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14篇)
数学文化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文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文化读后感篇1上一学期,就断断续续地在阅读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老师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假期中更是再次认真拜读了一遍。
作者张齐华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已经得到众多名家的认可,也受到广大老师的赞同。
张齐华老师致力于在实践层面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演绎数学的文化魅力,展现数学的意趣与价值。
张齐华老师的教学,给人以惊奇之感,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
设计自然流畅、环节处理细腻、构思巧妙魅力、教学到位厚重,很是值得我学习。
张老师的座右铭“不重复别人的,更重复自己”,才让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
《圆的认识》一课,在准备时“由外而内”的跨越,让我看到张老师在新一轮《圆的认识》的探索与实践,尽管困难重重,但张老师坚信:路总会重新走出来的,只要你愿意去开辟。
在思考后一个个问题的出现,张老师坦然面对静心解决,使《圆的认识》一课再次呈现了一些别样的意味。
看着实录,就像走进了张老师的课堂,俨然像在品一杯好茶,只有静心悟道才是至理。
张老师的《交换律》坚信了数学向着纵深处开掘的至理,读这份案例为其深度和细腻而震撼。
对数学文化的追求正是本节课的显著特色,这种数学文化特质不仅外释为一份感性的素材,更内蕴成一种理性的思辨。
“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犹如泛起涟漪的思维波,思维的确定性、变通性、辩证性、得以相互印染,这种质辩的深入性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学本质内涵和教学价值取向。
《认识整万数》一课,让我了解到张老师是如何破解数学知识内在的结构的。
新颖的教学设计因为有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深刻理解作支撑,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精彩的四十分钟,来自于课外日日夜夜,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数学知识结构的深入把握,对数学规律方法的深层次揣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调查了解。
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数学文化是指数学思维、数学知识与人类社会、人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的发展历史长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数学文化。
通过学习数学文化,我深刻体会到数学的普适性和世界性,同时也对不同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学习数学文化让我感受到数学的普适性和世界性。
数学作为一门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学科,可以说是一种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数学都扮演着相似的角色,提供了统一的思维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数学文化,我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数学发展历程和数学家的贡献。
例如,古希腊人在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中国古代数学家在代数和算术方面的成就也为后世的数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都说明了数学作为一门全球性的学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遍适用性。
其次,学习数学文化让我感受到不同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文化在数学思维方式、研究领域和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
比如,中国古代数学注重实用性和问题求解,强调观察和归纳的方法,而西方数学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性,重视公理化和证明。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数学内容上,也体现在数学教育和数学应用上。
通过学习不同数学文化,我了解到了不同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方法论的不同。
例如,芬兰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中国数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些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目标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数学文化的特点和侧重点。
在学习数学文化的过程中,我也深刻理解到数学是一门具有审美价值的学科。
尽管数学与艺术看似毫无关系,但实际上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
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和证明都可以通过优美的形式语言来表达,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感。
通过数学,我们可以发现和欣赏一些美妙的规律和关系,例如黄金分割、费马大定理等。
数学的美与理的感想或者心得
数学的美与理的感想或者心得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
它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和深邃的思维方式,引领着人类探索数字与形式的奥秘。
我的数学旅程始于学生时代,通过实际学习和思考,对数学这门学科逐渐产生了深深的兴趣与热爱。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体悟到了数学的美与理,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感想和心得。
首先,数学之美。
数学之美体现在它那宏伟且千变万化的结构之中。
数学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无限大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学结构和规律,如数列、函数、集合、矩阵、几何等等。
这些结构和规律构成了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学美的一种体现。
其中,数列是我最喜欢的数学结构之一。
数列是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它既简单又复杂,既规律性又多样化。
简单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数列,它们有着明确的递推公式和规律,容易理解和推导。
而级数、特殊数列(如斐波那契数列、卢卡斯数列等)等则是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推导的数列,它们具有奇特的性质和规律,令人折服。
在数学的世界中,我也逐渐体验到了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的抽象性体现在它能够将现实世界中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和符号,通过这些抽象的模型和符号来研究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数学的抽象性还可以让我们将具体问题应用到不同领域和情境中,从而产生出更广泛和深刻的应用。
几何是数学中令我着迷的另一个方面。
