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指的是影响大脑和脊髓的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的损伤、感染、肿瘤、神经血管疾病等。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主要器官,是人体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脑部疾病1. 中风:中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征是大脑缺血或出血导致脑功能障碍。
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2. 脑炎:脑炎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源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可导致发热、头痛、颈硬、意识改变等症状。
3. 脑肿瘤:脑肿瘤指的是脑组织中的异常增生,可以是恶性或良性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4. 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疾病,其特征是大脑突发异常放电引起的意识丧失、肢体抽动等症状。
5.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症状包括震颤、僵直、运动障碍等。
二、脊髓疾病1.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指脊髓的机械性损伤,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膀胱和肠功能受损等。
2.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症状包括发热、肢体无力、呼吸困难等。
三、神经血管疾病1. 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损伤,症状与中风相似。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疾病,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
四、其他疾病1.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受损,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症状包括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2. 脑积水: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或脑脊液循环通道阻塞导致脑室扩张的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常需要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MRI、脑脊液检查等一系列检查手段。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疗法等。
对于一些不可逆性的损伤,如中风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康复和辅助护理也非常重要。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高密度病灶:脑实质急性期血肿
低密度病灶:亚急性期脑梗塞
(二)CT表现
一、颅脑异常表现
1. CT平扫——脑结构改变
➢ 占位效应: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表现局部脑沟、 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 脑萎缩: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池扩大,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5. DWI和DTI检查 ➢ DWI异常表现是高信号,见于所有能导致组织内水分子运动改变(主要是受
限)的疾病,如超急性期脑梗死、脑肿瘤和脑脓肿等 • 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级别越高,信号强度也越高 • 脑脓肿的脓液呈高信号,而肿瘤的坏死灶为低信号,有助于鉴别 ➢ DTI的白质纤维束成像上,可见其受压移位,常为占位性病变所致;也可表 现破坏中断,多见于脑梗死、脱髓鞘疾病,也可为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一)X线表现
脑血管DSA检查 ➢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颅内动脉瘤 ➢ 局部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为颅内动静脉畸形表现 ➢ 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或扭曲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
颈内动脉DSA: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
a
b
右侧颞叶血肿(亚急性期) a. T1WI呈稍高信号;b. T2WI呈混杂低信号,周围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5)梗死 ➢ 超急性期脑梗死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正常 ➢ 急性期和慢性期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 和长T2 异常信号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神经病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44页】
第一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5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HSE)
6
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
7
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 --- DNA病毒 I 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成人 少数儿童及青年为原发性感染 II型疱疹病毒主要感染性器官
8
病因及发病机制
