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

合集下载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课时导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课时导

2.1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及形成的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重点难点】1.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自主学习】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定义:构成城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城市中不同功能小区有规律的结合。

3、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合作学习】讨论:分析西宁市城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形成的原因。

【当堂达标】1、在城市各种功能区中,最基本的职能分区是( )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行政区2、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是()A、金融贸易区B、中心商务区C、工业区D、出口加工区3、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C、住宅用地D、公共用地4、城市地域结构是指()A、提供城市不同职能的地区B、城市人口生活和工作的区域C、不相同功能得小区有规律的结合D、由交通线路分隔出的各类区域【知识扩展】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A为区,对应付租能力线,原因是。

(2)B为区,对应付租能力线,原因是。

(3)C为区,对应付租能力线,因是。

(4)上图说明直接影响地租的高低,在竞争的环境下,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

(5)图中功能分区有一明显错误,请改正。

二、综合题(10分)11.(10分)下图为“某城市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乙处为城市中心商务区,其主要区位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甲城区为该市重化工业区,简要分析其布局的有利条件。

(4分)(3)A、B两住宅小区,A区房价低于B区房价,请选择其一,说明其房价高或低的原因。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1课时导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1课时导

1.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差异。

【重点难点】区域的概念,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及特点。

【自主学习】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是一个的实体。

作为一个实体,区域包含、、方面的许多要素,一个区域内各要素之间2.区域划分的指标有、和等某一方面的,也有性3.区域差异指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主要是比较区域发展的、,从而为选择、调整和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决定区域差异的基本自然因素是和,自然区域的标志是和2.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是、和这三大自然区的3.三大自然【合作学习】讨论: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当堂达标】1.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C.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各区域都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2.(2011·安徽两地三校市示范高中期末)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B.C.D.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3.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形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地形区为。

(2)图示地形区与周围区域的边界类型是。

(3)图示地形区中的河流属于(内流河(4)图示地形区河流短小、多季节性河流等自然特征的形成反映了区域的(5)图示区域在自然特征上与华北平原差异较大,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双选)()A.地形B.C.海陆分布D.【知识拓展】易错疑难辨析(1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不存在差异,只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例如,南方(2区域与区划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区域是区划的结果,区划是划分区域的过程。

(3)区域有边界,但有的界线明确,有的界线区域差异的存在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前提,通过认识区域的差异,既促进了区域的分工,为区域发展提供依据,又促进区域合作,实现高一级区域的全面发展。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2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2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教材内容,能够描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2.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解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主学习】三、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内部,海洋不被人们重视。

(2)航海技术发展阶段: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集中。

(3)航海技术进步阶段:使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开始开发矿产,如海底锰矿和石油等。

2.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1)工业化以前:岛上人口稀少,文化、技术多由传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2)工业化以后:①利用岛屿优势发展商品经济;②利用发展旅游业;③控制岛礁,从而控制岛礁周围的。

【合作学习】通过课本21页的阅读内容,思考:为什么许多海岛既无淡水又长期无人居住,却引起许多国家的纷争?【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当堂达标】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中的一座岛屿。

现有一个科研小组拟对该岛进行综合开发。

岛上缺乏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盛行很强的东北风,且有流速很大的河流,岛上森林丰富,多温泉。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降水最多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2.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A.①B.②C.③D.④3.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C.丙处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地理环境对民居产生重要的影响,世界许多地方的民居对地理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据此完成4~5题。

4.日本传统的民居,多是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筑的,原因是()A.日本资源贫乏,缺少水泥B.日本多木材,且质地优良C.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D.日本气温较低,便于防寒5.我国台湾兰屿岛上居民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3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并理解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及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自主学习】人口合理容量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合作学习】讨论: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说出你的理由。

