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共23页文档

合集下载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参考ppt课件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参考ppt课件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黄荣怀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揭示和发现教育技术中客观存在的、真实的、 精确的现象与关系;
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技术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等加工、整理,从而找出正确地或近似正确 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规律;
有助于我们把概念、规律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严密的知 识系统,从而能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释、控制和预测。
作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之一的“开发”,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与创新 实践活动,提出新思想、制造新产品以解决教育技术学中的问题的一种 过程与策略。
由于受传统思维范式的影响和教育技术研究反思的局限,通常人们 所理解的“开发”往往只是第一重涵义。
完整版课件
27
教育技术学的开发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与创 新实践活动,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思想(策略),制 造新的教学资源以及集成化的教学系统,以解决教育技 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与利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
实验结果可以重复验证,便于测量,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研究 成果。例如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值 得推广的,可以被更多的教师应用和借鉴。
完整版课件
13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基本类型:
判断实验:通过教育实验,判断某一种现象是否存在,某一种 关系是否成立,某个因素是否起作用,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观念 或新的方法。
专题案例研究型。明确一个研究的专题,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梳理。 然后通过正反几个不同的案例的描述分析,深入地研究理论与实践结 合的途径与方法。
课程故事型。案例不一定是课例,也可以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历的、 观察到的有价值的教育故事。这种案例的评析通常比较简练,一般与 故事的描述融合在一起。

试论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

试论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

2008年3月教育技術學報Mar.2008 第2卷第3期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 ol.2 No.3试论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闫寒冰1张屹2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上海2000622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范式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对范式的研究可使领域内的主题、工具、方法及前提等更为清晰及完善。

本文以教育范式的转换为研究基础,展开对教育技术范式转换的探讨,认为当前的教育技术正处于教学支持范式向学习支持范式转换的过程之中,进而对与范式转换密切相关的各个关键要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释说明。

[关键词] 范式;教育技术;教学范式;学习范式所谓范式(paradigm),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1]。

此术语是由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提出的。

由于一个成熟的范式将直接为实践者提供主题、工具、方法及前提。

因而,“范式”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被科学界人士广为关注,继而成为各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

范式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应用来不断完善与拓展的。

用库恩的话来讲,范式是一个在新的、迫切的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某个范式初步成形后,其后的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往往是为这一范式添砖加瓦,使这种范式更加完善与丰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某种新的范式将以竞争的姿态出现。

通过新的实践的选择,新的范式可能会取代旧有的范式,而成为学科的公认范式,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范式转换。

本文要探讨的就是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

关于教育技术的范式划分,一些专家学者已经进行过细致的研究。

Saettler在《美国教育技术的演变》(1990)一书中指出,教育技术发展至今有四个明确的范式:自然科学或媒体系统范式(the physical science or media systems paradigm),传播与系统范式(the communications and systems paradigm),行为科学范式(the behavioral science paradigm),认知科学范式(the cognitive science paradigm)。

深度学习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深度学习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32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使教育回归本真。

“双减”政策的落地,改变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格局,教育权大幅回归校园,使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寻找新的教育形式、机制和路径上陷入茫然。

如何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揭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背后的规律,为学习和教学提供理论体系。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三者协调一致、形成交叠影响,方能达到整体育人效果。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打破传统教育格局,创新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共谋、共建、共育、共生”的家校社新型关系。

在“双减”教育体系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深度学习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胡航 蒋琳慧 杨文迪|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资源整合:建立制度保障及评价机制。

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并强调“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

整合家校社三方教育资源,实现多方联动,需要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搭建一系列家校社合作评估框架以监督三者合作实施情况,并形成长效制度保障。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深度学习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配合“双减”政策,助力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家长共同体及家校社教育共同体,优化生活教育为主的教育新格局,重建教面”的发展为教育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组织机构之间的联通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基于深度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家庭要了解学习者个性,学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活动,社会组织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补充性教育。

构建教育共同体。

学生成长共同体离不开共同目标、同质共学人员、异质助学人员和物化条件保障。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1)word资料29页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1)word资料29页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1)[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19世纪末幻灯、无声电影等媒体被应用于教育。

拉开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序幕。

由于媒体或者媒体技术在该学科中的地位,关注新媒体教育应用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一个明显的倾向。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开始将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

