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概论PPT(共 59张)
合集下载
儒家教育 ppt课件
儒家教育
儒学在海外的影音非常大,遍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美 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地。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儒学的影音。
儒学对日本的影音 十九世级上半叶前,儒学在日本思想界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即 使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仍深受儒学影音。在政 治上,日本人着重儒家的道德自觉精神。在企业经营上,强调「和 为贵」的诚信精神,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就是儒家敬业乐群精神的最 好体现。在家庭观念上,日本人也特別强调「孝」道。
※保民论:保民而王 以人文本,何必利日 匹夫之勇,独夫与杀君
※义礼学:仁爱谦和 三反其身,舍生取义 心悦诚服,存善成圣
※论理学:人伦之序 君臣 父子 夫妇 兄 弟 朋友 枉己直人
※人格论:天赋人格 咎由自取
有为若掘井
※代表著作:〈〈孟子〉〉
儒家教育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柯, 字子舆 ,是战国时代 著名的思想家。 他出生在距今约2300年前的山东,曾 跟从孔子的后人子思学習,是继孔子 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尊称 他为「亚圣」。
儒家教育
独尊儒术与士人
由于儒家思想强调「忠君」,有利国君统治,于是 汉武帝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作为帝王的 统治工具。从此,儒学成为「官学」,儒家经籍成为文 人进入仕途的必读之书。由于儒学成为争夺利赂的门径, 所以研习儒家经籍的读书人,大多能头贵扬名,跻身于 公卿之列,社会地位崇高,渐渐形成了「士人」阶层。
儒家教育
人性善恶的争论
在孟子的时代,人性善恶的问题是人们热烈讨论的焦点。当 时主要有几种有开人性论的观点,分別是性无善恶、性本善、性 本恶等等。而「性善论」就是孟子思想理论的基楚。
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孟子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別,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人的性善就如水下流一样,是绝无例外的。仁、义、礼、智等各 种善德在人身上皆有根芽,只要人们竭力求善,就能拥有这些善 德,否则便会失去,帶来现实中的各种恶行。故此,在人本性善 的基楚上,孟子认为人人都可通过修心求善,成圣人。
儒家文化概述(PPT74页).pptx
在这种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乃至奉养的行动必然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乃至奉养的行动必然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无论对于孔子孝悌思想的认识有多少无论对于孔子孝悌思想的认识有多少不同但大多数人在以下观点上还是达成共识不同但大多数人在以下观点上还是达成共识的即认为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许多家庭的即认为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许多家庭里发扬了这种积极因素做到了少有所长老里发扬了这种积极因素做到了少有所长老有所终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父慈子孝的正有所终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父慈子孝的正常习俗和美好的道德风尚
5.自强不息的精神
讨论题: 为什么说“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特
有的精神,而不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精神?
为什么说“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特有 的精神,而不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精神?
要点: ① 思维方式:“天人合一”与“法自然”的原 则
《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 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 经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 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方文化 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 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 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 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 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 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 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第二章 儒家文化
概说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 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5.自强不息的精神
讨论题: 为什么说“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特
有的精神,而不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精神?
为什么说“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特有 的精神,而不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精神?