【当堂达标】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总人口数量是制约合理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合理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C. 在一定条件下,合理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D.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l 6亿人左右2.合理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A. 原始社会一农业社会一现代社会一工业社会B. 农业社会一原始社会一工业社会一现代社会C. 工业社会一原始社会一农业社会一现代社会D. 原始社会一农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现代社会3.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A. 资源B. 科技水平C. 生产能力D. 消费水平4.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人口数量一获取资源数量一环境人口容量B. 人口文化一生活消费水平一环境人口容量C. 科技水平一环境人口容量一获取资源数量D. 人口文化一环境人口容量一生活消费水平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图中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据此完成9~10题。

9.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土地面积更广阔B.矿产资源更丰富C.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D.草场资源更丰富10.上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有( )A.①B.②C.③D.④。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课件

河外星系(héwài-xīngxì)
第九页,共17页。
二、宇宙(yǔzhòu)中的地球
1.地球(dìqiú)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普通(pǔtōng)行星
类地行星
太阳系九大行星分类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共面性 太阳系九大行星特点 同向性
近圆性
第十页,共17页。
第十一页,共17页。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顺序(shùnxù)(距太阳由近及远)
第一页,共17页。
一、人类目前(mùqián)观测到的宇宙宇宙
1.宇宙(yǔzhòu)是物质的
时空(shí kōnɡ) 宇宙 物质
运动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 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第二页,共17页。
2. 天体(tiāntǐ)
恒星 行星 卫星(wèixīng) 主要的天体(tiāntǐ)种星类云 流星 彗星 星际间气体和尘埃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第十二页,共17页。
3.地球是一颗特殊(tèshū)的行星 有生物(shēngwù)生存
第十三页,共17页。
4. 地球上出现生物(shēngwù)的条件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 (1)光照条件稳定 (2)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地球的物质条件是: (1)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hūxī)的大气 (体积、质量
第三页,共17页。
(tàiyáng)
太 阳
第四页,共17页。
(xīngyún)
蟹 状 星 云
第五页,共17页。
土星(tǔxīng)
第六页,共17页。
狮子座流星雨
第七页,共17页。
哈雷慧星(huì xīnɡ)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2课时导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2课时导

1.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在了解中国三大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2.运用图表有关数据,结合景观图,学会分析东部季风区内南北差异。

【重点难点】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自主学习】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大致以为界,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2);(3);(4);(5)。

【合作学习】1.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②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当堂达标】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之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1~3题。

1.新疆瓜果特别甜,原因是()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2.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3.我国北方农业以旱作为主,是由于()A.热量不足B.水分不足C.地势较高D.土壤肥沃4.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2)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3)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季节变化小(4)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课件

下下一页步
自转偏向
左右
初始方向
南半球偏转方向
北半球偏转方向
关于左右:眼睛看箭头方
向,左手在的一边是左边,右 手在的一边是右边。
关于偏向:在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下一步页
高 (百帕)

1000


1002


1004
1006
北半球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 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风 向平行于等压线
基础练习
AC 1、下列有关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各地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B、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原动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近地面附近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A 2、下图为北半球理想等压线图,图中的风向箭头代号正确的是(________)
1008
1010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 运动方向,北右南左,大 小与风速成正比
下一页
近 地
(百帕)

1000


1002


1004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1006
摩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08
1010
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大 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下一页
比 较 ①、地面风:风速小,风向与等压线有个交角 ②、地转风:风速大,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点处在______陆___地_____(陆地或海洋)。
√ 您 真 棒
下下一页步
課后活动
1、仔细观察锅内沸腾的开水是怎样运动的?(注意安全) 2、目测近期风向风力,看看有什么规律 ?为什么 ?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课件
判断下列哪幅图能正确表示锋面?
冷暖
地面
第一幅
冷 暖
地面
第二幅
冷暖
地面
第三幅
一、锋面系统 1.锋面:冷暖气团相遇的交界面。 锋面的特点: (1)锋面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 (2)锋面通常为一个斜面; (3)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4)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锋线;锋线与锋面合称为锋; (5)由于锋面两侧气团性质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通常 会形成降水、刮风等天气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
(1)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2)暖锋降雨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3.暖锋与天气 (3)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雨; (4)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5)暖锋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较小。 4.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者遇到地形阻挡,锋面移 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夏初的梅雨天气
冷锋表示方法
暖锋表示方法
准静止锋的表示方法
冷气团
暖气团
过境前
冷气团
过境时
暖气团
冷气团
过境后
暖气团
2.冷锋与天气
(1)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2)过境时:云层较厚、出现雨雪、
较大的风; (3)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天气较好; (4)是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 (5)举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地面
上升——阴雨
地面
下沉——晴朗
二、气旋与反气旋

