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讲义 部分

合集下载

城市社会学讲课教案

城市社会学讲课教案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古典人类生态学社区的含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社区的生态性质:一、共生性一个社区最基本的性质:1、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被组织起来的生物群体;2、彼此生活在一个共生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3、对这一地域范围内的资源展开竞争。

二、竞争性“区位”在人类社会,使自己在竞争中优于对手有以下方法可循:第一,改进技能,提高自身价值;第二,与他人联合。

三、人类社区的独立性帕克的人类社区是建立在生物层面与社会层面的结果。

在帕克看来,人类社区由人口、器物(物质文化)、信仰、栖息地的自然资源四个要素构成。

人类生态学任务:人类生态学就是要研究生物性均衡与社会性均衡得以维持的过程,研究一旦生物性均衡与社会性均衡被打破,从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向另一种相对稳定秩序转变的过程。

帕克还将社会秩序进一步分为生态秩序、经济秩序、政治秩序、道德秩序四个方面。

施瓦布把生物社会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差别归纳于以下几点:1、人类社会存在复杂的劳动分工和产品、服务的交换体系,这使人类对地域环境的依赖性减弱,或者说不如动物界对环境的依赖程度。

2、人类有能力改造环境。

3、人类具有语言与文化。

“集中”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向某些地区聚集,使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表现在向少部分地区的社区运动过程;“离散”则是指相反的社区运动过程,即人口向更广的地区扩散。

影响社区过程的主要有:交通与经济活动。

在《大都会社区》一书中,麦肯齐着重分析制造业、商业、旅游、教育事业对社区过程的影响。

城市的生态过程古典人类生态学是试图从空间关系揭示城市中人与人、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这些模型包括:伯格斯的同心圆说、霍伊特的扇形说、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说。

一、伯格斯的同心圆理论伯格斯是第一个运用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来建立有关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模式的学者。

在伯格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城市布局,这个布局是依同心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即是由不同的环状空间地带组织起来的。

《城市社会学》讲议-2都市性

《城市社会学》讲议-2都市性
(城市——野蛮向文明的转化)



People realiz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eedom, productive specialization(政治和经济自由、生产的专业化) Social evolution of humans not complete until capitalism was transformed into socialism(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人类的社会进化
(E. Wilma van der Veen, 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 ) (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P.44-45)
6

(7)以罗伯特.帕克为创始人的芝加哥学派从美国工 业化早期芝加哥等城市的急剧增长和变迁中更是直接概 括出“都市-乡村”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人文生 态学(人文区位论)理论。 帕克以芝加哥城为经验性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关 于都市特性的观点,例如他认为人口数量等原因给都市 带来了许多通病和问题,这往往包括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冷漠的人际关系,因种族、阶层而不同而形成隔离( Park, 1916)。
5

(6)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都市与精 神生活》,1903)提出了“大都市的精神生活”——都市性
He considered importance of urban experience, i.e. chose to focus on urbanism (life within the city) rather th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 由于大都市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神经刺激和独特的都市体验,与乡村和小镇 居民相比,都市居民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征: (Individual learns to discriminate, become rational and calculating, develops a blasé attitude– matter-of-fact, a social reserve, a detachment, respond with head rather than heart, don’t care and don’t get involved. )放射、 分拆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手段,是由经济分工带来的,表现出更强的理 性化。由于“货币经济”带来的强制性的交换作用,市民在孤独、冷漠、人 际关系淡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由和发展自我意志的机会 ——间接交往、社会 距离(原创概念)、金钱哲学 在都市大舞台上,个人的人格得以多面发展同时又变得商品化; 城市社会整体上也更具有理性、重视效率并强调自我利益; 城市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组织才能建立秩序和相互预期,才能更有效率; 都市的物理边界的扩展——人们的生活不受身体和直接行动的限制。