近年来,一些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这一要素。

我们曾以《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两刊2006-2008年的1767篇论文作为研究材料,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在这1767篇论文中。

以“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的仅占10.3%,其余89.7%则多为教育教学系统研发、教育技术学理论等未涉及学习者的研究。

而根据《日本教育工学会论文杂志》,日本这三年内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论文约占66.7%。

《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办刊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两本杂志,在这两本杂志上刊载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趋势。

因此,上述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虽然已经开始关注学习者,但对学习者的关注尚不充分。

南国农先生指出:“成功的电教……要从学生出发。

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电教工作,不论是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都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哦们认为,教育技术学研究对学习者的充分关注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应是深层次的。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CTCL”(CTCL为Culture,Technology,Content,Learn-er的首字母缩写),使其既能反映出教育技术学本身的方法属性,又能在文化的视野下充分体现教育技术学研究不仅对技术、学习内容的关注,同时也对学习者深层次的充分关注。

第六章 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第六章  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此应运而生。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富有洞察力的知识,在了解多方面的知 识后,能够预见一些事情的发生和采取 行动 智慧 Wisdom 有意义的信息,表现为信息和信息之间 的关系
知识 Knowledge 信息 Information
经过格式化、过滤和综合处理的数据,强 调的是数据和数据之间的联系。 包括事实、声音和图像,表达的是一个没 有制定背景和意义的描述。
返回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IT技术的兴起与应用,使知识管理的可操 作性大为提高,知识管理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主 要推动者是国际知名的IT企业(如IBM和惠普)和咨询公司(如 安达信与普华永道),而一些世界顶级企业的成功(如通用和福 特)也起到了相当有影响力的“标杆效应”。 在这一切的推动下,许多企业,特别是世界著名企业,都纷纷为 自己导入知识管理系统。且发展迅速。 但我国开始的晚,比较落后。
隐形
体化知识 (embodied knowledge)
植入知识 (embedded knowledge)
(Tacit)
1990年,圣吉的这部代表 作在美国出版,它成为了 知识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
什么是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 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 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 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 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 的变迁。
二、知识管理的应用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应用
企业环境中的知识管理实践
IBM的知识管理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发端于图书馆管理学及早期信息系统的管 理。 目前,学术界对教育知识管理的认识有一部分定位于“运用技术工 具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存储,并通过电子网络广泛传播、 利用的过程”(Jermy Galbreath,2000);即知识的显性化及对显性知 识(如教学资源库)进行管理的过程。此认识可是同图书书馆学的 一种延伸,过分依赖信息系统处理资源的能力,并将资源视同为知 识本身。 也有一部分人充分借鉴了企业领域的知识管理实践,认识到知识与 信息的联系及区别,认识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同区别,认识 到教育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教育领域数字资源的加工、存储、传播、 利用等管理过程,而且是通过网络营造实践社区、建设非正式学习 环境、营造学习型组织、充分发展人的创造和革新能力的教学管理 理念及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新范式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新范式的理论与实践
“互联网 +(教育) +”=?(2015.04.23 杭州命题)
2011 年底,南国农先生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 20 周年庆祝会暨全国 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的座谈会上提出:“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可以 说是红红火火。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事业来说,它是红红火火,如日中天,但 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正在逐渐地衰弱,独立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这个问题被称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南国农之问”。 引自:“从南国农之问看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路”
(7)技术的应用应该有利于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
(8)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是提升学习品质。
发表的CTCL研究范式的部分论文
[1] 董玉琦等.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1)——基本构想与初步研究 远程教育杂志,2012,(2):3-14.
[2] 董玉琦等.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 ——从“媒体应用”、“课程整合”到“学习技术” 远程教育杂志,2013,02:3-12.
(4)在开发、应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时,要充分考虑 学习者的状况以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适切性
CTCL研究范式的基本命题
(5)在设计学习过程时,应充分考虑与技术创设的学习环
境有机结合,使其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 体验和创造激情;
(6)学习方式的选择应与学习文化、技术、学习内容和学 习者的实际相适应;
[3] 董玉琦等.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 ——基础、命题与应用 远程教育杂志,2014,(3):23-32.
一个团队研究例子:
对初中8年级“光的传播”学习单元进行学 习资源设计,以其中“静止光源发出的光 是否能够运动”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偏差认知测查
学习者对“静止光源发出的光是否能够运动”的观点

