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学良口述历史》探究口述史研究方法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书笔记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书笔记《张学良口述历史》由史学名家唐德刚教授撰写,以张学良的自述为主,以唐德刚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更好地弥补了以往各种图书的错谬与不足,又兼有唐德刚的论说精辟。
一边是研究对象的“自白”,一边是研究者的“审视”,两相对照着看,使得这段历史变得更为真切和生动。
从课外历史书中学到的内容仅仅了解到张学良是东北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他的父亲是张作霖,北洋军阀,被日军炸死。
读过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男儿。
第一章讲述了其父张作霖的发家史,之前只知道张作霖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从没有想过他是白手起家还是继承家业,得知大帅本事很苦很穷的农家孩子,靠运气和才智一步一步的成为东北叱咤风云的人物时,心里对他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以前也知道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因此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一开始就被其父选为接班人,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一开始其父是想把他造就成一个文人,“他教了我一年多,不到两年,就跟我父亲说,他说你不要你儿子读书了,他不是读书的料,不是一个坐屋里念书的人”[2],甚至当他说要上军校的时候,他父亲还是反对的,“你要上讲武堂?你别给我丢人了,你去了几天干不了,再出来?父亲是讲武堂的堂长,他就怕我丢人。
”[3]张学良年轻气盛,当然受不了父亲的质疑,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绝对可以顺利毕业,他说到也做到了,在学期间每次都还考第一,也可谓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第三章讲述了少帅张学良的风流历史,第四、第五、第六章则讲述了张学良带兵期间发生的事情,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战事之频繁,生活之艰苦,深深感受到现在和平年代的繁华是多么值得珍惜。
我从未去过东北,接触到的资料中记载的都是东北的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在这本书中则更是记载了东北物资的富饶,最出名的莫过于鱼和人参,“在松花江里的鱼呀,他们讲,小的呀,都要有一两百斤”[4]、“这个鱼是没法让看,光把鱼脑袋给她抬过来,搁个大篓筐,两个人就抬着,就看了这么个鱼头”[5]这么大的鱼我在现实中是从来没有见过,放在现在,这么大的鱼肯定要上新闻的头版头条了。
试谈口述史的研究方法
• 人文学科的方法论要求是质性研究(社会 科学,量化研究)。历史学的基本学术特 征是人文研究的本质。 • 口述史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 质性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是深度访 谈法。
三、口述史研究的设计
• “口述史研究也需要研究设计吗?”因多为 开放式、探索式。 • 需要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假设。 • 研究者须具有系统的思考能力+研究计划+ 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场域的界定 • 研究“典范”=完整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事 实的基本认知+探究的问题+解答的技术+讨 论的步骤
• 特点:为确保这种统一性,通常采用事先统一设计、有
