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
小学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自我认知,社会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强化都需要在这个时期进行。
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成为了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提出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一、加深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在一瞬间就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要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需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课堂内部引导,小组讨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艰苦精神和劳动观念,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拥有自信心,坚定人生信念,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
二、强化行为规范管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定明确的校规校纪,教育学生遵守规则。
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违纪处理,不仅强化了学校管理方面的规范性,而且使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负责,进一步增强了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课外活动引导除了在课堂内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以外,课外活动也是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
举办各类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如美术比赛,文艺汇演,社区服务等等可以培养学生自信,拥有开拓精神,加强学生意识和自我认知,使他们更加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家教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所在,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鼓励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注重监督与引导孩子的综合评价,使孩子更能从校内外教育中受益。
综上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一起密切合作。
学校应该积极沟通与家长、社会资源联系,制定新的策略和方法,减少学生对社会的有害行为影响,加强学生的品行教育,使学生能够承担起担当,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探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要注重示范引导。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展示出谦恭有礼、整洁卫生、尊重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自身的示范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和奖惩机制。
教师在课堂上要明确告知学生行为规范和标准,例如不吃零食、不交头接耳、不打闹等。
制定奖惩机制,对于遵守规则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批评和惩罚,以形成一种行为的约束和激励。
规则的明确和奖惩机制的有效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正确行为的重要性,并通过正反馈机制,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适当的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书包整洁、自觉按时上课等。
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自主选择行为,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决策能力。
通过提升自律能力,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注重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第一课堂,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学校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告知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情况,并与家长一起制定养成习惯的计划。
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与孩子一起制定行为规范,并与孩子共同努力培养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的沟通和支持能够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促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包括示范引导、制定规则和奖惩机制、培养自律能力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正面引导:教师和家长应当对小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活动,培养他们对学习、劳动、社交等方面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积极行为的认同感和满足感,进而使他们逐渐形成习惯。
二、示范引导和榜样作用: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示范者和榜样,以身作则,做出正确的行为示范,引导孩子模仿。
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爱护学校环境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保持教室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力量。
三、建立规则和明确目标:教师和家长应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和目标,带领学生了解何为好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好行为习惯。
规则和目标要明确、简明,让学生能够理解和遵守。
要灵活运用奖惩措施,使学生能够有所感知和回馈。
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和家长应适当地培养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观察力、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控能力,使其能够自觉地发现和改正错误行为,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五、情感教育的融入:情感教育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和家长应通过关心、理解、鼓励、支持学生,培养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念。
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友善、宽容等情感品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校生活。
六、教育游戏和趣味性:小学生对游戏和趣味性有较大的兴趣,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游戏和趣味性的方式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教师和家长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习惯。
八、与家长的沟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紧密配合对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
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研究
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研究引言乡村小学生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其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渐凸显,乡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成为当务之急。
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乡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不够规范,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
乡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也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
如何有效引导乡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本文将从乡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分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教育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为乡村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成长环境。
1.2 问题意义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研究对于提高乡村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乡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他们将来成长为社会人才的基础。
目前乡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行为不端、缺乏自律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乡村小学生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既有来自家庭环境的问题,也有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深入研究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能够为乡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研究乡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才能真正帮助乡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可敬之人。