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成为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一、积极应对科技发展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也面临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失去吸引力。

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是教师教育教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传递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等设备进行互动性教学,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在线教育的兴起在线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领域。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互联网上,实现异地教学。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既节约了时间和空间,又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四、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个性化教学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学。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移动学习的推广移动学习是教育教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现代人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习惯越来越强,教师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推广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向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六、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给学生带来更真实的感受。

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教育教学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研究需要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

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摘要】CTCL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技术学派”创立的一种大胆追求与勇敢尝试。

文中关于CTCL的基本命题是在重新审视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考量近年来在学习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基础是:学习者处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心。

学习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

学习反馈是学习系统动态平衡的前提条件。

由此,CTCL范式下的基本命题由学习的要素、过程、资源、方式、价值和目标等几个主要维度构成,其研究应用围绕着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并例举。

【关键词】CTCL;学习;基本命题;研究范式应用一、引言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在教育革新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呈现出关注人类学习与关注技术支持的特征。

这说明教育变革的发生既依托于教育变革者对人类学习的深刻认识,又仰仗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变革仰仗技术支持这一发现让向来以“教育中技术应用专家”自恃的我们兴奋不已,似乎我们终于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高技术手段——低技术学习”的现实,尤其是斯坦福大学教授拉里,库本(Larw Cuban)“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表明,教学和学习效能的改进确实是由应用信息技术引起的”这一论断。

又带给我们不小的冲击。

当全世界都在就如何利用技术解决各国教育难题展开大讨论之时,教育技术学者似乎更加关注自己所在的学科是否为“正规军”,而缺少对研究本意的追问,缺少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建构的追求。

用教育技术学来谋生,还是用教育技术学来真正解决教育问题,这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如果我们回到解决教育问题这个原点上,中国教育技术学者在解决教育问题上还缺少底气,尤其是在解决特定学科的学习问题上力量相对薄弱。

以往我们的研究关注媒体技术的多,而关注人本身的少:注重“形而下”的多。

而注重“形而上”的少。

在中国教育信息化走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之后,以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研究为己任的中国教育技术学者如果仍然坚持对西方言论的全盘引进路线,兴奋于时髦技术、时髦名词在教育中的出现。

学习技术(CTCL)范式下技术促进学习研究进展(3):小学数学《中位数与众数》单元教学的实验研究

学习技术(CTCL)范式下技术促进学习研究进展(3):小学数学《中位数与众数》单元教学的实验研究

学习技术(CTCL)范式下技术促进学习研究进展(3):小学数学《中位数与众数》单元教学的实验研究作者:董玉琦王靖施智勇张琦毛露佳白栋铭乔沛昕黄亚昇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11期摘要:学习技术(CTCL)范式下的研究将“基于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学习”作为核心路径,探索技术如何为个性化学习赋能,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业水平。

该文针对小学数学《中位数与众数》学习单元,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准实验法开展实证。

首先,通过测查小学生对中位数与众数的认知起点,初步掌握认知起点的分布,并确定其测查工具;而后,基于不同的认知起点类型,设计个性化学习的资源与路径,并开发相对应的学习支持系统;最后,在四年级开展实证研究探索“基于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对学习者学业成绩的影响。

研究发现:恰当的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业成绩提升;个性化学习是技术促进学业成绩提升的重要路径;差异化的认知发展是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机理。

关键词:学习技术(CTCL);认知发展;个性化学习;认知起点;中位数与众数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技术促进学习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重要话题。

研究者尝试用技术来赋能学习,目的在于提升学习者的成绩或培养学习者的思维。

在利用技术促进学习的过程中,研究者常常会加入技术所作用或反映的对象作为中间变量,例如,学习者的认知、情感、行为等。

近年来,本研究团队由董玉琦教授领衔,在团队提出的学习技术(CTCL)范式的指导下,将基于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学习作为核心路径,研究技术如何为个性化学习赋能以达到提升学业水平的目标。

本研究在学习技术(CTCL)范式指导下,对技术支持的基于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的效果进行验证。

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者已经证实了“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基于以往研究对认知的界定,本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用“认知起点”和“认知发展”,以及二者的关系来理解与实现个性化学习。

首先,“认知起点”是在学习过程中,当新的学习行为即将展开时,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状态,以及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与任务前,所具有的逻辑水平[1]。