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访问。通常这种类型的访问都有一份 访问指南,其中对问卷中有可能发生误解问题的地方都有 说明。
(二)非结构式访谈
• 非结构式访谈,又称为非标准化访谈
(Unstandardized Interview。它是一种无控制或半控制的 访谈,事先没有统一问卷,而只有一个题目或大致范围或一 个粗线条的问题大纲,由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在这一范围内 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形成边提出, • 对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回答的记录,访谈时的外部环境等, 也没有统一要求,可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各种安 排。 • 其类型有重点访谈,深度访谈,自由访谈,客观陈述式访谈 等。
• 特点:弹性和自由度大,能充分发挥访谈双方的主动性,
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 但访谈调查的结果不宜用于定量分析。 • 行为事件访谈等属于此。
• 两句式题型效果最好:陈述题目,提出问题。
• 偶插评语,缓和气氛。
• 访谈三技巧:循环模式、漏斗式、说故事式。 • 推荐三个句式:
——怎么会是这样呢? ——是怎么做到的呢? ——您/你的意思是这样的吗?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新探——基于张学良口述史料的研究
作 者简介 :解红 (9 4 ,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东菏泽 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专 门史,中围近 代思想与文化 18一) L l
① 张之丙 ,张之宇 . 学 良口述 历 史全集 【 .哥伦 比亚大学 毅荻书斋 .下文凡 出 自该书 的文献都 以①× 标 出 张 c】 ×
张 学 良东 北 易帜 原 因新探
— —
基 于张学 良口述 史料 的研 究
解 红 丽
( 温州 大学人 文 学 院, 浙江 温州 35 3) 20 5
摘 要 : 东北 易帜是张 学良亲掌 东北权 柄后作 出的一项重 大抉择 。张学 良本人的 口述 史料 清晰地再现
其 东北易帜时的心理活动 ,从崭新 的角度揭 示 了其 东北 易帜 的原 因:顺应 民族 自救 、国家统 一的时代
第2 5卷第 2期
Vol 5.NO 2 2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J ur al e z u U n v r iy 。 cilSc e c s o n W n ho i e st So a i n e of
21 0 2年 3月
M a . 0l r2 2
主流 ;能力远 不及 父亲 ,应付 不 了当时复杂的局面 ,主要是应付 不 了日本人的纠缠; 渴望祖 国统一 ,
从无思求地盘之心 ; 日本炸死父亲,国仇 家恨加重 了易帜的 决心 。
关键词 :张学 良;东北 易帜; 口述 史料
中图 分 类 号 :K2 3 6 文献标志码:A 文 章编 号 : 17 5 52 1)20 8 .6 6 43 5 (0 20 —0 20
族 自救 、 国家 统 一 已成为 时代 主流 ,张 学 良是 否 接受 国 民政府 的招 抚 ,已成为 当 时全 国瞩 目的焦
从张学良口述史论其抗日爱国思想演变——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
Vo 1 . 3 8 NO . 3
Ma y 2 01 5
DOI : 1 0 . 1 6 2 1 6 / j . c n k i . 1 s x b wk . 2 0 1 5 0 3 4 2 0
从 张 学 良 口述 史论 其 抗 日爱 国思 想 演 变
— —
从 东北 易 帜到 西 安事 变 的历 史 考 察
一
决策 竟 然 成 为 了 日本 的最 高 国 策 。会 议 之 后 , E l
பைடு நூலகம்
发 了张学 良高 度 的 民族 良知 和 爱 国热 情 , 他 决 心 消 本 制造 了“ 满 蒙悬 案 ” , 强 迫张 作 霖进 行 “ 满蒙交涉” ,