几何是研究图形和空间的学科,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组合和运算,用数学语言描述形状和空间的性质。
几何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着深远的哲学意义。
在几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秩序的存在。
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比例关系、黄金分割等等,都是数学美的一种体现。
这些美丽的几何形状和性质让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更加深入和精确。
其次,数学之理。
数学之理是指数学的逻辑性和推导性,它是数学严密性的重要体现。
数学的推导过程通常是根据一些已知的定理、公理或原理,通过严格的推理过程得出结论。
数学之美读后感(精选8篇)
数学之美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之美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之美读后感篇1这本书一共3章,主要介绍了这些数学方法:统计方法、统计语言模型、中文信息处理、隐含马尔科夫模型、布尔代数、图论、网页排名技术、信息论、动态规划、余弦定理、矩阵运算、信息指纹、密码学、搜索技术、数学模型、最大熵模型、拼音输入法、贝叶斯网络、句法分析、维特比算法、各个击破算法等。
从第一章开始其明了幽默的语言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觉得如果早一点看这本书,也许数学之于我就是另一番天地。
第一章里作者从原始人类的通信方式开始入手,人类最早利用声音进行的通信依赖于开篇给出的"编码—传输—解码"的基本原理,指出原始人的通信方式和今天的通信方式没什么不同,这世界上近现代最普遍的原理大部分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被无意识的使用着。
第六章信息论给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
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同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量问题就是找相关的信息。
信息熵的物理含义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这一点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有着很强的相似性。
事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学会借鉴其他知识。
这本书里也能找到不少在学的课程知识,如大学专业课里,数电总是要比模电简单不少,而自然界里大部分的信号都属于模拟信号。
所谓模拟信号,是指从时间和数值两种维度上看来都是连续变化的信号。
在实际电路中,模数转换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将预处理的模拟信号经过模数变换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而数字化处理有很多优点,比如功能强大、抗干扰能力强、易于传输等。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数学,就没有数字信号处理和传输的概念,而数字信号传输在当下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里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通信成功的基本要求。
领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美
领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美作者:文红梅来源:《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年第09期摘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坚定学习数学的信心.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数学、领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之美是新形势下崭新的课题,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深思和探讨.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美;数学文化数学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目标,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门科学,也是一个文化系统,即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因此,在教学中,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有重要意义.另外,数学更包含了美,如数学中的对称美、形状美、形式美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领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美,对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意义深远.一、领略数学文化,让数学文化彰显魅力有人如此比喻:数学像光彩照人、亭亭玉立的美女.按此比喻,数学应该如同这位美女一样,备受大家的青睐和回眸.可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桎梏,给数学披上了应试考试的外衣,把给数学学习冠上了功利的色彩,学好数学成为学生成功的敲门砖,学生的学习毫无兴趣可谈,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拓展,掩盖了数学的本来面目.那么,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挖掘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彰显数学魅力.1.结合数学的发展历史,渗透数学文化数学的发展史源远流长,数学历史进程中,数学家层出不穷、数学故事数不胜数.学习《圆》时,借助于我国南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史实,以及魏晋时数学家刘徽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割圆术,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方法,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计算圆周长,最后得出,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最接近正圆的图形,并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样,借助于历史上的数学家的故事,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名人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和数学文化的人文素养,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数学家的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和爱国情操,也为以后应用数学打下基础.2.设计“数学与文化”活动,丰富数学文化数学教材设置了学生“做”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如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时,为了迎合新课改的理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搜集数据—用统计表整理和描述数据等,教材也选用了许多学生的熟悉的生活实例,力求避免知识的灌输,实现实践活动与数学学习完美整合的目的但这些过程在教材中突出了其不足:教材无法显示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只好无奈地借助于“小明“呈现如何设计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描述的过程.