WHO建议应至少选择三种药联合治疗,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轻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停用吡嗪酰胺, 继续用异烟肼和利福平7个月。耐药菌株可加用第四种药如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利福平不耐药菌株,总疗 程9个月已足够;利福平耐药菌株需连续治疗18~24个月。由于中国人为异烟肼快速代谢型,成年患者日剂 量可加至900~1 200mg。药物副作用包括肝功能障碍(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多发性神经病(异烟肼), 视神经炎(乙胺丁醇)、癫痫发作(异烟肼)和耳毒性(链霉素)等。应注意保肝治疗,异烟肼可合用吡哆醇(维 生素B6)50mg/d
9
病理
脑组织水肿、软化、出血和坏死, 双侧大脑半球均可弥漫受累,常不 对称,以颞叶内侧、边缘系统和额 叶眶面最明显,脑实质中出血性坏 死是重要病理特征。镜下在神经细 胞和胶质细胞内可见包含有疱疹病 毒的颗粒和抗原的嗜酸性包涵体是 最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10
病理
11
病理
12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一般急性起病,也可亚急性起病 有前驱症状,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等 1/4患者有口唇疱疹史 脑实质改变的表现: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17
诊断
• 发热、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抽搐及局灶性
神经体征
• CSF:红、白细胞数增多 • EEG:额颞为主的弥漫性异常 • CT或MRI:额颞叶出血性病灶 • 抗单纯疱疹病毒治疗有效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诊断1
陈旧性梗塞(4 陈旧性梗塞 (4-6w)
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的囊腔, 有负占位效应
陈梗
(2)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常发坐在缺血性梗死一周后。 CT:平扫,呈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 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 效应较明显。 MRI:平扫,梗死区内出现短T₁高信 号灶。
CT:肿瘤起源脑外,多有完整的包膜,呈结 节状,境界清楚,密度较高,明显强化。周 围脑组织受压。
脑膜瘤侵蚀颅骨,导致骨破坏或反应 性骨增生
MRI:肿瘤起源脑外,多有完整的包膜,呈结节状,境界 清楚,T1呈低信号,T2 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明显强化, 可见脑膜尾征。周围脑组织受压,“白质塌陷征”。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Grade1 Grade1-2)
MRI:T1 低信号,T2 高信号,均匀,境界清楚,无灶周水肿, 无强化或强化轻微,占位效应轻或无。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Grade3 Grade3-4)
CT:混杂密度,境界不清楚,出血坏死,灶周水肿明显, 强化明显,占位效应重。
(1)缺血性脑梗塞 (1) 缺血性脑梗塞
发病24 发病 24小时内 小时内CT CT可阴性 可阴性 CT特点: CT 特点: 形态:楔形和不规则形 形态 :楔形和不规则形 范围:灰白质均累及 范围 :灰白质均累及 周围:脑水肿、占位效应 周围 :脑水肿、占位效应
急性梗塞(<1 (<1w) w)
CT:楔形低密度,累及灰白质,组织肿胀,灰白质分界消失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SWI
7. 颅内迟发性血肿 CT和MRI表现与前 述同类型血肿相同
8.脑外伤后遗症常见的脑外伤后遗症包 括脑软化、脑萎缩、脑积水、脑穿通畸 形囊肿等、 (1)脑软化:脑软化(encephalomalacia) 为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坏死、吸收而形成 的的病理性残腔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调控。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大脑和脊髓功能的一类疾患,包括中风、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病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出一系列特定的症状。
1. 中风中风,即脑卒中,是指由于血管突然发生局部性缺血或出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肌肉无力、言语障碍、肢体运动功能受限等。
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和偏身癱软。
2. 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运动障碍。
其典型特征是肌肉僵硬(尤其是四肢和颈部肌肉)以及震颤,表现为手脚颤动或僵直,行走困难等。
患者常常还伴有体温调节障碍、睡眠紊乱和认知功能减退等症状。
3. 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是老年性痴呆的一种,主要特征是逐渐进行性的记忆丧失以及认知能力下降。
该疾病开始时可能只表现为轻微的遗忘,但逐渐发展到乏力、失语,最终导致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其他常见的症状还包括情绪波动、夜间觉醒频率增加等。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1. 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关于最早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以及进展情况等信息,可以初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的可能。
例如,在帕金森氏症的诊断中,医生会询问患者关于肌肉僵硬、震颤、行走困难等动作障碍的症状。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
例如,观察患者的肌力、感觉、反射以及平衡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异常。
在中风的诊断中,医生还会注意观察局部神经损伤的征象,如面部偏斜或眼球运动异常等。
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确诊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脑电图(EEG)、核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检查等。
脑电图可以记录大脑电活动,并通过观察脑电波形来判断是否存在癫痫发作或其他异常。
儿科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致病菌
