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归纳总结1
粤教版物理必修一运动的描述1 章末总结
位移图象(s-t)
位移图象(s-t) 纵轴截距表示初始时刻相对 参考点的位移 横轴截距表示到达参考点的 时刻,之后物体到达参考点的 另一侧 交点 D 表示两物体相遇, 的 D 纵坐标表示相遇时距参考点 的位移,横坐标表示相遇的时 刻 0~t1 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 s1
速度图象(v-t) 纵轴截距表示初始时刻的速度 横轴截距表示速度减为零的时 刻,之后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交点 D 表示两物体速度相同, 交点 D 纵坐标表示相遇时的速 度大小和方向,横坐标表示速 度相等的时刻 图 中 阴影 面积 表示 物体 ① 在 0~t1 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
一、知识体系
运动的描述
二、综合专题 专题一 位移和路程 1.位移 位移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表示.确定位移时,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具体运动路径,只确定 初、末位置即可. 2.路程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 向.确定路程时,需要考虑物体运动的具体路径.
【答案】 D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沿规定的正方向运 动, 它们的加速度分别为 a 甲=4 m/s2, 乙=-4 m/s2, a 那么甲、 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甲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于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B.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C.甲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一致,做加速运动;乙的 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做减速运动 D.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答案】BD
【点拨】由物体运动的 v-t 图象可知,小球下落到地面时的速 度大小与其从地面反弹的速度大小不相等,但下落过程与反弹过程 的加速度是相等的,因此,空气阻力忽略,根据图象可以得到,小 vt 5 球下落时的加速度为 a= = m/s2=10 m/s2,答案 A 错;小球第 t1 0.5 一次反弹初速度的大小为 3 m/s,答案 B 正确;小球开始自由下落 1 的高度为 h= ×5×0.5 m=1.25 m,答案 C 错;小球能弹起的最大 2 1 高度为 v-t 图象中下面的小三角形的面积的大小, h1= ×3×0.3 即 2 m=0.45 m,答案 D 正确,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D.
第1部分 第一章 章末小结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C.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加
D.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
返回
[解析]
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的
大小是速度变化量Δv和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并不只由Δv来 决定,故选项B错误;加速度增大说明速度变化加快,速度 可能增大加快,也可能减小加快,故选项A、C错误;加速 度大说明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为零说明速度不变,但此时 速度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故选项D正确。 [答案] D 返回
3.0 解析: 由图像可知物体在前 2 s 内的加速度大小 a1= m/s2 2 =1.5 m/s2,故 A 正确;在第 3 s 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x =vt=3 m,C 错。从第 3 s 末到第 7 s 末物体做减速运动, -3 加速度 a2= m/s2=-0.75 m/s2,B 正确,由于|a1|>|a2|, 4 D 项正确。
小才等于路程。
返回
3.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量 比较项 物理意义 速度 速率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 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物理量,是标量
分类
决定因素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 平均速率由路程和时 决定 间决定
返回
物理量
比较项 方向
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 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为物 体在该点的运动方向无方向 (1)单位都是m/s
答案:C
返回
返回
图乙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青岛还有160 km,则这两个 数据的物理意义分别是 ( )
图1-2 返回
A.80 km/h是瞬时速度,160 km是位移
B.80 km/h是瞬时速度,160 km是路程
C.80 km/h是平均速度,160 km是位移
高中物理《步步高》教科版3-1第一章 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一、电场力作用下的平衡和加速问题1.库仑力实质上就是电场力,与重力、弹力一样,它也是一种基本力.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平衡问题实际上属于力学平衡问题,只是多了一个电场力而已.2.电场力作用下带电体的平衡和加速问题的分析步骤是:先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然后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主要方法有合成法、正交分解法等.例1 (多选)如图1所示,在一电场强度沿纸面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用一绝缘细线系一带电小球,小球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为了保证当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时,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则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可能为( )图1 A.3mg q B.mg 2q C.3mg 2q D.mg q答案 ACD解析 取小球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 、细线的拉力T 和电场力Eq 的作用.因小球处于平衡状态,则它受到的合外力等于零,由平衡条件知,T 和Eq 的合力与mg 是一对平衡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当电场力Eq 的方向与细线拉力方向垂直时,电场力最小,如图所示,则Eq =mg sin 60°,得最小场强E =3mg 2q.所以,选项A 、C 、D 正确.例2 如图2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A (可视为质点)放在绝缘斜面上,斜面的倾角为α,小球A 带正电,电荷量为q .在斜面底端B 点处固定一个电荷量为Q 的正点电荷,将小球A 由距B 点竖直高度为H 处无初速度释放.小球A 下滑过程中电荷量不变.不计A 与斜面间的摩擦,整个装置处在真空中.已知静电力常量k 和重力加速度g .图2(1)A 球刚释放时的加速度是多大?(2)当A 球的动能最大时,求此时A 球与B 点的距离.答案 (1)g sin α-kQq sin 2αmH 2 (2) kQq mg sin α解析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 sin α-F =ma根据库仑定律:F =k Qq r 2,r =H sin α联立以上各式解得a =g sin α-kQq sin 2αmH 2. (2)当A 球受到的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设此时A 球与B 点间的距离为d ,则mg sin α=kQq d 2, 解得d = kQq mg sin α. 二、E -x 、φ-x 图像的分析例3 (多选)在一静止点电荷的电场中,任一点的电势φ与该点到点电荷的距离r 的关系如图3所示.电场中四个点a 、b 、c 和d 的电场强度大小分别为E a 、E b 、E c 和E d .点a 到点电荷的距离r a 与点a 的电势φa 已在图中用坐标(r a ,φa )标出,其余类推.现将一带正电的检验电荷由a 点依次经b 、c 点移动到d 点,在相邻两点间移动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 ab 、W bc 和W cd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图3A .E a ∶E b =4∶1B .E c ∶E d =2∶1C .W ab ∶W bc =3∶1D .W bc ∶W cd =1∶3答案 AC解析 由题图可知,a 、b 、c 、d 到点电荷的距离分别为1 m 、2 m 、3 m 、6 m ,根据点电荷的场强公式E =k Q r 2可知,E a E b =r 2b r 2a =41,E c E d =r 2d r 2c =41,故A 正确,B 错误;电场力做功W =qU ,a 与b 、b 与c 、c 与d 之间的电势差分别为3 V 、1 V 、1 V ,所以W ab W bc =31,W bc W cd =11,故C 正确,D 错误.针对训练 (多选)静电场在x 轴上的场强E 随x 的变化关系如图4所示,x 轴正向为场强正方向,带正电的点电荷沿x 轴正向运动,则点电荷( )。
数列章末归纳整合1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解读高考 高考真题
3t+1 1≤ ≤40, 2 ∴ 1≤2t≤40,
79 1 3≤t≤ 3 , 解得 1≤t≤20. 2
章末归纳整合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解读高考
高考真题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解读高考
高考真题
专题一
数列的概念与函数特性
1.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可以看成一个定义域 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 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因此,数列的表示方法中 就有了类似于函数表示方法中的列表法、图像法、通项公 式法. 2.数列的分类:按项数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 列;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 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
来表示.
3.数列是项关于序号的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其特殊性在 于数列的定义域是N+(或其有限子集{1,2,3,…,n}),在我 们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时,要特别注 意这一点,否则会产生错解.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解读高考
高考真题
【例1】 求数列{-2n2+9n+3}的最大项.
