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彭小霞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江西省万年县苏桥中心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江西万年 335500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贫血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贫血类型不同,将其分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一组)、缺铁性贫血(二组)两组,一组49例,二组41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5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三组均实施血常规检验,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对照组与一组在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方面显著高于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血红蛋白(Hb)水平明显高于一、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明显低于一、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水平方面,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患者治疗,值得不断推广。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贫血;鉴别;应用价值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减少,当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时则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有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症状,甚至导致进一步的器官病变,对患者的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1]。

贫血常见的类型有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两种贫血的临床表现相似,都是以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为主[2],但两种贫血在治疗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血常规检验,有利于为贫血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贫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贫血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巨幼细胞性贫血(49例)、二组为缺铁性贫血(41例),同时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5例作为对照组。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和诊断。

它是一种简单、快速且有效的检查手段,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血常规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指标: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C)和血小板体积(MPV)。

这些指标在不同的疾病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疾病类型和程度。

首先,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PLC)是血常规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指标。

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供氧能力和贫血状况,偏高可能与肺、肾脏和骨髓等疾病有关;偏低则可能提示贫血或出血的情况。

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程度,偏高可能表示有感染或炎症存在;偏低则可能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问题。

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凝血功能,偏高可能表示有出血倾向;偏低则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

血常规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血红蛋白(Hb)浓度,它反映了血液中携氧能力的强弱。

正常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因性别和年龄而异,偏高可能提示脱水或肺部疾病的存在;偏低则可能表示贫血的情况。

红细胞压积(Hct)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它可以与血红蛋白浓度互相印证,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贫血的种类和程度。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对红细胞的进一步分析。

平均红细胞体积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可以帮助判断贫血的原因之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表示平均每个红细胞携带的氧气量,可以判定贫血的类型;红细胞分布宽度则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性,偏高可能与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有关。

最后,血小板体积(MPV)是对血小板的分析,可以判断其活性和功能状态。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162• 临床研究 •人体血液当中的细胞通常包括三种,也就是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通过对其分布情况、形态及数量的变化以及血红蛋白量进行观察,可以有效的协助医师进行诊断。

现在血常规检验是检验科最常用最基本的检验项目,广泛的运用在各临床科室,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1],但是真正能做好血常规检验并非简单。

在此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使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的保证。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选择我院在2013年~2014年进行血常规检验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末梢无名指采血和静脉采血,1 h内检测完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这些患者中女性231例,男性269例。

所有患者的年龄在12~78岁,平均年龄34.7岁。

1.2 检验方法:受检者在进行静脉采血的时候先休息15 min,然后用EDAT-K2静脉取血2 mL,立即进行7~8次的颠倒混匀,在1 h之内检测完毕;同时对患者的左手无名指进行采血,采血时保证2~3 mm的深度,切勿过度挤压。

随后取20 μL置入180 μL的稀释液中5 min后充分混匀后测试;通过Mindray5380分类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质量控制: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首先要对仪器进行性能验证,包括本底计数、携带污染率、日内、日间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进行验证,保证仪器各参数在允许范围,使仪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并且对不同的吸样模式的结果进行可比性对照,室内质量控制各参数均在控,随后对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将其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测定结果进行比较[2]。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其数据进行个体配对t检验处理。