化脓性细菌 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 杆菌 2月以下易发生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 产气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我国很少发生B组β溶血性链球菌颅内 感染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
入侵途径
最常见就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 脑膜 微血管 新生儿的皮肤、胃肠道黏膜或脐部亦 为入侵门户 邻近组织器官感染 中耳炎、乳突炎等 扩散涉及脑膜 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 颅骨骨折、皮肤 窦道或脑脊膜膨出,由此直接进入蛛 网膜下腔
病毒性脑炎
起病急 临床表现因脑实质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范 围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情绪异常、反复惊厥、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病症 癫痫持续状态、脑疝形成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最严重,病死率高 病程2~3周,多数完全恢复,少数遗留肢体 瘫痪、智力倒退等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病因
病毒别离检测难,仅1/3~1/4病例 80%为肠道病毒 其次虫媒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 毒、腮腺病毒和其他病毒
临床表现
病情轻重差异大 病毒性脑炎较重,重症脑炎更易发生 急性期死亡或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 自限性
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前驱传染性疾病或上呼吸 道感染 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头 痛、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脑膜刺激征,但无局限性神经系 统体征 病程1~2周
运动功能检查
肌张力 小婴儿可通过内收肌角度、腘 窝角度、足跟碰耳实验、围巾征等观 察 肌力 0~5级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收 缩,2级主动平面运动,3级主动运动, 抵抗地心引力,4级主动运动,能抵抗 地心阻力稍弱,5级正常
运动功能检查
肌张力 小婴儿可通过内收肌角度、腘 窝角度、足跟碰耳实验、围巾征等观 察 肌力 0~5级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收 缩,2级主动平面运动,3级主动运动, 抵抗地心引力,4级主动运动,能抵抗 阻力,力量稍弱,5级正常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MR(一)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冠状位增强
矢状位增强
Ⅳ 级 星 形 细 胞 瘤
同前病例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2.幕下星形细胞瘤 A.与幕上星形细胞瘤相比,囊变率 高而水肿较轻; B.囊性和实性部分均为长T1、长T2 信号,实性部分强化; C.没有骨伪影的干扰,MRI优于CT, 可清楚分辨肿瘤与脑干的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常 见 肿瘤的MRI诊断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钱银锋
颅内肿瘤
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 平片诊断价值有限。 血管造影可定位诊断,目前少用。 CT,绝大多数可定位、定量诊断, 大多数可定性诊断。 MRI,定位诊断优于CT,定性有时 有困难。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发生于小脑者:
A.多位于小脑半球,亦可位于蚓部。 B.多为囊实性。
临床表现: A.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 B.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A.长T1、长T2信号,以T2延长明显; B.Ⅱ囊液内蛋白含量较高,T1WI上 信号高于脑脊液,低于脑实质;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增强
T1WI 增强
毛 细 胞 型 星 形 细 胞 瘤
脑干星形细胞瘤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增强
T1WI 增强
脑干星形细胞瘤
增强 T1WI
T2WI
同前病例
增强
T1WI 增强
颅内肿瘤
婴儿及儿童以幕下肿瘤常见,髓母 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 见。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CT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和决策的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 信息,控制和调节身体运动,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参与学习、记忆、情感等高级认知
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分类
感染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
1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与脑血管病变有关。
如脑炎、脑膜炎等,主要由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CT可见颈椎管前后径和横径变小,压 迫脊髓和神经根。
CT可见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骨赘 形成,严重时可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腰椎间盘突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CT显示腰椎间盘体积变小,边缘 不规则,密度不均,甚至突出压
迫硬膜囊。
腰椎间盘钙化
CT可见腰椎间盘内钙盐沉积,呈 现高密度影。
腰椎神经根受压
CT可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引起神经根水肿或炎症反应。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肿瘤性疾病
2
如脑瘤、脊髓瘤等,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遗传性疾病
3
如神经纤维瘤病、共济失调症等,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