本文旨在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乡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2. 正文2.1 乡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分析乡村小学生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行为习惯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乡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案及研究三篇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案及研究三篇第 1 条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课堂会议的良好生活习惯如下 :(1) 、合理饮食,少吃外国快餐,控制零食,不偏食,吃早餐。
国外快餐主食的特点是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热量,而小吃和饮料主要是高糖、高盐和多味精。
高热量油炸、焙烤食品含有比成人一天所需多得多的脂肪,这不仅增加了消化器官和肾脏的负担,使身体容易缺水,而且还为心血管疾病埋下隐患。
2、保持卫生并经常洗手,以防止疾病从口中进入并保持清洁。
研究表明,个人卫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养成饭前和排便后洗手的习惯。
一双没洗过的手里有80 万个细菌,一克指甲油里有 38 亿个细菌。
(3)、晚上睡个好觉,好好休息。
白天花时间小睡 10-30 分钟。
良好的睡眠对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8-12 岁,每天需要睡 10 个小时; 12-18 岁,每天需要睡 9 小时;成人每天应该睡 7-8 小时,不少于 6 小时。
长时间的睡眠,就像睡眠不足一样,会导致精神疲劳、身体疲劳、的代谢率下降。
例如,长时间睡眠后,心脏跳动缓慢,新陈代谢率下降,肌肉组织放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变得懒惰,甚至智力也会下降。
(4)、享受玩耍的乐趣,学习时,娱乐是必不可少的。
兴趣和爱好美化生活。
培养健康的娱乐爱好有助于放松大脑。
去公园、听音乐、画画等。
都是很好的娱乐形式。
(5)、充分利用新媒体健康上网,不要成为电视迷。
父母应该适当控制孩子上网时间,每天上网时间不能超过 4 小时。
每过一个小时,适当休息一下,站起来移动,向远处看,让你的眼睛休息一下。
(6)、合适的活动 :XXXX 年每天锻炼,借寺庙学习,并把它们作为私立学校。
1948 年,它被接纳为国家小学,并命名为武昌县油坊小学。
解放后,学校的规模继续扩大。
1956 年,红山区人民政府拆除了寺庙并修建了校舍。
它隶属于江夏区,是武汉市远城区为数不多的市级示范学校之一。
在 XXXX ,继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信托之后,刘放中心小学更名为武汉光谷第三小学。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x x小学《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7月份,我们学校申报了武汉市“十一五”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本课题得到了市教院,黄陂区教科规划办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并被列为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之一。
一、课题研究背景。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这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又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任务,而且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不同基础层面的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是我校老师的一致追求,这几年随着我街学校布局的调整拆校合并到我校的学生不少,由于路途的遥远,生活的不便,加之在原村小形成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给学习造成了很大影响,另全校大多数是农村子女,且留守生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弱化,单靠以前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师感到很不轻松,且教育效果不佳。
3、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的认识盲目而又盲然。
但是,在各年级各班总有一小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很多学习行为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在他们身上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只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需要老师加以有意培养,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准备工作概况(一)开题前期研究概况1、开展前期调查,定准课题。
我校是一所街级中心小学,教师们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家访、开家长会、与学生的访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中调查了解到我校学生中留守生多,家中由老人带孩子,老人的溺爱、文化层面的低下、家校的路途遥远、老师的困惑等情况,对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学校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结合武汉市“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进行了认真的选题,决定选择《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这个课题为我校下一步研究的课题。
2、申报立项签合同。
课题确定后,我们认真填写了申报表,向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请报批,于二00九年九月得到批准,并于11 月份,与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签订了“研究合同”。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变得愈发重要。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本文中,将探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和研究。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与研究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所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养成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守纪守法和遵守道德规范。
为此,可以从课程设置、班会活动、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学会正确的行为表达和行为处世。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小学生处于对社会逐渐认知的阶段,因此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与研究1. 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
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生活实践、学习指导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规律作息、爱护学习用具、自觉完成作业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小学生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小学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对小学生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行为习惯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养成教育的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生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行为习惯的定义行为习惯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的经验、环境以及社会规范,自觉或潜移默化地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重复地且稳定地采取特定动作或表现特定行为的倾向或能力。
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多个方面。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1.发展自律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通过规律的作息、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主的学习计划,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正面价值观。
例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助人的行为,能够培养他们对学习、友谊和社会的正确看法,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
3.促进社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交能力。
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和合作,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沟通能力并成为团队中的积极成员。
4.提高学习效果。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遵守学习规则、有序的学习方式和坚持不懈的复习计划,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1.建立规范。
为小学生制定一套明确的规范和纪律,如按时上课、遵守交往规则、爱护环境等。
这种规范应该有针对性,能够给孩子一种清晰可见的行为准则。
2.倡导榜样。
通过树立榜样,如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向小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观点和行为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行为示范作用,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行为道路。
3.融入课堂。
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活动中,通过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现状分析与和策略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现状分析与和策略研究摘 要:新课标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所以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促进人的进步,不良的行为习惯会阻碍人的发展。