教学新范式

教学新范式

教学新范式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领域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新范式,即以“教育-技术”融合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它传递了教育的最新理念和趋势,探索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打破了传统教育和教学方式的限制,使教育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教学新范式:第一、教育技术融合教育技术是教学新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教育,教育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

在现代化语境下,教育也越来越被视为一种技术活动,科技能够促进教育的更新和变革。

教育技术针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往往可以加强交互模式,提高课程的个性化体验,节省时间,降低资源浪费和成本。

而这些特点,与教育渗透科技的年轻一代相得益彰。

他们熟练掌握各种新技术、工具和软件,并且对于国际化、公共化视角下的社会变化也更加敏感。

第二、教育哲学的变化教育哲学是教育的范畴,对于新时代下的教育创新和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爆炸,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和灌输道德观念,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新的教育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并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更好地享受教育。

第三、个性化教育的实践随着教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固定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模式。

当前,个性化教育正逐步成为一种趋势。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进行定制的课程和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推动其学术发展和心理成长。

第四、移动学习与社交教育学生及教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接触到移动学习系统或社交媒体。

移动学习和社交媒体交流使教学界更加互相关注并且兼容性更加好。

移动学习的核心是将学习者和信息相联系(随时随地)。

通过在线学习、视频会议、模拟器和其他互动工具为个人和组织提供支持,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分享信息、互动配合并探求深度学习。

总之,教学新范式对教育、教职人员以及学生的影响是多重的、深远的。

教育技术CSCL

教育技术CSCL

科学性强
CAI中的教学软件是经过优 秀教师与课件制作人员的共 同努力编制而成的,并有严 格的评测标准,因而可以避 免由于单个教师个人条件限 制所带来的教学水平差异, 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 在CAI中,要注意发挥它的 优势,克服其不足带来的影

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认识误区的校证
(1)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简单地代替一切手段
CSCL的理论基础:
支持CSCL的理论有很多,下 面我们主要从群体动力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和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群体动力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1)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 在其心理动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他 的整个活动也是一个“场”。他用公式B=f(P· E)来表示人的行为与个人以 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式中,B表示行为,f表示函数关系,P表示个人,E表示 环境。该公式说明,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 即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还指 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 程中。群体的目标、规范、舆论、凝聚力、心理气氛与士气等社会心理现象 是影响群体动力的内部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群体成员的个性发展,而且 影响群体发展的水平与群体绩效。CSCL是小组协作学习的一种新方式,虽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但它的真正主体还是由人所构成的群体,即学习共同体。 CSCL的内在机制就是群体通过计算机不断互动和交流来开展协作学习。学 习共同体的学习目标、规范、舆论、凝聚力、心理气氛与士气等都会影响 CSCL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cscl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定义: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技术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并解决问题的一种系统性方法。

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定义:首先,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确定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问题可以是理论问题、实践问题或者是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2. 文献综述:在进行研究之前,研究者需要对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这有助于确定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方向,避免重复研究。

3. 研究设计:明确研究的方法、样本和数据收集方式。

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可以采用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不同的方法。

同时,还需要设计合适的数据收集工具和流程。

4. 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研究设计,进行数据收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或者质性分析方法,得出科学且可靠的结论。

5. 结果解释和讨论:在研究报告中,将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并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讨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如果研究发现与已有理论相悖,还需要提出解释和解决方案。

6. 结论和建议: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结论,并针对实际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这些建议和方案应该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进行教育技术研究时,还应该注意科学伦理的问题。

研究者应该尊重被研究对象的权益,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在进行实验或观察时,应该遵循科学规范,确保实验环境的可控性和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总之,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是一种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方法,可以指导研究者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工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合理运用研究方法,可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现象学: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三种范式

现象学: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三种范式

现象学: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三种范式作者:刘志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02期[摘; ;要] 在系统分析教育技术常用的两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哲学史的梳理,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现象学进行了分析,指出现象学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三种范式。

在方法论层面,现象学范式的创新性突破在于穿透了“一般”和“个别”的割裂;在研究方式层面,现象学范式遵循质性研究的模式,擅长对微观体验的揭示;在具体研究方法层面,现象学范式综合运用访谈、体验报告等手段,使研究结论具有建构性。

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教育技术研究特征的分析,明确了现象学之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在于贯通融合,即有利于教育技术研究的定位融合、视域融合和研究取向融合。