除 内乱 , 促 进祖 国统 一 。 ” [ 1 ] 西 安事 变 后 , 他 被禁 锢 了 妄 图攫 取 在东 北 的 更 多 利 益 , 以达 到 全 面 地 控 制 东 半个 世纪 , 终于 在其 晚 年 时 , 将 自己 的真 实 人 生讲 述 北 地 区的 目的 。但是 , 令 日本意 外 的是 1 9 1 6年 以后 , 了 出来 。“目前 以 口头 访 谈 作 为 访 求 历 史 史 实 的路 张作霖 、 张学 良父 子 始终 不 肯 执 行《 关 于 南 满 洲及 东 径, 已成为 史 学 界 搜 寻 、 运 用 史 料 的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部 内蒙 古之 条约 》 , 并 且 还 通 过省 长 或 各 县 知 事下 达 并 被 纳入 学 术 研 究 之 中 , 且 越 来 越 受 到 学 者 们 的 重 了一 系列 《 东 北 官 宪 排 日法 令 》 。于 是 , 日本 把 张 作 视。 ” [ 2 ] 近 2 O年来 , 围绕 着 张学 良 口述 历 史 出版 了 大 霖 视 为 日本 在 满 蒙 条 约 上 利 益 受 损 的 阻 碍 , 很 是 恼 量 的著作 。其 中 , 管宁、 张友坤、 毕万闻、 唐 德 刚等 人 火 。由于无 法容 忍 , 最终 采取 了极 端 的 手段 , 制造 了 著录 的 《 张 学 良开 口说 话 》 《 张 学 良 口述 历 史 解 密 》 震 惊 中外 的“ 皇 姑 屯事 件 ” , 将 张作 霖 炸 死 。此 后 , 张
史纲论文
姓名:姚昕学号:3130000527班级:混合1303班结合《张学良口述历史》对张学良的一些见解从九一八到东北三省沦陷,从西安事变到全面抗战,张学良在其中都演绎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其中是是非非,众说纷纭。
而在张学良将军重获自由后,将尘封已久的经历一一道出,一些言论不攻自破,一些说法得到证实。
而当我读到张少帅这些话语时,颇有所感,并对这名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纪老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而本文就将从张学良个人及其九一八事件和西安事变谈谈我的一些见解。
一、张学良的性格自以为是的性格比李宗仁还要坚强十倍本书的作者唐德刚先生也曾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因此作者在与张学良交谈前,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张学良司令官的态度不以为意。
但作者在代序中便写道‚只是我第一天就发现,张学良比李宗仁还要难缠得多。
因为他的自以为是的个性,比李宗仁还要坚强十倍呢‛,这足可以反映出张学良这一性格。
张学良曾说他的弱点就是一辈子未尝有过‚上司‛。
当被问及老帅(张作霖)是不是其上司时,张氏说:‚父亲究竟与上司不同‛。
而有被问及蒋中正是不是其上司时,张学良只是哈哈大笑道:‚所以他发我脾气,我就把他抓起来呀‛。
不难看出张学良骨子里,就是十分桀骜的,不驯的。
在他心里,或许从未把自己的身段放在别人之下过,因此对于他在西安事变中的行为,由此也是能够理解的(具体分析在后文将有讨论)。
张学良的这种自以为是性格与他的家庭背景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其父张作霖是东北军首领,而张学良也因此常被称为‚少帅‛。
特别是当其还在讲武堂当学员时,便已被张作相提为团长,然后一直晋升的相当顺利,当张学良基本掌握军权时,他仅仅二十二岁。
作为一个高层将领,部下的资历却都多于张学良,辈分上也大都能算上是长辈,这难免造就其自傲的心气。
竟是这样一个任性而冲动的人物张学良说自己怕被将(激将),这一点从他进入讲武堂的事情就有体现。
当张学良向张作霖提出进入讲武堂学习的想法时,张作霖认定张学良坚持不了几天,因为张学良从小并不很健硕。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于 民n' 他不 用人 才 . 用奴 才 。 何应 钦就 是 一个奴 才 。” 等等。
“ 我 最爱 的在 纽约 ”
环 球人 物杂 志 : 张 学 良的 爱 情 一 直 为 人 们 津 津 乐 道 。 《口述 历 史》中 . 张 学 良对 自 己 的感 情 生 活 是 如 何 评 价 的?
我 是 主 角 了 ” “ 蒋 介 石 没 有 中心 思 想 ”
环球人物杂志 : 在《 口述 历 史》 中, 张 学 良多次 评 价 蒋介 石 ,
说“ 蒋 介 石 的贡献 只有 黄埔 军校 ” 。 您认 为这 番 话是 根据 事 实 , 还 是 夹杂个 人 情感 因素?