其他疾病
4
如癫痫、帕金森病等,病因较为复杂多样。
Part
02
脑部常见疾病的CT表现
脑梗死的CT表现
低密度影
脑梗死区域在CT平扫中 呈低密度影,边界较模糊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占位效应
脑梗死病灶周围可出现占 位效应,表现为脑组织受 压、移位。
脑肿瘤的CT表现
01
02
03
占位病变
脑肿瘤在CT上表现为占位 病变,即脑组织中异常的 肿块。
密度不均
脑肿瘤的密度通常不均匀 ,可伴有囊变、坏死或出 血。
增强扫描
病理学第十六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点知识点归纳
病变:病因不同,包涵体的形态、大小和着色不同,分布部位有一定规律。
Parkinson病的黑质、蓝斑等处的神经细胞中的Lewy小体;
狂犬病时海⻢和脑皮质锥体细胞中的Negri 小体,对这些疾病具有诊断意义。
5.神经原纤维变性或神经原纤维缠结
此为神经元趋向坏死的一种标志。神经元纤维变粗在胞核周围凝集卷曲呈缠结状
镀银染色阳性
电镜下为直径 7-10nm双螺旋微丝成分。
常⻅于 Alzheimer病, Parkinson病。
二、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
1.Waller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AAA
是指神经纤维离断后,轴索与神经元胞体断离,其远端和部分近端的轴索及其所属髓鞘变性、崩解和 被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
4.某些解剖生理特征具有双重影响。
5.脑的恶性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而颅外肿瘤常转移至脑。
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概述
组成
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 → 传导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 → 支持、营养、绝缘等
神经细胞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的中心
⑴细胞膜:可兴奋的膜,有离子通道和受体
⑵细胞核:位于中央,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
(1)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多分布在灰质,突起较短粗,分支较多,表面不光滑,胞质内的神经胶质丝少。
(2)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多分布在白质,突起细⻓,分支较少,表面光滑。胞质内含大量神经胶质丝。
2.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胞体小,突起少,核圆色深
功能:形成髓鞘
3.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⑶细胞质:两大特征性结构: 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疾病介绍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常见疾病介绍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神经系统是人体中一个细胞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电信号并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
然而,由于遗传、环境或其他未知原因,神经系统可能遭受损伤,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
根据影响的部位和特征,神经系统疾病被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周围神经系统(PNS)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
1.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人体主要的控制中心。
CNS 疾病指那些直接影响到大脑和脊髓功能的异常情况。
其中最常见的有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白质脑损害和多发性硬化等。
- 帕金森氏症:这是一种长期进行性运动障碍的慢性神经退行性进展性变性失调综合症,其主要特征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状。
这一疾病通常在老年人中发作,并与大脑部位多巴胺的缺乏有关。
- 阿尔茨海默氏症:这是一种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可能会失去记忆、决策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技能。
它是由于大脑细胞逐渐死亡和萎缩导致的,目前尚无明确的治愈方法。
2. 周围神经系统(PNS)疾病周围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体表神经、末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PNS 疾病指那些累及到这些部位的异常情况。
最常见的 PNS 疾病包括坐骨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压迫和感觉神经损害等。
- 坐骨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且直径最粗的神经之一,负责下肢的运动与感觉。
当坐骨神经受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臀部、大腿和小腿疼痛、麻木以及行走困难等症状。
- 周围神经压迫:周围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后,患者可能会经历局部麻木、肌无力和刺痛感等不适。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颈椎和腕部。
3. 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指那些由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神经组织而导致的异常情况。
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和舞蹈-淡水综合征。
- 多发性硬化: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白质损伤和形成散在的硬化斑块(sclerotic plaques)。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例分析
康复治疗:通过物理 治疗、言语治疗、认 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帮 助患者恢复功能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保持 良好的心态等,有助于 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目的: 帮助患者恢复身 体功能,提高生 活质量
