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https://img.taocdn.com/s3/m/554e70b8b7360b4c2f3f6467.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
薛生白 (2)
![薛生白 (2)](https://img.taocdn.com/s3/m/ecb881d0d1f34693daef3ed5.png)
湿热病提纲
[原文] 1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 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本条为湿温初起的典型病证。 湿温病提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自注中:
a, 湿热病的发病机理—“内外合邪”的特点。 b, 病邪的入侵途径及病变中心—“湿热之邪,
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 九”,病变中心在脾胃—“湿热病属阳明 太 阴经者居多”。
湿热病篇
史志云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1)
薛生白生平 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薛雪)
(1681---1770年),江苏吴县人。 医著《医经原旨》、《膏丸档子》《湿 热病篇》、 《薛生白医案》。 主要学术思想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2)
主要学术思想
湿热病发病之內外因学说 阐明了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
变证、类证(3)
[原文]6 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 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 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 微下之例。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阳明里结波及厥阴而发痉 厥证治。
证候: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 治疗:热结胸膈—仿凉膈散,清除胸膈实热。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热盛动血证治。 证候:上下失血或汗血。 治疗:清热凉血解毒。
变证、类证(1)
一、变证 薛氏在湿热证提纲自注中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 在二经之里者,多见厥阴风木。……故 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皆 是湿热证兼见之变局。”
湿热病以阳明太阴(脾胃)为主—(少 阳厥阴)变证—痉厥、呕吐
时谵语
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邪在气分(5)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治法:清宣上焦湿热
浊邪 方药:栀子豉汤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f38265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4.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https://img.taocdn.com/s3/m/ed0b62ad83d049649b665847.png)
湿热病初起
伤寒太阳表寒证
四肢倦怠,肌肉烦疼, 胸痞等
+苔腻、渴不欲饮
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无汗
赵绍琴治案
李某某,女,20岁。初诊;1982年9月30日。 主诉:患者于8月5日自觉恶寒发热,体温
在37~39℃之间。曾服解表药,热势不退。 因持续发烧19天以“发烧待查”收住院治疗。 历用液体支持疗法、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卡 那霉素及雷米封等药治疗,中药曾服清营汤、 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紫雪、至宝以及秦艽鳖 甲汤等方药,其效不佳。体温仍在38℃左右。 9月30日请我会诊。
宜涌泄
栀、豉、枳、桔轻开上焦之气, 使气化则湿亦化
薛氏所云:“涌泄”似非本证适用之法, 且栀子豉汤并无涌吐之功。此处“涌泄” 似可理解为清宣上焦气分郁热。
身热不甚,心烦懊憹,起卧不安,舌红, 苔黄,脉滑数。
热在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伤寒论》)
患者王某,去年10月其弟病故,三月后 出现头晕,晨起为甚,午后自觉发热, 时时欲吐,能食,口苦,胸中懊恼,时 烦不得眠,时神疲欲睡,二便尚利,尿 短赤,舌苔微黄腻,脉数。
栀子10、豆豉10、枳实10、桔梗10、 栝楼皮20、黄连6、柴胡10、半夏10、 甘草5
【原文】 7.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 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 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 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14)
自注:此条乃湿热俱盛之候。而去湿药 多清热药少者,以病邪初起即闭,不得 不以辛通开闭为急务,不欲以寒凉凝滞 气机也。
阳湿伤表证治
阳湿伤表
指湿邪伤表,已经化热
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滑石、豆卷、茯苓皮、通草、荷叶等淡渗 凉泄之品以利湿泄热,藿香叶、桔梗?