《城市社会学》课件

《城市社会学》课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课件之城市及城市生活与文化

城市社会学课件之城市及城市生活与文化

4、城市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社会规范、娱乐休 闲、社会传承、社会化、促进社会交往、促进城 市社会发展等功能。 5、文化建设: 意义:城市文化的建设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促进城市经济改革,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 展。 途径:城市社会成员素的培养;城市形象的建 设;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社会成员对 城市文化的参与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文化 资源。
沃思注意从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来把握城市特征, 并把其称为城市性,把城市性定义为三方面: 其一,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大;其二,城市的人口 密度较大: 其三,城市里的人口和生活方式具 有较大的异质性。 分别从生物角度,即由人口基础、技术与生态秩 序组成的物理结构方面、组织的角度,即社会结 构特征、社会系统组织联系特征方面、个性及态 度的角度,即从城市人格与集体行为方面来进一 步说明城市性。
4.城市发展 城市起源说:防御说、私有制说、阶级说、 集市说、地利说等。笔者主张多元说,城市 起源于军事、宗教、集市、地利等多种方式。 城市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条件是生产力的 发展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五、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功能: 城市在社会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非常总要的地位,是社会 文明的标志与结果。
2、城市特征
帕克认为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 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 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 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较乡村居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 争激烈。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3、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要素的集中性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黄天其先生的城市社会学讲义

黄天其先生的城市社会学讲义

黄天其先生的城市社会学讲义[简短提纲,启迪思考。

共享]城市社会学绪论0.1学习城市社会学的意义0.1.1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学科0.1.2 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必需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认识社会和城市社会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共同的社会目标——建立公正、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0.1.3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的跨学科性•城市规划建设受社会诸因素的强烈制约: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观念•城市规划建设决策必然产生社会效应:目标、预测、控制和优化。

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工程的指导理论:规划决策的社会学方法0.1.4作为社会公民的必备文化知识和素养•从机械运动到社会运动的人类知识结构•掌握共同的社会学交流语言•树立共同的基本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0.2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0.2.1城市社会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哲学到实证科学,从定性到定量,从理论到应用0.2.2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0.2.3城市社会研究的生态学方法0.2.4城市社区研究0.2.5城市化问题研究0.2.6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社会学原理0.3 学习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方法•文献阅读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资料•社会调查针对特定社会题目或现象•社会分析根据可靠资料采用科学分析方法•比较方法历时和共时、跨文化比较•社会实践与实验第一讲社会和城市社会1.1什么是社会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1.2 什么是城市社会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3 对城市社会认识的历史发展1.3.1 中国古代的认识《说文》:城者,所以盛民也。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

国中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1.3.2 西方的传统城市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理想城中世纪文艺复兴斯卡莫齐法兰西绝对君权时期: 凡尔赛. 奥斯曼计划。

城市社会学详解

城市社会学详解

2、数据的使用与处理
与中国城市规划社会分析有关的统计数据处理主 要是人口统计数据的使用,这样的数据主要来自 两大系统,一个是以户籍所在地为基准的统计系 统,一个是以居住所在地为基准的统计系统。
A公安系统所统计的户籍人口,就是以户口所在地 为基准进行统计的,
B公安系统所统计的暂住人口,是在到公安机关领 取暂住证的流动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公安 机关所获取的其他有关暂住人口的信息,最后由 公安机关汇总后的数据,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
2012-07
第七篇 城市社会学
本章 共14 个知 识点, 了解 的3个, 熟悉 的6个, 掌握 的5个
7.1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知识 7.1.1熟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论 7.1.2 了解城市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7.1.3 掌握城乡规划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7.2 城市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7.2.1 熟悉城市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7.2.2 掌握城市社会学调查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7.3 城市社会阶层与社会空间结构 7.3.1 熟悉城市社会阶层特征及其空间分异 7.3.2 掌握人口结构与问题 7.3.3 熟悉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特征和存在问题 7.4 城市社区 7.4.1 掌握社区和邻里的基本构成要素 7.4.2 熟悉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内容 7.4.3 了解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7.5 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 7.5.1 掌握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要点 7.5.2 熟悉西方国家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 7.5.3 了解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原则、内容与形式
二、资料、数据的种类、收集与处理
1、采集资料、数据的种类 城市规划中社会调查所用到的相关数据、资料的种类
大体上包括:统计数据、相关材料、问卷调查数据和 访谈资料。 A各种统计数据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分析中用处最 多的基础数据种类。 B除了统计数据以外,还有各种普查资料,也十分有 用。 C公安系统(地方公安局)也是获取统计数据的一个 重要部门,需要重点调查。 D与被调查城市有关的相关材料的获取对于了解城市 和以后的分析研究工作来讲十分重要。