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静脉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分别为(7.2±2.1)×109/L、(4.72±0.44)×109/L、(125±15)g/L、(202±67)×109/L;末梢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分别为(8.8±2.7)×109/L、(5.88±0.43)×109/L、(139±17)g/L、(176±63)×109/L;在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方面,相对于静脉血而言,末梢血明显要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血小板计数方面,末梢血明显要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发现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等方面的异常, 有助于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蛋白质,血红蛋白测定可以反映 机体的贫血程度和判断贫血的类型。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可用于 了解机体的血容量和判断贫血的程度。
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学检查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减少可以导致出血倾向,血小板数量增多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形态学检查
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可以发现血小板的大小、形态、数量等方面的异常,有助于判断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和指导抗凝 治疗。
03
血常规检查异常结果分析
白细胞异常结果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2023-11-09
目 录
• 引言 • 血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 血常规检查异常结果分析 •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01
引言
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
01
02
03
诊断感染、炎症
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 数和分类可以判断是否存 在感染或炎症。
检测贫血
通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 数,可以诊断贫血的类型 和程度。
注意事项
空腹
血常规检查一般要求空腹进行,以避免食物对检查结果的 影响。
避免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 性。
避免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如抗生素、激素等。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常规检查。
多次检查
由于血常规检查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理周 期、感染等,因此对于异常的血常规结果,应进行多次检 查以明确诊断。

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对比分析

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对比分析

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对比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血常规检验是指对人体血液中所含有的各种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和质量分析的一种检验方法。

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情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分别比较了这156例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以及白细胞计数的平均值。

结果表明,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为4.17×1012/L,血红蛋白的平均值为130.78g/L,红细胞压积的平均值为0.39,白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为7.64×109/L。

这些数据都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这156位患者的血液成分状态良好。

然后,我们进一步对患者的细胞比例进行了分析。

我们将白细胞细胞比例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5种类型。

结果表明,在这156例患者中,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接下来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比较少。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比最高,达到了70.32%,淋巴细胞占比次之,达到了21.15%。

这说明这些患者可能存在一些感染或炎症等疾病,中性粒细胞对炎症的反应能力很强,它们的增多可能是为了保护机体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结果。

最后,我们对156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这些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225.33×109/L,处于正常范围内。

但是,我们还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偏低,这可能是由于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过高,这可能是制造更多血小板以保护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综上所述,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患者的血液成分状态良好,但依然有一部分存在一些异常。

在临床医疗中,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检验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2、检验项目2.1 血红蛋白测定2.1.1 原理和方法2.1.2 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2.2 红细胞计数2.2.1 原理和方法2.2.2 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2.3 血小板计数2.3.1 原理和方法2.3.2 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3、结果解读3.1 血红蛋白测定结果的解读3.1.1 高血红蛋白水平的可能原因和临床意义 3.1.2 低血红蛋白水平的可能原因和临床意义 3.2 红细胞计数结果的解读3.2.1 高红细胞计数的可能原因和临床意义 3.2.2 低红细胞计数的可能原因和临床意义 3.3 血小板计数结果的解读3.3.1 高血小板计数的可能原因和临床意义3.3.2 低血小板计数的可能原因和临床意义4、注意事项4.1 采样时间和条件4.2 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4.3 血片制备及鉴定5、结论6、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血常规:指通过测定全血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体积、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项目,了解机体的血液状况。

2、血红蛋白:血液中的主要蛋白质,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3、红细胞:携带氧气和其他物质的血细胞。

4、血小板:血细胞中的一种,主要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附件:1、测定结果数据表格2、检验操作流程图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血常规:医疗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

2、血红蛋白:一种血液蛋白质,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原组成,负责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红细胞:成熟的血细胞,携带氧气和养分到达身体各部分,同时带走二氧化碳和废物。

4、血小板: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中发挥作用。

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_1

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_1

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发布时间:2021-11-12T06:11:59.36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8期作者:李跃鹏[导读] 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李跃鹏北京市顺义区李遂镇卫生院北京顺义区 101300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分析检验中的相关影响因素,最终利用相关措施来提高血液细胞的检验质量。

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进行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对患者不同比例抗凝剂检验、采集血液标本放置时间以及血液标本放置温度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不同条件下对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影响。

结果:正常抗凝剂比例下血液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不正常抗凝剂比例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常温下红细胞及白细胞水平均低于20℃下,常温下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20℃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为患者进行血液细胞的检验中,检验质量会受到标本放置温度、标本放置时间以及不同比例抗凝剂检验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患者血液细胞的检验质量,需要对相关因素进行控制,有效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进行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小为14岁,年龄最大为76岁,平均年龄(45.34±2.44)岁。

