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起源

合集下载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原始社会服饰起源原始人的衣服材料:兽皮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旧石器时代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先时期先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右衽窄袖周代始创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

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

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

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直裾单衣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

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3长垂袖,袖摆宽大。

)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

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

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晋南北朝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俑)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裤褶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

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

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

服装史复习重点

服装史复习重点

一、服饰起源和衣料绕体人类服装起源归结为三种自然演化的需要:一是保护的需要,二是遮羞的需要,三是装饰的需要。

原始人使用附属品除了包含广泛的装饰意义以外,还包含着神灵的意义。

文身是指人类早期出现的用锐器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刻刺出各种花纹、图形、记号,并涂以颜色使之长期留存在皮肤上的风习。

块料型服装由单块或多块衣料构成,不经过或稍经缝制,主是是通过缠绕或披挂的方法,包裹在身上或利用腰带捆系披挂在身上,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披绕式服装。

1. 埃及:腰衣(前2686—前1786)、筒形长裙、垂褶装束(前1550)面料:亚麻和棉布。

附属品和妆饰:凉鞋,流行戴假发,注重眉眼修饰,喜欢香水。

纸莎草和莲花是经常出现的植物题材2. 美索不达米来:苏美尔人的卡乌那克斯(有缨的穗的裙子)巴比伦人的缠绕式服装 亚述人的流苏服装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间,服装中除了日常服装以外,还出现了礼服、军服、猎装这三种在特定场合穿着的服装类型。

3. 古印度服装:女子的莎丽,男子的陶迪,产于前6世纪附属品和妆饰:发卡和项链4. 中国服装:十二纹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周礼》是后世历代封建帝王修订服装制度的参照范本 款式:上衣下裳和深衣连体。

深衣之制必须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四大原则。

面料:丝绸,印花工艺出现了与印章和印刷术密切相关的凸版印花织物。

汉代的丝绸图案从原来以几何纹为主发展到以动物纹为主,织锦上面的吉祥文字与动物云气穿插,成为中国古代丝绸图案的一大特色。

5. 克里特—迈锡尼服装:紧身上衣和吊钟开的层褶裥裙6. 古希腊服装:希顿(多里亚式希顿、爱奥尼亚式希顿)多里亚式希顿的款式特点:用一整块布横向对折制作衣服,不需要裁剪。

特点:一是增多了一层折返,增加了服装造型的变化,可用后面的折返包头,二是块料上移,形成了展宽垂坠的希腊式腰曲线造型,三是对折处不全部缝合,增加了布料自然垂坠感。

第一章 史前人类服饰

第一章 史前人类服饰
第二节 典型服饰形象及特征
一、原始服装 二、原始冠帽
第三节 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
一、原始的服饰材料与纺织技术 二、服饰纹样与色彩 三、佩饰 四、发式与化妆
第四节 史前纺织工具专用名词图释
一、骨针 二、纺轮
第五节 史前典型服装裁剪方法与源自制工艺简介 贯口衫第一节 服饰的起源
(三)贯头衣
贯头衣是遮挡住前胸后背的坎肩式长 衣,下摆过臀。贯头衣和披风式服装已 成为原始典型的衣着,在相当长时期、 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 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 为人类服装的祖型。
贯口衫结构图
贯口衫复原想象图
原始人的兽皮贯口衫
穿贯口衫的原始人(甘肃 辛店彩陶纹饰)
饰的原始人
2.化妆
在原始人时期,人类习惯于在身体 皮肤上涂抹动物脂肪、油类、粘土和黄 土,用以避寒防暑和防止昆虫叮咬。当 时,人类生活于莽莽的原始森林中,为 了预防风土疾病,还热衷于搞迷信咒术 来去邪除魔,每当人们举行祭典仪式时, 必须化妆眼睛和面部。
彩陶人面鱼纹盆(仰韶文 化半坡类型)。人面的上 额和下颔均涂饰纹彩。
释服装的起源。《圣经》中讲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
夏娃原本是裸露的,但是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后,方知
羞耻,便拿无花果树叶遮体,也因此产生了服装。
“羞涩”在心理上的动机始于自我和他人的相互依存
性,是在一切合乎“礼”的行为条件下所形成的自我
心理。
(三)装饰说 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穿着者的力量、
勇气和技能。原始人用兽皮等饰体象征自 己的英武;原始部落的人用野兽的牙齿、 骨骼和刀痕等,向人们显示他在狩猎中的 业绩;装饰具有恐吓敌人、求得胜利的目 的。
甘肃黑山岩画
甘肃吴家川岩画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中国历代服饰演变