不良的行为习惯若不加以制止、纠正,就会演变为恶习,给人的一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对小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取得优异学业成绩更为重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素养前 言: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等环境中固化的行为表现。
小学阶段是整个学生时期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个人而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素养以及精神面貌,对于班集体而言则会影响班级的集体凝聚力以及学习氛围,同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重点部分。
通过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一、历史发展新课标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核心在学生,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行为习惯养成现状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教育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行为规范,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探究小学生是一个正在处于成长阶段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小学阶段,学校和家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引导孩子们。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和学校的联合努力。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做好自己的表率,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孩子面前展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说脏话、不抽烟、不喝酒等。
父母要有耐心和爱心,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
在学校中,老师是孩子们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能够在课堂和课外对孩子们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
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教育、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保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借助积极的奖励和严格的约束。
对于小学生来说,奖励和约束是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
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良好时可以及时给予表扬,当他们完成作业或参加活动时可以给予小奖励。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力。
学校也需要对于不良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和惩罚。
这并不是要对孩子们进行打压和打击,而是通过适当的惩罚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不良的,进而知道如何改正。
在家庭中,父母也可以借助奖励和约束的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而对于不良行为则要进行适当的约束和教育。
通过积极的奖励和严格的约束,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借助生活和学习中的体验。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策的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策的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涉及到其思想、情感、习惯、道德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养成对于一个人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一切良好习惯非常重要。
因此,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应当加强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养成好习惯的必要性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提高个人自律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健康人格。
另外,培养好行为习惯也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石。
如何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呢?二、家校合作推动养成好习惯的实施家庭、学校应建立紧密联系,共同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实施开展一系列的教育。
家庭和学校要在孩子们最初接受教育的时候,就让孩子们对于行为习惯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
同时,父母、老师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刻以身作则,利用各种场景,给学生进行坚定的、正确的行为习惯教育。
家庭和学校,更应适时与适层次引导孩子,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倡导正面情感,加强互帮互助、与别人分享、尊重他人等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行为习惯养成方法(一)师生互动教育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每个小学生的个性、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进行行为习惯的启蒙和训练。
初期对于行为习惯,可以通过绘本、动画片、奖励、表扬、纪律教育等方式给予启蒙;之后,则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读、分组合作、互评互鉴、游戏、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进行进一步训练。
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渐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增强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认识。
(二)重视榜样的引领学校应该挑选一些自觉遵循行为习惯,为他人树立正面榜样的教师、学生,展示优秀的行为习惯。
这些校园榜样能够对其他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也可以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榜样,邀请孩子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优秀人物,从中学习其优秀的品德和行为品质,激励孩子们认真规律生活,做好功课,按时睡觉等能够形成良好习惯的事情。
(三)通过比较课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较课程是指教育者为学生设定一些标准,让学生对比这些标准来批判自身过程,从而学会自我发现错误,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问题,接受和改进。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CATALOGUE目录•引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框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评价与改进建议01引言小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和教育界对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因此需要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学习能力。
研究目的如何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问题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
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针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同时兼顾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因素的探讨。
研究方法和范围02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在校行为习惯现状部分小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等方面的不良行为,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乱扔垃圾、欺负同学等。
家庭行为习惯现状部分小学生在家庭中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合理安排时间、不尊重长辈等。
当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当前养成教育内容相对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
当前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内容单一当前养成教育方式相对简单,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育方式简单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并未得到很好的养成,甚至出现反复现象。
教育效果不佳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小学生在家庭中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或者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当前教育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知识轻德育、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导致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影响。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及策略研究课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及教育的本质。
其次,农村学生在养成习惯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