解 已知-2n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解读高考 高考真题
2.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特 别是与其他知识的交汇点,一直是考查的重要热点之一, 常见的考题有: (1)判断、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2)运用通项公式求数列中的项; (3)解决数列与函数、三角、向量、几何等知识交汇点问 题; (4)涉及递推关系的推理及运算问题.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求解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导公式: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基本规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度直线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公式:v t=gt.(3)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公式:h =12gt 2(4)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设T 为等分时间间隔).(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s 1∶s 2∶s 3∶…∶s n =1∶22∶32∶…∶n 2;(3)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位移之比为:s Ⅰ∶s Ⅱ∶s Ⅲ∶…∶s N =1∶3∶5∶…∶(2N -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4.逆向思维方法:在处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时,可以采用对称法,即逆向思维法,将该运动对称地看作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相应的位移、速度公式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其他推论均可使用,此种方法可提升解题速度.一辆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公路上有一只小鹿,于是立即刹车,汽车经过4 s 停下来,使小鹿免受伤害.假设汽车在刹车过程中做匀减速运动,试求:(1)汽车刹车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2)汽车刹车过程中经过的距离.解析:(1)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依题意可知:汽车初速度v 0=72 km/h =20 m/s ,末速度v t =0,刹车时间t =4 s根据加速度定义有a =v t -v 0t =0-204m/s 2=-5 m/s 2所以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v 0t +12at 2代入数据计算得:s =40 m 所以刹车距离为40 m.答案:(1)5 m/s 2;(2)40 m.名师点睛:对于汽车刹车问题,要注意是否有反应时间、反应距离的关系,刹车距离和停车距离等.还要注意刹车后末速度为零,速度不可能为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用运动规律中的时间、位移关系建立方程,这是处理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最好能画出物体运动的过程草图或图象,并找到各点及运动量之间的关系.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中学物理常用的方法,要探究物体运动规律,就要分析打出的纸带,纸带分析时要做的工作一般有:1.判定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因打点计时器每隔相同时间T 打一个点,设物体初速度为v 0,则第一个T 内纸带位移 x 1=v 0T +12aT 2同理可得第二个T 内纸带位移 x 2=(v 0+aT )T +12aT 2…第n 个T 内纸带位移 x n =[v 0+(n -1)aT ]T +12aT 2则相邻相等时间内物体位移差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 =aT 2如果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即a 恒定,则Δx 为一恒量.这一结论反过来也成立,即如果所打纸带在任意两个相邻相等时间内位移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逐差法求加速度. 虽然用a =ΔxT 2可以从纸带上求得加速度,但利用一个Δx 求得的加速度偶然误差太大,最好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有两个,一是求各段Δx 的平均值,用Δx 求加速度,二是对每一个位移差分别求出加速度,再求加速度的平均值,但这两种求平均的实质是相同的,都达不到减小偶然误差的目的.如a -=a 1+a 2+…+a n +1n =Δx 1T2+Δx 2T 2+…+Δx n T 2n=(x 2-x 1)+(x 3-x 2)+…+(x n +1-x n )nT 2纸带分析常用方法及规律=x n+1-x1 nT2这样求平均的结果仍是由两段T内的位移x n+1和x1决定,偶然误差相同.怎样就能把纸带上各段位移都利用起来呢?如果纸带上测得连续6个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x1、x2、x3、…、x6,如下图所示.则x4-x1=(x4-x3)+(x3-x2)+(x2-x1)=3aT2x5-x2=(x5-x4)+(x4-x3)+(x3-x2)=3aT2x6-x3=(x6-x5)+(x5-x4)+(x4-x3)=3aT2所以a=(x6-x3)+(x5-x2)+(x4-x1)9T2就把各段位移都利用上了,有效地减小了仅用两次位移测量带来的偶然误差.这种方法被称为逐差法.如右图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单位:cm)(1)为了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请进行下列计算,填入表内.(单位:cm)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___cm,即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小车在______________的位移之差在________范围内相等,所以小车的运动是______________.(2)根据a=x n-x n-33T2,可以求出:a1=x4-x13T2=__________m/s2,a2=x5-x23T2=__________m/s2,a3=x6-x33T2=__________m/s2,所以a=a1+a2+a33=________m/s2.解析:(1)x2-x1=1.60 cm;x3-x2=1.55 cm;x4-x3=1.62 cm;x5-x4=1.53 cm;x6-x5=1.61 cm;Δx=1.58 cm.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0.05 cm,即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3.3%.由此可得出结论:小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所以小车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2)采用逐差法,即a1=x4-x13T2=1.59 m/s2,a2=x5-x23T2=1.59 m/s2,a3=x6-x33T2=1.59 m/s2,a=a1+a2+a33=(x4+x5+x6)-(x1+x2+x3)9T2=1.59 m/s2.答案:(1)1.60 1.55 1.62 1.53 1.61 1.580.05 3.3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误差允许匀加速直线运动(2)1.59 1.59 1.59 1.59►跟踪训练1.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的电源频率为50 Hz,右上图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的纸带上记录的一些点,在每相邻两个点中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点,后面五个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是(单位:cm)8.78、16.08、21.87、26.16、28.94.由此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 2,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 与规定的正方向(运动方向)相反2.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计数点,然后每隔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下图所示.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 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 :由g 1=x 2-x 1T 2,g 2=x 3-x 2T 2,…,g 5=x 6-x 5T2,取平均值g =8.667 m/s 2; 方法B :由g 1=x 4-x 13T 2,g 2=x 5-x 23T 2,g 3=x 6-x 33T 2,取平均值g =8.673 m/s 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x 1,x 2,x 3,x 4,x 5,x 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 中有______________;方法B 中有_______________.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___(填“A ”或填“B ”)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填“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答案:x 1、x 6或37.5、193.5 x 1、x 2、x 3、x 4、x 5、x 6或37.5、69.0、100.5、131.5、163.0、193.5 B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追及和相遇问题(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相等.(2)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此时存在一个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即两物体速度相等,此临界条件给出一个此种追赶情形能否追上的方法:若两者速度相等时,甲、乙位移相等,则恰好追上;若两者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移小于乙的位移,则甲永远追不上乙,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两者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此时说明甲已超过了乙而在乙的前方,之后便成了乙追甲了,因乙是加速的,故定能追上甲,亦即在这种情况下,甲、乙能相遇两次,此种情况亦可通过比较甲、乙位移相等时速度大小的关系进行判定,请自行分析.(3)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情形跟第二种情形相类似,请自行分析.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于同一位置时速度相等,或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恰处于同一位置.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两物体运动的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这是关键.(4)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的距离是最大还是最小,是否恰好追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时间关系是指两物体运动时间是否相等,两物体是同时运动还是一先一后等;而位移关系是指两物体同地运动还是一前一后运动等,其中通过画运动示意图找到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裨益.(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巧”、“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方法:一是物理分析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二是数学方法,因为在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表达式中由时间的二次方我们可列出位移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有时也可借助v t 图象进行分析.汽车正以10 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 m/s 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6 m/s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解析:汽车在关闭油门减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因此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减小,当这个距离缩小到零时,若汽车的速度减至与自行车相同,则能满足题设中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的条件,所以本题要求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x 应是汽车从关闭油门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与自行车相等时发生的位移x 汽与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 自之差,如下图所示.解法一:汽车减速到4 m/s 时发生的位移和运动的时间分别为:x 汽=(v 2t -v 20)2a =(100-16)12m =7 m ,t =(v t -v 0)a =(10-4)6 s =1 s ,这段时间内自行车发生的位移: x 自=v 自t =4×1 m =4 m , 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 x =x 汽-x 自=7 m -4 m =3 m.解法二:利用v t 图象进行求解.如右图所示,直线A 、B 分别表示汽车与自行车的v t 图象,其中画斜线部分三角形的面积表示当两车速度相等时汽车比自行车多发生的位移,即为题中所求的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x .由图可知x =12×(10-4)×1 m =3 m.答案:3 m►跟踪训练1.(双选)如图所示为三个运动物体的v -t 图象,其中A 、B 两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A 、C 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 、C 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B .t =4 s 时,A 、B 两物体相遇C .t =4 s 时,A 、C 两物体相遇D .t =2 s 时,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答案:AC2.一辆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08 km/h.现让摩托车从静止出发,要求在4 min 内追上前方相距为1 km 、正以25 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则该摩托车行驶时,至少应具有多大的加速度?答案:2.25 m/s 2。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一章章末复习总结精品课件 中图版必修1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 .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 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 . 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 解析】 本题提供太阳系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析】 本题提供太阳系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新颖在于它是一张局部图, 新颖在于它是一张局部图,考查地球在太阳系中 的位置、根据时间(季节 季节)判断地理现象以及地球 的位置、根据时间 季节 判断地理现象以及地球 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等知识点。 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等知识点。 从示意图来看,行星绕太阳转, 从示意图来看,行星绕太阳转,可判断太阳应该 位于弧线圈的右侧,三大行星“公转轨道相邻” 位于弧线圈的右侧,三大行星“公转轨道相邻”, 可判断① 分别是火星和金星。 可判断①、②分别是火星和金星。
(1)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当 、 两线重叠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两线重叠时, ) 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 . 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 . C.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 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 . (2)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 地水平运动物体 下面四幅图中, 下面四幅图中 能正确表示b地水平运动物体 方向的是( ) 方向的是
【解析】 解析】
第(1)题,地球按逆时针方向绕日运 题
动的轨道是个椭圆。 动的轨道是个椭圆。它在冬至时位于近日点附 近,夏至时位于远日点附近。由读图知:甲在 夏至时位于远日点附近。由读图知: 近日点,乙在近日点与远日点的之间, 近日点,乙在近日点与远日点的之间,所以地 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即处于由冬至向夏至过渡 的期间, 的期间,北半球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都是逐渐 增大。重庆处于北半球, 增大。重庆处于北半球,所以重庆正午的太阳 高度是逐渐增大,答案应选 。 高度是逐渐增大,答案应选B。
高一数学必修4课件:章末归纳总结1
2 1 解得 ≤sinα<1或- <sinα≤0. 3 3
第一章
章末归纳总结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1 2 1 1 2 12 2 ∴y=sin β- sin α= (3sin α-2sinα)- sin α=(sinα- ) 2 2 2 2
第一章
章末归纳总结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π π π 5π (3)当x∈[0,2]时,2x-6∈[-6, 6 ], ∴当x=0时f(x)取得最小值, π 即2sin(- )+a=-2,∴a=-1. 6
第一章
章末归纳总结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规律总结:(1)研究性质前,先要把函数化简为y= Asin(ωx+φ)+h的形式. 2π (2)求最小正周期通常直接利用公式T= |ω| 或根据函数图 象求得. (3)求三角函数最值常用方法是换元法.
