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思潮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影响历史上有许多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影响着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开始流行的社会学理论思潮是“第三条道路”思潮,这一思潮不仅对西方主要国家影响很大,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社会福利的变革和创新集中体现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上,这一发展方向是民政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阐述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并为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提出了—系列优惠政策。
同年4月,民政部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成为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会议。
会议提出,今后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思路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访问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具体内涵是要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力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我国社会福利的变革和创新的促动因素和形成依据是多元的。
从人口方面看,中国人口迅速老化,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亿,占全同总人数的10. 98%以上,已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
从家庭结构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向核心家庭转变。
从人们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认可程度看,随着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其认识有着逐步增强的趋势。
从政府供给看,政府民政支出总量在增长,但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国家投入已不足以把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之上,民政部门没有办法满足新产生的对机构照料的需要。
从国际背景看,中同社会福利变革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性福利改革的趋势,而“民营化”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方向。
有学者指出,所谓社会福利民营化是指政府将社会福利的供给完全或部分转移到民营部门,同时引进市场经营规则,以价格机能调节供需,重视成本回收,以分配并有效利用服务的资源。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读后感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分为五个部分:社会主义之后、五种两难困境、国家与公民社会、收回投资型国家、迈向全球化的时代。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吉登斯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见解。
一、社会主义之后这一章简要介绍了“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并且引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一理论术语。
它的背景是:(一)社会主义的衰落。
从7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这一段时间,社会民主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由市场哲学的挑战,特别是受到撒切尔主义或里根主义(更一般的称谓是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从来都是很不完备的,这些理论低估了资本主义在创新、适应以及不断提高生产力方面的能力。
社会主义也未能把握市场作为一种向买卖双方提供基本信息的机制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兴衰取决于它能否创造出这样一个社会的能力: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这个社会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且能够以更加公平的方式来分配这些财富。
如果说社会主义现在衰落了,则正是由于这些主张落空了,作为一种经济管理体制的社会主义——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
(二)推行老派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引发的社会问题。
以凯恩斯老派社会民主主义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导致了许多马克思所诊断出来的弊端,但又相信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而得到缓解或克服。
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只能以零散的方式提供的公共产品。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应该的,因为公共权力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代表着集体意志。
有政府、企业和工会等参与的集体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市场机制。
国家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不仅必要,而且值得鼓励。
国家福利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当个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无法自食其力时,国家可以伸出手来助他们一臂之力。
福利国家有两项目标:首先是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同时也要保护各个生活领域中的个人。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社会信任缺失导致社会凝聚力减 弱,民众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认同 感和支持度降低。
06
CATALOGUE
完善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 的建议与措施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引领
01
制定全面、系统的社会福利政策,明确政府、市场 和社会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02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的一致 性和连贯性。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社会福利事业的公信 力和透明度。
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01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会
福利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02
推广智能化服务,如智能语音应答、在线办理等,提
高服务便捷性和效率。
03
加强数据分析和挖掘,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的研 究,旨在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提 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研究问题
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第三条道路 社会福利制度?如何实现社会福利制 度的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如何平 衡政府、市场和社会在福利供给中的 角色?
02
CATALOGUE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概述
03
老年人口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增加,但目前长期照护服务供
给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社会信任缺失对福利制度的影响
01
福利欺诈现象
社会信任缺失导致福利欺诈现象 频发,使得福利制度的公平性和 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02
政府信任度下降
03
社会凝聚力减弱
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加,对 政府提供的福利服务产生怀疑和 不满意。
03
_第三条道路_还是共同的底线_读吉登斯_第三条道路_
“ 第三条道路” , 还是共同的底线?
