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寒假,我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
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书中的观点启人思考。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是最强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怀着对学生的爱,我们不放弃每一个人。
从他们的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
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
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
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关于《教育的智慧》读书篇1《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职业素养读本。
这本书分四编,每一编都包括多篇文章,每一篇都如朵朵激荡的浪花冲刷着我浮躁、浅薄的内心,为我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人的道理。
现在撷取几朵最美的浪花与大家共享:一、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后来霍懋征等名师也说过类似的话。
说实在的,提到这句话,不少老师定是一肚子苦水,一阵子牢骚,我也不例外。
想想自己教学二十余年来,所教学生可谓不少,但不是每位学生都像刚才那句话所说的那样令人满意,每一级都有自认为朽木难雕的孩子。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认为”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
李镇西老师的解释让我们茅塞顿开,让我们对于学生的优秀与进步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从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做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每一位学生,让我们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才是平和的。
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走进任何一位百年名校,我们都会看到一尊尊名人名家塑像,校长都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学校教育出的一位位名人。
但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校长所提到的十几位学生,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
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范文5篇李镇西《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精选篇1)莎士比亚说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寒假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给我这个在教育岗位苦苦摸索的新教师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等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如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
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
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我不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
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像书中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阐述的这些观点,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让人深思。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读后感《《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
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
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
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5篇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1很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一味将教师归结为平凡或者神圣,都是片面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视教育为天命,认为最骄傲的身份就是教师。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
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
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
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
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
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
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
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打开《致教师》,随处都是这种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平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
希望这些人生教育哲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长进步。
教育的智慧读书心得2我们知道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向师性”,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会有一种特殊的依赖。
这时,孩子就会要求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照顾他们,体贴爱护他们。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
而老师的一言一行,就算是你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点头,在孩子眼里都是一种鼓励,都是一种爱,会让孩子产生温暖的幸福感。
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热情来对待他的每一位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学其理”。
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老师所任教的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合上张平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日记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形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形成求同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
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
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把“工作就是服务”落到实处,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务内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事事为学生做出榜样。
把认真为学生负责作为自己的左右铭,用自己职业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工作就是服务”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推进到自己的每项工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服务。
《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智慧》【篇一】一本好书即使随意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
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导的苦心,我无比感谢,并将铭刻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
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
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
《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
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
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
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
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开展观。
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时机,交流的时机,这应该是快乐的。
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篇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里面有很多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入,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无疑是我最应该学习的典范。
他以教育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乐趣,全身心的奉献教育,关爱学生。
不得不说,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我考虑了很多。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教育的智慧》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籍,它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智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智慧。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育的目的1.1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1.2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3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注重分数和成绩。
二、教育的方法2.1 教育的智慧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而不是一味灌输。
2.2 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2.3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育的价值观3.1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2 教育的价值观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
3.3 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四、教育的挑战4.1 教育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各种挑战。
4.2 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应对挑战。
4.3 教育的智慧在于如何在困难和挑战中找到突破和创新的方法。
五、教育的未来5.1 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全人教育。
5.2 未来的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科技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5.3 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培养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通过阅读《教育的智慧》,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和智慧,激励我们在教育事业中不断探索和前行。
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篇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
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
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
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
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
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
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
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
《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智慧》读后感【篇一】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
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
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
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
《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
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
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
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
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
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
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篇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里面有很多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无疑是我最应该学习的榜样。
他以教育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乐趣,全身心的奉献教育,关爱学生。
不得不说,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我思考了很多。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1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
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
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
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
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
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
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
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
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
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4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篇1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篇)
全文共计6422字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篇)
【篇一】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
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
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
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
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
《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
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
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
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
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