得sin2θ-cos2θ的值.
第一章
章末归纳总结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解析]
1 ∵sinθ+cosθ= , 5
1 1 1 1 1 12 2 ∴sinθcosθ=2(sinθ+cosθ) -2=2×25-2=-25<0. ∴sinθ和cosθ的符号相反.
π 又∵θ∈(0,π),∴θ∈2,π.
第一章
章末归纳总结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例5]
π 已知函数f(x)=2sin(2x- )+a.(a为常数). 6
(1)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2)求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 π (3)若x∈[0,2]时,f(x)的最小值为-2,求a的值. [分析] 2π (1)T= ω ;
高中物理选修一第1章 章末总结
章末整合一、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1.“总量”:指电荷的代数和.2.起电过程的本质:电子发生了转移,也就是说物体所带电荷的重新分配.3.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将平分电荷,即Q1′=Q2′=Q1+Q22,Q1和Q2可以是同种电荷,也可以是异种电荷.【例1】(多选)下面关于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同时带等量的异种电荷C.摩擦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D.摩擦起电的过程,是通过摩擦创造了等量异种电荷的过程解析物体间通过摩擦做功,使电子获得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发生转移,哪个物体失去电子决定于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程度,因此,对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体摩擦,该物体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故A错误;但两物体间摩擦时一个物体得到多少电子对方必定失去多少电子,故B正确;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必定带负电,反之带正电,故C正确;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故D错误.答案BC[针对训练1] (多选)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然后,乙、丙分开,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1.6×10-15 C,丙物体带电8×10-16 C.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 C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解析由于甲、乙、丙原来都不带电,即都没有净电荷,甲、乙摩擦导致甲失去电子1.6×10-15 C而带正电,乙物体得到电子而带1.6×10-15 C的负电荷;乙物体与不带电的丙物体相接触,从而使一部分负电荷转移到丙物体上,故可知乙、丙两物体都带负电荷,由电荷守恒可知,乙最终所带负电荷为1.6×10-15 C-8×10-16 C=8×10-16 C,故A、D正确.答案AD二、库仑定律的理解及应用1.大小:依据F=k Q1Q2r2,Q1、Q2代入绝对值计算.2.方向:沿连线方向,且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3.相互性:两个点电荷间的库仑力为相互作用力,满足牛顿第三定律. 【例2】(单选)关于库仑定律的理解,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对任何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计算,都可以使用库仑定律公式B.只要是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计算,都可以使用库仑定律公式C.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无论是在真空中还是在介质中,一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D.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说明碎纸屑一定带正电解析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为真空中的两点电荷,库仑力作用满足牛顿第三定律. 答案 C[针对训练2] (单选)真空中有甲、乙两个点电荷,相距为r ,它们间的静电力为F .若甲的电荷量变为原来的2倍,乙的电荷量变为原来的13,距离变为2r ,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 )A.3FB.F 6C.8F 3D.2F 3解析 设甲、乙两点电荷原来的电荷量分别为Q 1、Q 2,则F =k Q 1Q 2r 2,改变两点电荷位置及电荷量后,设两点电荷电荷量分别为Q 1′、Q 2′,则F ′=k Q 1′Q 2′r ′2,将Q 1′=2Q 1,Q 2′=13Q 2及r ′=2r 代入有F ′=16F .答案 B三、对电场强度、电场线的理解1.(1)电场强度E =F q 由电场本身决定,与放入其中的检验电荷无关.(2)点电荷的电场强度E =kQ r 2,由点电荷的电荷量Q 和距点电荷Q 的距离r 决定.2.电场线是为形象地描述抽象的电场而引入的假想曲线.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一致.3.同一幅图中,电场线的疏密程度可定性地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电场线越稀的地方,场强越小.4.电场线任一点顺着电场线的切线方向,就表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如图1所示.图1【例3】(单选)(2018·宿迁学业水平模拟)一负电荷由电场中的A点静止释放,只受静电力作用,沿电场线运动到B点,它运动的v-t图像如图2所示,则A、B 两点所在区域的电场线分布情况可能是()图2解析由v-t图像可知负电荷做加速运动,故静电力方向指向B,则电场方向应指向A,A、D错误;由v-t图像可知加速度逐渐增大,表示场强越来越大,所以C正确,B错误.答案 C【例4】(2018·宿迁学业水平模拟)在如图3所示的匀强电场中,有一轻质棒AB,A点固定在一个可以转动的轴上,B端固定有一个大小可忽略、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球,当棒静止后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求匀强电场的场强.图3解析小球受重力mg、棒拉力T,还应受到水平向右的电场力F,故Q为正电荷,由平衡条件:T sin θ-F=0T cos θ=mg所以F=mg tan θ又由F=QE,得E=mg tan θQ.答案mg tan θQ章末检测(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场强度的单位是()A.牛/库B.牛/焦C.焦/库D.库/牛答案 A2.下列与静电有关的图中,属于防范静电的是()解析下雨天,云层带电打雷,往往在屋顶安装避雷针,是导走静电,防止触电,故A属于静电防范.静电喷涂是利用高压静电电场使带负电的涂料微粒沿着电场相反的方向定向运动,并将涂料微粒吸附在工件表面的一种喷涂方法,故B属于静电利用;复印机复印文件资料,就是利用静电墨粉成在鼓上.故C属于静电利用;静电除尘时除尘器中的空气被电离,烟雾颗粒吸附电子而带负电,颗粒向电源正极运动,故D属于静电应用.答案 A3.(2018·盐城学业水平模拟)两个放在绝缘架上的相同金属球相距d,球的半径比d 小得多,分别带q和3q的同种电荷,相互斥力为3F.现将这两个金属球接触.然后分开,仍放回原处,则它们的相互斥力将变为()A.0B.FC.3FD.4F解析由于金属球间的距离远大于其半径.所以可看成点电荷,符合库仑定律,当两球接触时电荷量平分,分别为2q.故由库仑定律得,它们的排斥力变为4F,D 正确.答案 D4.(2018·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关于电场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场线是客观存在的B.电场线与电荷运动的轨迹是一致的C.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D.沿电场线方向,场强一定越来越大解析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为了形象描述电场的假想线,选项A错误;由静止开始运动的电荷所受静电力方向应是该点切线方向,下一时刻位置可能在电场线上,也可能不在电场线上,轨迹可能与电场线不一致.何况电荷可以有初速度,运动轨迹与初速度的大小、方向均有关,可能轨迹很多,而电场线是一定的,选项B错误;根据电场线的定义,选项C正确;场强大小与场强的方向也无关,与电场线方向无关,选项D错误.答案 C5.关于点电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积小的带电体,也不一定能看作点电荷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也可能看作点电荷C.点电荷一定是电荷量很小的电荷D.两个均匀带电的金属小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视为点电荷解析看作点电荷的条件是:当带电体的形状或大小远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时,带电体可看作点电荷,故A、B、D正确,C错误.答案 C6.关于电场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E =F q 知,若q 减半,则该处电场强度为原来的2倍B.由E =k Q r 2知,E 与Q 成正比,而与r 2成反比C.由E =k Q r 2知,在以Q 为球心,以r 为半径的球面上,各处场强均相同D.