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第一篇: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12级汉文三班王自强 201201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语文》读后感在我读书的时候,就已听说了王崧舟老师的名字,但惋惜到现在都没有听过他的课,他的报告。
这次认真拜读了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一点遗憾都没了,而且感慨颇多。
这本书有魔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由于当我翻开书看第一眼的时候,我就被里面充满诗韵的文字吸引住了。
读着读着,我又深深被王老师博古通今,丰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文中的一字一句透着对秦砖汉瓦的向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对《红楼梦》的痴情,对《西游记》的迷恋。
没有平常日积月累地啃书,哪来对《江雪》中“独钓寒江雪”三个渔翁之一柳宗元的精彩解读。
没有剑气合一的修炼,又怎能领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的潜在内涵。
这或者许也正是王老师之因此能成就“诗意语文”这种教学风格(王老师很谦虚的认为是“教学风格”)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
还有一个决定性原因,那就是“行”。
王明阳在《传习录》中说,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非真行。
只有行知统一,行知不二,才能有所成就,修得正果。
知者先行,行者无疆。
王老师在上一堂课之前,总会细细品读文本,找很多资料。
像在讲到对《小珊迪》这一课如何进行细读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课题为什么叫《小珊迪》。
由于文章当中,没有一处文字提到“小珊迪”这三个字,出现“珊迪”也才6次,因此他的敏感点就聚焦到这个“小”字上。
他想到:从年龄上来说,珊迪是个小孩子;从生理上说,珊迪身体相当弱小,发育不良,发育不良才会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由社会处境造成的;从地位上来讲,珊迪是穷人,是孤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但是珊迪人虽小,地位小,个子小,精神形象却是高大的,灵魂价值却是伟大的。
在细细品味文章语言的时候,王老师就用了五个“哭”来表达对小珊迪的同情,表达对小珊迪的尊敬,每一哭当中,王老师却又紧紧抓住文章对小珊迪的文字的描述,逐步把小珊迪的形象高大、升华。
你看,王老师就是“用行动去思考,在行动中边思考,为了行动去思考”。
这样他才修成了语文教育的正果。
因此说,就算你有再大的眼界,再高的学识,再先进的思想,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没用。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我行走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里,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
”让我的教学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诗意语文》是以演讲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在书中他从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几方面对诗意语文进行了解读,叙述了他自己的名师成长经历,阐释了他的读书生活、备课过程以及从教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等。
“语文应该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
”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他也毕生的追求着这样的语文教育境界。
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其中有三点让我感触尤深。
一、语文教师的底蕴是书堆积起来的。
“开合有度,取舍有道,厚重儒雅,旁证博引,文化熏陶,唯美深邃,如诗如画。
”每次听完王老师的课,都深深地被他所折服。
王老师在课堂中的侃侃而谈,旁征博引。
能把一个沉闷的课堂,通过自己的循循善诱,变得活跃起来。
为什么王老师能做到这些呢,我认为,这些与王老师读了大量书籍有关,用王老师的话来说是:“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跟吃饭,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是呀,正是由于王老师的博学,才能在课堂中胸有成竹,才能从善如流。
二、坚持做好文本细读。
在书中,王崧舟老师用诗化的语言给文本细读一个形象的描述。
文本细读,是“慢慢读,欣赏啊”,你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只有这样,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才会脱胎换骨;是“沉入词语”,以达到和文本的全身心接触、亲密接触;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因为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是常读常新的;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就是见微知著,洞察一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响和韵外之旨;是“徜徉在语言之途”,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
《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语文》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意语文》读后感篇1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多次看到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介绍,非常崇拜,但也对其中的“诗意语文”感到有些模糊,感觉无法效仿,有点玄乎。
所以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咀嚼着“诗意”的内涵。
行走在王老师那诗意般的文字里,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
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
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
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
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
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
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
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
阅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有感
阅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有感阅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有感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撰写的《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如缕缕春风拂面,又似涓涓细流浇灌我那干涸的心田,给我送来了夏日里的丝丝清凉。