1.2方法抗凝剂稀释比例:在患者空腹状态下,利用静脉采血法采集受检者的下肘静脉血液样本。

分别用1∶10 000和1∶5 000稀释比例的抗凝剂进行处理,然后将相同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进行混合,摇匀后将其分为75等份送检。

血液样本放置情况:利用上述方式再次采集受检者的血液样本,将其混合摇匀后等分为300份。

其中150份在室温条件下储存,分别在放置30、60及180 min时各选取50份样本进行检测。

血液科实习心得血常规检查结果解读与应用技巧

血液科实习心得血常规检查结果解读与应用技巧

血液科实习心得血常规检查结果解读与应用技巧血液科实习心得:血常规检查结果解读与应用技巧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进行血液科实习期间,我深入学习了血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与应用技巧。

本文将分享我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心得体会,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血常规检查的基本项目及意义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测定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体血液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

1.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其测定可以评估贫血的程度。

正常成人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20-160g/L,低于此范围可提示贫血。

2. 红细胞计数及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计数反映了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体积指标则表示单个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通过这两个指标,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红细胞的一些重要信息,如贫血类型的鉴别、贫血程度的评估等。

3.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感染情况以及免疫状态等,而白细胞分类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比例。

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参与了止血和血栓形成的过程,其数量的增多或减少与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相关。

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出血病因和评估凝血功能。

二、血常规指标异常及其意义在实习中,我遇到了许多血常规指标异常的情况。

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异常指标及其可能的意义:1. 血红蛋白测定异常低血红蛋白可能是贫血的表现,而高血红蛋白可能与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缺氧状态有关。

2. 红细胞计数和体积指标异常低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体积指标可见于多种贫血病变,高红细胞计数则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相关。

3.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异常白细胞计数增高常见于感染、炎症、应激和骨髓增生异常等情况,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感染、药物反应和骨髓抑制等。

4. 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过高则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MCV、MCH、Hb水平影响分析

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MCV、MCH、Hb水平影响分析

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 MCV、 MCH、 Hb水平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MCV、MCH、Hb 水平影响。

方法:入选10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收治时间在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另同期选择10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血常规检验,后分析检验结果。

结果:观察组Hb(109.25±2.52)g/L、MCH (23.22±1.02)pg、MCHC(320.25±1.52)g/L均高于对照组、RBC(3.12±0.42)1012/L、RDW(12.25±1.52)%、MCV(65.25±1.02)fL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的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贫血;鉴别诊断;效果;MCV;MCH;Hb地中海贫血在临床又被称之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该疾病主要特征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轻型者无明显表现、中型一般存在中度贫血症状、重型伴有眼距增宽、头大、发育不良、黄疸等表现[1]。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机体对于铁的供给和需求失衡,进而导致机体内贮存铁耗尽,使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机制较多,主要与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量过大、需铁量增加具有密切关联,以乏力、头晕、血红蛋白尿、气短、耳鸣等作为临床表现。

研究发现,上述两种贫血类型在临床易出现误诊情况,而为了能够有效鉴别上述贫血类型,给予其有效的鉴别方式十分重要,其中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受到广泛应用,其能够对两种贫血类型进行有效鉴别,为不同贫血的后期治疗提供有利治疗依据[2]。

本文目的在于探究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MCV、MCH、Hb水平影响,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方法1.1基线资料将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地中海贫血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同期选择10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