电场中某点场强方向就是该点所放电荷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解析 因E =F q 为场强定义式,而电场中某点场强E 只由电场本身决定,与是否引入检验电荷及q 的大小、正负无关,故A 错误;E =k Q r 2是点电荷Q 的电场中各点场强决定式,故E ∝Q r 2是正确的,即B 正确;因场强为矢量,E 相同意味着大小、方向都相同,而在该球面上各处E 方向不同,故C 错误;因为所放电荷的电性不知,若为正电荷,则E 与电荷受力方向相同,否则相反,故D 错误. 答案 B7.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小球A 跟同样的不带电的金属球B 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从本质上看是因为( )A.A 球的正电荷移到B 球上B.B 球的负电荷移到A 球上C.A 球的负电荷移到B 球上D.B 球的正电荷移到A 球上解析 两导体接触时,是自由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B 球的负电荷移到A 球中和掉部分正电荷,而自身剩余与负电荷等量的正电荷.故选项B 正确. 答案 B8.(2018·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图中,A 、B 两点电场强度相等的是( )解析 A 图是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处在同一球面上的A 、B 两点,由E =kQ r 2可知,它们场强的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故E A ≠E B ,A 错误;B 图中E A ≠E B ,B错误;C图中是两块带电平行板间的电场,为匀强电场,故C正确;D图中A、B两点电场线的疏密程度不同,且方向也不同,E A≠E B,故D错误.答案 C9.(2018·盐城学业水平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B.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C.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D.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做电荷的湮灭解析任何起电过程的本质都是电荷的转移,电荷不会被创造,故A项错误,B 项正确;玻璃棒和其他物体摩擦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所以C项错误;D选项中,电荷并没有消失或湮灭,只是正负电荷数目相等,表现为中性,故D项错误.答案 B10.两个点电荷相距r时,相互作用力为F,则()A.电荷量不变距离加倍时,作用力变为F 2B.其中一个电荷的电荷量和两电荷间距都减半时,作用力变为2FC.每个电荷的电荷量和两电荷间距都减半时,作用力为4FD.一个电荷的电荷量和两电荷间距都增加相同倍数时,作用力不变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库仑定律的应用.真空中两点电荷间的作用力大小与两电荷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A选项中电荷量不变距离加倍时,相互作用力变为原来的14,A错误;B选项中,一个电荷的电荷量和两电荷间距都减半时,则作用力变为原来的2倍,B正确;C选项中,每个电荷的电荷量和两电荷间距都减半时,则相互作用力不变,故C错误;D选项中,一个电荷的电荷量和两电荷间距都增加相同倍数时,由库仑定律可知,作用力变为原来的1 n,D错误.答案 B11.(2018·扬州学业水平模拟)如图1所示a、b为以负点电荷Q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的两点,a、c两点在同一条电场线上,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A.a、b两点场强相等B.同一检验电荷在a、b两点所受静电力相同C.a、c两点场强大小关系为E a>E cD.a、c两点场强方向相同解析由点电荷产生的场强的特点知,a、b两点场强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a、c两点场强方向相同,但大小不等,越靠近点电荷场强越大,故只有D正确.答案 D12.(2018·镇江学业水平模拟)如图2所示,空间有一电场,电场中有两个点a和b.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图2A.该电场是匀强电场B.a点的电场强度比b点的大C.b点的电场强度比a点的大D.正电荷在a、b两点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同解析由图可以看出a处的电场线比b处密,故选项A、C错误,B正确;a点的切线方向与b点不同,故D错误.答案 B二、填空和实验题13.(2018·宿迁学业水平模拟)电荷所带电荷量q =3.0×10-10 C ,在电场中的某一点所受的电场力F =6.3×10-7 N ,方向竖直向上,则这一点的电场强度为________.若在这一点放一电荷量为q 1=6.0×10-10 C 的电荷时,那么电荷所受电场力为________________,若在这一点不放电荷时,这一点的场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电场强度是电场本身固有的性质,它不因电场中是否放有检验电荷而改变.电荷在电场中某处所受的电场力是由该处的场强和带电体的电荷量共同决定的. 根据场强的定义式可知:E =F q =6.3×10-73.0×10-10 N/C =2.1×103 N/C ,方向竖直向上 电荷q 1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为:F 1=Eq 1=2.1×103×6.0×10-10 N =1.26×10-6 N若在该点不放电荷,该点的场强的大小仍为E =2.1×103 N/C ,方向竖直向上.答案 2.1×103 N/C ,方向竖直向上 1.26×10-6 N2.1×103 N/C ,方向竖直向上14.真空中有两个静止的点电荷A 、B ,其带电荷量 q A =2q B ,当两者相距0.01 m 时,相互作用力为1.8×10-2N ,则其带电量分别为q A =________C ,q B =________C.解析 由库仑定律 k q A q B r 2可得,9×109×2q B q B (0.01)2=1.8×10-2,解得q B =1.0× 10-8C ,q A =2q B =2.0×10-8C.答案 2.0×10-8 1.0×10-815.如图3所示,A 是一个带正电且电荷量为Q 的带电体,在距它中心L 处的B 点,放一带负电且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q ≪Q ),所受库仑力为F .移去点电荷q 后,B 点的场强大小为________,方向与力F 的方向________.图3解析 由题意可知,放一带负电且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q ≪Q ),所受库仑力为F .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可知,E =F q ;因此B 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F q ;由于带负电荷,因此负电荷的电场力方向与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相反.答案 F q 相反三、计算题16.(2018·盐城学业水平模拟)如图4所示,A 、B 、C 三点为一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B =30°,现在A 、B 两点放置两点电荷q A 、q B ,测得C 点场强的方向与AB 平行,则q A 带什么电,q A ∶q B 是多少?图4解析 放在A 点和B 点的点电荷在C 处产生的场强方向在AC和BC 的连线上,因C 点场强方向与BA 方向平行,故放在A点的点电荷和放在B 点的点电荷产生的场强方向只能如图所示,由C →A 和由B →C .故q A 带负电,q B 带正电,且E B =2E A ,即k q B BC 2=2k q A AC 2,又由几何关系知BC =2AC ,所以q A ∶q B =1∶8.答案 负电 1∶817. (2018·常州学业水平模拟)如图5所示,在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相距0.4 m 的点电荷A 、B ,A 带电+Q ,B 带电-9Q ,现引入第三个点电荷C ,恰好使三个点电荷都处于平衡状态,问:C 应带什么性质的电荷?应处于何处?所带电荷量为多少?图5解析 根据平衡条件判断,C 应带负电,放在A 的左边且和AB 在一条直线上.设C 带电荷量为q ,与A 点相距为x ,则以A 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k qQ A x 2=k Q A Q B r 2①以C 为研究对象,则k qQ A x 2=k qQ B (r +x )2② 解①②得x =12r =0.2 m ,q =-94Q故C 应带负电,放在A 的左边0.2 m 处,带电荷量为-94Q .答案 C 应带负电 放在A 的左边0.2 m 处 -94Q18.如图6所示,一个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半径极小的小球,用丝线悬挂在某匀强电场中(电场线与水平面平行)当小球静止时,测得悬线与竖直线夹角为30°,重力加速度为g .求该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及方向.图6解析 小球在电场中受重力、电场力、拉力三个力,合力为零,则知电场力的方向水平向左,而小球带负电,电场强度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反,所以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水平向右.由图,根据平衡条件得qE=mg tan 30°得E=mg tan 30°q.答案大小为mg tan30°q方向水平向右。
高一数学必修3课件:章末总结1
第一章
章末总结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3
程序框图如图.
