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字词解释汇总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译文(带原文版)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译文班别姓名《论语》十则 (七年级上册 10课)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以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必然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地检讨自己:替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极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教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过呢?”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够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念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念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伶俐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检讨自己有无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然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势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更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碰上)酷寒的冬季,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初中文言文翻译全集

一、《论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孟子》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得到的多帮助,失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少。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的人所顺从的,去攻击亲戚所背叛的,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庄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已经如此,还要追求知识,那更是危险了!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接近刑罚,顺着自然之道去做,可以保护自己,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活亲人,可以享受长寿。
”四、《史记》太史公曰:“吾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五、《左传》晋文公问于咎犯曰:“吾闻之,一夫做难而七庙隳,身死而国灭,为不祥之事。
吾其行乎?”咎犯对曰:“夫礼,死生存亡,国之大事也。
岂不闻:‘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哉?”翻译:晋文公问咎犯说:“我听说,一个人发动叛乱,七庙就会被毁,自己死了国家也就灭亡,这是不吉祥的事情。
我打算离开这里,怎么样?”咎犯回答说:“礼,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是国家的大事。
难道你没有听说过:‘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吗?”。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22篇中考古文原文及字词解释

22篇中考古文原文及字词解释(原文:四号字;需解释的字词句:四号字,加粗;普通注释:五号字;课下注释:五号字,加粗)第2册1、《狼》一屠(屠户)晚(天晚)归(回家),担中肉尽[(卖)完了],止(通“只”)有剩骨。
途中(路上)两狼,缀(zhuì紧跟着)行(走)甚(很)远。
屠惧(害怕),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扔给狼)。
一狼得骨止(停下),一狼仍(仍然)从(跟从)。
复(又)投之,后狼(后得到骨头的狼)止而前狼(前边那只狼)又至(到)。
骨已尽[(扔)完]矣(了)。
而两狼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并(一起)驱(追赶)如故(像原来一样。
故:旧、原来)。
屠大(很)窘(困窘),恐(恐怕)前后受其(狼的)敌(攻击)。
顾(指往旁边看)野(野外)有麦场(打麦场),场主(主人)积薪(堆积柴草)其(打麦场的)中,苫蔽(覆盖苫:shàn)成丘(小山)。
屠乃(于是)奔(奔过去)倚(倚靠)其(柴草堆)下,弛(卸下)担持(拿起)刀。
狼不敢前(上前),眈眈相向(瞪着眼看着屠户。
眈眈: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离开),其一犬(像狗似的)坐(蹲坐)于(在)前[(屠户的)前面]。
久(很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意),目似瞑(眼睛似乎闭上了。
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悠闲)甚(很)。
屠暴(突然)起(跳起),以(用)刀劈狼首(头),又数(几)刀毙(杀死)之(代词,代这只狼)。
方欲(正要)行(走),转(转到)视(看)积薪(柴草堆)后,一狼洞(打洞)其(指柴草堆)中,意将(想要)隧(打洞)入以(来)攻其(屠户的)后(背后)也。
身已半入(钻进一半),止(通“只”)露尻(kāo 屁股)尾。
屠自(从)后断[(砍)断]其(狼的)股(大腿),亦(也)毙(杀死)之(它)。
乃(才)悟(明白)前狼(前面那只狼)假寐(假装睡觉。
寐:mâi),盖(原来是)以(用来)诱敌(诱惑自己)。
狼亦(也算)黠(狡猾)矣(了),而顷刻(一会儿)两(两只狼)毙(被杀死),禽兽之(的)变诈(欺骗手段)几何[(能有)多少]哉(呢)?止增笑耳(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初三需背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通过背诵这些文言文,初三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这些文言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此外,背诵文言文还有以下益处: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背诵文言文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长期坚持,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背诵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增强文化底蕴。
背诵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4. 锻炼思维能力。
文言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背诵文言文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背诵文言文对初三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收获丰富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1. 古义: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劝学》)翻译:至于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东西,也就不能到达。
2.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 古义:凭借;今义:依靠。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 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劝学》)翻译:因为他们探求和思考深邃,而且没有不思考的事物。
5. 古义:征求;今义:寻求。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翻译:没有蛇、鳝的洞穴它们就无处存身。
6. 古义:寄托;今义:托付。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翻译: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
7. 古义:通“逾”,超过;今义:越过。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8. 古义: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9. 古义:感到疑惑;今义:感到困惑。
例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劝学》)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险阻、僻远的地方。
10. 古义:所以;今义:因此。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在翻译文言文时,除了理解字词的基本意义外,还要注意其特殊的用法和语境。
例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对字词的准确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中考18篇文言文解词与译文

