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战老兵的回忆
抗日战争英雄故事-老兵徐治安曾护送朱德元帅过黄河
抗日战争英雄故事-老兵徐治安曾护送朱德元帅过黄河徐治安,1920年出生于四川潼南县,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讲抗日战争英雄故事-老兵徐治安曾护送朱德元帅过黄河。
老兵徐治安曾护送朱德元帅过黄河走进徐治安老人的家,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抗战老兵、民族脊梁”的牌匾。
除了牌匾以外,徐治安老人最宝贝的还有这两块抗战纪念勋章。
徐治安一生经历了多次战役,还曾作为队长护送朱德元帅渡黄河,这些都是他最珍贵的回忆。
“参军抗战是因为被抓壮丁,没人愿意被抓壮丁,但是我不一样,只要能抗日打鬼子,被抓壮丁我也乐意。
”“我参加抗战时的身份是国军的兵,但是在我心底,我不是国民党的兵,我是人民的兵,我护送过红军总司令朱德元帅过黄河!”“人人都怕死,可如果我们不冲上去抗日怎么办?死的人会更多!”“我们当时一起参军的人有几千个,抗战完了,最后活着回来的,连上家属也才10多个人。
”……6月4日,我们在四川彭州市天彭镇天府中路社区西七巷见到抗战老兵徐治安时,他正在读报。
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徐老眼不花、耳不聋,回忆起70年前那段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滔滔不绝。
18岁被“抓壮丁”参加抗战保家卫国圆心愿1920年,徐治安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花岩乡的一个农村家庭。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
战争死了很多人,为了充实军队,当时的国军在全国各地抓壮丁。
1938年,年仅18岁的徐治安在安岳县长河乡探望姐姐时,被抓壮丁入伍当兵。
“参军抗战是因为被国军抓壮丁,没人愿意被抓壮丁,但是我不一样,只要能抗日打鬼子,被抓壮丁我也乐意。
”徐治安说,因为战争的缘故,大家惶惶不可终日,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当时我们的日子就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不晓得过了今天还有没有明天。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日本人的侵略,就算生活条件差点,也不至于过得那么恼火。
”“被抓壮丁的时候,我只有18岁,也是个热血青年。
当时觉得只要是去参军,能打鬼子不论是不是被抓壮丁都好。
敬礼——抗日战争的老兵初三作文600字
他,就是抗战时期的老兵,就是我们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敬礼!
但是他却永远也忘不了。忘不了战场上累叠成山的同胞的尸骨,忘不了阴霾天幕下被担架抬着默默撤离的伤员,忘不了战火里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同志们,屈辱的岁月已经过去了,抗日战火牺牲的同胞们,你们,安息吧!
七十年了。
如今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华夏民族壮大了,富强了,我们的祖国正以朝气蓬勃的步伐稳健地昂首阔步,我们的祖国正努力建设成让全世界人民瞩目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阳光真灿烂,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真舒服。他在和煦的阳光中微笑着,笑得那么坦荡,那么轻松,那么自由。他年迈的身子弯曲着,手脚似乎有点不利索,但他的眼睛却是炯炯有神,眼神中全是满满的幸福和欣慰。
老兵专车行驶在天安门前。他坐在车上,道路两边全是手捧鲜花和挥舞国旗的人们。他向他们挥着手,昂着头。
七十年了。
这是一个伤疤,一个屈辱的伤疤,一个惨痛的过往,一段痛苦的回忆。但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却这段历史!中国人民不可辱,中华民族不可欺!
他明显激动起来了,清澈的眼眸中开始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微风拂过他的脸庞,和暖的阳光照射在他黝黑的皮肤上,明显地突兀着写满了岁月的故事的脸上如刀刻一样的皱纹。耳边传来振奋人心的嘹亮歌声,他的眼前模糊了,脸颊满是泪水。他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他的手明显地在颤抖,可是这个军礼却那般坚定,他的精神分外抖擞!
敬礼——抗日战争的老兵初三作文600字
敬礼——抗日战争的老兵初三作文600字
C1308姓名:姚芊芊
成千上万的白鸽飞向蓝天,驻的和平,不朽的精神!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1. 引言1.1 段锦先老兵介绍段锦先老兵,现年96岁,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老兵。
他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家境贫寒,自小就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
在抗战期间,段锦先奋勇参加了抗日战争,为保卫祖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争结束后,段锦先立志继续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在各个领域都有不俗的成就。
段锦先老兵是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他为祖国的和平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铭记的抗战老兵之一。
【段锦先老兵介绍】完。
1.2 访谈目的访谈目的:通过记录抗战老兵段锦先的口述访谈,了解他在抗战时期和战后的生活经历,感受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借助他的故事,向读者传递抗战老兵的精神力量和奉献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珍惜和平,珍爱生活。
希望通过这次访谈,让抗战老兵的经历得以传承,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铭记那段艰难的岁月,向抗战老兵致敬。
2. 正文2.1 家庭背景段锦先老兵的家庭背景十分朴实。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由于家境贫困,他从小就懂得艰苦奋斗的道理。
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养家糊口不易。
段锦先老兵从小就帮忙劳作,磨练出了坚毅的性格和勤劳的习惯。
段锦先老兵的家庭虽然贫困,但家庭教育却十分严格。
父母教导他要诚实守信,要有爱国心和家国情怀。
这些家庭教育对段锦先老兵日后的抗战经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战争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家乡和家人的期待。
段锦先老兵的家庭虽然简朴,但充满了温暖和爱。
他和家人之间互相扶持,共同奋斗,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家庭是段锦先老兵坚强的后盾,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家庭背景的影响使得段锦先老兵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抗战英雄。
2.2 战争经历段锦先老兵在访谈中回忆起了当年的战争经历。
他描述说,自己参加抗战的那段时间是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他曾经参与过多次激烈的战斗,亲眼目睹了战友们的牺牲和伤亡。
他说,每一次的战斗都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残酷。
我的爷爷是抗战老兵作文伤感
我的爷爷是抗战老兵作文伤感
我的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
每次想起他,我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陈。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缠着爷爷,让他给我讲过去打仗的故事。
爷爷总是坐在那张老旧的藤椅上,眯着眼睛,仿佛思绪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有一次,爷爷给我讲起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那时候,他们的部队接到了坚守一个重要阵地的任务。
敌人的炮火猛烈得像暴雨一样,不停地轰炸着他们的阵地。
“娃呀,那炮弹就在身边炸开,耳朵里全是‘轰隆隆’的声音。
”爷爷皱着眉头,声音有些颤抖。
“爷爷,那你们害怕吗?”我瞪大眼睛问道。
爷爷摇摇头,坚定地说:“怕啥!咱们是为了保卫国家,保卫老百姓!”