第一章
章末总结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3
专题 3 程序的编写 算法设计和程序框图是设计程序的基础.编写程序的基 本方法是“自上而下逐步求精”,步骤如下: (1) 把 一 个 复 杂 的 大 问题 分 解 成 若 干 相 对独立 的 小 问 题.若小问题仍较复杂,则可以把小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 题.这样不断地分解.使小问题或子问题简单到能直接用程 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甚至是五种基本语句表达清楚为止.(2)对 应每一个小问题或子问题编写出一个功能上相对独立的程序 块来.(3)把每一个模块统一组装,完成程序.
写出求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的一个算法. [ 分 析 ] 求线段AB中点 → 求kAB 1 → k=- kAB
→ 把中点坐标与k代入点斜式方程
第一章
章末总结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3
[解析]
算法如下:
-1+3 0+2 第一步:计算 x0= 2 =1,y0= 2 =1.得线段 AB 的 中点 N(1,1). 2-0 1 第二步:计算 kAB= = .得 AB 的斜率. 3--1 2 1 第三步: 计算 k=-k =-2.得 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 AB 第四步: 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方 程.
第一章
章末总结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3
[例 3] 如下:
某高中男子体育小组的 50 m 赛跑成绩(单位:s)
6 . 4,6.5,7.0,6.8,7.1,7.3,6.9,7.4,7.5,7.6,6.3,6.4,6.4,6.5,6.7,7. 1,6.9,6.4,7.1,7.0 设计一个程序从这些成绩中搜索出小于 6.8 s 的成绩.并画出程序框图.
1章末小结
章末小结
人 教 版 生 物
第一章 走近细胞
人 教 版 生 物
第一章 走近细胞
人 教 版 生 物
第一章 走近细胞
人 教 版 生 物
第一章 走近细胞
1.(2009·上海 - 9)存在于盐湖和热泉中的两类细菌都 上海- 存在于盐湖和热泉中的两类细菌都 上海 具有的特征是 A.在极端环境下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 . B.对利福平敏感 . C.在极端环境下都不进行分裂生殖 . D.都没有细胞壁 . 答案: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菌细胞结构和生理活动的共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菌细胞结构和生理活动的共性。 两类细菌既然能在盐湖和热泉生存,必定适应了环境, 两类细菌既然能在盐湖和热泉生存,必定适应了环境,一 定会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裂生殖; 定会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裂生殖;革兰氏阳性菌对利 福平效果较为敏感;细菌是有细胞壁的。 福平效果较为敏感;细菌是有细胞壁的。
人 教 版 生 物
(
)
第一章 走近细胞
2.(2009·广东-1)下图所示的细胞可能是 ( . 广东- 下图所示的细胞可能是 广东
)
人 教 版 生 物
A.酵母细胞 . C.动物细胞 . 答案: 答案:B
B.原核细胞 . D.植物细胞 .
判断细胞种类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判断细胞种类的能力。据图 可知此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且无成形的细胞核, 可知此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且无成形的细胞核, 可判定该细胞为原核细胞。选项ACD都为真核细胞,所以 都为真核细胞, 可判定该细胞为原核细胞。选项 都为真核细胞 答案为B。 答案为 。
人 教 版 生 物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数学 第1章 统计案例章末归纳总结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1-2
[解析] 由回归直线方程为^y=0.254x+0.321 知收入每增 加 1 万元,饮食支出平均增加 0.254 万元.
4.对不同的麦堆测得如下表 6 组数据:
堆号
12 3 456
重量 y(斤) 2 813 2 705 11 103 2 590 2 131 5 181
跨度 x(m) 3.25 3.20 5.07 3.14 2.90 4.02
典例探究学案
• 回归分析
已知对两个变量 x、y 的观测数据如下表: x 35 40 42 39 45 46 42 50 58 48 y 5.90 6.20 6.30 6.55 6.53 9.52 6.99 8.72 9.49 7.50 (1)画出 x、y 的散点图; (2)求出回归直线方程.
• [解析] (1)散点图如下图所示.
2.建立回归模型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哪个变量是解释变量,哪个变量是 预报变量. (2)画出确定好的解释变量和预报变量的散点图,观察它们 之间的关系(如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3)由经验确定回归方程的类型(如我们观察到数据呈线性 关系.则选用线性回归方程^y=b^ x+a^).
• (4)按一定规则估计回归方程中的参数.
想象一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每个生日都测
量身高,并作出这些数据散点图,这些点将不会落在一条直线
上,但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数据有时可以用线性回归来分析.下
表是一位母亲给儿子作的成长记录.
年龄/周岁 3 4 5 6 7 8 9
身高/cm
90.8
97.6
104. 2
110. 9
115. 6
122. 0
128. 5
• 独立性检验
奥术神座章末总结(一)
奥术神座章末总结(一)奥术神座章末总结前言本文是对《奥术神座》一书的章末总结,旨在回顾本书内容并提供一些个人观点和感悟。
该书是一部受欢迎的奇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魔法与冒险的故事。
正文1. 主要故事线索•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托马斯的成长之路。
从一个普通少年到最终成为奥术神座的强大魔法师,他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故事以魔法学院为背景,揭示了魔法师之间的激烈竞争和争夺权力的斗争。
•托马斯的个人经历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成长,也反映了整个魔法世界的变迁和发展。
2. 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作者巧妙地对主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情节的安排紧凑而合理,令读者一直保持着紧张的阅读兴趣,不愿放下手中的书籍。
•通过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情节,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3. 考虑到的主题和意义•本书关注权力和责任之间的平衡。
对于一位强大的魔法师来说,拥有强大的力量并承担起保护世界的责任是不可或缺的,但权力也可能导致滥用和异化。
•作者还探索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让读者意识到只有通过团结和互助才能克服困难并实现目标。
•本书还提醒读者对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保持敏感,不断探索自我并追求内心的真实。
结尾《奥术神座》是一部令人兴奋和引人入胜的奇幻小说。
通过巧妙的故事构思、精彩的人物刻画和深入的主题探讨,它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发。
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细腻的文字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更在于它传达的积极价值观和情感力量。
希望这篇总结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并激发更多人去阅读这部精彩的小说。
章末小结 (1)
章末小结(1)归纳推理的难点是由部分结果得到一般结论,破解的方法是充分考虑这部分结果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①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②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③检验猜想.(2)类比是从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推测正在研究的事物的属性,是以旧有的认识为基础,类比出新的结果;类比是从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另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类比的结果是猜测性的,不一定可靠,但它却有发现的功能.找出圆与球的相似性质,并用圆的下列性质类比球的有关性质.(1)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2)与圆心距离相等的两弦相等.(3)圆的周长c=πd(d为直径).(4)圆的面积S=π4d2.解析:圆与球具有下列相似性质.1.圆是平面上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构成的集合,球面是空间中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构成的集合.2.是平面内封闭的曲线所围成的对称图形,球是空间中封闭的曲面所围成的对称图形.与圆的有关性质相比较,可以推测球的有关性质:圆球 (1)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球心与截面圆(非轴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2)与圆心距离相等的两条弦长相等与球心距离相等的两个截面圆面积相等 (3)圆的周长c =πd球的表面积S =πd 2 (4)圆的面积S =π4d 2 球的体积V =π6d 3 由实数构成的集合A 满足条件:若a ∈A ,a ≠1,则11-a ∈A ,证明:(1)若2∈A ,则集合A 必有另外两个元素,并求出这两个元素;(2)非空集合A 中至少有三个不同元素.分析:从集合中的元素满足的条件“若a ∈A ,则1a -1∈A (a ≠1)”出发;当a =2时,依次进行检验,即可得证.证明:(1)∵a ∈A ,a ≠1,则1a -1∈A . ∴2∈A 时,有11-2=-1∈A . 由于-1≠1,有11-(-1)=12∈A . 由于12≠1,有11-12=2∈A .如此循环可知集合A 中的另外两个元素为12,-1. (2)∵集合A 非空,故存在a ∈A ,a ≠1,有11-a∈A , ∴11-a ∈A 且11-a≠1, 即a ≠0时,有11-11-a =a -1a ∈A ,即如此循环出现三个数a ,11-a ,a -1a ∈A .若a =11-a,则a 2-a +1=0,方程无实根. 若=11-a=a -1a ,则a 2-a +1=0,方程无实根. 