康复训练的方法: 物理治疗、作业 治疗、言语治疗 等
康复训练的注意 事项:遵循医生 的指导,循序渐 进,持之以恒
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重点: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 技术进步: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 治疗策略:个性化医疗、多学科协作等治疗模式的推广 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早期筛查和干预等预防措施的实施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避免偏食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摄入蛋白质:增强免疫力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生冷 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细嚼 慢咽
适量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病例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成果
发现新的治疗方 法:干细胞疗法
开发新的诊断工 具:基因测序技 术
预后:病情逐渐 加重,但通过治 疗可以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阿尔茨海默病
症状:记忆力减 退,认知功能下 降,日常生活能 力下降
病因:不明,可 能与遗传、环境 因素有关
治疗:目前无特 效治疗,主要采 用药物治疗和康 复训练
预防: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加 强锻炼,保持社 交活动
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主 要表现为突然发作、 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 功能障碍。
神经变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 金森病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头痛:持续性、阵发性、 搏动性等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CT表现
增强的幅度为40~50HU或更多。脑膜瘤如果有比较广阔的基 底或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常规横断面CT扫描不易发现, 而冠状位CT扫描有助于发现这种类型的病变。
脑膜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边界清楚的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病 变,有时有星状、颗粒状或均匀一致的钙化,很少发生囊性变。 肿瘤与颅骨内板和脑膜的关系密切。60%的脑膜瘤有瘤周水 肿,因此,即便肿瘤是等密度,因有瘤周水肿,也容易在CT 上显示。若肿瘤邻近的颅骨增生肥厚,则是具有特征意义的诊 断征象。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脑膜瘤表现为显著而均匀一致的 增强,肿瘤边界清楚锐利。
影像初步诊断:左侧额叶大脑镰旁脑膜瘤,伴大脑镰下疝。 手术发现:肿瘤深埋于脑内,表面仅见小块脑组织,约8 ×7×6cm大小,脑表面硬膜广泛粘连。 手术证实:脑膜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丛,与蛛网膜颗粒关系密切,是典型的 脑外肿瘤。 好发部位的顺序是:大脑镰,大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 三叉神经池,小脑幕,桥小脑角,斜坡,枕大孔,少数可发生于 侧脑室或第三脑室脉络丛的间质。
多见成人,半数位于额叶,膨胀性生长为主,钙化发生率高。
右侧额叶与顶叶交界 处类圆形低密度影, 其内有不规则钙化。
T1WI:大部分低 信号。
T2WI:大部分高 信号,钙化部分 为低信号。
钙化在T1、T2均 为低信号。
室管膜瘤
多见小儿及青少年,70%来自四脑室,可种植转移, 常位于脑室周围及脑实质内,实性或囊性。
Ⅳ级星形细胞瘤
CT表现:略高混杂密度,边缘不规则,占位及脑 水肿更为明显。+C:较Ⅱ、Ⅲ级更为明显,形态 不规则。
MRI:占位水肿更明显。
级星形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MRI:T1、T2内可见不规则低信号,为钙化所至。 CT表现:高密度混杂肿块、边清、囊变区呈低密度;钙化常见;水肿、占位效应清;不典型病例皮质内低密 度。+C:不或轻、中度强化。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学
3、脑膜病变
– 头痛、全身疼痛、过敏、 畏光、脑膜刺激征
4、垂体瘤头痛
– 鞍区脑膜刺激性, 为前额深部持续性疼痛
头痛
(四)颅外结构性疾病
1、副鼻窦 – 局部疼痛+时间性特点+局部叩痛 2、牙源性 – 颞部或面部疼痛+牙病 3、眼源性 – 青光眼,曲光不正 4、颈椎关节 – 枕神经痛,血管性头痛,植物神经性头痛 5、耳源性
头痛
(五)颅神经痛 1、三叉神经痛
– 症状性: 持续性+三叉神经刺激或破坏性表现,可夜间发作或持 续
2、面神经痛
– Hunt-Ramsy综合征
3、舌咽神经痛
– 一侧咽部的发作性 刀割样疼痛
4、枕神经痛
– 阵发性闪电样,或为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头痛
三、头痛患者的分析处理
1、首次发作头痛的患者:尽量寻找病因; 2、严重的剧烈头痛:SAH,脑膜炎,颅内血肿,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学
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
•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类:
– 缺损症状,指神经组织受损使正常神经功能减 弱或缺失;
–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产生的过度兴 奋表现。
–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使其对低级中枢 的控制减弱,使低级中枢功能异常表达;
– 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急性严重受损,引起与 之相关的远隔部位功能短暂缺失。
头痛
4、时间-强度曲线 最有诊断价值。
– 单次严重、持续数天以上: SAH,脑膜炎 – 单次、单纯、持续数秒的头顶部疼痛:常见 – 偏头痛:发作性,持续数小时或1-3天。每周多不超过
1次。 –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每周数次,或持续性+发作性加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最重要的控制中心之一,包括大脑和脊髓。