《城市社会学》课件2

《城市社会学》课件2

02
城市与城市化
Chapter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城市的定义与特征概述
城市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人口 、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异。
城市通常拥有相对完善的设施和服务,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
详细描述
城市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 具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
城市化的含义与进程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环保法 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 市规划等。
城市犯罪问题
城市犯罪的定义
城市犯罪问题是指发生在城市中的犯罪 行为,包括抢劫、盗窃、杀人等。
城市犯罪的危害
城市犯罪问题不仅影响受害人的身心 健康,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
城市犯罪的成因
城市犯罪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家庭教育 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的定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城市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 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空气污 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对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
城市犯罪的解决措施
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治 安管理、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治 理等。
06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Chapter
调查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收 集资料的方法。
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法是城市社会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或访谈提纲,对城市居 民、社区、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社 会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从而分 析城市社会现象和问题。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自治城市与新兴资产阶级
随着手工业、 商业的不断发 展,城市力量 壮大
封建领主鉴于 来自下层的反 抗和获取金钱 上的实际利益
城市与国 王结盟: 自治城市
商人,工匠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行会 组织,成为议会成员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
东方两河流域:商代都城、龙山古城、屈家岭古城、良渚古城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如何判断远古城市产生的标志呢?
1. 是否有超凡于氏族村落之上的权利组织 形式和纪念性的仪典中心存在,即城市 首先是一个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二 商业城市与工业城市
商业城市的规划,不考虑如何适应地形和自然景观,也不考虑居民的各种要 求,而只考虑一种功能,即如何强化土地的利用率。因此,所谓城市规划只 是迅速把土地划分成小块,并迅速卖出去。
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城市里,城市建设市大规模的凑合将就时期,人人都忙 着赚钱,没有人关心城市建设。村子扩大为城镇,城镇扩大为大城市,城 镇数目不断增长。
君主新政权依靠的政治、 经济力量
新兴资 产阶级

第27讲 第七章城市社会学(一)(2011年新版)

第27讲 第七章城市社会学(一)(2011年新版)

第七篇城市社会学第一章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大纲要求7.1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知识7.1.1熟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论7.1.2 了解城市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7.1.3 掌握城乡规划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一节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一、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特研究方式。

社会学重视对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调控的研究。

它具有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会这样)、预测功能(社会将怎样)和规范的功能(社会应该怎样),这些功能也是社会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换言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和运行过程.强调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

二、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早期的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腾尼斯、涂尔干、西美尔和韦伯等欧洲社会学家,他们把城市纳入社会学研究范畴,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考察,提出了一些城市社会学思想,强调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的本质。

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是城市社会学的发源地,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把人类对城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学科化的水平,经过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论的发展,城市社会学完成了创立阶段。

后来。

城市社会学又出现了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结构功能学派、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等,城市杜会学不断获得发展。