如果教学中,按照小明的材料进行照本宣科,与新课改理念相悖,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概念的灌输、知识的传授及数字的计算,数学文化、实践活动成为空洞的说教,毫无意义可言.如果教学中,在课前布置课外作业:上网查询或设计问卷调查,或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等,上课的时候,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走出题海、走向讲台,各抒己见,叙述自己活动的经验、体会和感受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分析、整理、调查、作出决策和判断.拓宽学习的渠道、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其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和实用性,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也使数学文化深入学生心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感受数学美,让美与数学携手同行数学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文化,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数学学习中,美无处不在.如对称美、图形美、公式美等.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关注于知识的灌输,数学文化、数学美被忽略不计.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感受美,让美与数学同行势在必行、意义非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美,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数学本身是严密的科学,加强美的领会,可以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会向深层的思维发展,而产生莫大的成就感,这种治理的开发是非常有益的.如学习抛物线时,以瀑布的美和抛物线的形状美相依托和相对应,让学生感受到抛物线和破布的必然联系,也将数学和生活现象、自然景观等有效整合,更给学生美的感受和熏陶.另外,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美,渗透对称美、和谐美,通过发现美,到生活中观察这些对称美的实例,再启发学生自己利用轴对称的美设计日常生活用品,或画出轴对称的实物图片,再现生活中的美,体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真谛,也体现生活美和数学美的统一.再者,数学本身是是思维缜密、逻辑性强的学科,以简洁的语言、简单的公式使文字变得明了化、生动化、形象化,复杂的文字以简单的公式和推论、定理等给人一种美感——简单美、形象美及创造美.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给学生渗透《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勾三股四玄五”,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文化.再让学生自制四个全等的三角板,以及自制的五巧板,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而进行拼读游戏,从而验证勾股定理,证明其真实性与否.这样做,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讨、交流等能力,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并提高动手实践的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培养学生的数学美和创造美,让美在课堂上飘逸.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时,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知识和感受数学美,对提高数学品质,养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具有实践意义.作者单位: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初级中学。
数学(心得)之品味数学之美
数学论文之品味数学之美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皇后,不但锻炼我们的智力,也陶冶着我们美的情操。
数学之美,体现在许多方面,让人叹为观止。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品味数学之美吧。
一、简洁美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
”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
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的这种美学理论,在数学界,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
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
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
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
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由她还可派生出许多同样美妙的东西。
如:平面图的点数V、边数E、区域数F满足V-E+F=2,这个公式成了近代数学两个重要分支——拓扑学与图论的基本公式。
由这个公式可以得到许多深刻的结论,对拓扑学与图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数学中,像欧拉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
比如:圆的周长公式:C=2πR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
平均不等式:对任何正数正弦定理:ΔABC的外接圆半径R,则数学的这种简洁美,用几个定理是不足以说清的,数学历史中每一次进步都使已有的定理更简洁。
正如伟大的希而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
二、和谐美数论大师赛尔伯格曾经说,他喜欢数学的一个动机是以下的公式:,这个公式实在美极了,奇数1、3、5、…这样的组合可以给出,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此公式正如一幅美丽图画或风景。
欧拉公式:,曾获得“最美的数学定理”称号。
欧拉建立了在他那个时代,数学中最重要的几个常数之间的绝妙的有趣的联系,包容得如此协调、有序。
与欧拉公式有关的棣美弗-欧拉公式是――(1)。
这个公式把人们以为没有什么共同性的两大类函数――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了解数学文化 体会数学之美
关注丨聚焦辽宁教育丨2021年第3期(下半月)|管理了解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之美金杰(大连市甘井子区春田小学)〇整合美育资源拓展育人途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我们通过手机与 朋友进行视頻通话,利用GPS定位导航,通过微信进 行扫码付款,通过网络进行搜索和查询……这些都 需要数学知识作为支撑。
学习数学不能只是为了应 付考试,死记硬背掌握公式和解题方法,还应了解数 学文化,在数学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数学知识之美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需要教 师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缜密分析。
数学的美体现在 内在逻辑秩序和化繁为简上。
数学具有对称美,几何图形中的正方形、长方 形、圆、等边三角形等都有其对称性,对这些图形认 真观察、仔细分析、总结规律,不仅能习得知识也能 得到美的享受。