2 0 1 5 . 2◆下 ◆ 领导 文萃 53
“ 不过 名义上 我 是主 角 了”
环 球 人物 杂 志 : 张学 良 口述 史 的版 本 很 多, 这 一部 《 口述 历 史》 与其 它版 本有 何不 同之处 ? 张友坤 :张 学 良的 口述历 史 ,主要形 成 于 8 6 岁至 9 9岁 之 问 这套 《 口述 历史》 出版前 , 有 过 录音 的张学 良访谈 不 下 l 0次 ,
他点 评周 恩来 : “ 连 我 的部下 、 杨 虎城 的部 下都 听他 的 。 他 说 出的话很 有道 理 。 这 个人 好厉 害 . 不但 会讲 , 也 能处 置事 情 , 是我
佩 服 的一 个人 ”
对蒋 介石 , 张 学 良如 此评 价 : “ 我 本 来是 很 尊重蒋 先 生 的 , 但
5 2 领导文萃 2 0 1 5 . 2◆下◆
而“ 毅荻 书 斋 ” 存 藏 的这 批 资 料 之所 以引 人关 注 , 是 因为 采访 时 间长 、 次数 多 、 内容 丰富 、 有协约, 并经 过他 本人 审定 。 自1 9 9 1 年 l 2月 1 7日至 1 9 9 3年 8月 3日. 前 后 共 采访 6 0次 . 共 采 得 录 音 带 1 4 5盘 。 内容 达 1 0 0多 万字 , 涉及 1 1 0 0多个人 物 。 张学 良之 所 以用这 么 多时 间接 受 采访 . 动机 非 常 明确 , 照 他 自己 的话 说 . 就是“ 不愿 有人 篡 编 或者歪 曲事实 ” 。 为避 免有些 讲
与古为新口述历史新书过眼录
书界观察与古为新:口述历史新书过眼录□王宇英 近年来,中国口述历史出版界新作频出,其中一些作品展现出口述历史摆脱实证史学影响、接纳主观性的发展趋势,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但新领域的发展不能也不必猝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在既有基础之上的融合、扬弃与创新更符合当下的学术发展规律。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传统史学家在使用口述史料时尽量避免主体意识的掺入,处理口述史料时也强调保持其原有风貌,排除史学家的个人印记。
现代口述史学家则公开承认口述史料中主观因素的存在。
”“要求访谈者主动融入受访者的情感世界,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1]而这种融合的观点与方法实际上更有利于处理记忆的主观性、访问者在场等带来的复杂问题。
美国女学者贺萧(GailHershat ter)的《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书被认为比较好地运用了口述历史方法,做到了既“依据文字记载去关注口头叙述,亦依据口头叙述去关注文字记载”,记录了比“党和国家提供的那些简单的从压迫走向解放的故事”更为多样的细节与层次,呈现了记忆中“那种感官的直接性和未言明的毁灭性”,还反思了固定的身份认同对口头叙述的影响,并标记了产生于特定情况下的每种资料所携带的印记。
作者认识到口述史料的特性与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既获取到了具体的信息,也“用它们去关注叙述的结构、省略、静默、不透明之处和谎言”[2],因而成为中文译著中将实证史学视野中的口述史料的传统价值与记忆转向发生之后的新价值结合运用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欧阳淞在强调口述历史“生动鲜活、可读性较强”,能够“使亲历者追忆细节,使见证者感悟得失,使思想者升华经验”的同时,还明确指出口述历史能将“历史对于记忆的依赖性引入历史研究的实践操作中”,从而将历史与记忆的关76系“具象化”“方法化”。
[3]这种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置于可因口述历史而得以呈现其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判断,对于我们理解口述历史兼容新旧价值的特点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书笔记口述历史自从出现后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它是口述者对亲历过或是看见过的事情的回忆,所以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说:“所有的历史最初都是以口述的形式存在的。
”①但由于口述史是由口述者叙述,采访者记录,整理者最后整理,所有的过程都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论。
但也因为有着这些争议,口述史学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唐德刚先生作为口述史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创口述历史,又是以口述历史起家的历史学家,他的口述史著作颇多,主要有《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等,但更加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张学良口述历史》。
本文将就影响口述历史真实性的三个因素方面,即口述者,采访者和整理者来说明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所具有的史学价值。
一、口述者因素:作为口述者,他们是否讲真话决定着口述著述的真实性。
而影响口述者讲真话的因素主要有:口述者的人格,他与口述的历史的“亲密”程度,口述者的记忆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等方面,所以,判断一部口述著作是否具有真实性,首先可以从对口述者的各方面了解来入手。
张学良将军的口述史的真实程度,超过了其他一些回忆录,非常符合他的思想变化,符合他的个性,符合重大历史事件的演变的逻辑,澄清了许多误解。
张学良是爱国的,毋庸置疑。
东北易帜,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等,都是张学良爱国的具体表现。
在人们的观念中,张学良永远是少帅,是东北的“皇太子”。
但是,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张魁堂认为,“张学良将军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有重大贡献的民族英雄”,“张学良并不是个悲剧人物。
他追求的团结统一,驱逐日寇,复兴中华的大业是成功了,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永垂历史的千古功臣,无待盖棺而可以定论了”。
②有学者认为,“张学良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和平统一、现代化建设、抗日战争的三大伟业的参与和创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立下了世纪性的不朽功勋。
张学良的回忆录:见证历史的亲历者
张学良的回忆录:见证历史的亲历者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将军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合作对象之一。
他曾经参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回忆录记录了他见证历史的亲身经历,深刻地反映了那段时期的种种变迁。