城市社会学在20世纪初传人中国,并在80年代以后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讲,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就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有多种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有学者总结了有关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说法,大概包括以下几种观点:①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这种观点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强调研究城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紧张、污染严重等,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方法;③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表现形式、内容和动力机制;④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起源与变迁以及传播和扩散;⑤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关系.主要研究城市生话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第九章-城市社会问题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第九章-城市社会问题PPT课件
21
二、影响城市住宅问题的社会因素
(一)人口构成 (二)产业结构 (三)家庭构成 (四)生活方式
22
三、中国的城市住宅问题 (一)住宅问题的表现 (二)住宅问题的原因 (三)住宅问题的解决对策
23
(一)城市住宅问题的表现 1.住宅数量 2.住宅质量 3.住宅费用
24
(三)城市住宅问题的原因
1.住宅投资比较低。 2.住宅制度不健全。 3.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 4.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 5.住宅建设的投机行为增多。
27
一、城市就业问题的影响
(一)人口问题与就业 (二)生产发展与就业 (三)经济结构与就业 (四)教育发展与就业 (五)劳动就业体制与就业
28
二、城市就业问题的类型
(一)显在劳动就业问题 (二)隐性就业问题 (三)结构性就业问题 (四)间断劳动就业问题 (五)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29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16
(二)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的影响
1.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年龄结构出现老化趋势 2.家庭与社会负担增加 3.国民收入分配受到影响 4.社会需求发生变化
17
(三)城市人口老龄化对策
1.增强经济的承受能力; 2.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4.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5.充分发挥老龄人口“余热”,使之“老有所为”。
25
(三)城市住宅问题解决对策
1.积极推进住宅供给制度改革,实现住宅商品化; 2.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 3.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控制人口增长规模; 4.以住宅的市场化为基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26
第四节 城市就业问题
一、城市就业问题的影响 二、城市就业问题的类型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城市社会学课件:第二讲

城市社会学课件:第二讲

四、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城市亦称中古城市,是指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时 期的城市,年代大约从公元 5 世纪到 16 世纪。中世纪城市
的发展以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以其内部自然经
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为条件。
四、中世纪的城市
1、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状况
• 早在公元9世纪初,欧洲出现一些城市。巴黎有2.5万人,意大利的罗 马有5万人口。 • 10世纪末起,欧洲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 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并逐渐形成了城市。
第二讲: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城市的界定 二、城市产生的条件 三、早期城市文明 四、中世纪的城市 五、近代城市的兴起 六、现代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的界定
1、联合国的界定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是农村。 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2、我国的行政界定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三、早期城市文明
• 良渚遗址
•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丘陵区北缘的天目山东麓河 网平原,主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 由分布于4203公顷范围内的良渚古城、瑶山和 汇观山祭坛墓地、塘山土垣、姚家墩和荀山聚 落等6片遗址分布区组成。它是我国长江下游 地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是中 华早期文明的一种重要模式,代表了中华文明 起源阶段的最高成就。 良渚遗址作为中国史前良渚文化时期 (3300B.C. -2300B.C.)政治、经济、文化和 宗教的中心,以其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山环 水抱的选址特征、垫石堆筑的营城技术、内外 环通的水系格局、聚落层级的空间关系以及拥 有大型建筑基址的都邑功能等特征,展现了新 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两河流域聚落文明的最高成 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 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城市社会学》讲议-3人文生态学

《城市社会学》讲议-3人文生态学
(1971, „A Theory of the Urban Land Market‟, In Larry S. Bourne, e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N.Y.: Oxford Univ. Press, 1971, pp.154-159)

3.2人文生态学的评价( William G. Flanagan ):
城市社会科学的职责是双重的,在研究都市空间之中的社会生 活之外,还要研究都市空间的创造——为了了解都市环境对社会 组织、人的经验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还必须了解都市环境 本身的生产过程。 因此,城市社会学必须研究城市的构成和再构成,或者说关注 城市建筑环境的构成。 人类空间的秩序遵循着各种因素相互结合的逻辑: 1、最佳地段的竞争; 2、全面有效的空间利用; 3、相邻用地的互相兼容; 4、人口规模和构成的变迁; 5、经济的扩张或萎缩模式; 6、交通运输的技术状态等。
2.The Economics of
Urban Land Use
2.1 城市的经济优势 (the economic advantages of cities)

城市位于物产丰富、服务便利的地区中心,或者可以很 方便地转运,提供廉价的物品和服务。降低运输成本。
——城市还可以形成产业群(agglomeration industries), 由主产业带动许多下游产业。降低产业成本。 ——竞争使得同类产业易于集中在相同的地方,形成专 业性的产业区。提高规模效益。 ——形成更方便,信息、服务更集中,制度、行为方式 和行为预期更稳定。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降低市场成 本。
(乔纳森.特纳,200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上册),华夏出版 社,第二编进化理论,第8、9章,P92-9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讲义》
一、城乡二元视角下的城市社会思想
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形成了与农村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