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临床意义彭小婉;徐碧钰;彭越【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年(卷),期】2017(025)006【摘要】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日至2017年1月22日的120例住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感染的类型进行分组,A组为细菌感染,B组为病毒感染,两组患者均接受血常规、C反应蛋白测定,比较和分析120例感染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120例感染患者接受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其检测的阳性率(96.67%)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检测的阳性率(82.50%)和血常规检测的阳性率(60.83%)(P<0.05);同时120例感染患者的C反应蛋白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常规检测的阳性率(P<0.05);A组细菌感染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病毒感染的患者(P<0.05).结论感染患者接受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检测阳性率,有助于对患者的感染类型进行鉴别,从而为临床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总页数】2页(P3-4)【作者】彭小婉;徐碧钰;彭越【作者单位】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河南郑州,450016;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河南郑州,450016;河南省人民医院内科,河南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相关文献】1.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临床意义 [J], 石磊2.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临床意义 [J], 张缤迎;曾茜茜3.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临床意义 [J], 彭小婉; 徐碧钰; 彭越4.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李飞5.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J], 谢春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观察研究

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观察研究

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观察研究彭鹏;闫晓琳【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15【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中经常出现的误差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63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并研究造成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原因。

结果4℃冷藏条件下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检测含量明显低于6~25℃的常规条件;抗血凝剂浓度为1.6 mg/mL时,红细胞和平均体积和红细胞的比容值明显低于2.8 mg/mL浓度;标本放置10分钟内检验的结果明显低于放置2小时后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常规检验中,标本的测定时间、保存温度和抗血凝剂的浓度差异,都会在血常规的检验中使检验值出现偏差,要规范操作步骤。

%ObjectiveTo explore reasons for common errors in routine blood test and relevant measures to deal withthem.MethodsChoose 63 patients who are received in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September 2014 and have them examined by routine blood test. And then explore reasons for common errors in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Leukocyte and platelet detection content at 4℃ refrigerated condition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at conventional condition of 6-25℃; and the average erythrocyte volume and its hematocrit value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8mg/mL concentration when anticoagulants concentration is of 1.6mg/ml; and in addition, the test result of specimen within 10 minutes’ placement is much lower than test result of specimenafter 2 hours’ placement; there is differential between patients’ routine blood test results and such a differential has statistic value (P<0.05). Conclusion Test time of specimen, preservation temperature for specimen and anticoagulants concentration differential are accounted for errors occurred in routine blood test,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se errors is to standardize test procedures.【总页数】3页(P172-173,174)【作者】彭鹏;闫晓琳【作者单位】150036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相关文献】1.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分析 [J], 朴银花2.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问题探讨 [J], 李晶3.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观察研究 [J], 雷飞飞4.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J], 薛波5.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分析 [J], 武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在区分小儿感染类型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在区分小儿感染类型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计算异常检出率遥 白细胞异常院W B C > 1 0 × 1 09/L 曰C R P 异常院
C R P > 1 0 m g/L 遥
1 .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袁 采用 t 检验袁
计数资料采用 字2 检验袁P< 0 . 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遥
2 结果
2 .1 2 组患儿 W B C 计数尧C R P 浓度对比 观察组的 W B C
表 2 2 组患儿 WBC CRP 异常情况对比 例(%)
组别
例数
W B C 异常
C R P 异常
观察组 对照组
字2 P
40
2 6渊 65.00冤
35渊 87 .5 0冤
40
0渊 0.00冤
1渊 2 .50冤
38.52
58.38
< 0.05
< 0.05
3 讨论
感染性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袁 多表现为 肺部感染尧上呼吸道感染尧肠道感染袁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尧咳嗽 等遥 虽然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症状类似袁但因病原体的 差异袁治疗方式上也存在差异遥 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袁不同 抗生素对应不同的细菌和病毒袁若无法有效区分袁不仅达不到 预期的治疗效果袁 还易因滥用抗生素而增强病菌的耐药性[3]遥 因而袁治疗前有效的感染原鉴别是保证治疗效果尧防止滥用抗 生素的重要方式袁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遥 白细胞是血清中重要 的免疫细胞袁机体一旦受到细菌感染袁其血清含量便会升高遥 而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常用指标袁 主要通 过对白细胞数量及其不同的分布特点来对机体的炎症程度进
【关键词】 小儿 感染类型区分 血常规 C - 反应蛋白 DOI:10.19435/j.1672-1721.2019.29.056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司文君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司文君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司文君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研究组采用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验,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验。