数学具有简洁美,每个数字、符号、概念、公式都 经过精简提炼,通过数学学习,能让学生懂得去繁存 简是一种美;生活中有很多复杂的看似无解的问题,如果将它们抽象成数学的符号、规律、公式,就会 迎刃而解,比如,数学家欧拉就曾把看似复杂的哥 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为简单的数学图形,分分钟完 成破解。
与学生一起在美中学会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 之中发现美.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 内动力,让学生爱上数学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数学思维之美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 生怎样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认识世界集中反映了一 个人的思维水平如何。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 思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来体现,具体包括以 下两种。
(一) 画出思维数学是抽象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 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是形象的,教师也可以引导 学生通过图形将抽象的模型形象化。
画图是解决数 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是一种思维表达形式。
学生把重点知识画下来,便于记忆;把单元知识画下 来,便于整体学习;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画下来,便于 解决难题。
(二)说出思维语言表达是互动交往中的有效形式,缺少互动 交流的学习很难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生生之 间、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 要形式,能有条理地将所学内容表达出来也是一种 逻辑思维的美。
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数学的美
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数学的美【摘要】数统计、格式要求等。
【关键词】数学美、学生体验、思考、实践活动、数学审美情趣、数学游戏、欣赏、作品、兴趣、热爱、素养提升。
1. 引言1.1 介绍数学美的重要性数超过限制,内容精简为:数学美是数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抽象、逻辑、美丽的表达。
数学美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通过感受数学的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奥秘和魅力,从而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和素养提升。
数学美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数学的美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之美,将会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1.2 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美的意义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美的意义在于,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奇妙之处。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有时候可能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如果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发现数学的美,就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亲身体验数学美,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对数学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具有美感的学科。
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美,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共鸣和思索,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美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数学,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数学的美,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从而推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2. 正文2.1 通过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数学问题可以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题目,也可以是涉及生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品味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之美
1 x 9 + 2 = 11 12 x 9 + 3 = 111 123 x 9 + 4 = 1111 1234 x 9 + 5 = 11111 12345 x 9 + 6 = 111111 123456 x 9 + 7 = 1111111 1234567 x 9 + 8 = 11111111 12345678 x 9 + 9 = 111111111 123456789 x 9 +10= 1111111111
9 x 9 + 7 = 88 98 x 9 + 6 = 888 987 x 9 + 5 = 8888 9876 x 9 + 4 = 88888 98765 x 9 + 3 = 888888 987654 x 9 + 2 = 8888888 9876543 x 9 + 1 = 88888888 98765432 x 9 + 0 = 888888888
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
平
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行
投
影
画
墨
竹
郑板桥故居
分 形 时 装 设 计
CT
扫 描 仪 就的 是理 数论 学基 中础 的 拉 东 变 换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宋·邵康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绵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腐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123456787654321
111111111 x 111111111 =
12345678987654321
欧拉公式:V-F+E=2
感受数学之美(精编版)
这棵树如此繁茂,它已深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 领域。
数学文化
数学的特点
联系性 应用广泛性 准确性 抽象性
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所反映的并非个别事物或现象的数量 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性质.尽管数学对 象并非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只是抽象思维 的产物.但是数学研究中,采取的是纯客观的立场, 即把数学对象看成是一种不依赖于人类的独立存在 , 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去揭示其固有的性质和相互关 系.作为人类思维的表现形式,数学反映了人们积极 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 求.