汉服
汉服,又称汉衣冠, 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 又称为汉装、华服, 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 心,通过历代汉人王 朝推崇周礼、象天法 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 礼仪衣冠体系。
出现最完整的冠服 制,讲究戴冠。民 间深衣流行,女子
汉代曲裾
文化内涵
中国又称“华夏”, 这一名称的由来就 与汉服有关。《左 传正义·定公十年》 疏:“中国有礼仪 之大,故称夏;有 章服之美,谓之 华。”中国自古就 被称为“衣冠上国、 礼仪之邦”,而 “衣冠”便成了文 明的代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
服饰形制的百花齐放
胡服骑射,出现合裆裤

深衣成为大众服饰
秋 战
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
国 深
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

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秦朝
男服
秦:冕服和深衣
女服
秦朝在中国服飾是一 个重要阶段,也就是 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 服飾思想中,秦朝国 祚甚短,因此除了秦 始皇规定服飾外,一 般的服飾应是沿袭战 国时代的习惯。
“汉服”一词的记载 最早见于《汉书》: “后数来朝贺,乐汉 衣服制度”。这里的 “汉”主要是指汉朝, 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 制度。所谓“汉族” 的形成,直接与汉朝 有关。所以,后来这 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 固定下来,即汉族传 统服饰。它最初是其
魏晋南北朝
礼服承袭秦汉,男 子日常服饰以宽衫 大袖为时尚。女服源自大袖衫 襦裙 女装男化 胡服
女装胡服
齐胸襦裙
男服
最为普遍的首服 幞头两脚,初似带子,
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
隋统一全国以后,重 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 度。由于隋是自北而 南统一的,南北朝之 间 长期效仿和影 响,因此,隋代服饰 中掺杂了北族服饰的 行制。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 。
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与可夹可絮的襦、袄等上衣有所区别, 也是女子常服之一。。
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 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 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诗:“惯束 罗裙半露胸”等诗、画即似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 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武则天时还有将裙四角缀十二铃 的,行之随步叮当作响。 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似以石榴 红裙流行时间最长。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
辽代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 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 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 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 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 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 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 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 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双 袖呈胡状 。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
裳相连。
战国早期铜人,身穿圆摆 缺襟上衣,多褶裙
春秋战国时期的素纱锦衣
四、秦汉服饰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但是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 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 皂。
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披帛,当从狭而 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这种 古代仕女的典型饰物,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隋唐盛行当无置疑,在留存至 今的壁画与卷轴画中多处可见。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服饰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以下是中国服饰发展史的总结内容:1. 新石器时代服饰(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服饰简单朴素,多以兽皮、兽骨、竹简等为材料制作衣物。

在这个时期,服饰主要以保暖和保护身体为目的,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古代服饰(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古代服饰的发展主要受到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注重美感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例如,汉代的袍子和襦裙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唐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展现了盛世的豪华。

3. 民国时期服饰(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服饰带有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西装和长袍成为了主流。

随着电影和音乐的兴起,时尚和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

4. 当代服饰(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独立性的增强。

在当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界的崛起。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创新。

从简单的兽皮到华丽的汉服,从受到西方影响的民国时期到当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服饰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服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服饰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报告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报告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报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报告一、介绍中国古代服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古代社会的阶级差异、地位等级以及时尚变迁。

本报告将对中国古代服饰进行研究,包括服饰的起源、发展、分类等内容。

二、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国古代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最早的服饰是以动物皮毛制作的简单衣服,起到保暖和保护的作用。

2. 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服饰逐渐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形式。

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代服饰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革,形成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三、分类中国古代服饰可以根据性别、地位、用途等进行分类。