北京市中考重点文言文解词及翻译一、《曹刿论战》(九下)十年[鲁庄公十年]春,齐师伐[讨伐,攻打]我[我,指鲁国]。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谋划]之[这事],又何间[jiàn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介词,凭,靠]?”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对[回答]曰:“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弗敢加[虚报夸大]也,必以信[对神说实话。
信:信用]。
”对曰:“小信未孚.[这只是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
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也。
”公曰:“小大之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必以情[以:根据。
情:(以)实情判断]。
”对曰:“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战则请从[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一去]。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
之:曹刿]。
战于长勺。
公将鼓[击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公将驰[驰:驱车[追赶]]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追击]齐师。
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公问其故[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充满],故克之。
中考文言文重要字词翻译

一、实词翻译1. 名词(1)山:指自然界的山脉。
例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庄子·逍遥游》)翻译:山,指自然界的山脉。
(2)水:指自然界的河流、湖泊等水体。
例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翻译:水,指自然界的河流、湖泊等水体。
2. 动词(1)行:表示行走、行动。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篇》)翻译:行,表示行走、行动。
(2)读:表示阅读。
例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翻译:读,表示阅读。
3. 形容词(1)善:表示美好、善良。
例句:善者不来,来者不善。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善,表示美好、善良。
(2)美:表示美好、美丽。
例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翻译:美,表示美好、美丽。
二、虚词翻译1. 副词(1)乃:表示于是、就。
例句:今者吾丧我友,吾无良友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翻译:乃,表示于是、就。
(2)固:表示本来、当然。
例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庄子·逍遥游》)翻译:固,表示本来、当然。
2. 介词(1)于:表示在、对于。
例句:吾友孔明,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三国演义》)翻译:于,表示在、对于。
(2)以:表示用、因为。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子罕篇》)翻译:以,表示用、因为。
三、句式翻译1. 省略句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2. 被动句例句:子路见孔子,孔子曰:“善哉乎哉!”翻译:子路拜见孔子,孔子说:“好啊!”总之,在中考文言文中,对重要字词的翻译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其含义。
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翻译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初中课内古诗词文言文原文与译文汇总

初中课内古诗词文言文原文与译文汇总七上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该怎样寄回家乡,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初三

一、文言文常考字词及其翻译1. 道路:路途、途径例句:行者见之,皆以为神。
(《史记·封禅书》)翻译:行路的人看到它,都认为它是神。
2. 其:他的、它的、那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3. 以:用、因为、以……为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雍也》)翻译: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此轻视我。
4. 于:在、对、比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翻译: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使人不疑惑也难啊。
5. 而:连词,表转折、递进、并列等例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翻译: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常在沛公身上。
6. 于:对、向、比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翻译: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7. 之:代词,他、她、它、这、那例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桃花源记》)翻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完全没有羡慕的意思。
8. 也: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翻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9. 而:连词,表转折、递进、并列等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10. 以:用、因为、以……为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的知识。
二、总结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是初三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掌握这些字词的翻译,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初中文言文常考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八佾》篇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却不稳固。
要以忠诚和诚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四、《里仁》篇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只顾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只顾私利。
”五、《公冶长》篇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遵循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六、《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通过以上文言文常考翻译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句子简练而富有哲理。
学习这些句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多读、多背、多思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部编版中考语文38篇文言文原文、译文整理