—— — 读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
!秦 晖
“ 一、 粉红色欧洲 ” 引起的思考 冷战后时代, 由于受苏东式社会主义名声 扫地的连累, 也由于影响更为深远的后工业时 代发达国家社会结构与文化氛围的变迁、 蓝领 “ 阶层的萎缩、 传统工人运动的退潮、 左派 ” 原有 社会基础的缩小等原因, 西方社会民主主义运 动一度出现严重危机。 各国社会党 ( 社民党、 工 党) 、 工会和左翼思想界在反思中进行了思想与 价值取向、 纲领及策略上的全面调整。 社会党国 际中 “ 社会自由主义 ” 思潮的兴起、 德国的 “ 民主 社会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 之争和“ 红绿联 盟” 、 英国的 “ 新工党理念 ” 、 所谓 “ 既非自由放任 又 非福 利 国 家 ” 的“ 荷兰模式” 的出现、 波兰的 “ 社会民主主义还是人道的资本主义 ” 之争和社 民党解散重建为民主左联党、 匈牙利和克罗地 亚的 “ 社会—自由执政联盟 ” 等等, 都反映了这 种新潮流。 经过几年调整后, 社会民主主义政党 或曰 “ 左派 ” 政党又在全欧洲范围内崛起, 无论 “ 西 欧还 是 转轨 过 程 中 的 中 东 欧 , 左派” 或“ 中 左” 政府又纷纷出现。 “ 粉红色” 欧洲给全球思想界包括中国思想 界造成了巨大影响, 人们要问: 它意味着资本主 义最后胜利的 “ 历史终结论 ” 宣告破产、 新的 “ 左 派复兴 ” 已经到来呢? 还是意味着 “ 左派 ” 已经继
( 。 第 !" 页 )
盾是个人主义、 自由选择和市场逻辑的反传统 性质或 “ 不断革命 ” 性质与柏克、 哈耶克强调传 统和连 续性的保守主义倾向之 间的紧张 ( 第 "、 。 而吉登斯对此的主张是: 在“ 家庭民主 &" 页 ) 化” 和“ 世界性民主 ” 的基础上淡化 “ 传统家庭 ” 和“ 民族国家 ” , 但在消解这些保守主义所维护 的传统价值的同时, 他却没有提到要削减个人 。 可 见 在个 人自 由 自由( 第 %’ $ &(& 、 &!# $ &!) 页 ) 与服从传统这对二元紧张关系中, 吉登斯明显 倾向于前者。 换言之, 他实际上倾向一种比保 守主义更彻底的个人主义, 亦即更彻底的自由 主义! 因此吉登斯的主张实际上与其说是 “ 社会 民主主义的复兴” , 毋宁说是社会民主主义的 自由主义化。 但从历史上看, 吉登斯这种立场 说奇怪也不奇怪。 正如书中提到的( 第 !( $ !& , 自由 市场哲 学在 &% 世纪 曾被视为 “ 左派 ” 页) 观点, 而与右派的 “ 托利党父权制社会主义 ” 或 “ 普鲁士式皇帝 * 国王的国家社会主义” 相对 立。 以英国而论, 从“ 光荣革命” 直 到 &% 世 纪 末, 政治上的两党对立都表现为托利党( 保守 党) 与 辉格 党 ( 自由党) 的对立, 亦即作为右派 的保守主义和作为左派的自由主义的对立。 只 社会民主主义的工党才崛起 是 到 ’( 世 纪 初 , 而成为两大党之一, 占据了左派主流的位置, 而使自由党沦为衰落了的中间党。 换句话说, 自由主义本来就是社会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 的中派而非右派, 更早时它还是当时的“ 左 派” 。 因此作为今日左派的工党, 其“ 中派化 ” 也 就是自由主义化, 亦即回归上个世纪 “ 左派 ” 的 自由主义面貌, 是很合乎逻辑的。 而从现实上看, 欧洲社会主义 ( 即社会民主 主义 ) 与自由主义也一向有许多共同点。 正如布 以国家干预还是自由放任两 伦德尔等人指出 ! : 种选择对应经济与伦理 * 意识形态两大领域, 英国 ( 实际也是西方 ) 有四种社会政治态度: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从“第三条道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种平衡。既要 追求科技进步和全球发展,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创新思 维,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条道 路上,我们要人类的福祉,同时也要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在解决现代性问 题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同时也要人类 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人 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 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现代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探讨现代性 的问题和探讨方向,以期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参考。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带来了诸多变革,如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然而,这些变革 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现代化的弊端不可忽视。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其次,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冲击, 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此外,科技发展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们的担忧,如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信息泛滥带来的隐私泄露等。
然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随 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个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压 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 未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公共部门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建 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
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
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
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走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道路。
第三道路的幻灭
2、国名党迫害民主党
• 李公朴被暗杀 • 闻一多被暗杀 • 污蔑民盟民进 “受中共之命, 甘为暴乱工具” • 宣布民盟非法 • 10月取缔民盟
3、民主党的历史转折点
• 48年1月,民盟宣告: “中间路线行不通,
要与共产党合作”
• 48年1月,民革宣布:
“本会当前的革命任务为 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
三、第三道路的幻灭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2.国民党迫害民主党 3.民主党派与蒋决裂 4.第三条道路的结局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政治上:效仿英美,民主政治 *经济上:和平改良,资本主义 *实质上: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第三条道路? (1)国民党武力消灭共产党的败 (2)共产党还未强到能推翻国民党
• 其他民主党派纷纷表示: “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
4、第三条道路的结局
实质: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帝国主义:不允许