他们在阵地上坚守了几天几夜,没吃的,没喝的。
爷爷说,有个小战士饿得实在受不了,偷偷啃了一口旁边的树皮。
“爷爷,那后来呢?”我紧张地抓着爷爷的衣角。
爷爷叹了口气,“后来啊,咱们的增援部队终于来了,把敌人打跑了。
可好多战友,都再也回不来了……”说到这里,爷爷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了我。
但我永远记得他讲述那些故事时的神情,记得他身上的伤疤,那是他为国家付出的见证。
爷爷,我会永远铭记您的英勇和奉献。
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行。
一位抗战老兵的白求恩情怀
25文史月刊·2023年第12期2022年冬,刚过完百岁生日的抗战老兵张业胜,被病毒夺走了生命。
张业胜,出生于河北阜平,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是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生白求恩的学生,也是和白求恩一起工作过的战友。
获悉张业胜不幸病故的消息,在震惊与惋惜之中,他和蔼微笑,精神矍铄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他和我一起编辑《跨越七十年》一书,期间他送我一张他在白求恩学校毕业时的照片。
每每看到这张照片,他与白求恩的那些往事,就一股脑地涌了出来。
其中他与白求恩相识的故事和难以割舍的情感,真挚感人,令人思慕。
那是1938年,张业胜还是一个16岁的小八路,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卫生所任司药兼内科护士,他负责管理白求恩带来的医用器械、药品和国际社会援助的医疗物资,负责每天给伤病员打针和送药。
有一天,白求恩来到药房,验收由西安经晋南解放区运来的医药物资。
张业胜把一件件铁制的器械箱、木质的药箱全部打开,白求恩仔细地查看并询问情况,当看到箱子里有许多器械和药品的位置是空的,显然是在运输途中丢失了,白求恩生气地摇摇头。
看到白求恩无可奈何的表情,张业胜心里有点不知所措。
白求恩环顾了一下简单的药房,细心一位抗战老兵的白求恩情怀◇ 卢 东26文史月刊·2023年第12期地询问情况:“就这些东西吗?”张业胜回答:“是的,这是我们全部药品,负责保障司令部、政治部等十几个单位的医疗任务。
”白求恩看到药房里设备落后,药品匮乏,完全没有正规医院的样子,不由得皱起眉头。
白求恩思索片刻后,转身亲切地问张业胜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张业胜一下轻松了许多,脱口而出:“需要一个用来消毒的煤油炉和两支注射器。
”白求恩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援助物资里拿出煤油炉和注射器,放到张业胜手里。
由于语言沟通有一定困难,白求恩比划着和张业胜交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微笑着一面细心询问用途,一面耐心教他如何使用。
讲述抗战老兵的感人故事
讲述抗战老兵的感人故事
在二战期间,日军入侵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有无数的中国军人英勇抗敌,其中许多老兵至今仍在世,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
有一位老兵叫李大爷,他当年是中国军队中的一名士兵。
当日军进攻他的家乡时,他毅然加入了抗日队伍并参加了几年的战斗。
在战争中,他曾被炮弹炸伤,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战斗。
最终,他幸存了下来,但他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
另一位老兵王大爷,他是抗战时期的一名狙击手。
他在战争中一度被日军围攻,但凭借着他的勇气和技能,他成功逃脱了。
他说:“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拼命战斗。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必须放下一切,即使面对死亡也不能退缩。
”
还有一位老兵张大爷,他是在战争中受了伤的。
他在医院里度过了长达数月的康复期,但他从未放弃过战斗。
他说:“我是为了祖国而战,如果我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会觉得非常遗憾。
我必须坚持下去,直到战争结束。
”
这些老兵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勇气和坚韧。
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战斗。
他们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 1 -。
讲身边老兵的故事
讲身边老兵的故事
好的,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身边老兵的故事。
我的爷爷是一位抗战老兵,他今年已经88岁了。
他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抗日战争队伍。
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也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的牺牲。
爷爷曾经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子弹从他的前胸穿过,幸运的是没有伤到要害。
他在战地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战场。
他说,当时年轻,一心只想为国家尽一份力,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战争结束后,爷爷回到家乡,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他很少提起自己的战场经历,也很少向人展示自己的伤疤。
但是,每当我问起他当年的战斗故事时,他总是会深情地回忆起那些过去的日子。
爷爷告诉我,他在战场上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珍惜生命和感恩生活。
他说:“战争是残酷的,它可以让人们瞬间失去生命。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
虽然爷爷已经年迈,但他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严谨和自律。
他每天早起锻炼,保持整洁的仪表,并且非常注重自己的饮食健康。
他说:“年轻时保家卫国,老了要保重身体,不给国家添麻烦。
”
作为老兵,爷爷也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说:“自己有责任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爷爷的故事让我感到非常感动和敬佩。
他是一位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公民。