• 分数的约分:分数就像人一样。如果两个分 数的值是一样的(如 2/3=6/9),就不需要把 自己夸得太大。做人也一样,我们不需要虚 假的强大。
• 任何数乘零都等于0。理想×行动=结果, 我们所有的理想就是那个“任何数”,如 果不付之行动,最后的结果还是零。
• 人生如果是一条直线的话,那一生走的的平 平安安的人,就是一条直的线段;一生走的 坎坎坷坷的人,就是一条折线。这两条线如 果是同样的起点和同样的终点,拉直后你会 发现是那条折线长。可见人生中也需要一些 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经历坎坷会有更多的 收获。
L/O/G/O
谢谢
现实中的数学之美
生物中的螺线:
现实中的数学之美
剖开海螺,我们可以看到贝壳里的螺轴和螺纹,数学 上称这个清晰完美的螺线为对数螺线。 发现和定义螺线之后,对 螺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包括 螺线的画法,角度,双螺旋的 问题。
现实中的数学之美
螺线应用
数学思维之美
建筑城堡
从前有一个小国家,国王为了抵御外来的侵略,保卫王 室的安全,想在自己的首都兴建10座城堡。国王要求城堡要 排成5条直线,每条直线上要有四个城堡,于是大臣找来设计 师,精心绘制了一幅“星型”规划设计图:
数学之美读书心得范文5篇
数学之美读书心得范文5篇数学之美读书心得1数学用在模型上而不是现实世界中,需要抽象思考出模型,即数学对象是其所做。
数系扩充中,复数i并没有比无理数根号2更特殊的地方,因为它们作为抽象的数学构造,如果充分自然,则必能作为模型找到它们的用途。
实际上正是如此。
数学中有个根本性的重要事实:数学论证中的每一步都可以不断地分解成更小更清晰有据的子步骤,但是这样的过程最终会终止。
原则上,最终会得到一条非常长的论证,它以普遍接受的公理开始,仅通过最基本的逻辑原则一步步推进,最终得到想要求证的结论。
所以,任何关于数学证明有效性的争论总是能够解决的。
争论在原则上必然能够解决这一事实使数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里,公理系统的主要问题不是真实性,而是自洽性和有用性,即数学证明就是由特定前提能够得出特定结论,而不考虑该前提是否正确。
数学归纳法原理正是使用了这一“根本性的重要事实”:假设关于任意正整数n有一陈述s(n),如果s(1)为真,且s(n)为真总蕴含s(n+1)为真,那么s(n)对任意n都为真。
我不清楚这一“根本性的重要事实”在现实中的使用范围有多大,但由此可以聊一点别的问题。
现实中,如果甲对事情有A观点(或说价值观),乙有B观点,并为此争执。
有下面几种情况:1,在上述的范围之外,即没有定论。
2,有定论,但是双方都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和反驳。
3,有定论,一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或者反驳理由),因为表达能力导致表述不清晰而没有说服对方。
4,有定论,一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或者反驳理由),因为对方理解不够或理解偏差导致没有被说服。
第234条与这几项有关:知识量,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对外界的认知和自我认知。
其中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表达和理解,认知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要求很高的能力。
“评论”这件事就是个很合适的例子。
如果说创造更需要的是才气,那么评论更需要的就是能力。
但是,无论双方是否知道有无定论,很多情况下需要陈述不少或很多证据或反驳理由,由第234条可知人与人交流的效率很低,并且可能伴随一些冲突。
品文化之味,感数学之美:从《轴对称图形》例谈数学审美的渗透
品文化之味,感数学之美:从《轴对称图形》例谈数学审美的渗透数学有着“隐性”和“显性”两种不同形态的美。
数学隐性美是指数学学科的内容、语言、结构、逻辑、方法等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美感。
它是通过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符号的简练性,数学逻辑的严密性,数学模型的概括性性和普遍性,以及数学中的奇异性、创新动力的永恒性等表现出来的。
这些都使数学学科散发出自己独特的美数学的美是潜在的、独特的,数学美的含义也是丰富的。
显性的美很好理解,也就是数学的外在美,美在它的生活性,数学离不开现实世界,它用独特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同样现实世界处处都有数学的参与。
比如,本文所要细说的《轴对称图形》就是数学显性之美的一种表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给人以一种平衡、稳定、和谐的美感。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且能够创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民间艺术中的运用,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难点:识别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剪纸图案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引出课题(播放蝴蝶剪纸视频)看完这段视频,你会剪蝴蝶吗?说一说视频中蝴蝶是怎样剪出来的。
(引出“对折”)师:那剪纸中,我们为什么要先对折呢?师生交流后揭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问什么吗?有什么是你想知道的?设计意图:视频动态呈现蝴蝶的剪纸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轴对称图形,初次感受轴对称知识的数学本质:轴对称是一种图形的运动方式(或者说轴对称图形是可以通过运动得到的);另一方面视频导入的方式生动、有趣,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实践探究,建构新知1.建立表象(将课前准备的卡纸放置于黑板上)师:这些图形中就藏着轴对称图形呢,你们能够把它们找出来吗?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卡片,自己观察,找一找,再汇报。
感悟数学文化享受数学之美
数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表达了人类思维中生动活泼的意念,表达了人类对客观世界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人类追求完美和谐的愿望。
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把数学看作是文化的最高理想。
他说:“几何学可以将灵魂引向真理,并且创造出理性精神”。
他认为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求真,也是为了求善、求美。
他认为人通过研究几何同时也不断地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更高尚、更丰富、也更有力量的人。
既人们在认识宇宙同时,也认识人类自己。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数学起着独特的作用。
现在它几乎是任何科学都不可缺少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它的成果为众多学科所共识,积极推动着这些学科理论的建立和深化,它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渗透到各学科,为这些学科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数学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数学的对象必须是明确无误的概念,作为以推理为出发点的命题必须明确、清晰,推理过程的每一步骤都必须明确可靠、容不得半点的含糊,整个认识过程必须前后一贯而不容许自相矛盾。
当然,任何一个法律文件、一篇有说服力的学术文章也必须概念清晰、逻辑严谨,但是数学对知识可靠性的要求更高、更明确。
正因为如此,数学方法成为人们一种典范的认识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