观察两种不同采血方法的检验结果,并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受检者血常规检验的RBC、RLT、HB及HCT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受检者血常规检验的WBC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受检者血常规检验的MCHC、MCV和MCH等指标比较(P>0.05)。

结论:静脉血采集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更加真实准确,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采血;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检验;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108-02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一种常用的化验项目,具体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查。

利用血常规检验能够明确显示机体血液中的细胞形态、数量及变化等,对于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主要包括末梢血采集与静脉血采集等两种,而不同的采血方法所获得血常规检验结果有着明显的区别[2]。

为了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现总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 资料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研究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0.62±11.24岁;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1.67±12.19岁。

实验诊断血常规

实验诊断血常规

实验诊断血常规简介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血常规是一项重要的检查,包括血细胞成分和形态,红细胞数、血小板数、白细胞数、淋巴细胞的比率等。

血常规检查结果可以反映人体内疾病状况,是临床医生在疾病诊断中最常用的一种辅助诊断手段。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熟悉血常规检查操作流程并了解各项检查指标的意义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血细胞类别血液由 3 种细胞组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每种细胞均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的一种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数量直接影响着人体供氧能力和循环系统的健康状态。

•白细胞: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等外来侵害时,白细胞会发挥免疫作用,清除有害物质和细胞。

•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

它们可以形成血栓并止血,因此对于体内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血液检测指标1.红细胞计数。

该指标通常用于检测红细胞数量。

因为缺氧是身体各种疾病所共有的共同特点,如肝炎、贫血等,这些都会导致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因此红细胞计数是评估人体缺氧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2.白细胞计数。

该指标通常用于评估身体是否存在感染。

白细胞数量大幅度增加时,通常表示体内有感染源,且体内已经启动了一系列免疫应答机制。

3.血小板计数。

该指标通常用作评估血液凝固能力的指标之一。

当血小板数量异常时,会引起出血和凝血的疾病。

检测血小板数量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出这些疾病。

4.红细胞平均体积。

该指标通常用于评估红细胞形态和功能。

当红细胞没有达到正常大小和形态时,它们将无法正常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导致缺氧等严重疾病。

5.血小板平均量。

该指标通常用于评估血小板形态和功能。

当血小板数量异常时,会引起凝血和出血的疾病。

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该指标通常用于评估人体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当红细胞中心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它们将无法正常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导致体内缺氧等严重疾病。

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龙源期刊网 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作者:马红兰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缺铁性贫血35例,地中海贫血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分析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35/40)、12.5%(5/40)、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0.0%。

结论:对患者贫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可以提高诊断结果的正确性,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的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贫血;鉴别诊断;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4-0244-02贫血是现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症状,主要是指患者的外周血容积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较低[1],据报道[2],我国贫血的发生率大约在10-15%。

贫血的原因比较复杂,例如造血功能损伤,骨髓造血异常等,因此,对患者进行准确的鉴别,及时进行干预,改善贫血,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为此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资料与病例选择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0例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0-50岁。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P > 0.05。

纳入所有贫血患者。

经过患者家属同意。

1.2诊断方法用分级诊断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没有明显症状进行筛查。

协助患者取静脉血5ml,为其检测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确定是否贫血,如果有贫血的患者,则根据铁蛋白饱和度确定患者缺铁的表现。

不能确定患者则可以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询问病史等,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骨髓象检查。

解读血常规检验结果,带你认识血常规

解读血常规检验结果,带你认识血常规

特别关注解读血常规检验结果,带你认识血常规唐明霞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雅安 625000)大家都知道血常规检查,一般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或者住院治疗的时候,都会做血常规检查,护理人员会提前告知血常规检查前一天晚上10点后禁食、可饮水,次日晨起后空腹抽血检查。