在回忆录的开篇,张学良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的军阀混乱和社会动荡。
他生活在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样的熟悉又陌生。
在他小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分裂的国家,农民起义、军阀割据和外国侵略无处不在。
尽管身处权贵之家,但他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逐渐接触到了新思想和新观念。
他开始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产生质疑,并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国家的命运。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从他那里了解到了共产主义的理念和社会主义的追求。
这对于一个曾经生活在庙堂之上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触动。
张学良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和革命,中国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并获得真正的繁荣和富强。
于是,他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建立了合作关系。
他们共同致力于推翻外国侵略和剥削,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
张学良开始活跃于军事和政治舞台,率领着军队与敌人浴血奋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他意识到国共合作的可能性不大,并逐渐从国民党转向了中国共产党。
他选择了与人民站在一起,为解放事业奋斗到底。
张学良的转变引起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他不仅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合作对象,还参与了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工作。
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段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变革。
张学良的回忆录不仅是一本见证历史的亲身经历,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
他回忆起自己的种种经历,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思考着个人命运的选择和国家的命运。
这是一个智者的自述,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通过读《张学良的回忆录:见证历史的亲历者》,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动荡的时代,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与分歧,了解一个将军和政治家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口述史研究活动方案
口述史研究活动方案1. 引言口述史研究是一种通过访谈、记录和分析亲历者或目击者口述的方式来研究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的方法。
它可以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源,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过去。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项口述史研究活动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步骤和预期成果等。
2. 研究目的口述史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记录和保留口述历史的资源,帮助我们了解特定历史时期、事件或个人经历的细节和影响。
通过口述史研究活动,我们可以收集到珍贵的口述资料,探索历史事件的不同视角和亲历者的感受,从而重建历史的真实面貌。
3. 研究方法在口述史研究活动中,我们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收集口述资料、记录和分析口述内容。
以下是我们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3.1 亲访与访谈通过亲访和访谈亲历者或目击者,我们可以直接获取到口述资料。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亲历者的意愿和感受,建立信任关系,并适时引导对话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和回忆。
3.2 音频或视频录制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音频或视频录制设备来记录亲历者的口述内容。
这样可以确保我们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细节,并方便后续的内容分析和整理工作。
3.3 文本整理与分析在收集到口述资料后,我们需要进行文本整理与分析工作。
通过对口述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整理,并进行语义分析和内容归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亲历者的主观感受。
4. 研究步骤为了顺利实施口述史研究活动,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4.1 研究主题确定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作为研究对象。
4.2 亲历者招募通过社区广告、线上平台或个人推荐等方式,我们可以招募到亲历者或目击者参与口述史研究活动。
与亲历者进行初步沟通,了解他们的意愿和可行性。
4.3 访谈准备在进行访谈之前,我们需要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了解,并准备相关的提问和访谈大纲。
此外,我们还要确认访谈的时间、地点和设备,以确保顺利记录口述内容。
4.4 访谈执行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要确保亲历者舒适并放松,创造一个开放和信任的氛围。
张学良的传记与历史研究
张学良的传记与历史研究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传记和历史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是张作霖将军的长子,也是东北军首领。
在中国民族团结的历程中,张学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张学良的传记不仅仅是将他的经历和事迹记录下来,更是一幅动态的画卷,展现着他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张学良被灌输了忠诚、勇敢和荣誉感的观念。