部编版中考语文38篇文言文原文、译文整理写在前面:自2019年,七到九年级已全面推行统编(部编)教材,其中文言文篇目与以往有了巨大变化,删减了部分课文,更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篇目。
文言文考点在中考中占分大约在18分左右,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本文将精心整理的38篇文言文目录及原文和译文一并奉送给大家(其中有些篇目可能部分老师会把它列为诗歌,此处暂且当作古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方便。
您所需要的就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敬请关注本公众号,将为您持续更新和推送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清单七年级上册1.《咏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2.《陈太丘与友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3.《论语》十二章(春秋·孔子《论语》)4.《诫子书》(三国·诸葛亮)5.《狼》(清·蒲松龄)6.《穿井得一人》(战国·《吕氏春秋》)7.《杞人忧天》(战国·《列子》)七年级下册8.《孙权劝学》(汉·司马光《资治通鉴》)9.《卖油翁》(宋·欧阳修)10.《陋室铭》(唐·刘禹锡)11.《爱莲说》(宋·周敦颐)12.《河中石兽》(清·纪昀)八年级上册13.《三峡》(北魏·郦道元)14.《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15.《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16.《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17.《富贵不能淫》(战国·孟子)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19.《愚公移山》(战国·《列子》)20.《周亚夫军细柳》(汉·司马迁)八年级下册2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22.《小石潭记》(唐·柳宗元)23.《核舟记》(明·魏学洢)24.《北冥有鱼》(战国·《庄子》)2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战国·《庄子》)26.《虽有嘉肴》(汉·《礼记》)27.《大道之行也》(汉·《礼记》)28.《马说》(唐·韩愈)29.《卖炭翁》(唐·白居易)九年级上册30.《岳阳楼记》(宋·范仲淹)31.《醉翁亭记》(宋·欧阳修)32.《湖心亭看雪》(明·张岱)九年级下册33.《鱼我所欲也》(战国·《孟子》)34.《唐雎不辱使命》(汉·《战国策》)35.《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明·宋濂)36.《曹刿论战》(春秋·《左传》)37.《出师表》(三国·诸葛亮)38.《邹忌讽齐王纳谏》(汉·《战国策》)具体篇目·原文·译文一、《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部编版中考语文20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编

部编版中考语文20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编陈太丘与友期行南北朝: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诫子书两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孙权劝学宋代:司马光撰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字词

1.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也可作代词,指代事物或人;还可作动词,表示“去、往”。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2.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好。
3.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4. 以: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相当于“来、因为、用”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 其:作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6.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相当于“在、因为”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7.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某一器物。
”8. 故:表示原因、结果,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9. 与:表示并列、联合,相当于“和、跟”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中考必备文言文及翻译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子李密顿首再拜。
【翻译】我因命运坎坷,很早就遭遇了不幸。
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背弃了我;四岁时,舅舅强迫我母亲改嫁。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伶仃,亲自抚养我。
我从小多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贫苦,直到成人。
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家门衰微,福祚浅薄,晚年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能够应门的僮仆。
我孤独地自立,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
而我的祖母刘氏,早年就患有疾病,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喝药,从未离开过。
等到我奉命来到圣朝,沐浴着清明的教化。
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荐我为孝廉;后任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
我因为没有人来照顾祖母,辞谢了这些任命。
朝廷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洗马。
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蜀地的人士以及两位州牧所亲眼目睹和明白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愚诚,准许我完成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安享晚年。
我生时愿意奉献我的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报恩。
我怀着犬马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
臣子李密再次叩首拜上。
初中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

一、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尚未完成一半,却在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益州地区疲惫不堪,这确实是我们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刻。
二、原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翻译:然而,那些在朝廷内部勤勤恳恳、竭尽全力为国家的臣子,以及在朝廷外部奋不顾身、忘我奉献的忠臣,他们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怀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陛下。
三、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发扬先帝的遗德,激发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该妄自菲薄,引用错误的比喻,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四、原文:先帝不因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久叹,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翻译:先帝并没有因为我的身份卑微,就轻视我,三次到我的茅庐中拜访我,叹息良久,说:“卧龙、凤雏,得到其中一人,就能安定天下。
”五、原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翻译: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军队装备充足,应当奖励和领导三军,北伐中原,竭尽我等平庸之才,铲除奸邪之人,恢复汉室,返回旧都。
六、原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翻译: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权衡利弊,提出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出师表》中的语句不仅言辞优美,而且寓意深刻。
诸葛亮在这篇奏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忠诚、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天下的责任。
这些语句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风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希望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千古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考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字词解释汇总
编辑:cxf
【1、《论语》十则、2、鱼我所欲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7、桃花源记、
8、三
峡、9、马说、10、陋室铭、11、小石潭记、12、岳阳楼记、13、醉
翁亭记、14、爱莲说、15、记承天寺夜游、16、送东阳马生序】
1、《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课文分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讲解]“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
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一、重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有害)
(5)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女:同汝,你;是:此、这;知:通“智”。
)(6)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
(7)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大概、也许;施:施加。
)
二、重点句子。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
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