[关键词] 思辨研究; 实证研究; 现象学; 教育技术研究; 范式[中图分类号] G434; ; ; ; ; ; [文献标志码] A一、引; ;言在教育技术领域,人们对研究方法的零星探讨从未停止过,其中,李克东教授还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进行过系统总结。

但是,相对于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其他主题,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成果要少得多[1],而从方法论层面对研究方法的探索无疑更少。

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甚至存在混淆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状况[2],其原因在于对方法论的探讨有一定的难度,以至于叶澜教授将之隐喻为“走迷宫”[3]。

教育技术学科的存在感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方法论的突破。

基于此,文章在分析教育技术研究常用的两种范式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以在教育技术领域引入新的研究范式为目标,对现象学范式进行探讨,以期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方法论意识的增强有所裨益。

二、思辨和实证:教育技术研究常用的两种范式教育技术既承沿教育基因,又具有技术血统。

从承沿教育基因来看,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为主,因为自教育学创立之始,赫尔巴特就主要采用思辨方法创建普适的教育学。

从受技术血统的影响来看,基于技术与“工学”的“暧昧”关系,教育技术研究又极易走向实证研究的路子。

浅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

浅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

浅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的大数据技术也在逐步发展。

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有很多种不同的范式的,在大数据这一大环境之下,分析学以及数据科学都已经收获了非常大的成功,而在大数据的教育领域背景之下,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本文将对目前的科学范式具体应用在教学方向上的效果展开探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用来促进大数据背景之下教学技术的新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教学;技术研究;范式1 科学范式本概念是由美国学者于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所提出,科学范式也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之内,可以为某个群体提出具体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同的科研环境之下,范式的概念也会有着些许的偏差,而具体研究的课题以及方法也会随着具体研究的群体改变而改变,并且,科学范式也会对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等进行多多少少地暗示。

除此之外,范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改变,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之中其自身也会发生着一些改变,一些新的科学的范式也会随之出现[1]。

2 大数据分析应用的兴起在上世纪末的时候大数据分析应用逐渐地在全世界兴起开来,由于当时的飞机模拟周围环境的实验水平较为落后,其实验研究人员难以对每个复杂的数据做出详细的观察,这也就促进了超级计算机的大数据分析应用的产生,大数据分析应用的发展与如今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各个先进技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各个媒体以及信息网络都是大数据分析的具体应用体现,并且一些传统的行业也需要大数据分析应用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持与帮助,而一些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都与大数据的发展密不可分,比如脸书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有了超过十亿的用户,谷歌的用户更是早就超过了三十亿,推特每一天需要进行处理的数据也高达四亿次,这些操作没有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今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对大数据分析应用进行准确的定义,可是它的作用实际上是不可能被人所忽略的。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基础、命题与应用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基础、命题与应用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基础、命题与应用董玉琦;王靖;伊亮亮;边家胜;王珏;胡航;杨宁【期刊名称】《远程教育杂志》【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CTCL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技术学派”创立的一种大胆追求与勇敢尝试。

文中关于CTCL的基本命题是在重新审视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

考量近年来在学习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基础是:学习者处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心,学习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学习反馈是学习系统动态平衡的前提条件。

由此,CTCL范式下的基本命题由学习的要素、过程、资源、方式、价值和目标等几个主要维度构成,其研究应用围绕着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并例举。

【总页数】10页(P23-32)【作者】董玉琦;王靖;伊亮亮;边家胜;王珏;胡航;杨宁【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上海 200234;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技术系,江苏无锡 21412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 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117;东北师范大学软件与信息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天津 30022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34【相关文献】1.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从“媒体应用”、“课程整合”到“学习技术” [J], 董玉琦;包正委;刘向永;王靖;伊亮亮2.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1)——基本构想与初步研究 [J], 董玉琦;王靖;伊亮亮;边家胜3.中日两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第四届中日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论坛侧记 [J], 刘菊霞4.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J], 张文兰;刘俊生5.基于协同育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纪实 [J], 刘娟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word资料23页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word资料23页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一、引言从19世纪末幻灯、无声电影等媒体被用于教育领域开始,人们将新技术用于教育领域并期待其解决教育领域中各种问题的追求就从未停止过。

在我国,随着“电化教育”思想的提出,以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改革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大量涌现,形成了“媒体应用”研究范式。