第 三 条 道
路
封建主义:不允许 蒋介石集团:不允许 行不通 国际无产阶级:不援助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不赞成 民族资产阶级:无能力 破产标志: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非法 结局
出路:放弃“中间路线”、响应中共号召
第三条道路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一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命运 二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作用 三
第三条道路的失败原因和 四 启示
目 录
一、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路线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就是后期民主联盟)提出的社会民主
主义路线,在它两边一直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
独裁、卖国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些 民主党派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 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其中民族党派人士张东荪在文章中提出和 平的死敌是“国民党为右,共产党为左”,为挽救时局,中间派的责任就是“把他 们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这样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 使中国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 他们幻想着如效仿西方美国,在 中国实行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 ,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共 和国.
3、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内容
所谓第三条道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他们自认为超然于国共两党之外,是第三者。 二是他们认为第三条道路“不偏不倚”,是“最公正和最正确的”,“是进步的、温和
的、不用厮杀而把国家纳入正常的轨道。而且合乎人道的,具有实效的。”为实现第三
条道路,他们宣称“中间派在政治上强大独立的地位,不仅对于促进和平……甚至对于 实现民主可能都有决定的作用”。为实现其政治路线,他们呼吁,全国中间阶层在政治
5、第三条道路怎样建国的问题 第三条道路只提倡和平改良,反对暴力革命。他们只赞同用和平的方法来改变国 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只想通过改良的方法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国民党的 法西斯专政。如民盟主席张澜就说“我一直在劝国民党改良,不是要革命”。施 复亮也说:“改良的道路是今天中国一切中间派要走的道路,因为中间派在政治 上是改良派”。
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近代史
共产党的建国方案受欢迎的原因
目录
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的政治主张 中间路线的发展历程 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
民主党派在历史上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建国方案受欢迎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的政治主张
共产党
国民党
各民主党派
国民党建国方案
以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为代表的长期坚持消 极抗战、积极反共反 人民的蒋介石集团, 在国际反动派的支持 下,加紧准备大规模 内战,企图消灭共产 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 装,继续实行法西斯 独裁统治。
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中间路线
民族资产阶级是指同帝国主义和封建 势力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 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 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 士。其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 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 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 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返回
民盟
民盟必须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 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集团、消灭封建土地 所有制、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人民 的民主而奋斗。会议确认中国共产党“值得 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表示“今后要与 他们携手合作”。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 会宣布:“本会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 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 民主与和平。”随着形式的发展和通过实际 的教育,“民革”公开表示确认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地位。 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立场。国民党陷入众叛亲离、彻底孤 立的转折点。
为了迎接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他参加发起 成立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被选为 理事。在政协会议期间,他经常主持举办各 种报告会、演讲会。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 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旧政协胜利闭幕大会, 他担任总指挥。会上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 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等人被特务殴 伤,送医院治疗。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2019-08-17布莱尔认为:在新的世纪,英国依靠⾃⼰的软实⼒,仍然可以成为世界的楷模,⽽不会淹没在美、俄、中这样的庞然⼤物的阴影之下。
1997年5⽉⼯党上台后,考虑到当时英国的外交已经陷⼊严重的危机,⽽且同欧盟的关系在保守党统治时期已降⾄冰点,布莱尔积极调整对外政策,使英国的外交政策转趋积极、灵活、务实。
新形势下,英国⼯党外交的⼏个鲜明特点是奉⾏"道德外交",强调英国在世界上的"灯塔",发挥英国软实⼒的优势等,⽽科索沃战争就被称为第三条道路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曾是冷战体制的受益者。
冷战结束后,英国的国际地位进⼀步受到削弱。