要点: ① 思维方式:“天人合一”与“法自然”的原 则
《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 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 万物之情。”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 经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 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方文化 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 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 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 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 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 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 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第二章 儒家文化
概说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 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中国儒家文化PPT课件
25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仁”是孔子儒家学 说的核心,它是天地之 间的大道理、圣人的德 行。“仁”的第一个含 义是“爱人”。强调在 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 人们要发自内心地爱人, 而不是靠外力的强迫。
伤人乎?不问马。
26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长春市民自发悼念许浩博小朋友
27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凡事都要积极进取
44
单选题
孔子去世后不久,儒家分化为几个学派? A 6个 B 7个 C 8个 D 9个
答案:C
45
判断题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 论,是孔子最先提出的。
答案:√
46
孔子在后世的影响
历代帝王封号:
汉平帝:褒成宣尼公
孝文帝:文圣尼父
北周静帝:邹国公
隋文帝:先师尼父
唐太宗:先圣、宣父
吃顿饭服务员90度鞠躬11次
37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5.孝悌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论语·学 而》)。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41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孝悌是儒家提出的两 个最基本的伦理规范。是 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 不少中国文化遗产和人文 景观都体现了孝悌精神。
李天一
63
五伦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飘下的 雪花,谁也不认识谁,但落地 以后,便融为一体,结成冰,化 成水,永远也就分不开了。
在兄弟关系上,孟 子认为关键是要有恭敬 的诚心。
你和兄弟姊妹的关 系是否融洽?面对兄弟 姊妹时,你的心中有恭 敬的诚心吗?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
64
五伦
睡过同一张床;互相认识至少3~5年;穿 过对方的衣服;吵过架但依然是好朋友;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仁”是孔子儒家学 说的核心,它是天地之 间的大道理、圣人的德 行。“仁”的第一个含 义是“爱人”。强调在 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 人们要发自内心地爱人, 而不是靠外力的强迫。
伤人乎?不问马。
26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长春市民自发悼念许浩博小朋友
27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凡事都要积极进取
44
单选题
孔子去世后不久,儒家分化为几个学派? A 6个 B 7个 C 8个 D 9个
答案:C
45
判断题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 论,是孔子最先提出的。
答案:√
46
孔子在后世的影响
历代帝王封号:
汉平帝:褒成宣尼公
孝文帝:文圣尼父
北周静帝:邹国公
隋文帝:先师尼父
唐太宗:先圣、宣父
吃顿饭服务员90度鞠躬11次
37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5.孝悌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论语·学 而》)。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41
孔子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之道
孝悌是儒家提出的两 个最基本的伦理规范。是 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 不少中国文化遗产和人文 景观都体现了孝悌精神。
李天一
63
五伦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飘下的 雪花,谁也不认识谁,但落地 以后,便融为一体,结成冰,化 成水,永远也就分不开了。
在兄弟关系上,孟 子认为关键是要有恭敬 的诚心。
你和兄弟姊妹的关 系是否融洽?面对兄弟 姊妹时,你的心中有恭 敬的诚心吗?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
64
五伦
睡过同一张床;互相认识至少3~5年;穿 过对方的衣服;吵过架但依然是好朋友;
儒家文化-PPT(精)
来源:孔子以后
功能:修齐治平;修己安人
社会关系: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内涵:以“仁”为核心而进行道德规范的 文化:仁、中、和
一部《论语》治天下
儒 家 思 想 概 述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 “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 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中庸
《中庸》:“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 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 下国家可以平治,爵禄可以辞让,刀刃可 以承受,三者虽难都可为,而中庸看似容 易却难及)
中庸
3、政治范畴内的中庸:“中庸”表现于政 治范畴,就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4、哲学意义上的中庸:所谓叩其两 端,就是执两用中的哲学方法论。 第一,中和:《中庸》说“: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学在为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忧道不忧贫
儒家文化
工程管理03班 学号:10320306 姓名:李国武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 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 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 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 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何谓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具体产 生了哪些影响?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现代 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 6.“义利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功能:修齐治平;修己安人
社会关系: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内涵:以“仁”为核心而进行道德规范的 文化:仁、中、和
一部《论语》治天下
儒 家 思 想 概 述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 “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 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中庸
《中庸》:“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 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 下国家可以平治,爵禄可以辞让,刀刃可 以承受,三者虽难都可为,而中庸看似容 易却难及)
中庸
3、政治范畴内的中庸:“中庸”表现于政 治范畴,就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4、哲学意义上的中庸:所谓叩其两 端,就是执两用中的哲学方法论。 第一,中和:《中庸》说“: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学在为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忧道不忧贫
儒家文化
工程管理03班 学号:10320306 姓名:李国武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 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 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 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 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何谓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具体产 生了哪些影响?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现代 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思想——和谐社会的构建。 5.民本思想——“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 6.“义利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儒家文化概述PPT(共 37张)
“ • 将爱的伦理要求博施于众:“志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 长》)” 子为政。焉用杀”“恭归则不侮,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 谈治国:“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季氏伐颛叟》)“无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和无寡,安无倾。”
义-孔子的价值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 《论
语·述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罕言利,只问合义不合义。” 朱熹:“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 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 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 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 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 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 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目录:
儒家创始人 儒家经典 代表人物 发展过程 《论语》的思想 文化特征 各家评儒 文化地位 对待儒家的态度 文化影响
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 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 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 阜城北泗水之上, 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儒家文化PPT课件
泰州学派:心学异端
阳明之后,王学发生分化,王艮 发展为泰州学派,成为王学左派, 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肯定饮食男 女之性。李贽师王艮之子,倡“童 心说”和“自然人性论”。
三、儒教三义
仁义 礼乐 内圣外王
1,仁义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际之间 的亲善关系,在此基础上孔子将 “仁”提升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 范畴。 如何达到“仁”?孔子提出了两 个根本标准:忠恕。
三礼与五礼
• 三礼:儒家的三部典籍。
《周礼》,周王朝国家建构的基本大法; 《仪礼》,礼乐制度下贵族生活的细节规
定; 《礼记》,从礼的各种规定中阐发出的治
国为帮的微言要义。
• 五礼:吉、凶、军、宾、嘉
孔子礼乐观: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恢复西周 的礼乐制度,“行夏之时,乘殷之 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晚年返鲁,以六艺教人,其中 礼与乐最为重要,孔子是礼乐文化 的传播者。
援“仁”入礼乐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 子夏曰:礼后(于仁)乎?