这些研究对新技术的引进,以及人们对新技术应用的关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单纯的媒体应用研究,似乎并不能为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让技术与课程双向互动,在关注技术应用效果的同时,更关注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和方式,形成了“课程整合”研究范式,但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课程整合后,人们又意识到“课程整合”研究范式存在着重方式轻基础的倾向,其效果并不理想。

真正好的技术应用方法与策略应当是基于学习者、尤其是“学习者如何学习”的,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关注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技术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新追求,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的反思,针对多数教育技术学研究缺乏对学习者发展深层次关注的现象,提出了“在文化视野下将技术、学习内容、学习者相统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CTCL。

从教育技术学研究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优质研究文献的考量,本文着重分析了“媒体应用”、“课程整合”和“学习技术”三种研究范式的形成、特征、发展现状及启示等,试图以此揭示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二、“媒体应用”研究范式(一)“媒体应用”研究范式形成的背景随着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相伴而来的是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冲击,同时教育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人们不禁产生疑问:是否会由此产生教育革命?在幻灯、投影、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电视等视听媒体被引入教育领域时,“视听教育”的概念被提了出来(由于这些媒体都和“电”有关,我国的学者为了让名称更加通俗易懂,提出了“电化教育”的概念):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被引入教育领域时,研究者又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的概念。

基于CTCL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审视

基于CTCL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审视

基于CTCL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审视毕景刚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董玉琦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韩颖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CTCL是学习技术研究范式四个构成要素——文化(Culture)、技术(Technology)、学习内容(Content)、学习者(Learner)的英文缩写形式,它对当前运用技术改善学习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运用CTCL 理论对翻转课堂理论基础、应然状态、实然路径进行客观审视,分析出当前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建议,以期为翻转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CTCL理论;翻转课堂;学习技术;审视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22-0090-04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已经走进了学校、课堂。

由于翻转课堂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地位,所以目前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甚至有些人深信这是当代教育的又一次革命,或是对传统课堂的终结。

然而,我们也关注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批判性地指出翻转课堂存在弊端和不足,及时让一些对此热衷的人士变得清醒冷静,这不免也引发了学术争鸣。

鉴于这样的现实,我们有必要运用新的学习技术研究范式来对“翻转课堂”进行深层剖析,并给出这一教学方式的实践路径。

●CTCL范式“范式”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提出的科学观点中的核心概念,指存在于常规科学之中的诸规范的集合体,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

[1]CTCL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指导下,提出的一种倡导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学习技术研究范式。

CTCL理论即研究者在文化(Culture,C)视野下,将技术(Technology,T)、学习内容(Content,C)、学习者(Learner,L)相统合。

基于CTCL范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大学信息技术概论课程为例

基于CTCL范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大学信息技术概论课程为例

基于CTCL范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大学信息技术概论课程为例史进玲【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研究,以信息技术概论课程为例,分析目前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CTCL范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并进行有效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3页(P80-82)【关键词】CTCL范式;翻转课堂;信息技术概论课程【作者】史进玲【作者单位】河南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4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32015年10月,国家制定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随着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包括许昌学院向应用型教育转型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改革和学习者的发展已成为高校教育技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随着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处理能力已成为当前大数据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信息技术概论课程作为一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涵盖技术前沿动态知识,对于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技术公共课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使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课题组通过访谈调研分析,总结反思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发现目前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新技术、新软件的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能力和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方法的传授和知识的更新使课程容量不断增加,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8
二·绩效技术
• • • • (一)绩效与绩效技术 (二)绩效技术的操作模型与实施步骤 (三)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 (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9
绩效技术的实施步骤
• • • • • (1)绩效分析 (2)原因分析 (3)干预选择 (4)设计与开发 (5)干预实施与调整
10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构成
专家系统 超媒体 信息库 用户界面 应用软件 与效能工具 监测系统 在线帮 助系统 交互式训 练系统
11
6
企业E-learning的优势
降低培训成本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有可能 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
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
提高学习者之间 的协作和交互能力
实现个性化学习
7
企业E-learning系统架构
企 业
同步课堂
E-learning
教与学的支持模块
系 统 架 构
学习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
企业E-learning 系统架构
企业E-learning 的规划与实施
4
问题
• E-learning的定义
5
回答
• E-learning定义: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 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 用现代信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 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 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 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从 而根本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第六章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来自方向1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企业电子培训与绩效技术 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
E-learning在企业中的应 知识与知识管理 用 知识管理的应用 绩效技术 知识工程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3)一、引言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在教育革新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呈现出关注人类学习与关注技术支持的特征。