在这部《诗意语文教育》中,集中了王老师近几年对诗意语文的一个不断理解和生成的文字轨迹,是他参与各种大型的、专题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培训活动的讲座和报告.虽未亲临现场,但我能够深切地感悟从王老师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对于诗意语文的解读和修行,令我对诗意语文有了滋心的感受,对我平常那近乎麻木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触动。
书中王老师精辟而形象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诗意语文,那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朴素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只要它是自由对话的、唤醒意会的、精神契合的、追寻幸福的、实现自我的、充满智慧的,那就是诗意语文。
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真是愧对学生,愧对自己。
上课时,即兴发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课后的反思策略也只做表面功夫。
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其实我也挺讨厌这样的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曾经的理想抱负,都已不在。
而这次读了《王崧舟诗意语文教育》,又激发了我灵魂深处的那份感动,那份纯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上好语文课,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王老师告诉我们,一堂好的语文课,在课堂上教师要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要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不时地产生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
在书中我学到好多王老师的独门秘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平时要修炼绝招。
比如第一招叫实录还原法。
把课堂教学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然后再还原成教学理论;把理论再还原成设计,把设计再还原成实录,这样一个来回还原的过程,可以很好地修炼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范文
《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诗意语文》的读后感范文寒假我看的第二本书就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拿到书后,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
捧着《诗意语文》,好像王老师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诗意语文》是一本以演讲方式呈现给大家的。
王松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
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
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
更为关注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诗意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欣赏,有意识地加重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的儒雅、自己的博学和自己对生活的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书中讲了文本细读也让我感触深刻,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就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
就是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嚼,慢慢赏,才能读出味道来,更重要的他认为文本细读就是想王老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就会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时,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王松舟老师说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
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教师。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语文课谱的读后感篇一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里的每一个课品,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更让我对王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荷花》一课,简简单单的教学设计,课路顺着文中。
朗读、品味、写话,语文的味道十足,特别是对一个“冒”字的赏析,称得上是关键词教学的典范!另一方面,王老师又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创造荷花的美。
语言学习与审美熏陶,既相得益彰又水乳交融。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轫,便是这一课中的这个“冒”字!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里,王老师带我们走进这万园之园,“漫步园内”,“流连其间”,又让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罪恶的大火把这“不可估量”的文明“化为灰烬”。
他是把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捧给我们看,然后将它生生地摔碎在我们面前!于是,在“欢喜”与“悲痛”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转身的空间。
在这一课里,学生所感悟的不仅仅是课文,而且是一段历史,面对圆明园,他们已接过了这份沉重,同时接过的还有民族崛起的信念。
诗意语文,于“抑扬顿挫”的课堂节奏的建构中自觉寻求理想的情感解读模式。
王崧舟用他的《只有一个地球》把我们带入了这样一种境界:透过那些迭出不穷的精彩环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字——“人”!不论是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还是交流中的随机点拨,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并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他是那么坚定地与学生站在一起,惭愧着学生的惭愧,伤心着学生的伤心。
在王老师的心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人,不是为老师的教学服务的机器。
王崧周《诗意语文》读后感
精品整理王崧周《诗意语文》读后感王崧周《诗意语文》读后感z小学读罢《诗意语文》,感慨颇多,很受启发。