游于艺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
•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 孔与民同乐
孟子说“今之乐由(犹)古 之乐也”,孟子并不在乎新乐 还是雅乐,而在乎统治者是否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是否与民 同乐。
孟子
孟子,名柯, 邹国(今山东邹 县))人。生卒 年不详,据《孟 子》一书推断, 约生于周安王十 七年,卒于周赧 王十一年(前 385-前304)。
孟子提出了“性善”理论。 “尽
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 矣” 。并提出了“仁政”学说和
“民本”思想,作出了“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 还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概述PPT(共30张).ppt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孟子(约前372-前289) 以及人之幼。
子曰:“仁者爱人。”
—— 《论语 ·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 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致力于建立一个大一
统国家,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大一统”、“罢黜政百治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两 新儒学 伦理观:
君权神体授系”,“天人合一”
汉
思想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加强君权的需要
经学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兼采法家、道家、阴阳五 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
(1)对当时: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三纲五常”的具伦有理进道步德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 乱的时弊。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 德准则, 含义: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 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 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目的: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 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 含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 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孟子(约前372-前289) 以及人之幼。
子曰:“仁者爱人。”
—— 《论语 ·雍也》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 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致力于建立一个大一
统国家,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大一统”、“罢黜政百治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两 新儒学 伦理观:
君权神体授系”,“天人合一”
汉
思想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加强君权的需要
经学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兼采法家、道家、阴阳五 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
(1)对当时:对加强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三纲五常”的具伦有理进道步德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
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 乱的时弊。 ②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 地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 德准则, 含义: “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 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孝顺父母、敬爱 兄长,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 目的:若能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 人际关系的和谐。 ③义: 含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 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 人反是。” 《颜渊》
《论语》中有156人。《老子》中 没有具体的人。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
是非也。《礼记·曲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礼乐 思想核心—仁 “好仁者,无以尚之” 《论语·里
仁》“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讲解58处。
《论语》仁礼结合,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从修养 主体来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 要求;从血缘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从人我 关系看,忠恕是为人之道。 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一是服务于国家政治,二 是植根于血缘基础,三是强调伦理本位,四是重 视主体能力,五是抑制个性欲望。 人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做一个 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早期儒学也 被称为“人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 睦,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仁——人生观,礼— —伦理观,和——社会观,中庸——哲学观,大 同——世界观,修齐治平——价值观。
孔子的生平及思想
孔子是父亲64岁“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 子”。3岁丧父,少时贫贱,他管理过仓库, 牲畜,后来又做司空,大司寇,时间不长。 周游过卫,宋,陈,蔡,楚等诸侯国,推行 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成功,晚年回到鲁国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曾经正乐,作《春 秋》,传讲《诗》、《书》,对于保存和传 播古代学术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广 收弟子,传授知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 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 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宪问》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子路》
《论语》
《论语》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 为“七经”之一,(《诗》《书》《礼》 《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 要经典。
先秦儒家人伦
一、孔子的天命观和仁、礼思想 五十而知天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畏天命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八佾》
孔子语录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 之。”公冶长第五
子曰:“衣敝纭袍,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 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第九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 是。” 颜渊第十二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 公第十五
孔子像 (宋代马远作)
孔子像
孔子故里孔子像
伦敦南岸大学孔子像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
孔庙大成殿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二。
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 “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 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儒
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 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 后来这些人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 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 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由于这些人熟悉 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道德都高于常 人。孔子出现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 “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 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发 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汉 武帝时期,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 数千年。
“仁”——忠恕之道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 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 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 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 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 而》
2、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 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 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以“仁”释“礼”,试图把 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 自觉要求。
4、在修身论方面,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 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 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 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仁”——忠恕之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仁(109) 礼(75)学(64)诗(1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