这说明教育变革的发生既依托于教育变革者对人类学习的深刻认识,又仰仗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变革仰仗技术支持这一发现让向来以“教育中技术应用专家”自恃的我们兴奋不已,似乎我们终于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高技术手段――低技术学习”的现实,尤其是斯坦福大学教授拉里,库本(Larw Cuban)“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表明,教学和学习效能的改进确实是由应用信息技术引起的”这一论断。

又带给我们不小的冲击。

当全世界都在就如何利用技术解决各国教育难题展开大讨论之时,教育技术学者似乎更加关注自己所在的学科是否为“正规军”,而缺少对研究本意的追问,缺少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建构的追求。

用教育技术学来谋生,还是用教育技术学来真正解决教育问题,这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如果我们回到解决教育问题这个原点上,中国教育技术学者在解决教育问题上还缺少底气,尤其是在解决特定学科的学习问题上力量相对薄弱。

以往我们的研究关注媒体技术的多,而关注人本身的少:注重“形而下”的多。

而注重“形而上”的少。

在中国教育信息化走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之后,以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研究为己任的中国教育技术学者如果仍然坚持对西方言论的全盘引进路线,兴奋于时髦技术、时髦名词在教育中的出现。

却不能抓住机遇,适时建立“知行合一”的中国本土教育技术理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将很难带来教育的现代化。

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拿来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本土问题。

叶澜教授扎根中国教育“家园”,珍视中国传统智慧“体悟”,形成“中国教育学”而不是“教育学的中国化”的努力。

值得我们教育技术学人学习与钦佩。

中国教育技术学者应该在持续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中,逐渐生成富有个性的学术流派。

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CTCL的提出是我们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一次尝试。

它的提出绝非偶然。

是在充分认识和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结果。

笔者分别在《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CTCL系列论文(1)和(2)即是对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全面回顾与深度反思,同时也是在笔者团队自1998年关于学生学科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对CTCL框架的一种基本构想与初步尝试。

CTCL系列论文至此。

我们希望在充分认识“学习”的前提下。

提出中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命题,并对CTCL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给出一些建议。

二、CTCL提出的重要基础:关于学习的新认识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的联合为两大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铺设了新的路径。

也向教育领域展现了创新发展教育的新景观。

美国教育技术界以大卫,乔纳森(David H Jonassen)博士提出的学习环境建构、心智工具应用与问题解决的概念与框架,成为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联合的主要代表之一。

我国教育技术界以桑新民教授《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出版为开端。

探索了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联合的可能。

世界范围内有关学习的新认知和新动态为我们构建CTCL的基本命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学习者处在学习生态系统的中心学习生态系统为探索CTCL四要素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学习生态系统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无国界计划(Learning withom Frontiers,简称LWF)”负责人简?维瑟(Jan Visser)在1996年首次提出。

学习生态系统将学习环境看作为生物圈。

各种不同水平但兴趣相同的学习者在其中学习并形成有组织、复杂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一被提出,便引起了各方关注,并纷纷从不同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我国学者对学习生态系统也有不同的认识。

张立新认为,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可以被看作是生态环境中的有机体和有机群体,而作为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则成为了维持生态环境中有机体和有机群体稳定持续发展的生态因子,所有学习者和各种支持性条件相互作用并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生态系统。

陈琦、张建伟则认为。

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共同体及其物理的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自成一体的实体。

学习者生活在这样的生态圈之中,他们彼此之间、他们与教师、研究者以及其他成员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学习生态系统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纵观这些论述,我们认为学习生态系统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与其他因素间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

传统的学习环境,多强调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

而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问、学习者与除“人”之外其他因素问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前两对关系整体表现为相互间的沟通交流,而最后一对关系呈现出“生成性”的特点,学习者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对后者的监督和调控,实现“监控、调节、完善、发展”的动态运转。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进而改进和完善体系,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学习生态系统是动态的、自我调节的。

传统的学习环境的研究更注重各要素间的静态平衡。

而学习生态系统不仅关注各要素问的动态关系,更继承了生态系统所具有开放性和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动态平衡的特点。