特别是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就使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同时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性,所以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老师忽视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儿童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现将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
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
二、课题的界定“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三、小学生好习惯的内容(一)良好的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
(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
(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
(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作者:黄玉玲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12期摘 ;要:我们知道往往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上,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德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交往密切的过程中,行为习惯上的细节问题对一个人的发展尤为重要。
小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时期,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家长的行为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个不经意动作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成为学生学习的模板,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本次研究探索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对人才的需求也非常要,不仅仅需要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同时对人才的道德水准和人格素养也有一定的考核标准,使其能够适应当下经济形势的发展[1]。
小学教育作为学生的基础教育起始阶段,教师要对传统的小学教育进行改革,将德育教学和日常教学相结合,以“先做人,后做事”的准则,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而行为习惯养成作为德育教育中最基础的内容,也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
一、学校教育背景下的行为习惯教育研究(一)制定行为习惯规则约束学生行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在脑海中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在他们的脑海中认为不能做的事情就不会去做,而对于充满好奇、第一次接触的事情,无论这件事情好与坏,他们往往会进行尝试,为了避免学生犯错,教师要制定一套规范的学生行为准则,告诉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违背行为守则要求[2]。
当学生有了一根指挥棒对其进行约束后,违背道德行为准则事件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减少。
规则的制定要突出民主的特色,学生在参与学校和生活事务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个试误的过程,每一次出现的差错都会让学生铭记犹新,因此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都会知道哪些事情能够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
这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广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结合本校学生思想实际及德育工作现状和特点,拟订本方案。
二、工作目标从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半年时间分别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安全意识、礼仪习惯、遵规守纪,文明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良好校风,做到校风、校容、校纪能有较大的改观,让全校学生在卫生习惯、品德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并以此建立我校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内容:1、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饮食安全、游戏安全等意识,使学生在校能愉快生活,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
(1)学生必须人人增强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2)不在走廊,楼梯间等行走通道上做游戏,不准滑行楼梯扶手。
(3)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不拥挤,不推拉。
(4)课间不做危险游戏,运动时注意保护,不使用不安全器械。
(5)不购买“三无”商品,学会识别过期变质食物。
(6)不准爬树、爬高、扒车、攀登栏杆,篮球架。
(7)上学放学不准骑自行车互相追逐、打闹。
(8)不准私自邀约到池塘、河堰里玩水或游泳。
(9)不得听从陌生人离开学校,不许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10)不玩火、插座、鞭炮等可能引起火灾的物品。
(11)遇危险,机智应付,设法打“110”“119”等报警电话。
2、通过卫生习惯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身体无异味。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摘要: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性格习惯的可塑性相对较强,因此这个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
将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从“外化”转变到“内化”的过程。
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重点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对当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素质教育一、引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也能够改写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由于人并非是仅仅依靠理性来支配行为,更会受到思维的惯性制约,从行为标准到稳定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小学时期的儿童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探索。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涵义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对其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生存技能等能力的养成;从狭义上来讲,就是通过长期对小学生的指导和训练,培养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形成稳定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时期的儿童年龄较小,喜爱模仿,行为习惯尚未定型,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反复、细致的长期工作。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一些偏颇,这也直接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1)缺乏自理能力现代社会中,很多孩子由于从小过分娇宠溺爱,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太强,生活自理能力往往较差。
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陌生环境,不能迅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而是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中。
他们的自律能力往往也较差,不会控制自己的时间和金钱,甚至有些孩子不会自己吃饭穿衣,缺乏规律作息。
这些种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学习都有着非常恶劣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及实施意见——在本溪市《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启动大会上的讲话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刘金杰尊敬的省教育研究院的领导、专家,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代表市教育局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组,宣读市教育局文件和课题研究方案,并就该课题的实施意见作以说明。
由于会议时间的关系,这个方案我就重点部分作以解读,目的就是提示大家重视和把握好方案目标和要求,便于回校后落实,各县区主管局长及各位校长要组织相关人员全面学习这个方案并有学习记录,相关人员学习体会和落实要点,作为该课题的过程资料装入档案,也作为课题验收内容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在理论和思考层面上,方案都作以说明,在这里我补充的是该课题的提出,最初源于市教育局官局长对小学生德育问题实效性的关注和思考。
官局长自任局长以来,曾在多种场合和多种会议上强调小学德育尤其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他列举了大量案例说明现在的小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多不良习惯,如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不能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缺少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等。
在生活上: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的事总是依赖父母包办;不愿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不讲卫生、愿意吃零食等。