这些价值观使得他以民族利益为重,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
然而,张学良的传记也无法回避他与日本的纷争。
在抗战期间,他曾与日本人合作,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而另一些人认为他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家族和东北人民的需要而选择与日本合作。
这种复杂的背景给予了张学良的传记更多的深度,也使得后人对他的评价产生了不同的解读。
历史研究是对历史事实的整理和分析。
在张学良的历史研究中,学者们试图揭示他与东北政权的复杂关系以及他在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些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是对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通过对张学良的历史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动荡与变迁。
然而,张学良的传记和历史研究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历史档案的不完整,许多细节和真相可能永远无法得知。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者的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张学良的评价存在差异。
因此,读者需要具备批判眼光,多方面地获取信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与此同时,张学良的传记和历史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个人经历和历史事件的背景,提供了思考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线索。
他的选择和困境,使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合作,什么时候应该坚决抗争。
通过学习和研究张学良的传记和历史,我们可以借鉴他的经验和教训,为当下和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综上所述,张学良的传记与历史研究是探寻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他的生平和选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动荡与变迁。
口述历史中口述者的话题回避及应对措施
口述历史中口述者的话题回避及应对措施作者:王斐斐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7期【摘要】鉴于张学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其口述历史备受关注。
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一个体系,对研究张学良的生平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在分析《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口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张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探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回避部分关键话题的困局,分析口述者回避的原因,归类回避的话题,并从采访者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张学良口述历史话题回避何谓口述历史?从广义上讲,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记录历史的途径和方法。
就狭义上而言,借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其《大家一起来做口述历史》开篇所做的定义,即“简言之,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interview)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①口述历史工作无论是访谈前的准备,访谈后的资料整理,还是与受访者的交流过程,访谈工作者都会面临众多挑战。
其中,受访者往往会刻意回避某些关键话题,不仅阻碍访谈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该口述历史工作者完成“揭示事件事实、接近历史”的任务。
本文从《张学良口述历史》入手,归类被回避话题的种类、原因,并尝试提出应对建议。
一、《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口述特点“张氏的口述,随性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寻遍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②这是《张学良口述历史》撰写者唐德刚教授对张氏口述的评价。
在口述过程中,张学良作为受访者毫无架子,谈吐洒脱自然、爽朗直率,生动的东北口语通俗易懂,每每谈到兴头往往一气呵成,凸显了大帅的真性情。
因此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十分流畅、亲切,就像是听一个健谈的老人坐在跟前侃侃而谈动荡年代中的传奇人生,字字句句流露其满腔的爱国热血,而正是这种直白自然的叙述风格大大增强了张氏口述本身的真实性;同时,先生也非常重视细节的还原,叙事翔实生动,尽管已是耄耋之年,却能清晰地记起相距六七十年前的很多历史细节、具体的对话、部队番号甚至是团、营级的官员姓名,不得不让人佩服其过人的记忆力;而对于诸如同众多女性的罗曼史这样的个人隐私,先生也毫不回避。
张学良口述史特点研究
张学良口述史特点研究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亲身经历了事关中国时局命运的关键时刻。
近年来,随着对张学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其相关的大量史料公开,更加丰富了对张学良研究的内容。
尤其是张学良口述史,因其特点鲜明、极富感染力与真实性而成为史料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分。
对张学良口述史特点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推动口述史的发展并提升口述史在学术界的地位。
标签:张学良;口述;历史史学界对于史料的分类因与界定的标准不同而不同,口述史作为一门在国际上专门的学科,因它的直接性、客观性、真实性、鲜活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成为重要的史料形式。
近年来,随着张学良口述档案资料的公布,关于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书籍相继出版。