他的经历和故事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老兵们。
我的爷爷的抗战经历:历史的见证作文
我的爷爷的抗战经历:历史的见证作文我爷爷是一位抗战老兵,讲起他的经历,我总是听得入迷。
他年轻的时候,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在那样动荡的环境中,他的故事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爷爷常常跟我说,那个时候每一天都像是在走钢丝,稍不留神就会跌入深渊。
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和战友们在一片被炮火轰炸得面目全非的土地上,偷偷地埋伏敌人。
那些日子,他们每天都要提心吊胆,晚上听着远处的枪声入睡,醒来又继续和敌人斗智斗勇。
爷爷总是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讲述那些严峻的时刻,似乎把所有的苦难都化作了笑声。
他说,战友们互相鼓励,甚至会在严肃的时刻讲笑话,努力让紧张的氛围缓和一些。
我特别记得他讲的一个故事。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战士们的衣服都湿透了,饥饿和寒冷逼得人心惶惶。
爷爷的一个战友突发高烧,大家心急如焚,四处寻找药物。
最终,他们找到了一点草药,爷爷和另一个战友冒着敌人的炮火,拼命把药送到病床前。
那一刻,爷爷的眼中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
他说,生死关头,友谊就是一剂良药,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抗战的日子里,爷爷也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他的脸上总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仿佛那些恐惧与痛苦都没有留在他的心里。
他经常跟我说,面对困难,不能退缩,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光明的未来。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会有希望的曙光在前方等着我们。
当我看到现在的和平生活,心中感激涌动。
爷爷的抗战经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铭记的教训。
他用生命捍卫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能够享受现在的美好。
我希望能将他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每当我听爷爷讲述这些经历,我就感到无比自豪,因为他是那段历史中真正的英雄。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抗战老兵,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中国的战争、解放和发展时期,值得后人敬仰。
小编整理了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战火岁月:在金郝庄镇张伴屯村街头,经常看见一位腰杆挺直、说话大嗓门、身穿绿军装的老人。
他就是87岁的王仲秀。
一起看看以下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吧!“我是一个抗战老兵。
我这身绿军装里藏着太多过去的故事。
”这是临清市金郝庄镇唯一一名健在的抗战老兵王仲秀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6岁参加抗日游击队金郝庄镇是革命老区。
当时,王仲秀的家乡张伴屯村有一位村民吕子明的街坊,是游击队员。
1944年,吕子明找到16岁的王仲秀,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从那天开始,“打日本鬼子”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仲秀脑海里。
作染坊掌柜的父亲不同意王仲秀去投奔游击队,无奈王仲秀去意已决。
一天半夜,他摸黑穿上衣服,悄无声息地拉开门闩,去找吕子明,成为一名抗日游击队员。
为了保护家人,王仲秀曾经化名“李英才”。
在游击队,他配发了一杆长枪,8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夹,是用秫秸秆填充的。
平时,他和队员一起在村头放哨站岗,和村民装束一样,若无其事地在身边放一个篮子,篮子里放着三四枚手榴弹,手榴弹上用一把草盖着作掩护。
抗战老兵与鬼子兵交上了火194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熟睡中的游击队员被集合哨惊醒。
随后,队伍就出发了。
队伍从魏湾镇秦薛王刘村出发,走到西南一里半的地方,与日军和“皇协军”遭遇,对方冒充是“武训独立团”,耳尖的王仲秀听见有大盖枪皮盖的响声和皮靴踩地的声音,马上告知当时带队的永智县委书记、后任中组部第一副部长的赵振清:“敌人想包围我们!”识破日军的伎俩后,游击队与之交上了火。
因敌众我寡,我方死伤十几人。
赵振清决定组织撤退,王仲秀打了最后一枪,丢下身上的手榴弹和米袋子,跟着队伍迅速后撤。
当撤离到为湾村西边小运河对岸时,为了迷惑鬼子,游击队的机枪和长枪集中火力向鬼子喷射,鬼子以为是主力部队,不敢恋战,未敢追杀。
“其实,当时游击队只有100多人。
抗日烈士的英勇故事
抗日烈士的英勇故事历史就是过去出现过、发生过的人和事,具有时间久远、不可重现的特点 ,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抗日烈士的英勇故事。
抗日烈士的英勇故事1:抗战老兵王启超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镇街道的一处普通居民老宅,笔者见到了现年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启超。
得知来意,老人从座椅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紧紧握住记者的双手。
眼前的老人,显得非常平和。
谁能想到,这张如此慈祥平和的面容下,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70多年前,在抗日战场上,他与日本侵略者大小交战了百余次,右腿被子弹贯穿,先后4次闯过了鬼门关,一腔热血染红了战袍。
细细回忆往事,王启超老人眼眶里泛起泪花:“在抗日杀敌的战场上,脑袋其实是别在裤腰带上的。
身边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也让我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我是1938年10月入的伍,那年十九岁。
家里共有三个兄弟,必须要出一个壮丁去参军,我舍不得亲兄弟上战场,自己就主动要求去了,在当地的地炮连当文书。
”王启超向记者介绍,他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参军,当年11月就上了战场,那是自己参军后抗日的第一仗。