几千年来,人类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增长。
而在由历史积累而形成的人类知识文化宝藏中,数学思想和方法却一直延续发展了几千年,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数学不断地追求最简单、最深层次这是认识的根本。
用简洁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复杂的事物、理解变化的客观规律。
在科学技术领域内,人们现在己经能习惯地用非常简洁的数学公式来表示牛顿定律,以此来描述物体多种多样的运动,解释各种现象,同时借助于数学探求事物的机理,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探求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
人们借助计算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计算,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启发和帮助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
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数学的美
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数学的美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美,教师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兴趣激发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美是艺术与逻辑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体验数学的美感。
通过观察这些事物,学生会慢慢发现数学的美在哪里,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们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游戏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游戏形式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谜题和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乐趣。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教师们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数学建模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美感。
数学建模是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参与数学建模,学生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教师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科普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魄力。
教师们还可以通过数学艺术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艺术是一种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美的表现来展示数学的内在美。
通过数学艺术,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和艺术的魅力,从而深入理解数学的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赏一些数学艺术作品,如数学雕塑、数学绘画等,让学生通过艺术的方式感受到数学的美感,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数学的美是教师们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和途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学生们在数学的世界里感受到无穷的美好,用心去发现数学的美!。
2024年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2024年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数学文化》是一门让我受益匪浅的课程。
在2024年学习“数学文化”这门课程期间,我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和智慧,对数学的学习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数学文化”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数学的历史与发展。
通过学习数学家们的传记和数学思想的演变,我感受到了数学这门学科凝聚着人类智慧的过程。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反映。
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我不再觉得数学只是一堆无关紧要的公式和算法,而是一种深入思考的方式,是一种表达和解释世界的语言。
其次,在学习“数学文化”过程中,我对数学的应用和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解决问题,更是为了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和发展科学技术。
通过学习数学在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的应用,我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学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让我对数学有了更大的兴趣与热情。
学习“数学文化”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如数学建模、归纳法、逆向思维等。
这些方法让我明白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
通过实际操作和学习案例,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数学思维,不再惧怕数学问题,反而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抽象和求解。
同时,数学思维也让我在解决其他学科和生活问题时更有条理和逻辑。
此外,“数学文化”课程还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通过阅读数学经典著作、参与数学竞赛和实际应用实验,我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逐渐明白了数学是一门需要持续探索和实践的学科,只有通过真正动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我开始主动参与数学竞赛和研究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习“数学文化”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和哲学思考。
2024年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数学文化”的心得体会在____年,我有幸学习了一门叫做“数学文化”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领略到了数学的美妙之处,深入了解了数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也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在学习“数学文化”课程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惊叹于数学的普适性和广泛应用。