1. 性别:古代男女服饰有明显的区别,男性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衣冠、襟、袍等;女性服饰则以衫、裙、腰带、头饰等为主。

2. 地位:古代社会经常通过服饰来展现人们的地位,如朝廷官员的服饰就与平民百姓有明显的区别。

3. 用途:古代服饰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如正装、礼服、戎装、舞蹈服等。

四、时尚变迁中国古代服饰的时尚变迁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不同时期,古代服饰的款式、颜色、材质等都会有所调整和改变。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服饰以简朴为主,注重实用性。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服饰开始注重丰富的装饰,丝绸成为主要面料。

3. 魏晋南北朝:此时期服饰追求奢华,流行云纹、花纹等装饰。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服饰以宽松、大气为特点,发展出华美的宫廷服饰。

5.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线条,强调整体效果。

五、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服饰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服饰不仅是人们日常衣着的象征,更是社会地位和时代风尚的体现。

研究古代服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

5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服饰

5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服饰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服饰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服饰的起源 与基本形制,掌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主要 特点。
主要内容
➢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 周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 ➢ 唐代与清代皇帝的服饰 ➢ 明、清百官服饰的形制及补服 ➢ 清代庶民的服饰
服饰,简而言之,即指人所穿 的服装;广而言之,它包括一 切蔽饰身体的物品,诸如头上 所戴、脚上所穿、身上所佩 等。由于人们所居的地域不 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以及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同,各 个民族的服饰也各不相同。
明代衮服之制虽承唐、宋,但略有差异。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规定,衮冕之服,其冕仍为前圆后方,玄表 纁里,前后各十二旒。其服玄衣黄裳,十二章纹。日、月、星、山、龙、华虫六章纹织于衣,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六章纹织于裳。明定陵出土了万历皇帝的两件缂丝衮服,真切地展现了它的具体样式。其 服用黄缎制作,前胸、后背织十二团龙,是衮服的主体图案,象征皇帝为真龙天子。两肩织日、月,背织星辰 、群山,两袖织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文饰分别织于前后襟团龙的两侧,共列十二章纹 ,与文献所载的服饰制度相符。因为这类衮服以龙为主体图案,所以俗称龙袍。 皇帝的常服,为乌纱折角向上巾,因其形像一“善”字,所以又称为翼善冠。黄色盘领窄袖袍,前胸后背及两 肩各有金织盘龙章纹,佩玉带,着皮靴。
二、唐代、明代皇帝的服饰
唐代皇帝的服饰有十二种,其中用于祭礼、遣将、纳后、元日受朝等最为隆重场合的衮冕之服最有代表性 。 皇帝之冕,以黄金为饰。冕延前后各垂白珠十二旒。 兖服,玄衣纁裳。因袭隋制,十二章纹八章纹在衣,四章纹在裳。于左右肩上织绣日、月各一,在后领下织绣 星辰。上衣还织绣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纹,共八章纹;下裳织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 皇帝的常服,为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

1.第一章: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与演变

1.第一章: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与演变
• 要求:电子稿,3000字以上,参照正规论文格式, 有注释,注明参考文献;
• 上交:电子打印稿请于第16周课程考试当天当堂 上交,同时,由学习委员统一将论文电子文档打 包发送到邮箱,hhk1981@。文档标题 格式:姓名+班级+学号。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概念与基本形制
(一)服饰定义
• 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释名·释衣服》(刘熙·东汉)
• 运(通“远” )而有光者,饰也。
――《大戴礼记·劝学》
• 服饰是装饰人体的物品的总称,包括服装、鞋帽、 首饰、妆饰、配饰等。
• 服饰是经过人类人工裁剪、缝制等加工而成人体 装饰物、遮蔽物。
• 2.《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 2011年12月版。
• 3.《中国服饰史》,黄能馥、李娟娟著,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4年9月版。
• 4.《中国服饰造型鉴赏图典》,孔德明编,上海辞书 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课程作业
• 题目:为什么中国传统服饰衰落,而西方服饰成 为当今主流?
• 服饰文化包括服饰种类、服饰材料、服饰制度、 服饰礼仪、制作穿戴等。
(二)服饰体系
(三)服饰形制
周制玄端 商代玉石人像
襦裙
女 子 曲 裾 深 衣
男 子 直 裾 深 衣
唐代男子圆领袍衫
裤褶
短 褐
(四)服饰结构
二、中国古代服饰的起源与演变
(一)服饰的起源
1.气候适应说
2.身体保护说
3.护符辟邪说
4.审美装饰说
5.礼貌遮羞说
6.异性吸引说
7.象征意义说
(二)服饰的形成
1.服饰产生的三大法宝