指低压和低压槽,气流向中心辐合;
– 1.气旋系统

中心气流上升,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和大风;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 起成为锋面气旋。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3.1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3.1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4高中地理 3.1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重点难点】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农业生产的概念、类型及特征1、概念:2、类型:按生产对象分为3、特征: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合作学习】讨论: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当堂达标】1.据报道,天津市政府决定,从2001年起将原有的1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天津市政府作出农业调整决策的原因是()A.华北地区居民习惯吃面食,大米销售有困难 B.水稻单产低于玉米、小麦,经济效益差C.华北地区缺水日益严重,而种水稻用水量过多 D.种植水稻需喷洒农药,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据此回答2~3题。

2.导致产生上述情况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B.气候 C.土壤D.水源3.如今北方市场上随处可见荔枝的原因()A.交通条件和食物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B.荔枝的种植区位范围扩大到了北方C.大部分荔枝是北方温室里种出来的 D.我国北方市场对荔枝的需求量变大了4.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5.近年来,我国“温室无土栽培生产”得到推广的重要因素是()A.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点 B.热量和水分的需要C.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D.市场经济和农业技术发展6.综合题:填注图中国字母所代表的的农作物类型,并说明理由A ,理由B ,理由C ,理由D ,理由E ,理由【本节收获】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试着总结一下吧!。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3区域地理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3区域地理

1.3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案例,能够描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互影响的关系。

2.通过分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的不同利用。

【重点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煤炭资源为例(1)开采条件: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有的产量和1/2以上的出口量来自山西省。

(2)影响①有利:加快全省进程、促进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②不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地下水漏失等问题。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大型工程:中国的、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澳大利亚的(2)影响:(对调入区而言)①增加水源,扩大水域,缓解缺水;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补偿调节水量。

②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

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充足的。

(3)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①原因:北部,萨克拉门托河等水量丰沛;南部,水资源短缺,而需水量较大②影响:不仅缓解了南部缺水地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需求,使其成为生产出口基地和美国石油、电子和军事等尖端新兴工业中心,而且产生了水力发电、、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

3.生物资源利用(1)负面影响:森林的过度砍伐,直接导致。

(2)正面影响:①使农产品产量有了大幅提高,提高了饲养的。

②灌溉、施肥、塑料大棚等使土地的大幅度增加。

【合作学习】1.人类开发矿产资源对区域环境影响的利与弊。

2.结合课本25——26页的阅读知识讨论: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什么优点?【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当堂达标】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属于()A.西水东调B.南水北调C.东水西调D.北水南调2.洛杉矶所处的农业带是()A.畜牧和灌溉农业区B.小麦和林牧业区C.水果和灌溉农业区D.亚热带作物区3.影响上题所述农业带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光热B.水源C.土壤D.地形4.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④阻碍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读“下列两地区图”,回答5~6题。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3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3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

1.3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案例,能够描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互影响的关系。

2.联系生活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移出地、移入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并能分析产业移入地承接产业转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重点难点】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业转移: 。

2.(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3.(1)原因:区域之间(2(3)部门: 、 密集型产业。

【合作学习】根据图1—3—9列出的提示点,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将要点填入课本29页相应位置。

【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 【当堂达标】1.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 B. C.D.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逐渐减少,第三产业逐渐增加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