薛生白 (2)
![薛生白 (2)](https://img.taocdn.com/s3/m/ecb881d0d1f34693daef3ed5.png)
邪在气分(9)
[原文]10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 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 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 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 等味。
本条论述湿热蕴伏中焦证治(湿重于热) 证候: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 治疗:祛湿为主,兼以清热。
邪在气分(10)
[原文]13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 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 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 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本条为湿渐化热而成湿热俱盛之证治。 证候:舌根白,舌尖红 治疗:清热祛湿并举
本条为湿热浊邪蒙闭上焦气分之证治。 证候:初起壮热口渴,脘闷懊憹,眼欲闭,时
谵语。 治疗:清宣上焦湿热浊邪
邪在气分(4)
湿热浊邪蒙闭上焦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病位; 气分
气分为主
病机:湿热浊邪蒙闭清阳 湿热郁蒸气分,酿成
欲陷心包
痰浊
主证:壮热口渴,胸闷懊 身热不退,神识昏蒙,
憹,眼欲闭, 时清时昧,时有谵语,
c, 湿热病的正局、变局 正局:原文所列六种症状为湿热病正局初起 的见症。 变局:阳明太阴湿热内郁化火,表里上下充 斥肆逆。
d, 湿热病表证与伤寒表证的区别 e, 湿热病与温热类温病的区别
湿热病—感受湿热病邪—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温病(温热类)—指伏气温病(春温)—新感引 动,病变部位以少阴、太阳为主
湿热病篇
史志云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1)
薛生白生平 清代著名医家,字生白、号一瓢(薛雪)
(1681---1770年),江苏吴县人。 医著《医经原旨》、《膏丸档子》《湿 热病篇》、 《薛生白医案》。 主要学术思想
薛生白与《湿热病篇》(2)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4a20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e.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
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
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
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4、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
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5、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6、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
7、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
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9、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
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
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11、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茯苓、泽泻、萆薢、通草等味。
12、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
13、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
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14、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
宜草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d77e1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a.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148a4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14.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明代医学家薛己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
该书主要介绍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湿热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与湿邪和热邪的侵袭有关。
湿邪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聚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热邪则是指体内火热之气,热邪内盛时,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薛生白在该书中提出了湿热病的病机学说,即湿热病发生是由于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产生湿热的病理状态。
他认为湿热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湿气与热气交融,湿热蕴结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在诊断方面,薛生白提出了辨证取穴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面色、舌苔等症候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寻找治疗的穴位。
在治疗方面,薛生白主张以清热利湿、疏通经络、调理正气为主要治疗方法。
他认为清热利湿可通过选择开发、辛凉、苦寒的药物来实现,疏通经络则可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来达到效果。
薛生白的著作深入研究了湿热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家研究和治疗湿热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本著作成为了明代湿热病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湿热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dd8be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5.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2359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d.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述薛生白湿热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它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本文将介绍薛生白湿热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病因薛生白湿热病的病因主要与湿热外邪入侵人体有关。