王老师带着一双教育的慧眼,一颗诗意的情怀,无比幸福地耕耘在语文教学研究乐园里。
让我羡慕,让我仰慕,他的诗意语文让同仁陶醉,让自己沉醉,他把我们引到异样的风景处,不知不觉我们也欣欣然迎风起舞。
这种体验真实而又虚幻,迷恋而又抗拒。
是的,其他学科可以没有诗意,但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诗意。
语文教学材料,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师生面对的一行行灵动的文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种种可感可触的思想情感,没有烂漫的情思,没有多愁善感的情绪,没有过人的文采,那就是暴敛天物了。
课文里,诗的元素比比皆是,一段优美的文字、一个曲折的情节、一个生动的人物、一种打动人的情愫,这些都是诗意课堂的源头,它不断引发师生诗意情怀。
诗意语文,最重要的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互动中。
诗意课堂应有如诗般的景致——师生喜爱文章,反复吟咏,自然地沉浸其中。
师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有爱有恨。
师生有超越时空的联想想象,一幅幅图景映入眼帘。
师生间有愉快地思想交流,一吐为快、各抒己见。
师生尽情舒展生命的活力,在谈笑风生里、不经意间,一天天成长。
诗的语言是含蓄的跳跃的,像“疯话”,却让人喜欢。
诗的情感是复杂的,千丝万缕,读着读着,莫名其妙地被缠住了。
诗意语文,要遵循诗意的理念。
文学作品,它是很难用其他科学标准来解释说明的。
一个好词的理解,若按说文解字的标准去解释,那个“妙”也许早不见踪影。
语文教学,语言学习,理性可能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唤醒学生感性认识,在文本的画面中、在还原于近似生活情境中、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直观地去感悟体验并习得语言。
1 / 1。
读王菘舟老师《诗意语文》有感
读王菘舟老师《诗意语文》有感读王菘舟老师《诗意语文》有感提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的应该是底蕴,底蕴应该是书堆起来的。
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自以为在某个层面上是可以的读王菘舟老师《诗意语文》有感寒假期间,从郭哲那里借来了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读后让我爱不释手,敬重、佩服王菘舟老师。
让我最敬仰的就是王老师的文化底蕴,真不愧是语文大师,一代教师的楷模。
下面我就浅谈王老师书中的第三讲,“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书中王老师对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分析,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这首诗的价值,这首诗的文化,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句景语的潜台词,无一不渗透着他丰厚的文化底蕴。
余秋雨先生说,所谓的中国人,首先是个文化概念。
你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几千年传承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中国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的应该是底蕴,底蕴应该是书堆起来的。
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自以为在某个层面上是可以的,可再看一看王老师那课,反思自己最缺的就是底蕴,就是学养。
王老师讲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对年轻讲,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
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二个是文理贯通。
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你文化底蕴的基座就像金字塔的底座一样,会非常宽厚,非常坚定。
我赞同王老师的观点,读书不一定有底蕴,但少读书,不读书是没有底蕴的。
王老师对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为己读书,不是为别人,是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为了超越,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才读书,才做学问。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明白,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王老师藏书大概有六千多册,可以开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了,让人钦佩之极。
六千多册藏书中,古今中外,可谓是博览群书,在王老师的精神世界里,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
读书,实际就是一种精神修,难在修行,难在持之以恒。
人因为惰性和惯性,往往想得多,做得少。
我觉得,底蕴关键在行动,读书是行,上课是行。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范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读后感范文王崧舟——一个很早就被我铭记于心的语文大家,而诗意语文,也是在很早就听到过这个名词,但未细细研究何为诗意语文。
这回利用寒假,我认真地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一书。
读罢此书,让我更加佩服这位语文大师,佩服他丰厚的专业学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
在这本书中,我深入体会了诗意语文的内涵,对我影响之大的是王老师的人格魅力。
这对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一、王崧舟,让我铭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二、王崧舟,让我感悟到: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因此语文是感性的。
而小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形象关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因此学生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注重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场景和情节的解读方式,将外向于学生的“对象之物”转化为内在于学生的“体验之物”,比如王老师在教学《万里长城》时,将文中“成千上万”一词读出画面(即老师描述,学生想象成千上万参观者的某一幅画面)。
三、王崧舟,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师要有细读文本功夫。
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己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
王老师在文本上是肯花时间,下大力气的。
所以他的课堂才会如此“精致、大气”。
每每看到王崧舟老师课例的精彩之处,都不由得叹服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如此深刻又独到。
他对文本中言简意丰的,既能概括文章主题,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的词句,总是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拓展思维空间。