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

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
饰制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夏商周时期:服饰逐渐形成 等级制度,贵族服饰华丽,
平民服饰朴素
添加标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 注重个人审美,出现了宽袍 大袖、飘逸潇洒的服饰风格
添加标题
近代:中国服饰开始受到西 方服饰的影响,出现了中西
合璧的服饰风格
宋元时期:服饰开始注重实 用,出现了窄袖、短衣等服
西方服饰:注重立体剪裁,强调线条和轮廓 东方服饰:注重平面剪裁,强调图案和色彩 西方服饰:注重缝纫工艺,如缝合、拼接、刺绣等 东方服饰:注重手工工艺,如刺绣、编织、印花等 西方服饰: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如防水、防风、保暖等 东方服饰: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如图案、色彩、造型等
东方服饰:以汉服、旗袍、 和服等为代表,注重传统、 优雅和含蓄
中国服饰: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如汉服、旗袍等
西方服饰: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经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服饰体 系
传承方式:中国服饰注重手工制作,传承技艺,如刺绣、织锦等;西方服饰注重工业化生产, 注重品牌和设计
历史影响:中国服饰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影响,注重礼仪和含蓄;西方服饰受到基督教、 文艺复兴等影响,注重个性和自由
数字化与智能化: 利用数字化和智 能化技术,提高 服饰的设计、生 产和销售效率
定制化与个性化: 满足消费者个性 化需求,提供定 制化服务,打造 独特的品牌形象
汇报人:
西方服饰:以西装、礼服、 牛仔裤等为代表,注重简洁、 实用和时尚
西方服饰:注重立体剪裁, 强调线条和轮廓
东方服饰:注重平面剪裁, 强调图案和色彩
西方服饰:注重 实用性和功能性, 强调人体工程学 和舒适度

服装史

服装史

一、1、关于人类着装的原始动机有哪些?(1)生理需求论①气候适应说:抵御寒冷、酷热、干燥而创造了服装。

②身体保护说:保护肌体不受损伤。

(2)心理需求说①护符说Ⅰ、保佑和避邪;Ⅱ、作为信仰的“图腾说”②象征说:认为人类的衣物最初是作为某种身份象征来使用的。

(显示等级和地位)。

③装饰审美说:人类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

(3)性需求论①遮羞说(羞耻说):服装起源于人类出现了性羞耻之后。

指服装起源于人类的道德感和性羞耻。

②吸引说:男女为了吸引对方,把身体的某一部分装饰起来以突出性别、刺激性欲。

二、2、简述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六大规律):①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②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③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④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⑤符号标识与个性自由的规律⑥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

三、3.原始社会的骨针在我国衣生活中具有怎样的意义?骨针的意义:骨针证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3万年前后,人类告别了赤身裸体时代,已掌握手工披绩技术和手工缝纫技术,可利用兽皮之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服装从朦胧中走出,揭开了服装史的第一章,服饰文化史由此开始。

4、人类在进化到穿衣前为什么会有人体装饰阶段出现?其意义是什么?(1)人体装饰原因从原始人类服装起源的装饰审美理论认为,人类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

人们特别喜欢装饰,惹人注目,用装饰方法来满足审美的需要。

(2)装饰的意义原始装饰物改变了原始人类的装扮面貌,促进装饰意识,提高审美心理。

为完善今后衣服和首饰整体配套奠定了基础。

四、奴隶社会服装公元前21世纪(2100)—公元前481年奴隶社会服装包括整个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5.什么是冕服?简述其形制和种类。