与其他形式的史料相比,张学良口述史在秉承了口述史的上述特点外,一些更为细致的处理不仅使得张学良这个人物更具独特魅力,同时也凸显了口述史较其他形式的史料具有明显不同的地方。
一、语言简练,以小见大,人物个性展现淋漓尽致张学良口述史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语言和切入点的处理方式不同。
口述史中收录了大量的张学良本人对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与评论,其中也包括笔者与张学良本人大量的采访对话。
这其中语言的平实、直接尤为明显。
此外,口述史的切入点也是由小及大,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却总让人们有很深的感悟。
这与一些书籍、文献中对语言过于修饰,过多掺杂笔者情感,以重大历史事件突显人物,有着明显不同之处。
在口述史中,张学良谈到感情时毫不掩饰,直抒胸怀:“我从来不追女人,很少,没有。
可以说一两个女人我追过,其他的我没追过,都是女人追我。
”[1]其实有关张学良先生的生平传记也出版了很多,尤其是张学良家乡出版的一些书籍,谈及张学良感情之事时,往往旨在表达张的感情世界里只有两位夫人(于、赵),与其他女人没有什么接触。
而张学良口述史中却以张学良本人平实直接的语言来处理,更能让人感受到张学良坦诚、直率的个性。
这种直接明了的表述在张学良口述史是随处可见的。
历史研究中的口述资料研究方法研究
历史研究中的口述资料研究方法研究第一章:概述历史研究中的口述资料研究方法,指的是通过对口述资料的收集、筛选、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技术,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的学术活动。
与书面史料不同的是,口述资料具有鲜活、生动、立体等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从口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过程中的重点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口述资料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第二章:口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1. 收集方式:口述资料的获取有多种方式,包括采访、问卷调查、民间录像、档案资料、人物自述等。
其中,采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因为采访让被采访者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对被采访者的尊重和谅解,不能让被采访者感到不适。
同时,还要注重采访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整理方法:口述资料的整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从收集的资料中,需要进行筛选和分类,并选择适当的形式加以整理,比如文字记录、语音记录、视频记录等。
在整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资料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词分门别类,建立便于查询的索引。
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的要求,还要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将口述资料转化为教学视频,使其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第三章:口述资料研究的重点问题1. 研究方法:口述资料研究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比如,针对历史事件的研究,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而针对社会变迁的研究,则需要从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居民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开展对比研究、纵向研究等方法,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
2. 信息真实性:口述资料中的信息真实性是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由于口述资料通常是个人主观意见和回忆,因此,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因此,在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并结合多种信息来源进行分析。
张学良调研报告
张学良调研报告张学良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张学良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史书、专著、学术论文等,搜集详实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2. 实地调研:前往相关地区,考察张学良生活和活动过的地方,以了解他的经历和背景。
3. 采访专家:与相关领域的历史学家、研究者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他们对张学良的研究和认识。
三、调研内容1. 张学良的背景与生平:张学良,字尔古纳,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出生于一个将军世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从小就积极参与抗日运动,活跃于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重要时期。
2. 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作为东北军的首领,张学良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并发挥重要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抵制日本侵略者,并与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抵抗外敌。
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他成为中国民众仰慕的名将之一。
3. 张学良的政治活动:抗战胜利后,张学良进入政治舞台,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和政府建设。
他在国共两党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也促进了两党的合作。
4. 张学良的对外活动:在国共内战期间,他曾积极寻求外援,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