若a =a -1a,则a 2-a +1=0,方程无实根. ∴a ,11-a,a -1a 互不相等,故集合A 中至少有三个不同元素.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在使用这两种方法解题是,一般步骤是:(1)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选择解题方向.(2)确定恰当的解题方法,若能够结合题设条件,通过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推得所求结果,则用综合法,若从条件出发,应用相关的公理、定理、公式、结论难以推得所求结果,则可以考虑使用分析法.(3)解题反思,回顾解题过程,对所得结果和解题步骤进行检查,确保解题的严谨性和完备性.设a >0,b >0,a +b =1,求证:1a +1b +1ab≥8. 证明:方法一 综合法因为a >0,b >0,a +b =1,所以1=a +b ≥2ab ,ab ≤12,ab ≤14,所以1ab ≥4, 又1a +1b =(a +b )⎝ ⎛⎭⎪⎫1a +1b =2+b a +a b ≥4, 所以1a +1b +1ab ≥8(当且仅当a =b =12时等号成立). 方法二 分析法因为a >0,b >0,a +b =1,要证1a +1b +1ab≥8. 只要证⎝ ⎛⎭⎪⎫1a +1b +a +b ab ≥8, 只要证⎝ ⎛⎭⎪⎫1a +1b +⎝ ⎛⎭⎪⎫1b +1a ≥8, 即证1a +1b ≥4. 也就是证a +b a +a +b b≥4. 即证b a +a b≥2, 由基本不等式可知,当a >0,b >0时,b a +a b≥2成立,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反证法的理论基础是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从逻辑角度看,命题“若p ,则q ”的否定是“若p ,则¬q ”,由此进行推理,如果发生矛盾,那么就说明“若p ,则¬q ”为假,从而可以导出“若p ,则q ”为真,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反证法反映了“正难则反”的解题思想.一般以下题型用反证法:①当“结论”的反面比“结论”本身更简单、更具体、更明确;②否定性命题、唯一性命题,存在性命题、“至多”“至少”型命题;③有的肯定形式命题,由于已知或结论涉及无限个元素,用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往往用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要把握三点:①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②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须依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③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已知事实矛盾等,但是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已知直线ax -y =1与曲线x 2-2y 2=1相交于P ,Q 两点,证明:不存在实数a ,使得以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证明:假设存在实数a ,使得以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则OP ⊥OQ .设P (x 1,y 1),Q (x 2,y 2),则y 1x 1·y 2x 2=-1, 所以(ax 1-1)(ax 2-1)=-x 1·x 2,即(1+a 2)x 1·x 2-a (x 1+x 2)+1=0.由题意得(1-2a 2)x 2+4ax -3=0,所以x 1+x 2=-4a 1-2a 2,x 1·x 2=-31-2a2. 所以(1+a 2)·-31-2a 2-a ·-4a 1-2a 2+1=0, 即a 2=-2,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假设不成立.故不存在实数a ,使得以PQ 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O .数学归纳法的两关关注(1)关注点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问题是数学归纳法的常见题型,其关键点在于“先看项”,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等式两边各有多少项,初始n 0是多少.(2)关注点二:由n =k 到n =k +1时,除等式两边变化的项外还要利用n =k 时的式子,即利用假设,正确写出归纳证明的步骤,从而使问题得以证明.设数列{a n }满足a n +1=a 2n -na n +1,n ∈N *.(1)当a 1=2时,求a 2,a 3,a 4,并由此猜想出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2)当a 1≥2时,证明对所有的n ≥1,有a n ≥n +1.解析:(1)由a 1=2,得a 2=a 21-a 1+1=3.由a 2=3,得a 3=a 22-2a 2+1=4.由a 3=4,得a 4=a 23-3a 3+1=5.由此猜想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为a n =n +1(n ≥1).(2)证明:①当n =1时,∵a n =a 1≥2,n +1=1+1=2,∴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a k ≥k +1.那么当n =k +1时,a k +1=a k (a k -k )+1≥(k +1)(k +1-k )+1=k +2.也就是说,当n =k +1时,a k +1>(k +1)+1.根据①和②,对于所有n ≥1,有a n ≥n +1.一、选择题1.“因为指数函数y =a x是增函数(大前提),而y =⎝ ⎛⎭⎪⎫13x 是指数函数(小前提),所以函数y =⎝ ⎛⎭⎪⎫13x 是增函数(结论)”,以上推理的错误的原因是(A )A .大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B .小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C .推理形式错误导致结论错D .大前提和小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解析:推理形式没有错误,而大前提“y =a x 是增函数”是不正确的,当0<a <1时,y =a x 是减函数;当a >1时,y =a x 是增函数.故选A.2.已知n 为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2+13-14+…+1n -1=2(1n +2+1n +4+…12n )时,若已假设n =k (k ≥2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B )A.n=k+1时等式成立B.n=k+2时等式成立C.n=2k+2时等式成立D.n=2(k+2)时等式成立解析:因为n为正偶数,n=k(k≥2为偶数),所以下一步要证明的命题也应该是在偶数条件下成立,所以,还需要证明n=k+2时等式成立,故选B.3.若m,n是正整数,则m+n>mn成立的充要条件是(D)A.m,n都等于1B.m,n都不等于2C.m,n都大于1D.m,n至少有一个等于1解析:∵m+n>mn,∴(m-1)(n-1)<1.∵m,n∈N*,∴(m-1)(n-1)∈Z,∴(m-1)(n-1)=0.∴m=1或n=1,故选D.4.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A.当x>0且x≠1时,lg x+1lg x≥2B.当x>0时,x+1x≥2C.当x≥2时,x+1x的最小值为2D .当0<x ≤2时,x -1x无最大值 解析:A 错在lg x 的正负不清;C 错在等号成立的条件不存在;根据函数f (x )=x -1x 的单调性,当x =2时,f (2)max =32,故D 错.故选B.5.已知a +b +c =0,则ab +bc +ca 的值(D )A .大于0B .小于0C .不小于0D .不大于0解析:解法一 因为a +b +c =0,所以a 2+b 2+c 2+2ab +2ac +2bc =0,所以ab +bc +ca =-a 2+b 2+c 22≤0. 解法二 令c =0,若b =0,则ab +bc +ca =0,否则a 、b 异号,所以ab +bc +ca =ab <0,排除A 、B 、C ,故选D.6.已知1+2×3+3×32+4×33+…+n ×3n -1=3n (na -b )+c 对一切n ∈N *都成立,那么a ,b ,c 的值为(A )A .a =12,b =c =14B .a =b =c =14C .a =0,b =c =14D .不存在这样的a 、b 、c解析:令n =1,得1=3(a -b )+c ,令n =2,得1+2×3=9(2a -b )+c ,令n =3,得1+2×3+3×32=27(3a -b )+c .即⎩⎪⎨⎪⎧3a -3b +c =118a -9b +c =781a -27b +c =34,∴a =12,b =c =14.故选A. 7.若凸k 边形的内角和为f (k ),则凸(k +1)边形的内角和f (k +1)(k ≥3且k ∈N *)等于(B )A .f (k )+π2B .f (k )+πC .f (k )+32π D .f (k )+2π 解析:由凸k 边形到凸(k +1)边形,增加了一个三角形,故f (k +1)=f (k )+π.故选B.8.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a 4是a 3与a 7的等比中项,S 8=32,则S 10=(C )A .18B .24C .60D .90解析:由a 24=a 3a 7得(a 1+3d )2=(a 1+2d )(a 1+6d ),2a 1+3d =0.再由S 8=8a 1+562d =32,得2a 1+7d =8,则d =2,a 1=-3.所以S 10=10a 1+902d =60,选C. 二、填空题9.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2a n (n ∈N *),则a 5=________;前8项的和S 8=________(用数字作答).解析:a 1=1,a 2=2a 1=2,a 3=2a 2=4,a 4=2a 3=8,a 5=2a 4=16,易知S 8=28-12-1=255,∴应填255.答案:16 25510.(2014·郑州高二检测)图1是一个水平摆放的小正方体木块,图2,图3是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木块叠放而成的,按照这样的规律放下去,至第七个叠放的图形中,小正方体木块总数就是________.解析:分别观察正方体的个数为:1,1+5,1+5+9,… 归纳可知,第n 个叠放图形中共有n 层,构成了以1为首项,以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S n =n +[n (n -1)×4]÷2=2n 2-n , 所以S 7=2×72-7=91. 答案:9111.(2014·厦门六中高二期中)在平面上,我们用一直线去截正方形的一个角,那么截下的一个直角三角形,按如图所标边长,由勾股定理有c 2=a 2+b 2.设想正方形换成正方体,把截线换成如图截面,这时从正方体上截下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OLMN ,如果用S 1、S 2、S 3表示三个侧面面积,S 表示截面面积,那么类比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解析:类比如下:正方形↔正方体;截下直角三角形↔截下三侧面两两垂直的三棱锥;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三棱锥底面面积的平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和↔三棱锥三个侧面面积的平方和,结论S 2=S 21+S 22+S 23.