虽然我们都知道血常规检查,并且都做过这项检查,但是却可能并不能看懂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检验结果上的数据一无所知,本文就将带大家一起认识血常规,解读血常规检验结果。

1血常规都有哪些检验项目?血常规是临床上用来辅助诊断疾病或者观察疾病治疗效果的常规检验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对血细胞的数量变化以及形态分布进行观察判断血液状况和疾病情况。

血常规检验操作比较简单,只需在受检者空腹下抽取静脉血,具体检验都是由专业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完成的。

血常规检验中涉及的项目非常多,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及血小板(PLT)等,是诊断疾病和鉴别诊断疾病常用的敏感指标,对于人体内病理改变的反应非常敏感,是对一些病因不明的疾病进行辅助诊断的主要方法。

另外,可以作为观察疾病治疗效果、用药停药以及评定疗效的衡量标准。

2如何解读血常规检验结果?血常规很多人都做过,但是在拿到检验结果报告单后却看不懂,虽然报告单上将各种检验结果的正常值范围都进行了标注,并且做了相应升高或降低的箭头指示,但是人们仅仅是知道哪项血常规检验结果异常了,指标数值是高了或者低了,但是具体有什么意义却依然不清楚。

要想读懂血常规检验结果,首先就要知道血常规中各项检验结果的正常值,并对常见的异常原因进行分析预测。

2.1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代表单位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也称为血红素,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能与氧气结合,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

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升高或降低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血红蛋白可准确反映贫血程度。

血常规红系指标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血常规红系指标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血常规红系指标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血常规红系指标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

方法我院就诊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患者8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疾病类型不同划分组别,对照组(非贫血患者40例)、观察组(贫血患者40例),均进行血常规检验,分析血常规检验鉴别诊断贫血的价值。

结果观察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平均血红蛋白均含量(MCH)、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水平较对照组低,观察组红细胞变异系数(RDW-CV)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常规红系指标鉴别诊断贫血特异度、灵敏度、诊断符合率、约登指数均较高。

结论将血常规红系指标应用在贫血鉴别诊断中效果理想,诊断准确性较高,建议广泛应用。

关键词:贫血;血常规红系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贫血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女性因为月经等原因,贫血发病率较男性高[1-2]。

贫血发病后表现为乏力、皮肤苍黄、皮肤苍白等,影响患者形象,随着病情加重损害患者各大器官正常功能。

本文研究以我院就诊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分析血常规红系指标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具体报道下述。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就诊患者8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疾病类型不同划分组别,对照组(非贫血患者40例)、观察组(贫血患者40例)。

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观察组患者男:女=12例:28例,年龄20~56岁(38.79±1.27)岁;对照组患者男:女=13例:27例,年龄21~58岁(38.71±1.29)岁;两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所有患者自愿入组,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验,使用全自动血球仪(BC-6000PLUS)测定血常规红系指标,患者均获取空腹状态肘静脉血2mL,放置于EDTA抗凝管,充分混匀,按照测定仪器说明书进行测定。

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 杜美霖

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 杜美霖

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杜美霖发表时间:2019-09-20T16:17:34.517Z 来源:《生活与健康》2019年第07期作者:杜美霖刘艳[导读] 静脉采血血常规的检验数值精准于末梢采血,其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也比较高,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检验血常规的首选采血方法。

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目的: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

方法:本次检验选取了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90位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依据不同的采血方法将患者分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检验静脉血的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检验末梢血的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