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疾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病因。
1.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认知障碍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渐进性记忆力丧失和认知功能下降。
虽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有关。
2. 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行动迟缓等。
其主要原因是多巴胺神经元的退化和丧失,导致黑质功能异常。
3. 中风中风(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以及心房颤动等。
4. 脑肿瘤脑肿瘤主要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或周围出现的恶性或良性肿瘤。
有些肿瘤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但也有部分与环境、暴露于有害物质和电离辐射有关。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医学界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且有效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相应药物,如抗生素、镇静剂、抗抑郁药以及特定用于帕金森氏病和癫痫等疾病的药物。
2. 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仪器监测并改变身体的生理活动来帮助患者自我控制身体功能的方法。
常用于头痛、焦虑、失眠和肌肉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3. 物理治疗对于一些运动障碍或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包括康复训练、按摩、理疗以及适应性设备使用等。
4. 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可能是解决特定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的最佳选择。
比如,对于脑肿瘤、血管畸形和严重脊髓损伤等需要直接干预的情况,外科手术可以起到明显效果。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窗宽/窗位
1000
-1000
3、CT扫描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转移瘤
3、CT扫描
图像后处理技术:
MPR MIP VR SSD
3、CT扫描
CTA: 脑血管疾病的检查,部分取代DSA功能。 优点:
脑梗死 CBF
发生脑坏死
脑梗死 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性梗 死,其他脑细胞可能有不同程度 受损
脑梗死
坏死过程
炎性反应过程,多核白C,微血 管长入坏死组织 胶质C增生 空腔 空腔结构 周围纤维胶质增生带 ;腔内:液体 +纤维血管网
脑梗死及其阈值和膜衰竭 CBF阈值电衰竭 15-20%以下
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运转受障启动 神经细胞死亡
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 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 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三、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CT表现
①密度改变
高密度:
脑出血、钙化、富血管肿瘤
低密度:
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
等密度 混杂密度
脑挫伤(出血,水肿)
脑膜瘤钙化
脑 梗 死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 骨: 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正常颅脑CT表现
MR信号表现
T1WI
T2WI
水-------------低信号-----------高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与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与治疗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概述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控制机构之一,包括脑和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到这些关键器官的功能受损或紊乱。
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综合征、阿尔茨海默氏病、多发性硬化等。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并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认知障碍。
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1. 运动功能障碍: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肌肉强直、震颤和动作减少。
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下半身或四肢功能丧失。
2. 记忆力下降: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最早表现为记忆力逐渐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障碍。
3. 情绪和行为改变: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多发性硬化患者可能出现易怒和情绪失控。
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是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的常用方法。
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通常使用多巴胺补充剂来缓解运动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可以通过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来改善记忆力。
对于一些精神问题导致的行为改变,如焦虑和抑郁,可以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恢复运动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可以通过进行特定的肌肉锻炼来增强肌力和协调性。