(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证明略)答案:S 2=S 21+S 22+S 2312.(2014·洛阳部分重点中学教学检测)观察下列等式:31×2×12=1-122,31×2×12+42×3×122=1-13×22,31×2×12+42×3×122+53×4×123=1-14×23,……,由以上等式推测到一个一般的结论:对于n ∈N *,31×2×12+42×3×122+…+n +2n (n +1)×12n=________. 解析:由已知中的等式:31×2×12=1-12231×2×12+42×3×122=1-13×22,31×2×12+42×3×122+53×4×123=1-14×23,…, 所以对于n ∈N *,31×2×12+42×3×122+…+n +2n (n +1)×12n =1-1(n +1)2n. 答案:1-1(n +1)·2n三、解答题13.证明不等式:12×34×…×2n -12n <12n +1(n ∈N *).证明:(1)当n =1时,左边=12,右边=13,显然12 < 13,不等式成立.(2)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 即12×34×…×2k -12k<12k +1,则n =k +1时,12×34×…×2k -12k ×2k +12k +2<12k +1×2k +12k +2=2k +12k +2,要证n =k +1时,不等式成立,只要2k +12k +2<12k +3成立. 即证(2k +1)(2k +3)<(2k +2)2, 即证4k 2+8k +3<4k 2+8k +4. 该不等式显然成立.即n =k +1时,不等式成立.由(1)(2)知,对任意的正整数n ,不等式成立.14.如图所示,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 和DCEF 不在同一平面内,M ,N 分别为AB ,DF 的中点.(1)若CD =2,平面ABCD ⊥平面DCEF ,求MN 的长; (2)用反证法证明:直线ME 与BN 是两条异面直线. (1)解析:如下图,取CD 的中点G ,连接MG ,NG ,因为ABCD ,DCEF 为正方形,且边长为2, 所以MG ⊥CD ,MG =2,NG = 2. 因为平面ABCD ⊥平面DCEF , 所以MG ⊥平面DCEF . 所以MG ⊥GN .所以MN =MG 2+GN 2= 6.(2)证明:假设直线ME 与BN 共面,则AB ⊂平面MBEN , 且平面MBEN ∩平面DCEF =EN .由已知,两正方形ABCD 和DCEF 不共面,故AB ⊄平面DCEF . 又AB ∥CD ,所以AB ∥平面DCEF . 所以EN ∥AB ,又AB ∥CD ∥EF , 所以EF ∥NE ,这与EF ∩EN =E 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所以ME 与BN 不共面,它们是异面直线.15.在圆x 2+y 2=r 2(r >0)中,AB 为直径,C 为圆上异于A 、B 的任意一点,则有k AC ·k BC =-1.你能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椭圆x 2a 2+y 2b 2=1(a >b >0)中有什么样的结论?并加以证明.解析:类比得到的结论是:在椭圆x 2a 2+y 2b 2=1(a >b >0)中,A 、B 分别是椭圆长轴的左右端点,点C (x ,y )是椭圆上不同于A 、B 的任意一点,则k AC ·k BC =-b 2a2证明如下:设A (x 0,y 0)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A 关于中心的对称点B 的坐标为B (-x 0,-y 0),点P (x ,y )为椭圆上异于A ,B 两点的任意一点,则k AP ·k BP =y -y 0x -x 0·y +y 0x +x 0=y 2-y 2x 2-x 20.由于A 、B 、P 三点在椭圆上,∴⎩⎪⎨⎪⎧x 2a 2+y 2b 2=1,x 20a 2+y 20b 2=1.两式相减得,x 2-x 20a 2+y 2-y 2b2=0,∴y 2-y 20x 2-x 20=-b 2a 2,即k AP ·k BP =-b 2a 2.故在椭圆x 2a 2+y 2b 2=1(a >b >0)中,长轴两个端点为A 、B 、P 为异于A 、B 的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有k AB ·k BP =-b 2a2.16.在各项为正的数列{a n }中,数列的前n 项和S n 满足S n =12⎝⎛⎭⎪⎫a n +1a n .(1)求a 1,a 2,a 3;(2)由(1)猜想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解析:(1)由S 1=a 1=12⎝ ⎛⎭⎪⎫a 1+1a 得a 21=1,∵a n >0,∴a 1=1.由S 2=a 1+a 2=12⎝ ⎛⎭⎪⎫a 2+1a 2得a 22+2a 2-1=0. ∴a 2=2-1.由S 3=a 1+a 2+a 3=12⎝ ⎛⎭⎪⎫a 3+1a 3得a 23+22a 3-1=0.∴a 3=3- 2.(2)猜想a n =n -n -1(n ∈N *).证明如下:①n =1时,a 1=1-0命题成立. ②假设n =k 时,a k =k -k -1成立,则n =k +1时,a k +1=S k +1-S k =12⎝ ⎛⎭⎪⎪⎫a k +1+1a k +1-12⎝ ⎛⎭⎪⎫a k+1a k , 即a k +1=12⎝ ⎛⎭⎪⎪⎫a k +1+1a k +1-12⎝ ⎛⎭⎪⎪⎫k -k -1+1k -k -1 =12⎝ ⎛⎭⎪⎪⎫a k +1+1a k +1-k ,∴a 2k +1+2ka k +1-1=0.∴a k +1=k +1-k .即n =k +1时,命题成立, 由①②知,n ∈N *,a n =n -n -1.。
1章末归纳整合
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般用英文字母g、l和s分别表示气态、液态 和固态,水溶液中的溶质则用aq表示。
(2)在ΔH后要注明反应温度,因为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
进行时,其焓变是不同的,对于298 K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 明温度。 (3)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 (4)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 ΔH数值的绝对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ΔH的数值改变 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提示
类型 比较 定义 单位 标准 燃烧热 在101 kPa时,1 mol纯物 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 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kJ·mol-1 以1 mol可燃物 可燃物要完全燃烧生成 稳定的氧化物 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 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 mol H2O时的反应热 叫做中和热 kJ·mol-1 以生成1 mol 水
(2)汽车尾气的排放对大气的污染
汽车燃烧的汽油是在发动机的气缸中气化后与空气混合再
放电而点燃。若空气量不足,则排放的尾气中有大量CO及一些 烟尘;若空气太多,则放电又会引起空气中的N2与O2反应生成
氮的氧化物,这都将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为了减少汽车发
动机工作时的振动性,往往使用含铅汽油以减少振动性,这也 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许多城市已经禁止使用含铅汽油,并对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做出了规定,以防止汽车尾气对环境造成的 污染。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有什么防错诀窍? 提示 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常有以下错误: (1)漏写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产生此错误的原因是 没有认识到反应热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2)将ΔH的正、负混淆,其关键是没有理解“+”“-” 所表示的意义。
(3)未注意到:化学计量数不同,其反应热的数值也不同。
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第一章 章末总结 (共30张PPT)
图3
√A.图中h3是本次实验下潜的最大深度
B.本次实验中深潜器的最大加速度是0.025 m/s2
√C.在3~4 min和6~8 min的时间段内深潜器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D.在6~10 min时间段内深潜器的平均速度为0
解析 答案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182021/3/18Thursday, March 18, 2021
加速度
由Δx=aT2得:a=_T_2__
(1)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
x-t图像 (2)确定位移对应的时间
运
(3)求物体运动的速度(斜率表示 速度 )j
动 用图像
的 描述物
(1)判断物体运动性质(静止、匀速、匀变速、非匀变速)
描 述
体的运 动
v-t图像
(2)确定某时刻的速度 (3)求物体的加速度(斜率表示 加速度 )
例5 (多选)在如图2所示的位移—时间(x-t)图像和速度—时间(v-t)图
像中,给出的四条图线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
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乙车追上甲车
√B.0~t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C.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遇
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2:16:28 P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182021/3/182021/3/18Mar-2118-Mar-21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章末总结1
章末总结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2.(2019·江苏卷)下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
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
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2.(科学思维)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知方程 x2-(bcosA)x+acosB=0 的两根之积 等于两根之和,且 a、b 为△ABC 的两边,A、B 为两内角,试 判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解析] 解法一:设方程的两根为 x1、x2,由韦达定理知 x1+x2=bcosA,x1x2=acosB,
[解析] ∵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最大边长为 a+2,则 a+a+1>a+2 -12≤a2+a2+a1a+2-1a+22<0 , 解得:32≤a<3,故选 B.