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共振。

结合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回答2~3A.劳动力需求量大B.C.技术含量高D.3.江苏省内部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A.①②B.C.①③D.工业部门的地域转移是和结构升级相联系的。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4~6题4.如果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同一工业部门,则最可能是()A. 石油化工工业B.C.电视机装配工业D.5.该工业的地域转移,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A.日本—美国—中国B.中国—日本—C.美国—日本—中国D.日本—中国—6.该工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迁出地环境优美B.C.迁入地市场潜力大D.【知识扩展】产业转移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可使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也使不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2.1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1课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2.1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1课

2.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联系中国水土流失概况,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水土流失的概念。

2.结合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说明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重点难点】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自主学习】1.包括的内容:环境、经济和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可持续发展2.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有:、荒漠化、森林破坏、3.(1)概念:在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2)分布:多分布在,我国以地区最为严重。

1.(1)黄土的特性:一般呈灰黄色,以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2)降水特点:。

(3)地质构造: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地形(4)植被:森林和草原的大面积被毁,造成河流水源枯竭,和风沙加剧,水旱灾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合作学习】陕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有一首这样唱道:“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呦)手。

”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当堂达标】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B.C.水土流失D.2.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A.黄土高原B.C.东北平原D.3.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C.D.4.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直接原因是(A.地壳上升B.C.断裂作用D.5.(1)此处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形成这一问题的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2)A处地形相对平坦,在农业土地利用上,通常用作,其传统的粮食作物是【知识拓展】误区警示1)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同步练习(无答案)新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同步练习(无答案)新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承载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B.环境承载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承载或容纳的人口数C.环境承载力就是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D.环境承载力就是目前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2.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

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高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

据此回答: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承载力C.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完成3~4题。

3.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4.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5~6题。

“环境负担”公式:EB=P+A-TP—人口PopulationA—消费程度AffluenceT—创造财富的技术TechnologiesEB—环境负担Environmental Burden5.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6.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推广良种,提高单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二、综合题7.下图为“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对世界未来趋势的预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2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人口的迁移 第一课时导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1.2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人口的迁移 第一课时导

1.2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人口的迁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重点难点】结合实例了解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二、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合作学习】阅读课本P13图1—2—4,说出我国80年代后人口的迁移方向,并分析迁移原因。

【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 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你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2. 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二、综合题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往年一年一度的民工潮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但是在有数亿剩余劳动力的中国,2004年令人意外的发生了大规模的“民工荒”。

2008年春节过后,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有向其他地区蔓延之势,江西、河南、辽宁等地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安徽成为劳务大省和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从材料三看出,人口迁入地区是____________(经济地带),结合材料二,试分析其原因。

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知识扩展】当今世界移民潮的特点:①劳务输出增多,如西亚吸引了亚洲的外籍工人;②国际难民增多,如伊拉克战争难民图瓦卢环境难民等;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3.1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第三课时导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3.1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第三课时导

3.1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三课时【自主学习】五、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

1、基本特征:。

2、分布: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

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4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

○5先进的科技。

六、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是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品种及成因2、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①分布: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②发展条件:(优良天然牧草)(为大规模经营提供可能)(促进牧场商品经营)(促进阿根廷牧牛业飞速发展)③促进放牧业发展措施:七、乳畜业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产品是,如奶粉、黄油和奶酪。

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的两个重要因素。

1、分布: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

3、西欧乳畜业发展条件:①(西欧)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气候,有利于的生长。

②经济,城市化,市场。

③西欧饮食习惯对乳畜业依赖较大。

八、混合农业混合农业是指在的农业地域类型。

1、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

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3、一般特征:家庭农场经营、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混合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4、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小麦——绵羊混合农业)(1)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2)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3)墨累——达令盆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混合农业优点: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②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③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4高中地理 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4高中地理 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14高中地理 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第一课时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 【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2.识记并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人口问题的严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难点】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会阅读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探究原因。

【自主学习】一、世界人口增长(分析课本图1—1—2和图1—1—3,回答下列问题)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

(1)18世纪工业革命,国家首先出现人口增长。

(2)20世纪后半叶,国家和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人口增长模式(继续分析图1—1—3),1.讨论:(1)原始低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