在学习生态系统中,作为系统构成要素的“学习者”与其他要素间存在复杂的动态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者”与其他要素问的调节关系,而这也反映了学习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组织性的特点。

通过调节实现了学习者的发展和优化了系统的平衡。

(3)技术扮演着多样的角色。

在传统观念中。

技术只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支持性条件之一,但在学习生态系统中技术的角色变得更加多样。

技术可以帮助培植和发展新型学习生态圈,通过技术形成丰富、有力的物质性的学习环境;可以扩展和改善人际社会的互动关系:技术的使用还可以改变各因素问的关系与结构,形成新的、更具活力的学习生态圈。

CTCL作为一个由文化、技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四要素构成的学习生态系统,其核心目标为提升学习品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因此。

学习者作为最具能动性的因素理应处于系统的中心。

学习者是达成系统动态平衡的关键。

为系统的动态平衡提供内驱力。

系统中其他要素的运动变化都应以学习者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在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日渐融合的背景下,学习者受此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学习者在学习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比以往更为重要。

技术则成为调节学习者与其他要素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动态调节中实现系统的平衡与优化。

CTCL研究范式试图秉持“整体关联――动态平衡――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从文化视野下,探寻学习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并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习者为本,把握各要素的动态平衡,使系统中各要素达到统合即自然和谐的状态。

(二)学习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将学习看作是从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与结果。

为CTCL框架下的技术作用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并不意味着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如果从知识的动态变化角度看待学习,“信息”这一概念似乎比“知识”更为基础和天然。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直接获得的就是信息,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人的提炼转化为经验,而经验再经过实践的普遍检验才可能上升为规律,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知识。

人们再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以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

知识的获得是结果。

而达成这一结果的过程才是我们所关注的普遍意义上的学习。

将学习视为信息向知识的转化过程,比用知识来描述学习更具优势。

首先,学习者生活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的半衰期日渐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学习比学习更多的知识更有价值,而新的学习隐喻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因而。

更容易促进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

其次,这种学习观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应该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帮助他们意识到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责任和义务,这更符合教育培养人的终极目标。

此外。

从技术促进学习的角度看,将学习视为信息处理的过程,会使技术更有作为。

知识的能动性要远低于信息,我们很难用技术去改变知识,但我们可以利用技术改变承载知识的信息。

优化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

由此,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可以利用技术促成学习过程中三个重要转变的发生。

(1)从知识到信息的转变。

作为学习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转变,将知识转变为信息是由教育工作者来完成的。

教育工作者根据课程目标、学习者等因素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加工,将其转变为学习者易于接受的、能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呈现哪些信息,以及信息的呈现方式进行决策。

例如,是否呈现知识获得的历程与方法、知识的应用范围等信息;以何种媒体形态来呈现信息;是用虚拟的、现实的还是虚实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这些信息是情景化的还是去情景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不仅能将我们需要表达的信息以特定的方式呈现,更重要的是有些技术,诸如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还能为信息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决策提供依据,使决策更科学、更准确。

(2)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变。

这种转变发生在学习者大脑的内部,近百年来人们一直试图揭开这一转变过程的神秘面纱。

随着技术的发展,GSR、脑电波、脑CT、眼动追踪等技术加速推动着人们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这一过程仍然是一个“黑箱”。

即便如此,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对促进这一转变的发生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我们知道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概念图工具绘制出的概念图可以帮助我们定位有助于信息理解的学习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内容: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的视觉的焦点进行追踪和分析。

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对视觉资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3)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变。

这一转变过程的关键部分也是在学习者大脑内部发生的,但通过学习者的“发声思维(Think-aloud)”,以及对学习者外显行为的观察,我们对这一过程也还是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的。

其中之一。

就是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

与其他学习者讨论、合作等交互活动对这一过程有促进作用。

利用网络技术我们可以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进行交流,而对这些交流的分析又可以作为新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依据。

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著名哲学家怀特海就曾提出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论述。

他认为学习者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应当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激发源自学习者内部的发展的本能,引导和鼓励学习者自我发展。

将学习视为信息处理的过程与过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学习者学会学习,激发自我发展的潜能,进而促成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

CTCL范式下开展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应该对学习者学前、学中、学后的学科学习心理、学习情意等层面深度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并探求技术适用的情境、目的、内容、对象和时机,追求文化、技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各要素问的适切、统合,从而优化学习者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