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字词,都能被王老师变成“宝”。
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重视一个简单的提示语——“笑着说”,然而王老师却独具慧眼地抓住了这个“笑”字,于平淡处设疑,引导学生贯通文本进行感悟,探究“笑”的丰富内涵。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后感800字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后感800字《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后感一张盼盼《王崧舟与诗意语文》一书是王崧舟在教育领域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他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将语文教育与诗意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教学之路。
阅读《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我深受启发。
首先,王老师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诗意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美感,培养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王老师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学习环境。
最后,王老师还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通过课堂中的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也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力量。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诗意和情感的引导,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语文人才。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后感800字二《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是一本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着作,作者王崧舟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智慧的小学语文教育世界。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诗意语文的理解和感受有了不少收获。
首先,王崧舟在书中强调了诗意和语文之间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
们应该注重言辞的选择和表达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诗意。
这
样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语言运用方式,激发了我对语文的
热爱和创造力。
其次,王崧舟在书中呼吁人们要关注诗意语文对人的成长和修
养的重要性。
他强调,诗意语文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和审美意识,丰
富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欣赏诗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培
养自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这样的观点深深触
动了我,让我更加重视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王崧舟在《诗意语文》中也提到了诗与教育的关系。
他
认为,诗意语文应该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这一观点引
发了我对教育领域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诗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总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文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情感和美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语文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我相信,只有将诗意融入语文之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美妙和深刻。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读后感】篇一: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
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着慈母的光辉。
种种“听说”在我心中留下了王老师高大的的形象,而且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甚至产生了这样念头:这样的老师,他的“课感”是与生俱来的,他的高度不是我这样的普通老师所能企及的,他的风采也只够我们瞻仰的——说白了,就是既学不来,又没必要学的。
直到这次,与他的作品《王崧舟讲语文》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大师那妙趣横生的谈吐,那大气的课堂和精妙的点拨,并非平地起高楼,这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这坚实的基础完全得益于他爱看书。
这回,也算是真正明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了。
《王崧舟讲语文》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由三篇王老师在三个重要培训班上的讲话稿组成,分别是《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和《“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收录了王老师在自己学校举办的“第三届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上的三篇讲话稿,分别是《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和《生命对话,走向语言的视界融合》。
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登出了《长相思》等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重要评课稿。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王老师以“讲”的形式,展示了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独特的语言教学风格。
对于我,一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有了很大的触动,强烈地感受到:语文教师当以阅读的姿势伫立。
一、阅读,让生命更丰富王老师爱读书。