常见的引起该病的因素包括:1.外界湿热环境,如潮湿的环境或季节性的高温天气;2.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或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3.体内湿热积聚,如脾胃功能失调、长期食用油腻食物等。
症状薛生白湿热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1.发热:病程中会出现持续性或间断性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摄氏度;2.湿热症状:患者常感到口苦、口渴、咽干等不适感,尿黄或尿赤,大便燥结;3.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4.其他症状:还可以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薛生白湿热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当前的症状情况;2.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舌苔、脉搏等情况,以了解病情;3.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薛生白湿热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辅助治疗两个方面。
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中医医生会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等,这些中药可以清热解毒、利湿解滞。
2.辅助治疗: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休息,避免寒凉食物和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的休息。
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薛生白湿热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干燥;2.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膳食均衡;3.适当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帮助预防疾病;4.定期体检: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疾病和问题,进行治疗和干预。
结论薛生白湿热病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病,主要是由于湿热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
![薛生白《湿热病篇》沈强](https://img.taocdn.com/s3/m/37d01fc96bd97f192379e9a9.png)
[目的要求]
1.了解薛生白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 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2.掌握本篇关于湿热病篇的病因、病理、 证候、辨证规律,用药特点的论述。 3.理解背诵原文第1、2、3、8、9、10、 13条
阴湿2、阳湿3、涌泄31、瞀乱14、湿滞阳明12、 辛开12、辛泄13、分利11、三焦分治11、口噤4 津枯邪滞35、主客浑受34、圊血23、血液内燥23、 下泉不足24、
(一)湿热病提纲
【原文】 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 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
自注: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 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 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 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 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自注: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 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此条乃阴湿伤表之 候。
阴湿伤表证治
阴湿伤表
指湿邪伤表,尚未化热。 恶寒无汗,身重头痛
藿香、苍术皮、香薷等芳香辛散之品 佐以羌活祛风胜湿 薄荷、牛蒡子宣透卫表
《拯瘼轩医学就正录》
病者蓝焕熔,年15岁.隆昌萧家院人,行课。病名: 湿温。 原因:冬温伏邪,至春化温,朝露途行冒 雨,受湿而发。 证候;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 蒙,周身痛难转侧,气喘脘结,胸膈痞痛,恶寒自汗, 渴不欲饮,小溲短涩,大便溏泻。 诊断;脉濡数, 舌灰白厚腻。脉舌与因证合参,此湿温发于肺脾也。
三诊:前方连进两剂,各症次第蠲除,热汗时出,渴 不多饮,神倦气乏,脉细而数,舌赤苔薄,干而无津。 此为湿去热未净,津气液灼伤。法当清养肺胃,宣气 通津。 三方:淡竹叶四钱 花粉八钱 西洋参钱半 枯芩一钱半 象贝八钱 枇杷叶六钱刷去毛 水竹茹四 钱 活水芦根二两效果:服药三剂,气复神健。去淡 竹、枯芩又服二剂,嘱其饮食调养,善后勿药而瘳。
薛生白湿热病诊治学术思想
![薛生白湿热病诊治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6d7b01a647d27284b735194.png)
(一)湿热病的病因与发病 湿热病是“内外合邪”而发病 外因--------湿热病邪 内因--------素体脾胃失调,湿邪内停 (二)湿热病感邪途径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 十之八九”。病邪首犯部位“邪由上受,直趋 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三)湿热病病机特点 病变中心在脾胃--湿热熏蒸,脾胃升降失司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2019/4/17
29
邪入营血(4)
[原文]33 湿热证,上下出血或汗血,毒邪深 入营分,走窜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 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本条讨论湿热化燥,热盛动血证治。 证候:上下失血或汗血。 治疗:清热凉血解毒。
2019/4/17
30
三、湿热变证类证证治
一、变证 薛氏在湿热证提纲自注中说:“病 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 者,多见厥阴风木。……故是证最易耳聋、干 呕、发痉、发厥。皆是湿热证兼见之变局。” 湿热病以阳明太阴(脾胃)为主—(少阳厥阴) 变证—痉厥、呕吐
13
2019/4/17
薛氏对于湿病用汗法,告诫有三: 一是不宜辛温峻汗,如麻黄、桂枝之类,以防湿 热之邪蒸腾上逆 二是湿温在表,初起未化热时仍宜微汗之,如湿 在表分用藿香、苍术、羌活,腠理暑邪内闭用薄 荷等即是。 三是湿温初起,卫气同病,虽有表邪,但毕竟以 湿邪困脾为主,故不宜辛温发汗,只宜芳香宣化 兼淡渗利湿,如藿朴夏苓汤之类。 赵绍琴领悟温病之“汗”是使卫气通调,三焦升 降,气机流畅,表气疏和,皮肤似有小汗,若用 发汗药专求其汗,必导致津液耗伤。