数学无处不在,它在科学、工程、经济等各个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数学文化”,我了解到了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数学常常被用来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数据和推理论证。
在经济学中,数学被用来描述经济模型和分析市场行为。
而在工程学中,数学则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优化设计的工具。
无论你是从事哪个行业,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我发现数学是一门非常有创造性的学科。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数学的历史和发展,深入了解了一些数学家的思想和成就。
我从中感受到了这些数学家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他们通过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许多有深刻影响的数学概念和理论,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例如,我了解到了数学家高斯的高斯消元法,这个方法在线性代数中被广泛应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还有著名的数学家费马提出的“费马大定理”,经过数百年的努力,这个定理终于在1994年被安德鲁·怀尔斯证明。
这些创造性的成果让我真正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死板的科目,更是一门充满灵感和创意的学问。
此外,我进一步了解到数学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数学发展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方法。
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这是一本古代算术理论的经典著作,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西方文化中,数学也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我意识到数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不同文化对数学的贡献和影响。
这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在学习“数学文化”课程中,我还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对我个人发展的重大影响。
数学的美发现数学中的美妙之处
数学的美发现数学中的美妙之处数学的美——发现数学中的美妙之处数学是一门美妙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门艺术。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数学中的美妙之处。
第一,数学中的对称美。
对称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可以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如几何学、代数学等。
在几何学中,正多边形以及各种对称图形都是对称美的体现。
比如,六边形、八边形等正多边形都有旋转对称性和镜像对称性,这些对称性让人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感。
在代数学中,对称群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种对象在某种变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并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称性的存在让数学与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
第二,数学中的规律美。
数学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数学家来说是一种美的追求和发现。
比如,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具有美妙规律的数列,它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这个数列在自然界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植物的分枝结构、螺旋线等,这些都展示了数学规律的美感。
再比如,黄金分割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数学比例,它被广泛运用在艺术和建筑中,给人一种和谐、美妙的感觉。
数学的规律美让人们对世界的运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人们对数学的美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第三,数学中的证明美。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的学科,证明是数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证明,数学家们能够揭示数学的真理,发现数学中的美。
一次成功的证明不仅仅是一个结论的证实,更是一种思维上的享受。
证明的过程需要逻辑推理、创造性思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正是这些因素让证明具有了美感。
数学家们通过精妙而巧妙的推理,将一个个数学难题一一攻克,向我们展示了数学中的美妙之处。
第四,数学中的数学公式之美。
数学公式是数学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数学公式的美在于它们简洁、精确、富有表达力。
比如,欧拉公式是一个闪耀着美光的数学公式,它将五个基本数学常数以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方式融合在一起,这个公式被认为是数学中最美的公式之一。
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感悟数学之美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学科。
数学的美不仅体现在其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计算中,更体现在数学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特性和优雅的结构上。
数学之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和热爱。
首先,数学之美体现在它的抽象性和普适性上。
与其他科学相比,数学更加虚幻、抽象,但正是这种抽象性让数学具有普适性。
数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
无论是物理学、化学、经济学还是计算机科学,数学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数学的抽象性使得它能够从具体的问题中提取本质,并用一种通用的语言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这种抽象性和普适性使得数学成为了一种思维工具,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数学之美体现在它的逻辑性和精确性上。
数学世界中的每一个定理和推理都经过精确的证明和演绎,几何中的定理、代数中的公式、概率中的计算,每一个数学概念背后都有严谨而精确的逻辑。
这种逻辑性和精确性让数学变得纯粹而美丽,它不受主观意识的干扰,只凭借逻辑的推导和证明来构建自己的体系。
正是这种严密的逻辑和精确性,使得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使得数学成为了一种受人尊崇的学科。