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您的业余爱好?”他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两字去掉。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读书是跟我吃饭一样,跟我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当中是非常自然的。
”是啊,王老师确实是爱书之人,据他自己所说,藏书量少说也有七八千册了。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书心得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读书心得每当研读王崧舟老师的著作时,我仿佛会踏上教育家们曾经留下的足迹,会融入到这些带有“草根色彩”,扎根在中华教育实践大地,充满田野芳香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中。
王崧舟老师伴随我走过了四年充满“诗意”的岁月,他的教育故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著作《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这本著作由四部分组成,内容唯美,以“诗意行吟”“诗意拓荒”“诗意安顿”“诗意守望”贯穿始终,吾观之,感触有三。
一、诗意语文怀揣诗意的“故事”王老师的故居是诗意的,家世是诗意的,甚至充满着诗意的精神世界。
《二泉映月》与王老师的关系“如胶似漆”,甚至可以说“二胡”与王老师的关系“如胶似漆”。
它伴着王老师走过了懵懂的岁月,爷爷和爸爸的熏陶,让原本充满“诗意”的王老师更加闪闪发光,我相信语文的世界一定是“诗意”的,但是枯槁的文字、繁琐的句式,一定不为人所喜,但是如果对其“触类旁通”,那么一定是绚丽多彩的。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卢真金教授在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时,曾提出过一个颇有风味的模型理论。
三角形的底边被称为教师发展的“立足边”,两腰分别冠名为“理论边”和“实践边”。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当一名新教师度过浅显的适应期后,可能会双线延伸。
一线为由理论边出发,逐渐走向实际边,这种路径可以被称为“气宗”;另一线则反其道而为之,这种路径可以被称为“剑宗”。
当然,可能有极少数人,向中间走去,如同王老师一般,走的是“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不论是一个有名的“大家”,亦或是有名的著作,要想闻名遐迩,一定是有“故事”的,有趣或平凡,总会闪耀着点点星光,让其发芽。
如同语文一般,诗意的人生面对诗意的语文,总会让火花四溢,流光溢彩。
二、诗意语文展现诗意的“风格”打我记事起,接触过最多的人,一个是生我育我的生身父母,一个是“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辛勤园丁。
他们都是辛劳的,但没有人天生就是劳碌命,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王崧舟诗意的探寻读后感
王崧舟诗意的探寻读后感读完王崧舟老师关于诗意探寻的那些东西,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超级神奇的语文世界,那里面到处都闪着智慧和美的小火花呢!王崧舟老师吧,就像是一个语文武林的大侠,他对诗意的探寻就像是在寻找武功秘籍一样执着。
他可不是干巴巴地讲课文,那多无趣啊。
他能从那些普普通通的文字里,挖出好多好多诗意来。
就像在一片看似平常的草地里,突然发现了好多闪闪发光的宝石。
你看他上课的时候,那些对诗词的解读。
他能把诗人藏在字里行间的小情绪、小心思都给揪出来。
就好比是他有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诗人内心那扇神秘的门。
比如说解读一首古诗,他能把诗人创作时候的背景啊,当时的心情啊,像讲故事一样给你娓娓道来。
让你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到了古代,站在诗人身边,看他是怎么皱着眉头,或者是摇头晃脑地吟诗的。
而且他讲诗意,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你觉得云里雾里的。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亲切的朋友,拉着你一起在诗意的小路上漫步。
他会用特别通俗易懂的例子,让你一下子就明白那些很深奥的诗意概念。
就像他说一个意象的时候,能联系到我们生活里常见的东西,让你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就是意象啊,这么简单又这么有意思!”我觉得他这种对诗意的探寻,还让语文变得特别有魅力。
以前总觉得语文就是写写生字,背背课文,枯燥得很。
但是看了他的理念之后,就发现语文原来是这么一个充满魔法的学科。
那些文字就像是一个个小魔法师,组合在一起就能变出各种各样奇妙的诗意世界。
他还让我明白了,诗意不仅仅是在那些诗词歌赋里。
生活里也到处都是诗意呢。
只要我们像他一样,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就能在平常的日子里找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美好。
就像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路边一朵盛开的小花,这些都是生活里的诗意。
总之呢,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探寻就像是一阵清风,吹进了我对语文和生活的理解里。
让我想要像他一样,做一个能发现诗意、感受诗意、传播诗意的人,在这个有点忙碌又有点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诗意小天地。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本让人陶醉的读物,作者王崧舟用他独特的文风和才华,展现了诗与语文的美妙结合。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语文的魅力和诗歌的力量。
这本书以诗意为主线,通过诗歌的形式,让人感受到了语言之美。
王崧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境。
同时,书中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入,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也有表达内心感受的诗篇,还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诗歌让人如痴如醉,引发了我对语文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与此同时,王崧舟在书中还注入了自己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修养。
他通过他的诗歌,呼吁人们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语言的美妙,要用心去品味和欣赏文字的魅力。
他强调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
读完《诗意语文王崧舟》,我对语文的认识更加深入。
我明白了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得到好成绩,更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王崧舟的诗歌还让我意识到诗歌的力量和影响力,它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激情,甚至改变人们的命运。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对语文的学习和理解,用心去感受和体会文字的魅力。
总之,《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本充满诗意和思考的读物,它让人们领悟到了诗与语文的美妙结合。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和诗歌的力量,也更加确定了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目标。