(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

(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主要分布地区有。

2.讨论(1)高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

(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

(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主要分布地区有。

3.讨论(1)增长下降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

(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

(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主要分布地区有。

4讨论(1)低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

(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

(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主要分布地区有。

【合作学习】如何评价人口增长模式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模式利不利高增长阶段增长下降阶段“三低”模式2.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展示提升】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有关下图各阶段人口增长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大气的热力状况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大气的热力状况课件

二、大气的热力(rèlì)作用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xuēruò)作用
1.吸收作用:
O3: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具有(jùyǒu)选择性
水汽和CO2: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反射作用:
最重要的作用,无选择性,与云层云量相关
3.散射作用: (见图)
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易被散射
4.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不同 (见图)
No ,地球(地面和大气)的热量收支平衡。(1) 全球: 100 = 34 + 60 + 6。或 47 + 19 = 60 + 6。(2)
地面:47 +106 = 114 + 6 + 10 + 23
Image
第十五页,共15页。
– (3)大气:19 + 114 + 10 + 23 = 106 +
60
– 2.人类活动会向大气输入二氧化碳等温室 气体(qìtǐ),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热量失
第十一页,共15页。
第十二页,共15页。
第十三页,共15页。
第十四页,共15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大气热力状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xíngshì)。最重要的作用,无选择性,与云层云 量相关。3.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xíngshì)将热量反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1.就全球多年平均看
第三页,共15页。
•(二)大气的保温
(见图)
(bǎowēn)效应
1.太阳短波辐射使地面吸收(xīshōu)能量而增温;
2.地面的长波辐射(fúshè)பைடு நூலகம்大气吸收能量而增 温;
地面是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热源。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课件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30oS
副热带高气压带
60o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9压0o带S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 问题: 1、夏季气压带、风带移向何方,为什么?赤道低气
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等位置,势力范围有何变 化? 2、春秋两分日的各风带、气压带位置在哪? 3、冬季移向何方,为什么?各风带、气压带的位置、 势力范围有何变化? 4、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影响是什么?
季节移动
•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1.七个气压带:
南北对称、高低相间分布 2.六个风带:
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南北半球风向不同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半球)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 7月份,北半球大陆增温比海洋增温快,形成 的一个个热低压把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切断





低压槽
高压脊
高压脊


低压槽
低 高
极地高气压90带oN
60oN 30oN 赤道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30oS
副热带高气压带
60o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9压0o带S








夏季
亚欧大陆
太平洋
30o
亚洲低 压 夏威夷高压
赤道低气压带
0o
冬季
亚欧大陆
三、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明显改变的
现象。 2.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新兴工业区新兴工业区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新兴工业区新兴工业区课件
1、分布 2、发展条件 3、特点(tèdiǎn):小 、轻、散、低、散 (1)生产规模: (2)工业部门: (3)生产过程: (4)资本集中程度: (5)工业分布: 4、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普拉托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第九页,共27页。
二、 美国(měi ɡuó)“硅谷”
1、高技术工业(gōngyè)特点 2、刺激“硅谷”崛起的主要因素 (1)地理位置 (2)气候 (3)科技 (4)交通 (5)市场 3、 “硅谷”在世界电子工业(gōngyè)中的地位 4、 “硅谷”企业的扩散
公司总部:位于(wèiyú)美国硅谷中心的华 络美 科(技huáměi)商务网
Amax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苏州)有限公司
第十七页,共27页。
(dì lǐ wèi zhì)
(1)位置(wèi zhi)
地环
优 越
理 位 置
境 优 美
美国“硅谷”
第十八页,共27页。
(wēnnuǎn)
第一页,共27页。
一、概述(ɡài shù)
1、概念(gàiniàn)
(1)时间(shí2j0i世ān纪)新50:年代后(第三次技术革命)
特点 (2)地区新: 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3)企业规模小: 以中小型为主
2、世界上主要的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 谷”,日本“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等。
高技术工业 传统工业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中的研究开发费用 多