2019/4/17
14
邪在气分(1)
509-湿热病篇
![509-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c7864acf84b9d528ea7ae5.png)
此条乃痉 厥中之最 重者,上 为胸闷, 下挟热 利,斑疹 痉厥,阴 阳告困, 独清阳明 之热,阳 明之液为 急务者, 恐胃液不 存,其人 自焚而死 。 (八)湿 热证寒热 如疟,湿 热阻遏膜 原,宜柴 胡厚朴槟 榔草果藿 香苍术半 夏乾菖蒲 六一散等 味。
疟由暑热 内伏,秋 凉外束而 成,若月 腠理大 开,毛窍 疏通,安 得成疟, 而寒热有 定期,如 疟证发作 者,以膜 原为阳明 之半表半 ,湿热阻 遏,则营 卫气争, 证虽如 疟,不得 与疟同 治,故仿 又可达原 饮之例, 盖一由外 凉束,一 由内湿阻 也。 (九)湿 热证数日 後, 中 湿闷,知 饥不食, 湿邪蒙绕 三焦,宜 藿香叶薄 荷叶鲜荷 叶枇杷叶 佩兰叶芦 尖冬瓜仁 等味。
湿热之 邪,不自 表而入, 故无表 可分,而 未尝无三 焦可辨, 犹之河间 治消渴以 分三焦者 是也,夫 热为天之 气,湿为 地之气, 热得湿而 愈炽,湿 得热而愈 横,湿热 两分,其 病轻而 缓,湿热 两合,其 病重而 速,湿多 热少,则 蒙上流 下,当三 焦分治, 湿热俱 (十二) 湿热证舌 遍体白, 口渴,湿 滞阳明, 宜用辛 开,如厚 朴草果半 夏乾菖蒲 等味。
(二八) 湿热证曾 开泄下 夺,恶候 皆平,独 神思不 清,倦语 不思食, 溺数唇齿 乾,胃气 不输,肺 气不布, 元神大 亏,宜人 叁麦冬石 斛木瓜生 甘草生谷 芽莲子等 味。开泄 下夺,恶 候皆平, 正亦大 伤,故见 证多气虚 之象,理 合清补元 气,若用 腻滞阴药 去生便远
(二九) 湿热证四 五日,忽 大汗出, 手足冷, 脉细如丝 或绝,口 渴茎痛, 而起坐自 如,神清 语亮,乃 汗出过 多,卫外 之阳暂 亡,湿热 之邪仍 结,一时 表不 通,脉故 伏,非真 阳外脱 也,宜五 苓散去术 加滑石酒 炒川连生 地 皮等 味。 此条脉 证,全是 亡阳之 候,独於 举动神 气,得其 真情,噫 此医之所 以贵识见 也。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背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933adce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8.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背展开全文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背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提要】本条为湿热证之提纲。
2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蕾香、香蕾、羌活、苍术皮、薄荷、牛旁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提要】本条论述湿邪伤于卫表,郁遏卫阳的证治。
3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蕾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
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提要】本条论述湿热郁于肌表的证治。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蕾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提要】本条论述湿热阻遏膜原的证治。
9湿热证,数日后,皖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蕾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薛氏五叶芦根汤)。
【提要】本条论述湿热余邪未清,胃气不舒的证治。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蕾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提要】本条论述湿热蕴伏中焦的证治。
13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提要】本条论述湿热在中焦,而湿渐化热而成湿热参半的证治。
15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
【提要】本条论述湿热化燥,胃阴亏损而肝胆气逆致干呕不止的证治。
16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胆汤加桔萎、碧玉散等味。
【提要】本条论述湿热未清,挟痰饮内阻,胆热上逆的证治。
17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痿,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
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
【提要】本条论述湿热余邪留归于胃而致呕恶不止的证治。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0716e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7.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c8709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6a.png)
薛生白湿热病篇三十三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分,走窜欲泄。
宜大剂犀角、生地、赤芍、丹皮、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味。
雄按:以上四条,吴本无之。
丹皮虽凉血,而气香走泄,能发汗,惟血热而瘀者宜之,又善动呕,胃弱者勿用。
热逼而上下失血、汗血,势极危而犹不即坏者,以毒从血出,生机在是。
大进凉血解毒之剂,以救阴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
血止后须进参,善后乃得。
汪按。
善后宜兼养血。
汗血,即张氏所谓肌衄也。
《内经》谓: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方中当增入咸寒之味。
此说未知何人所注,亦甚有理也。
汪按。
可加牡蛎并有止汗之功。
不嫌其涩。
此注乃后人所附。
评语未羼入原注者他条。
俱与原注并合。
不可分析矣。
雄按:此条本文但云“热证”,是感受暑热而不挟湿邪者也。
暑热之气,极易伤营,故有是证。
章氏乃云:此篇所谓湿热,即是暑也。
然则此条不曰湿热,而曰热者,又是何病耶?夫寒暑二气,《易经》即以往来对待言之矣,后之妄逞臆说者,真是冷热未知。
辛甫云:辨得是。
三十四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
雄按:吴本有“二便自通”句。
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
雄按:吴本下有“手”字。
厥阴,主客浑受。
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
雄按:吴本无此味。
柴胡、桃仁泥等味。
暑湿先伤阳分,然病久不解,必及于阴,阴阳两困,气钝血滞而暑湿不得外泄。
雄按:据章氏以此为薛氏自注,然叠以暑湿二气并言,以解湿热病证,若谓暑中原有湿,则暑下之湿,又为何物乎?一笑。
余恐后学迷惑,故不觉其饶舌也。
遂深入厥阴,络脉凝瘀,使一阳少阳生气也。
不能萌动,生气有降无升,心主阻遏,灵气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
破滞通瘀,斯络脉通而邪得解矣。
海昌许益斋云:此条即伤寒门百合病之类;赵以德、张路玉、陶浓堂以为心病。