在英国看来,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勃兴极⼤地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的形式和内涵。
它标志着"当代"世界的终结:当代世界是建⽴在完整国家主权之上的民族国家,它们之间是传统的均势关系,这⼀关系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这种关系的核⼼就是国家边界的⾄⾼⽆上性、排它性和不可侵犯性,它对于⼀切外来的⼲预都可统统拒之门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权⼒。
但是英国学者认为,现在正进⼊⼀个"后现代"国家的时代,即处在⼀个更加相互依存和更加透明的世界的过渡期。
其特点是以⼀种更为和平的⼿段,及⼀个更加⼴阔的视野来追求国家利益,⽽⾦融市场的⼒量将是⽆穷和⽆孔不⼊的。
这些变化表明传统的民族国家正在经历⼀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为英国在这种新形势下"发挥⽰范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由于从20世纪后半页以来,英国⼀直在从帝国的影⼦下撤退,这使英国难以找准其在世界上的位置,就连在欧洲的地位也语焉不详。
从历史上看,⾃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英国的对外政策实⾏从⼤国全球外交到重点⾯向欧洲的转变,并且已不可挽回地卷⼊了欧洲的⼀体化进程。
欧洲的安全和稳定事关英国的根本利益,⽽在冷战后世界经济竞争⽇趋激烈的情况下,英国的经济振兴和发展希望,离开了欧洲⼤陆的⼀体化进程是难以实现的。
中国近代史第三条道路名词
中国近代史第三条道路名词
中间路线名词又称“第三条道路”。
1930年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邓演达等领导下,从事反蒋又反共的活动,幻想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求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中间路线”。
遭国民党镇压而失败。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重新提出“中间路线”,主张中国既不能走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道路,又不能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应走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经由改良主义的道路,实现英美式的多党竞争议会政治。
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民主化”的共和国方案,主张“在政治方面比较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
实行和平的改良的道路,实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最后,这条道路宣告破产。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中间派在行动上的态度应当是和平的、改良的”;提倡“兼亲苏美”的外交路线。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中间路线的幻想归于破灭。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
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
“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一)促进人口就业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三条道路思想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三条道路思想“第三条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民主党派发起,倡导在中国走不同于国共两党的中间路线。
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强力镇压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帮助下,中间路线退出历史舞台。
民主党派的转型历程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标签:第三条道路;起源;发展;评价一、“第三条道路”的起源在西方早发国家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在当时条件下,西方早发国家的现代化对中国产生两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这种与中国传统迥然不同的西方文明,不管是对中国的统治阶级来说,还是对知识阶层来说,都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威胁,西方文化的步步紧逼和中国文化的节节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而,在短时间内赶超西方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最大愿望。
如果要赶超,那么在向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一定会“取法乎上”,学习其最先进的东西,以求迅速超越西方。
另一方面,他们既赞叹西方早发国家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和武力上强大,同时又对西方现代化造成社会不公和贫富不均产生忧虑。
所以,在中国纯粹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并没有多少忠实的追随者,更多的中国人希望不仅中国能迅速赶超西方,而且中国在赶超过程中应避免西方国家在发展中曾经出现的各种弊端。
“第三条道路”就是在此心理状态中孕育而生。
1915年,国内的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掀起全心全意向西方学习的一股热潮。
可好景不长,中国当局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给当时中国人当头一棒。
从而让一战刚刚结束时高喊“公理战胜强权”的中国知识分子马上改变立场。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起破产了”[1]。
“五四”爱国运动是“五四”时期社会思潮变化的转折点,它使得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得激进起来。
其中一些人干脆把资本主义文明与殖民主义侵略行为视为一体,从而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视为必须被社会主义取而代之的过时文明,于是社会主义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
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
从消极福利转型到积极福利吉登斯提出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是为了解决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面对人为风险该如何应对,福利国家,或者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该朝向何方。
“我们应当倡导一种积极的福利,公民个人和政府以外的机构也应当为这种福利做出贡献,而且,他还有助于财富的创造。
”“它关乎到人的幸福”。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积极福利有如下特征:第一,积极福利的目标是培养“自发地带有目的的自我”。
子发地带有目的的自我不刻意回避风险或者设想“其他人会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积极地面对风险。
第二,积极的福利政策的实施通常要求国家的干预,但不能完全限制在国家范围之内,需要国际的甚至全球范围的合作。