第六页,共27页。
2、刺激“硅谷”崛起的主要因素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课件

2、 下列水体中,水循环速度最快、周期最短的是……( A)
A 河流水 B 湖泊水 C 冰川水 D 地下水
3、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是……………………………….( A 大气降水 B 地下水 C 冰川融水 D湖泊水
C)
4、A黄河互下相游补地给区B河水河与水潜补水给(潜qiá水n(qshiáuǐns)h的uǐ补)给关C潜系水是(…qiá…Bn…sh…uǐ…).补( 给
)B
A 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
B 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流量最大
C 以冰川பைடு நூலகம்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流量最大
D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关系
8、属于动态水资源的是…………………………………… ( ) C
A 冰川 B 咸水湖泊水 C 浅层地下水 D 深层地下水
第二页,共4页。
说出水循环(xúnhuán)的各个环节及意义 大循环(xúnhuán)包括 海上内循环(xúnhuán) 内陆循环(xúnhuán)
第三页,共4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4.3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4.3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1、下列(xiàliè) 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所有的水体。B
5、下列河流中,径流年际变化较大的是……………….( )
A 泰晤士河 B 亚马孙河
C 刚果河 D 黄河 D
第一页,共4页。
6、属于陆地水循环的地理现象有…………………………..( ) B
A 长江东流 B 台风登陆(dēng lù) C 塔里木河的水 D 海水蒸
发 7、下列关于陆地水体补给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No 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直接利用的很少,不属于水资源。2、 下列(xiàliè)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
B.环境承载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承载或容纳的人口数
C.环境承载力就是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D.环境承载力就是目前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
2.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

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高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

据此回答: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
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承载力
C.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完成3~4题。

3.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4.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

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5~6题。

“环境负担”公式:
EB=P+A-T
P—人口Population
A—消费程度Affluence
T—创造财富的技术Technologies
EB—环境负担Environmental Burden
5.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6.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单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二、综合题
7.下图为“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对世界未来趋势的预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未注明曲线为人口、资源、污染曲线,其中①为____________曲线,②为____________曲线,③为____________曲线。

(2)20世纪以来,世界资源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人口增长约在________年达到最大值,此时环境污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图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
基础组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013·保定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2012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2012年的人口容量为( )
A.351万 B.105.6万 C.97.3万 D.85.4万
2.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市政 C.教育 D.劳动就业
下表为“某岛国人口容量数据”,下图为“该国不同人口增长方式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45万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5万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30万
2010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35万
3.表中反映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
4.有关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人口容量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
B.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不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可承载的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一定要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人口容量之内
D.如果不对该岛国的人口增长加以调节,则该国的人口总数将逐渐减少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图中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为了简便,在估算环境承载力时,主要依据的指标是( )
A.粮食产量 B.气候资源 C.能源资源 D.生物资源
8.有关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越多,人口合理容量也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D.地区越开放,出口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

据此完成9~10题。

9.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土地面积更广阔B.矿产资源更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D.草场资源更丰富
10.上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有( )
A.① B.② C.③D.④
二、综合题(10分)
11.(10
(1)__________。

(2分)
(2)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分)(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3)表中四个国家中,人口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容量最小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提升组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提高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②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③加强环境保护
④限制外地人口进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5题。

人口合理容量(人) 5 160 4 030
年人均产值(元/人年) 2 027 3 460
河流含沙量(kg/m3) 0.023 2.252
【注】产值和消费不考虑通货膨胀
4.
A.环境承载力上升B.生态环境恶化
C.社会财富大幅度上升D.生活消费总量增加
5.能提高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有( )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林牧业比重
③拓展交通
④迁入人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10分)
6.(10分)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口承载力是一个相对灵活的概念。

能容纳多少人,可以从资源、土地面积等不同角度得出结论。

材料二
(1)下列省级行政区中,2000年粮食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4分)(填正确项字母)( )
A.四川 B.贵州 C.湖南 D.广东 E.福建 F.广西
(2)上海人口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