1。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五篇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五篇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1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
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
班级里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
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
此时的我已经满头大汗淋漓。
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2从刘铁芳先生写的序和肖川先生的自序中,都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
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
宛若一位历经人间悲欢、遍尝人生艰辛与辉煌之后陡然看破红尘世故的老人,那样地平静、闲适,那样地厚重、深沉,那样地超然物外,那样地天高云阔、云淡风轻。
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当用心看了一本名篇后,大伙儿心里一定有许多感受,这时候最重要的阅读感想不要忘记了哦。
如今你是不是对阅读感想一筹莫展呢?下边是我帮大伙儿梳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教育的智慧》阅读感想1我觉得,对每一位教师而言,后进生全是一个绕不动的话题讨论,在大家带的班集体里,大家操劳数最多的,是后进生,她们不仅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耗尽使出浑身解数以后屡尝落败之苦,感慨她们脑结构的牢固——如何就教不容易呢?并且还常常和我们在日常教学管理上互斗,趁你看不到授课悄悄拉着学习好的同学讲话,课下你一不注意就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追逐打闹,班集体那一点量化分析管理方法分基本上全是被她们给三番五次瞎折腾没的,一不小心还给你摔个丢盔弃甲,流鼻涕泪水一大把的又哭又闹给你们。
因此,后进生,就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导主任最头痛的难题。
该怎么应对她们?用哪些的教育方式才有实际效果?当教师的这几年里,我一直在向教师教师学习,并融合自身的实践活动持续探索,暑假里看过李镇西教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许多的启发:最先是化指责为夸奖。
李镇西老师说:“指责是文化教育的关键方式,可是,有时夸奖会更合理,颇具聪慧的老师,就算是在学员犯了不正确的情况下也可以寻找学员能够激励和夸奖的地区,恰当的将指责转换为夸奖,进而做到打动学员内心文化教育学员的目地。
”我的性子是较为心浮气躁的,每一次看到学员做错事,一直禁不住高声指责她们,可是我发现了那样时间长了,许多后进生就见怪不怪,引不起她们一切的思考,在将来的教育科研工作上,我能向赵老师学习培训,恰当将指责化作夸奖,坚信实际效果一定会非常好。
次之是用风趣浮夸的语句正确引导后入学员。
在这里两年的教育科研工作上,我发现了全部的小朋友们都喜欢老师说风趣浮夸的语言表达,因此在指责后进生的情况下因为我会有意用风趣浮夸的语言表达来达到效果。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多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南白象一小第二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
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
”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
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
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
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共9篇)
《教育的智慧》〔共9篇〕第1篇:《教育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详细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展的过程。
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老师们各显神通了。
教学机智考验了老师灵敏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才能,同时要求老师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敏地变动,以获得最正确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到达最正确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敏,擅长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
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敏创造的才能。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老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才能。
”从其内涵来看,灵敏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老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
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
老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根底、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开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表达。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兴趣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
老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与老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立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气氛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气氛。
需要说明的是,老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理论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历、才气、智慧的结晶。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共26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共26篇)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26篇《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篇一:教育智慧读后感学习了李镇西的教育智慧后,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对学生的最佳的教育时机,增强教师教育的智慧。
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呢?一、教育智慧从实践中来:1、相信学生,用信任的力量激励学生。
以前,教育的方法只是教师一味地多讲、多说,事必躬亲,但往往事倍功半。
现在,我试着把手中的“权力”下放,多数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各方面工作都不亚于以前。
学生自己制定出了“班级公约”,规定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效果非常好。
原来的班会都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而现在,让学生来做真正的主人,学生发现的问题反而更全面、更具体。
这样,使我抽出了一部分时间或研究教学、或专门去找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去做思想工作。
2、关爱后进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
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教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存其优点,去其缺点,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
学习李镇西教师后,李老师的几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就是因为它差,不能渴望一下子就把他们转化好,所以,对待差生,要允许其反复,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并多去寻求集体的帮助。
如我班的崔杰同学,个性比较强,好耍横,好骂人,学生经常告他的状,以前,这种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批评,但根本不管用。
现在,对待他,我首先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经常去表扬他,让他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在时刻关注着他。
其次,根据他的特点,降低要求,先要求他每周有两天或三天遵守纪律,使他认识到遵守纪律并不难,最终达到转变的目的。
二、教育智慧从写作中来:我感觉这是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
一直以来,写作是我最头疼的事,平时,看别人写东西时非常简单,但自己真正一下笔,又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
教育智慧读后感完整版
教育智慧完好版《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一〕:《教育的智慧》是我国着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老师的近着。
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底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展了详细的讨论,答复了根底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可以让我们回味。
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老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
本章以认识自己:老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
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非常感动和抚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
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老师》:不用天边觅英雄,老师队里,眼前便是。
历尽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
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
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
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
费尽了千方百计。
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
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老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老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冲动和抚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老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老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
那么,老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老师素质在构造上应包括老师的职业理想、老师的知识程度、老师的教育观念、老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老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老师的职业理想。
师德的本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那么是师德之魂。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那么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那么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是一种智慧,需要教师运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为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与空间。
最近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阅读之后,不由感到很感动,也明白了作者对教育的执着与情感,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与重视。
作者是充满智慧的,以自己的智慧向读者展现了教师在教育中智慧的体现,使人受益匪浅。
第一次看到《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这本书,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墨绿色的书名点缀着乳白色的封面,简单、干净,不掺差任何别的东西,给人一种宁静,而封底上三句平实而朴素的话语:我们从事同一个职业,教育学生;我们热爱同一个事业,塑造灵魂;我们拥有同一个心愿,当好人师。
让人震撼,热血沸腾!确实,这就像教师的职业,简单却充满生命力,这就像教师的智慧,理智而又有大爱!
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
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
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为什么《教育的智慧》有如此大的“威力”呢?这是由此书的学术内涵和鲜明特色所决定的。
一是立足研究,求实创新,科学性强。
这部书以作者主持完成的多项国家级或部委级科研项目为立足点,综合反映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客观分析了在实践中和实验中的第一手材料,提出了教师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做法。
可以说,这是心理学研究对学校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是内容新颖,系统全面,富有真知灼见。
《教育的智慧》一书从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特点、智育与德育、建构各种学科能力、探索德育中品德形成的机制、班主任工作、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学生的保健医、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以及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去等诸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新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
三是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可操作性强。
书中,作者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热点问题,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
逻辑、源于教改实践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通俗易懂的事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此进行了详细讨论,回答了教师们普遍关心的许多重要问题。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
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
因此,我觉得教育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智慧,而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首先得拥有师德师魂,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正如林教授在书中所讲到,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因此,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首先应该把整个心灵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除了这种大爱,我也特别认同书中所提到的教师教育观——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
在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发展。
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意向,明白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所学。
在教育中,教师既要关注总体,又要关注个体,要保证学生在大方面的一致性,同时关注个别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展。
关注学困生,了解其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并积极促进其进步,使之能获得适当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
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
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
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努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瞭望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智慧》,教师的智慧,智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