脊髓损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部分运动功能。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态度,学会应对困境。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或癫痫,手术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去除异常组织或缓解受压神经。
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饮食1. 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措施。
包括适当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和减少精神压力等。
2. 营养均衡:饮食对中枢神经系统健康也起到很大影响。
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 族和ω-3脂肪酸,例如通过多吃富含这些成分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豆类来促进脑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
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
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
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
【影像学表现】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
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
伴有脑发育不全和颅板增厚。
10、神经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颅神经肿瘤(听神经、三叉神经和颈静脉孔处),常并发脑脊髓肿瘤、脑发育异常和脑血管异常。
二、颅脑损伤(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病理基础】脑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等。
可分为三期1、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
2、中期:伤后数日至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瘢痕组织和出血机化)。
3、晚期:经历数月至数年,小病灶有瘢痕修复,大病灶形成囊腔,邻近脑组织萎缩,脑膜增厚与脑粘连。
【临床表现】伤后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有或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也可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损伤后局部低密度改变:脑水肿、脑肿胀和脑软化。
散在点片状出血:在低密度区内散在点片状高密度灶。
蛛网膜下腔出血占位及萎缩表现:急性期有占位效应慢性期萎缩表现。
合并其他征象:脑内外血肿、骨折、积气。
2、MRI表现:脑水肿、出血、软化灶信号表现。
(二)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理基础】头颅受到旋转暴力致大脑绕中轴发生旋转运动导致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处受到剪切力损伤,引起弥漫性轴索断裂、点状出血和水肿。
【临床表现】伤后立即意识丧失,多数立刻死亡,部分患者持续昏迷达数周数月,甚至成为植物人。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弥漫性脑肿胀,白质或/和脑灰白质交界处散在不对称的小出血灶,蛛网膜下腔出血。
2、MRI表现:弥漫性脑肿胀,出血信号表现。
(三)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病理基础】系指脑实质内出血形成的血肿,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所致。
【临床表现】症状重且迅速恶化,多数为持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局灶性体征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发展快,出现脑疝与去大脑强直较早。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血肿形成期(1~2周):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
血肿吸收期(2~4周):血肿逐渐吸收缩小,密度减低,周围水肿减少,占位效应减轻。
血肿囊变期(超过4周):密度减低,囊变软化灶。
2、MRI表现脑内血肿不同时期生化状态及MR信号变化分期时间生化状态信号变化超急性期≤24h OHB T1WI=或↓ T2WI↑急性期 1~2d DHB T1WI=或↓ T2WI↓↓亚急性期(早) 3~7d MHB(Rbc内) T1WI↑↑ T2WI↓↓亚急性期(晚) 7~14d MHB(Rbc外) T1WI↑↑ T2WI↑↑慢性期>14d HD T1WI=或↓T2WI↓↓OHB—含氧血红蛋白;DHB—去氧血红蛋白MHB—正铁血红蛋白;HD—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四)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病理基础】颅内积血位于颅骨与硬膜之间,多急性,局部易伴骨折,出血源以动脉性出血为主,因颅骨与硬膜粘连紧密,故血肿范围易局限。
【临床表现】头部外伤后原发昏迷时间较短,再度昏迷前可有中间清醒期,可有脑受压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颅板下高密度区,MRI为相应期血肿信号。
血肿呈双凸形,边界较锐利清晰,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
邻近脑组织受压,脑沟裂池及脑室受压变窄。
中线结构向移位更明显。
(五)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病理基础】颅内出血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根据血肿形成时间分为急性(3d 内),亚急性(3d至2周)和慢性(3周以上)。
因蛛网膜无张力,血肿范围较广,在颅板下呈新月状。
【临床表现】急性硬膜下血肿局灶性体征和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发展快,多数为持续性昏迷,且进行性加重,出现脑疝与去大脑强直较早。
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轻微头部外伤史或没有明显外伤史,至少经过3周以上时间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压迫症状。