如,通过减少环境污染来改善健康情况的措施,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第三,积极福利应当体现出有效地风险管理。
“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减小风险或者保护人们免受风险影响,还意味着利用风险的积极而富有活力的方面,并为风险承担提供必要的资源”。
第四,实施积极福利的理想政府的目的应该是鼓励人们追求幸福,而且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应该以此来界定。
幸福的实现是由安全(心灵和肉体上的)、自尊、自我实现的机会以及爱的能力推动的。
如果幸福被普遍化了,并且不威胁到别人,那么它就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传统社会的小鸡福利与吉登斯的积极福利有许多不同(见下表)。
传统的福利政策主要是根据外部风险组织起来的,用来解决已经发生的事,具有被动性,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的重新分配,其目标是维持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不至于因遭遇风险而陷入生存危机,因此被称为消极福利政策。
可见传统福利政策的目标是维护人的生存,其手段是外在的物质或现金给付,而积极的福利主要不是为了对付贫困,而是强调自我的实现和责任。
其目标是推动人的发展,其手段是增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
传统的福利政策对外部风险采取事后风险分配制,而积极的福利政策对人为风险采取“事先预防”的方法,即在风险出现或可能出现时,采取防范措施。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
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秦戈(伦敦)近年来,有关“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发了不少,“第三条道路”作为社会政治的理念越来越被大家所谈论,所熟悉。
但在中文媒体里有个普遍性的现象,即人们谈话撰文时总把“第三条道路”的概念(或理论)与英国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连在一起。
如有学者不仅把“第三条道路”看成是布莱尔帮助英国工党从在野党走向执政党的竞选纲领,而且把它看成是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施政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有人甚至把布莱尔看成是西方“第三条道路”思潮和新政的最主要代表。
更让人费解的是,即使连BBC这样的媒体,也犯同样无知的错误;如BBC记者霍斯在2003年7月11日的报道中说,“…第三条道路‟的说法源自英国工党政府所宣称的…在自由市场开放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之间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施政‟”。
诸如此类的以讹传讹,三人成虎,使读者误以为“第三条道路” 出自于布莱尔的新思想,似乎布莱尔就是该理论的原创者。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对“第三条道路”理论的严重歪曲,也是一种历史性的误导,有必要对此理论正本清源,对其在舆论上加以拨乱反正。
一其实时至今日“第三条道路”既不是什么新思想,也不是从托尼·布莱尔开始。
早在1930年代,有人就提出了这个概念。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出现于国际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其主旨是要吸取布尔什维克理念和社会主义思想,并把两者的优点结合为一种现实可行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但在它早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时,并没有赋予它一个明晰而严格的定义。
二战后,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宣称自己的体制是“第三条道路”,即一种介乎于自由资本主义和原教旨共产主义之间,但比两者任一要好的发展模式。
而真正把它发展成为一种理论的是著名的捷克经济学家奥塔·塞克(Ota Sik)。
在20世纪60年代的布拉格之春以后,身为捷克副总理的塞克就试图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经济的机制。
当时,一方面苏联、东欧加快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西方持续的经济滞胀局面使崇尚自由竞争市场制度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回升,二者彼此呼应,使市场社会主义思潮成为一种公认的独立的经济学流派而愈益受到重视,形成布鲁斯(W. Brus)“含有受控制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塞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模式、科尔奈(J. Kornai)“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等等,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讨出现了在理论上异彩纷呈,学术上不断创新的局面。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
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
“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一)促进人口就业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安东尼·吉登斯1、第三条道路的六条原则:1)超越左—右划分的思维影响;(2)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之间的有效平衡;(3)责任与权利相对平衡的新的社会契约;(4)发展一套广泛的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以使经济增长与福利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协调一致;(5)平等与社会多样性原则的统一;(6)重视全球化。
2、老左派:官僚主义与自上而下的政府控制;右派:取消政府管制3、第三条道路在美国:“新进步主义”:机会均等、个人责任和公民与社群动员。
权利必须与责任相伴。
两届克林顿政府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政策:如紧缩财政、医疗保障改革、城市新建计划。
4、第三条道路在英国:新民主党人和新工党特别重视家庭生活你,犯罪和社群的衰退这些问题。
托尼·布莱尔的领导下,将左派与市民关注相联系,“既严惩犯罪,又严防犯罪”。
中—左政党,布莱尔和施罗德“政治行动必须补充和改善市场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妨碍它”。
----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运动(分权化、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改革)5、来自左派内部的批评:一位不拿手袋的撒切尔夫人----本质上是右翼的哲学---理论上是虚无缥缈的。
1)美国,杰夫·福克斯,“主流左派”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而第三条道路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2)英国,斯蒂特·赫尔,第三条道路避开了激进主义,采取“中庸的态度”。
至高无上的消费者取代了公民和公共领域。
---界定一个左派政党的不是他的价值观,二是其一贯的对市场的不满态度。
英国,阿兰·瑞安,第三条道路就是20世纪初新自由主义的回归,不接受自由放任的市场,同时反对国家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过度控制。