结果:观察组患者RBC、Hb、MCH、MCV、PLT检测水平都比对照组患者高,而WBC的水平则比对照组患者的低,检测结果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检测结果显示血常规各项指标的CV值都比对照组患者的CV值低,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检查结果显示其稳定性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静脉采血血常规的检验数值精准于末梢采血,其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也比较高,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检验血常规的首选采血方法。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检验结果Abstract: Objective: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in blood routine tests. Method: Ninet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outine blood test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ested. In the method of venous blood,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ested for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etection levels of RBC, Hb, MCH, MCV and PL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level of WBC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st resul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that the CV values of the blood routine indicators were lower than the CV value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tability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routine test value of venous blood sampling is accurate to the terminal blood sampling,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test results is relatively high, so it can be used as the first blood sampling method for testing blood routine. Keywords: blood routine test, blood collection method, test result 在临床检验当中,血常规检查时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化验和检查血液的手段,是检查患者全身的一项必查项,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以及红细胞等等都是血常规检查中的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彭小霞
发表时间:2017-09-12T13:42:42.1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3期作者:彭小霞
[导读] 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广东省乐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乐昌 512229)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

结果: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更稳定,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07-02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全身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块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通过观察其形态分布、数量变化判断疾病,进一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1]。

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采血方法不同,会对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本文作者结合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74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总结影响因素,为临床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有利的保证。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74例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38.11±3.05)岁;其中感染性疾病15例,糖尿病20例,恶性血液病10例,心血管疾病16例,妇科疾病13例。

1.2 方法
1.2.1仪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采血吸管以及真空才血管。

1.2.2准备采血前2d禁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空腹保持15h,并避免剧烈运动;采血前4h禁止喝茶或喝咖啡、吸烟、喝酒。

1.2.3检验方法检验者同时进行末梢无名指和肘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如下:(1)取肘部静脉血2mL存储于吸血管,立即颠倒几次充分混合后备用,且在2h内完成检验。

(2)采集检验者无名指末梢血,采血针刺深度保持在2~3mm,将20μL全血于0.5mL稀释液混合,放置5min后进行检测,且在2h内完成检验[2]。

1.3 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需保证检验仪器处于正常状态,室内质控参数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检测以WBC、RBC、Hb、PLT结果为标准[3]。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采血方法检验结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CH水平与静脉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血液检验的最基本方法,通常是静脉血和末梢血。

在实际检测中人们更容易接受末梢血检测方法,但是相关研究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不佳,切可能导致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减少。

由于小动脉应急反应强,加之末梢血管狭窄,循环与静脉血对比不是很畅通,且存在局部温度偏低现象,血液可能存在部分沉积,从而导致细胞计数升高[4]。

同时末梢血针刺深度如果不够,可能导致血小板受到挤压刺激出现不可避免的损害,导致血小板检测结果下降现象。

或者穿刺速度较慢,出现微血块,或为了取足够的血标本挤压,会挤出较多的组织液,使血标本稀释,影响检验结果[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中WBC、RBC、Hb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Hct、MCV、MCHC、PLT水平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与血标本采集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难以进行质量控制。

所以,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应选择静脉血。

同时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日常应做好相关检验仪器的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特别是对仪器温度、湿度的控制,温度过高会造成仪器管径变形,湿度过大会导致机器生锈,影响正常运行。

同时灰尘会对红白细胞计数产生影响,甚至阻塞细胞计数管道。

所以,顶起保养/冲洗仪器,进行防锈除尘处理很重要。

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检测操作过程中,静脉血取量应准确,防止血标本发生溶血。

同时作为检验人员应熟悉仪器的特性、局限性。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

具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严格规范血液采集方法,确保血标本的均匀度,并且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合适的采集部位。

检测结果如果存在误差,有必要进行多次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一个规范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明确操作原来、注意事项等。

总之,血常规检测结果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严格规范检验过程,保证血标本的准确性,且选择静脉血,有效避免影响因素引起的误差,为临床的准确诊治提供准确的依据。

今后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应加以对影响因素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双双,王红艳,杨俊.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J].重庆医学,2006,35(18):1694-1695.
[2]毕新民,孙淑玲,姜彩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9):576.
[3]陈榕,王谦可,梁意引,等.血常规检验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11):1625-1626.
[4]丁慧慧,单桂秋,李艳辉,等.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3):284-285.
[5]赵雪妃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斗(6):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