部队与日军激战时,日军已打到霍山漫水河镇,他们与日军打得非常惨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死尸成山,血流成河。
河道里漂的都是日本士兵的尸体。
“我和战友临时学了几句日语,就跑去前线喊话让他们投降。
”王启超老人说到这里,不禁坐直了身板,他思路清晰,所经历过的大小战争至今还历历在目,并清楚地喊出了当时学的几句日语:“放下武器,优待战俘。
”1938年12月,经过漫水河的激战,部队伤亡惨重,战斗非常激烈,绝大多数战友都是在战争中牺牲了。
随后,王启超所在的地炮连去毛坦厂镇进行休整,正好遇上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招考学生。
由于他成绩优异,表现出色,通过推荐和层层考核,最终被西安以南四十里的王曲镇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录取,入校时并被编入第十七期学员。
由于当时黄埔军校的教学非常严格。
对新入伍的学员先要培训六个月,合格后才能进行第一期军官教育,六个月后考核再合格后才能进入第二军官区,继续为期六个月的学习。
作文精选: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作文精选: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
抗战老兵是指在抗日战争期间,隶属于中国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中的参与到抗日战争里的士兵,包括作战于国内正面战场的士兵和赴缅远征军等。
以下是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大约在六十五年前,在一个宁静的村子里,居住着和睦的一家人。
一天中午,他们十五岁的孩子正在和他的父母吃饭。
突然,一队官兵闯了进来,一把抓住那个十五岁的孩子,就把他给抓走了。
于是,刚才还笑声不断的屋子里,只留下了那对既绝望又可怜的夫妇的痛苦声。
在六十五年后战争也结束了,那个十五岁的少年已成了白发鬓鬓的老人。
于是他连夜赶回他的故乡,但是他已经走了有足足六十五年了。
他又老了,他的故乡也变了,他小时候的伙伴也死得差不多了。
他害怕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于是他盼望着能遇到一个认识的人,但是他等了好久也不见一个人影。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他面前晃过,他急忙把那个人叫住,他看了又看,那个人也对他瞧了又瞧。
终于,那个老兵认出来那个人,那个人正是他小时候的玩伴,于是,他急忙问那个人:“我的家里还有那些人?”“看,你的家人在那儿!”那个老人指着松树下的坟墓说。
老兵只好伤心的回了“家”。
回到家,他看见他家院子里有很多野兔,那些野兔看见有生人来了,于是赶紧从狗洞中跑了出去,他再向屋顶看去,一只只野鸡在他家那光秃秃的房梁上飞来飞去。
再看院子里长满了野草,井边也长满了野草和野花。
到了中午,他看见别人都在做饭了,于是他也做饭了,他做好了饭,想,谁和我一起吃饭呢?我又该叫谁来和我一起吃饭呢?吃完了饭,他走出家门,向四周望了望。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眼泪已经打湿了他的衣服。
关于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_作文1550字_优秀作文范文_
关于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抗战老兵,从战火中走来,见证了中国的战争、解放和发展时期,值得后人敬仰。
小编整理了有关抗战老兵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战火岁月: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一起来看看以下写抗战老兵的故事吧!爷爷叫陈保山,今年98岁。
爷爷身材矮小,还不到一米六,但身体很结实,80多岁的时候,还在田间劳作,和奶奶开了不少荒地,拉着架子车运回玉米、芝麻、花生等。
爷爷1938年应征入伍。
当年国民党的征兵政策是“两丁出一子”,家里有两个男孩的,就要有一人去当兵。
爷爷为了让我二爷留在家里,他主动去当兵了。
经过短暂的集训,爷爷就跟着部队开赴抗日战场。
爷爷所在的部队是国民党92军142师203团。
当时他们三个师奉命由安徽开往山东,但行进过程中,遭到日军阻截,爷爷所在的那个师打进了山东,而后面的两个师被日军拦在了安徽。
从此,爷爷所在那个师就在安徽和山东交界处打游击。
爷爷称日本人为“老日”。
爷爷说,那几年,没少和“老日”打仗,每星期都要打个两三仗。
“老日”的武器厉害,我们打十仗仅能赢个两三仗。
打不过时,就跑,遇上“老日”了还打。
我问爷爷打仗怕不怕,爷爷目光凛凛,坚定地说:“不怕!那一次我们在河这岸,‘老日’在河那岸,就隔一条河,‘老日’头上戴的钢盔闪闪放光,甚至能看清他们的脸。
两边开火,子弹在耳边‘嗖嗖嗖’地飞,你不打死他,他就打死你。
那时候就不知道害怕了,只想着打死这些‘老日’。
”也许因为爷爷吃苦耐劳,作战勇敢,连长提议升我爷爷当排长,可是营长说:“他个子太矮了,当排长不像回事吧。
”爷爷90岁那一年,提起这事,还耿耿于怀:“我个子小,咋了?我个子小,我行军打仗啥时候落到后面过?”爷爷记得最清楚的是在葫芦套打的一仗。
爷爷所在的那个排在副连长的带领下占领了一处阵地,阻击日本鬼子。
鬼子炮火密集,越攻越近,炮弹不断在他们身边爆炸,副连长牺牲了,几名战士也牺牲了。
亲子作文 寻访老兵作文
亲子作文寻访老兵作文1 一位老兵的回忆一段古朴的、满是青苔的围墙,矗(chù)立在村口。
墙身上那如繁星般弥补的弹孔,仿佛在述说着日本鬼子残忍的罪行,望着这堵围墙,我仿佛看到了惊慌失措的村民,仿佛听到了日本鬼子狰狞的笑声……公元1938年,一个阴沉的早晨,天还没完全亮起来,朦胧的光线下显现出一个来不及清扫的战场,到处可见残碎的尸体和浓浓的硝烟,几座村舍已经被炮弹炸平,独留一只残破的水缸还在往外渗水,“滴答,滴答”,这是寂静的战场上唯一的声音。
战壕里,战士们还在沉睡。
“呜——呜——”,一声炮火吼叫着向阵地飞来,“砰!”,战壕前的土地被炸开了一个大洞,泥土飞溅,溅到了我的脸上。
我翻身而起,“不好,日本鬼子又发动进攻了。
可不能让他们夺取这里,伤到村民,不然就全完了。
”我虽然这么想着,可恐惧还是禁不住向我袭来。
我赶紧叫醒战友,端起步枪,精神紧绷,等待着长官的指示。
“报告长官,发现目标。
”“开打!”长官一声令下。
我们的枪口立刻吐着火舌,发出一颗又一颗的子弹。
对面,惨叫声接二连三地响起。
“干得不错。
”恐惧渐渐远离,我的信心增长了不少。
冲锋的号角响起,我们跳出战壕,向前冲去,准备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突然,一颗子弹从我身边擦过,“噗!”身边的一位战友眉心多出一只黑洞洞的“眼睛”。
到了冲锋的时刻,我们踏着堆积如山的尸体,奋力向前冲,誓死打败日本鬼子。
我们拼搏了三天三夜,终于击退了敌人的一波又一波进攻。
一天又一天的时间在战争中过去,一个又一个炮弹在身前炸响,耳膜对此已经没有反响了。
简单的动作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卧倒、侧翻、躲到下一个弹坑内,然后再探头,射击。
整整8年,终于战胜了他们,他们投降了!街上人群一波接着一波,举着鲜花,跳着舞,击鼓庆祝。
70年后的今天,我坐在村口的大树下,看着这段围墙,孤独地回忆着,眼泪溢出了眼眶。
一群小学生在围墙前留影,鲜艳的队旗在飘扬……2 寻访老兵早晨还是倾盆大雨,到我们出发的时候,已经变成毛毛细雨。