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变迁,猛烈地冲击着当时的社会秩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价值系统紊乱、人际关系冷漠、心理秩序崩溃等一系列的社会解组现象,这些都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

由于作为工业化伴生物的城市社会及城市文化的发展,天然地潜藏着与农村和农业文明时代的道德、观念、文化的剧烈冲突。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在《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中对以乡村社会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以现代城市社会为特征的“法理社会”做出了描述和比较。

“礼俗社会”是基于自然意愿而成的社会结合,其社会生活特征是亲密无间的,村民们一般都与家族和部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人们存在着“我们”和“我们的”意识。

“法理社会”是指非传统的城市社会,这种社会是基于理性意愿而成的社会结合。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克姆在《劳动分工》中提出“机械结合”(一种以共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和意识等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联系)和“有机结合”(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秩序)。

劳动分工体系带来的社会后果:第一,劳动分工削弱了集体意识;第二,城市社会功能性互赖与整合。

齐美尔的城市社会思想:从人群聚居规模、社会分工和货币经济及理性这三个方面来解释与分析城市环境对城市人的精神生活影响。

二、城市的特征
1.集中性:相对于乡村而言,在人口、物质、功能上的聚集趋势和状态。

2.分割性:城市组织功能与城市居民社会角色的分化趋势和状态。

3.异质性: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组织功能的多样化差异趋势和状态。

因为城市相对乡来说其居民流动性较大,相互间交往具有陌生感强、时间短暂、无深入互动的特点,使得城市人口之间的异质性进一步加强。

4.法理性:城市主要以法律、法规等社会契约为交往和调控基础的趋势与特征。

三、城市化
1.概念:社会学角度:城市化是人的生活、行为和社会活动由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强调社会生产方式的主体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由城市向农村社会的渗透。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经济比重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的扩大,同时也是城市生活方式、经济活动方式甚至包括人口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2.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讨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主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成分逐步从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

在城市管理体制上,国家逐步放松了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给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金、资源和劳动力。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确立了以企业承包、放权让利等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经济改革路线,激发了城市经济的活力,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简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市场取代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城市经济增长能力进一步释放,同时,国家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由限制改为鼓励,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

3.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1)城市化水平虚高且同质性高(农民工对染在城市中从事着非农业劳动,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仍没有完成城市的“再社会化”)
(2)城市化发展的地域结构不均衡
(3)城乡关系不平等
(4)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矛盾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交织作用下,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城中村”“类城市”等现象,城乡矛盾直接在城市中正面对峙,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四、城市人口流动与迁移
1.人口流动与迁移的社会影响
宏观层面:
(1)人口在城市中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城市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2)“精英分子”的流出使三四线城镇“空洞化”,因为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流失使其失去了发展的依托。

(3)城市中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4)流入人口和移民在对流入城市的社会结构带来挑战的同时,其生活模式、生活方式也被流入地城市所改造。

微观层面:
(1)人口流动与迁移直接改变着流动人口和移民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
(2)热口流动与迁移改变着流动人哭和移民的生活机遇和生命历程
(3)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改变着流动人口和移民的社会心理结构,提高着他们的现代化水平。

2.城市人口流动和迁移中的社会问题
(1)流动人口、移民与流入地居民的社会关系——隔离与融入
(2)流动人口、移民与“城中村”
“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或发展用地范围内处于城乡转型中的农民社区,内涵是“市民城市社会中的农民村”。

体现在依靠出租屋和集体物业的出租经济,靠租金和集体分红生存的村民,以及以血统与亲缘关系为基础而存在的村民生活指导或社会关系网络,“城中村”演变成为外来进程务工人员为主体的低收入社区或外来人口聚居区,成为城市低收入者住房来源和“乡——城”链式迁移的重要环节。

(3)流动人口和移民的城市社会经济地位问题——一农民工为例
(4)流动人口和移民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犯罪、计划生育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