3)欧洲大陆:德国前财政部长,拉芳丹,第三条道路根本没有提供任何出路。
将经济考虑置于社会目标之上。
芬兰,艾其·德米加,北欧国家,大多数人受惠于公共福利,发达的市民社会。
反自由的威权主义烙印。
4)环境主义者: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关注,忽略了生态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党军事力量
• 中共部队总数约为127 万人,其中野战部队 61万人,计有24个纵 队(师)、11个旅, 地方部队66万人。另 有炮兵1个旅,14个团, 17个营,38个连,没 有海军和空军。
民主党派的力量
• 民主同盟是一个赤手 空拳的组织,他们连 “一支枪也没有”, 并且不打算有,他们 的凭借是言论、出版, 而这样的武器也早已 被蒋介石没收了。
•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 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的反动 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 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 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共产党建国方案
•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 的国家,并且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
李公朴遇刺
• 1946年5月,社会大学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 百般刁难被迫停办,李公朴从重庆返回昆 明,准备将北门出版社迁至上海,并开始 编写《世界教育史》。此时他遭到国民党 特务的严密监视,但他争取和平民主的决 心愈加坚定。他说:"我两只脚跨出门,就 不准备再跨回来!"1946年7月11日晚,李 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的政治力量
• 共产党 • 国民党 • 各民主党派
国民党建国方案
• 以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为代 表的长期坚持消极抗战、 积极反共反人民的蒋介石 集团,在国际反动派的支 持下,加紧准备大规模内 战,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 领导的人民武装,继续实 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 国民党是地主买办资产阶 级的代表。
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中间路线
• 民族资产阶级是指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 级。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 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其基本政治主 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 在陈炯明的协助下,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 公党,陈炯明并首任该党总理。
• 中国致公党由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堂发起,并于1925年10月在美国 旧金山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成立。1931年在香港召开第二 次代表大会,决定在香港设立致公党总部。抗日战争开始后,致公党 号召党员抗日,并发动华侨积极支持祖国抗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 发后,总部停止活动,许多党员分散到各地活动。1947年5月,致公 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发表宣言和告海外侨胞书 ,提出联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走上了接受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新华社在为
民盟被解散而发表的
返回
评论节选
国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迫害
李公朴遇刺案 民盟的解散 南京下关事件
返回
李公朴
•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投军北伐。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离开军队,次 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他边读书边打工,并 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向国内介绍 美国社会情况。1930年11月,李公朴结束留 学生涯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 逼,国事岌岌可危,他满腔热血积极投入各 种救亡活动,与邹韬奋等筹办《生活日报》。 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 习学校和妇女补习学校。1934年他和艾思奇 一起创办《读书生活》,发表了大量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 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通俗化的尝试, 传播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对青年的思 想启蒙起了巨大的作用,引导许多青年走上 了革命的道路。1936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成立,李公朴被推为负责人之一,积极与东 北抗日人士联系,支持抗日斗争。
中国农工民主党
邓演达
•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于1930 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是以医药卫生界 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 点、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 政党。农工党的主要创始人有邓演达、 黄琪翔、章伯钧。
•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贯彻孙中山“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 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成立 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1935 年11月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 会。1947年2月改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 党。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农工党同中国 共产党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亲 密关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 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 在1947年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的台 湾省人士,根据当时台湾人民实现民主和地方自治的要求,于同年11 月12日(即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在香港成立。
返回