抗战老兵英雄事迹
抗战老兵英雄事迹抗战老兵英雄事迹(精选篇1)历史会被尘封,但不会被掩盖,更不会被扭曲。
老兵还原了我们真正的罪行。
老兵介绍了日寇在江苏沛县沦陷区的暴行,其中一位名叫瞪眼贼的日寇宪兵队长在沛县杀人放火,犯罪累累。
到底有多少人被瞪眼贼杀了,或许史料中都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它所统治的特高科更是一个杀人魔窟,群众被抓进去几乎活不下去,日寇对被捕群众施以各种酷刑,然后拉去当活靶,喂狼狗。
然而,在历史记载中,被瞪眼贼折磨的群众也有幸存者,她还是个女人。
日寇占领沛县后,中山街钟楼附近有一家鞋店,主人叫张会东。
然而,在战争时期,人们生活困难,很少有人有钱做鞋,所以生意不是很好。
此外,当地物价飞涨,生活越来越困难。
无奈之下,他的妻子安民去捡粪卖钱补贴家庭。
安民每捡到足够的粪便就要挑到城北郊区去卖钱,有时候因为天黑来不及回城,也会在那儿过夜。
尽管安民只是一个贫穷的女人,但他也知道国仇家恨,所以她偶尔也会向中国军队提供一些日军信息,后来她被发展成交通员。
安民总是到城北去,虽然她的确是为了卖粪赚钱,但还是引起了日本鬼子的怀疑,他们先命令二鬼子去调查,二鬼子调查后也实事求是地告诉日寇,她没问题。
但是日本人并不相信,他们对二鬼子大发雷霆,骂他们没用,无论有无异常,都先把安民抓到特高科里关。
那儿,日寇每天审讯安民,各种严刑拷打,不给她吃饭,用木炭烫她的身体,无奈安民守口如瓶,只承认是捡粪的。
日本人不知道情报就继续折磨她。
今天,我们无法想象安民在那些日子遭受了什么样的罪行,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毅力让她保持了底线,坚决拒绝承认向中国军队发送情报。
但历史记载,在她遭受长期虐待后,她的精神逐渐失常,没有出卖战友。
一个多月后,安民瘦骨嶙峋,生命垂危。
日本人失败了。
当他们看到安民无法生存时,他们通知他的保长和几个邻居一起保证她。
安民也成了阎王殿里唯一一个活着的人,但她最终活不下去,回家后不久就死了。
抗战老兵英雄事迹(精选篇2)虽然未曾蒙面却是一生相随,62年,22000多个日夜。
黄会林:战地黄花分外香
黄会林:战地黄花分外香黄会林是一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战的老兵,他力战沙场,勇敢无畏,战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农民。
然而,他的生活并没有因为退伍变得寂静平静,相反,他把在战场上的勇气毫不留情地转移到了他的农田上,以及在为人民记录历史上。
黄会林家住在一个小村庄里,临近村庄的田野里,一样的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黄花在春天里美丽的绽放。
黄会林认为,这种花并不普通,而是战地黄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军队经常要经过开满了战地黄花的田野。
在这大片花海之中,黄会林的战友离他而去。
自此以后,他一想起战地黄花,就想起了这段不堪的回忆。
然而,黄会林不可能一直活在回忆中。
在每个春天里,他都会主动地去村子里的战友纪念碑前缅怀他们。
他们流在沙场上的鲜血,对于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和对和平和自由的渴望。
黄会林认为,战场上的黄花比一般花儿更加香甜,因为它意味着自由和和平,这正是自己战斗的目的。
黄会林坚信,他有义务向后代传递这种信仰。
因此,虽然退役已经很多年了,他仍然不断地将他的战争经历和他的理念归纳成写作。
他希望这些文章可以为后代们带来启示和教育,为人民尽一份力量,维护和平和自由。
黄会林坚定的信仰和信念让他的心灵更加深入,他在日复一日的耕作中依旧看到了他的战友们的身影。
战争经历使黄会林更加珍惜生命,同时也教会了他如何理解人们喜怒哀乐。
他认为,当他在农田里犁地时,他就在与战友一起接受思考和治疗,这个过程是他教育自己,培训后代的最佳方式。
黄会林越来越发现,他的心灵因为战争经历而更加丰富深沉。
他认为,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黄花的存在,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培育。
在他看来,人们需要一种使他们变成更好的人和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内在激励。
通过自己的勇气和奉献,人们可以找到这种激励,也可以比战地黄花更加香甜地回报社会。
黄会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在哪个时间,不管在哪个场合,恪守信念和信仰,是走向成功和成为乐观、积极的人的关键。
他劝诫后代要生活在和平和自由之中,要向群众致敬,勇敢而坚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因为在战场上忍受的所有苦难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将军不死_一位抗日老兵对张自忠之死的回忆
前指挥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 5月15日 下 午 , 部 队 被 迫 转
移到南瓜店。当时我们的部队只 有不到2000人, 主要是74师余部 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和司令部的警 卫 部 队 (即 特 务 营)。人 数 虽 少 , 战斗力还是有的。人们都说韩复 榘的部队战斗力差, 但这次 (枣 宜会战) 确实是出了大力气。由 于战斗中部队的有线电报和电话 被炸坏, 来不及抢修, 所以总部 不得不用无线电发报。敌人可能 根据频率发现了总部所在地, 就 集中火力向总部所在地轰炸。当 时, 总司令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 好, 面庞显得更加消瘦, 但说话 仍有力度。在稍事休息后, 总司 令就被附近敌人的炮声给惊醒 了。他起来后, 开了个短会, 然 后给重庆发了电报。
我从十八岁起就在党内, 我 生活的目的, 始终是为了工人阶 级的利益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斗 争, 以一个神圣的名字命名的报 纸 《真 理 报 》, 这 几 天 却 刊 登 了 卑 鄙无耻的谎言, 说什么我尼古拉· 布哈林, 企图消灭十月革命的成 果, 复辟资本主义。这是闻所未闻 的无耻谎言。这个谎言按其卑鄙 程度, 按其对人民不负责的程度, 只能和下面这样的谎言划等号,
到最起码的保护作用。 当天晚上, 我回到了132师,
恰 巧 38 师 在 师 长 黄 维 纲 的 带 领 下 , 正 向 南 瓜 店 驰 援 74 师 , 与 132师 会 合 。 得 知 总 司 令 牺 牲 的 消息后, 两支部队连夜火速赶往 南瓜店。其时, 日军已经清扫完 战场。我们在与小股敌人进行作 战的间隙, 发现了总司令已经被 敌人掩埋。黄维纲师长亲自到墓 前指挥挖墓。借着手电筒的光, 我看见墓地上整齐地摆放着日本 人敬献的花圈, 其中一副挽联上 写着: 支那派遣军右翼兵团总司 令张自忠将军英灵! (大概意思) 墓挖开后, 我看见总司令的头上 包扎着白色绷带, 显然是日本人 对他进行了处理。一个在战场上 奋力厮杀敌人的中国将军, 却能 得到其对手如此的尊重和敬仰, 可见, 总司令在日本人中享有的 威望是多么的崇高!
