化的代表者。

而词,虽然也有着和诗一样的成就,但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在当时地位相差悬殊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在现代看来基本已经趋同了。

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要做到雅俗共赏。

在“文化”这个意识形态的概念中,“一元”的发展是不被看好的,我们追求的是其多元化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可能只注重发展雅文化或俗文化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我们应注重二者的共同融合,让二者达到一种和谐的发展状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强调的发展模式。

当然,雅俗共赏并不是简单的把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和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

我们既要做到在内容上深入浅出,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手法来表现较为深刻的内容,又要在形式上做到大雅若俗,能把高雅的文化艺术表现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争取能让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都能喜爱。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似乎也以一种跑步的姿态在前进,而其本身却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

我们不能一味的发展俗文化,任其在文化领域里为所欲为;也不能只宠爱雅文化,让它永远都以一种高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我们在文化领域里也应当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文化在雅与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人们在欣赏文化、愉悦身心的同时找到一种平衡;让文化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能找到一种平衡。

这样,我们的精神食粮才能永远新鲜,对我们的身心才更加有益,我们才更有信心去建设未来的文化高层。

有两类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有两类文化人:雅文化人与俗文化人。

或者说:真文化人与假文化人。

真正的文化人不图名利,其文化行为与活动是一种自我实现,或是真性情的展示。

他们传承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超然物外,一身傲骨,绝不媚俗以取容。

假文化人则不然,文化对于他们,仅仅是一种谋取名利的手段,而骨子里和商人一样,是为了赚钱的。

甚至浑身铜臭,趣味低俗,诲淫诲盗。

他们并不在乎所传承的是什么文化,哪怕是垃圾;他们并不在乎趣味的雅俗,只要“新潮”。

用一句某“文化人”的话说:“对我来说孔子没有颜色,只有温度”。

颜色者,价值取向而已;温度者,则是赶时髦之趋热。

一语道破天机:假文化之名而牟利的目的与心态。

一旦雅文化也变成了俗文化,俗文化便大行其道,雅文化则无人问津了。

流行歌曲是典型的俗文化的代表。

只要一曲走红,歌手就会被一群盲目的生命所崇拜、所追捧,甚至连歌星、明星们刷牙漱口、打喷嚏,也成为群愚们模仿炒作的材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影视圈里,为什么像赵本山之类靠小品而“混个脸熟”的明星们轻易就能成名?他们身上能有多少文化底蕴?这种“人才”,并不稀罕。

在农村三里五村之内就可以找到一两个,连百里之才也算不上,怎么就成了“名人”了?中国人,这是怎么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真正的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人,反而被俗众所冷落。

这就是目前中国人的趣味?无怪海外有人写出《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人,真的不争气啊。

而在这个群体里面,恐怕也不乏知识分子甚至大学教授吧?这使我想起了中国民众的认同心理:为什么骗子会大行其道,而老实人寸步难行?骗子只要能说会道,就会有不少人相信和认同,而你诚实不欺、诚恳待人反到被认为是无用的废物。

中国人,认假不认真。

那些以“集资、筹款”等名义骗走了巨款的骗子,正是抓住了中国人的弱点。

而中国人的这一弱点,也正是俗文化流行、雅文化无人问津的深层心理根源!现在的中国,无论文化圈还是娱乐圈,所流行的大多是低俗无聊“文化”,而它所反映的,则是当今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空虚和人们的心灵扭曲!本来,俗文化的本意,也是民间的一种自发文化形态。

虽然在未经真正的文化人雕琢之前,俗文化难登大雅之堂。

但俗文化却是璞玉,它以质朴无华的形态,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情趣和社会现实,本来是有生机活力的。

但是今天,中国的社会生活已经变态,民众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原则,价值观念和生存理念,已经被操控了话语霸权的现代传媒和“精英”们所支配,被有钱人所操纵,人们的生存状态,盲目的就像一架架生存机器。

挣钱就是目的,哪里还顾得上什么雅俗?可悲啊。

文化人不需要媚俗。

与媚俗相邻的是哗众取宠。

但是文化卖淫好像还不只是哗众取宠,而是出卖灵魂,投靠邪恶势力,这是无耻文人毫无道德操守的表现。

这种人,有文化不如没文化,而有钱人如果没素质,则不如没钱。

这两种人,前者没钱,不会危害社会;后者没文化,不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会制造精神污染。

君不见,有一种“文化人”,是专门诲淫诲盗,以败坏和“解构”健康价值为能事的?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沦落、社会犯罪率的急剧上升,不能和专门诲淫诲盗的文化卖淫无关吧?雅文化与俗文化,与其创造者的身份无关。

这个社会,人的文化内涵或真实水平,无关乎他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而这种情况,似乎古今皆然。

庄子是雅文化的代表,但他不是“教授”不是“院士”,也不是明星和大腕,而只是一个小小的漆园吏。

这正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虽有真本事,却只能在玉皇大帝那里混个“弼马温”。

而这,不也是今日中国的真实写照吗?坚持雅文化是需要一些勇气和傲骨的。

它需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它需要“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它需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即使不被权贵和世俗所赏识,也绝不妥协,绝不放弃,决不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才是真丈夫,真豪杰,真英雄,真文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