国民党军事力量
• 全面内战爆发前,国 民党军事力量强大。 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为 430万人,其中陆军 200万人,特种兵36万 人,非正规部队74万 人,空军16万人,海 军3万人,后勤机关和 院校101万人。
九三学社
• 九三学社的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 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 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 建为“九三学社”,并于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解放战争时期,九 三学社赞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积 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而斗争。
中间路线的出现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人提出“举起你的左手 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这是 中间路线观点在中国最早的出现。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国民党左派领 导人之一邓演达,一方面反对蒋介石、汪精卫在 南京建立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政权,另一方 面也不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主张 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间路线观点 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中共中央的唁电
• 李公朴牺牲后,中共 中央领导人毛泽东、 朱德联名发表唁电:" 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 进步文化事业,威武 不屈,富贵不淫。今 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 派毒手,实为全国人 民之损失,抑亦为先 生不朽之光荣。"
李公朴烈士之墓 返回
民盟的解散
• 1947年5月,国民党公布伪造的《中共地下 斗争路线纲领》,公然诬蔑民主同盟、民 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受中 共之命,而准备甘为中共之新的暴乱工 具”。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 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 活动“严加取缔”。同年11月,民盟总部 被迫在上海发表公告,“通告盟员自即日 起一律停止政治活动,本盟总部同仁即日 起辞职,总部亦即日解散”。
• 为了迎接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他参加发 起成立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被 选为理事。在政协会议期间,他经常主持 举办各种报告会、演讲会。1946年2月10日 重庆各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旧政协胜利闭 幕大会,他担任总指挥。会上国民党特务 进行破坏,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等 人被特务殴伤,送医院治疗。
中国致公党
• 中国致公党的前身是由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堂”发起的洪门 组建的海外组织,旨在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 关注民族的独立和祖国 富强。1904年,孙中山加入致公堂后,对致公堂进行了改革整顿,使 致公堂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 1923年,10月10日致公堂总部在旧金山召开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 ,由旧金山洪门致公堂发起,决定组织致公党,通过《党纲草案》, 成立了筹备委员会。
转折点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的 爱国民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帮助下,同背弃“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背叛孙中山革命事业的 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并在经历了三次分化、三次集结之后 ,于1945年和1946年先后成立了三民 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 会等民主派组织。1947年11月,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开始战略反 攻,国民党统治集团军事上节节败退、 政治上日益孤立的形势下,三民主义同 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其 他爱国民主人士的 代表齐集香港,举行 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会议 。会议决定,“脱离蒋介石劫持下的反 动中央”,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中间路线的发展
• 由于阶级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他们也不赞 成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赞成将来在中国建 立社会主义,幻想建立由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1年他们建立 了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政治团体(1944 年改组易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成为当时中 间路线的代表。他们发表了自己的政纲,同 国民党顽固派的独裁投降政策进行斗争, 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政策也不完全 赞成。
中间路线在当时提出的原因
他们认为当时的形 势是国民党不能用武 力消灭共产党,共产 党不能用武力推翻国 民党,这似乎为实行 中间路线提供了千载 难逢的机会。
实施的方案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的原因
• 1.军事力量弱; • 2.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 • 3.国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迫害; • 4.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的斗争。
纲领路线
• ①坚持中华民族独立,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恢复领土主 权的完整,反对中途妥协。
• ②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权。 • ③实行民主政治,尊重思想学术自由,保护合法的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 • ④实行两院制和三权分立制。具体主张是:国会是代表人
民行使主权的最高机关;国家最高行政机构采取内阁制, 对众议院负责;司法独立,不受行政和军事的干涉。 • ⑤实行人民普选制度。 • ⑥实行有限制的私有制度,国家确认人民的私有财产,而 银行、交通、矿业、森林、水利、动力、公用事业及其有独占 性的企业,一律以公营为原则,其他一切企业,均可由私人 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