他还参与了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制定,并对台湾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5. 张学良晚年的生活:晚年的张学良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他还在晚年写下了《我的军旅人生》一书,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考。
四、调研成果1.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2. 他在国共合作和政府建设中起到了桥梁作用,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推动了两党的合作。
3. 张学良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 张学良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的品质和处世原则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张学良口述历史》探究口述史研究方法
作者:郭萃
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6年第10期
文/解放军92857部队郭萃
【摘要】本文结合《张学良口述历史》,并对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使读
者对口述历史这种史学理论方法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历史在口述者的描述中立刻生动起来,
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历史的固有的刻板的印象。
【关键词】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史
口述史学,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
使用口述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由来已久。
西方有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东方则有司马迁的《史记》。
现代口述史学一般以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口述历史研究室为开端。
严格意义的口述历史概念:有录音记录(包括手记、照片、实物、录像等);有完善的就
历史发展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的研究计划;有训练有素的访谈者;按学术规范的整理、分类和
保存,主要依据此进行的学术研究。
与以往的口述资料相比较,口述历史更强调技术手段的提
高与学术规范的严谨,特别是关于录音机使用的争论。
口述历史强调在采访前,必须对以往历
史记载及回忆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采访依据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完整的档案,强调对历
史发展解释的完整性。
唐德刚在其《文学与口述历史》中对口述历史的撰写规律交待得很清楚,“所谓口述历史
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写就能完成的,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
一般而言,
大学者的口述史料大概有百分之五十、六十;非学术人士的口述史料只有百分之十五、二十左右。
”
做口述历史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口述对象的选择
选择在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作为访谈对象作口述历史,是比较合适的。
尤其是唐德
刚所选的胡适、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世人皆知。
本书的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选取的口述者的地位特殊、经历曲折,而且对中国近代史发展
有着深远影响。
翻开中国的当代史,张学良先后两度在历史关键时刻,在国家统一和抗日救亡的大是大非
问题上,做出正确和果断的决定,力挽狂澜。
二、口述前期准备工作
再对口述对象进行访谈前,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背景了解。
比如他的生平事迹,他的著作、日记,如果有自传,那是再好不过了。
在此过程中,形成对访谈对象的大致印象,并记录在准
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整理成访谈记录。
如唐德刚在确定胡适为研究对象后:“我计划的第一步是把胡氏有关他的自传著作《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历年日记以及其他零星散文排个队,并择要整编一番;第二步我再以访问方式来填补这些著作的空白做出个详细的胡适年(日)
谱。
”相比于《胡适口述自传》而言,笔者认为《张学良口述历史》在这方面所做的准备不足,不过考虑到当时唐德刚和张学良均年事已高,时间仓促,加上张学良并不像胡适受过良好的史
学训练,故情有可原。
三、谈话过程与技巧
做口述史,谈话前的环境评估,明确谈话人的权利与责任;进入谈话时把握主题;谈话时
的必要提示和要求澄清;多提叙述性问题,少提判断性问题;掌握时间进度;总结与征集材料。
唐德刚在为李宗仁写口述史的时候,正值李宗仁“赋闲”,唐德刚所准备的访谈内容,又正好
符合李宗仁的口味,两人一拍即合,据说他们有一天一直聊到深夜,这种氛围的营造,往往有
利于被访谈者敞开心扉,这样有可能获得具有价值且世人罕见的史料。
四、资料后期的保存与使用规则
在谈话后要整理和保存录音的文字整理、必要的追踪访问,要把资料归档并要注意材料的
保存与使用规则,最后才是研究与出版。
口述材料不仅有一般史料的特点,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记录有被访者的记忆与失忆
情况,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观察。
第二、在准备上,包括采访前后两个环节,材料的
目的性更为明确。
第三、在考订上,有助于区分历史史实与个人创造。
在历史研究的材料中,档案文献资料居主要位置,除去其为过去历史的记录,以及历史的
不可重复性之外,还具有不受后续事件影响的稳定性。
但档案文献有时也可能是不完全、不正确、甚至造假欺瞒,最为典型的是官方档案,世界各国政府都普遍存在文件造假。
报刊资料也
有类似的现象。
日记、信件、自传等材料,也有可能由于作者的偏见或者有意识的制造,出现
错误和模糊,特别是精英人物若考虑到日后有可能出版,在写作时就会有意识将自己塑造成为
典范。
除了对历史名人的口述史的研究,我们也注意到今天口述史逐渐向“平民化”转型,意味
着当代史学已经脱离高不可攀的研究,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间视角发掘史实,同
时“口述史”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也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新
途径。
【参考文献】
[ 1 ] [ 美] 唐德刚. 史学与文学[ M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2][美]唐德刚.胡适杂忆[M].华文出版社,19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