5.在四边形 ABCD 中,∠B=∠D=90°,∠A=60°,AB
=4,AD=5,则 AC 的长为( )
A. 61
B.2 7
C. 53
52 D. 2
3.
如图,在△ABC 中,D 是边 AC 上的点,且 AB=AD,2AB
= 3BD,BC=2BD,则 sinC 的值为( )
3 A. 3
3 B. 6
6 C. 3
6 D. 6
[答案] D
[解析]
如图,根据条件,不妨设 BD=2,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3C=si4nA.
在△ABD 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A=2×3+33- ×4 3=13,
[答案]
π 3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b:c=5:7:8, 设 a=5x,b=7x,c=8x, 则 cosB=25x2+8604xx22-49x2=12. ∵在△ABC 中,0<B<π,∴B=3π.
7.已知平面内四点 O、A、B、C 满足O→A+O→B+O→C=0,
O→A·O→B=O→B·O→C=O→C·O→A=-1,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
∴|O→C|·|O→A|=2.
∴S△AOC=12|O→C|·|O→A|sin120°= 23,
∴S△ABC=3
2
3 .
三、解答题 8.已知△ABC 的周长为 2+1,且 sinA+sinB= 2sinC. (1)求边 AB 的长; (2)若△ABC 的面积为16sinC,求角 C 的度数.
[解析] (1)由题意及正弦定理,得 AB+BC+AC= 2+1,BC+AC= 2AB, ∴AB=1.
成才之路·数学
人教A版 ·必修5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一章
章末归纳总结
知识结构 专题突破
随堂应用练习
知识结构
正弦定理:sinaA=sibnB=sincC
a b c=sinA B C 正弦定理的变形 sinA=2aR;sinB=2bR;sinC=2cR a=2RsinA;b=2RsinB;c=2RsinC. 解三角形 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已已知知两两角边及及一其边中解一三边角的形对角解三角形
∴S=12bcsinA=2 3.
随堂应用练习
一、选择题
1.三角形两边之差为 2,夹角的余弦值为35,面积为 14,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此两边长分别是( )
A.3 和 5
B.4 和 6
C.6 和 8
D.5 和 7
[答案] D
[解析] 设夹角为 A,∵cosA=35,∴sinA=45, S=12bcsinA=14,∴bc=35, 又 b-c=2,∴b=7,a=5.
2.已知△ABC 中,AB=4,AC=5,A 为锐角,△ABC 的
面积为 6,则A→B·B→C的值为( )
A.16
B.-6
C.9
D.0
[答案] D
[解析] 由 S△ABC=12AB·AC·sinA=12×4×5·sinA=10sinA= 6 得,sinA=35,
∵A 为锐角,∴cosA=45, ∴BC2=AB2+AC2-2AB·AC·cosA =16+25-40×45=9,∴BC=3,, ∵AB2+BC2=AC2,∴∠B 为直角, ∴A→B·B→C=0,故选 D.
[答案] C
[解析] 解法一:A 中已知两角及一边有唯一解;B 中已知 两边及夹角,有唯一解;C 中,bsinA=8 2<14=a<b 有两解; D 中,A 是最大角,但 a<c,∴无解.
解法二:由 a=14,b=16,A=45°及正弦定理得,si1n6B= sin1445°,所以 sinB=47 2,因为 a<b,A=45°,所以角 B 有两解.
[答案] [解析]
33 2
由O→A+O→B+O→C=0 知 O 为△ABC 的重心,
又由O→A·O→B=O→B·O→C得
O→B·(O→A-O→C)=O→B·C→A=0,
所以O→B⊥C→A,同理O→A⊥B→C,O→C⊥A→B,
所以 O 为△ABC 的垂心.
故△ABC 为正三角形.
即O→C·O→A=|O→C|·|O→A|·cos120°=-1,
某兴趣小组测量电视塔 AE 的高度 H(单位:m), 如示意图,垂直放置的标杆 BC 的高度 h=4 m,仰角∠ABE= α,∠ADE=β.该小组已测得一组 α、β 的值,算出了 tanα=1.24, tanβ=1.20,请据此算出 H 的值.
[解析] AHD=tanβ⇒AD=taHnβ, 同理:AB=taHnα,BD=tahnβ. AD-AB=DB,故得taHnβ-taHnα=tahnβ, 解得:H=tanhαt-antαanβ=1.42×4-1.12.420=124. 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 H 是 124m.
(1)求角 A 的大小; (2)若 b=2,c=1,D 为 BC 的中点,求 AD 的长.
解析:(1)由题设知,2sinBcosA=sin(A+C)=sinB, ∵sinB≠0,∴cosA=12. 由于 0<A<π,故 A=3π.
(2)由余弦定理,得 a2=b2+c2-2bccosA
=4+1-2×2×1×12=3,
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解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几种情况: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 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 (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 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它三角形中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 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所要求的解. 常见题型有:测量距离问题、测量高度问题、测量角度问 题、计算面积问题等.
专题突破
一、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这类问题一般要先审查题设条件,进行归类,根据题目类
型确定应用哪个定理入手解决.
解斜三角形有下表所示的四种情况:
已知条件 a,B,
C)
正弦定理
由 A+B+C=180°求出角 A;由正弦定理求出 b 与 c;
S△=12acsinB 在有解时只有一解
由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 c;由
两边和
正弦定理求出小边所对的角;
夹角(如 余弦 再由 A+B+C=180°求出另
定理 a,b,C)
一角,S△=12absinC
在有解时只有一解
由余弦定理求出角 A、B,再利用
三边 余弦 (a,b,c) 定理
A+B+C=180°求出角 C, S△=12absinC
在有解时只有一解
在△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是 a、b、
c,若 sin2B+sin2C=sin2A+sinBsinC,且A→C·A→B=4,求△ABC
的面积 S.
[解析] 由已知得 b2+c2=a2+bc,
∴bc=b2+c2-a2=2bccosA,∴cosA=12,sinA=
3 2.
由A→C·A→B=4,得 bccosA=4,∴bc=8.
(2012·陕西文,13)在△ABC 中,角 A、B、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 a、b、c.若 a=2,B=6π,c=2 3,则 b= ________.
[答案] 2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 b2=a2+c2-2accosB=4+12- 2×2×2 3× 23=4,
∴b=2.
(2012·安徽文,16)设△ABC 的内角 A、B、C 所 对边的长分别为 a、b、c,且有 2sinBcosA=sinAcosC+cosAsinC.
∴sinA=2 3 2,
∴sinC=
3s4inA=
3×2 3 4
2 =
66,故选
D.
4.钝角三角形的三边为 a、a+1、a+2,其最大角不超过
120°,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A.0<a<3
B.32≤a<3
C.2<a≤3
D.1≤a<52
[答案] B
[ 分 析 ] 钝 角 三 角 形 最 大 角 α 不 超 过 120°, 则 90°<α≤120°,∴-12≤cosα<0.
[解析] 解法一:如图,连结 A1B2,
由题意知 A2B2=10 2n mile,A1A2=30 2×2600=10 2n mile.
由题意得 bcosA=acosB,根据余弦定理,得 b·b2+2cb2c-a2=a·a2+2ca2c-b2. ∴b2+c2-a2=a2+c2-b2, 化简得 a=b,∴△ABC 为等腰三角形.
解法二:同解法一得 bcosA=acosB, 由正弦定理,得 2RsinBcosA=2RsinAcosB, ∴sinA·cosB-cosA·sinB=0,即 sin(A-B)=0 ∵A、B 为三角形的内角, ∴A=B,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 B
[解析] 如图,连结 AC,设∠BAC=α,则 AC·cosα=4,
AC·cos(60°-α)=5, 两式相除得,cosc6o0s°α-α=54,
展开解得,tanα=
23,∵α
为锐角,∴cos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