桂军抗战纪实 老兵黄孟奎回忆桂林保卫战始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桂军抗战纪实老兵黄孟奎回忆桂林保卫战始末导语:黄孟奎时任31军131师392团一营二连准尉特务长。
(注:以下文章所述日期为旧历。
) 1944年旧历8月间,我广西31军沿湘桂铁路北上支援在衡阳被黄孟奎时任31军131师392团一营二连准尉特务长。
(注:以下文章所述日期为旧历。
)1944年旧历8月间,我广西31军沿湘桂铁路北上支援在衡阳被日军围困的友军。
部队到全州时,已得不到衡阳方面消息,估计情况不妙,退回桂林驻守。
不久,白崇禧将军乘飞机到桂林,召集31军尉级以上军官作动员报告,饬令31军官兵构筑工事死守桂林三个月,说三个月后自有援兵来桂援助。
当时我在31军131师392团一营二连任准尉特务长,动员令下达后才知道原来计划46军也与31军同守桂林,最后突然决定调46军的175师和31军188师打外围,据说188师师长海竟强是白崇禧的外甥,175师师长甘成城是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的外甥。
守军核心指挥是城防司令韦云凇,副司令贺维珍(31军军长),31军有131、188师和另一个师(番号已忘。
)(注:应该是135师)。
131师守在七星岩和从桂林北站至飞凤山42兵工厂之间地段,我所在392团负责兵工厂这段,我连在兵工厂子弟中学这片。
这时,各连扩充了兵员编制,如我二连由原来三个排扩为5个排,其中一个小迫击炮排,一个战防枪排,三个步兵排,共205名官兵。
于是,部队开始日夜不停地紧张施工,挖深、宽各1丈多的防坦克壕沟,搬来石条砌成交通壕,做*机*枪*掩体,围铁丝网,用长木条做鹿栅,还布设了大量地雷,官兵们普遍认为这样层层布防,死守3个生活常识分享。
抗战英雄张清托的故事-头骨至今嵌敌人子弹
抗战英雄张清托的故事-头⾻⾄今嵌敌⼈⼦弹 抗战⽼兵张清托每次回忆起那段战⽕纷飞的岁⽉,都感觉仿佛就在昨⽇。
下⾯⼩编给⼤家讲⼀讲抗战英雄张清托的故事-头⾻⾄今嵌敌⼈⼦弹。
头⾻⾄今嵌敌⼈⼦弹 虽然远离战场很久,但张清托⼀直把党和国家装在⼼⾥。
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有⼀位95岁⾼龄的抗战⽼兵张清托,他双⽬失明,听⼒受损,⽇军的弹孔⾄今还留在他的头部,但他仍记得,那些战⽕纷飞的岁⽉,讲起那段经历,仿佛就在昨⽇。
没有船渡河⽤油桶搭桥 张清托19岁时被保长抽去当兵,到诏安县城检查⾝体后,在年关前开始北上。
⾛到云霄再到平和坐船,到南靖过龙岩,穿过江西省最后到达湖南省接受训练,这⼀条路线,⽼⼈记得清清楚楚。
张清托说,他在湖南受训有⼀年左右,每天练⾏军,在⼭上练射击。
在⼜⼀个年关来临前,他们被编⼊九⼗九军,派往⼴州抗击敌⼈。
到达⼴州后,⽇军没有往湖南打⽽是打向⼴西,他们继续追击。
沿途敌机不断轰炸,他们只能选择⾛⼩路不敢⾛⼤道。
在⼴西柳州,他们没有船渡河,便⽤油桶搭起⼀座桥。
过了不久,终于在南宁遇到了敌⼈。
“当时是在昆仑关的战⽃,战⽃打得很惨烈,我们连去了100多个,最后回到部队集合的只有20⼏个。
”张清托说,这次遭遇战他印象深刻,⾄今难以忘怀。
临危不惧“喝”傻⽇军 据张清托介绍,部队被打散后,他在⼀个稻草垛中藏了⼀天,⼏天没吃喝的他,正好遇到⼀个好⼼⼈,把给⼉⼦的饭分了⼀半给他才有⼒⽓回到部队。
张清托在⼴东、⼴西、湖北3个省打了2年的时间,后来被编⼊第⼆军七⼗六师⼆⼆⼋团⼀营三连七班。
张清托说,那时连长让他当尖兵班班长,他嫌⾃⼰没⽂化不愿当,便当了副班长。
再后来,部队接到命令前往四川。
张清托说,进川时连长⼀直强调不能打扰⽼百姓,不能拿⽼百姓的东西。
但是四川⼈很热情,还请他们吃猪⾁。
他们⾛过峨眉⼭⼭脚,到了重庆,驻扎在永川的永仗休整。
⼊川⼀年后部队开拔云南与⽇本作战。
其中⼀天他带着两个新兵,遇上两个⽇本哨兵。
抗战老兵卢璋回忆 是白求恩为我指明了从医之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老兵卢璋回忆是白求恩为我指明了从医之路导语:对卢璋的邻居而言,这位95岁的老人,就是一位离休老干部,一位老归侨,是一个老石油人,还是新中国第一批援疆人士。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对卢璋的邻居而言,这位95岁的老人,就是一位离休老干部,一位老归侨,是一个老石油人,还是新中国第一批援疆人士。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老人其实有着显赫的身世和让人敬仰的革命经历。
他在抗战全面爆发的第二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之后七年的抗战中,从一个一腔热血的华侨学生,成长为一个革命军人。
他就是卢璋,一位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老人。
一门两兄弟国共同抗日卢璋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如果没有战争,或许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会成为一个学者。
但是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
卢璋的祖父卢维庆是晚清翰林,光绪十八年(1892年),参加壬辰科会试,中试第一百八十九名贡士;覆试一等第三名;殿试一甲第二十三名;朝考一等第二十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卢维庆有6子2女,卢璋的父亲卢海村排行老四,在马来西亚经商。
卢璋的大伯娶的是廖仲恺的胞妹廖冰筠,廖冰筠是民国初期有名的革命者,曾任广东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卢璋称廖仲恺和何香凝为舅舅、舅母,称廖承志为表哥。