(1)冕服:是天子率百官举行重大活动时穿的服装。

如祭祀、登基等活动穿。

(2)冕服衣裳形制:采用玄衣纁裳,玄衣即黑色大袖交领上衣,纁裳即绛色长至地的围裳(长裙)。

上衣和下裳有刺绣纹样。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件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课件

色彩斑斓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斑斓,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使得服饰显得绚丽多彩,具有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详细描述
古代中国服饰的色彩非常丰富,各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使得服饰显得绚丽多彩,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红色代 表喜庆、黄色代表皇权等。
图案精美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的图案精美,各种图案通过刺绣、绘画等方式被巧妙地融入到服饰中,使得服饰显得更 加精美绝伦。
丝绸种类繁多,有素色丝绸、提花丝绸、缎面丝绸等多种类型,常用于制作女性的 衣裙和男性的官服。
麻布
01
麻布是中国古代服饰中常用的另 一种材料,以其结实、耐用、透 气性好而受到欢迎。
02
麻布的原料是大麻和亚麻,经过 浸泡、剥皮、绩纱、织布等工序 制成。麻布的质感朴素,常用于 制作劳动人民的日常服饰。
毛皮
汉朝在继承秦朝服饰制度的基础上, 发展出了更加丰富的款式和色彩,同 时加强了服饰的礼仪性。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服饰的繁荣与创新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服饰也取得了巨大的 进步。唐代服饰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同时还吸收了外来文 化的元素。
宋元明清服饰的演变
宋代以质朴为美,元明清则更加注重华丽的装饰。这一时期 的服饰在款式、色彩、图案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创新。
礼制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规范,服饰作为社 会礼仪的一部分,也深受其影响。如, 古代男子的长发和宽袍大袖,体现了儒 家对宽厚、仁慈的追求。
VS
中庸之道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体现在服饰上则是追 求和谐、适中。如,古代服饰的款式和图 案设计都力求平衡,避免过于奢华或寒酸 。
民间信仰的反映
吉祥图案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丰富多彩,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以下是对我国历代服饰的介绍:1.远古时期:特色:服饰的起源主要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身体,保暖御寒。

来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

约5000年前,中国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人们开始用麻布做衣服。

2.先秦时期:特色:服饰开始有上衣下裳之分,同时出现了“深衣制”,即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的形式。

来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实用,开始注重装饰和礼仪。

3.秦汉时期:特色:服饰日益讲究,着装华丽,尤其注重服饰的礼仪性。

来历:生产力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4.魏晋南北朝时期:特色:传统的深衣制在妇女中间尚有人穿着,同时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

来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民族交融,使得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隋唐时期:特色:无论官服还是民服,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

来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在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6.宋元时期:特色:宋朝的服饰质朴简洁,元朝则因民族矛盾尖锐,服饰风格有所改变,男子的袍服多为宽绰,女子的服饰则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民族交融都对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清时期:特色:明朝的服饰继承了前代的特点并有所创新,清朝则因满族统治,服饰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子的旗袍成为了标志性服饰。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8.近代至现代:特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服饰开始与国际接轨,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

来历: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都使得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中国服装史大全

中国服装史大全
19
中国服装史
胡服
20
21
四、秦汉服饰
①秦代服饰特征 面料仍然注重锦绣 秦王规定: 官至三品以上—绿袍、深衣 庶人、白袍—以绢为之
22
中国服装史
②汉代服饰特征开辟了丝绸之路,服饰 日益华丽。
主要服饰:曲裾袍、直裾袍、禅衣、裤、 冠
冠:冕冠、长冠、武冠、法冠、梁冠 ③秦汉时期服饰 头巾:a.葛巾——士庶男子用
8
9
10
11
中国服装史
③西周时期,冠服等级制度更为 明显——“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掌管王室服饰官职: 司服——主管王的吉凶衣服 内司服——主管王后六服
12
中国服装史
《尚书.益稷》:十二章服日、月、星辰 (照临)、山(稳重)、龙(应变)、 华虫(文丽)、宗彝(忠孝)、藻 (洁净)、火(光明)、粉米(滋 养)、黼(决断)、黻(明辨)
此成为帝王服章制度,一直延用至清朝
13
中国服装史
④“衣裳”成为服装统 称
宽带束衣: a.斧形韦韡wei,皮革
涂朱 b.”绂“fu或”赤芾
fei“丝绸绘绣
14
15
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纺织生产空前繁荣, 织绣工艺巨
大进步,服饰材料增 多。
图为春秋战国贵族服饰
16
中国服装史
①深衣-此时期盛行的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不开叉,衣襟加长下裳宽广长至足或及 地。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产生 服装材料:皮、毛、麻、葛、丝绸 服装发展成贯头式及披风式 装饰物:冠、靴、头饰、配饰、发簪
(骨、石、玉笄ji……)
3
中国服装史
④黄帝尧舜时期出现服饰制度 《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 下治 衣服样式比较拖沓,服装随(军事、祭 祀等)活动有相应的改变——服饰制 度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服装的历史