在品德上:自私、任性;惟我独尊,我行我素;不尊敬父母、师长;做错了事不承认、不愿改正;对人感情淡漠,缺乏同情心,不能正确对待挫折,集体意识淡漠等。
说明我们的德育在“知行统一”上还有待研究,要求我们应侧重在学生的“体验”、“实践”这一“行”的环节上做些研究,来引导我们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德修养,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处事为人的基本素养。
正是在局长的积极倡导和关注下,形成了本课题。
并决定从现在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小学中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为主题的专项研究。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引导学校、家庭和教师通过课内外的全方位配合和深入研究与实践,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获得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和道德修养。
为开展好此项课题研究,一年来,市教育局官局长先后征询中央教科所、省教育研究院等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亲自对课题的研究目的、实施原则和方法等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多次组织召开局相关处室、教师进修学院相关部门人员会议,就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实意义及采取的措施提出明确要求,拨付专项经费进行前期的考察、调研等准备工作。
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相关部门多次联合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各级专家和相关人员进行反复论证,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的课题成功申报为辽宁省教育规划“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
在此基础上学院组织全市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本溪市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1—6年级三本教材和《本溪市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读本》。
市教育局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集资金近70余万元于本学期开学前印刷了上述教材,供全市小学生免费使用。
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保障作用。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1、国内外研究成果: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
在国内,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
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国内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市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2、省及市内研究此课题的情况:省内一些学校曾先后开展过此项课题或单一习惯(如学习、生活等)培养方面的研究,少数一些县曾以此项课题做过专门研究,但没有出成果。
我市的实验小学、迎宾小学、溪湖区黑金小学等前几年在养成教育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一些成绩,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我市全面开展此项研究工作提供了方向。
而以地级市为单位通过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及道德习惯全面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先例,因此本溪以市本级做为研究的对象,必将填补此课题的空白。
本次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
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并形成我市德育教育市本教材,从而使我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1、通过本次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得以养成,改善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探索可实践操作的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及载体。
2.编写本溪市德育教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读本》,使教材成为本溪市学生自我教育的体验丛书,教师课堂教学的案例示范用书,家长家庭教育的辅导用书。
3.制定《本溪市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进而评价学生的习惯养成效果。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我们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其中低年级侧重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中年级侧重于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级侧重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社会的小主人。
本次研究,教师不仅是以督导者的身份出现,还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垂范。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加大参与力度。
本次研究从小学习、生活、道德三个方面培养一下六个习惯:1、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生活行为习惯。
主要涉及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求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要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3、卫生行为习惯。
从注意个人卫生、仪容仪表等方面提出要求,使学生成为一个身体健康、洁净,衣装整洁,拥有良好精神面貌的人,进而慢慢影响周围的环境,让整个社会环境都洁净起来。
4、安全行为习惯。
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用电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以及各项活动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使学生逐步确立注意安全和保护自我的意识,确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
5、文明礼仪习惯。
从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交往、沟通和合作能力。
6、道德行为习惯。
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小学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适应性。
五、研究措施方案例举的很全面、详细,各校实验中可参考落实,结合校情,突出实效,我这里重点强调三个方面的实验要求。
1、依托教材,注重引领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以本溪市教育学院德育部与小教部的德育教研员为主导,组织全市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骨干教师编写的本溪市德育教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家长读本》,配合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材在研究初始阶段即投入使用,边研究边完善。
课题研究的过程即是教材完善的过程。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依据小学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年段(5、6年级)分别编写,每册自成一体,均融合学习篇、生活篇、道德篇三部分内容。
读本旨在根据当前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中需要解决的学习、生活及道德行为习惯等突出问题确定了主题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我们按照知、情、意、行这一主线,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螺旋上升,重在知行的统一。
由于生活是全方位的,所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不可能是单一的,为此《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在内容的排列上是按照学习、生活、卫生、安全、道德行为习惯这一顺序展开的。
每册教材大致20个主题,比如:低年级第1课是学习习惯的内容,第2课是生活习惯内容,第3课是卫生习惯,第4课是安全习惯,第5课是文明习惯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一年级上学期完成的内容,从第6课到第10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也是按此顺序进行,依此类推,第11课到第15课是二年级上学期进行,第16课到20课是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中、高级两册依次类推。
每一主题的培养要贯穿小学全阶段,只是每一年级要达到的标准和目标不同,目标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推广,最终要达到总的目标要求。
①学习篇主要内容包括做好课前准备,课堂学习常规要求(听讲的方式、读书习惯的培养、书写姿势和态度的培养),课外作业的完成习惯的培养,爱护学习用品的训练及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经典案例。
②生活篇包括卫生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的的培养。
卫生行为习惯:从注意个人卫生、仪容仪表,环境卫生标准等方面提出要求,选择经典案例,选取身边的榜样,便于学生学习。
使学生成为一个身体健康、衣装整洁,拥有良好精神面貌的人,进而慢慢影响周围的环境,让整个社会环境都洁净起来。
生活行为习惯:从“按时作息”“学会自理”“坚持锻炼”三方面入手,使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培养学生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指导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安全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用电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以及各项活动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使学生逐步确立注意安全和保护自我的意识,确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