1920年,卢璋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兄弟5人中,他排行老幺。
1932年卢璋从马来西亚回国,在广州市南武中学附小、仲恺农工学校农科学习。
上学期间,受到进步人士抗日思想的影响,他积极要求抗日。
在他的心目中,延安是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最坚决的地方。
1938年8月,卢璋在在当时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表哥廖承志的帮助下,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抗战老兵的回忆邵舍福口述汪岚整理班级:国复142班学号:14837217人物资料:姓名及出生年月:邵舍福(邵德富),男,1921年10月14日。
浙江金华武义县白杨街道下邵村人,1939年腊月他代替已经结婚生子的哥哥邵李福被国民党抽壮丁走上抗日前线,时年18岁。
邵舍福“高小”(小学)毕业,在国民革命军第28军62师184团3营9连当过上士文书,当时陶柳任师长,张选铭任连长。
后被编入第88军,军长为方先觉。
有“抗日英雄”的徽章。
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邵舍福所在的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收编,思家心切的邵舍福选择了回家。
时代背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杭州、富阳相继失守,部队急需人员补充新鲜血液。
一、邵舍福听力不好,先今交流需要用纸笔。
据邵舍福说,他当兵是在国民党28军,具体职务是28军62师184团3营9连上士文书,连长是张选铭,师长是陶柳。
后来,是在88军,军长是方先觉,抗战胜利后,从安徽安庆回家。
据资料介绍,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编制调整时,国民革命军28军隶属第10集团军,陶广任军长。
下辖:第16师,章亮基任师长;第62师,陶柳任师长。
该军整编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奉命在罗店以南、蕴藻浜、大场镇、广陈镇等地阻击日军。
在此次会战中,该军伤亡惨重,后撤至嘉兴地区休整补充。
在此期间,该军新增编第192师,胡达任师长。
1939年冬至1941年,该军先后参加了1939年的冬季攻势作战和1941年的第2次长沙会战。
1942年初,该军隶属第23集团军时,第25军第52师改隶该军。
同年5月至9月底,该军参加了浙赣路会战,奉命在浙赣路以北新登、建德、寿昌一带打击日军。
此次会战后,该军驻守在安徽歙县整训。
1945年9月,该军第62师改隶第88军,第70军第80师改隶该军。
邵舍福一家原本是本分的务农家庭,他能写会算,在上世纪30年代的武义已经算是个知识分子了。
家庭的平静在1939年的一天被打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杭州、富阳相继失守,部队急需人员补充新鲜血液。
当时,在武义一带,第一批、第二批年轻人去部队的时候,都像现在参军一样,戴红花去的。
到了第三批的时候,就改成了抓壮丁形式。
邵舍福的哥哥被部队抽了壮丁,要去抗击日军,邵舍福的哥哥已经结婚了,大嫂为此终日痛哭。
这个时候身材消瘦的邵舍福站了出来:“让我代替大哥吧!我能行!”邵舍福就这样加入了28军62师184团3营9连,奔赴了抗日战场。
在经历了浙赣会战的种种惨烈战役,作为文书的邵舍福活了下来。
“有一次在南昌打仗,我们的军队只有破烂的步枪,连炮火支援都没有。
日军炮火漫山遍野地炸,当时我们只能用血肉之躯迎着炮火冲上去。
有一颗炮弹就落在我的身边,可是却没有爆炸,我真是运气太好了。
”“我去的时候,只有18岁,个子小,部队还嫌我太小。
”邵舍福老人说,“在江西南昌,我们经历了一次大仗。
我是步兵,打大仗的时候,没有炮,部队真的是没办法打仗的。
”“别人最怕的就是炮弹袭来,我不怕。
有一次,一个这么大的炮弹就落在我身边,还好没有爆炸。
“现在时代好啊,像我们那时候天上到处是飞机嗡嗡的声音,老百姓都缩着头不敢出门,一枚炮弹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过今天……”“那时候当兵条件十分艰苦,每月7块钱的生活费,其中2.5元是草鞋费。
大冬天的雪已经快厚到膝盖,我们上身穿着棉袄,下身却是短裤、草鞋,脚冻得发黑,很多士兵都冻死了。
”“每次部队出任务前,老兵都会对新兵说‘不用怕,子弹长眼睛的’,这是当兵的‘土话’,用来鼓舞士气。
听了这句话,我们就好像真的不怕了。
”不然,我也回不来了。
”老人用手比画着,说得很激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义旱情严重,水稻没法种,出去当兵的比较多。
我们抽壮丁去的是比较少的,20多个人。
我们一起去当兵的人,诸暨失守的时候,死了很多,后来在江西南昌、上饶两次战斗中,基本都被炸死了,到现在,和我这样的人可能就没有了。
”在部队里,邵舍福老人说,日本鬼子投降后,国民党部队克扣军饷越加厉害,下面的人非常可怜。
由于部队保障不好,吃饭时,第一碗饭要盛浅一点,吃完就去盛第二碗饭,第二碗饭要盛得满满的,这样一来,就能比别人多吃一碗饭。
冬天里,穿的还是自己打的草鞋。
团里的另外两个文书都冻死了,我还好调去安徽,逃过一劫。
”老人说:“那些年的人和事,以前我还记在脑子里,可是后来我就特意忘却了,因为记着让人徒增烦恼。
再说,70多年了,很多事情也都淡忘了。
那些事情应该和后人多说说,让大家都明白。
”二、邵舍福当过文书,那时候,一个团有三个文书。