希望这样的读物能够更多地出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用心去品味和欣赏文字的美妙。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
”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
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
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
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
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精选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一书,记录了王老师2005年至2007年间在全国首届智慧课堂名师高峰论坛、浙江骨干教师研修班和诗意语文高级研修班的讲座。
这些讲稿记录了他对“诗意语文”的追寻过程,记录了他的专业成长之路,记录了他从细读文本到生命对话的一些实例。
从一开始读,我就被吸引了,越读越惊喜。
那些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那些对文本的别致解读,那些含义深刻的至理名言……都让我不时停住,反复咀嚼品味。
这本书,洗涤了我的思想,充实了我的内心,受益匪浅。
定位自己他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人生四境界。
”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的人生有着这样四重境界。
第一重功利境界,把教书当饭碗;第二重道德境界,把教书当责任;第三重科学境界,教书在做学问;第四重生命境界,教书就是生命的状态。
王崧舟老师说自己当老师,特别是当语文老师是自己的一种天命。
他是将语文和生命融为一体。
他认为只有教师真正意识到所有的课都在是为自己上,"我的人生就是有一节一节的课组成的,我的人生的意义就是由一节一节的课的意义组成的。
"这个时候,上课就变成了享受上课。
如书中所说,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也没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
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面对教师这份职业你是以此“安身”,还是以此“立命”?很多年后,当你听到你现在的学生告诉你,你教给了他的东西让他受益一生,那么你才是成功的教育者。
成就了学生的人生,就是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如何修行他为我展示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读行天下”,教师教的是底蕴,底蕴是书堆积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
”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
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
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
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
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
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
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
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和感染,我并没有刻意去学,老师也并没有刻意去教,但是语文的概念就这样根植在了我的一生之中,它抽象吗,也许是,但是我就是实实在在的记住了它。
由此可见,语文真的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东西,硬要去把语文讲出来,我想那样所得到的效果应该是更多的人不用语文,不爱语文,不理解语文吧,身正为范,给予学生必要的引领和示范,把自身积累的知识也好,经验也好,在教育的细节中与流露出来,这就是教育,这也是信念的播种,时间会是土壤,时间会把你想要传达的所有抽象的东西根植在孩子们的灵魂当中,所以语文,仅此而已。
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许多人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找不到突破点,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换言之没有什么有效快速提高自己的途径,其实我很愿意和这样的家长去沟通一下,问一问他:你心目里的语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否很晦涩?它是否很难懂?用心的去想过语文是什么吗?语文不抽象语文很简单,它既不像数学需要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它所需要的,你所需要给它的,不过是静下心来读读书,静下心来写写字,静下心来跟心灵去尝试一次对话。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理解的基础不过就是读,耐心的砸一点时间在读书当中,不仅理解的能力会有提高,对人生境界的体会会更加深刻,语言文字对于灵魂的渲染和熏陶才是语文带给我们人生最好的礼物。
王崧洲先生把语文当做诗意语文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物质化的时代下越来越缺少精神上的富足,就连教育都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时代浮躁的气息,它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变得华而不实。
而诗意化的语文则重新把教育定位成为了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如果你把语文定位成为一门功课,那么你学习接受语文的方式也就只能是学习功课的方式,公式化的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所以有的孩子不爱学习,有的孩子不爱学语文,如果把它当成是一门爱好,所有学习的动力都源自于喜爱,就如同你喜爱舞蹈那么你一切的动力都源自于在舞台上聚光灯下优雅的展现舞姿,你就不会去计较日复一日辛苦的练习与付出;如果有的孩子学习不好语文,那么我只能说你还不够爱它,你还不够懂它,语言不是语言本身更多的是交流的工具,文字不是文字符号更多的是情感的承载,如果你爱读书喜欢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踏实而又沉稳的去阅读,如果你你爱写作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娴熟而又多彩去书写,境由心生,生活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老师又能把怎样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你呢?老师所传授给你的不过是一把能打开这世界浩瀚书籍海洋的一小把钥匙,读懂多少内涵汲取多少养分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不去把语文当成一门讳莫如深的功课,仅仅把它当做是体会的工具或者表达的手段。
那么诗意一样的语文没有什么难学的,没有什么难懂的。
喜怒哀乐,欢笑泪水,语文是情感的承载,投入你的真情实感你得表达会富有情感,你的理解会意味深长;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语文是意象的集锦,读懂他们你才会读懂这个更加真实而又绚烂的世界,所以语文是诗,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