徐忠可以为肺病。
本论又出厥阴治法,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元气不布,邪气淹留。
乃祖仲景法,用异类灵动之物,鳖甲入厥阴,用柴胡引之,俾阴中之邪,尽达于表。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08d6ba3b3567ec112d8a2d.png)
三、变证、类证
(一)变证 1.痉厥 :原文4、6、36、35、5、7、20、30、
34条 2.干呕: 原文15、16、17条
(二)类证 1.湿热化燥便血与湿热痢疾类比 原文23、24、41、42、43条 2.湿热从阴化寒与暑月寒湿类比 原文26、25、40、44、45、46条
20
一、湿热病提纲 原文1条
31
(一)邪在卫表 原文2、3、21条
原文2条】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 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自注: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挟风邪,故加羌 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此条乃阴湿伤表之候。
【提要】此条论述湿邪伤表尚未化热的证治。(阴湿)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 阐发了湿热病在阳明太阴,热重湿重,
胃脉也……阴阳异位、更 化火化燥,乃至少火皆成壮火出现变局
虚更实、更逆更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少火生气”、“壮火食
的病理。
气”等
“热淫于内”、“湿淫于 提出湿热治法
11
内”、“脾苦湿”、
《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 温、有热病、有温病”。
5
2.31条本(江本,吴本)采20条,后增补11条
◎ 江白仙本,1809年经江白仙鉴定的《温热病
指南集》。
◎ 吴子音本,《温热赘言》中名“温热证条
例”,与同时收入的“风热证条例”(即陈平伯 《外感温病篇》)统称为《温热病大意》但未标 明何人所著,只言为江左寄瓢子述,由此世人对 何人为著者,争论至今尚存。
❖ 与吴鞠通对湿温的定义合参: ❖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 速已,名曰湿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讨论
1、湿热病与温热病的关系
2、暑湿、湿温、伏暑证本一源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开佐 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 散等味。”(原文第13条)----湿热并重
“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 太阴之湿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原文第37条)---热重于湿
古人云:治湿上焦宜化,中焦苦燥,下焦分利,是为正法。
阳湿伤表(湿邪伤表,已化热)----芳香化湿,利湿泄热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 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等、藿香叶、鲜荷 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原文第 3条)
③ 直趋中道,病归膜原(邪在半表半里)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亦多归膜原” (原文第1条自注)
湿热病变局: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 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 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枫藤、酒炒黄连等味。” (原 文第4条)----湿热挟风侵犯经络致痉
“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 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 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 甲、土炒穿三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 (原文 第34条)----湿热病深入厥阴 经络凝瘀,机窍失灵
湿热病正局: ① 湿热病提纲: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 不引饮。” (原文第1条) ② 邪在卫表,分阴湿、阳湿:
阴湿伤表(湿邪伤表尚未化热)---芳香化湿,祛风透邪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霍香、香 薷、恙活、苍术、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恙活。” (原文第2条)
“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 胆汤加瓜蒌、碧玉散等味” (原文第16条)-----湿热病痰 热内阻,胆火上逆
3、验舌为辨证之要诀(共11条之多)
“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11条)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是渐化热”(13条) 湿热并重”
“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12条) 湿重于热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一、生平、著作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苏州)人。
生于康熙20年,卒于乾隆35年(1681--1770),享年 89岁。 著作:
《医经原旨》、《膏丸档子》、及陆士谔编的《薛 生白医案》等,尤以《湿热病篇》为后世医家推崇。
《湿热病篇》相传为薛氏所着。本教材以王孟英 《温热经纬》收载在本篇为依据共46条。
“湿热证,恶寒如疟,湿热阻遏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 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原文第8条)
④ 邪在中焦,分湿重、热重、湿热并重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 香、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 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原文第10条)----湿重于热
二、学术观点 1、提出湿热病多先内伤生湿,内外合邪的发病观。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第1条自注)
“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饿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 同病”(第1条自注) 2、阐明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胃,常引起 厥阴、少阳的变证。 传染途径: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人者十之八九” 病变中心: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 病在太阴” (第1条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