“日本鬼子投降那年,我负责登记,看到那场景真的可怕,日本鬼子尸体堆积的血水都超过了我的膝部。
”他说,当时南京街头并没有什么人,在一个仓库里集中了很多投降的日本兵,收缴的武器堆成一堆,敌人们没有了之前的飞扬跋扈都老老实实呆着,非常“听话”。
邵舍福在收缴敌人武器的时候,还悄悄塞了张纸条给日本兵,上面写着:你们为什么要来中国杀死我的同胞?不久后他得到回复:我们是奉天皇命令,没有办法。
回忆起这件事,老人总有点遗憾,“早知道那时候把纸条留下来,如今也好做个纪念。
”面对这个质问,战俘里有人显然能看懂汉字,他们相互交头接耳商量了一下,一名干瘦的战俘鞠躬后回答:“我们是奉天皇的命令来的,我们也没办法。
”这个回答,让邵舍福久久无法释怀。
他也在问自己,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死了这么多人,流了这么多血,战争实在是太让人绝望了。
战后邵舍福回到了武义老家,这个问题却一直在他心里,直到他遇到了妻子徐秀桂。
三、徐秀桂今年88岁,14岁时外出放牛割草,意外受到了日军细菌战的侵害,17岁时右脚烂了起来。
为了给徐秀桂看病,她的亲人也是想尽办法。
老人回忆,有一次,长辈背着她武义县城看病,还没轮到就诊,日军的飞机就开始了轰炸,长辈是背着她逃出县城的。
在长辈的撮合下,徐秀桂与邵舍福缔结了姻缘。
邵舍福在婚后,对徐秀桂的右脚格外上心。
他非常想治好妻子的烂脚病。
上世纪90年代,听说医学有了很大进步,已经能缓解这种病了,邵舍福就骑着三轮车带着妻子四处求医,一直到最近,妻子的烂脚病总算有所缓解了。
对于当年的疑问,邵舍福在和妻子的美满生活中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
邵舍福说,“为什么要打这样残酷的战争,为什么日本人要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来杀我们老百姓?”这些疑问在邵舍福的脑海里翻滚。
70年后的今天,在武义县下邵村一户农舍里,95岁的邵舍福躺在床上,看着身旁同样躺着的妻子徐秀桂。
徐秀桂那被细菌战腐蚀的右脚让他忍不住要流泪。
“我那时候觉得打仗很苦很残酷,但看到妻子的右腿我就明白了,那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我们的老百姓当时受了那么多的苦,我上战场就是为了保护这些亲人啊!我们虽然衣衫褴褛,武器简陋,但保家卫国义不容辞,我站出来是为了保护亲人们再也别受这种苦!”四、老人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生活得都挺不错,儿子、女儿对老人很好,孙子辈的也很孝顺,特别是大孙子邵国琪,一直在代父母照顾爷爷奶奶。
“爷爷平时最喜欢的就是有人来家里玩,他可以和人家一直聊下去。
小时候,我们就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
”邵国琪说,“爷爷跟我们说得最多的是,他从来没有对不起共产党,在回家前,国共内战的时候,战斗中,他总是朝天放枪,没有把枪口对准过同胞。
”退伍后,选择回家的邵舍福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回家就好。
回家之前,在徐州火车站,解放军发过一张证件,证明是抗日战士,证件就笔记本大小。
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为了逃过批斗,他把所有能证明自己是国民党兵的物件都毁掉了,最后只留下了一个装子弹的行李箱。
如今,邵舍福还保存着这箱子,里面放着书。
子弹箱,是邵舍福退伍至今保存下来的唯一物件。
看着箱子,他有些激动,“打战打到最后日本人投降,我们的枪支已经不多了,枪的背带是用稻杆绑的,枪栓因为生锈拉都拉不开。
现在国家变强大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
”“我能够活到现在,真的很幸运,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保留下来,更不知道尸骨落在何方。
”老人一再提到,一起抽壮丁去的有20多个人,他们牺牲后,很多人在族谱上都没有名字,骨灰也没有拿回来。
原因是前些年在做族谱时,有人认为,这些人是被国民党抽壮丁去的,不应该进族谱。
为此,在做谱时,邵舍福就提出异议,认为这是极不公平的,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
所幸的是,如今,这种思想早已成为过去。
五、晚年生活邵舍福肯吃苦,喜欢帮助别人,从不与人发生争吵。
早些年,只要村里人家有红事白事,老人都很乐意为大家写对联,并且分文不收。
他还经常义务清扫村子道路,不求任何回报。
邵舍福有一块县政府颁发的“健康老人”奖牌,他一直引以为豪并将它珍藏起来。
现在,邵舍福已是95岁高龄,头发花白,形体枯瘦,满脸的老年斑,生活根本无法自理。
老人家耳朵听不见,好在视力还不错,家人们一般通过用粉笔写字与他进行交流。
“90岁时父亲都还能下地劳作种油菜,之后由于年老体弱一直卧床,前不久还因为肺炎住院了。
”邵长法说。
邵舍福的妻子徐秀桂今年8岁,前年她不小心摔进沟里导致手脚骨折。
一个不大的房间,两位老人各躺在一张床上,由儿女轮流照顾。
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前,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为邵舍福送来400元慰问金及冬衣、围巾、挂历等物品。
如今社会上关注抗战老兵的人越来越多,这让邵舍福和他的家人们感到欣慰。
[口述者简介]邵舍福,1921年生,原抗战老兵,现居武义下邵村[整理者简介]汪岚,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商学分院国复142班学生另附照片五张:。