中国服装的历史

中国服装的历史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1.8万年前的骨针。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

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

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

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

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

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

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

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

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

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

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

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

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

"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

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I檀胖分谐鐾凉矶喙侵实姆Ⅲ恰?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

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

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

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衽长裤,革带皮靴。

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这对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耶美人原始藤甲复原图
服饰起源诸学说
天然纤维: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中获 取的纤维
棉 麻
服饰起源诸学说
桑蚕丝
安哥拉山羊
服饰起源诸学说
• 人造纤维织物 (1) 粘胶纤维织物 (2)铜氨纤维
(3)醋酯纤维织物
服饰起源诸学说
合成纤维织物 涤纶:产量最大的化学纤维 锦 纶:耐磨性最高 腈纶:合成羊毛 丙纶:吸湿性差,工业用 氨纶:卓越的高弹性 维纶:合成棉花,工业用 氯纶:染色困难,工业用
• ③气象说:认为衣物的起源来自于对气候 的适应。
服饰起源诸学说
在茹毛饮血 的猿人时期, 人们用兽皮 和树叶保护 身体,遮蔽 烈日或御寒, 这是最原始 服装的雏形。
服饰起源诸学说
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 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已用 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用 兽牙、骨管、石珠等做成 串饰进行装扮。 再晚一些时候,出现了石和 陶制的纺轮,说人类还会 用植物纤维来纺和织,使 衣服的原料又发展了一步。
2、人体保护说:保护性器官不受伤害
保护身体
东南亚的尼格利陀人
服饰起源诸学说
(二)人体装饰说:
1 护符说:使恶灵不能近身。
服饰起源诸学说
2 象征说:用服饰传达勇猛、尊贵、功绩、年龄 、身份等信息。
服饰起源诸学说
3、审美说: 穿衣性差说:这种学说认为:人类之所以要用 衣物束装饰白己,是因为男女两性相互为 了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好感,把 性的特征装饰得特别突出
服饰起源诸学说
40万 年前, 毛皮 衣物 5-10万 年前, 缝制 毛皮衣物 1-4万 年,开 始使 用纤维 1万 年前 至今, 大量使 用纤维
200多万年裸态生活——40多万年毛皮生活——1万年 纤维衣料
服饰起源诸学说
服饰起源诸学说
(一)生体保护说: 1、气候适应说:因冷穿衣 因热穿衣
服饰起源诸学说
服饰起源诸学说
服装的起源是什么? 希腊人和中国人:出于对人体的保护 圣经和民族学者、现代心理学家: 精神的需要、欲望的需求。
服饰起源诸学说
• 海尔曼· 修拉依巴的《羞耻心的文化史》: • ①装饰说:衣物产生于人们装饰那最惹人 注目的部分的欲求。 • ②保护说:认为最先穿衣的是男性,保护 最易受伤的性部。
服饰起源诸学说
亨利八世
服饰起源诸学说
19世纪80年代
服饰起源诸学说
(三)羞耻说: • 人类由于羞耻心而用衣物遮盖身体。
• 羞耻心不是人类穿衣的起因和动机, 而是人类穿衣后的结果。 • 羞耻说不能成立。
服饰起源诸学说
服饰起源诸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