此外,数学之美还体现在它的对称性和美学上。
数学中的很多结构和关系都具有独特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例如,数学中的对称图形,如正方形、圆形等,具有无限延伸的美感,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感觉。
还有数学中的各种关系,如等比数列中的比值、三角函数中的周期性等,都体现了数学的对称性。
这种对称性让数学变得优雅而美丽,也让人感受到了数学中的秩序和和谐。
对于我个人而言,学习数学给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满足感。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训练了我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需要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这些过程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数学问题的解法多样而独特,它不仅需要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还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这种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品味数学之美 感悟数学魅力
品味数学之美感悟数学魅力苏屯小学李传令品味数学之美感悟数学魅力苏屯小学李传令【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忽略学生体验的重要性而完成的。
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兴趣、内容、情境、合作以及拓展五个方面来论述学生体验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来说明。
【关键词】:体验兴趣合作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从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看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知识的获取——体验学习。
两种学习方法相比较,后者的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得多。
因为后者是学生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理解和感受数学。
而像这种学习活动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所以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亲身参与。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所谓的“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下面,就如何进行“体验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在备课时,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以此为基础,根据教材内容和预定拓展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的动机。
使学生处于待体验状态。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课前我以争当“人民币小宣传员”为情境,请学生调查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先去生活中获取新知识的素材。
教学时我就播放有关人民币的宣传片,让学生从中认识、了解人民币,知道那些是自己通过调查知道的,那些是自己现在知道的,你还想说点什么呢?学生在介绍时他们兴致勃勃,有的从颜色、图案、大小等特点上介绍人民币,有的介绍有关识别假币的知识,还有的说起外国货币的名称和钱币发行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x 9 + 7 = 88 98 x 9 + 6 = 888 987 x 9 + 5 = 8888 9876 x 9 + 4 = 88888 98765 x 9 + 3 = 888888 987654 x 9 + 2 = 8888888 9876543 x 9 + 1 = 88888888 98765432 x 9 + 0 = 888888888
——明·吴承恩
数学之美 美在统一
1x8+1=9 12 x 8 + 2 = 98 123 x 8 + 3 = 987 1234 x 8 + 4 = 9876 12345 x 8 + 5 = 98765 123456 x 8 + 6 = 987654 1234567 x 8 + 7 = 9876543 12345678 x 8 + 8 = 98765432 123456789 x 8 + 9 = 987654321
A
BC
D
AB BD
=
DB AD
=
CD AC
=
AC AD
=பைடு நூலகம்
5 —1 2
= 0.618…
郑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
板
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 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
桥
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
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
——
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
123456787654321
111111111 x 111111111 =
12345678987654321
欧拉公式:V-F+E=2
ei =cosθ+isinθ
圆周长公式:C 2r
a 勾股定理: 2 b2 c2
……
a
正弦定理:sin
A
b sin
B
c sin C
1 x 9 + 2 = 11 12 x 9 + 3 = 111 123 x 9 + 4 = 1111 1234 x 9 + 5 = 11111 12345 x 9 + 6 = 111111 123456 x 9 + 7 = 1111111 1234567 x 9 + 8 = 11111111 12345678 x 9 + 9 = 111111111 123456789 x 9 +10= 1111111111
很炫,是不是?
再看看这个对称式:
1x1=1 11 x 11 = 121 111 x 111 = 12321 1111 x 1111 = 1234321 11111 x 11111 = 123454321 111111 x 111111 = 12345654321 1111111 x 1111111 = 1234567654321 11111111 x 11111111 =
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
平
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行
投
影
画
墨
竹
郑板桥故居
分 形 时 装 设 计
CT
扫 描 仪 就的 是理 数论 学基 中础 的 拉 东 变 换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宋·邵康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绵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宅,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腐楼台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数学之美 美在对称
数学之美 美在和谐
欣 赏 我 的 作 没品 有的 一人 个, 不 是 数 学 家 。
图中这三个矩形的长宽比都是黄金分割比,故称为黄金矩形
神奇的0.618…
黄金比值一直统治着古代中 东、中世纪西方建 筑艺术,这些世人瞩 目的建筑中都蕴藏着 0.618…这一黄金数
神奇的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