【影像学表现】1、急性期CT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带状高密度影,MRI显示相应信号。
常合并脑挫裂伤。
较硬膜外血肿范围广泛,占位效应显著。
2、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等密度,MRI出现特有的信号变化,脑皮质、脑沟受压向内侧移位。
(六)脑外伤后遗症【病理基础】脑外伤常见后遗症包括脑软化、脑萎缩、脑穿通畸形囊肿、脑积水和蛛网膜囊肿等,均为不可逆性改变。
【影像学表现】1、脑软化(encephalomalacia):CT表现为低密度,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邻近脑室扩大和脑沟加深。
2、脑萎缩(brain atrophy):弥漫性脑萎缩表现为两侧侧脑室、脑沟和脑池扩大。
局限性脑萎缩局部脑沟和脑室扩大。
3、脑穿通畸形囊肿:CT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脑脊液低密度区,并与相应扩大脑室相通。
4、脑积水:脑室对称性扩大,无脑沟加宽加深。
三、颅内肿瘤(一)概述1、颅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指包括所有来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还包括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2、各种检查方法的价值和限度:颅骨平片诊断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影可作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断CT定位定量诊断达98%,定性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诊断更准确,CT和MRI优于传统的X线,MRI优于CT3、发病年龄情况:颅内肿瘤发病情况在小儿与成人不同,婴儿及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
成人中约70%的颅内肿瘤位于幕上,中年人最常见为胶质瘤和脑膜瘤,老年人则最常见为脑膜瘤和转移性肿瘤。
(二)脑肿瘤基本病变表现1、X线平片:(1)颅内压增高:颅缝增宽,蝶鞍改变,脑回压迹增多,颅壁变薄(2)颅内肿瘤的定位征象局限性颅骨改变,蝶鞍改变,钙化,松果体钙斑移位。
2、脑血管造影:血管移位,血管形态改变,血循环改变。
3、CT和MRI:(1)病灶显示CT: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MRI: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混杂信号(2)病灶的强化表现:均一强化,斑状强化,环状强化,不规则强化。
(3)脑水肿:CT:低密度MRI: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无强化(4)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的移位,脑室与脑池的移位与变形,脑室、脑池的扩大,脑沟的变化,脑体积的改变。
(5)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阻塞性脑积水,代偿性脑积水(压力正常,脑脊液增加)。
(三)神经上皮肿瘤占原发脑瘤40%~50%,包括星形细胞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病理基础】分为Ⅰ~Ⅳ级,Ⅰ、Ⅱ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Ⅲ、Ⅳ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分化良好星形细胞瘤:多位于白质区,含神经胶质纤维多,无包膜,可有囊变。
分化不良星形细胞瘤:浸润生长,不规则,与脑实质分界不清楚,有囊变、坏死和出血。
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为囊实性病变,囊变边界清楚,实性部分呈浸润生长,无明显边界。
【临床表现】颅内高压症状、癫痫及肢体活动障碍。
【影像学表现】(1)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表现: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水肿肿瘤边界多不清楚90%瘤周不出现水肿,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间隔的轻微强化MRI表现:病灶信号均匀呈长T1和长T2改变,其他与CT表现相同。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CT表现: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
高密度常为出血或钙化,但钙化出现率仅为2.3~8%。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边缘清楚光滑,瘤周水肿约90%,增强扫描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环壁瘤结节;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各级肿瘤均有,以Ⅲ~Ⅳ级占位征象显著。
MRI表现:信号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其余与CT表现相同。
(3)小脑星形细胞瘤CT表现:80%位于小半球,20%位于小脑蚓部有囊变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囊壁瘤结节不规则强化,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密度改变,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水肿轻,Ⅳ脑室和脑干受压。
MRI表现:病灶为囊实性占位病变,信号不均匀,囊变率高,其余与CT表现相同。
2、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病理基础】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无包膜,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的囊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主要表现有癫痫、偏瘫、感觉障碍、颅内高压症状。
【影像学表现】(1) CT表现:边界不清等或低密度肿块,有多发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
肿瘤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2)MRI表现: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有不同程度强化或不强化,其余与CT相同。
3、室管膜瘤(ependymoma)【病理基础】占颅内肿瘤3~5%、占神经上皮肿瘤12%;儿童多见(1~5岁); 70%位于幕下,四脑室最多见,依次侧、三脑室、导水管、脊髓、马尾、大脑半球; 10~20%脑脊液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